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遥感技术基本原理
任何物体都具有独特的光谱特性,表现为对不同光谱的吸收、反射与辐射性能各异。在相同光谱区域内,各类物体展现出的特性存在显着差异,同一物体在不同时间与地点的光谱反应也因太阳照射角度的改变而各不相同。基于这一原理,遥感技术得以通过对物体的判断与分析,实现了对地球表面与大气环境的非接触式观测。
遥感技术通常采用三种光谱波段进行探测,即绿光、红光与红外光。绿光段的应用主要集中于地下水、岩石和土壤特性的探测,为地质勘查与环境监测提供了重要依据。红光段则专注于植物生长、变化以及水体污染的监测,为农业管理和水环境治理提供了科学数据。红外光段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对土地资源、矿产勘查与环境评估的支持,其非破坏性的特性使得遥感技术在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
此外,遥感技术还利用微波段来探测气象云层与海洋生物的活动。微波具有穿透云层的能力,使得在恶劣天气条件下进行气象监测成为可能。同时,通过监测海洋表面的微波反射,遥感技术能够追踪海洋生物如鱼群的分布与迁移,对渔业资源管理与海洋生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遥感技术通过利用物体对不同波段光谱的反应特性,实现了对地球表面与大气环境的全面、高效观测。其应用范围广泛,涵盖地质勘查、农业管理、资源评估、环境保护、气象监测以及海洋生物研究等领域,为人类探索与利用地球资源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与支撑。
这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探测技术,是根据电磁波的理论,应用各种传感仪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并最后成像,从而对地面各种景物进行探测和识别的一种综合技术。 目前利用人造卫星每隔18天就可送回一套全球的图像资料。利用遥感技术,可以高速度、高质量地测绘地图。
② 工程地球物理勘探的遥感技术
根据电磁波辐射(发射、吸收、反射)的理论,应用各种光学、电子学探测器对远距离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的综合技术。航空摄影地质是最早的一种遥感地质方法,至今仍然是遥感地质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60年代以来,在运载工具、传感器及图像处理、解释方法上都有了迅速发展。除可见光波段摄影黑白像片和彩色像片外,还发展了红外线,多波段、雷达、激光等技术。利用地物反射人工发射的电磁波进行遥感的称为主动遥感;利用地物反射太阳辐射的或由地物自身发射的电磁波进行遥感的称为被动遥感。遥感技术可以提供有关地貌、岩性、地层、褶皱、断层、构造、岩浆岩以及隐伏构造和深部构造的资料。红外遥感技术在水文地质勘察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遥感技术不仅能克服地面点、线调查的局限性及视野的阻隔,使人们能从整体上宏观地进行地质研究,而且还能提供各种电磁波的地质信息,其中微波能穿透植被和第四纪地层,提供一定深度范围的地质信息。此外,还可以对一个地区反复成像,以取得最新的精确的地质动态资料。
③ 遥感探测仪原理
遥感探测仪的工作原理基于电磁辐射在不同波段下被地球表面物体反射的特性。当飞机或卫星发射特定频率的电磁波时,这些波会照射到地面上的各种物体上,这些物体根据自身的材质和入射能量的属性,反射出不同的电磁波。比如,一个物体的反射特性不仅取决于其表面材质,还受到入射角度、光强度以及波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遥感技术中,地面物体反射的电磁能量具有独特性,这在探测与识别不同地物时至关重要。任何能够捕捉这些反射电磁辐射的装置都被视为传感器,而搭载这些传感器的飞行器则被称为平台。常见的传感器包括相机和扫描仪,而平台则可以是卫星或飞机。
例如,当卫星携带特定类型的传感器在太空中运行时,它能够检测并记录地面上不同区域反射的电磁波特性。这些特性随后被转换成图像或数据,帮助科学家和工程师了解地表的状况。这种技术在环境监测、土地利用分析、灾害评估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遥感探测仪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对地球表面的全面监控和深入研究。其独特之处在于能够从高空或太空中获取信息,而无需直接接触地面物体,从而大大提高了数据获取的效率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