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样认识汇兑损益的两种确认方法(当期确认法与递延法)
一、汇兑损益的两种确认方法:
1、当期确认法,是指将未实现的汇兑损益计入当期损益。理由: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企业要分期确认收益,如果一笔外币购销业务的发生日和结算日分属于两个会计期间,那么,在报表编制日和结算日汇率变动对该交易所涉及的外币应收应付账户的影响也应分别属于前后两个会计期间,因此,为了反映汇率变动跨越两个会计期间的实际过程,应在每期期末按期末汇率将外币应收应付款项的外币金额调整为记账本位币,并在当期确认由于汇率变动而形成的汇兑损益。
2、递延法,是指将未实现的汇兑损益反映在“递延汇兑损益”账户,递延到以后各期,待外币账款结算时,再将递延的汇兑损益转入当期。理由:汇率的变动不可能永远是单向的,在汇率发生逆向变动的情况下,上一期期末确认的,已计入上期汇兑损益的未实现汇兑损益在本期就不能实现,从而歪曲了企业前后两个会计期间的损益情况,因此,在会计期末按期末汇率将外币应收应付款项账户的外币金额调整为记账本位币时,由于汇率变动而产生的未实现汇兑损益不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应将它递延至下一会计期间的结算日。
二、汇兑损益亦称汇兑差额,就是由于汇率的浮动所产生的结果。企业在发生外币交易、兑换业务和期末账户调整及外币报表换算时,由于采用不同货币,或同一货币不同比价的汇率核算时产生的、按记账本位币折算的差额。简单地讲,汇兑损益是在各种外币业务的会计处理过程中,因采用不同的汇率而产生的会计记账本位币金额的差异。
2. 外币业务有一项业务观点和两项业务观点理论,我国会计准则对外币交易的会计处理体现的是哪种折算理论
我国会计准则对外币交易的会计处理上,采用两项交易观,即:交易的发生与相应款项的结算是两项独立的关联交易,交易产生的收入或成本在交易当日汇率确定,以后不再调整,汇率变动的风险由交易而产生的应收或应付款承担。
3. 简述单项交易观和两项交易观会计处理有何不同
答:单项交易观认为应将外币交易的发生和以后结算视为一笔交易的两个阶段,该交易只有在清偿有关的应收、应付外币账款后才算完成,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汇率变动而产生的折合为记账本位币金额的差额应调整该项交易的成本或收入。按照这种观点,购货付款或销货收款是一体,结算时产生汇兑损益源于以往发生交易业务,故应追溯调整以前原业务涉及的成本或收入等账户,不单独确认当期损益。 两项交易观认为外币交易的发生和结算应作为两项相互独立的交易处理,该交易在结算时由于汇率变动而产生的折合成记账本位币的差额,不应调整原来的成本或收入,而应作为当期损益的一个明细账户或单独设立“汇兑损益”账户进行反映。
从概念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它们的区别
4. 外币交易会计处理的单一交易观和两项交易观的定义分别是什么
单一交易观:外币业务交易发生与日后货款结算是一项业务交易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汇率发生变化应对原交易记录进行相应的调整。
两项交易观:外币业务交易发生与日后货款结算是两个独立的事项,汇率发生变化不对原交易记录进行相应的调整。这种观点认为,外币交易日确定的是购销业务,结算日产生的是一笔外币买卖业务,二者相互独立。交易结算日由于汇率变动而产生的外币折算损益,计入汇兑损益,不调整购货成本和销售收入账户金额。
(4)两项交易观点是什么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外币投入资本:采用交易发生日即期汇率折算,与相应的货币性项目的记账本位币不产生折算差额。
实质上构成对境外经营投资的外币货币性项目。因汇率变动而产生的汇兑差额,应列入外币报表折算差额,处置境外经营时,计入处置当期损益。
汇率的选用:应在初始确认时按照交易发生日记账本位币与外币之间的即期汇率将外币交易金额折算为记账本位币金额入账。汇率变动不大的,也可以采用即期汇率的近似值进行折算。主要采用即期汇率。
5. 单项和双向交易观是什么
1、一项交易观
一项交易观认为,以非功能货币结算的购销交易必须在账款结算之日才算完成,销货收入或购货成本的功能货币等值,应取决于结算日的汇率。从购、销业务到账款结算只是一项交易的两个阶段。这样,不仅外汇应收、应付款等货币性项目在结算之前要承受汇率变动的风险,销货收入、购货成本等非货币性项目在结算之前也要承受汇率变动的风险,即在结算时要按现时汇率重新折算为本国货币等值,其差额直接调整销货收入、购货成本等非货币性项目折合的本国货币等值。
2、两项交易观
两项交易观把购、销业务和账款结算视为两项独立的交易,以非功能货币结算的销货收入和购货成本的功能货币等值,应取决于购、销业务发生时日的汇率,如果在结算日汇率发生变动,则形成“汇兑损益”。按照两项交易观,在购货或销货交易中形成的应付或应收外币账款,将承受汇率变动的风险,而存货、固定资产等购货成本不承担汇率变动的风险,一经按原始成本确认入账,则不再调整;销货收入的功能货币等值则取决于销售成立时日的汇率,一经确认,也不再调整。这样,在账款结算时日汇率如发生变动,应将其影响确认为汇率变动导致的财务风险,反映于“汇兑损益”账户。如果结算日在下一会计期间,在期末就要调整应付或应收外币账款的功能货币等值,并把这个调整额同样地确认为汇总损益,到结算日再确认上期期末与结算日之间的汇率变动影响。
6. 什么是一笔交易观什么是两笔交易观
(一)一笔交易观
1.什么是一笔交易观?
两笔交易观相对。将外币计价的商品或劳务的购销业务与其以后发生的外币性债权、债务的结算业务视作同一笔业务,凡与这笔业务有关的债权债务结算时产生的汇兑损益,均作为调整相应的购销业务的销售收入或采购成本等账户处理。
2.一笔交易观的运用
采用一笔交易观进行外币业务会计处理时,在结清各项债权、债务之前,这笔交易业务并未完全结束,只有到债权、债务结清后,所产生的汇兑损益已归入原来的账户,这笔交易业务才算完结。在实务中,一笔交易观较少采用。
(二)两笔交易观
1.什么是两笔交易观?
与一笔交易观相对,将外币计价的商品或劳务的购销业务与其他以后发生的外币性债权、债务的结算业务视作两笔相互独立的业务,对于债权、全力结算时产生的汇兑损益,不再调整原来的销售收入或采购成本等账户,而单独设置汇兑损益账户予以反映。
2.两笔交易观的运用
采用两笔交易观,企业商品或劳务的购销业务与其债权、债务结算业务是相互独立的,发生在汇兑损益,要单独通过汇兑损益账户记账归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1981年12月公布的第52号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983年3月公布的第21号准则都建议采用两笔交易观,我国会计制度也规定采用两笔交易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