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全国碳市场预计明年启动,高耗能行业将逐步纳入
文 | 《 财经 》记者 徐沛宇
编辑 | 马克
从2017年开始启动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进入收尾期。
11月2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下称“管理办法”)和《全国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管理办法(试行)》(下称“结算办法”)两份征求意见稿。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时间截至2020年12月1日,结算办法的征求意见截至2020年11月11日。
两份征求意见稿披露了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基本运行规则。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的主体为: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 2.6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及以上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交易产品为碳排放配额以及其他产品。
多位业内人士对《 财经 》记者表示,全国碳市场开始运行还有待操作细节出台和硬件设施完善。 全国碳市场初期运行将只纳入火电一个行业,交易范围仅含二氧化碳一种温室气体。
“现在努力的方向是明年实现交易,一些大型企业也是按照明年开始交易做准备的。”碳市场咨询投资机构中创碳投公司事业一部总监李丹对《 财经 》记者说。
目前看来,全国碳市场有望在明年年底之前开展实质运营。届时,新能源企业可将自己减少的碳排放出售给火电企业,帮助其实现减碳指标。在碳市场纳入的行业增多后,会有更多的类似交易行为。
按照目前的交易标准计算,风电、光伏企业可售减碳量能带来每度电1.3分—7.4分钱的收益。
此次发布的管理办法提出,重点排放单位可使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或生态环境部另行公布的其他减排指标,抵消其不超过5%的经核查排放量。1 单位 CCER 可抵消 1 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量。用于抵消的 CCER 应来自可再生能源、碳汇、甲烷利用等领域减排项目,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重点排放单位组织边界范围外产生。
这意味着, 管理办法确认,CCER抵消机制是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光伏和风电等减排项目可以将其产生的二氧化碳减排量,在全国碳市场出售,获取经济收益。
CCER的全称是Chinese Certified Emission Rection,即中国核证减排量。
根据《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参与自愿减排的减排量需经国家主管部门在相关交易登记簿登记备案,经备案的减排量称为“核证自愿减排量”。也就是说,CCER进入碳市场交易需要审批认证。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于2012年6月13日发布实施,CCER项目开始审批。由于CCER交易量小、个别项目不够规范等问题,2017年3月, CCER项目的备案申请暂停受理。与此同时,当时的主管部门国家发改委表示将修订《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相关条款。
此次发布的上述征求意见稿称,对CCER的管理规定将另行出台。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的修订进展尚不得而知。
CCER审批重启和交易的细则仍有较多不确定性因素。国家能源集团旗下龙源碳资产公司曾启动全国第一个CCER项目开发和交易。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对《 财经 》记者表示,业界恢复了对CCER交易的信心,但具体实施细则何时发布仍没有时间表,希望尽快出台。结合碳市场的需求和CCER的补充定位,预计未来获得审批的CCER项目将比较有限。
龙源碳资产公司相关负责人提供的数据显示, 全国的CCER累计签发量为4980万吨,可满足各试点碳市场抵消要求的CCER仅约1500万吨。而各试点地区的年度碳排放配额量远超这个数,例如湖北、广东等每年配额都超过2亿吨。
已经获得审批的CCER现货在未履约之前,可以在试点地区的碳市场多次交易。据资讯机构智汇光伏创始人王淑娟计算,按照目前各地CCER交易标准计算,风电、光伏项目可通过交易CCER带来每度电1.3分—7.4分钱的收益。
业内人士认为,全国碳市场CCER交易的积极性要大幅提高,有两个影响因素: 一是收紧火电企业的排放基准线,提高其采购CCER的需求;二是增加纳入碳市场的行业,增加被管控企业的数量。
2017 年 12 月发布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是启动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标志。该方案明确全国碳市场运行初期只管控火力发电行业的碳排放。
目前看来,全国碳市场初期将实施灵活总量控制模式,采用基准线法分配配额,不限制纳管企业产量,也就是说不限制总的排放量。目前尚未发布全国碳市场给火电企业的排放基准值,未确定各地各企业的排放配额发放标准。
业内人士认为,主管部门对煤电机组的排放基准值肯定将逐年收紧,推动其减排的同时,也会促进对采购CCER的需求。
生态环境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总经济师张昕认为,全国碳市场采用灵活总量是为了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碳减排的矛盾,是一项短期措施。碳交易本质是总量控制下的交易,为了强化碳交易机制减排成效,应尽快研究确定碳市场排放配额总量,优化基准线标准。
中国已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福建和深圳八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部分试点地区除了纳入火电企业外,还纳入了交通、航空等领域的企业。 全国碳市场运营后,试点地区的碳市场短期内将继续运营。区别在于,火电企业的碳排放配额交易在全国市场进行,其他行业的碳市场继续在试点地方运行。
全国碳市场将在试点地区的基础上,择机增加纳入碳市场的行业。但目前没有时间表。
2017 年 5 月,国家在江苏、四川两省进行配额分配试算的过程中,首次公布了发电、电解铝、水泥行业的配额分配方案初稿。李丹表示,“十四五”期间,其他比较成熟的高耗能工业行业,比如电解铝、水泥以及其他工业行业等有望逐步纳入。
据生态环境部披露的数据,截止到2020年8月,试点省市碳市场共覆盖钢铁、电力、水泥等20多个行业,接近3000家企业,累计成交量超过4亿吨,累计成交额超过90亿元。
Ⅱ 碳交易时间,具体是什么时候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召开了全国碳交易系统电话会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勇出席会议,动员部署实施国家碳排放交易市场计划(发电行业)的要求,促进国家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设。这标志着中国碳排放交易系统的正式启动。BUT,至少距离正式运行,2-3时间。国家碳交易市场建设分为三个一般周期,第一个周期:基础设施建设期,约一年;第二个周期:模拟运行期,约一年,第三个周期:深化改进期,约一年,即从启动到可能全面运行,直到2019年甚至更晚。
碳排放交易是西方科技发达国家控制全球经济的话题,根据地球温度使自然破坏(也说温度控制数据,实际地球将进入小冰河时代)控制二氧化碳排放,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近100年的工业革命积累(二氧化碳排放),控制了足够的能源消耗生产技术,将许多高排放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然后通过工业发展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经济发展国家继续控制。由于中国也是一个碳中和支持国建议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即工业和社会经济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与天然植物二氧化碳吸收或新能源利用之间的平衡。从人类共同未来社区的角度来看,我支持减少低碳经济的发展,但西方国家秘密丢弃自然垃圾有毒化学品,同时无耻地站在道德高度谴责他人,碳中和不仅关注工业发展排放,消费品也收集碳排放,即经济发展国家计算碳排放,消费者也应承担碳排放,足够公平。
Ⅲ 中国碳交易所上市时间
2021年7月15日。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发布公告表示,根据国家总体安排,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于7月16日 (星期五)开市。 2021年7月16日,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开启上线交易。
Ⅳ 全国碳市场正式交易时间
7月16日,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启动仪式正式举行。
作为首批试点企业,2225家电力行业(纯发电和热电联产)企业获准参与交易。业内专家认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的意义在于,这是达到“双碳”目标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也是我国利用市场机制倒逼高排放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等手段减少碳排的开始。
Ⅳ 全国首个碳排放交易所是在哪里
全国最早形成的碳交易试点位于北京。
2012年1月13日,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获准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2012年3月28日,北京市正式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
2012年8月16日,上海市碳排放交易试点启动,200家企业被纳入试点范围。
2012年9月11日,《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获批。
2012年11月,重庆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启动。
2013年3月5日,湖北省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启动。
2013年5月底,天津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工作推动会举行。
2013年6月18日,深圳市碳排放权交易启动,成为国内首家正式启动碳交易试点的城市。当天,深圳碳排放权交易所率先上线运行,首日完成8笔交易,成交21112吨配额。
2013年11月5日,上海市发改委网站发布《关于做好本市碳排放挂牌交易相关工作的通知》称,上海市将于近期正式开展碳排放挂牌交易。
Ⅵ 什么是碳交易
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通过艰难谈判,于1992年5月9日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12月于日本京都通过了《公约》的第一个附加协议,即《京都议定书》(简称《议定书》)。《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
2011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等七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两年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指导和支持下,深圳积极推动碳交易相关研究和实践,努力探索建立适应中国国情且具有深圳特色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先后完成了制度设计、数据核查、配额分配、机构建设等工作。
(6)碳交易市场多久开始扩展阅读:
碳交易的机制
能源结构优化,新的能源技术被大量采用与发展中国家能源效率低,减排空间大,成本低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直接导致同一减排量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成本,形成了价格差。从而产生了碳交易市场。
深圳市于2013年6月18日启动全国首个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为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拉开了序幕。同时,深圳排放权交易市场对个人投资者开放,为全国人民打开了新的投资渠道。为方便全国各地关注碳排放交易的机构和个人,开设了“足不出户,异地开户”的服务
Ⅶ 全国碳交易市场哪年启动
法律分析:2021年6月底前将上线的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将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交易中心将落地上海,碳配额登记系统设在湖北武汉。 2021年6月,生态环境部等多部委于6月25日宣布全国碳交易市场开启。
法律依据:《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 第三条 碳排放权交易实行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促进温室气体排放控制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与其他相关政策目标相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