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自然中的负氧离子是如何产生的
空气经电离产生的自由电子,被空气中占多数的氧分子捕获,形成负氧离子,即空气负离子。
具体来说:空气是由氧、氮、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多种成分组成的混合气体。在正常情况下,气体分子及原子内的正负电荷相等,呈中性状态。但在自然环境中被宇宙射线、紫外线、打雷、瀑布、风暴、喷泉以及森林中的树梢摆动、海浪冲击岩石、雨水冲刷等能量作用下,气体分子中某些原子的外层电子会离开轨道,成为自由电子,呈负电极性;而失去电子的原子呈正电极性,这一现象就是上面所说的“空气的电离”。游离的自由电子又会与其它中性的分子结合,使得到多余电子的气体分子呈负电极性。
1989年,日本学者Kubo发现并提出电气石(也叫做托玛琳,碧玺)具有永久性自发极化效应。电气石结晶体具有电位差,带有永久电荷,同时具有压电效应和热电效应的特性,无需任何能源,具有释放高浓度、小粒径负氧离子、发射远红外线、屏蔽电磁波辐射、治臭灭菌和水处理等优良的环境功能属性。不会产生臭氧,不含有放射性物质,不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任何影响。其寿命与永磁材料相同,因此被科学家称为生态负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