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锣鼓经锣鼓经的产生
锣鼓经,其实是一种口头传唱的锣鼓乐谱,它源自对各种打击乐器的组合与节奏编排。这些组合形成了独特的锣鼓点,即锣鼓经的组成部分。简称锣经,它在戏曲艺术的训练和表演中占有核心地位,是戏曲演员和乐队乐师必备的技能。
对于乐队乐师来说,熟悉锣经是学习打击乐器演奏技术的基础。只有通过熟记各种锣经,他们才能掌握乐器的演奏技巧,准确把握音乐中的板眼节奏。而在实际演出中,锣经的节奏指导对于音乐的精准执行至关重要。
同样,演员在表演中也依赖锣鼓经来控制动作的节奏。戏曲中的身段动作和台步都与锣鼓点紧密结合,不熟悉锣经,就难以准确掌握动作的节奏,特别是对于复杂或惊险的表演,节奏的准确性更是至关重要,节奏不稳定可能导致表演失误。唱念部分同样如此,只有熟知锣经,才能把握正确的速度、节奏和力度。
为了便于演奏者和演员理解和记忆,每种锣鼓打法都有特定的名称,如“四击头”、“慢长锤”、“急急风”等。而且,每个锣鼓经都有其独特的念法和记谱方式,如“台”代表小锣,“匡”代表大锣,“七”代表铙钹,比如“慢长锤”的念法就是“匡七台七匡七台七……”。这种系统的命名和记谱方式,不仅实用,也富有韵律和趣味性。
所谓“锣鼓经”是指京剧打击乐各种不同型式打法的通称,也称为“锣经”,主要是用鼓、板、大锣、小锣、铙钹、堂鼓等打击乐的声音组合成各种不同的节奏,以烘托舞台上肃穆、悠闲、抒情、紧张、激烈、惊惶的不同的情绪及气氛。锣鼓经实际上是以口头背诵的锣鼓谱。将各种打击乐器以不同的方式加以组合,并通过各种不同的节奏*形态演奏出来,就形成一套套的锣鼓点*。将各种锣鼓点按其实际音响与节奏口头背诵,则称为锣鼓经。简称锣经。锣鼓经在戏曲的训练与排演中有重要作用,是戏曲艺人必须熟悉掌握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