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缠论实战中如何操作才是正确的
如果你完全按分笔分段,背驰点分型介入,那么这里有个逻辑陷阱的问题:
缠论说,如果30分钟级别出现买点时,那就在5分钟级别上找精确的买点,但是,我们知道,走势一般是这样的,5分钟的一个买点出现后,可以是反趋势,可以是扩展,也可以是盘整,问题来了。对于一个买卖股票的人来说,当早盘介入一只股票时,如果出现扩展或盘整,那么,多数情况是灾难性的。
如果你不纠结于到5分钟找买点,然后介入,这说明,你学缠论依然只是形式上的学习。形式之外的东西一点都没学懂。
这样说吧,缠论说白了通篇都是在说,走势都是起点开始向下或向上,然后震荡,如果一个强势小走势离开震荡,那么就会形成第二次震荡,然后再次离开震荡如果没力度,那么,其后要么更大级别的震荡,要么就是本级别的反趋势。问题就在这个转折点上,转折之后有三种情况,无论你如何放大操作级别,当遇到扩展和盘整时,基本上都是灾难性的,因为以上两种发生后都有可能创新低,或波动区间太小,一年下来,还赚不到几个钱。级别太小,那就死的更惨了,多数情况是死的不能再死。
其实,最好的操作就是不要想着买到最低点,一般要求次级别以下级别第一次强势上涨远离震荡后介入。当然,你会问,如果介入后不涨呢?当然是止损!!!
给你一和图,在这个图的红标号处就是介入点,如果看清楚了,你离成功也不远了,看不懂,还要接着看。。。注意,博主说过,他的理论最精确的是从K线开始分析,而且看多了根本不用到小周期上看图。好好的研究下K线,特别是分型的内在意义。分型其实就是三个走势?
⑵ 用缠论如何做交易
前两章分别给大家简介了缠论和介绍了缠论中的名词、定义等,本章开始,将正式开始缠论的学习。
本文会穿插缠论的定义、定理讲解。
现在我们从头开始,捋清楚缠论的思路。
一、了解缠论买点100%正确的绝对性。
三类买卖点100%正确的理论依据——走势必完美。
走势分为上涨、下跌和中枢。走势必完美,就是说任何一种走势必将终结。没有哪种走势是不结束的(反证法可以证明)。一种走势结束之后,必然会转换为另一种走势。那么如何保证买的票100%涨,就是买一个下跌走势结束的票。这就是缠论买点的全部依据。
缠论的三类买点,都是在下跌过程中出现,本质都可以归结为是第一类买点,也就是下跌趋势结束后的那个买点,这点缠师也说到过。
如何判断,下跌走势结束呢?缠师用到了背驰的概念。当背驰发生时,说明下跌趋势减弱,下跌走势即将走完,可能转换为中枢或者上涨。无论是哪种,必然会赚钱。这样买点就有了100%正确性。
所以缠论的买点问题,归结起来就是两点:确认是在下跌状态和寻找背驰。没错,理论上,你只需要找到下跌并且背驰的地方,就一定是可能赚钱的!你甚至可以做个高频交易,只要背驰点介入,拉升背驰的时候卖出,反复做一定能赚到。但是在实战中,很难真的这样,因为会出现背了又背的情况。比如你看到背驰的时候,如果是新手可能会考虑马上介入,但是往往就会出现,买了以后继续跌,或者即使反弹,但反弹幅度甚至不够手续费的情况。
比如我们看下面这张图。圆圈中是下跌+背驰的点。而且从图形来看,你在这个点买入,无论如何是不会亏钱的。因为之后确实有个高点出现了。
但是这个幅度涨的太少了,而且没过多久,又迎来了下跌。
所以在这个点买入的话,极大的可能是,你既无法买到那个最低的点,还因为反弹的级别不够,继续持有,然后被动亏损出局的情况。
那么此时唯一的方式,就是扩大操作级别。扩大操作级别,本质是对操作的优化,其实也是缠论中大部分在阐述的东西。网上有许多优化操作的方式,我看了以后,认为总结下来,精髓都是扩大操作级别,大同小异。
要扩大级别,就得先确定级别。
卖点反之。为简便起见,下文中均以买点举例。
二、确定操作级别。
有的人可能觉得,确认在下跌状态,还不简单吗。这不是一目了然的事情?的确,确认下跌是可以用肉眼看出来的,缠师也对下跌有过定义,即高点更低,低点也更低。
但是,下跌这个状态,在不同的时间级别里也是不一样的。一个在日K图里一分钟的下跌,放在年K图里可能就是个盘整的状态。所以当你用不同时间级别去看的时候,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因此要确认到底在什么走势中,必须要先确定时间级别。这个时间级别可以随意假定,以你的操作周期为准。你可以以1分钟为操作周期,也可以以5分钟或者30分钟为操作周期。
但是缠论一般不主张用1分钟的走势来操作,因为时间太短,一个乌龙指就足以影响走势的结构,虽然周期越短,走势越精细,但是结构也会越不稳定。
确定了时间级别以后,还得再确定下跌走势中至少存在两个中枢,因为任何完成的走势里都至少包含两个中枢。至少得等同级别两个中枢出现后,才能确定完成。如果没能等到中枢出现,下跌就结束了,那只不过是之前级别走势的一种拓展。放到大级别中,最多也不过就是盘整背驰。其技术含义是一个企图脱离中枢的运动,往往会拉回到中枢中。
如果你是奔着只操作该级别的一类买点去的,从操作上来说,这里没有出现该级别一类买点,你就只能不操作。但在这个点做个次级别的一买操作,是完全可以的,尤其股价位置整体在低位会比较安全,并且完全可能演化为底部低点。但如果在高位,风险就比较大了。用缠师的话说,属于刀口舔血行为。
还是以刚才那个图为例。我们看看这个图之后的走势是怎么样的。
如果将时间周期拉长来看,之前为一买的点,现在来看甚至连类一买都不是。不过是中枢里面的一个低点而已。这个背驰将下跌走势,转换为了一个更大级别的中枢。
可能有的人就会说了,那我事前不可能知道这个买点会扩展成一个大中枢啊,万一就真的反弹了呢?
当然不可能知道。有这种思想的人,多数还是抱着预测的角度看待问题。我之前也说了,缠论不是预测,不是先验理论,而是应对,是后验理论。这里究竟怎么操作,完全是看个人的习惯,如果你要奔着小级别的一买去,那么买入以后看到背驰后发觉反弹力度不够,就应该考虑卖掉。应该按照如下操作。
这种操作在缠论里是允许的。缠师自己也提到过:
第一类买点介入后,如果碰到的是中枢,就先在次级别第一类卖点部分退出。因为有可能碰到中枢结束后下跌的情况,为什么不全部退出,因为之后仍然可能遇到上涨。在结果出来前,可以在中枢中做T降低成本,提高资金利用率。如果是小资金,甚至可以在遇到中枢后完全退出,一点时间不浪费。
缠师确实对可能产生的各种情况都进行了精确分类,并给出了相关的操作指导。
但是经验稍微丰富点的,大概率就会因为觉得这个低点相比高点的跌幅有点少,会选择继续等待,等待走势是否能够有更深的跌幅再决定。如果没有等到,万一在这个小级别的点真的发生V字反转,那这些老手也就只能选择错过。
这是一个选择问题,而不是对错问题。
缠师也表达过,熟练的人,一看图就知道能不能搞。
打开日线图,1 秒钟如果还看不明白一只股票大的走势,那就是慢的了。基本上说,如果图看多了,成了机械反应了,一看到可搞的图,就如同看到可搞的面首一样。一见钟情,科学研究说大概不需要 1 秒,股票如同面首,如果不能 1 秒之内一见钟情,估计这股票也和你没什么缘分,最多就是有缘无分空折腾了。
所以一个股票在更长的时间内能不能搞,其实是需要通过经验判断的。需要多看图多总结。就像面对一个喜欢的人,就是一见钟情,不需要太多大道理。
相信写到这里,你应该能明白,缠论跟其它的模式并无本质不同。好的机会同样也是需要等待的。如果你想要赔率大的机会,就更得等待了。这个等待不仅仅是指为了好的机会你得等待,还说的是,即使你在一买处买入了股票,你得拿的住。等到它突破三买真正迎来主升浪的一天。当然缠师并不主张小资金这么做。
另外,一买信号出现的频率怎么样,这是高度不确定的。你甚至可能等不到某个股票的一买了。好在缠论的特点就是不涉及选股,理论上你完全可以每天寻找不同的图,总有符合要求的。股票不够就去找期货,甚至可以找比特币,以及其它任何一个市场。
一个高赔率的交易机会,本就是很少的。如果你想要抓住这种机会,唯一的方法只能是降低交易频率。当然对大多数短线交易者来说,是很难做到长期不交易的,那么就必须要有所取舍,做到平衡。这就是每个人在操作细节上的问题了。
另外再说一个问题,如果你要把时间级别扩大,那能让你拿的住的,究竟是什么,不就是基本面了吗?说到底,最后还不是又回到了同样的问题?
不过缠师也提到了,一般而言,在第二个中枢之后发生背驰的行为,特别在日线级别上的,占了90%以上。4、5个中枢后才出现背驰的,非常罕见。
所以要确定下跌结束,就是要解决中枢的问题,这也是缠论的核心问题。确定中枢的意义在于确定自己的位置,中枢就像一个参照系,至少让你知道自己在中枢的哪个位置,从而可以确定自己的操作原则。
三、画线——处理数据的方式。
刚提到了,想赚取更多的利润就得扩大级别。首先你得确定一个级别更高的中枢才可以。这个时候就是大家经常看到的那些分析缠论的人用到的画线了。
画线的目的是为了用缠论处理复杂的数据,简化图形,确定中枢的位置。
处理数据需要用到顶分型、笔、线段的概念。这些在第二篇学习笔记中有提到。这里就不再对这些基础概念进行复述了,正是因为概念过于庞杂,所以才专门用了一章对这些概念进行梳理。
顶分型、笔和线段的概念,类似于修房子时的一砖一瓦,你得有这些一砖一瓦,才能盖起大楼。
确定了线段以后,就可以确定中枢了。3根有重叠的线段就可以构成一个中枢。中枢级别越大,你的观察级别也就越高,机会的酝酿也就越大。
四、寻找背驰。
确定了下跌和相应的级别,那现在就得去找背驰了。关于背驰的判断标准和定义,这里不再赘述。简单来说,背驰表示的意思就是,趋势还在,但是力度变小了。如果拿物理学的概念来表示,就是说,速度在变小,加速度变为负,但是距离s还在变大。
在理论中,利用区间套的原理,是可以精确的找到下跌中的最后一笔交易的。但是在操作中我们不可能做到这么精确,也无需做到这么精确。
缠论对背驰是有精确定义的,就是长短均线的相交面积。如果面积相比上个面积变小,那么就是背驰。但是这个方法有个缺点,那就是要等长短均线相交以后才能确定,此时背驰已经发生了。
有几种其它的方法可以替代:
1、在次级别走势中,找到背驰点来判断。如你的操作级别是5分钟的,如果5分钟要背驰,必先发生1分钟背驰,在1分钟背驰处买入就行。这种方法和真正的低点没有太大的距离。但是缺点是,最后很容易会把5分钟交易成1分钟级别,从而失去了大级别的利润。
2、用趋势平均力度去抓住背驰。因为这个概念是即时的,马上就可以判断当下的缠中说禅趋势平均力度与前一次缠中说禅趋势平均力度的强弱对比,一旦这次比上次弱,就可以判断“背驰” 即将形成,然后再根据短线均线与长期均线的距离,一旦延伸长度缩短,就意味着真正的低部马上形成。按这种方法,真正的转折点基本就可以完全同时地抓住。缺陷是,风险稍微大点,且需要的技巧要高点,对市场的感觉要好点 。
3、于是缠师用了一个简单的缠中说缠的 MACD 定律:第一类买点都是在 0 轴之下背驰形成的,第二类买点都是第一次上 0 轴后回抽确认形成的。卖点的情况就反过来。
当然这个定律应用是有条件的。而且我认为这个条件还比较严格。
用 MACD 判断背驰,首先要有两段同向的趋势。同向趋势之间一定有一个盘整或反向趋势连接,把这三段分别称为 A、B、C 段。
用 MACD 判断背驰的前提是, A、 B、 C 段在一个大的趋势里,其中 A 之前已经有一个中枢,而 B 是这个大趋势的另一个中枢,这个中枢一般会把 MACD 的黄白线(也就是 DIFF 和 DEA)回拉到 0 轴附近。而 C 段的走势类型完成时对应的 MACD 柱子面积(向上的看红柱子,向下看绿柱子)比 A 段对应的面积要小,这时候就构成标准的背弛。
这里要注意:
1、B 的中枢级别比 A、C 里的中枢级别都要大,否则 A、B、C 就连成一个大的趋势或大的中枢了。
2、A 段之前,一定是和 B 同级别或更大级别的一个中枢,而且不可能是一个和 A 逆向的趋势,否则这三段就会在一个大的中枢里了。
其实背驰的确定方式有很多种,在缠论中,缠师用到的是价格和时间的关系。在现实中,很多人用到的是价和量的关系。这些都无所谓,属于优化操作的问题。每个人就不一样了。
确定了下跌、确定了背驰,还确定了相关的原则。相信你已经明白缠论的基本操作思路了。剩下的就是不断精进了。
以三买为例,用一幅图,可以说明所有问题。
剩下的,就是不断优化自己的操作,和不断精进的问题了。这世界上模式非常的多,缠论只是其中一个。打板这种模式,光是一个打首板,就有无数多的东西值得你深究。可以是打图形,可以是打题材,可以打龙头,可以打跟风。看分时、看压力位、看基本面,各种都有。想要赚钱,而且还要稳定赚钱,就得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五、关于止损。
这个也属于优化操作的问题。最后提一下优化操作的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止损。诚然,在缠论里,是没有止损这个概念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不止损。
其实缠论中,缠师虽没有直接说止损的问题,但是还是隐晦的承认了应该止损。他用的是另一个词,就是退出。其实也暗含了止损的意思。用缠师的话来说,就是只有能搞和不能搞,不能搞的票,你就只能退,跟成本无关。并且在文中提到,某些票等到第三类卖点就晚了,市场已经出现了无数的卖点了。实则也还是包含了止损的思想。
我们还是以最初的图形为例,将走势拉长一点。如果你是在第1个圆圈处,奔着一买的目的去,在2处你没跑,从这个小级别来说,你已经错过了该级别的买点2了。此时市场给了你一个机会3,但是你还是没跑,你想等3买,这也是没错的。但是3之后的走势,破了中枢,3买构建失败,证明继续持有的目的已经不在了,那就应该走了。至于是亏是赢,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成本已经发生,这就不是考虑在内的了,而应该考虑,你已经该走了。
下次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就得多耐心等待,小机会要懂得忍住不动。除非你有技术之外的因素来确定反弹力度。比如基本面、比如你知道某个大资金要买,等等。这样可以加大成功概率。
写到这里,也比较累了。我相信真正有耐心看完的必然是少数。缠论的原理并不复杂。我之所以想用一篇篇的文章来阐述,是因为我想用这种方式逼自己把缠论捋顺,某种意义上,也是“利己”的成分更多。我在写文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有什么逻辑和概念不清晰的地方,我会弄清楚再继续往下写。从最后的结果来看,我也实现了自己的目的,确实把很多东西都想通了。
⑶ 股票缠论K线处理方式向上处理和向下处理
先确认方向,再处理包含关系
如果方向是向下的做乱,就取两天最配颂低价的最小值,和两条最高价的最小值。
如果方向是向上的,就取两天最高价的最大值,和两天最低价的最大值。
但前提你要有一个方法纯卖档确认方向。
还有一个问题包含有时不只两根k线,还可能是多根k线。
还有这样做会造成滞后。
实际缠论这么做的目的是想简化中间走势,在两个相对高低点之间画线。
⑷ 为什么很多人觉得缠论炒股技术很牛,但却无法在实践中盈利
因为很多人对缠论有深深的误解,他以为缠论是一套预测市场的技术,其实不是,缠论是一套应对市场的技术。其核心理论是走势终完美,而走势什么时候完美,是需要当下判断的,而非提前预测。
为什么缠论的提前预测不可取?实际上就是因为缠论科学,所以才没法预测,科学的方法论不是魔术,是变通。正如走势可以不断生长和演化,当你固定思维去预测时,走势已经变化了,自然就会预测失误。是不是一买、二买、三买,是需要当下判断的,一买可能会变成下跌延续连接段,二买也可能直接变成三卖;一卖可能会变成上涨延伸段,二卖可能会扩展成中枢。
总之,任何想要去预测的技术都是不靠谱且概率的,缠论讲究的是不测而测,当你精通缠论之后,无非就是对走势形成明确的分类,并且针对每种可能的分类做出相应的操作策略,仅此而已。那些鼓吹缠论预测的不过是招摇撞骗而已,没有任何技术可以完美预测。市场本身是无位次的随机波动,又怎么可能有100%的预测方法呢?
另外,关于缠论原文所表述的,禅师能够精准得抄在一买,卖在一卖,所有买点、卖点都能够准确把握的情况,我只能说一句,禅师是庄家,是主力,主力是可以画线的。当然这里没有冒犯的意思,缠论确实很牛,我本人是缠论的受益者。但本篇分析旨在客观,所以就说一句而已。
那是没有真正的明白,明白了那才是正知,正知到正行还有很远的距离,需要修炼。
首先,人是根本,一切都是人在主使,缠论也是人在用!用不好和缠论本身无关!详解请看缠师关于论语的注解!
其实,它只是一个操作的思路,对于股价的趋势走势会有一个好的理解,股票投资是多方面,技术分析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没看懂就想着赚钱,天底下哪有那么便宜事。
持盈利才是关键,尤其是18年和今年,管它什么方法。适合自己的就好,有可能一个指标,一条均线,都没问题,正因为理解复杂,操作简单,无条件执行才是最大的挑战。
因为很多人都被缠在里面了,没有走出来,所以无法盈利。
很多学了缠论的人都在纠结缠论走势,中枢,级别等的标准划法,搞来搞去都没真正弄明白,包括我自已。这样既耽误了时间,又错过了市场,等事后一看,又觉得都是对的,原来如此,事前却在纠结,犹豫不决。
其次,很多学缠者都在追求一买,巴不得用缠论买在最低点,卖在最高点,但结果往往相反,在追求一买中要么迷失在无尽的区间套里,要么还在犹豫中就错过了买点,而更多的是判断错了一买位置而买了个套,在一卖的判断上亦如此。
学缠论是一回事,但用缠论操作又是一回事,缠论里的走势类型,中枢,级别等逻辑严明,环环相扣,让人在学的时候觉得豪情万丈,这就是独孤九剑,无懈可击,学了后便可笑傲股市。可一用就模棱两可,糊里糊涂,事后用之一分析又百试百灵,大多数人估计都存在这现象。
个人觉得缠论最精华的东西是缠论里缠师强调的防狼术,在防狼术里配上缠论前十几课讲的关于均线吻的技术,几乎就可以应付市场百分之七十的情况了,至于后面的关于走势分类,级别,中枢,线段等都必须回归到这个防狼术的基本准则上来和均线吻的简易直观技术上来。不要企图抄底,买在最低点和卖在最高点。不要去极限的追求一买一卖,不要把图谱时间级别放太低,确定好自已操作联动的3个级别,比如周线,日线,30分钟,低于30分钟就不去看了,然后用防狼术和均线吻去操作,把缠论简化,或许你会盈利。这就是大道至简,对你的交易系统做减法。
重孙的子女,其智慧怎与老祖相比?
真正能用缠论实现盈利的人都不会随便去【觉得这样觉得那样】
都是落实到实处去学,去练,去用!!!
这个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事物均遵循着“阻力最小”原则,尽管我们很多时候并未留意。
光与水的智慧
光是节约时间的典范,它永远以最短路径行进。在真空中,光以30万千米/小时的速率沿直线传播;反射时,光所走过的路线,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折射时,入射角与折射角的比例,与两种介质的折射率保持着特定关系。光的行为,取决于介质的根本结构,光在介质中始终以“阻力最小”的方式传播,任何一条其他路径都是“弯路”。
再来观察水。水的智慧,远非世间常人所能及。河道宽,则水流缓慢;河道窄,则水流湍急;水的行进路线也取决于河道结构,或直或弯。若水流遇到一块巨石拦路,它不会去“努力翻越”,而是明智地绕道而行。
努力乃痛苦之源
那么先问个问题,你喜欢交易吗?你为交易努力过吗?(ps:这不是问你:你喜欢赚钱吗?你为赚钱努力过吗?)
现代教育崇尚努力和竞争。宣传名人早年充当“拼命三郎”的报道比比皆是,似乎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但真是这样吗?让孩子每天比别人多练两个小时钢琴,将来他就能成为莫扎特?比别人多画两个小时的画,就能成为达芬奇?
“天才是1%的天分,加上99%的汗水”,这句话没错。但不要小看那1%,它决定了剩下99%的汗水的性质。拥有这1%,努力便是成功之源;缺少这1%,努力只能成为痛苦之源。
努力,即试图用强大的意志克服“最小阻力”的约束,与环境和自身心境对抗。从这个意义来看,天才或许从来都没有“努力”或“勤奋”过,在常人眼里是在做拼命三郎,但事实上他们不过是顺应自己心灵的召唤而已。半夜12点,小莫扎特在练琴;凌晨1点,在父母棍棒驱使下的一个小男孩同样在练琴。外表相似的行为背后,是全然不同的结构。前者在享受整个音乐行云流水的过程,后者或许仅仅出于不愿挨打的目的。“顺心”根本无需努力,只有“违心”才需要努力。爱因斯坦曾说:“我从来没有工作过一天”。如果您发现自己每天工作都不开心,都在努力克服许许多多的障碍,一切只为等待发薪日,那么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您不是做这件事的天才。
画家每画一笔,想着这一笔能给自己带来多少财富,他不会是一个好画家;不热爱足球,只希望借助踢球让自己拥有豪宅的球员,不会是一个天才球员;立志要得诺贝尔奖的人,一定得不了诺贝尔奖;不能享受投资和交易的过程,只求在交易中快速获利的人,不可能是一个好的交易员。
更看重“享受过程”,还是更看重“享受结果”,或许正是少数成功者与多数失败者之间的根本差异。克服内心的挣扎,试图用“努力”来麻痹神经,从交易的角度来讲其实就是逆势。那些让您彻夜难眠的交易单,十有八九会以亏损收场,因为很明显,您已经不是在享受过程了,而是在被整个过程煎熬,不断地寄希望于这个过程早点结束,好让自己最后得到“煎熬的回报”。不幸的是,人的心灵往往是最准确的罗盘,逆势而为不仅让整个过程痛苦不堪,而且结果也往往不尽人意。
改变结构,方能改变结果
以努力作为手段的行为是治标;唯有改变结构方能治本。这犹如治水,堵不如疏。要想改变河流的走向和强度,必须在河道上做文章。不想让水太急,可以把河道修宽一些;一味封堵可能决堤;而积极疏通反能引水灌溉农田。
对个人而言,如果我们对自己的现状不满,那么这时最需要的是自省,而不是“继续努力”。换一份工作,换一个环境,从结构进行调整,要比运用意志力重要得多。人生最重要的事,莫过于搞清楚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究竟是做什么的。天生我才必有用。让姚明去打乒乓球,巴菲特去做中文系教授,恐怕他们再怎样努力也难以获得现在的成功。一旦寻找到这份上帝安排的职业,就找到了心中的“势”,从而顺势而为,为过程而快乐,而非为了得到一个结果委曲求全。
对交易者而言,必须认识自身结构——性格与心理;认识市场结构——分形与波浪理论,做到知己知彼。市场是自然的函数。稳定获利的途径,也注定是一条阻力最小的通途;而非让人心力交瘁的战场。
乍看,文章的题目,炒股与“蚂蚱”好像风马牛不相及,无丝毫的联系。其实,形形色色的股民中,有种股民,就如同“蚂蚱”一样,蹦来蹦去,经常换股,机会就在这变来变去中丧失了,这种股民,大家戏称为“蚂蚱”股民。
我有两个朋友,同时开始炒股。二人的资金量相差不大,可两人炒股的方式却各不相同。朋友小王采取稳扎稳打,一个萝卜一个坑,选好了中意的股后,就耐心地守着,按照自己既定的炒股策略,守中长线。去年,碰到股市震荡下跌,许多朋友劝他,别死守了,赶快“割肉”离场吧!可他不为所动,仍坚持持有,不但如此,他还增加了仓位。最终,“守得云雾邮青天”股指上涨,他也收益颇丰。
而我的另一位朋友小张,他的炒股方式就很特别。他是一个性急的人,选了一只股票后,天天关注,还没持有几天,禁不住别人劝,马上又换个新股。今天听这人说,创业板比较火,明天那人说, 科技 股又要开始蠢蠢欲动了。他就这样换来换去。结果,他刚换了一只股,原来买的那只股就涨停了,到年底时,不但没怎么赚钱,而且还亏了些。气得他直叫:“运气不好!”
其实,他真的运气不好吗?未必,他输在没有坚持到底。两位朋友炒股的经历,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故事中,那位挖坑找水者,挖了几锹土后,没见到水,就说:“这坑没水”,又换个地方挖去。到最后,坑是挖了不少,可是,没有一个坑挖到底。而另一个人,则老老实实挖一个坑,在他的坚持不懈下,终于喝到了甘甜的水。
其实,成功往往离我们很近,有时,只需要再坚持一会,可能就见到了胜利的曙光了。
有了这番炒股经历后,小张笑着说:“我不要当‘蚂蚱’股民了,我也学小王,守株待兔”。
导致一买没有盈利的原因 :
1、买在中继型底分型而转折型底分型;(应对:止损或没成笔的情况下等待成笔反弹后退出;)
2、看到次级别背驰期望进场做本级别一笔,但只形成了次级别一笔而非本级别一笔,反弹空间不足;(即:次级别中枢延伸)
3、下跌背驰后以另一个中枢来替代上涨。
导致一买不盈利的原因:买在中继底分型上了
导致一买不盈利的原因:没有走成更高级别一笔,形成延伸
走势终完美的含义
走势终完美:理解了这一点,就在当下理解了全部图形,理解了过去的那么多为什么;
初学者的理解:每个周期的图形都会走出一个或者二个中枢背驰,此谓“完美”;
随之而来的疑惑:为什么有的周期背驰,但有的周期根本不背驰?一点都不完美!
正确的理解:每个周期的图形必将完成,此谓“完美”;
完成的含义是: 1+1终结;
注:在走势中,当有一个完成的中枢后,随时终结都是完美的;换言之,当没有中枢产生时,行情是不会终结的。
常见的图形终结模式
概率最高的终结走法:中枢背离终结
概率次高的终结走法:盘整背离终结
补充说明:小转大的含义
由于小级别的背驰,导致大级别没有产生相应背驰而直接终结的现象,称之为“小转大”。通常只会在急涨急跌中出现。
小转大终结
概率较小的终结走法:小转大(本级别上看不出背离)
小转大终结
概率最小的终结走法:中枢无背驰直接终结
中枢无背驰终结
成功的交易者需要孤独和安静
成功的投资家需要安静,这是很重要,安静能够让你始终理智的观察和处理问题。你可以安静的去阅读财务报表、安静的去阅读研发报告,安静的听音乐、安静的去户外摄影、安静的一个人发呆,时间久了就能培养出一种淡定的气质,这种气质能够让你临危不乱。
投资家也需要孤独,孤独能让你有更多的思考空间,能够让你坚守来自内心的那种意志,能够摆脱各种纷杂的噪音而独自宁静,孤独可以让你更加坚强。
投资,是少数人赚多数人的钱。这个是一个铁律,不可能被打破,那你就必须所言、所行和大众有所不同。安静和孤独就是你有别大众的心理素质,这个心理优势可以让你能够抵御住来自市场的各种诱惑,价格的涨涨跌跌,风起云涌的事件和消息。可以让你始终有持之以恒的耐心、毅力坚守你的选择
一个成功的投资者,你需要找到这样的感觉,并且闭上眼睛就能看到图像:
闭上眼睛,看到资本市场是一片肥沃的土地,充满机遇和希望。在这片黑色的、肥沃的土地上,种下了财富、希望、幸福的种子。
宏观经济环境、政策信息、行业变化、企业经营,就像阳光、雨露、施肥、浇水,增厚这片土壤的营养,并细心的呵护你在这片土地上,埋下的财富、希望、幸福的种子,让他在温室一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这个时候价格的下跌,你会感觉到是这颗种子在往下扎根,土壤越肥沃、增厚,种子往下扎的根越牢固,时间越长越具有爆发力。
宏观经济环境、政策信息、行业变化、企业经营等等向好的信息,让这片土壤不断增厚、肥沃滋养着这颗种子,让她开始生根、发芽、破土而出,长成一棵参天的大树。
随着价格的上涨,你会感觉到这棵大树暴露在土壤之外的高度,已经远远超过埋在地下的根系的时候,你会预感到风险已经来临了,该是收割的时候了。。
当然,也有辛苦几年颗粒无收的,遇到这种情况,就要及时换种子,这个种子坏了,如何判断种子坏掉了?这就需要企业基本面研究、k线逻辑分析等等手段来加以甄别,这就是为什么要关心行业、企业经营数据和信息,以及技术分析和k线逻辑分析的要点。
K线就像一个温度计,显微镜或者说X光线机,就是专门用来观察,测量深埋地下的种子生长情况,它发芽了吗?扎根了吗?成长了吗?茂盛了吗?
频繁换手就相当于你把一颗种子,不断地反复埋下去,又挖出来,不看季节,不看环境,自顾自的埋了挖,挖了埋,最后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这颗种子终于被你折腾死的那一刻,一切也就戛然而止。
成功投资要像一个种小麦的农民那样,在深秋季节,种下种子,让种子经过严冬的滋养,在春暖花开的时候破土而出,火热的夏季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