1. 稻盛和夫的一生嘱托:无论何时,都要修心
2010年,曾排名日本第一、世界第三的航空公司“日本航空”宣告破产,日本政府四处恳求优秀的企业家出山重组,没有人看好这个病入膏肓的企业。
时年78岁的稻盛和夫临危受命,顶着“晚节可能不保”的压力出任日本航空的会长,接任时他在交通运输业是个彻彻底底的“门外汉”,却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让这家公司扭亏为盈,甚至于2012年重新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
一战封神。
当然,他本身就是个优秀的企业家,一手创办了“京瓷集团”和“KDDI”两家世界500强公司。
作为日本四大“经营之神”之一,稻盛和夫的一生,也并非一帆风顺。
少时失意,也曾怨天尤人;老来封神,始终不骄不躁。
回顾这跌宕的一生,剖析自己的成功心法,稻盛和夫写下了自己的收官之作:《心》。
这本书总结了他一生的经营智慧,希望给奋斗中的年轻人一点启示,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所以这本书还有个副标题:稻盛和夫的一生嘱托。
心理学界有一个法则叫“吸引力法则”。
意思是当思想集中在某个领域的时候,跟这个领域有关的人、事、物就会被其吸引而来。
稻盛和夫前二十多年的人生并不顺利。
出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的童年、少年乃至到青年时期都充满了失望与挫折:儿时感染肺浸润卧病在床、小学升初中考了两次都落榜、高考失利没能考上理想的大学,找工作也各是种不如意。
那时他总是垂世拿头丧气,心情低落,郁郁不得志。
大学毕业后,经济萧条,他靠着老师的推荐进了一家濒临破产的企业。
这家公司经营困难,同届入职的伙伴都离开了,有的跳槽,有的考进了部队,只剩他无处可去。
没有退路,也没有别的选择,他知道自己唯一的选择就是改变心态,用心投入工作。
心态改变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竟然发现一切都开始变得顺利了。
他的研究开始有了成果,同事们越来越看好他,工作于他而言也变得越来越有趣…
于是他越发地投入,人生从此进入了良性循环。
心态决定一切,你用怎样的心态去生活,就能收获怎样的人生。
有两个工人一起在工地搬砖,甲把自己当做普通的搬砖工人,10年后他依然是搬砖工人;乙把自己当做建筑设计师,在搬砖的间隙不忘学习、提高自己,10年后他真的成了建筑设计师。
我们的生活即是我们内心的投射,幸福和痛苦皆由我们自己吸引而来。
心怀荆棘,生活遍布苦难;心怀玫瑰,生活充满花香。
如果暂时无法改变现状,那就改变自己的“心”,摈弃杂念,投入眼前的工作中。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里有这么一句话:当你想要某种东西时,整个宇宙会合力助你实现愿望。
心态变了,世界也变了。
20世纪80年代,京瓷不断发展壮大,研制出了人造骨和人造关节。
在他高档们研制出的人造股骨关节投入使用后,医疗界有了更多的需求,催促他们尽快造出膝关节。
大家都觉得取得许可是早晚的事,所以他们在膝关节还未取得许可的情况下,就投放到市场销售了。
这一事件被媒体大肆报道和批判,错了就是错了,稻盛和夫只能反复地道歉。
那段时间,电视上一直循环播放着他低头谢罪的画面。
他感到身心俱疲,甚至有些不知所措,于是前往西片担雪法师处寻求指点。
法师淡定地说:“很好啊,灾难降临之际,就是过去造的业消失之时。遭受这么一点批判就能消业,那必须庆祝一番啊。”
稻盛和夫豁然开朗。
没有人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有得意也有失意,有苦难也有幸福。
遇见好事,我们感恩一切顺利;遇见麻烦和困难,磨砺自己心性的同时也消除了恶业,更应感恩。
这个世界并不完美,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我们能发现更多的真善美。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感恩我们遇见的每一个好人,每一件好事。
“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
苦难本身毫无意义,戚返乱只会给我们带来痛苦,而让其产生价值的唯一方式,是对其进行思考和总结,接纳它,感谢它,化被动为主动,让它成为滋养我们人生的养料。
约翰·列侬曾说:“ 所有事到最后都是好事,如果还不是,说明还没到最后。 ”
无论好事还是坏事,都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这才是获得幸福人生的秘诀。
3 “心怀利他之心,为身边人做力所能及的事”
稻盛和夫创立京瓷的最初目的是发扬自己的陶瓷技术。
公司创办三年后,10多名员工联名上书要求提高公司的福利待遇,保障自己及家人的生活。
稻盛和夫由此开始思索创办企业的真正意义。
经过大量的思考,稻盛和夫得出结论: 企业的存在不是为了让企业家实现自己的个人抱负,而是为了让员工们获得安稳而幸福的生活。
至此,他的创业动机从“利己”变成了“利他”。
当他改变自己的想法后,京瓷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以利他之心发起的行动,早晚会结出善果,并返回自己身上。”
纵观许多成功人士,都怀有一颗“利他之心”,无论是为他人带来价值还是为他人带来便利,最后都会反哺到自己身上。
2010年,稻盛和夫临危受命出任日本航空的会长,他选择零薪水出任,而把员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大家团结一致,最终走出困境。
“动机至善,私心了无”。
为身边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多站在他们的角度去为他们着想。
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只要真的能给对方带来帮助,就是利他的行为。
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
“利他”是最高级的“利己”。
每次读稻盛和夫的书,都能品到一股淡淡的鸡汤味儿,初读时感觉都是老生常谈,新瓶装旧酒,并无新意。
可是细品之后,方明白大道至简,朴实直白的文字中满是人生大智慧。
很多道理我们从小就在听,但从未实践,理解也仅仅浮于表面。
而稻盛和夫是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所以实现了从一个毫不起眼的普通人到经营之神的逆袭。
许多公司提拔管理层,标准是“能者居之”。
而在稻盛和夫看来,则是“德者居之”,德行第一,勇气第二,能力第三。
德行,是我们的“心”的投射。
世间万物,始于心,终于心。
想要实现远大的目标,就要在每一刻保持心灵的美好与纯粹。
不是每个人都会成为一位企业家,但是经营人生就如同经营企业,坚守正道、常怀感恩、向善利他、不惧苦难。
与君共勉。
2. 百病始于心,会修心的人,最后都赢了
健康 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中医有句话说:百病始于心。疾病的发生最初始的源头就是我们的心。心也是决定一切的根本。西方也有这样一句谚语,说道: 健康 的一半是心理 健康 ,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身心是统一的,心理如果不 健康 了,就必然会影响到身体的 健康 。
同样的,一个人如果总是身体不 健康 ,只能躺在病床上,什么事都做不了,还需要他人的照顾,这样,他的心态也一定很糟糕。所以,想要获得身心的 健康 ,我们必须狠抓一点,要么积极锻炼身体,要么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锻炼身体的方法有很多,包括运动,调整作息时间,合理饮食等,都属于这个范畴。这里我们主要讨论如何进行心理的 养生 。真正会修心的人,一定会赢到最后,收获满满。请务必牢记下面的这几个关键词。
1、学会宽容。修身中有一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是促使更好地完善自我。倘若如果我们用同样的标准去处处要求别人,则务必要掌握方式方法,还得选择恰当的时机,否则就会适得其反,惹来他人的怨恨。
对于他人的错误,尽量以宽容之心对待,有容人之量,肯吃亏,懂得忍辱也是修行要道。若是处处与人斤斤计较,心理都会时常处于紧张的状态,对身心 健康 是很不利的。
2、善待他人。人之初性本善。一个人无论到余举了何时何地,都不能忘掉了这一本性。心存善良的人,能与人友好相处,懂得利他,行事也会光明磊落,不卑不亢,敞开心扉与他人交流,这样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都能感受到无比的快乐,和谐。有了这样的好情绪,自身的免疫力也会提高,自然百病不入了。
3、积极乐观。话说人生无常。遇颤毁凳到不平事,倒霉的事,任何人都无法避免。但是既然已经成为了事实,我们唯一可以改变和调整的就是自己的心态,学会积极地面对一切,风雨终将过去,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别碰到一点事就认为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幸,最倒霉的人,要知道,生活中比你更惨,更累的人大有人在。
有人吃不饱,穿不暖,有人被医院判了有期徒刑,备受煎熬,有人四肢残缺,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有人生活孤独,无依茄旅无靠。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不幸,但是只要我们还活着,都不应失去生活的希望。
积极乐观的心态会让一切都烟消云散。全身上下只有3根手指头可以动的霍金,一样成为了世界闻名的物理学家,我们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3. 修心心又不可得,到底修什么啊!!!!!!!
通常把人分成两部分,——肉体和灵魂。肉体是物质的、可见的。灵魂属于精神的、依附肉体而存在。激纳灵魂通过认知能力和品质属性暴露于外。
广义的修身,其实包括了养护灵与肉宽铅棚。狭义的修身就是休心,也就是养护我们的灵魂。何以滋养灵魂?何以养慎则心?——用认知能力和社会需要的品质。
过去,由于人类的认知能力限制,误以为人的灵魂始于心。现在,人类已经确定,灵魂始于大脑。所以说,修心就是养魂。魂虽然不可见,但是控制着人的一切行为,并通过行为使不可见变成可见。
修身,修心,使修者身体健康、积极乐观、品质高尚、认知深广、自觉觉人和渡己渡人。
4. “修心”重于“造脸”,“造脸”衷于“修心”
网上有一句话:“始于颜值,陷于才华”,这句话充分说明了美丽的容貌确实可以给人带来良好的第一印象和更好的机遇,但是内在的修养却是使之长久的良方。
“修心”应重于“造脸”,“造脸”应衷于斗茄“修心”,这是由人的“野心”,即人之所欲,“修心”之“心”操控的。人可以画一千张皮,皮只是如工具一般,顺手的、对应的工具空团察能够更好达成目标,可前提要有一颗会用的脑子和一个知道目标的晓悟的灵魂。这需要修心。
“修心”应重于“造脸”。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其貌不扬,有一张粗糙狂野的脸,“乡下的莽夫”一样,让人生骇,但他有一敏感的心与敏锐的耳,和举世无双的音乐才华。在跳动的音符之间,他“扼住命运的喉”,奏响的是人类的宝藏,来者的阶梯。他在音乐上的造诣,让人永远记住了他的名字,他是“古典音乐的先驱”,通过激昂的乐律抒写了一个时代。
即使历史的车轮会转动,美丽的容貌会在时光的沙漏里流走,可只要人类的历史在继续,音乐与艺术的前进永不停息,总有人会与贝多芬那颗敏锐含愁却激狂破俗的心相通。
“修心”的最高境界,我认为是使其心具备普世价值。从古老的欧洲到摩登的中华大地,马云同样貌不惊人,却以他的成功使他的“价值”普世,不断有人引用马云的话来作为通往成功的“准则”——成功不能被模仿,但成功的人总有相似的品质。
“造脸”应衷于“修心或物”。美丽同样也具有普世价值,但如果把人的容貌比作天然的石头,好看的容貌只是小孩子偶然拾到、圆圆润润的鹅卵石,它具有天然的优势,让它不至于“泯然众石”,但孩子会遇到更圆更润的石头,孩子会长大。
石头呢?它为什么圆润?它是为了不被流水冲走而逐渐在流水冲蚀下有了稳定的形态。它有一种潜在的动力支配着它圆润,它美丽。
由此,“造脸”衷于“修心”,整容无可厚非,毁容只是剑走偏锋失败的代价,能自处之,不必苛责,无能自处之,就是被工具主宰,愚昧可笑。
一个人,他可以选择要一个工具也可以选择赤手空拳,可无论如何,他都要知道他的“心”,修他的“心”。
5. 修行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是修和行组成
一指修养德行;二指美好的品行;三指操行;四指遵行;五指出家学佛或学道;六指行善积德。
修行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活动,包括:思维活动、心理活动、行为活动、社会活动,旨在达到与现阶段相比境界更高、胸怀更广、视野更宽的个人修养水平。
儒家功法以心性修养为主要对象,其全体大用,均以心性为本。下手在此,了手补在此。佛家以“明心见性”为工夫,为头脑,道家以“炼兄扒圆心炼性 ”为工夫,为头脑,儒家以“存心养性”为工夫,为头脑。
《大学》提“正心诚意”,《中庸》提“率性尽性”,孟子除提 “存心养性”外,又提“尽心”。然此数者,以单提“存心养性”四字较为浅明,最切易入。
(5)交易始于修心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1.修养德行,成就道德。
李二和《流浪的梦》:“生活是最本真的,修炼是无须讲求形式的。时空中无处不教堂,无处不佛堂;无处不天堂也无处不地狱。”
2.宗教中为超凡脱俗、摆脱生死轮回而努力的各种方法。
《苏菲派经注》(释):“苏非派的修行方式不一,可分为肉体修行和精神修行两种。”
俗语中将修行当作做好事,如认为旧时官厅中权力大容易做好事救人,故有“公门里面好修行”之说。明·叶宪祖《金锁记》:“禁长哥呀!自古道公门里面好修行。”《野叟曝言》中狱官见文素臣查出隋氏被女禁虐待,跪地求告道:“公门中好修行,望老羡塌爷高抬贵手。”
道教是以阴阳五行来阐述天地万物的规律,以五行生克来平衡修天地宇宙万物与人类自然的和谐。修行等于调治,万法不离阴阳五行,五行在天为寒此坦暑燥湿风,在地为金木水火土,在人身为心肝脾肺肾,在佛教为杀盗淫妄酒(贪嗔痴慢疑),在儒教为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佛教看五行的阴面=杀盗淫妄酒(贪嗔痴慢疑),儒教看的是五行的阳面=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修行就是用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对治佛教的杀盗淫妄酒,用儒家的温良恭俭让,对治佛教的贪嗔痴慢疑,回归本根, 根在道教的金木水火土 ,也就是五行生克制化的方法。
6. 用什么词可以形容自己获利的前提下又帮助了别人
这里面有很多你需要的句子:
第十一章:栖息之谷——修身心态
2006-7-10 8:43:37
交易不是知识的学习,交易永远是修炼场,
人性的一切弱点在这里暴露无遗。
成功的交易者是技巧、心态和德行的统一,三者不可分离。
交易的最高境界是无我,无欲、无喜、无忧、无恐惧。
成功的交易者总是张着两只眼,
一只望着市场,一只永远望着自己。
任何时候,最大的敌人,就是你自己。
校正自己,永远比观察市场重要。
——摘自一位股市网友的帖子
华尔街有句名言:“平庸的交易者用技术交易,顶尖的交易者用信念交易”。精典,让我们记往这句话,不断去重复加深或许会有好的结果。
是啊,道理人人懂,就是难做到,知易行难!淋漓尽致的在这里得到体现。相对来说性格理性的较易成功,性格感性的要困难的多。期货就是修炼和锻造性格最残酷最有效的场所,知行合一是吾辈的最高境界.我相信只要是有自控能力并勇于克服弱点的人,就可以最终通游判过不同的方式:长线或短线,来达到此一境界。
期货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不应是生活的全部。别被迅速致富冲昏头脑,我们真正该关切的是一切“真实”的事物,包括事业,亲人,好友和美好的时光等,在生神明改活中,努力地保持内心的一份宁静。这些都远比投资获利更重要,人生短暂,生命只有一次,时间才是我们最大的财富。
最重要的是控制自己,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必须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能够控制自己按正确的思路、正确的方法、正确的原则、正确的手段、最佳的心里状况参加投资活动。大道至简,道理好懂,知识也好掌握.难就难在怎么控制自己,有的人为此走了一辈子。关键的是坚持不懈一贯执行,是自我控制,是心手合一,是言行一致。
——摘自一位期货网友的网页
是啊,身在职场的职业经理人,与身在股票市场、期货市场的职业人士是何等的相似!
假如我们每个人都能日常做到,身在世故之中,心在世故之外。富贵、钱财、功名不贪,而淡然处之。来则受之,去则听之,逆事至而识槐漏以为魔,美事至而认以为幻。外不自矜,内不自持,随遇而安,从容自得,逍遥自在,修心心不驰,修性性自定。认真理路,勇往直前,抛开鼎炉之说,纯从心性动静中下功夫,——这将是我们职业经理人身心修炼的最高境界。
“一个人最幸福的事是什么?一是能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变成职业;二是通过对职业规律的掌握、控制而实现人生的理想。这两点我们都拥有了,我们就是最幸福的人。”
本文是《职业经理人十大心态修炼指南》的最后一篇。写到这里,笔者喜忧参半,心情复杂,——不知自己的付出,对风雨兼程之中的各位职业经理人朋友是否有所帮助。
一阵茫然之际,冥冥之中,仿佛豁然开朗。先人的智慧之光透过深邃的苍穹翩翩而来。现整理于此,与各位共享共勉。
这些人生修炼大法,有些看起来似乎有些矛盾,但仔细品味,我们又可能体悟出另外一些道理来。
一、《大学》的修炼之道
《大学》一曰“大人之学”,二曰为政之学。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成年之人,可以在社会上立足,因此需要知书明理,通晓人生之道;二是指充实而有光辉的伟大人格,可以在社会上表现道德芳表,修己治人,风动草偃,以平天下为最高目标;三是指为政之人,“孰为大?政为大。”因此,“大学”之道也可以说是为政之道。这三种含义并不冲突。所以《大学》主张:“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1、《大学》之道——内圣外王之道
《大学》着重阐述了个人修养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提出了宋儒称作“三纲领”和“八条目”的理论思想。三纲领和八条目是儒家实现“内圣外王”的根本方法。“内圣”意即“内求于己”,也就是“八条目”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外王”表示“外用于世”,指的是“八条目”中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正是表达了“内圣外王”的精义所在。
2、修身的“三大纲领”——修身的基本原则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意义简释如下:
1)明德
是任何人都禀受于天,至灵而不污染的本性,它能够与天地相沟通。“明明德”是肯定人类与生具有灵明的德性,现在要加以彰明,使之自觉。人之行善避恶,并非社会规范所外加的义务,却有内在本然的基础。道德实践的价值是由内而发的,人性是向善的。
2)亲民
是在明晓自身本性的善德之后,帮助其他人去除污染心灵的东西,使他们同样能够达到与自己同样心灵纯洁的境界。觉悟“明明德”此一天生能力之后,就须“亲民”,亲者新也,日新又新,使自己无时无刻不在行善之途上前进。人生的一切变化生灭,唯有在遵循内心向善的要求、日新其德方面,可以永远做个新人。
3)至善
是指心灵获得最大程度的自由,达到自然与事物发展相统一的境界。“明明德”和“亲民”的一切方向是“止于至善”。以“止于至善”为方向或目标,等于是永无止境的期许。
3、修身的“八大条目”——修身的方法步骤
“八条目”是《大学》所说的修养方法,它是有顺序的,相互为条件的序列。每一个条目,都以前一个条目为条件,而它们本身都是以“修身”为根本,前四条是“修身”的方法,后四条是“修身”的必然社会结果。
《大学》是如此论述“八条目”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姐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奇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其意义简释如下:
【1】格物
格,就是确实研究清楚。“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明辩事物,尽事物之理。
【2】致知
就是求为真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如一面镜子,本来全体通明,只被事物昏蔽,暗淡不清,现在逐渐擦去灰尘,使恢复光明,有了真知。所谓知,指道德意识而言,知既至,则能明是非、善恶之辨,闻见所及,胸中了然。物格而后知至。
【3】诚意
就是要意念诚实。知既尽,则意可得而实,发于心之自然,非有所矫饰,自然能做到不欺人,亦不自欺,在“慎独”上下功夫,严格要求自己,修养德性,知至而后意诚。
【4】正心
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意不自欺,则心之本体,物不能动,而无不正。心得其正,则公正诚明,不涉感情,无所偏倚。故意诚而后心正。
【5】修身
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无偏见,无邪念,才能为人民所拥护。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功夫的落脚点,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始发点。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6】齐家
就是要经营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员,才能教化人民。
【7】治国
就是要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布仁政于国中。君主要像保护初生的小孩那样保护人民,以至善之德教化人民,使人民除旧布新,日新又新。统治者要使仁、敬、孝、慈、信的仁爱之风充满全国,国治而后天下平。
【8】平天下
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平天下最重要的是要求君主具有“洁矩之道”,即以度己之心度人的高尚崇高品质,作为人民的榜样。由于平天下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君主尊老兴孝,敬长兴悌,恤孤爱民,布行仁政。君主要实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坦诚至公,以德为本,举拔贤臣,提倡忠信,开源节流,以义为利,如此则能臻天下太平的境界。
《大学》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此八条目中,“修身”是根本。前四者是“修身”的基础和方法,后三者是“修身”的目的。格物在于明辨事物,只有明辨事物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有了认识才能意念诚实,然后才能思想端正。只有具备了以上的条件,自身的修养才能提高。自身的修养又是治理国家的必要条件和前提,由此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也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最后达到天下大治。《大学》作为儒家思想的总纲领,造就了后代儒家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以及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即“内圣”与“外王”之道。
4、心安理得的“六大过程”——科学决策与心理修炼的程序
《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其意义简释如下:
1)知止——明确原则,理清期许
“止”指“归宿”、“立场”。“知止”即对目标、归宿和自己的原则立场有明确了解。对佛教而言,“止”为梵文奢摩他的意译,又译“止寂”、“禅定”,指通过坐禅入定,扫除妄念,专心一境,达到寂静的境界。与“止”相对的范畴为“观”,为梵文毗婆舍那的意译,也被译为“智慧”,是在“止”的基础上发生的,指集中详细观察思维预定的事物和义理,获得某种功德和智慧。
2)有定——站稳立场,坚定不移
“定”是定向。朱子《大学章句》解“定”字说:“知之,则有定向”。知止指对归宿有明确了解,则已经是“志有定向”的。所以,“定”字应指坚定不移。“知止而后有定”即是说,能对归宿有明确的了解,然后方能坚守不移。
3)能静——动机纯正,心不妄动
“静”是静心。朱子《大学章句》释“静”字说:“静,谓心不妄动”。对于“静”,《礼记》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论语》也说:“仁者静”。道教的北派全真道认为清静是修道的基础,故奉《清静经》为玄门日诵课之首,经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4)能安——身心安详,从容有度
“安”是随处而安稳。朱子《大学章句》释“安”字为“安,谓随处而安”。《管子。内业》进一步谈到“安”和“静”、“定”的密切关联:“天主正,地主平,人主安静。”又曰:“圣人与时变而不化,从物而不移,能正能静,然后能定。”再曰:“正心在中,万物得度。”最后则是“德成而智出”。
5)能虑——思虑周到,驱除偏见
“虑”是思考精审。朱子《大学章句》释“虑”字为“虑,谓处事精详”。
6)能得——合理选择,心安理得
“得”有完成、达成的意思。朱子《大学章句》释“得”字为:“得,谓得其所止”。
5、“慎独”——自我修炼的最高境界
何谓“慎独”?《大学》解释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其不善,而着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慎独”所要表明的是在闲居独处、没有别人监督的情况下更要谨慎地反省自我,进行实践性道德修为,因为诚与不诚、欺与不欺,虽发于内心,但必然会表现出来。
朱熹对此解释说:“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言欲自修者知为善以去其恶,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不可徒苟且以殉外而为人也。然其实与不实,盖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这实际上是提倡一种道德自律,把修己作为自我主观意识较强的一种修养行为,不完全依赖于外界条件的约束,也不自欺欺人地借修为的幌子而专做给别人看,钓名沽誉,这些都是个体修为中的大忌。这一点完全体现了《大学》的理论特点,重视内心道德的严格自律,调节自我情感,坚持所选择的修养之道。后世大儒对“慎独”都是非常看重的,明代王阳明、清代曾国藩等都对此有过精辟的见解。在现代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关系中,“慎独”仍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道德要求和人生修养原则。
从修身过程和步骤而言,知道“德”、“行”都应该“止于至善”的水平上,就要凝神定志。能做到坚定心神志向,才能静下心来,排除杂念的干扰。能静下来,才能安于所处环境、条件,不因富贵而放逸心志,不因贫困而隳堕心志。做到了安,才能专心思考问题,通过思考而有所理悟,分明是非,也就是有所获得了。依是而行,有非即去,达到完善自我的修养目的。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结局,都是有序不紊的,即有本末、终始、先后。修身的“知→止→定→静→安→虑→得”的顺次也是不可不知的,循序渐进,才能有成。
对于儒家的修身学问,梁启超先生有着高度而精确的概括:“儒家哲学,范围广博,概括起来,其功用所在,可以《论语》‘修己安人’一语括之,其学问最高目的,可以《庄子》‘内圣外王’一语括之。做修己的功夫做到极处,就是内圣。做安人的功夫做到极处,就是外王。至于条理次第,以《大学》上说得最简明;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就是修己及内圣的功夫;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安人及外王的功夫。”
曾仕强先生对此也有高论:“修己、安人都能够日新又新,这是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目标。管理者以修己为第一纲领,从自身内部的修治做起,由格、致、诚、正,然后层层扩大,齐家、立业、治国,推到平天下。所有决策,悉依止、定、静、安、虑得的历程,时刻不忘安人为第二纲领。秉持光明正大的理念,执经达权,以不停滞的精神,适时调整而权宜应变,是第三纲领。这种管理之道,就是中国管理哲学的精义。”
综观《大学》一书,以简练而内涵丰富的语言涵盖了早期儒家人学思想的精神内涵,揭示了儒家理想人格修为的一般过程。“三纲领”引导人们注重修为目标;“八条目”指示人们修为应该怎样做。“八条目”的内容是一个由内到外、相互关联、不能任意颠倒的统一的整体,是一个穷尽内圣外王之道的思想理论体系。它以“格物”为起点,以“平天下”作为其奋斗目标。尽管《大学》中使用的这些范畴都带有浓厚的伦理色彩,但在具体的道德修养和社会道德实践中却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对调适人们的心态、稳定社会关系、保持思想上的连贯性都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朱熹如此推崇《大学》正是看到了它对稳定社会、重塑道德人格所具有的重要价值潜力。
职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个人品格和能力的竞争,也就是职业经理人个性品牌的竞争。能力可以通过学习与实践获得,而品格则必须经过伴随终生的个人修炼方能至真至美至善。职业经理人只有内修品格,外练能力,内外兼修,知行合一,才能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才能达成经天纬地的事业。
二、《中庸》的修炼之道
“中庸之道”,中国古代儒家所提倡的一种道德实践的原则和处世待人的方法。最早提出“中庸”概念的是孔子。“中庸”一词承载着世人对处世原则的恪守降临在两界凡宇。孔子“中庸”思想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它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宽广胸襟,和“一以贯之”的坚定信念,是具有永久的真理性和现实主义的伟大思想。然而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新兴人类们更多的赋予了这个词语以贬义。“中庸之道害我们国人不浅。”,“世风日下,中庸横行。”诸如此句不绝于耳。中庸之道成了老好好、无原则、无主见和随波逐流的代名词,实在是我们的先人所没有想到的。这恐怕与我们这些年来,忙于学习和引进西方的大师圣经,而对先人的大智慧缺乏了解甚至几乎忘却有关。
1、中庸之道概述
中庸之道,是手持两端,不偏不倚。不偏的前提是手持两端,就是最激进和最保守的意见都要顾及到,然后达到不偏不倚的最佳效果。孔子的中庸思想,有其内在的逻辑:“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质,“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尚中”的基本内涵是“无过无不及”,“时中”的基本内涵是“无可无不可”,“中正”的基本内涵是“礼义”,“中和”的基本内涵是天人和谐之美。其中,“尚中”观念为传统所固有,为孔子所继承。“时中”、“中正”及“中和”的观念是孔子对传统“尚中”观念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之所在
2、尚中——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宋代着名理学家朱熹又给《四书?中庸》加注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平常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就是不要偏激,不要走极端,不要不及,也不要过头。庸,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中,就是要人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个度,不要偏激,保持一颗平常心,人心才会平稳,社会才会稳定。中,就是贫穷也不要心浮气躁,富贵也不能为富不仁;中,就是做平民不要低三下四,为官不要专横跋扈;中,就是做人要不卑不亢,不左不右;中,就像孟子说得那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联系我们目前浮躁的现实社会,难道我们不需要这样的“中”吗?
3、时中——审时度势,与时俱进
“与时偕行”,“动静不失其时”,也就是“时中”。“时中”,即“中”而因其“时”,“时”而得其“中”。得其“中”,所谓经也;因其“时”,所谓权也。有经有权,故能变通。此所谓“变通者,趣时者也”。变通趣时,即变化日新。能趋时变通,即是“识时务”。而识时务,能日新,就可以常保通泰。此所谓“日新之谓盛德”(系辞传)。也就是识时务者为俊杰。
4、中正——恪守规范,正心正身
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就是说,过分恭敬,而不约之以礼,就未免劳倦;过分谨慎,而不约之以礼,就难免流于胆怯懦弱;过分敢作敢为,而不约之以礼,就难免盲动闯祸;过分直率,而不约之以礼,就难免尖酸刻薄。恭敬、谨慎、勇敢、直率,本来都属于人的好品德,但孔子认为,如果发挥不当,或不用礼来约束,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很明显,在这里,“礼”是成就人之恭、慎、勇、直四德而使之适中的规范原则。
也就是我们现在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职场游戏规则。
同时,孔子很强调“正”,如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身正”就是行为合于礼。由“正身”,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要以礼为规范,衡量人们的等级名分,以使人们的等级与其名分相当。名分相当,就合乎礼,也就是“正”,就是名正言顺,以身作则,不越位,不缺位。
5、中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就是求同存异,恰到好处。孔子说:“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昭公二十年)这是孔子评论郑国着名政治家子产的“临终遗言”时所说的一段话。据《左传》记载,子产临死前,曾告诉他的接班人子大叔说,为政的关键,在于针对不同的对象,或宽或猛,宽猛适中。孔子称这种宽猛相济所达到的适中状态为“和”。
6、控制情绪,和谐共赢——小不忍则乱大谋
“喜怒哀乐之末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人们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这叫做“中”,表露出来但符合常理,这叫做“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道理。到达了“中和”,天地便在自己的位置上运动了,而万物都开始生长发育了。
为人处世的过程中,作为履行职业责任的职业经理人,在一些特殊场合和一些特殊的人与事上,必须做到隐忍不发,含而不露,喜形不能于色,愠怒不能于外。否则,小不忍则乱大谋,不仅可能会祸及公司的重大利益,也可能会危及自己的职业生涯和锦绣前程。
曾国藩的“忍”功世人皆知。“吾服官多年,亦常在耐劳忍气四字上做工夫也”,这是他的心得。在收敛低调中做人,在挫折屈辱中做事,在巧与周旋中攀升,“让一让,六尺巷”,退一步海阔天空,大丈夫能忍难忍之事,这就是曾国藩。但是,他的“忍”并不是一味的强忍,而是善忍、会忍,当忍则忍,不该忍则不忍。对皇上、太后,以及满蒙亲贵的猜疑、排挤、冷落、出尔反尔和种种不公,曾国藩一忍再忍,一忍到底,但对误国误军、贪婪无度而又加害于他的人,则“是可忍,孰不可忍”,或拍案而起参人一本,或拔剑而起势不两立。他的一生有起有落、有荣有辱,但没有抟扶摇直上九霄,也没有一失足掉进深渊。虽然没有片段的精彩,却有整体的绚烂,总能启动平抑机能,在高潮时削去波峰,在低潮时填平谷底。
7、诚信为本——至诚诚己,厚德载物
《中庸》说:“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中庸》又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与天地参就是与天地并列为三,说明是人的思想品德智能的无比高尚。这种无比高尚的境界是逐步达到的,而关键的一步,就是要“至诚”,因为只有至诚,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固有的天性,也就是天地无私之性,能尽自己之性就能尽他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就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就能参与天地化育。当然这仅是作者的推理,不一定全是事实,作者据此立论而已,但它说明了至诚的作用过程。
“诚人”必先“诚己”,就是说,要想让别人“诚”,必须自己先做到“诚”,而且永远做到“诚”。《中庸》接着说:“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随着“诚”的不断深化,随着“成物”的不断扩大,诚的主体的道德修养也日益增进,由博而厚,由博厚而高明。“博厚配地,高明配天”,于是“与天地参”的境界达到了,也就是《易经》干坤二卦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君子风度和魅力所在。
8、择善固执,金石为开——“诚”的修炼过程
那么,诚的修养主要有哪些过程呢?《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提出了学、问、思、辨、行五字,而且分别提出学必博、问必审、思必慎、辨必明、行必笃的要求。审、慎、笃是个态度问题,只要认真、刻苦,也就不难做到。但博学和明辨不光是态度,主要是个下功夫的问题了,所以《中庸》说:“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就是说,别人下一个功夫,你下上百个功夫,别人下十个功夫,你下上千个功夫,尽管人的资质,体力是不一样的,有强有弱,但有了这种己百己千的精神,也就无不可至了。这就肯定每一个人都可以“致中和”,只要有心,功夫不愧有心人,功到自然成。
《中庸》说:“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于是,“择善固执”一词成为儒家的处世原则。但是,有些人误会了“固执”的意思,以为那是顽固而不知变通;同时又以为“择善”是选择自己所认定的善,由此形成封闭而自大的心态。幸好孟子及时出现,以他的言行做为“择善固执”的见证。择善需要灵活的智能,固执有赖过人的勇气;智能加上勇气,同时还以“仁义”为其核心,然后才有可能走向至善的境界。
作为职业领导者都讲究“择善固执”和“从善如流”的领导艺术。所谓“择善固执”,就是指认定目标不予放弃,坚持不懈。它是圣人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真知睿智的勇气。所谓“从善如流”,就是指待人虚怀若谷,善于听取各方意见,并及时消化。领导若无“择善固执”,决策必将动摇不定,前瞻后顾;领导若无“从善如流”,必将处事执迷不悟,刚愎自用。
晚清权臣李鸿章的误国就是因为他在“择善固执”上出现了心误,陷入了思维误区而没有警醒。他错就错在“择善固执”选错了对象,错在对敌人讲“诚”。李鸿章早年也是一条血性汉子,敢爱敢恨,敢作敢为。例如,他曾因为恩师曾国藩待友李元度不公而毅然脱离曾府,也曾因常胜军统领戈登不服管制而除其军权。面对外国列强,李鸿章疾呼:“吾辈如果不迅速求富求强,那么中国将以什么来自立呢!”
李鸿章之所以后来越活越窝囊,主要是因为他误信了曾国藩的一席话。一次,曾国藩问李鸿章怎样与洋人交涉,李回答不管洋人说什么,只同他打“痞子腔”。曾沉默了很久说:“依我看来,还是在于一个‘诚’字。洋人也是人,只要以诚相待,一定会受感化的。”李鸿章欣然接受,此后与洋人交往无不以“诚”字当先。
心误导致政误。李鸿章一味强调对洋人讲诚信,却不力求洋人对他讲诚信,这是他最大的心误!所以,李鸿章在主持晚清外交的20多年中,凡事以妥协为宗旨。例如,在处理1875年至1876年的“马嘉理事件”中,李鸿章明知英国理亏,却为了“了事”而签订了《烟台条约》。在处理1885年的中法冲突时,李鸿章又不顾中国军队在越南大败法军的事实,签订了《中法新约》。而在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更是丢掉了台湾!
对于朝野批评,李鸿章既不退缩,也不辩驳,因为他认定这是必要的妥协。因为不能“从善如流”,他由“择善固执”变成了一意孤行!如果能听取各方面意见,以从善如流确保择善固执,他就有可能像林则徐、左宗棠那样,成为一名真正的爱国者。
9、见机行事,实事求是——认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