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杰出工作者都是笔记控!成功者的10个私房笔记法大公开
顶尖的成功者都有一个相同的习惯:擅长透过书写和记录,整理思绪和讯息,借此保持头脑清明,也不会轻易忘记学到的新事物!我们整理出10个成功者的私房笔记法,快挑几个学起来:
从工作第一天开始,全联福利中心总裁徐重仁就养成做笔记的习惯,30多年来,他已经累积100多本大大小小的笔记本,每一本封面上都标示着使用期间,连贴着的便条纸字迹也整整齐齐。
徐重仁除了会在开会、听内部简报时,先用一本大笔记本写摘要,之后再把重点写到小笔记本;他也随身携带口袋大小的笔记本,无论是看电视、巡店面,只要一有想法,就立刻写下来。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笔记本,比较不容易搞混。
即使在家,徐重仁也随时记笔记。他的桌上和床头,都放着一小叠纸片,有时半夜睡到一半醒来,还可以赶紧把灵感写下,以免忘记,之后再誊入正式的笔记本,可见他对“抄笔记”这个习惯的坚持。
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在一场演讲中提到,终身学习并非活到老学到老,而是“有目标”“有纪律”和“有计画”。在“有纪律”一项,他强调要透过“聆听”,将听到的知识“内化”,因此他在参加研讨会或听演讲时,都会严肃地记笔记,因为这样“才能学到东西”。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曼(Dr.Paul Krugman)来台演讲,在台下的他就记了满满的英文笔记。
王品集团创办人戴胜益随身携带的专属“笔记本”,严格来说只是一叠用长尾夹夹住、四分之一A4大小的空白便条纸。尽管写得少、每件事只写一行,但他想得深、做得快,只要一空下来,就会拿着笔记一项项思考。事情一旦想完、做完,戴胜益就会把它划掉。当大多数事项都完成后,他会把尚未完成的抄到新页面上,避免笔记愈变愈厚重。
对平面设计师聂永真来说,虽然现今多仰赖电脑完成工作,但在创意形成过程中,笔记本仍扮演相当吃重的角色。由于手上随时有四、五件设计案同时进行,聂永真会尽量在每份创作笔记中适当留白,保持各个作品间的对话空间。
延续学生时代的好习惯,主持人王文华至今已累积近40年的笔记能力。身为作家的他,为了抓住一瞬即逝的创意或灵感,会利用关键字随时记下特别有感触的人事物,让自己日后重新翻出笔记本时,能立刻找回现场的感觉。
大前研一29岁进入麦肯锡管理顾问公司(McKinsey & Company)时,对经营管理完全一窍不通,于是他试着把学到的东西“以更简洁易懂的形式写出来”,并将他加入麦肯锡前两年工作笔记,集结成《新‧企业参谋》一书。没想到初版就卖出16万本,让大前32岁便成为畅销作家。许多人都曾在知名企业工作,但却少有人能将这种宝贵的经验,集结整理成为畅销书。
多数人做笔记时,习惯用横条纹纸,从左上方开始写到右下方,但大前正好相反。在《思考的技术》中,他表示自己会用方格纸,从左下方往右上方开始记录,最后就会在方格纸右上方,完成一个金字塔结构,进而导出一个结论。大前认为,可能就是因为“反其道而行”,所以才能 *** 大脑不同的部位,对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
写笔记是维珍集团(Virgin)创办人理查‧布兰森(Richard Branson)最喜欢的消遣之一,他习惯走到哪都带着一支笔,随时记下身边的大小点子。某次他参加CEO晚餐聚会时,甚至写到笔记本都不够用,顺手就把桌上名牌拿来当临时笔记本。
布兰森提醒,笔记不能光是“记”,还要记得回头将点子转换成可执行的行动方案。而他自己也透过这个方法,将许多笔记灵感转化为集团成功事业的一部分。
发明大王汤玛士.爱迪生(Thomas Edison)称得上是位“笔记达人”,在他传奇的一生中,一共留下5万多页的笔记,包含发明电灯泡的所有细节,全都被一一仔细记录下来。对爱迪生来说,写笔记可以让他回头检视每一次实验的重要进展和发现,避免浪费努力在不必要或重复的实验中。
爱迪生也把笔记当成第二个大脑,透过“写下来”的动作清空脑袋,腾出空间去思考更多的事情。
三星集团创办人李秉喆是个“超级笔记狂”,笔记本里写着当天该做的事、需要预先了解的事、需要再确认的事、排定的见面时间、奖惩名单、该打的电话等,大小讯息都不遗漏。三星也因为他如此钜细靡遗地记录所有经营事项,而能“上意下达”,成为全国第一。
日本星巴克前任执行长岩田松雄除了会记下近期想做的事,还会写下已经完成的事,以监督自己是否花了太多时间在没有成效的事情上。此外,未来想做的事也要写在笔记上。岩田曾计画在一年内完成50件事,原以为做到1/3就不错了,不料最后完成率高达7成,就是将目标文字化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