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说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首先,明确两个概念的含义)
①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人的身体中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劳动则是劳动力的使用,它的实现必须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为条件。
(其次,从劳动力的交换过程来看)
②当雇佣工人和资本家在市场上发生交换关系时,他的活劳动并不存在,并且工人的劳动是在被雇佣以后才开始的,这时的劳动已经属于资本家而不属于工人,工人不能出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再者,从商品价值的决定看)
③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也就是说,价值是由劳动决定的。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看来,资本家是剥削雇佣工人的,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只是工人生产的价值中的一小部分,其余都是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 所以,如果资本家购买的是工人的劳动,则资本家就要付给工人商品的全部价值,那么资本家就无利可图,因此,资本家购买的是工人的劳动力。
所以,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到的只能是工人的劳动力,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也只是劳动力的价值或者价格,而非劳动。因此,工资的本质就是劳动力的价值或者价格。
2. 为什么劳动力市场的交易中,交易的不能是劳动技术
劳动力就是泛指体力劳动,所以技术不能在劳动力市场交易。
3. 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资源的( )消费,交易,分配,3选2.可以的话,给出理由
当然是交易场所和分配场所啊。
劳动力市场包括劳动力需求主体与劳动力供给主体,劳动力资源就是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主体。劳动力资源找到合适的需求主体就是劳动力资源的分配,这个过程就是劳动力资源的交易过程(劳动力供给主体愿意出卖劳动力,劳动力需求主体愿意给付工资,交易达成)。
你可以看看劳动经济学的书!
4. 企业如何实现劳动力的供求平衡
充分发育劳动力市场实现劳动力供求平衡
要实现劳动力供求关系的中长期平衡,必须依赖于两个条件:首先,需要准确地把握劳动力供求演变的态势;其次,就业政策要和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紧密结合,共同发挥作用。就我国中长期的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看,劳动力供给压力将逐步减轻,但“十一五”初期的就业形势仍然严峻,就业政策和其他宏观经济政策应根据这一特点做出相机调整。而长期的就业政策需要形成和宏观政策相互配合的机制,以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扩大的和谐统一。
一、重视经济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尚未完成。具体来说,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仍将继续,农业的产值份额仍将持续下降,并继续排斥劳动力。对这一规律的认识有利于我们判断劳动力供求关系的演变趋势。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视:
农业部门的产值总量仍然会不断增加,但其对劳动力的需求将不断下降。农业部门的作用更类似于一个劳动力供给的蓄水池:在非农就业机会增加的时候,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提供劳动力,在非农就业机会紧张的时候农业部门则停止或减缓劳动力的转移。但农业不会创造新增的就业机会。
因此,在分析经济增长产生的劳动力需求时,就要区分不同经济部门的不同作用。很多学者的研究并未区分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在创造新增就业机会方面的差异,结果得出经济发展吸纳劳动力的作用日趋下降的结论。但如果仅仅考虑非农行业的情况,会发现近年来的非农GDP增长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1991年至2003年,非农就业弹性的平均值在0.3左右,而且波动的幅度也不大。如果就业弹性保持这一水平,非农部门维持8%到10%的经济增长水平,每年就可以实现1000万到1500万的新增就业。这也意味着,通过促进非农部门的经济增长,解决好就业问题是可行的。换言之,就业形势严峻往往是由于非农经济部门的增长不理想。
从劳动力供给方面看,总体上说,我国的人口构成在较长的时期内都将维持较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结构,劳动力年龄人口的比重大约在2030年左右达到最高值。但新增劳动年龄人口逐渐减少,劳动供给的边际压力递减。以“十一五”期间为例,2006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峰值,其后处于递减的趋势,到“十一五”末期,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到800万人,新增劳动年龄人口递减的态势非常明显。同时数据也显示,“十一五”的头两年是劳动年龄人口增长最快的两年,是就业压力最大的两年,也是宏观经济政策和劳动力市场政策最应关注的两年。
二、继续增强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性
国际经验表明,建设一个具有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是确保长期就业岗位的根本举措。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盟很多国家采取了很多导致劳动力市场僵化的政策,致使其失业率至今仍然居高不下;而美国更注重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性,对就业问题的解决也更顺利。我国的劳动力资源数量优势极其明显,但也意味着,劳动力市场僵化的后果要远比发达国家严重。因此,确保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性应该成为中长期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首先,劳动力市场的发育,总是要经历一个从无到有,从比较低级的形态到比较高级的形态的发育过程,并涉及到一整套制度的建设与安排。目前我国城市出现的非正规就业,实际上是利用劳动力市场机制的一种方式。我们在看到非正规就业在劳动力市场规范上面的缺陷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这种就业形式对于解决城镇劳动力的下岗、失业问题,为农村流动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的积极贡献。
其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应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遵循“低水平和广覆盖”的原则。在中长期,社会保障以建立和健全体系为主,并确保保障的水平不脱离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
第三,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工资形成和雇用决策机制。国际经验表明,对企业劳动决策机制的干预是损害劳动力市场竞争性的重要方面,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也不利于本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通过基本的制度规范,明确企业在工资形成和雇用决策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将有利于中国劳动力市场长期健康的发展。
另外,政府对劳动力市场规制的选择,需要把握“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进行有效规制。例如,最低工资方面的规制在目前可能并不是中国劳动力市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相反,有可能损害劳动力市场的效率。而一些破坏劳动力市场竞争性的行为却没有得到有效的制止,例如,劳动安全、清欠工资等。所以,集中行政资源维护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性,是政府在管理劳动力市场时应该注意的基本原则。
三、注意就业政策和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配合
首先,需要注意宏观调控目标和时机的选择对就业可能产生的影响。在“十一五”期间,前两年是劳动力供给压力最大的时期,也是最有可能出现高失业的时期。非农部门的经济增长达到10%,就业弹性达到0.3左右,才有可能在“十一五”初期出现劳动力供求基本平衡的局面。就业需求管理是宏观经济决策部门的主要职责之一,就业目标也是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业需求的两个基本要素经济增长率和就业弹性都需要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得以实现。因此,在宏观调控过程中要注意,在“十一五”初期宏观调控政策不宜过多地限制经济增长,通过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非农部门按可比价格计算10%左右,创造就业机会。
其次,根据就业形势的变化有侧重地推进劳动力市场改革。由于“十一五”初期就业弹性也需要处于高位值。因此,仍然需要鼓励各种形式的非正规就业。而且,劳动关系管理和其他劳动力市场规制措施的出台,要
审慎地选择时机。到“十一五”的中后期,劳动供给压力减轻,再适时地出台有关的规制措施,推进劳动力市场改革。
第三,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动态地调整和统筹就业政策。农业部门虽然不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但城乡劳动力市场的联动,仍然会对整体的就业形势产生影响。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的转移速度和数量,都受到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的相对收入关系的影响。继续保持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将有利于减轻非农部门就业的压力。而另一方面,如果“十一五”中后期非农部门仍然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则有可能出现新增就业需求大于劳动力供给的局面,加大对农村非农劳动力转移的支持力度就会有助于实现劳动力供求的总体平衡。
第四,要注意其他社会政策和就业形势的联动以及时机的契合。每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中,有一部分劳动力仍然是在校学生。尤其是初中毕业生数和高中招生数的差额越来越大,2003年已达1248.9万人。因此,根据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特点,尽快加速发展高中阶段的教育,将有利于劳动力供求的平衡,并将在总体上对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产生积极作用。
5. 劳动力交易市场有几种形式
有两种形式,购拥者与被购拥者
6.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交易和销售
劳动力即存在于劳动者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不是从来就是商品,只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才成为商品的。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不是商品,因为无论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还是在封建社会都不存在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历史条件。比如在原始社会,原始人的劳动力和归原始公社所有的生产资料直接结合,不存在出卖劳动力的问题。在奴隶社会,奴隶商品的买卖,是奴隶主对归其所有的奴隶的整个人身的买卖,并不是奴隶单独地把存在于其身体当中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来出卖,奴隶没有人身自由,无法出卖劳动力。在封建社会,农奴对封建主仍然存在人身依附关系,也无完全的人身自由可言,也无法自由地出卖自己的劳动。 不过在这里要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有些同志认为,只要存在商品经济劳动力就是商品。因为商品交换就是劳动的交换,劳动既已成为商品,劳动力也就必然是商品。这样劳动力成为商品就要追溯到很久远的年代了。对此我认为,商品经济的存在,确实是劳动力商品化的重要的前提条件,但不能说只要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劳动力就成为商品了。因为劳动是劳动力的支出,劳动的交换只能是物化劳动的交换,劳动产品的交换,而不是活劳动,更不是劳动力的交换。劳动产品的商品化,劳动产品的交换,确实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而劳动力的商品化却是首先在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 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不但存在商品经济这个条件,而且还存在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另外两个重要条件,那就是第一,劳动者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出卖属于自己的劳动力,第二,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没有任何实现自己劳动力所必需的东西,因而不得不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 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成为商品的这三个条件,如果从一般意义上来概括,也是我们分析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不是商品的出发点。 二 那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是否存在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劳动力是不是商品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几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我们在对社会主义进行理论探索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成果,就是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分成阶段的,我们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情况,和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基础上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是有重大区别的。讨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不是商品的问题,首先要把这两者区分开来,否则问题就无法得到正确的说明。 众所周知,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在社会化大生产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实现的。同时他把社会主义视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是从共产主义的共性出发来分析社会主义的。在这样的社会主义的条件下,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消失了,劳动力也就不再是商品了。首先,在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的条件下,商品经济退出了历史舞台,当然不谈什么劳动力商品。第二,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制,社会生产实行计划调节,劳动力作为一种社会的劳动力,通过计划的方法实现和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劳动者就无需把劳动力当作商品来出卖了。第三,分配方式是实行“劳动券”式的按劳分配,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而不是按劳动力价值进行分配。很明显,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和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有很大的差别。我们下面的分析将证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下,劳动力仍然是商品。 首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要素)的商品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高度发展的商品经济,它要求社会资源??物质资源和劳动力资源通过市场来配置,惟有这样才能实现资源最优配置。这是现实经济生活反复告诉我们的一个真理。 第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劳动力仍然属于劳动者个人所有,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仍然处于分离状态。一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然也是实行公有制,不过我们实行的公有制(主要指全民所有制),是有其自身特点的。那就是公有制企业是一个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是市场竞争的主体,有自身的经济利益。公有制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了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必然按照市场的状况,按照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在劳动力市场上自主地选择劳动力,而决不愿意国家不根据单位需要用计划的方法来分配劳动力。这样,劳动者必须自主地进行劳动力再生产,接受各方面的教育和培训,掌握各种劳动技能和知识,以接受企业,更确切地说是接受市场的挑选,以便和公有的生产资料结合起来。从劳动者这方面来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依然是谋生手段,并且劳动还存在着简单劳动、复杂劳动、体力劳动、脑力劳动等重大区别。因而劳动者必然非常关心劳动报酬的多少,关心自身的经济利益。在部门和企业的发展前景和经济效益存在重大区别的情况下,劳动者必然把自己的劳动力投向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良好的经济效益的部门和企业。而且,随着市场竞争的充分展开,各个企业加强内部管理,企业之间对劳动强度会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在这方面差别不会太大。对劳动者来说,关键是要选择有良好的发展前途和经济效益的企业。我国改革以来,大量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特别是沿海城市,职工从经济效益差的企业流向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这也是我国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的一个基础。这就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力仍然属于劳动者个人所有,劳动者自主地进行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并根据自己的专业、爱好和条件择业而从,待价而洁。企业也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在劳动力市场上选择劳动力。在企业和劳动者之间存在一个双向选择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仍然处于分离状态。因为,当前我们实行的公有制是和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现阶段的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在这种公有制的条件下,社会为了促进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推动社会化大生产的顺利进行,必须组织起大量的劳动者,以企业为单位,在严密的分工协作的基础上进行生产活动。所以,所谓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质上是生产资料属于全体劳动者或集体劳动者所有,并不是属于个人所有,劳动者个人离开了集体,他既无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也无经营权。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仍然处于分离状态。劳动者必须在劳动力市场上出售劳动力,并且被企业聘用以后,劳动力才能和公有的生产资料相结合。那么这样讲是不是有悖于公有制的本质呢?我们认为并没有,因为公有制并不能把它理解成一成不变的东西。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和未来社会的公有制显然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如上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就是通过劳动者集体掌握生产资料,劳动者出售劳动力和公有的生产资料相结合来实现的。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证明了惟有通过这种结合方式,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学技术学知识,遵守劳动纪律,多作贡献的积极性,才能使社会主义企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断降低劳动成本,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来,也才能使劳动力资源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得到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进一步巩固和完善。 对此,也有同志在文章中说,公有的生产资料不能分割和量化到每个劳动者身上,这是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要求建立起来的公有制的一般特点,甚至在共产主义社会也是如此〔②〕。对此我们的回答是,社会不要说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就是发展到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生产力已经发展到很高的程度,已经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全社会所有制,劳动力已成为社会的劳动,可以用计划的方法和生产资料直接结合,这又和当时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到了那时也就谈不到要量化和分割生产资料的问题。所以,我们感到讨论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商品问题,关键是要分清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认清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客观历史条件,否则问题很难得到正确的说明。 第三,从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来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力是商品,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而不是按劳分配。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设想的按劳分配,即同志们都熟知的“劳动券”式的按劳分配;很明显,在当代并不具备实行这种按劳分配的条件。目前在我国使用的政治经济学教学科书中,重新解释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提出了诸如按劳分配中的“劳”,要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要通过价值货币来实现,劳动贡献和劳动报酬的一致是暂时的,不一致是经常的,等等。但是,如果我们对此作深入的思考就会发现,这种按劳分配的“劳”,仍然是无法确定,无法实现的。因为搞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企业是根据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需要来招聘劳动者,企业是因岗设人,因任务安排劳动力的。劳动者要完成的工作量和能够得到的报酬,是在劳动力市场上按劳动力的价值确定的,并不是在劳动过程结束以后按劳动量计算分配的。传统体制下那种按计划分配劳动力,工资全国一个标准的做法已经或必将成为历史的陈迹。 三 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力是商品,也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创造商品,创造价值,特别是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的能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属的生存和教育训练所需的生存资料、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另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力的价值决定也有其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然而在这里我们更想说明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力商品同资本主义劳动力商品有着本质的区别。最主要的一点是,资本主义社会出卖劳动力的劳动者是被压迫、被剥削的工资奴隶,他们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卖劳动力的劳动者(指公有制企业中的劳动者),是不受压迫,不受剥削的,没有改变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我们这样讲并不是要粉饰什么,因为我们认为,关于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问题,不能象有些同志在文章中对它作绝对化的理解,也要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来考察。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下,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就是通过劳动者出卖劳动力,劳动者个人参加到集体中去,和公有的生产资料相结合,努力工作,不断进取从而得到体现的。更何况,我们社会主义企业是组织起来的劳动者的集体,企业的管理者是劳动者的代表。社会主义企业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和规定,加强民主管理尊重劳动者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正确运用工资、奖金等手段,来满足劳动者的需要,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是全体劳动者利益的总代表,国家通过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各项方针政策,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发挥宏观导向作用,把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财富运用到国家重点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以保证整个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劳动者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另外,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劳动力价值的发展趋势也不同。资本主义工资仅限于劳动力价值之内。资本主义积累必然造成两极分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力价值发展总趋势是:劳动者对生存资料的需要在总额中占的比重将下降,而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所占有比重将逐步提高,需要的总量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总之,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力价值的范围和数量都在不断地扩大
希望采纳
7. 如何理解劳动、劳动力、劳动力市场、劳动经济学、人口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
体面劳动含义: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想通过促进就业、加强社会保障、维护劳动者基本权益,以及开展政府、企业组织和工会三方的协商对话,来保证广大劳动者在自由、公正、安全和有尊严的条件下工作。社会学家、民俗学家艾君在着文探讨“体面劳动的社会意义”时认为,如果从社会意义上去理解,“体面”,实际上是人类在社会或者组织中能在展示自己的行为和容颜上获得愉悦的一种自我满足心态或者受到社会赞誉的文化审美比较的结果社会反映。他从社会意义分析后对“劳动”也进行了界定,劳动是指人类在自身智能分配下,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创造社会财富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等方面需要的有目的活动。艾君认为,通俗地讲,“体面劳动”也就是有美丽的“体”有荣耀的“面”的劳动。他从社会意义将“体面劳动”界定为,“体面劳动”,实际上指劳动者能够自愿自豪荣耀地为满足日益增长的政治、物质、文化等方面需要而有尊严地从事社会有目地创造财富的活动。“体面劳动”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光彩活动,它集中体现着人的价值观、劳动观和社会需求,它的内涵包含着自我劳动价值观和社会认识观的双重性。
劳动力有三种含义:⑴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⑵ 劳动力是指由劳动能力的人⑶ 劳动力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从事社会劳动的全部人口劳动力市场的含义与作用:劳动力的产品化,最主要的功能是减少了交易的成本。 劳动力的产品化意味着劳动力的水平将有一定的标准。比如,不同的服务行有不同的证书,拥有这些证书的人,可以非常容易的告诉雇主他们的劳动力水平。 同样,雇主在雇用员工时,可以根据他们的证书来进行选择,只雇佣那些拥有自己需要的技术的工人。而不必花心思在人群中,选择人才。 对于雇主和雇员来说,劳动力的产品化都可以极大的减少他们的交易成本,因此在客观上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发展。
8. 政治经济学,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还是劳动的问题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不能这么说,因为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1、劳动力这种商品的特殊性在于它的使用价值是劳动,劳动不仅可以创造出生产资料的价值,而且可以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后者即是剩余价值,这是资本家进行生产的根本目的和利润源泉,这点非常重要,因为它是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的核心,它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秘密。
2、劳动力与其他商品的区别也在于此,劳动创造出生产资料的价值,这部分用于弥补自身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而普通商品是将自身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且劳动可以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而普通商品不能。
9. 劳动力如何入股
劳动力入股又叫劳务或人力入股。。。关键那要看你对你做的事,你的技术,对这个项目帮助多大了。如果一切都你管理,那么这个项目的股份百分之五十就要,如果是他的人你来管理,百分之三十,如果你只负责技术指导的话,那么百分之十到十五就应该不错了 ,至于法律问题,拟定一份合同,注意事项,签字就行了。
具体步骤:1.找到所有合伙人洽谈。2.评估自身的价值。3.签订入股协议合同。祝好运!
10. 大量劳动力怎么找
要看你公司福利条件、工作环境如何了。。
另外,也要参考一下你具体的省份城市。
基本上,我一般和内地学校进行合作,还有就是内地个体劳务公司合作,效果不错的。。。
每月我公司人员需求约100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