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信息技术 > 行书哪个技术含量高

行书哪个技术含量高

发布时间:2024-12-20 09:00:50

㈠ 书法技法

笔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笔法包括执笔方法和用笔方法,狭义的笔法仅指用笔的方法。此指狭义。笔法包含笔的运行轨迹、运行速度、笔毫与表现载体的接触部位、笔锋所处的位置、笔的竖立程度和笔的转动状态等。
一、笔的运行轨迹
笔的运行轨迹,指毛笔在书法表现载体(纸、绢、竹、木等)上运动、行进的路线和因此而留下的痕迹。笔的运行轨迹因书体而异,因风格而异。
正书(含篆、隶、楷)讲究逆锋起笔、回锋收笔。所谓“逆入平出”、“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就是对笔的运行轨迹的基本要求。在起笔和收笔的过程中,笔锋往往两次经过同一个点。行笔过程中,笔画圆转处,笔按弧线行进;笔画平直处,笔按直线运动。
行、草书由于运笔较快,笔意连贯,正书中逆起回收的要求被淡化。一笔之中,笔锋很少两次经过同一点(交叉除外)。同时,行、草书变化丰富,直线条相对较少,笔多按曲线运动,连绵前行。
从书法的风格来说,方峻、内扌厌
的、其转折处(指横折)先提笔上靠,再按笔向内而下,笔意内敛,笔画稍有重合。而圆润外拓者,转折处则直接向右下按笔,圆转下行,笔意向外拓展。
二、笔的运行速度
笔的运行速度,指笔运行的疾涩、快慢。疾,快的意思。但“疾”并非一味的快速,仍须起伏行笔,急遽有力。涩,慢的意思,即行笔要留得住,但又并非停滞不前。字的点画不同,行笔速度亦各异,故有“疾”、“涩”之分。清刘熙载《艺概·书概》云:“古人论用笔,不外疾涩二字。涩非迟也,疾非速也。以迟速为疾涩,而能疾涩者无之。”清蒋和《书法正宗·笔法精解·指法名目》云:“宜疾则疾,不疾则失势,宜涩则涩,不涩则病生。”
一般而言,写正书的速度要慢些,但又要有行草的灵动,写行草书则要快些,但又要有正书的稳重。
笔运行的速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具体情形时缓时急,交替前行。
三、笔与表现载体的接触部位
笔与表现载体的接触部位,即笔毫与表现载体接触的最高部位。
我们可以将笔毫先分为三个部分,接近笔管的三分之一称为笔根,接近笔尖的三分之一称为笔锋,中间的三分之一称为笔腹。笔根以下的部分(即笔腹、笔锋)又可分为三个部分。如此,则笔毫自下而上可大致分为四个部分:笔尖至九分之二处为一分笔,九分之二至九分之四处为二分笔,九分之四至九分之六处为三分笔,九分之六以上的部分为笔根。
一般而言,用一分笔,线条轻盈、灵动;用二分笔,线条劲健、润泽;用三分笔,线条浑厚、沉稳;用笔根,线条苍迈、野逸。在实际书写过程中,笔毫与表现载体的接触往往在多个部位之间相互转换,以丰富线条的外在形式和内在质量。这种转换是通过提按来实现的。提笔浅行,则笔画轻细;按笔深进,则线条粗重。
四、笔锋在笔画中所处的位置
根据笔锋在笔画中所处位置的不同,用笔方法有中锋、侧锋、偏锋之分。
中锋,亦称正锋,指运笔作书时笔锋处于点画中间。为使点画圆润,历来书家多主张“笔笔中锋”。因笔锋在点画中间运行时,墨汁顺笔尖流注而下,均匀渗开,达于四面,点画也就无上重下轻、上轻下重、左重右轻、左轻右重等缺点。故“中锋”乃书法之根本笔法。“锥画沙”、“印印泥”即中锋之喻。清王澍《论书剩语》云:“中锋者,谓运锋在笔画之中,平侧偃仰,惟意所使,用其既定也端若引绳。如此则笔锋不倚上下,不偏左右,乃能八面出锋,笔至八面出锋,斯施无不当矣。”
偏锋,即运笔时将笔之锋尖偏在点画之一面。写出的点画往往有轻重不匀,一边光一边毛等弊病。一般书家以偏锋为败笔。
侧锋,指运笔时笔锋所处的位置在中锋与偏锋之间的一种用笔方法。侧锋用笔是中锋用笔的必要补充。在以中锋为主的前提下,适当运用侧锋,可使点画痛快淋漓,跌宕多姿,富有变化。正如古人所说的“正以取劲,侧以取妍。”“正以主骨,侧以取态。”我们在王羲之、苏轼、米芾等书法大家的作品中常可见到侧锋笔法的运用。
五、笔的竖立程度
根据笔与书法表现载体的平面是否垂直和笔的倾斜方向与运行轨迹的关系,笔的竖立程度可分为垂直(基本垂直)、与运行轨迹基本一致的倾斜和与运行轨迹不一致的倾斜三种情形。
垂直,指笔与表现载体的平面呈基本垂直状态。这是中锋用笔时笔的基本状态。明赵宦光《寒山帚谈·用材》云:“正锋全在握管,握管直则求其锋侧不可得也。握管袤则求其锋正不可得也。”
与运行轨迹基本一致的倾斜,指笔的倾斜方向与笔欲往或既过的方向基本一致。有笔毫在后、笔杆在前(可称为“拖”)及笔毫在前、笔管在后(可称为“推”)两种情况。当代书家雷志雄作篆书多用“拖”法,而何应辉作书则常用“推”法。
与运行轨迹不一致的倾斜,指笔管偏出点画之一侧的倾斜,通常的情况是笔尖在点画一侧,而笔管则倒向另一侧。侧锋用笔多用此法。若笔管过于倾斜,笔腹着纸横行,则为偏锋。偏锋不可用,用则扁薄。
六、笔的转动状态
根据笔在运行过程中是否转动,用笔方法分转笔和不转笔两种。转笔,指运笔时执笔之手指与笔管的接触部位不断发生变化,捻动笔管,令笔管转动的用笔方法。不转笔,其意相反。
转笔是笔法的重点,也是书法之“法”的重要方面,中锋行笔的基本条件。因为只有转笔才能“令笔锋常在画中行”。“担夫与公主争道”、“鹅划水”就是古人对转笔的生动比喻。“道”、“鹅”即笔杆,“担夫与公主”、“鹅掌”即笔杆两侧之手指,“争”、“划”即是两侧手指的来回捻转。
转笔的方向应视笔的运行轨迹而定。如相向之两竖,行笔时左竖左转,右竖右转。而相背之两竖,其转笔之方向则相反,左竖右转,右竖左转。横画则视其俯仰,折画则视其外拓内扌厌来确定笔转动的方向。反过来说,则不同的转笔方向决定笔画的运行轨迹和书法风格。
关于转笔,当代着名女书法家孙晓云在其着作《书法有法》中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读。
“执笔”松紧谈
关于执笔的松紧,有很多的讨论,有说东、有说西,对于初学者来说,好像站在十字路口,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就这个问题,我们常见的有以下三种论述:
一、执笔以紧为好。
执笔”松紧自古早有定论,就是一直沿用唐代着名的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在他的书论着作《书断》中论述的,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书法的过程。相传王献之小的时候,有一天正在练字,他的父亲王羲之悄悄地来到他的身后,突然抽他的毛笔,竟然没有抽掉,于是,后来的人们多依据他来说明执笔以紧为好。
二、执笔以不松不紧为好。

在现代有人对上述理论持否定的态度,认为这是一种误传?理由是:执笔紧不能灵活运笔,使点画受到制约;而执笔松会失去对笔的控制,使点画难以成形。因此,就提出执笔紧则稳健,执笔松则灵活,故而提出以不松不紧为宜,书写时既稳健,又能挥洒自如。
三、执笔无定法。
执笔无定法是:苏轼先生提出的“执笔无定法”的理论。意思是想怎么执笔就怎么执笔,没有框框的约定,一切按照自己的需要去做,想松则松、想紧则紧,想正则正、想奇则奇。一句话,想怎么执就怎么执。故我们看到有很多书法家都有不同的执笔方法。
对于以上的种种论述,那种是对的呢?这对初学者来说,是很迷茫的。怎样执笔才是正确的呢?初学者应该朝哪个方向走?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执笔以紧为好”
紧与松是相对的,是一对对比关系,不紧就松。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执笔要紧,并悄悄地来到正在练字的王献之身后,突然抽他的毛笔,验证王献之执笔是否紧。从而说明了初学书法要“执笔以紧为好”。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我认为是没有错的。通过实践验证,执笔要紧有三点好处:
(一)、利于稳定
(二)、利于发力
(三)、利于控制
这对初学者把握字型、培养习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执笔以不松不紧为好”
执笔不松不紧是一个“中庸”的、聪明的理论。此理论一出,即否定了“执笔以紧为好”的理论,认为执笔紧是懵人的,执笔以不松不紧才是最好的。可不松不紧怎么界定?这不好说,也难以说清楚。说此法“灵活”、“不僵硬”,是执笔的上乘。我想说的是:
(一)、不松、不紧的执笔法,是一个聪明的执笔法。搞篆刻的人说:“执刀如执笔。”照此理论执刀应是“不松、不紧”,如果这样还能发力、刻字吗?
(二)、唐代大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张怀瓘,他为何要骗天下?使传说中的“抽笔”误导、害了那么多人?他不会不懂书法吧!或者说张怀瓘先生是否也是用这种执笔不成?要是这样的话,张怀瓘的书法也可断定是紧执笔写成的。
(三)、执紧笔就不能写字了吗?就写不好字了吗?我看不见得。例如:断臂者用固定的金属手臂把毛笔固定在金属手上,能松吗?不照样写出一手漂亮的书法来。另外,我看过孙伯翔先生写字,可毫不夸张地说,孙先生写字是很费力的,为写一个钩,用全身之力而送之,口含一口气,再与钩同时而出,只听“噗”一声,唾液满纸。
不松、不紧的执笔法对初学者来说,是不可取的,此时的“灵活”、而缺乏控制,如同滑梯一瞬间而下,无法停止;此时的“不僵硬”、写出的书法而形如棉花,软无筋骨。
三、“执笔无定法”
执笔无定法,这与字外功夫、法无定法,是一回事,它是对在书法上有一定的造诣来说的人来说的,决不是初学者参考的标准。学习书法一定要对自己所在的位置要看清楚,是初学阶段,还是有了很深厚的功底。对初学者来说,执笔无定法,只能有所了解,不能作为执笔的理论依据。如:清代何绍基的回腕法,写出别致的何体;现代王镛先生用小笔写大字,用笔跟处书写,表现出民间书写的风采等等,只有别致的用笔才能写出别致的书法,这也是一种创造。初学者切不可盲目地去学,那是书家自己的积累而形成的独特的书写方法和技巧,千万不可照般,也不可评论:如果说这就是执笔的“标准”;或者说书家“执笔不对”等结论性的论断。对于这个“标准”是书家自己的“标准”,并非是大家的“标准”;再说“执笔不对”,并不是书家不会传统的执笔,而是在传统的执笔上有所发展,形成书家的执笔方法,用此方法表现书家的思想、追求,是个性的体现。初学者只可欣赏,不可乱用。待有了一定的造诣的时候,再去尝试也不为晚。
总之,“执笔”的松与紧,不能一概而论,根据多年的书法教学经验,我认为对初学书法者来说,执笔宜紧不宜松。执笔紧容易找到笔“发力”的感觉,这如同初学走路的儿童,腿都是软的,走几步便扑到妈妈的怀里。初学者对笔的控制力很差,不会用笔,写出的字缺乏力感,没有筋骨,和初学走路的小孩儿一样,写出的线条往往也是“软”。只有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的人,自然就达到“执笔无定法”的境界,书写时也不知道是紧是松!
毛笔书法用笔方法谈:
“用笔千古不易”,一句名言,道出了书法“用笔”的真谛。要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还得从这个“易”字开始。“易”在《易经》中的解释有三种:简易、不易和变易。“用笔千古不易”也要从这三方面来理解。在用笔的过程中,不同的学书阶段对“用笔千古不易”有不同的体会、有不同的解释。对初学着来说,是“不易”的,不知从何入手,怎么起笔、行笔和收笔,感觉太难了;对有一定造诣的人来说,是“不易”的,从生到熟,怎样形成自己独特的用笔,感觉太难了;对有成就的书家来说,也是“不易”,通过几十年的苦苦追求,冷暖有谁知,感觉太难了,真是不容易!对“简易”、“变易”也同样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如此看来,这六个字就有9种不同的解释、9种不同的感受,再加上不同的人、不同的组合,那么,不同的理解、感受就更多了。这体现出“易”的伟大,“易”的深奥。正是这些“伟大”、“深奥”给书法家们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无限的创造机会,同时也说明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也是书法艺术之所以深受广大人民喜爱的根本所在。正是这种原因,我们有必要弄清“用笔”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为了解它、认识它、并最终掌握它,奠定了基础。
一、“用笔”的过程
“用笔”的过程,是书写人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经历开始、发展、高峰、结束四个阶段,这是谁都要面对的问题。至于在这个过程中能走多远,达到什么样的高度,进入什么样的境界?都是在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沿着自己的道路向前走去。
“用笔”的过程,是技术完善的过程。逐步使“用笔”达到娴熟的程度,创造出独特的“用笔”方法。在这个“用笔”的过程中,要知道“用笔”的高度在什么地方,有目标地去攀登。
“用笔”的过程,就是书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管什么字体,无非都是在起笔、行笔、收笔这三个阶段中进行重复运动;任何书法作品都是从起笔开始,经过行笔,到收笔结束。看似简单,其实变化无穷,简单中透出深奥,可以说是“千张作品始于笔下”。如同人行走,靠两条腿能登上世界最高峰,能潜入世界最深谷;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之说。这与用笔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用笔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怎么起笔、行笔、收笔,要学会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连接、笔画的运动等技术,不断地锤炼,做到娴熟,能够随心所欲地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的程度,这是每位学书者所追求的。
“用笔”的过程,包含有写实的“用笔”、写意的“用笔”、兼工带写的“用笔”。不同的“用笔”,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追求,如:篆书、隶书、楷书多写实、草书多写意;行书多兼工带写;具体地说而在写实里也有写意、也有兼工带写之分。例:篆书、隶书、楷书里有写意、兼工带写;草书里有写实、兼工带写;行书里有写实、写意之分。下边简单介绍其特点:
(一).写实的“用笔”。严格遵守笔画、结构的造型,要达到添之一点儿太多,去之一点儿不足的完美的形态,表现出不越雷池半步的严谨态度。用笔要稳、准、劲,准确、到位、刚柔相济。整体要表现出一个“纯”字,常常以精湛的技术去吸引人、以“纯”、“静”、“雅”的作品去感染人。此乃功夫也。
(二).写意的“用笔”。注重表现笔画、结构的自然之形态,不斤斤计较,表现出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在用笔上,笔画、结构的造型表现出随意、洒脱的意境。其作品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艺术感染力,用白话讲就是有“味道”。常常以多变的线条、夸张的结构去吸引人,以“趣”、“味”、“新”的作品去感染人。此乃意趣也。
(三).兼工带写的“用笔”。兼工带写是写实与写意的结合。其表现是:既含蓄又洒脱,既稳重又大方。
二、“用笔”的方法
“用笔”的方法包涵很多方面:要学会“写两头、带中间”;要学会两种用笔,即中锋用笔、侧锋用笔;要学会两种起笔,既楷书起笔、篆隶起笔;要学会不同书体的用笔,既篆隶的用笔、楷书的用笔、行草的用笔。
(一).两种用笔:任何字体都存在两种用笔,中锋和侧锋。如二王的书法,是中锋用笔的代表,侧锋用笔,是很难表现出二王的风采;金农的隶书,是侧锋用笔的代表,中锋用笔,同样表现不出金农的味道。因此,学习用笔、研究用笔,是学习书法的关键和捷径。古人有学书“用笔为上”的说法,说明了用笔的重要性,同时也是学书的捷径中的捷径。用笔就如同行走,会走了,想到那里去就可以到那里去,就可以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否则只是一句空话。
1.中锋用笔:应该理解为使笔垂直于纸面,这样,可以很自如地向任何一个方向运动,也就是所谓的“八面出锋”的用笔方法。怎么才能做到“八面出锋”呢?这首先要求笔一定要拿直,只有笔直才可以向“八面”(上、下、左、右、左上、右上、左下、右下任何一个方向进行)运动。二要学会用笔锋。笔锋是什么?笔锋就是笔毫最有弹性的地方,在笔毫的尖部三分之一处。这样运动最灵活,写出的线条也最有弹性。当一个线条、一个字写完时,毛笔又恢复初始之状态,挥洒自如。这如同行走时大腿带动小腿自由向前摆动,左右交替进行,显得轻松自如。如果身体往下蹲,腿成弯曲的状态,行走时就显得费劲、吃力且不好看。这和中锋用笔是同一道理,但特殊的用笔就另当别论了。
2.侧锋用笔:顾名思义,笔锋是侧着的,也就是说笔不垂直于纸面。为了达到特殊的艺术效果,掌握侧锋用笔是很必要的。此向技术是在“中锋用笔”中发展而来的,也就是说,在掌握好“中锋用笔”后,再去学习、研究“侧锋用笔”,可以说“侧锋用笔”的技术更高一些、难度更大一些,运用的好,可以增姿添彩,用的不好败笔一个,反而弄巧成拙。根据侧锋用笔的形态,可分为:(一).笔斜的用笔,笔杆向身体内侧倾斜(写横画);笔杆向右侧倾斜(写竖画)。(二).“笔直的用笔”,笔用到笔肚或笔跟处,也是侧锋之态,古人称之“刷笔”。
(二).两种起笔:在“用笔”的起笔中,只有两种起笔,一是楷书起笔法;二是篆隶起笔法。把楷书笔画的起笔换成.篆隶的起笔,就变成篆隶书笔画了。
1.楷书起笔法:其方法是将笔从左上往右下顿笔,少驻往右行笔。有的说了,不是说楷书还要藏锋吗?是啊,楷书的藏锋是在中运动进行的,也就是说在空中就做好了,这样做既增加了笔画之间的联系,又符合笔意。任何一个起笔都应看作一个笔画结束的开始,它们之间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2..篆隶起笔法:其方法是:写横时,笔从右向左再到右转一个圈,少驻往右行笔;写竖时,笔从下向上运动旋转再向下。即欲右先左,欲下先上。需要注意的是,篆隶的起笔,千万不能有楷书的顿笔动作。
(三).不同书体的用笔:不同的字体有不同用笔。从字体上讲,有篆隶的用笔、楷书的用笔、行草的用笔。这些都要分别去掌握,达到一定程度后,要综合训练。因为,各种不同的“用笔”可以互补,对书法“用笔”的完善,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在书体与书体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不是说隶书写好了,楷书也就可写好,或者说楷书写好了,行草就能写好。如萝卜、白菜虽然都是蔬菜,但谁就是谁,吃到嘴里各是各的味道。在书体中有篆隶的用笔、楷书的用笔、行草的用笔。不同的用笔,写出不同的线条,不同的线条组成不同风格的汉字。从细的方面讲,每个字帖都有其严格的用笔方法,如书谱有书谱的用笔方法,兰亭有兰亭的用笔方法,只有掌握了各自独有的用笔方法,才能表现出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因此,我们要通过研究、实践找出它们的用笔方法,这对学好书谱、兰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他字帖也是如此。
1.篆隶的用笔:篆隶的用笔是平白直铺式的用笔方法,在行笔的过程中不要求笔的起伏变化;写出的线条像筋一样,具有弹性。
2.楷书的用笔:楷书的用笔是高低起伏式的用笔方法,在行笔的过程中要求笔要有上下起伏、高低即抑扬顿挫的变化,起笔或是从上到下、或是从下到上进行运动。
3.行草的用笔:有拖带式、跳跃式、苦藤式、绞笔式(缠绕式)、折笔式等的用笔方法。拖带式、苦藤式、绞笔式(缠绕式)是笔画与笔画之间直接的联系,跳跃式是笔画与笔画之间间接的联系,在行笔的过程中要求笔上下跳跃、拖带以提高书写的速度。不同的笔法产生不同的效果,表现出不同的风格。这要在实践中认真体会,反复锤炼才能得其真谛。
三、“用笔”的姿势
“用笔”的姿势,是根据字的大小、追求的效果不同而选择的书写姿势。可分为:坐式的用笔姿势和立式的用笔姿势两种。
一)座式的用笔:坐式的用笔是又分为枕腕式用笔、悬腕式用笔两种。
二)立式的用笔:顾名思义就是站立式的“用笔”姿势。
四、“用笔”的节奏
节奏就是快慢,没有快慢就不成节奏。节奏是书法艺术的生命,就像音乐一样,高低快慢产生了优美的旋律。在书法的用笔上,节奏是以慢、快、慢形式表现的。至于怎么把握这个“度”,这就要看熟练程度了。
五、“用笔”的力度
笔画怎样才能表现出“力度”,这里有功夫,也有技巧。怎么表现出这个“力度”呢?要研究笔毫在接触纸的瞬间是怎么表现的。从经典的作品中看到,行笔的瞬间应该是爽快的,没有丝毫的犹豫。就如我们观察到的流星、闪电,是那么自然地在我们眼前经过,使我们看到了明亮、速度和穿透力。
六、“用笔”的位置
在宏观上讲,笔毫的任何位置都可以用,这是全面的技术,这就是古人讲的法无定法。一般而言,书法用笔的位置,可根据写字的大小、个人的习惯不同而定,如写小字,要写实,要求笔画精到、准确、美观、漂亮,执笔较低;写大字,要写意,要求随意、洒脱、粗旷、天然,执笔较高。
七、“用笔”的创造
所谓的创造就是在传统的用笔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不要墨守成规。这里强调得更多的是新颖,视野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扩大、丰富书法“用笔”的表现方法。如颜真卿(麻姑仙坛记)、李叔同用篆书笔画写楷书;何绍基、康有为用篆书笔画写行书;还有用人行书、草书的笔法写篆书、隶书,使人耳目一新。总之,“用笔”的创造,就是想别人想不到的,做别人做不到的。
八、结尾
书法的“用笔”是很多的,千变万化的,我们尽可能地多了解一些,找出适合自己的用笔方法,这是我们学习用笔的目的。实际上“用笔”的过程是不断完善、不断形成习惯、不断熟练的过程。什么叫熟练呢?我们看看美国的NBA的球星,那娴熟、流畅,变换莫测的运球、传球、投篮,使人为之振奋、激动、惊叹,出神入化的表演,使人赏心悦目,使我们感受出艺术的伟大。一句话,技术和功夫是练出来的,只靠说是说不出来的。

阅读全文

与行书哪个技术含量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企业初始建账需要什么数据 浏览:46
茅台县级代理商需要多少钱 浏览:670
孕十六周胎儿大小数据是多少 浏览:94
基金交易模式怎么收费 浏览:455
斩魔问道手游怎么代理 浏览:261
广数980程序开关在哪里 浏览:419
如何回调一样的交易 浏览:434
移动宽带怎么设置代理 浏览:859
设计院的技术中心是做什么的 浏览:508
linux下如何运行c程序 浏览:799
程序员被团队排挤怎么办 浏览:133
手机qq收到信息为什么不弹出来了 浏览:733
滨越什么软件可以看车信息 浏览:805
雅戈尔代理商怎么样 浏览:975
计算机应用技术是什么系 浏览:491
产品经理怎么控制情绪 浏览:662
硬盘报废怎么恢复数据 浏览:585
凯里最大的鸟市场在哪里 浏览:767
欧元区怎么交易 浏览:760
做微信小程序得多少钱 浏览: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