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构建完整的交易系统
想构建自己完整的交易(体系)系统,这需要自身的拥有能够一眼看穿主力动向的盘感,因为经年累月积累的操做经验,很多东西都在自己脑子里,可以说灵光一闪这种情景。
世面上很多交易法则,我是没心情去看,这是人家的交易思路,操作方法,最多也就是给你个借鉴做用,咱们要做的是综合运用总结,把学到看到的知识相结合,组成自己的思路,不过我是没看书的习惯,路多走走,自然会驾轻就熟对吧!
我自已确实也有几个简单的交易方式,也就是大家说的交易系统,其实没必要讲得这么好听,无非就是一种做法罢了。不过说回来,每种交易方式,都是他个人对于盘面的一个总结,就象近来我一直用的画整理图形一般,这是我个人的总结,简单粗暴,几条线一画,买点就出来了。
像这些个图形,在寻找上有很大的局限,应该行情的波动,只有在合适的时期才能找得到,这点通病,没办法,只能这样,当然也有其他一些图形,不过一时没找到,就没案例可以举例。
所以,想好构建一个相对完美的交易系统,就需要有自身的盘感意识,一眼望穿的能力,否则,很难有能力去完成构建一个完美的交易体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没有事先的计划和准备,没有一套完整的交易系统,就不可能获得交易的成功。
构建一套完整的交易系统需要基于对 量价时空 的深刻理解,并完成四要素的量化和计算机编程工作。对于股票操作来说相对简单,而对于期货日内交易来说,交易系统的完善是进阶高手的必经之路,最厉害最完整的交易系统架构是 网格交易系统 。
相对 交易逻辑 来讲,交易系统的构建可以经高人指导由编程人员完成,而 交易逻辑的困难在于无法由图表呈现 。交易系统构建结束后,需要在交易逻辑的支撑下进行测试,并经实战检验。同样一套完善的交易系统,不同的交易逻辑操作结果差异很大。
另外,我们还要明白以下两点:
第一,交易系统的制定必须具备全局的认知框架,然后才能建立正确的交易理念,最后才能指导实际行动。
第二,认识框架必须穷举交易策略的点,包括构建交易逻辑的思路,试错成本、时间框架和空间框架以及其它特征。
—END—
一个完整的交易系统只需要两点:开仓和平仓。
开仓分为:进场和加仓;
平仓分为:止盈或止损。
交易系统可以给你提供的:开仓信号,平仓信号。只要有这两个就够了。剩下的仓位大小,资金分配,回撤控制等,都是资金管理系统的问题。
所谓构建交易系统,就是把平时主观随意的交易计划,变成固定的,流程化的交易系统,让他可以在未来的交易中,不断的重复,同时筛选除去不符合系统的交易机会。
比如,你总是在某种突破时开仓,那就把这种方式固化下来,形成交易系统的开仓信号。当没有突破时,就坚持不开仓。
交易系统可以是量化的,也可以是非量化的。一般量化的交易系统都是通过技术指标来构建,非量化的交易系统通过形态识别来构建。量化的交易系统开平仓信号比较明确,可以由计算机程序来生成,用的较多一点。
构建交易系统时,一定要注意开仓信号和平仓信号的完备性。如果可能出现一段行情,在开仓信号出现后,无法触发平仓信号,这个系统就是不完备的。比如设计一个平仓信号,持有多单,需要在下跌的行情中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弹才平仓。那这个平仓信号可能永远不会出现。这就是一个不完备的交易系统。
交易系统并不神秘,也不复杂,就像我们吃饭时使用的筷子一样。建议从经典的交易系统开始学起,然后慢慢的改良,再到设计,最后选择适合自己的交易系统。
完整的交易系统必须是一个闭环的交易系统。
一个闭环的交易系统包括两个部分,一个分析系统,一个具体的交易(操作)系统。
分析系统是你对行情的研判、对具体交易品种的研判,这里包括级别的研判和交易信号的研判,也就是所谓的复盘,去发现即将要出现交易机会的品种,包括时机、哪里开仓、什么时机开仓、止损、止盈、仓位多少等待。这么一系列的程序完成后,才到具体的执行交易系统。
分析系统你必须从行情级别研判开始,做好开仓、止损、加仓、止盈这个完整的闭环的思考,不能随着行情的波动随意决定开仓,要有自己的配套计划和实施方案。
我们来看如何分析行情:
行情的运行无非就3种情况,冲刺——盘整——冲刺,以图为例:
关键在于你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去判别它们的临界点,找到这个临界点就OK了。
具体的执行上,当你找到临界点后,做好了交易计划,做好开仓、止损、止盈加仓的预案后,就是等行情走出来,进场就行了。
这里面还包括很多心理层面、技术层面、资金管理层面的东西,当你形成一个闭环的交易系统,经过检验预期为正收益的系统,那么就坚定的执行。
这其实是很多形态的中一种。
祝你交易顺利。
2. 买股票怎么形成自己的交易体系
交易系统的建立,是对自己有个清晰的认识,然后根据自己的风格,建立一套自己可以实行的行为体系,关键是,自己的和可以实行的
第一步,写自己的交易日记。记录自己的错与对
熊市到了,市场的基本知识吸收完了;该学习行业,研究个股了。
牛市后半程进来的,如今浮亏没关系。看一个投资者成功与否,不经历两个完整的周期,无法说明问题。所以大家都还在路上,都有机会成功。
在两个周期内,要做到成功,并证明自己适合股市投资,你需要做到: 1. 牛市入场被收割后不丧失信心(几乎所有的“韭菜”都是牛市入场,若被市场的惨跌吓破了胆,你将与老百姓抵御通胀、实现财富保值增值,确定性最高的投资方式失之交臂) 2. 熊市暴跌减仓后不离场(熊市离场,你失去的是收集便宜筹码的机会,如果你仍对股市恋恋不舍,等到下次牛市再回来,两个周期后,你定是高买低卖的失败者) 3. 历经牛熊大半个周期后,有所亏,有所得(亏的是不多的本金,得的是对市场的感悟,你知道了牛市里股价可以有多高,熊市里股价可以有多低,逐步建立起评判价格高低的客观标准,而不是听那些神棍动辄便说“代表经济转型的方向,多少都不算高估,每次回调都是买点”) 4. 在新周期开启时,对买入更自主,对卖出更自如,对买过、卖过、看过没买的股票能做到长期追踪,对每一笔交易、每一次判断作出客观评价,建立起从自己的错误中不断成长的反馈机制。
人有选择性遗忘,不写下来只会记得那些自己英明神武的,抹去自己颠三倒四的。这种遗忘固然让我们珍视短暂的快乐,投资能力却得不到长进,账户的亏损会让我们直面永久的痛楚。
选择投资就是选择短痛而要长乐。写好交易日记,从今天起为自己积累一笔宝贵的财富!
1. 写交易日记时要尽可能严谨地写下买与不买,卖与不卖的逻辑,这些逻辑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被验证或推翻,从中找到自己当初错判的原因;
2. 写逻辑时明确记录哪些是当时已知的事实,自己的分析和推论都是基于这些前提条件。事后方便回看这些事实是否真的成立,是否真能产生如此的影响;
3. 引述他人评价无论权威也好平民也罢,多点采信,取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屁股朝向,避免被一小撮有着共同利益的人,或不明真相的群众误导;
4. 列明哪些是主观假设和猜测
3. 请问“交易结构”指的是什么
What is transaction structure?
How much of the company are you selling for the requested capital?
How are you raising capital - equity or debt?
If equity - what is being sold - stock, units, preferred or common?
What is the share structure of the company?
Do I as an investor face the risk of dilution in the future?
What is the available share capital of the company?
What is the minimum amount of capital the company needs to move forward?
In debt transactions - what is the annual rate of return, maturity date, and note amount?
What is the minimum any one investor can invest?
4. 碳交易的总体架构
总体而言,碳交易市场(见图1)可以简单地分为配额交易市场和自愿交易市场。配额交易市场为那些有温室气体排放上限的国家或企业提供碳交易平台,以满足其减排;自愿交易市场则是从其他目标出发(如企业社会责任、品牌建设、社会效益等),自愿进行碳交易以实现其目标。
1、配额碳交易市场
配额碳交易(见图2)可以分成两大类,一是基于配额的交易,买家在“总量管制与交易制度”体制下购买由管理者制定、分配(或拍卖)的减排配额,譬如《京都议定书》下的分配数量单位(AAUs)和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下的欧盟配额(EUAs);二是基于项目的交易,买主向可证实减低温室气体排放的项目购买减排额,最典型的此类交易为清洁发展机制(CDM)以及联合履行机制(JI)下分别产生核证减排量(CERs)和减排单位(ERUs)。
1)欧盟碳排放配额
欧盟碳排放配额简单地说就是欧盟国家的许可碳排放量。欧盟所有成员国都制定了国家分配方案(NAP),明确规定成员国每年的二氧化碳许可排放量(与《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标准相一致),各国政府根据本国的总排放量向各企业分发碳排放配额。如果企业在一定期限内没有使用完碳排放配额,则可以出售;一旦企业的排放量超出分配的配额,就必须从没有用完配额的企业手中购买配额。
《京都议定书》的减排目标规定欧盟国家在2008—2012年平均比1990年排放水平削减8%,由于欧盟各成员国的经济和减排成本存在差异,为降低各国减排成本,欧盟于2003年10月25日提出建立欧盟排放贸易体系(EU—ETS),该体系于2005年1月成立并运行,成为全球最大的多国家、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体系。该体系的核心部分就是碳排放配额的交易。
欧盟排放贸易体系共包括约12000家大型企业,主要分布在能源密集度较高的重化工行业,包括能源、采矿、有色金属制造、水泥、石灰石、玻璃、陶瓷、制浆造纸等。航空业可能在2011年加入到这个体系中。
2)协商确定排放配额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UNFC—CC)附件1缔约方国家(发达国家)之间协商确定排放配额(AAU)。这些国家根据各自的减排承诺被分配各自的排放上限,并根据本国实际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对超出其排放配额的部分或者剩余的部分,通过国际市场购买或者出售。
协商确定的排放配额只分配给附件1缔约方国家(发达国家),因此很多东欧国家特别是俄罗斯、乌克兰、罗马尼亚等近年来由于制造业的衰退,成为排放配额市场的净出口国与最大受益国。东欧国家的排放配额盈余被称为“热空气”,由于这些“热空气”并非来自节能与能效提高而是来自产业缩水,所以大部分国家不愿意购买这些“热空气”,因为花钱购买这些配额似乎并不具有减排意义。
3)核证减排量
核证减排量(CER),指的是附件1缔约方国家(发达国家)以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方式,与非附件1国家(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级合作(通过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所实现的核证减排量可经过碳交易市场用于附件1国家完成《京都议定书》减排目标的承诺。核证减排量是碳交易配额市场中最重要的基于项目的可交易碳汇。
4)排放减量单位
指联合履行允许附件1国家通过投资项目的方式从同属于附件1的另外一个国家获得排放减量单位(ERU)。附件1国家在2000年1月1日之后开始的项目可以申请成为联合履行机制项目,但是联合履行机制产生的排放减量额只在2008年1月1日之后开始签发,因此联合履行机制比起清洁发展机制,发展相对不够充分。
2、自愿碳交易市场
自愿减排交易市场(见图3)早在强制性减排市场建立之前就已经存在,由于其不依赖法律进行强制性减排,因此其中的大部分交易也不需要对获得的减排量进行统一的认证与核查。虽然自愿减排市场缺乏统一管理,但是机制灵活,从申请、审核、交易到完成所需时间相对更短,价格也较低,主要被用于企业的市场营销、企业社会责任、品牌建设等。虽然目前该市场碳交易额所占的比例很小,不过潜力巨大。
从总体来讲,自愿市场分为碳汇标准与无碳标准交易两种。自愿市场碳汇交易的配额部分,主要的产品有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开发的CFI(碳金融工具)。自愿市场碳汇交易基于项目部分,内容比较丰富,近年来不断有新的计划和系统出现,主要包括自愿减排量(VER)的交易。同时很多非政府组织从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的角度出发,开发了很多自愿减排碳交易产品,比如农林减排体系(VIVO)计划,主要关注在发展中国家造林与环境保护项目;气候、社区和生物多样性联盟(CCBA)开发的项目设计标准(CCB),以及由气候集团、世界经济论坛和国际碳交易联合会(IETA)联合开发的温室气体自愿减量认证标准(VCS)也具有类似性。至于自愿市场的无碳标准,则是在《无碳议定书》的框架下发展的一套相对独立的四步骤碳抵消方案(评估碳排放、自我减排、通过能源与环境项目抵消碳排放、第三方认证),实现无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