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河源有哪些大学
河源的大学有: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河源理工学校、河源市广播电视大学、河源市卫生学校、河源市技工学校、河源市博爱学校。
一、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是广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学院前身是始建于1930年的龙川县立乡村师范,1935年3月经广东省教育厅同意,学校易名为广东省立老隆师范学校;“文革”期间学校停止招生,1973年学校恢复招生;1976年9月,学校恢复广东老隆师范学校校名;2001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老隆师范学校升格为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二、河源理工学校
河源理工学校是河源市人民政府2008年投资4.5亿元,采用新建河源理工学校与河源市工业学校迁址新建项目合二为一的方式,按国家级示范性中职学校标准规划和建设的全日制三年制中职(中专)学校,是我市唯一一所理工类省级重点中专学校。
隶属于河源市教育局管理,其招生和毕业生就业纳入全省统一管理。
学校位于河源市东环路东江教育基地,校园内绿树滴翠,芳草如茵,建筑依山傍水,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景色怡人,自然与人文浑然一体。学校占地面积40万㎡,建筑总面积13.55万㎡。
三、河源市广播电视大学
河源开放大学(原名河源市广播电视大学),成立于1989年,位于河源大道南朱门亭18号,是一所高等学历教育大学,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为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实用人才。在校教职工132人,学生5000多人。
四、河源市卫生学校
河源市卫生学校创办于1943年,是一所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由河源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中等卫生职业学校。
学校坐落于粤东北部风景秀丽的东江河畔、京九铁路和广梅汕铁路的交汇点——龙川县城,高速公路直通广州、深圳、梅州等地,交通非常便利。2005年8月迁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龙川校区办学,于2006年通过“广东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
五、河源市技工学校
河源市技工学校,现名:河源技师学院(河源市高级技工学校),创办于1988年,2005年迁入新校区办学,位于河源市东环路大学城片区。
河源市技工学校,现名:河源技师学院(河源市高级技工学校),创办于1988年,2005年迁入新校区办学。学院开设数控加工技术、模具制造、汽车检测与维修等22个专业,全日制在校生7140人,教职工415人,占地面积21.9万平方米。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网络—河源理工学校
网络—河源市广播电视大学
网络—河源市卫生学校
网络—河源市技工学校
❷ 河源市龙川县有多少所高中
有四所高中。
一、龙川县第一中学
龙川县第一中学是广东省最早备案的公立中学之一,也是广东省一级学校、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分为高中部和初中部,初中部位于龙川老隆镇东风路,是川中的老校区。
学校创建于1913年,前身是龙川县立中学;1929年学校更名为“龙川县立第一中学”;1954年,高中部迁到赤岭背,初中部仍留在佗城;1956年,在佗城的初中部改为佗城中学,一中新设初中部。
二、龙川县实验中学
龙川县实验中学是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广东省绿色学校,创办于1993年9月,2005年9月正式成为我县第二所高级中学。
三、龙川县田家炳中学
龙川县田家炳中学的前身为龙川县新城中学,创建于1996年,创建之初是一所全日制完全中学,2000年被评为河源市一级学校,2009年9月撤并初中部后正式成为龙川县第三所高级中学。因办学佳绩突出,2014年2月顺利通过广东省一级学校的评估和验收。
四、龙川县隆师中学
是2013年1月经龙川县委、县人民政府同意新设立的一所按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标准规划建设的学校。学校位于龙川县老隆镇隆师路42号,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
校舍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校园绿化率达100%,校园环境幽雅、书香隐蕴,实行全寄宿、半封闭式管理,在校生人数将达4000人。
(2)龙川县职业技术学院有多少学生扩展阅读:
中学教育
民国2年(1913)秋,在县城西门考棚(今县机电厂)创设县立中学一所,学制4年,春季始业,招生2班、100人,教职工10余人,课程设置有修身、国文、英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学经济、乐歌、图画、手工、体操。
民国15年冬,由县立第二高级小学(在通衢景韩书院)改办县立第二中学。不久车田绅民先后集资创办始云中学和可能中学,因经费困难,办两年停业。
民国18年,中学实施“三三制”(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改春季为秋季始业。同年,第四区区立中学与县立第二中学合并,仍称县立第二中学,以铁场街原区立中学与县立第二中学合并,仍称县立第二中学,以铁场街原区立中学为校舍。
翌年县城中学撤销附高中师范班,新设高中班,易校名为龙川县立第一中学。
民国28年,设在通衢的一中分校,改办县立第三初级中学(后改名金安中学)。
从民国29年起,全县陆续办起县立第四初级中学、县立第五初级中学、私立赤光初级中学和私立景韩初级中学。至民国37年秋,在全县3所完全中学、4所初级中学中,有14个高中班、462人,37个初中班、1672人,教职工169人。
1949年5月龙川解放后,县人民政府接管全县中学,私立中学经费由地方自筹,政府补助。当年冬在校学生2790人(其中高中200人),教职工259人。按“维持现状,逐步改造”的教育方针,课程增设马列主义哲学,改国文为语文,废除公民、童军、军训课。
1953年废止春季招生。1956年9月,龙川一中佗城分校改设佗城初级中学。撤销金安中学分校,恢复通衢初级中学。丰稔、永新、登云、龙母、黎咀、壮士(麻布岗)、上坪7所完小附设初中班。
1957年裁丰稔和登云小学初中班,永新小学初中班改办鹤市华侨初级中学。
1958年“大跃进”期间贯彻执行“两条腿走路”的教育方针,全县新办6所民办中学,龙母、黎咀、麻布岗(原壮士)、上坪4所附设初中班的小学改办完全中学。
同时,贯彻执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把劳动当作教学科目,学校办工厂、农场,走出校门参加工农业生产,学生全期上课时间不足一半。
1960年至1962年,国民经济困难,对17所民办中学采取关、并措施,只留老隆中学继办。全日制完中则撤并班额,压缩下放一批教学人员。
1963年贯彻部颁《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教学秩序恢复正常,深入开展学雷锋,形成较好的校风,促进了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停课闹革命”,师生全国“大串联”。
1967年“复课闹革命”,写大字报,当年停止招生。
1968年工人、贫下中农宣传队进驻学校,领导“斗批改”,大搞“开门办学”,组织学生学军、学农、学工,实行校队挂钩,厂校合一,取消升学考试制度,改用推荐办法招生。
1969年实行学制改革,初、高中学制各缩短为2年。
1971年提倡“山沟办学”、“茅寮学校”,龙川一中及佗城、赤光、上坪等中学均设分校,办教学“实验”基地,每学期轮流组织师生到分校一个月,或办蔗园,或学水稻田间耕作技术,或学开拖拉机、修理农机,或搞土杂肥怄制,制沼气。
1977年恢复毕业与升学文化考试制度,文化知识课被提到首要位置,开始注重基础知识教学。
1978年以后,恢复中学“三三”学制,撤销各中学分校及小学附设初中班,逐步调整中学布局。
至1985年,全县设完全中学8所(县一中、老隆、金安、佗城、铁场、车田、赤光、麻布岗)、84个班、4110人;初级中学27所、516班、2.10万人,共有教职员工184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