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转基因技术 举例说明
转基因食品悄然走进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现在,国际上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尚无定论,国内科学家的观点也存在分歧。不过,从国际到国内有一点是共同的,公众有权利了解转基因食品和进行选择。
9月10日下午,本报举办了“转基因食品与公众权利”圆桌论坛。我们邀集国内权威科学家、政府官员、消费者协会人士和环境保护组织成员共同探讨,深入了解转基因食品的科学真相,积极维护公众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去年以来,本报对于转基因食品问题做了持续一年多的深入调查,见证了我国公众转基因知情权从被悬空到慢慢落地的过程。
我们希望和公众一起,科学和理性地看待转基因食品,努力让新技术在造福社会的同时不要对健康和环境产生危害。
转基因食品是否真的安全
故事一:一位河南读者致本报编辑部,感谢相关报道让她知道,自己的生活也可能遇到转基因食品。说着说着,她竟哭起来。她说,随后检索到的一篇文章说,实验者曾把转基因玉米和传统玉米放在一起,结果,老鼠把传统玉米吃光了,转基因玉米一点没动!编辑安慰她,目前国际上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尚无定论。她还是相当担心,自己无所谓,作为母亲,可不能不为孩子的健康考虑。
故事二:“转基因食品不仅安全,甚至比普通食品更安全。”一位北京的中学生物老师在一个电视访谈节目中坚定地说。她认为,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恐惧,来源于对转基因技术的无知。看过中学课本中关于转基因技术的介绍,人们应该放心吃转基因食品。但现场一位知名环保人士却反对这位老师的看法。
转基因食品可以放心吃吗
李宁(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我敢说,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因为,它们都要经过很多关才能摆上柜台。与普通食品相比,任何一种转基因食品在安全性方面所进行的检验都要更多。
中国成立了转基因产品检查委员会,我也是该委员会的委员。在我们这里,转基因食品还没有3年以内就可以上市的。过了我们这一关,还要过农业部的关。
钱迎倩(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原中科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局局长):我支持转基因技术,并关注生物安全。国际科学家联合会理事会代表100多个科研单位发表的一个报告说,转基因食品可以安全食用。但同时也提出警告,这并不保证越来越多的食品经过改造具备新的特色后,不会遇到危险。因此,今后还需要进行更有力的安全性测试。据我所知,在转基因植物对环境的长期影响问题上,科学家分歧很大。
吴建繁(北京市农业转基因生物管理办公室主任):政府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应该值得放心。一个转基因食品的推出,整个过程至少需要六七年。跟一般的试验研究不同,它有一系列非常严格的程序。
如果拿到了安全证书,转基因食品上市之前,还要进行标识审批,否则就不能上市。在这方面,政府是负责任的,不会把一个有危害的东西推向市场,推向生态。
转基因生物如何影响生态环境
钱迎倩:1994年我发表了第一篇有关生物安全的文章。我觉得自己对转基因食品的理解还不深刻,所以,主要讨论转基因植物大规模商品化种植后可能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就此,国际上的学术争论很大。
我认为,这是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转基因生物可能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也有可能对生物多样性有所破坏。例子很多。
加拿大有一种转基因作物,是耐除草剂的油菜。这种油菜才种植几年,当地就发现了无人种植的抗多种除草剂的油菜,有人称之为“超级杂草”,要杀死它们比较困难。这个事实说明,在转基因食品上,基因飘移经常发生,特别是在同一物种、不同品种之间。
更为严重的,是墨西哥玉米问题。玉米起源于墨西哥。为了避免转基因污染影响整个玉米的遗传多样性,墨西哥政府曾经规定,不种转基因玉米。但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美国转基因玉米到了墨西哥,数量还不少(有些是作为救济物资进入的)。玉米的基因污染在该国两个州之间的一些地区终于发生了。美国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基因污染的分子证据,此后,在该杂志上,科学家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2002年,墨西哥环境部门公布了一份报告,确认了基因污染的事实,其中,有些地区玉米的基因污染比例达到了35%。
另外,有科学家在实验室用加转基因玉米花粉的一种杂草———马利筋的叶片来喂养大斑蝶幼虫,与传统食物喂养对照,发现大斑蝶死亡率增高,或者生长缓慢。其他的例子,就不多举了。
李宁:记得小时候的农田里,鱼、青蛙、泥鳅都很多。今天还有吗?为什么没有了?因为农药的大量使用,实际上极大地破坏了生态,也使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我父亲是医生,每年都要抢救很多农药中毒的农民。
今天我们要恢复生态,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有什么办法?转基因不是最好的替代吗?我们知道,转基因抗虫棉的种植,使近百万农民获益。因为,没有转基因的抗虫棉,要打五六次农药;而现在,打一两次就够了,农药的使用,减少了80%。另外,高效率还降低了转基因农作物的价格。这是今天转基因农作物可以快速发展的原因。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不可能发明一项技术,只有好处没有害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钱迎倩:有报道说,“转基因鱼”很快就会端上百姓的餐桌。今天,农业部门的官员证实,转基因鱼的商品化生产到现在还没被批准,因为可能存在安全问题。这是有道理的。因为,转基因鱼即使被封闭在小池塘里,一旦遇到洪水冲击,转基因鱼流失,也有可能污染其他的鱼。所以,国际国内对此都非常慎重。
我本人认为,转基因农作物可以看做人造的外来物种,进入自然以后,就有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应该注意,转基因植物的种植,才不过十几年时间。而外来物种入侵的生态效应,不是短期内可以看到的,有的要到40年以后才能发现。那时候,再想消灭它,几乎不可能。
比如,水葫芦对上海的生态就影响很大。水葫芦是上个世纪初引进的,上个世纪末大家才认识到它的危害。有专门研究水葫芦的教授告诉我,中国每年打捞水葫芦花费最少1亿元,甚至多达5亿元。现在,水葫芦已经让有关城市和部门非常挠头。
李宁:如钱先生提到的,转基因鱼万一通过洪水蔓延到其他江河,转基因昆虫释放到野外后可能流失,都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但问题永远会存在。关键是,在发展中解决问题。我要强调,科学家和其他人都很难看到对转基因生物的长期评估。而且,对其短期评估和长期评估的划分,也不一定很清楚。因为科学是不断前进的,也是不断认识的过程——以前认为无害的地方,未来可能发现是有害的。也许我们现在认为有害的地方,未来看不一定是害处。媒体报道了很多转基因事件,但和我们每年做的转基因动植物的安全试验相比,极少。
要不要积极发展转基因技术
钱迎倩:前段时间接受了一些采访,我在媒体上就成了转基因技术的反对者。有些报纸甚至给了我一顶帽子:转基因技术的坚决反对派。其实,发展转基因食品和农作物,我不反对;但是我觉得,要非常重视生物安全。
李宁:很高兴媒体报道的最大的“坚决反对派”有这样的态度。转基因技术将使农业的概念有所转变。举例来说,我们通过转基因动植物生产一些高附加值的食品、药品,会使农业生产变成一个工业生产的过程。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最主要标志。
夏友富(对外经贸大学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中心主任):我不是一个生物学家,但我总体上赞成国家大力支持转基因技术产业的发展,但要考虑国情,有所选择;有些地方要有为,有些地方要无为;要考虑我们潜在的竞争优势。
同时,我们必须正视中国转基因技术研究、产业化的现实:研究力量是不错的,某些产品的研究水平堪称世界一流,但是,大多数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几乎是零———技术掌握在我们的院士、科学家手中,企业见不着,更谈不上产业化。
李宁:中国科学家研究的转基因鱼,可以达到产业化。转基因动物成果目前已经很多———转基因牛在美国、中国、加拿大都很成功,转基因羊可以使羊毛更长……这些动物都没有进行产业化,就是因为科学界对此非常谨慎。但国情和土地决定了我们必须要使用高技术,几代国家领导人都提到过农业工程,转基因技术会给我们的农业带来美好前景。
钱迎倩:发展转基因食品,应该更多地注意有序地批准、有序地释放。另外,就是让农民和公众知道,转基因作物是什么、为什么要发展转基因技术、它可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利益,又可能带来哪些伤害。
消费者知情权实现艰难?
故事三:2002年3月20日,我国《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等法规正式施行。我国公众像欧洲等地的消费者一样,在法律上享有对转基因食品的知情权。
但是,2002年4月至6月,《中国青年报》记者从北京市场上随机购买12种食品,送至权威机构检测,结果发现,多种食品含有转基因成分,却没有依法进行标识。2002年底,国际绿色和平组织香港办事处也对国内的多种食品进行了抽检,同样发现不少没有标识的转基因食品。消息公布,引发了轰动一时的“雀巢转基因事件”。
2003年“3·15”前夕,北京市农业局依照农业部的部署,开始进行大规模转基因食品依法标识的执法检查。7月初,将所有检测出的转基因食品公开曝光。当月底,北京以大豆油为主的转基因食品开始全面标识上市。此后,上海等地也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执法。在国家法规出台一年之后,公众被悬空的转基因知情权慢慢落地。
故事四:本是雀巢产品的忠实消费者,却把雀巢告上法庭。今年4月份,上海市的朱小姐向法院正式起诉,状告生产制造“雀巢巧伴伴”产品的雀巢瑞士公司和上海雀巢公司及销售该产品的上海家乐福超市,要求雀巢公司在其产品上标注含转基因成分。
朱小姐曾留学瑞士,并到雀巢公司总部参观过。雀巢严格的管理和高超的工艺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没想到,没有标注含转基因成分的雀巢产品,竟然含有转基因成分。她认为,这是故意隐瞒,属欺诈行为。
没有企业主动申请标识
吴建繁:法规正式实施一年多以后,北京市场才首次看到转基因标识。感觉上,知情权的实现比较艰难。但从政府执法过程来说,并不很艰难。主要是转基因法规刚刚公布,需要很多准备工作———建立执法机构,建立执法队伍,确定检测机构,建立一套可以执行的国家或者行业标准。上述过程,就用了一年。
这一年当中,没有一家企业主动要求政府审批转基因标识。他们普遍持一种观望态度,怕枪打出头鸟。大家都不标我也不标,我如果首先标了,肯定受损失最大。但是,7月初北京公布检测结果后,企业就开始行动了,连一些我们没有抽查到的企业也来了。
丁世和(中国消费者协会秘书长助理、消费指导部主任):说到转基因食品的公众权利,起码涉及3个权利———安全权、知情权、选择权。
我觉得,标识制度告诉消费者的是,“这是转基因食品”,而不是“小心,这是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主要在于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尊重消费者的选择权,体现了一种社会进步。
标识本身就是一种宣传。如果企业老不贴,老百姓就很难了解这个问题。当有了这个标识,消费者就会发问,去了解这个东西,慢慢地,这个知识就普及了。而不贴标签,就是一种欺骗和误导市场的行为,是违反公平贸易原则的。
欧洲消费者是最坚定的转基因知情权捍卫者。最近美国和欧盟正在打架,欧盟退让了一步,允许转基因食品进入,但一定要标识。在知情的前提下选择,国际消联也是这个态度。
吴建繁:农业部行政主管部门公布的必须标识的产品目录,有五大类,包括大豆、番茄、油菜、棉花、玉米。现在转基因生物进口,获得农业部审批的,90%是大豆油,而番茄、玉米批得很少。农业部与我们信息互通,其他转基因产品一旦通过审批,我们会进行跟踪。
维护知情权困难重重
吴冬(上海汇业律师事务所律师):作为雀巢案中消费者的代理律师,我们认为,本案反映出消费者在转基因食品方面维权艰难。尤其面对跨国公司时,更是困难重重。首先,立案一波三折,先后辗转了4个法院。
而且,该案审理进程漫长,进展缓慢。雀巢(中国)有限公司甚至拒绝中国法院对本案的管辖。本案至今尚未正式开庭,仍处于证据交换阶段。面对跨国公司,这样漫长且艰难的诉讼对于消费者来讲,维权成本相当高昂。
本案也折射出我国有关转基因食品管理、标注方面存在诸多法律问题。迄今为止,我国有关转基因食品的法律性文件,都不属于人大颁布的基本法律,而仅仅是国务院颁布的行政规章及各部委颁布的部门规章,其法律位阶较低。而且,这些法规均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等基本法律有冲突之处———
如: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如果未列入目录的转基因产品可不标识,这显然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规定的履行告知义务相冲突;《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第4条规定,卫生部负责转基因食品卫生安全的监督管理权,而第7章又没有赋予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执法、处罚权。
而且,即使是国务院各部门颁布的规章,也互相矛盾。像农业部和卫生部分别出台的法规,多头管理,实际上使企业无所适从。最后,农业部颁布的规章本身又有漏洞。《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第5条第二项规定,转基因直接加工产品应标注为“转基因加工品(制成品)”,对于转基因间接加工产品如何标注却未作规定。而在实践中,直接加工产品和间接加工产品很难界定。本案中,雀巢公司就向法院提出了其产品不是转基因产品的直接加工产品,是转基因产品的间接加工产品,故不需要标识。《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规定自2002年3月20日开始执行;《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规定自2001年7月1日开始执行。这两个办法的实施都被推迟,令法律的权威性大打折扣。
杨国胜(上海汇业律师事务所主任):《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合同法》都是全国人大颁布的基本法律。根据这3部法律,转基因产品或含有转基因成分的产品,都应在产品的外包装或产品说明书上进行标注;生产者和销售者及合同一方当事人都有履行告知的法定义务;各销售含转基因成分商品的经营者都必须依法标注,根本不需要行政机关对企业转基因标注问题进行各种执法检查。
我们丧失了部分选择权?
故事五:我国每年进口大豆已达1500多万吨,与国产大豆产量基本相当。而进口大豆中大部分是转基因大豆,初步估算在1000万吨左右。国内的油脂企业多使用转基因大豆作为原料,市场上转基因大豆油占90%以上。
2002年6月,权威机构在北京市场抽检的5种大豆色拉油全部含转基因成分。而2003年7月,北京市农业局公布市场抽查结果,14个品牌的大豆油均为转基因食品。本报刊登转基因产品名单后,许多读者打来电话问:哪里可以买到非转基因大豆油?也有人说,对于大豆油,我们已经失去了选择权。
施鹏翔(绿色和平组织生物安全项目主任):的确,除了东北等地区,现在中国尤其是沿海地区,已经难以买到非转基因大豆油了。知情权不等于选择权,我们应该给中国公众自由选择购买转基因食品或非转基因食品的权利。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拥有3万多份品种资源和6万多份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占全球大豆种质资源的90%。大豆在中国已有5000多年的栽培历史。今天大豆仍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之一,是三四千万农民赖以生存的农作物。
绿色和平组织并不反对基因技术,我们认为,如果恰当利用,基因技术可以为人类带来巨大好处,例如在医学方面的应用。但是消费者有权利知道,更有权利选择。
夏友富:转基因大豆有没有安全问题,我们不知道,但市场上只有转基因大豆产品,我们就没法选择。怎么办?这恰恰是个非常好的市场机会———我国大豆供不应求,每年缺口1000万吨,为什么不支持国内大豆产业发展?
钱迎倩:现在大量进口美国的转基因大豆,很难保证没有人在国内种植。中国的大豆千万不要再走墨西哥玉米的老路。
施鹏翔: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常汝镇研究员曾经警告:“如果中国种植转基因大豆,很可能重蹈墨西哥玉米的覆辙,造成基因污染……野生大豆原始性状一旦受到破坏,则遗传多样性受到破坏,会严重地威胁粮食安全。”
中国非转基因大豆怎么办
夏友富:应该全面考虑转基因技术带给我们的利益。支持转基因技术,但也要考虑国家安全,考虑三农问题。因为,WTO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谈判中,争论得最激烈的,就是发展中国家的传统知识和技术被人家拿走了。1994年,美国一个专家跑到中国上海一个地方拿走了我们的野生大豆,在101个国家申请专利,泰国的香米也被美国申请专利,这很麻烦。
对转基因带来的利益,要全面理解。我们的转基因产品竞争力还不行,那就少说话,多办事,好好搞。我最关心的问题是,大豆问题涉及4600万农民的利益。
要考虑到农民问题,要考虑中国在大豆这个产品上搞转基因是否值得。据了解,美国转基因大豆产量并不比传统大豆产量高多少。有的产量甚至还降了3%至5%。另外,使用农药也不少。国外关于吃了转基因大豆对人类健康有影响的报道,有几十个。
施鹏翔:2003年3月,农业部宣布5年内将把东北建成全球最大的非转基因高油大豆产区。中国大豆的翻身仗关系着东北的经济命脉、数千万豆农的生计,以及中国作为大豆故乡的地位。
夏友富:如何支持国内的大豆产业发展,是一个紧迫课题。我认为,中国要搞大豆产业发展战略,是国家的规划,而不是农民的规划。还要制定大豆产业政策,成立大豆产业协会。美国大豆产业协会太厉害了,每年光活动经费就有8000万美元。咱们有什么?
我认为,内蒙古、黑龙江、吉林都非常有潜力搞绿色有机大豆。因为和棉花不同,东北的豆田,需要的农药、化肥都不多,稍微支持一下,产量就会上去。所以,要大力发展我们自己的优势产业,特别是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施鹏翔:国产大豆的非转基因优势在市场上愈来愈明显。非转基因大豆价格一般都高于转基因大豆,去年中国出口大豆27万吨,其中超过70%出口到日本、韩国及欧洲这些拒绝转基因食品的市场。
夏友富:我去年在黑龙江、内蒙古跑了10个地方,中国豆农很艰难。美国1年给豆农几十亿元的补贴,可我们的农民,1亩大豆还要交40元提留。这是整个体制问题,不公平竞争。我们对大豆支持了吗?去年好不容易搞了大豆振兴计划,但还不是财政掏的钱。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2001年进口了世界1/3的转基因大豆。但我们没考虑怎样去影响世界价格。我们不是价格的引导者,反而是成为价格的哄抬者。现在,我们进口的大豆价格,世界最高。美国大豆保护价是10吨183美元,我们现在炒到250多美元了。这是什么概念?中国进口1吨大豆,相当于补贴美国农民67美元。
施鹏翔:应该推动非转基因大豆的发展,确保东北大豆产区成为“非转基因净土”,抢夺高价位的非转基因大豆市场;推动消费者选购非转基因食品,引导食品生产商及原料供货商增加对非转基因大豆的需求。
国际上对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未有定论。购买非转基因大豆所制成的食品,不仅是对消费者及家人的健康保障,更可以帮助中国大豆振兴。本报记者张东操整理
❷ 转基因技术在人类生产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现代生物技术是以生命科学的最新成就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新兴学科和高新技术,几乎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生命科学世纪的重要代表和具体体现。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转基因生物,是采用重组DNA技术,从生物体中鉴定和分离特定的基因,经精心构建后植入受体生物染色体基因组内,使之稳定整合、正确发挥功能并遗传给后代,这种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进行的遗传改良的基因设计和基因操作就是我们现在所指的转基因。现代转基因技术不仅克服了传统育种技术的种种局限性,大大提高了转基因的效率,加快了种质改良进程,而且打破了物种间的遗传壁垒,拓展了新品种研发可选择的特征范围,同时人工设计加工基因的应用则更进一步扩大了可利用的种质资源。转基因生物是人类按自己的主观意愿有目的、有计划、有根据、有预见地进行遗传修饰过的生物体,是现代生命科学发展的结晶,是人类从认识自然到改造自然的跃迁,标志着人类社会已经步入定向驾驭生物遗传改良的新时代。
生物技术将在彻底解决资源匮乏、环境恶化、顽症肆虐、粮食短缺等诸多威胁人类生存的难题上成为关键技术和支柱产业。生物技术被许多国家视为高技术领域关键技术中的关键,大力发展生物技术被确定为基本国策。在市场经济中,生物技术产业已经成为企业界、金融界竞相投资和争夺的热点。基因经济是从各种转基因产品的商品化开始崭露头角的,仅以转基因作物的商品化为例,自1993年世界上首例转基因作物——延熟保鲜的转基因西红柿在美国批准上市后,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应用发展迅速,国际农业生物技术获取与应用协会(1SAAA)2003年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有1/4的耕地种植的是转基因作物,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总面积的66%,其中,转基因抗除草剂大豆占美国大豆总面积的74%,抗虫棉约占棉田总面积的71%,转基因玉米占玉米总面积的32%。在世界范围内,目前已有包括中国在内的4个发展中国家和12个工业化国家种植了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从1996年的170万公顷发展到2002年的5867万公顷,6年间增长了约35倍。转基因作物的销售额,从1995年的0.75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23亿美元,即5年间增加约30倍;进入新世纪后的前3年,全球转基因农作物的市场价值每年增长速度都在10%以上,2002年高达42.5亿美元,世界市场预测2010年将达250亿美元!
❸ 浠涔埚彨杞锘哄洜椋熷搧锛熸垜浠浜哄悆镄勮浆锘哄洜椋熷搧閮芥湁闾d簺锛熻蜂妇渚嬭存槑銆傝阿璋
杞锘哄洜椋熷搧锛圙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锛孏MF锛夋槸鍒╃敤鐜颁唬鍒嗗瓙鐢熺墿鎶链锛屽皢镆愪簺鐢熺墿镄勫熀锲犺浆绉诲埌鍏朵粬鐗╃崭腑铡伙纴鏀归犵敓鐗╃殑阆椾紶鐗╄川锛屼娇鍏跺湪褰㈢姸銆佽惀鍏诲搧璐ㄣ佹秷璐瑰搧璐ㄧ瓑鏂归溃钖戜汉浠镓闇瑕佺殑鐩镙囱浆鍙樸
绗涓绫伙纴妞岖墿镐ц浆锘哄洜椋熷搧
妞岖墿镐ц浆锘哄洜椋熷搧寰埚氥备緥濡傦纴闱㈠寘鐢熶骇闇瑕侀珮铔嬬槠璐ㄥ惈閲忕殑灏忛害锛岃岀洰鍓岖殑灏忛害鍝佺嶅惈铔嬬槠璐ㄨ缉浣庯纴灏嗛珮鏁堣〃杈剧殑铔嬬槠锘哄洜杞鍏ュ皬楹︼纴灏嗕细浣垮仛鎴愮殑闱㈠寘鍏锋湁镟村ソ镄勭剻鐑ゆц兘銆 鐣锣勬槸涓绉嶈惀鍏讳赴瀵屻佺粡娴庝环鍊煎緢楂樼殑鏋滆敩锛屼絾瀹冧笉钥愯串钘忋备负浜呜В鍐 杞锘哄洜椋熷搧钬斺旇タ绾㈡熆
鐣锣勮繖绫绘灉瀹炵殑璐钘忛梾棰桡纴镰旂┒钥呭彂鐜帮纴鎺у埗妞岖墿琛拌佹縺绱犱箼鐑钖堟垚镄勯叾锘哄洜锛屾槸瀵艰嚧妞岖墿琛拌佺殑閲嶈佸熀锲狅纴濡傛灉鑳藉熷埄鐢ㄥ熀锲犲伐绋嬬殑鏂规硶鎶戝埗杩欎釜锘哄洜镄勮〃杈撅纴闾d箞琛拌佹縺绱犱箼鐑镄勭敓鐗╁悎鎴愬氨浼氩缑鍒版带鍒讹纴鐣锣勪篃灏变笉浼氩规槗鍙樿蒋鍜岃厫鐑备简銆傜编锲姐佷腑锲界瓑锲藉剁殑澶氢綅绉戝﹀剁粡杩囧姫锷涳纴宸插煿镶插嚭浜呜繖镙风殑鐣锣勬柊鍝佺嶃傝繖绉岖旸锣勬姉琛拌侊纴鎶楄蒋鍖栵纴钥愯串钘忥纴鑳介暱阃旇繍杈掳纴鍙鍑忓皯锷犲伐鐢熶骇鍙婅繍杈扑腑镄勬氮璐广
绗浜岀被锛屽姩鐗╂ц浆锘哄洜椋熷搧
锷ㄧ墿镐ц浆锘哄洜椋熷搧涔熸湁寰埚氱岖被銆傛瘆濡傦纴鐗涗綋鍐呰浆鍏ヤ简浜虹殑锘哄洜锛岀墰闀垮ぇ钖庝骇鐢熺殑鐗涗钩涓钖链夊熀锲犺嵂鐗╋纴鎻愬彇钖庡彲鐢ㄤ簬浜虹被䦅呯棁镄勬不鐤椼傚湪鐚镄勫熀锲犵粍涓杞鍏ヤ汉镄勭敓闀跨礌锘哄洜锛岀尓镄勭敓闀块熷害澧炲姞浜嗕竴鍊嶏纴鐚镶夎川閲忓ぇ澶ф彁楂桡纴鐜板湪杩欐牱镄勭尓镶夊凡鍦ㄦ境澶у埄浜氲璇蜂笂浜嗛愭屻
绗涓夌被锛岃浆锘哄洜寰鐢熺墿椋熷搧
寰鐢熺墿鏄杞锘哄洜链甯哥敤镄勮浆鍖栨潗鏂欙纴镓浠ワ纴杞锘哄洜寰鐢熺墿姣旇缉瀹规槗锘硅偛锛屽簲鐢ㄤ篃链骞挎硾銆备緥濡傦纴鐢熶骇濂堕叒镄勫哜涔抽叾锛屼互寰鍙鑳戒粠𨱒姝荤殑灏忕墰镄勮儍涓镓嶈兘鍙栧嚭锛岀幇鍦ㄥ埄鐢ㄨ浆锘哄洜寰鐢熺墿宸 杞锘哄洜椋熷搧钬斺旇崏銮
鑳藉熶娇鍑濅钩閰跺湪浣揿栧ぇ閲忎骇鐢燂纴阆垮厤浜嗗皬鐗涚殑镞犺缏姝讳骸锛屼篃闄崭绠浜嗙敓浜ф垚链銆
绗锲涚被锛岃浆锘哄洜鐗规畩椋熷搧
绉戝﹀跺埄鐢ㄧ敓鐗╅仐浼犲伐绋嬶纴灏嗘櫘阃氱殑钄凿溿佹按鏋溿佺伯椋熺瓑鍐滀綔鐗╋纴鍙樻垚鑳介勯槻鐤剧梾镄勭炲囩殑钬灭柅鑻楅熷搧钬濄傜戝﹀跺煿镶插嚭浜嗕竴绉嶈兘棰勯槻闇崭贡镄勮嫓钃挎岖墿銆傜敤杩欑嶈嫓钃挎潵锽傚皬锏介紶锛岃兘浣垮皬锏介紶镄勬姉䦅呰兘锷涘ぇ澶у炲己銆傝屼笖杩欑嶉湇涔辨姉铡燂纴鑳界粡鍙楄儍閰哥殑鑵愯殌钥屼笉琚镰村潖锛屽苟鑳芥縺鍙戜汉浣揿归湇涔辩殑鍏岖柅鑳藉姏銆备簬鏄锛岃秺𨱒ヨ秺澶氱殑鎶楃梾锘哄洜姝e湪琚杞鍏ユ岖墿锛屼娇浜轰滑鍦ㄥ搧灏濋矞鏋灭编锻崇殑钖屾椂锛岃揪鍒伴槻䦅呯殑鐩镄勚
❹ 什么是转基因转基因对人体的危害有哪些
转基因 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变异遗传性状的物质。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变动植物性状,培育新品种。也可以利用其它生物体培育出期望的生物制品,用于医药、食品等方面。 “转基因食品”(GM FOOD)如今已经在世界上多个国家成了环境和健康的中心议题。并且,它还在迅速分裂着大众的思想阵营:赞同它的人认为科技的进步能大大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而畏惧它的人则认为科学的实践已经走得“太快”了。 那么,什么是“转基因食品”呢? 转基因食品,就是指科学家在实验室中,把动植物的基因加以改变,再制造出具备新特征的食品种类。许多人已经知道,所有生物的DNA上都写有遗传基因,它们是建构和维持生命的化学信息。通过修改基因,科学家们就能够改变一个有机体的部分或全部特征。 不过,到目前为止,这种技术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并且没有一种含有从其它动植物上种植基因的食物,实现了大规模的经济培植。同时许多人坚持认为,这种技术培育出来的食物是“不自然的”。 世界上第一种基因移植作物是一种含有抗生素药类抗体的烟草,1983年得以培植出来。又过了十年,第一种市场化的基因食物才在美国出现,它就是可以延迟成熟的番茄作物。一直到1996年,由这种番茄食品制造的番茄饼,才亏租得以允许在超市出售。 为什么一些人认为转基因技术或许对人类健康有害呢?批评者认为,目前我们对基因的活动方式了解还不够透彻。我们没有十足的把握控制基因调整后的结果。批评者担心突然的改变会导致有毒物体的产生,或激发过敏现象。 另外还有人批评科学家所使用的DNA会取自一些携带病毒和细菌的动植物,这可能引发许多不知名的疾病。我们应该相信我们所吃的食物吗? 为了确保消费者的安全和维持信心,所有食品都必须经过一系列的检测管理程序。检测程序的目的是在食品上市前就发现问题。如果消费者不幸因为所吃的食品而得病,这往往是因为食品生产线存在问题 加拿大皇家协会呼吁政府关注转桥悔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并通过更严格的科学检验来证明食用转基因食品是否对人体有害。 皇家协会发表的一份专家报告说,不少加拿大消费者反映,他们食用转基因食品后出现过敏症状。一些环保人士则认为,转基因食品的推广将使某些野生动植物灭绝。 转基因食品业在加拿大发展很快,目前许多农产品都是转基因食品。报告指出,在今后5至10年中,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加拿大转基因食品业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并将从农产品领域发展到畜牧业领域,因此有必要及早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在转基因食品的检验方面,报告认为,目前加拿大对转基因食品的检验不够严格。报告呼吁政府尽快制订国家计划,就转基因食品对人、动植物及环境的影响进行长期跟踪研究。 报告建议设立一个血浆银行,让那些食用转基因食品过敏者自愿销消兆提供血样,以供研究。同时,建立一个转基因食品过敏者注册中心,以利有关单位进行研究。 报告还建议,所有的转基因动物,包括家畜、鱼类和宠物等,都必须进行注册,以便研究转基因动物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食品安全说不清 自转基因食品问世5年来,全球约有2亿多人食用过数千种转基因食品,尚未报道过一例食品安全事件。但国外曾发现有少数几种可导致实验动物过敏,因而停止其商品化生产。转基因食品的研制目前只有动物实验,而无人体试验或长期观察。 生物富集说不清 食物链中有益物质的富集或有害物质的集聚对上一级生物的健康极为关键。目前,转基因作物大多用于饲料,这类转基因生物加入其原来没有的抗病虫害基因或抗杂草基因,其本体会有哪些富集变化,被家畜富集后又会怎样,人食用后会产生什么影响等问题,尚缺少全面系统的科研结论。 药食关系说不清 利用转基因技术可建立动物药库和植物药库,如吃一个西红柿就能预防乙肝。但这种转基因药物对人体有无风险仍需进行长期研究监测才能说得清。 生态影响说不清 转基因生物具有自然生物所不具备的优势,若被释放到环境中,可造成原有的生态平衡被打破,改变物种间的竞争关系。 基因污染说不清 转基因生物造成的基因漂移可能会破坏野生生物的遗传多样性。例如转基因作物花粉随风飘散,由此造成的基因污染将防不胜防。 全球监管说不清 现今许多转基因生物产品较多的国家,采取“外松内紧”政策,向一些发展中国家出口转基因产品却不告之。这种现象对保护全球生物安全十分不利。作为生物大国的美国,甚至拒绝签署《生物安全议定书》。 机遇泡沫说不清 随着公众对转基因生物的深入了解和各国政府监管力度的加大,转基因产品的商业利润有所下降,科研经费也明显减少。但也有许多专家指出,转基因技术是解决全球食物短缺的重要手段,是一次可以避免风险的农业技术革命。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还有待长期观察和研究,对消费者来说,“知情选择”是最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