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交易市场 > 交易员如何看诺兰

交易员如何看诺兰

发布时间:2023-01-30 06:22:19

Ⅰ 请详细分析下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叙事风格!还会继续加分的~

诺兰电影元素之一:拍摄风格冷峻“写实”

《黑暗骑士》暗黑冷峻 《盗梦空间》延续“写实”风格

一直以来这个执拗的英国男人都喜好用传统胶片进行电影拍摄,诺兰和他的团队始终坚持不使用数字中间片来进行调色,这样往往显得更为饱满,冷峻,厚重,隽永,有着别样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影像美学风格。诺兰御用摄像瓦雷·菲斯特坚决反对已经成为业界标准的数字中间片,始终坚持在冲洗过程中人工直接调色,并为此在当年制作《黑暗骑士》时与华纳片方闹的不可开交。早前拍摄《记忆碎片》(Memento)时,有场Leonard的宾馆内景戏,瓦雷·菲斯特希望把场景一面墙拆除好用长焦镜头拍全景,“因为那样看起来会很棒”,诺兰坚决不同意,认为这样会影响叙事,摄影机出室会破坏到观众的代入感与真实感。而诺兰对于电脑特效与胶片摄影的融合也极为看重,不过对于前者的应用诺兰始终表现出一种谨慎的态度,够通过传统特效技法完成的段落他都会采用传统技法,这其中就包括了模型特效,光学特效应用以及镜头剪辑。除此之外诺兰在当年对IMAX 也是情有独钟,拍摄《黑暗骑士》时诺兰表示:“整整等了15年,真希望有机会可以用IMAX拍摄一部完整的电影。”而借助《黑暗骑士》的强劲票房,IMAX公司也催生更多的IMAX银幕。IMAX公司原本表现疲软的股票因《黑暗骑士》的成功而变得强势。

《盗梦空间》和诺兰与菲斯特以前的作品一样,他们的出发点仍然是摄影的写实。就连梦境中也要尽量保持真实,避免画蛇添足的超现实感出现。菲斯特说:“多数情况下影片里的超现实感是来自环境,而不是摄影技巧。通过保持一种写实感,我们相信在需要的时候,能创造一种奇异或不安的微妙感觉,而不需要将观众带出故事。”这次《盗梦空间》里诺兰终于可以全片采用IMAX格式拍摄,经过《黑暗骑士》小试身手后。诺兰与更加成熟。“用胶片拍永远是前提,胶片拥有极高的曝光宽容度和动态范围,给我们无限的创作灵活性,”菲斯特说。

曾试图让菲斯特扛起超重的IMAX机器拍摄的诺兰其实对 3D并不感冒,当华纳高层再一次想赶时髦将旗下即将推出的影片3D化,并征求诺兰意见是否要3D化《盗梦空间》时,他的回答是:“看着,归根结底这是你们的决定。我不觉得这是个好主意。”所以我们更要庆幸诺兰对自己影像风格近乎执拗般的坚持,才不至于硬生生的毁掉这么一部佳作。

诺兰电影元素之二:复杂剧情 打乱叙事

《记忆碎片》非线性叙事结构发挥极致 《盗梦空间》打破商业大片叙事规则

1999年诺兰用一部70分钟的低成本制作《追随》让独立圈子很快见识到了这个年轻人与众不同的惊世才气。他以倒叙作为基本的电影叙事语言,然后在倒叙的基础上又将时间彻底地敲碎,再将这些时间的碎片粘贴在一起,创造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潮的并具有某种哲学思考的电影表达手法。之后的《记忆碎片》更是将此种风格发挥到极致,为观影者营造出一种别离的散发出狂野气息的心理惊悚体验。凭借着这部独具个人风格的影片,诺兰打算玩一个大转身。纵身一跃成为了《蝙蝠侠前传:侠影之谜》的导演,这样的大制作商业片显然给了他更多的发挥空间,其黑暗化的情愫,奇特的视觉化表现,以及对角色的创造性重塑,使这部老迈蝙蝠侠得以重生。当年一经上映,就获得了35位影评人86%的认同率,这部电影所得的评分超过了横扫全球票房的《星战前传Ⅲ》。而接下来的《黑暗骑士》更是在08年席卷全球,赢得无差别一边倒的狂赞,创记录的票房以及口碑。

转型商业片导演拍摄《蝙蝠侠前传》系列时,由于要照顾到大多数影迷的观影口味,诺兰有意的这种非线性叙事结构减弱。直至《盗梦空间》出现,才在这点上做的可谓更加成熟与完美,影片也因其复杂的剧情结构,打破了以往商业大片越简单越好的叙事规则。由于整部影片的结构庞杂,引入了梦境,建筑学等概念,又试图阐释关于存在与意识之类的哲学命题。所以诺兰又可以将其叙事风格适度放大回归,观影者在整部影片当中也可以不断发现这种手法的运用。比如影片一开始的段落与结尾处互相照应,同时又抛出了一个全片最大的悬念谜题。《盗梦空间》因此可能成为诺兰非线性叙事风格与商业大作融合的最为精彩的一部作品。

诺兰电影元素之三:“侦探”情结 悬念为主

《致命魔术》变推理狂人 《盗梦空间》层层迷雾放大悬念

熟知诺兰作品的人们可能会觉察到,大多数的诺兰作品都保持着一种神秘,诡异,并富有所谓“侦探人格”的气质。无论是《追随》中那位喜好偷偷尾随别人跟踪的记者还是《记忆碎片》中依靠着速记纹身来剥丝抽茧寻找杀妻真兇复仇的丈夫,抑或是完全以侦探故事起源的《蝙蝠侠》系列电影,推理,解谜,找寻真相,警匪痴缠纠结的故事,都令诺兰成为最具“侦探”情结的新生代导演。首部蝙蝠侠获得巨大反响后,诺兰并没有马上开拍续集,而是转向一部更加风格化的电影,那就是《致命魔术》。这是一部在叙事层面上复杂到无以复加的电影,因为它几乎每一句台词都是双关语,每一句台词都在暗示观众下一步的剧情。而《白夜追兇》可能是诺兰的知名度最低的一部影片了。影片翻拍自北欧导演埃里克·斯柯比约格的名作《失眠症》。在保留了原版故事的同时,还加入了不少新的线索。此片充分体现了诺兰在为角色选演员时的独特品味,他总是让演员来演与自身形象反差很大的角色。经常在喜剧里逗人开心的老顽童罗宾·威廉姆斯扮演一个行踪诡秘的杀手,而演惯了黑帮教父的阿尔·帕西诺则变身为一名为破案而备受煎熬的老警察。

《盗梦空间》自然也是这种风格的延续,甚至是放大。全片将匪夷所思的结构意识想象作为灵感与线索,一次次的将观影者带向潜意识的荒原,更在同时布局,设套,把任务对象忽悠的那叫一个透彻,绝对称得上是侦探推理思维的翘楚佳作。《盗梦空间》每一个人物都好似是在寻找自己的答案,影片线索也更加庞杂。当然观众也会被这种情绪所感染,渐入佳境。看诺兰的电影除了费脑子弄懂剧情之外,还必需试着成为一个侦探去搜集片子中的一些线索,这样才能拨开层层“迷雾”,不过最后你总会得到一些意外收获。

诺兰电影元素之四:挑战影迷智商

《追随》造“迷宫”赢得粉丝 《盗梦空间》成影迷测试智力新标杆

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称赞一个人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是一种才能,但是在哲学,电影,文学这些精神文化领域,更多时候衡量经典与神作的标准却是能否把简单事物转变成结构繁杂线索隐秘暗喻众多的文本。诺兰自然有着近乎本能一样的手段,同时也非常乐意将自己的影片变成这样一个匪夷所思充满巨大信息量与哲学思辨的文本迷宫。在他的影片中,主人公往往都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正派,所谓的反派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大恶,独一无二的叙事方法,他的作品如漩涡般让人深陷其中,彻底癫狂。1998年28岁的诺兰用6000美金打造了自己第一部电影《跟随》,诺兰首次展示了后来成为他标志性特色的高超技巧,就是故意将一个故事打乱顺序,再讲给观众听。此后,《记忆碎片》横空出世。因为这是一部完全倒叙的影片,至少要看半个小时以上才会刚刚理出思路,观众看得毫无头绪,而诺兰也因此获得了大批死忠观众。

《盗梦空间》以一种群像式的设置展开故事,用进入多层梦境窃取植入思维为故事线,反复的在现实梦境间游走,并根据已知的科学理论设置了多种游戏规则,间或的插入几位主人公的心魔历程,可以说诺兰把自己对于结构文本上的种种游戏手法都淋漓尽致的展现在了该片中。多重人格的视点,矛盾并生的设置,谜一般的身份认知,都极大丰富延展了其营造脑力游戏的空间。别想通过预告片或者什么解密文章来试图了解这部电影,因为这是一部不怕剧透的影片。而《盗梦空间》上映之初,就曾因为晦涩难懂的剧情结构与梦境,引起不少的争议。看一部电影要不要这么复杂?尽管《纽约》杂志近日也背道而驰的发表了一篇声讨“檄文”,号召大众“少做一些白日梦,从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盗梦空间》沉闷的真相中觉醒。”但大多数媒的一致推介还是让本片向着多个影史纪录狂奔而去。

Ⅱ 镜头多,节奏快,人物杂,信息量大,你看懂诺兰《信条》了吗

看完诺兰的《信条》,这部烧脑的电影果然没有让我失望,说实话,这部电影前半个小时,我还是看得津津有味的,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实在弄不清楚后续剧情的逻辑关系,最后,只剩下一脸懵懵的状态走出了电影院。看完这部电影,可以用以下几个人归纳:镜头多,节奏快,人物复杂,信息量大,也正因为上述几个要点的原因,让我实在没有看懂这部烧脑电影,那么,你看懂诺兰的新片《信条》了吗?

其实,《信条》作为一部硬科幻电影作品,拥有庞大的精致镜头,镜头的视觉冲击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弥补剧情的天马行空,我们可能会在短时间内看不懂《信条》,不过,放松心情,用沉入式的心态跟着诺兰的导演思想,认真去感悟,就好。

Ⅲ 三个角度解读诺兰的《信条》,原来真的只有N刷才最够味

文/叶秋臣

提起诺兰的电影,可以说每一次都是回味无穷,N刷不够。

豆瓣上各种9分以上的神作均是出自他手,《盗梦空间》以及《星际穿越》目前还在重映中,以及那部看后依然思绪万千的《蝙蝠侠:黑暗骑士》等等,都成为了难以形容的经典,脑洞之大创意之新,可以说能与其比肩的并不多。

其实过多的赞美之词,对于诺兰以及他导演的作品而言,似乎都是苍白无力的。即便把剧情介绍得再多,分析得再透彻,都不如亲自走进电影院去感受一番来得真切。因为在看完《信条》后,叶秋臣甚至找不到一个最恰当的形容,来表达观影之中内心产生的震撼,只能深深赞叹一句,这部电影真的太太太——太优秀了。

看完一遍发现根本不够,必须二刷乃至N刷才最够味。每一个镜头似乎都隐藏着伏笔和铺垫,在层层叠叠的叙述中逐渐走向影片的高潮时刻,看后要反复咂摸半天才能缓过劲儿来,继而去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

要想完全走进《信条》的世界,需要打开三道门,拿出三把钥匙,解开三个谜题。

1.关于时间:这不是简单粗糙的穿越,没想到逆向时空还能这么玩

其实在各类的影视作品中,玩转时空好像都不算新鲜事儿。往往是现在的人穿越到了过去,亦或是反之操作大同小异,很多片子因为逻辑不够严谨,链条不够清晰,加上前后矛盾重重,几乎把这个具有无限创作潜力的题材都玩坏了。

但《信条》并不同,甚至不能形容为“反其道而行之”,因为它完全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设定,体现着不同以往的高级感。并不像那些简单粗糙的穿越时光倒回,而是局部的时空逆转,可以发生在某个物体上,比如片中的子弹和行驶的汽车;或者是发生在某些人的身上,比如片中的时空逆行者;亦可作用于某个固定的空间,我们看过了这么多的电影和电视剧,从没想过原来逆向时空还能这么玩,完全是叹为观止。

为了能够将剧情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展开,其实在片中许多的重要关键信息里,已经可以猜到这是一次关于时空相关的游戏。开头歌剧院里的一切故事看似只是一场多方对决的互相攻击,但本质是为了引出更重要的后续线索。

比如,你可以在敌我双方的对峙中发现,大家似乎对“调整时间”这个概念并不陌生,动作也非常熟练,对话里还能隐约感受到事情似乎“早就发生”,或是“发生多次”,这些信息就是为了引导我们一步步走向最终的答案。

在细节上,我们能发现人物之间微妙且特殊的关系,比如最重要的“抓子弹”动作。

其实子弹是全片对时间阐述中最为重要的“媒介”,是需要敲黑板划重点的。不仅多次出现,而且每次都会形成一种暗示,代表了揭晓人物各种隐藏谜题的关键。

另外,炸弹也是本片里非常重要的线索,因为炸弹的威力是通过耗尽时间来工作的,而且炸弹想要摧毁的刚好也是过去某些时间和事件存在过的痕迹,凸显了“过去”和“未来”的矛盾感,但又能适当地将两者结合,让“时间”成为电影中最重要的分析点。

同时,子弹和炸弹都是毁灭性的存在,是为了达到战争目的而产生的武器,是能够导致“生”或“死”两种状态的物品。将这个对立概念与时间产生的“过去”和“未来”相互作用,恰好完美地诠释了《信条》中逆向时空产生的结果和原因。

结果和原因两者又在相互作用着,已经发生的结果作用于其产生的原因,原因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结果的必然前提,将圆圈的两半充分扣紧,严丝合缝,形成闭环。

其实改变时空本身是毫无意义的,重要的是每一个行为会带来的影响。未来的人会向过去的人求助,过去的人会通过已知的结果去引导当事人走向已设定好的道路,彼此间相辅相成。

2.关于目的:每个人都有隐藏的秘密,每一步都是在抗争命运

看《信条》时,你会很轻易地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

有些秘密是当事人本身就知道的,有些则是要在探索中寻寻觅觅才能解开谜题。

在歌剧院发生的惨剧,其实本质上并不是整个事件的重点,因为这看起来更像是一次隐藏男主身份的幌子,在他察觉到神秘物质之后,再将其引入到更为复杂的任务之中。歌剧院里发生的一切,看起来仿佛是不同阵营怀揣着不同的目的,好像是不同的队伍站在完全的对立面,但在不同的时空之下,也许是为了一个相同的目标,即便是BOSS萨特,最终目的也只是为了“活”,尼尔的牺牲也有他必须背负的使命,他也是为了看到那个自己已知的结果,才千辛万苦成为了男主生死与共的战友。

作为电影的主线人物,其实男主身上的秘密是最多的,整部电影也是在逐渐揭开他在顺与逆两个时空中发生的一切。

男主没有自己的名字,他的身份是一个特工,终极目标就是完成任务,被抓到时身上只带有保证不会泄密的自杀胶囊,我们看完全片都不知道应该称呼他什么,但围绕其产生的一系列影响,却将所有拥有名字的人重重围住。

他是原因,也是结果,不是个体,但也无法代表所有人。看似在歌剧院里他要保护的是被预谋暗杀的人,实际上这场游戏行为的本质只是为了锻炼男主而已。让他卷入这场阴谋和风波,是因为在未来的他必然要走向这个道路,如果没能成功将会带来更大的灾难,所以他的加入是产生结果的必然原因之一。在这场时间的赛跑中,男主是为了救下所有人,救下这个世界,而唯一救不了的人,却是他自己。

在与萨特抢夺神秘物质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也许很多事情想要去改变的时候是完全无力的,因为“结果必然会发生”。但如果不去斗争,那就是妥协下的认命,男主自然不会相信这样的认命,他用自己的不认命,再去对抗其他人的不认命。

所以《信条》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所有人都在抗争命运的一种表达。

3.关于死亡:就像逆转时空,不能去理解,只能去感受

其实电影中将死亡这个概念做的最好诠释,就是男主在不同阶段下的状态和境遇。男主之前“被假死”,撞破了萨特的阴谋继而去拯救凯特“被杀死”,后来又与未来的自己相遇并“看破生死”。

如果时空真的可以任意地逆转倒回,那么死亡的确不再具有任何悲伤的意义。不论是歌剧院里的人质,还是即将预谋要被刺杀的关键人物,在逆时空中进行逃亡的萨特,以及用性命拯救他人的尼尔,亦或是男主自己,死亡都不再重要。

他们个体的生存或是牺牲,都不会改变大环境下的必然命运,抗争也只是局部的抗争,就像逆转时空本身一样,是局部的概念,无法改变整个世界。

《信条》的很多内容都颠覆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认知,“生”和“死”虽然听起来是完全相对的概念,但在电影里你发现死亡与我们想象中是有差别的,这一个时空下的某人死去,某人在另一个时空下却依然存在。

故事就围绕着如何死亡,如何阻止死亡,如何阻止更多人的死亡而展开。

哪怕是电影中真画和假画的洗钱设定,其实都是在引导我们知晓最终结果的媒介。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说出来的目的和实际的目的并不相同,就像正反两面的镜子。

看起来死去的男主实际上只是假死,而死去的某人在另一个时空还依然活着。看起来的任务只是被包裹住的另一个任务的掩体,很多事情说不清道不明,就像劳拉说的逆时间理论一样,这些谜题能做的只有去“感受”。

不要试图去理解它,而是要感受它。

而首次让男主感受逆时间的物件,恰好又是“抓子弹”里面的重要因素,子弹本身。所以这个动作本身就是在暗示,许多人拼命想要抓住时间,想要控制时间,但时间却是不可能被抓住的,也难以受控。时间就像没有名字的男主一样,要认清本质的话,也只能通过感受。

你可以说整个故事都是一场阴谋,但却是不同时空下不同的阴谋,不同人站在不同立场下不同的抗争。在红蓝两个不同方向的时间任务中,我们看到了熟悉的诺兰,他在引导每一个观众走到时间重合的那个瞬间,因为一切的故事在这里有了最终的答案和结果。

可能我们无法真正改变过去,可能我们也无法充分回应来自未来的求助,但我们唯一可以做到的,就是珍惜当下。

文/叶秋臣

———————

Ⅳ 《记忆碎片》:45段叙事碎片还原弑妻真相,诺兰巅峰烧脑经典,你怎么看

(此文过分溺爱,没看过电影的谨慎)

说到整部电影的悬疑和烧脑,只通过独特的叙事技巧,粉丝朋友们会突然想到《无姓之人》《禁闭岛》等电影。

拉里无法接受自己杀了妻子的事实,于是把这个故事想象成自己处理的一个案件,从而达到逃避和延续仇恨的目的。

由浅入深的矛盾驱动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没有矛盾都不可能形成一个“开始-发展-高潮-结束”的完整结构的故事,所以矛盾才是故事延续和发展的真正动力。

在《纪念品》中,主要矛盾是在拉里的心目中,妻子是受害者,死了,复仇成了他生活的动力。整个故事是由拉里的复仇欲望驱动的。

(一)矛盾层次浅

拉里支离破碎的记忆和对妻子复仇的阻挠是一系列相关的矛盾,促成了剧情的发展。

每一个时间段下的进步状态总会显得模糊不清。当拉里去了某个地方,或者从某个地方醒来,他会失去对过去的记忆。就是因为他失忆了,才会去调查大家和他说的话是不是真的可信。

这样每一个岔路口都会有一个选择,选择之后就会有下一个岔路口,一步一步的往前推。

(二)深层次矛盾

最后,拉里的心理变化显示了电影中深刻的矛盾。

两个线索结合起来,拉里知道自己被泰迪利用去杀毒贩吉米,吉米并不是杀害妻子的真正兇手。

当拉里在泰迪的照片中写下“永远不要相信这个人”时,拉里心中所有的挣扎和矛盾都显现在他的脸上。

他一直认为妻子的复仇是活着的唯一信念。没有这个信念,他的人生将变得毫无意义。在他支离破碎的记忆里,只记得复仇。

电影结尾,旁白提示:“闭上眼睛,世界依然存在。”拉里内心挣扎着说道:

选择掩盖真相继续活在一次次报复的循环中,还是睁开眼睛接受自己杀了老婆的事实?

这种选择的矛盾直接预示了故事情节的后续发展,为彩片的倒叙奠定了基础。

(三)内在矛盾

拉里内心矛盾的选择是整个故事的中心。

拉里独自搜索犯罪档案以进行报复。他完成复仇目标后,会一张张烧掉自己的照片,把泰迪列为下一个行动目标,拉里刻意选择。

他之所以选择这样做,是为了逃避自己杀了妻子的事实,用这些“目标”来弥补自己的错误,减轻拉里的罪恶感,为自己设定一个活下去的目标。

正如电影结尾的旁白所说,“相信世界不是虚构的,相信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记忆来确定自己的身份。”。

这种自我认同的价值是电影赋予每一个观众的。

影片也给观众带来了几个问题:生存的真正价值在哪里?我们能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又怎么能自称生活没有浪费?

电影编剧兼导演在故事结尾选择拉里的内心选择,有两个目的。

第一,为了保持故事的叙事结构完整,把观众期待的结果放在结尾,让观众在影片结尾有一种满足感,满足观众的需求;

二是展示作家创作这部作品的主要精髓,促进公众对生活在世界上的哲学问题的思考,让公众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

交替替代视角

《纪念品》的电影给观众带来了两种叙事视角,即“玩家视角”和“旁观者视角”。

从“游戏里的人”来看,观众的思维是由导演和编剧控制的。一般情况下,大部分观众都能接受正常的讲故事手法,有些倒叙和穿插也能被人理解。

但是这部电影打破了这种常规的方法,把整个故事倒着讲给观众听,这样观众的“玩家视角”就会显得没有主动性,被引走。

观众不能通过小片段来考虑整个故事,只能顺着拉里的视角。

这样一来,观众就无法掌握更多的线索,期待拉里的表演带领他们走出故事的迷雾。

作为一部电影,会给观众一定的代入机制,让观众用主角的眼光去看待故事的发展。他们成为这部电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是叙事电影需要面对的某种情况。

就像电影《纪念品》里,观众把自己代入一个又一个的“拉里”,想象自己得了短暂的失忆,想象自己需要做什么,想象如何找到杀害自己“妻子”的罪犯,以及未来会发生什么等等。,并经历拉里的痛苦和困惑。

但是事情的真相真的是这样吗?完全没有。

检查员试图利用他杀死毒贩,并吞掉偷来的钱。毒贩的妻子利用他杀死了敌人,更多的约翰·G死在了英雄的枪下。

当主人公知道约翰G已经死了,而他深爱的妻子实际上并没有被犯罪分子谋杀时,他选择了遗忘、关注和选择。

因为活着一定有理由,活着一定有意义。

他把一些莫名其妙的细节刻在身上,成为了关于嫌疑人约翰·G的其他“真相”,开始了新一轮的谋杀和复仇,而这新一轮的复仇就是影片告诉我们的故事。

虽然影片只讲述了一个杀死约翰G的故事,但却让我们联想到了很多在此之前很久和之后很久杀死约翰G的故事,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电影张力。

很难准确定义“张力”这个词。说哲学的意思恐怕更直白,那就是:

人生可能是有意义的,也可能是无意义的循环。为了生活,我们拒绝真理,我们不得不欺骗自己,创造一个又一个目标,一个又一个意义...

观众的第二个视角是它最初的身份——“观众视角”。他们来欣赏这部电影,是导演故事的接收者。

他们用自己的想法欣赏这部电影,观看拉里的角色表演,同时审视整个迷雾重重的故事情节,绞尽脑汁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了解利弊,抓住一些小细节来推断剧中人物表现出来的真假。

这样观众就能在客观条件的基础上了解故事的发展。很容易引起观众的情绪波动,从而带动他们内心的变化,进一步推动剧情的发展。

《纪念品》充分运用蒙太奇电影手法,剪辑镜头语言,黑白画面与彩色画面交错,给电影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效果和体验。

当然,也有离奇的故事,以及对生活在世界上的哲学层面的深刻思考。

就叙事结构而言,叙事和倒叙这两种叙事技巧的结合将《森喜朗传》连接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虽然这个故事以前似乎不容易被大众理解,但它并不能阻止大众欣赏和感受这个故事带来的深刻思考。

编剧从故事冲突的角度,充分展现了主角的浅层矛盾、深层矛盾和内心矛盾,使主次矛盾闪闪发光,却不影响主要矛盾——拉里内心的纠结和恐慌。

从叙事角度来看,导演赋予电影观众双重身份,即“玩家视角”和“观众视角”,让电影观众在两者之间游走,体验自身感受的变化,从而实现故事的深角度挖掘。

就是这样。这部电影本身不仅获得了2002年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电影剪辑的双重提名,还将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电影事业推向了顶峰。但影片中无休止的烧脑后渗透的人生哲学仍在考虑中。

Ⅳ 诺兰最难懂科幻片《信条》,想看懂至少需要知道哪些知识

话说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每一部电影都备受关注,他极其善于拍摄关于“时空”的题材,他的作品往往都特别烧脑。这次的电影《信条》也是如此,而且要远比之前的《星际穿越》、《盗梦空间》烧脑得多。同样的,《信条》这部电影也加入了许多“科学理论”,同时还做了一些奇怪的设定,令绝大多数的观众看得目瞪口呆。这篇我们就来聊一聊《信条》当中,那些基础的物理学概念到底是什么?

不过,关于“时间的方向就是熵增的方向”这个说法是存在争议的。这个说法成立的条件是宇宙是一个孤立的封闭系统。然而如今的研究发现,宇宙并非是封闭系统。因此,“时间的方向就是熵增的方向”这种说法并非是科学界的主流认同,而只是一个假说而已。

Ⅵ 被称为诺兰最烧脑的电影《致命魔术》,到底要怎么看才能懂

虽然《致命魔术》已经是十二年前上映的电影了,不过在伙哥心中它依然是至今为止我看过的美国大片里最烧脑的一部。第一遍看的时候并没有完全明白这部电影演绎的故事是什么意思。后来经过伙哥反复的琢磨和推敲,终于弄懂了!

其实仔细回想这部作品,诺兰导演在剧中带给观众们的一次次意外和反转又何尝不是在变一场魔术呢?而我们就是为这场魔术惊讶的人。与安吉和波登相比,或许诺兰才是最伟大的魔术师吧!

Ⅶ 蝙蝠侠的漫迷(原着党)对于诺兰的三部曲是如何看待的

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可以说是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蝙蝠侠原着的存在。诺兰以外的蝙蝠侠,都只是一只动物而已,而他的蝙蝠侠,则是哥谭的英雄。我们其实很难去评判蝙蝠侠这个超级英雄。评价一个人应当客观,应当从常识能力、品格情操、对国家和人类的贡献三个方面去衡量。 首先从学识能力上看,毛主席是一个伟大的书法家、诗人、作家。他的书法堪称一绝;学生时代我们都读过他的文章吧,通俗易懂;重庆谈判轰动国人的沁园春.雪,至今无人可比拟吧;他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四渡赤水的神威够厉害吧,

希望对你有用。

Ⅷ 对于诺兰新片,观众作何评价

对于诺兰新片《信条》,观众表示太值了,但是看完一脸懵

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信条》想看人数已达6.1万人,累计票房更是达到了3303万。"开门大红"的口碑和票房局势不仅令粉丝振奋不已,也吸引了大批网友前去观赏。多数看完影片的观众表示:"太值了"、"今年看过的最好电影",一致好评的影评区直接反映了《信条》的精彩程度。

诺兰这次的出手延续了以往的风格,又融入了新的元素,熟悉又陌生的配方回来了!有网友看完《信条》后直呼:"看完一脸懵"、"诺兰真的拍得太碉了!",也有部分网友调侃道:"别人:不能泄露剧本要防剧透;诺兰:人手一本!大甩卖!看懂算我输啊"

(8)交易员如何看诺兰扩展阅读

诺兰新片《信条》的简介

一群蒙面匪徒闯入乌克兰一个歌剧院劫持人质,真实目标是要抢夺一个装有神秘物质的手提箱。主角和同伴假扮成特警也要抢夺手提箱,但任务离奇失败,主角为保护秘密“被假死”。

主角在假死被救后,被赋予新的更大的任务,通过女科学家的帮助,主角从射出的子弹倒着回到枪膛的实验中了解到“逆转时间”的概念,并被告知整个世界可能因为逆时间技术消失。主角从此不再有身份,加入“信条”组织,成为无名氏,他的任务是保护全世界不要被逆时间毁灭。

为了阻止萨特企图毁灭人类的行为,以无名氏、尼尔和凯特为首的队伍们来到萨特的基地,利用逆时间完成了任务,毁掉了萨特手中的时间炸弹,最终阻止了人类世界在逆时间中灭亡 。

Ⅸ 解读克里斯托弗·诺兰,他导演的电影评分为什么能那么高

他用了短短6年时间,就打造出了3部现象级的电影;还没有任何一个个人奥斯卡奖项,但在许多人心目中已经是神一样的存在;他的名字会盖过任何一位大牌演员的光芒,只要是他导演的电影,都会被预设成“神作”。

克里斯托弗·诺兰,要说这个名字伟大,恐怕还为时尚早,但有如此之多优秀的作品,他诚然已经在伟大的道路之上。

他的电影特点非常鲜明,复杂的叙事结构,深挖引人深思的深层人性,坚持胶片拍摄的写实理念,商业与艺术的两者兼得,打破传统的类型片革新等等,而这些特点,铸就了这个独一无二的克里斯托弗·诺兰。

如果要把所有导演的电影(长片)评分打个平均分,然后列个排名,诺兰导演要是能排在第一,恐怕很多人也不会感到意外。无论是国内的豆瓣还是IMDb,他的电影基本都能维持在8分以上。能有如此高的评价,诺兰到底是有什么样的法宝,俘获全世界观众的心呢?

其实很大程度,就在他的几个电影特色里面。

1.对人类精神的探讨

电影是人类文明的产物,自然不应该离开人类的精神。而诺兰的电影也离不开这种精神内核,他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二,《蝙蝠侠:黑暗骑士》(下称《黑暗骑士》)、《星际穿越》,都是因为这种精神而让作品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

《黑暗骑士》里的小丑之所以能够成为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反派,除了演员的极致表演,其根源还是在于他把人类最深层的本性揭示了出来,这种看不见的本性在哈维·丹特的身上得到具体呈现,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两个面之间挣扎,就像电影最后的两艘船,是选择炸死对方,还是选择自我牺牲。 也许根本就不存在善恶,我们人类生来就是这样,有着自私的求生本能,又有着无私的大无畏精神,善恶本是一体,有所区别的只我们主观的区分。

《星际穿越》则探讨了人类最为可贵的精神,爱、探索精神。无论电影里的科学有多么高深前卫,宇宙有多么雄伟磅礴,最终还是要回到我们人的身上。如果我们忘记了我们自身最强大的精神力量,再发达的科技也无法阻止末日。

如果没有这种触动人心的感情,《星际穿越》也只能是一部优秀的科幻片,只能让理科生激情满满,却不能让文科生有情怀共鸣。

所以诺兰的电影能够得到那么多人的认可,是因为他找到了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拥有的却又看不见的人性,并且激发了出来,我们也才能有如此强烈的共鸣,然后给电影打上5星。

2.对类型片的革新

人多半是喜新厌旧的,很多电影并不是不好,只是人们看腻了。诺兰每一部作品都能获得高评价,除了有精神内核支撑,同时也得益于他并不喜欢循规蹈矩。

你可以看到他的《记忆碎片》,用了一种几乎前所未有的叙事结构;随后接手的《蝙蝠侠》前传三部曲,颠覆了人们对超级英雄片的古板理解;最新的《敦刻尔克》,又给战争片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他的几乎每一部电影,都有我们绝大多数人所没有见过接触过的东西,这种新鲜感也促使了他的电影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有人说,詹姆斯·卡梅隆负责电影技术的革新,诺兰则负责电影结构上的革新。但如果认真回顾他的电影,其实像《蝙蝠侠》系列,《星际穿越》其实都是普通的线性结构, 他的创新绝对不只是电影结构上了,更是类型片上的革新 ,而《敦刻尔克》还对配乐上有大胆的创新尝试。

诺 兰是一位创新者 ,这也是为什么他能够给我们带来一部又一部的惊喜,为什么他的最新电影都被影迷列为年度最期待作品之一。他真的有太多奇思妙想了,以至于他的作品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

3.对悬念的奇妙设置

当然一部电影要获得观众的喜爱,“好看”两个字是非常重要的。而能不能“好看”,悬念的设置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诺兰的奇思妙想还体现在悬念的设置上,这也让他的作品观赏性十足。

他常常会先暗示你答案,然后抛出悬念,然后利用各种手法来迷惑你,你可以根据他给出的一些隐秘线索,自己试着去探寻真相,最后等待结局的答案;也可以索性跟着他的节奏,跟着角色一起迷失,直到结局真相揭开,然后惊叹地恍然大悟。

就连《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这样可以其实靠砸砸砸就能取悦观众的超级英雄片,诺兰也偏偏要在结尾来个大反转;《敦刻尔克》这样其实可以靠几枚炸弹就能让观众热血沸腾的战争片,他也非得来个多线交叉叙事,来增加悬念,难怪有人觉得这不是战争片而是悬疑片。

既好看,又有新鲜感,还不缺我们人类的精神内核作为支撑 ,诺兰的作品也有了让人难以抗拒得魅力,再加上各种大牌演员的顶尖表演,这样的电影真的想一个扑街的理由都难。

诺兰与许多牛逼哄哄的导演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没有上过电影学校,没有正式学过任何电影专业。也许正是因为没有太多传统电影框架的限制,他的想象才得以最大程度发挥。

从他最早的短片《蚁蛉》,就能看出他的脑洞有多么大了。

到了第一部比较正式的电影《追随》,没有任何赞助,仅仅凭着6000美金的成本和非职业演员的闲暇时间,就杀进了豆瓣Top250。

因为这部《追随》,他也得到了好莱坞的青睐,《记忆碎片》也得到了厂商的大力支持,曾经出演《洛城机密》的盖·皮尔斯成为了主角,还有《黑客帝国》的女主凯瑞·安·莫斯加入。

《记忆碎片》也成为了诺兰打入好莱坞的敲门砖,这部电影也提名了两项奥斯卡奖项。

不过,诺兰很快就感受到了好莱坞并不是一个好混的地方,两年后他接手了《失眠症》的项目,这是最没有诺兰特色的一部电影,哪怕有“教父”阿尔·帕西诺和“船长”罗宾·威廉姆斯,最后还是成为了他执导的最低分电影的长片,但这并算不是一部烂片,影片依然是优良水准。

幸运的是,2005年华纳重启的蝙蝠侠系列几乎全权交给了诺兰,从编剧,导演,到制片,诺兰本人亲力亲为,一部《黑暗骑士》震撼了全世界, 真正意义上的颠覆,真正意义上的重新定义 ,也让他瞬间就成为了好莱坞的一线导演。

而在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期间,他还拍了两部极具个人风格的悬疑烧脑片,一部《致命魔术》,豆瓣高达8.8分,苛刻的IMDb8.5分;另外一部《盗梦空间》,引发全城热议,是继《黑暗骑士》之后紧接着的一部现象级作品,这时候的诺兰,已经让全世界影迷开始顶礼膜拜了。

2014年的《星际穿越》一举奠定了诺兰的影坛地位,当时应该有许多人都没想到一个喜欢玩剧情玩悬疑的导演,居然能拍出这样一部浩瀚无比的史诗巨作,也很难预料,已经有两部9分的现象级电影之后,居然还能超越自己,短短几年就让自己再上一个层次。

所以也不必惊讶诺兰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所谓的脑残粉,许多电影人倾尽一生,也只有寥寥几部获得认可的作品,如果以评分作为参考,能有几部8分以上的,就已经是优秀了,能有一部超过9分的,大概已经是成名代表作能吹一辈子了。

但是诺兰在短短6年就有3部9分级别的电影,这是何等的壮举。照这样的态势,《敦刻尔克》惊现“请跪着看”这样的文章标题,其实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

克里斯托弗·诺兰似乎是个矛盾的人。他一方面在电影内容上不断创新,一方面又在电影技术上刻板地坚守胶片电影;一方面让电影更加真实化,一方面又有许多过于幻想的情节。

在普林斯顿大学的一次毕业演讲里面,诺兰鼓励着毕业生们不要追逐梦想,而追逐现实,他一再强调现实的重要性,就像他一直坚持真实拍摄,尽量让观众得到更加真实的画面一样。

如果他这般重视现实,但为何不是去拍纪录片,去拍些现实题材的电影,反倒更多作品是与现实不太接轨的科幻片呢?而且在《黑暗骑士》和《星际穿越》的结局里,更多的感觉是理想化的,如果是现实化,小丑真不一定会失算,库帕也不太可能莫名其妙进入超立方体发信息给到女儿的。

重视真实感的诺兰为什么会设定理想主义般的结局?他到底是现实主义,还是理想主义?

也许,他是现实主义,同时也是理想主义。 因为我们不能忽视现实,也不能没有理想。

《蝙蝠侠》三部曲里的高谭市,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其实就是一个浓缩的人类社会,有小丑、贝恩这样的极端份子,也有瑞秋、蝙蝠侠这样相信高谭市能改变的人。

蝙蝠侠是个超级英雄,但同时也是个普通人,和以往的同类型电影不一样,这个超级英雄没有出场自带光环,自带BGM,还很容易受伤,会做出错误判断,有他的体力极限,有他无能为力的时候。

但他有着崇高的理想,许多普通人都没有的精神意志,他坚信高谭市的现实,最后可以改变,说白了, 蝙蝠侠就是个理想主义者。

就像蝙蝠侠一样,诺兰的理想主义是基于现实的。蝙蝠侠是平凡人,是血肉之躯,但这个基础上,有着理想化的装备,和过人的意志。为什么要有理想化的装备和过人的意志呢?

因为蝙蝠侠需要改变歌谭市的现实。相信诺兰也一样的,他想要改变当前这个社会的一些现实。

而要改变现实,首先就要接受现实 ,如果你认为现实是假的,那何必去改变它?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诺兰的电影非常贴近现实,大可强行设定背景的科幻片非要请来科学家做指导,从现实的科学理论出发,然后才在这基础上去建立那些过于幻想的情节,而这些情节, 并不是一种妄想,而是对现实的一种美好向往。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诺兰电影的结局,是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因为他希望看到改变,希望人类能用爱穿越宇宙而不是接受现实走向灭绝,希望电影能够对观众产生影响,对世界产生影响。

单纯地相信现实,世界并不会因此变得更美好。也许正因为这样,想要改变世界的诺兰才更偏向于能够具有更多想象空间的科幻题材, 因为改变世界的,不是现实世界本身,而是人类无穷无尽的想象。

阅读全文

与交易员如何看诺兰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为什么建材专业市场拆迁 浏览:458
碳交易权哪里开户 浏览:604
专业技术军官怎么改革 浏览:968
代理公司执照需要什么手续 浏览:986
艾特九九产品怎么样 浏览:230
酒店专属产品怎么做 浏览:614
基恩士怎么建立新程序 浏览:9
奥比岛怎么修改程序 浏览:50
无中介交易怎么避免卖家二次抵押 浏览:758
nfc技术怎么激活 浏览:913
为什么大飞机技术不好 浏览:435
交易员考什么课程 浏览:866
aac上架多少交易所 浏览:473
哪里有马岗鹅批发市场 浏览:722
撤案需要什么程序 浏览:499
会泽县小学信息技术多少分进面 浏览:632
实现数据压缩与什么层密切相关 浏览:506
怎么成为网点代理人 浏览:442
扫码查答案的程序有什么 浏览:793
个人信息泄露被判刑的有哪些 浏览: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