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信息技术 > 什么是好技术机制

什么是好技术机制

发布时间:2024-01-12 21:36:09

㈠ 什么是技术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它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社会。正如马克思“把科学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那么什么是“科学”“技术”呢?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它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和手段。
人们一般总是把科学与技术联系在一起,这表明科学与技术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二者又有明显的区别。科学是一种精神活动现象,属于意识形式范畴,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认识;技术是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它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方法、技巧、工艺和能力等的总和,是物化的科学。长期以来,科学和技术的革命总是平行地分别发生的。从19世纪开始,特别是在当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联系日益密切,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已经一体化。“科学技术革命”反映的正是这一崭新的社会现象。但是,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它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效应,给人类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祸害。
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一、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首先,科技发展促进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的变革,例如炼铁技术的发展使得铁器应用于农业生产,代替了了石器工具;机械农机的使用代替了手工农具。其次,科学技术促进劳动对象的变革。例如:海洋探测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的生产活动扩展到海底,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步伐迈向了广阔的宇宙,纳米技术是人类有了更多更新的生产资料等。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二、科学技术发展是现代社会生产及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增长点所在。最明显的是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化,自从工业革命后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工业迅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农业的的比重,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第三产业不断发展,成为比重最大的产业。三、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例如改变人们的交往方式、消费方式、学习方式、休闲方式以及娱乐方式。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是一种社会活动,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又反过来迅巧模影响着人类社会。
首先,了解一下科学技术的概念。科学技术是一个复合概念。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它主要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和手段。科学活动是一种认识性或精神性活动,属于意识形式范畴;技术是一种生产性、实践性活动,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技巧等。总之,科学和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
辩证学告诉我们,事务都具有两面性。无例外地,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也是具有两面性的,即积极地推动作用和消极地抑制作用。
马克思曾概括: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我们论古谈今,可以发现其引起的社会巨大进步。
一、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其一,科技发展促进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的变革,例如:炼铁技术的发展使得铁器应用宽槐于农业生产,代替了了石器工具;机械农机的使用代替了手工农具。
其二,科学技术促进劳动对象的变革。例如:海洋探测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的生产亩缓活动扩展到海底,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步伐迈向了广阔的宇宙,纳米技术是人类有了更多更新
的生产资料等。
其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二、科学技术是现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三次技术革命告诉我们科学技术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例如:工业革命后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工业迅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农业的的比重;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第三产业不断发展,成为比重最大的产业。
三、科学技术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例如:现代信息技术为人们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的处理、存储和传递信息的手段;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给予人们日益增多的闲暇时间,即人们能够更多地从事各项事业的创造性活动。
但是,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它既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人类,也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负面效应,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消极后果。
例如:科技发展使武器装备越来越先进,却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霸权主义者利用现代科技武器入侵他国,造成大量生命财产的损失;计算机的发明便利了我们信息的交流,却也使得无数青少年陷入非法网络的泥沼无法自拔;农业中滥用农药、化肥导致土壤板结;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却带来了危及地球生命和人类社会的“全球问题”。爱因斯坦曾分析指出:为其在人的理智发展中所取得的进步而自豪。当然,我们一定要注意,切不可把理智奉为我们的上帝;它固然有强有力的身躯,但却没有人性。 只有对科学技术有了清楚的认识,我们才能更好的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简单说来,通过科学技术发展经济与环境能源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发展经济可以为保护环境提供物质保障,但若一味的发展经济,而不注意保护环境,又会破坏环境,反而会影响经济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历史上对社会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进步的力量,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作用更为重要,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生产力对社会的作用要通过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通过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展开的。生产力的作用与社会制度以及人的价值观念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在坚持先进生产力对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坚持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科学的发展要与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发展统一起来,只有在科学技术、社会、人的相互作用的系统中,我们才能全面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科学悲观主义和科学乐观主义的共同问题,就是只见物不见人。马克思主义要求又见物又见人,并要由人来控制物的发展,使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人的控制。
一、科学和科学技术革命
1、科学、技术
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各个领域或各个方面的整体规律性知识的理论体系。科学是知识的理论体系,是关于事物运动规律的知识。 从研究对象、内容和认识职能看,科学一般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其中每一个领域又有许多分支学科,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科学体系。作为上述每一个独立的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 自然科学是以自然界的各个领域为研究对象,研究自然界各个领域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
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或各个方面为研究对象,研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或各方面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 而思维科学则是以人类思维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思维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实践的需要,尤其是 20世纪中期以来,相继出现了一些边缘科学,综合科学,横断科学等。
科学具有意识功能。

科学活动本质上是社会的协作过程,体现着社会的一般劳动。
科学活动的突出特点在于它的创造性,不断创新是科学活动的生命力之所在。
技术是人们为了特定的目的,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以及运用这些手段和方法的知识、技能的总和。与科学相区别,技术不仅仅是知识形态的东西,而且是自然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表现为生产工具、仪器、工艺流程,以及管理方法生产能力等。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是直接的生产力。 2、科学技术革命
科学革命是指科学概念、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发生了质变,是传统知识、理论和方法发生了重大危机,是一系列新发现导致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建立。技术革命则意味着劳动工具、生产工艺、管理技巧发生了质变,是人们改造自然的手段、方法、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现代技术革命的核心内容是电子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微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由此形成了一系列新兴的技术群落:原子能技术、光导纤维技术、宇宙空间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人工智能等等。而这一切又是与现代科技革命密切结合、合二为一的。因此,人们称之为科学技术革命。
现代科技革命同以往的科技革命相比较,显示出以下基本特点: 第一,现代科技革命是以多种技术组成的技术群出现的。
第二,现代科技革命加强了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发展的趋势。 第三,现代科技革命的实质是智能革命。
二、科学 技术革命推动社会发展的机制
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的。
1、科技革命推动劳动方式的变革
科技革命对劳动方式的影响,是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来实现的。 首先,现代科技革命使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发生了质的变革,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科技革命导致了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 2、科技革命推动了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
首先,现代科技革命推动了生活方式的变革。
其次,科技革命推动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技术革命就是这样通过变革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而形成的一股合力,有力地改造着社会活动主体——人,从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其中劳动方式的变革具有决定的意义。 3、科技革命给人类带来的问题及应对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给人类带来巨大福祉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种种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科技的价值和伦理问题最为突出。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用机器运转全面取代人的躯体活动,用电脑代替人脑工作,用各种人造物取代自然物,人类不断用“技术物”来超越自身,使人类从劳动的“苦役”中解放出来。然而这种“技术化生存”在减轻人的负重之时也导致了人对技术和技术物的依赖,这种依赖性将无情地而又必然地上升为技术对人的控制,而人类受控的直接结果将是人类自由度的剧减。当现代生物技术能够让人类完全可以创造生命时,它也把人类进化推向骚乱的边缘。可见,现代科学技术的危机,实质上是价值危机、伦理危机。因此,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必须受到一定的、合理的制约。
第一,做好科技评估工作。 第二,建立道德约束体系。
第三,大力发展人文科学。总之,科学技术对人类产生的后果是双重的,它让人类控制自然
的同时,自身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奴役和束缚。所以,必须将科技的物质奇迹与人的精神需求融合起来,重新建构起科技发展与人类发展的生态平衡。充分发扬人文科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批判功能,引导和制约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使其从“离人的发展”转向“为人的发展”。
三、科技革命与社会革命的辩证关系
科技革命是现时代的世界性潮流。科技革命与社会革命的关系已成为现时代的重大理论课题。其原因不仅在于这个问题本身就具有的综合性,而且还在于这个问题客观上所具有的迫切性。
1、科技革命与社会革命的联系
科技革命是对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总称。它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飞跃,它表现为科学观念的变革,科学基础理论的突破,重大的科学发现和新技术的开发及应用。而社会革命是指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革命阶级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反动阶段的政治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的社会制度,从而解放生产力的社会变革。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根本变革,是社会发展中质的飞跃,是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和环节。
把科技革命和社会革命这两个不同性质的过程联系起来的条件来自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社会革命所必需的物质前提。 从现时代看,科学技术主要有四种社会功能:
一是认识功能,即科学技术是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它不仅推动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而且往往是人们思想解放的先导。
二是生产功能,即科学技术不仅可以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而且还是第一生产力,从根本上改变着生产工具,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三是经济功能,即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以及劳动力结构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四是政治功能,即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技革命以生产关系为中介,要求改变上层建筑以至整个社会制度。其中,生产功能对社会革命起决定性的作用。因为,科技革命所引起的社会变化,首先是从生产过程开始的。
科技革命与社会革命的联系还取决于社会革命本身的特征。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必然受到社会条件,尤其是社会经济条件、政治制度的制约。同时,社会革命又需要一定的物质前提,而现代社会革命的物质前提必须是建立在科技革命的基础之上。
在今天,科技革命本身已经纳入到了社会革命的总过程之中。科技革命是整个社会革命的起点,社会革命是科技革命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结果。具体表现:
第一,科技革命不仅是改造自然的手段,而且是改造社会、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科技革命对社会制度的变革(社会革命)往往具有先导作用。
第二,科学技术革命性的发展深深地植根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力之中。 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科技革命和社会革命虽然先后发生的次序不同,也表现了现代社会运动形式的多样性。但是无论在那一种社会发展格局下,科技革命都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物质前提的有机组成部分。

㈡ 团队技术分享方面的一些经验和思考

之前一直也在不断的思考,如何才能在组织内部,打造好一个良好的技术分享平台或者机制,怎么样才算是一个良好的技术分享机制,做的话,应该如何去做等等,这些问题也是在不断摸索和实践中得一逐步解决。

“ 最近大半年的时间身上多了一个角色:技术运营,也一直在探索如何做好这个角色。以下是运营内部一个技术分享平台时候的一些总结和收获。”

作为公司内部技术分享平台 Techtalk 主要运营负责人,我主要负责 Techtalk 活动运营工作,为运营效果负责。从接手 Techtalk 运营至今已将近大半年的时间,这大半年我们从 Techtalk 的活动效果和运营效率上做了很多优化。

目前 Techtalk 处于稳定运营状态:两周组织一期 Techtalk ,相比最初 Techtalk 的运营效率和活动效果上提升好几倍。这篇文章就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们运营过程中的五个关键提效阶段。

迭代1:做个 MVP,先把活动跑起来。

在刚开始组织 Techtalk 的时候,因为没有任何的经验,我们第1个版本的目标就是把活动先跑起来。我们的组织流程也非常的简单:找讲师、做宣传海报、钉钉群内宣传活动、收集报名信息、定个会议室现场分享+软研直播。

就在我们组织了两期的 Techtalk 活动之后,发现了巨大的问题:组织活动的效率太低了,平均组织一次活动的筹备时间要接近两周。这些时间大多浪费在一些重复性的工作上,例如海报的设计、物料的筹备、技术讲师的沟通和进度管理等。因为每一期技术讲师的不同,导致我们沟通的过程又要重新再来一遍,但其实沟通的内容都是相似的。

就这样从第二个版本迭代演进 - 建立标准的活动 SOP。

迭代2:建立 SOP 提高活动组织效率。

具体说来,我们将整个活动组织中各个环节都标准化,创建了标准的操作知道手册,一方面是避免组织活动过程中犯一些低级错误(例如现场话筒电池没电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提升工作效率,让一些重复的性的工作能够无脑进行,并且提前做好准备。(例如讲师介绍的格式、主题宣传的格式、会议室预定等工作)。除了建立 SOP 之外,我们同时将一些耗时的设计工作进行模板化,建立了我们的海报设计的模板。将海报制作的时间从 0.5 天降低到了 0.5 小时。

同时为了解决人力资源的问题、活动有效宣传的问题,我们引入了技术合伙人的机制。让技术讲师团队内的技术合伙人一起帮忙宣传、以及做一些活动前中后的组织中段工作。

在这个阶段我们主要关注的是活动组织效率。同一时期我们遇到比较棘手的问题就是:讲师的内容质量和演讲质量如何保证?在 Techtalk 中途有几期现场效果不尽人意。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技术讲师没有做好准备,同时活动现场的组织上也比较单调,不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第3个迭代 - 建立讲师品控机制。

迭代3:建立技术讲师的品控机制,提高活动质量。

首先我们邀请了培训部的同学来协助进行演讲质量和内容的把握。同时我们还制作了统一的技术讲师PPT模板,将整个演讲内容的结构要点,都体现在了PPT模板中。另外我们还出品了一份技术讲师的培训文档,帮助技术讲师提高自己的演讲质量。除此之外最有效的保障措施就是:彩排!我们会为每一次技术老师都安排至少一次彩排,以便于他现场能够有好的呈现效果。

为了让技术讲师心甘情愿的配合我们交付一次高质量课程,我们还需要解决的是技术讲师的动力问题。做一次技术分享对他个人来说有哪些好处。具体说来,我们为每一期的技术讲师都准备了一份卖基誉礼物,同时每一次的技术分享之后,我们都会把现场的精彩图集、活动数据反馈给老师。同时还会为每一位技术讲师积分,助力他们成为公司王牌讲师。

除了讲师的锋埋现场发挥之外,我们发现一个主持人的现场场控能力也是很重要的。为了增加与听众之间的互动,我们在开场的设计上和以及QA问答环节的设计上做了一些优化。开场前我们增加了暖场的音乐,设计了为公众号引流的抽奖环节、在最后的QA问答环节,通过主持人带着大家一起做回顾的方式,加深大家对内容的理解度。

解决了演讲质量问题和现场活动氛围的问题后,我们遇到另一个问题:如何验证活动的效果?怎么评判活动的好坏?如果持续改进?

迭代4:引入完善的反馈机制,持续改进。

评价一场培训活动的好坏,业内通用的评价模型叫做柯氏四级。四个级别分别是:主观上感性的评价、内容的掌握程度(通常是考试)、行为是否改变、绩效是够改变。基于柯氏四级和我们的活动的目标,我们最终的活动反馈机制设定为:制作问卷(基于柯氏四级)收集听众的反馈,同时关注线下收集技术讲师的反馈建议。

在持续运营了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发现 techtalk 有一个重要问题一直没解决:用户量一直起不来,如果组织的活动没有用户,准备得在完善也是百搭。我们围绕这一专题邀请了一些用户进行共创,目的是挖掘出还有哪些优化空间。

迭代5:提升活动的参与度,提升用户体验。

为了解决活动参与用户数不足的问题,我们邀请了一些 Techtalk 的用户开了一场专场的共创会。通过梳理用户的提炼流程以及满意程度,梳理出了以下几个要点的优化建议:

以上就是我们在 Techtalk 的活动运营上过程中的一些关键阶段。当然还有很多小的优化就不一一赘述了。

聊完了 Techtalk 的故事,回过头来说说我们在运营 Techtalk 时候的一些思考,这些思考可能针对大多数的产品和项目也有有借鉴意义。

1、 正确看待 SOP ,它是一把双刃剑。
建立 SOP 的确能帮我们提高工作效率、避免犯错,但是也可能阻碍我们持续改善,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因为有了 SOP 之后大家首先想到的是 Follow 现有流程。更好的方法应该是不断挑战现有的 SOP,发现更好的工作方法。
2、 做好一件事情需要不断迭代,持续优化。
在你不熟悉的领域和环境,很难一次性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案。需要不断的优化自己的解决方案、小步快走。
3 、学会对结果负责,而不仅仅是按照要求做完事情。
按照要求做完一件事情往往是最简单的,当你对结果负责的时候能体现你更多的价值。而且你会发现有很多优化的空间,然后不断促使你学习、思考、踏入新的领域。
4、突破自己的边界,成为一专多能的 T 型人才。
达成目标往往需要的复合能力,不要排斥学习新东西。例如我在组织 Techtalk 的过程中学会了海报设计、培训辅导、文案优化、活动支持等,这些都是我们原本不会的东西。

以上就是我们在运营 Techtalk 时候的经验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今日互动:你有哪些运营的小窍门,欢迎留言分享。

㈢ 保障机制——科技成果转化的保障

科技成果转化的产生不是自发的,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有产生的可能,如果没有从外界获得所需的信息、物质等要素,则它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科技成果转化保障机制的有效建立,能够为其提供一个适宜的外部环境,但由于涉及的条件和因素很多,该保障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法律、政策、人才、信息等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关联,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政府宏观调控、激励和保障机制

要提高技术市场对技术交易双方的吸引力,必须有政府的推动与资助、信贷与税收的激励和法律制度的保障。发达国家的基本做法:一是通过法律手段促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为技术市场提供必要的法律环境和条件。二是通过经济手段为技术转移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用经济手段促进成果转化是政府宏观调节机制中的一个主要方面。经济发达国家采用的经济手段主要包括政府资助与补助、政府采购、政府合同、税收优惠与抵免、信贷优惠及保持较高的研究与开发投入等。政府的资助与补助对技术创新及转移具有起动作用,如法国的科研成果推广署就是专门代表政府做这个工作的。政府采购作为鼓励技术创新与开发的政策手段,在美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美国政府每年从预算中拿出数百亿至上千亿美元采购新产品,许多没有形成大规模市场的新产品的第一个买主往往是政府。政府合同是指国家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及政府与大学、政府与工业界的合作项目都是采用合同的形式实施的。政府的税收与信贷扶持是进一步刺激企业技术进步的动力。三是通过完善的技术成果产权激励机制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推动技术创新与技术转移,特别是发达国家的专利制度在技术市场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完善而有效的调控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为国外技术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二)科技人才流动机制

人才流动扩散机制是指科技成果转化必须通过有关人员特别是作为知识和技术载体的科技人员的流动来实现。我们知道,信息的传播形式与渠道对信息的传播非常重要,因为高科技成果信息涉及大量用简单文字难以表达清楚的内容,因此说,人才从大学、科研院所到企业的流动使科技成果转化变得更快、更灵活、更有效率。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日本的一些大学经常举办学术沙龙,以促进产学研之间的沟通与交流。1996年,日本通过了《教育公务员特例法》的部分修正案,以促进人员间的相互交流。在人才培养与合作上,日本一方面积极鼓励大学通过各类培训为企业培养人才;另一方面倡导企业为大学提供实践和锻炼场所,鼓励大学教师“内地留学”以及学生“工厂体验”(赵京波,2012)。日本还打破传统教育体制,从民间企业招聘教师,民间企业也派遣技术人员到大学进修或聘任大学教师进行讲学和指导,双方互通有无,加强彼此间的学习和交流。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也有类似的规定。如:美国的许多高校明确规定,在不影响学校自身教学任务的情况下,教师和科研人员可以到企业兼职。英国政府及高校也总是鼓励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向企业流动,甚至一些高校规定院系负责人必须到企业去兼职才有条件回学校继续任教。在德国,人才交流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学校与企业双方采取双向流动的形式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政府为支持这种形式给予了必要的资助。而我国台湾工业研究院则是通过控制离职率来调节人才的流动(万金荣,2006)。

(三)建立迅捷广泛的技术市场信息网

技术市场信息服务体系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催化剂”,能把知识创造的源头与进行产业化的公司或企业联系起来,使他们互相作用,相互连接。发达国家为了提高技术交易的效率和成功率,让技术需求方或潜在的技术需求方尽快了解到他们能够获得技术的渠道和想要的技术,都会积极建立完善的、有效连通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技术交易信息网络,这也是其技术市场充满活力、成交规模大的有力保证。如日本技术交易所赖以服务的基础便是技术交易信息网络和强大的数据库,其联网和数据库相当广泛。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末筹资800亿美元建成了一个覆盖全国50多个州的信息网络,供企业查询信息。德国也更新了科技成果转化信息的数据库系统,使之能够更有效地发挥信息平台的作用(杨萍,张源,2010)。此外,英国、法国、荷兰等国也建有强大的技术交易信息网络,促进了各个地区、各个领域和企业的技术交易与交换(安玉琢,2000)。

(四)政策法律保障机制

政策法律支持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首要前提。关于如何促进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受到了诸多国家和地区的高度重视,这些国家和地区纷纷从战略层面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措施,以实现政策法律与成果转化之间的良性互动。

1.发达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制度

发达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立法可以分为核心的法律制度和相关配套的法律制度。核心的法律制度是与科技成果转化直接相关的法律制度,与核心法律制度相配套的其他法律制度主要包括促进科技成果转移的法律制度,与税收相关的法律制度,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制度以及保护和利用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等(图4-2)。

图4-2 核心法律制度的配套法律法规

1)促进科技成果转移的法律制度。促进科技成果转移的法律制度是指对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引导成果转化的方向和重点、保障创新主体的合法权益、营造科技成果转化的环境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法律制度。集中表现为针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专门立法,多是原则性规定。如:美国的《拜杜法案》(1980年)进行了以促进政府资助所产生发明的利用,鼓励小企业最大限度地参与政府资助的研发活动,促进政府部门、商业主体与非营利组织(主要指大学)之间的协作为目的的一系列对科技成果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李恒,2009),该法案使每年数以万计的发明被披露,科研成果的利用率可达70%(张玲,贾淑英,2008)。《史蒂文森-威德勒技术创新法》(1980年)及随后的一系列修正法案加强了联邦政府及研究机构对技术转让的责任,去除制约技术转让的不合理障碍,加速了联邦资助技术成果的转移。《技术创新法》(1980年)要求联邦实验室成立专门的技术转移部门,探索与政府、公司、企业的技术合作方式。日本1996年颁布了《科学技术振兴事业团法》,以加强科学研究的基础设施,加强研究交流活动,促进新技术开发和技术成果的普及。此外,英国政府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发表的《科技白皮书》、《技术展望计划》,韩国1997年制定的《科学技术创新特别法》,法国1999年制定的《技术创新与科学研究法》,德国的《科学技术法》等都可以视为促进科技成果转移的法律制度,它们都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的步伐。

2)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制度。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发达国家更是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作为本国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日、欧各国纷纷出台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与政府研究机构或大学进行联合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制度(李恒,2009)。美国制定的《拜杜法案》专门调整政府资助中小企业和非营利性机构在完成或者履行政府合同过程中所产生发明的权利和义务(万金荣,2006)。德国政府在1978年制定针对资金短缺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的方案,使至少1/3以上的中小企业得到政府的科技资助。2000年6月,欧洲议会通过了《欧洲小企业宪章》,将重视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也推进了小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的跨国结合(李恒,2009)。美国的《小企业技术创新进步法》(1982),《小企业技术转移法》(1992);日本的《中小企业创业活动促进法》(1995);韩国和中国台湾在20世纪90年代颁布的《中小企业基本法》和《中小企业发展条例》等法律也对中小企业在结合研究中的技术发明权做了特殊保护条款,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向深度与广度的发展。

3)税收法律制度。税收政策作为激励产学研创新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很多国家都有所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美国政府先后出台了《减税法》(1992年)以及《新税法》(1998年),给予中小企业创新开发以较大的减税空间和机会,调动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加拿大政府制定的科学研究及试验开发税收优惠计划,根据企业的规模对企业的科研和技术开发投资给以税收减免,规模越小,获得的优惠就越大(万金荣,2006)。然而,从国际实践来看,大多数针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措施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税制安排,更多的是体现在能够激励技术创新的各种计划和制度中,方式比较灵活。

4)知识产权制度。知识产权制度扎根于市场经济,以科技成果的产权明确界定和有效保护为主要特征,为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提供了一种内在的动力机制和一个外部的公平竞争法律环境,是科技成果转化顺利进行的保障。美国《专利法》规定对发明专利的保护期为20年(1994年以前为17年)(银纯泉,2003)。《国家技术转移与升级法》(1996年)保证了参与共同合作研发公司的知识产权利益,提高了团队研究人员及发明人的奖励,对促进技术创新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李玉玲,赵德铸,2010)。日本于1999年颁布《产业活力再生特别措施法》,修改了大学发明专利权的归属原则,规定了专利年费和专利申请手续费的减免特例。2003年制定的《知识产权基本法》和《知识产权高等法院设置法》使日本成为全球迄今知识产权战略最为系统化和制度化的国家,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的科技成果转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有美、日、法、韩、印等十几个国家提出并实施“知识产权立国”战略,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5)促进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法律制度。促进产学研结合创新的法律是指以促进产学研结合创新为根本目标的技术创新法、技术转移法等立法或与产学研结合创新密切相关的法律制度。国外关于该类型的法律较为丰富,推动了产学研结合创新的发展。如:198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技术转移法》,授权联邦各机构与公司、大学和非营利机构达成对各方都有利的合作开发研究协议,为联邦实验室和私营部门间的合伙关系建立了基本框架(李玉清,2012)。韩国颁布实施了《协同开发促进法》,大力支持“产、学、研”合作开发(万金荣,2006)。1998年,日本通过了《研究交流促进法》的部分修正案,增加了促进大学科研成果产业化和产学官合作的专门规定,从政策上进一步促进了日本的“产学研合作”。《研究交流促进法》(1986年)、《产业活力再生特别措施法》(1999年)也出现了专门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条款。此外,众多发达国家还推出了一系列计划来强化产学研协作,诸如:芬兰的“国家技术计划(National Technology Programmes)”、新加坡的“技术升级扶持企业增长计划(Growing Enterprise with Technology Upgrade)”及“营运与技术路线图计划(Operation and Technology Road-mapping,OTR)”、丹麦的“创新共同体协议(Innovation Consortia Initiative)(DK 17)”、美国的小企业技术转移研究计划(STTR)等(张嵎喆,蒋云飞,2010)。

2.发达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

1)激励科技成果转化的税收措施。各国的税收优惠一般以加速折旧、投资抵免、费用扣除、税转贷等间接优惠的形式为主,同时辅之以减免税等直接优惠。美国税法规定,企业委托大学或科研机构进行基础研究,根据合同所支付的研究费用的65%可从所得税中抵免,同时对新产品的中间试验产品给予免税优惠政策。1982年颁布的《小企业发展法》,维持了美国将近20年的低所得税。在风险投资方面,美国采取对风险投资额的60%免除征税,其余的40%减半征收所得税的措施(李恒,2009)。克林顿政府上台以来进一步强化了税收减免政策,如宣布研究开发的税收减免政策永久化,企业主持的学术研究再附加25%的税收减免优惠,对新研究开发财团头两年再减税10%等(李恒,2009)。德国政府在风险投资政策环境改善方面采取了更加直接的方式,即由政府和银行共同承担风险,以低息贷款等方式来改善风险投资的政策环境。法国政府推行了科研税收信贷制度以促进技术创新,即企业第一年用于研究与开发支出的50%可以免税,以后每年增加投资的50%可享受免税。英国政府于1981年制定了“贷款投资担保计划”,规定私人银行机构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贷款总金额的80%由政府担保(李恒,2009)。俄罗斯联邦的《企业财产税法》和《税务法典》的相关规定中,也对科研机构、企业和组织进行科学研究和试验设计工作及从事与科研活动有关的商品、劳动、服务给予了不同程度的税收减免,对技术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2)保障科技成果转化的政府采购政策措施。政府采购是各国政府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政策措施。保障科技成果转化的政府采购政策措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优先购买本国高科技成果的“优购”、“首购”政策。二是对技术落后、低附加值政府采购产品的“限购”政策。三是政府对尚待研究开发产品的“订购”政策。美国是最早采用政府采购政策的国家之一,与政府采购相关联的法律、法案多达 4000多个(李恒,2009)。2004年补充后的《联邦政府采购法》和1933年美国出台的《购买美国产品法》对本国高新技术产品的高份额政府采购政策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以集成电路为例,1960年集成电路产品问世之初,100%由联邦政府购买。英国政府从中央到地方近年每年采购总量在1000亿英镑左右。为了加强对高科技产业及战略性产业的扶持,英国政府要求政府部门、政府实验室、国有公司在计算机和通信器材等的采购上,必须从本国公司购买,使政府采购成为政府实现科技、经济与社会目标的一种公共财政支出手段,为培育英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李恒,2009)。

3)保护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政策。很多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将知识产权战略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如韩国政府认识到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在激励竞争中的重要性,于2004年3月宣布,将原属商业、工业与能源部的韩国知识产权局转属于科技部,并对知识产权局的职能进行了重新部署,建立起了更加有效的促进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体系。日本2002年7月通过《知识产权战略大纲》,明确提出“知识产权立国”的目标。2003年2月,由政府内阁首相亲自挂帅的知识产权战略部成立,之后又相继出台了若干个“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于此,一个由知识产权创造、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应用、发展多媒体素材产业、人才培养和提高国民意识等五大部分组成,包括270项具体措施的完善的知识产权整体战略体系正式形成(李恒,2009)。

为鼓励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各国政府大都采取了下放政府资助研究成果所形成的知识产权归属权的措施。美国政府1980年出台的《拜杜法案》是主要发达国家下放知识产权归属权这一措施开始实施的标志。日本也有类似于美国的拜杜制度,其1999年颁布的《产业活力再生特别措施法》规定,受国家和特殊法人之委托研究开发所得的成果及知识产权可归属与受托人。2002年《日本知识产权战略大纲》规定取消上述条款中关于特殊情况的规定,将该条款适用于所有委托研究开发的预算项目。英国为推进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加速转移和开发以形成生产力,把过去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所得知识产权一般归国家所有,改为归项目研究机构所有。欧盟主要通过诸如《公共研究机构专利和许可》等研究报告来修订受资助研究成果的归属与使用的规则,推动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向执行机构转变。

㈣ 何为技术创新为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应建立怎样的激励机制

转载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内部激励机制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中最活跃的生力军,但由于体制、规模、资源获取、政策支持和生存环境等问题的困扰,其技术创新和跨越的后天动力不足。因此,中小企业应建立恰当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加速技术创新步伐,以提升竞争力。尽管影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关键在于中小企业本身。本文通过对激励主客体的分析,探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内部激励机制的构建,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议。 1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内部激励机制的涵义 中小企业一般是指从业人员较少、总资产较小、销售额较小的企业。根据原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四部门于2003年2月联合发布的《关于印发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的通知》(国经贸中小企[2003J143号)的标准,资产总额在4亿元以下,销售额在3亿元以下(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为1.5亿元以下),职工人数在2000人以下(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3OOO人以下。住宿餐饮业800人以下,零售业500人以下,批发业200人以下)的企业为中小企业。 关于技术创新,有多种提法,参见阎军印的综述(阎军印等,2002)。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发[1999]14号)中,对技术创新作了如下的解释:“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可见技术创新既是一个技术范畴的概念,更是一个经济范畴的概念,是一个从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到首次商业化应用的系统工程,强调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是企业内从事技术创新的人员。检验创新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是创新所实现的经济效益。 激励,“指的是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目标而努力的过程。”(孙彤,1990)笔者认为,激励既有激发、鼓励之意,也有约束之意,也就是说,激励包括激发与约束两种相互对立统一的涵义。奖励和惩罚是两种最基本的激励措施,对激励技术创新人员积极从事创新活动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根据激励和机制的内含,我们可以概括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内部激励机制是指中小企业激励主体(企业所有者和{或}企业管理者)与激励客体(企业技术创新人员)通过激励因素相互作用的方式。也就是中小企业的所有者和(或)管理者为了激励其技术创新人员进行技术创新而确立并执行的一种制度安排。 2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内部激励机制的激励主客体分析 2.1 激励主体分析 激励是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二者之间互动的过程。从广义上说,激励主体是企业,从狭义上说是企业的所有者和(或)管理者。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企业的管理者具有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们是激励制度的设计者(或参与者),另一方面他们也可能是技术创新人员,因而也是激励客体,这就为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增加了复杂性,因为这里存在着所有者和管理者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代理成本问题。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统一 的情况下,激励主体对技术创新本身和技术创新人才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以及激励主体的素质对激励方式的选择影响很大。据统计,中小企业70% 以上是私人企业(王珏,2004),80%是家族企业(茅理翔,2004),可见,我国的中小企业中民营家族企业占大多数,民营家族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大多是统一的。企业主往往是自己创业,因此,其激励主体往往仍然具有双重性的特点。这种双重身份的特征,与前面所说的双重身份不同,不仅没有代理成本问题,而且由于企业主在一线打拼,对技术创新的激励问题感受更深。 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科技人员少、资金不足、以产品模仿创新为主,以及间断性与非系统性等特点。由于资金匮乏,急功近利,在进行高风险技术创新时缺乏技术创新的长期战略指导,企业往往一旦产品模仿成功,能够顺利生产出产品,就停止模仿创新,转而加速生产,至于如何重新设计工艺路线,如何改进产品,已是次要问题,甚至已不是企业该做的事了。这种模仿使得中小企业无法摆脱被动局面,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壮大。在构建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时,必须能够使得企业密切关注市场动向,持续改进产品,同时也重视工艺方面的创新。企业所有者和(或)管理者必须意识到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制定技术创新的战略,努力培育核心竞争力。激励机制必须能吸引并留住人才,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全局服务。 2.2 激励客体分析 激励客体即激励的对象,是激励信息的接受者。技术创新是一个非常复杂,充满风险的系统工程。技术创新活动在企业内往往以研发项目的形式开展。美国的一家咨询公司在对很多研究开发部门的研究后指击,要顺利完成一个研发项目,需要六种人:创新思想家、技术看门人、市场看门人、项目拥护人、项目管理者和协调者(R.G.Rhoades,E.Robertsand A.Fusfield,1978)。创新思想家具有专业特长,擅长解决问题,富有个性,是发明家,但创新思想的提出往往并不是某个人的事,而是小组共同努力的结果;技术看门人时刻关注企业外的技术发展动向,及时为研发部门提供信息;市场看门人的作用与技术看门人相似,但其提供的信息是市场信息、营销信息;项目拥护人为研发小组提供信誉保证,解决各种困难,此人声望高,是真正的企业家;项目管理者管理项目的日常事务;项目协调者为项目开发提供指导和信息,激励项目成员努力工作,帮助项目研发小组解决各种困难,是项目的“保护者”,一般来自企业的领导层。这六种关键角色的相对重要性会随着项目的进展有所变化,有些角色只在创新过程中的某个阶段比较重要。倘若在项目进行过程中的某个阶段缺乏重要角色,将会严重影响创新的成功率。在中小企业里,创业初期企业主往往既是项目拥护人, 又是项目协调者和管理者,同时还是技术人员。因而,企业应当尽快走出个别领导人统管一切的“能人阶段”,使企业高层决策者把精力主要放在企业战略决策中来,才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 在构建激励机制时必须全面考虑这六种关键角色的激励问题。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奥尔德弗的ERG理论和麦克莱兰的需要理论(罗宾斯,2005)为我们提供了一般情况下员工的需要模式,但由于激励客体在年龄、经历、心理能力、人格特质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每个激励客体都不尽相同。技术创新的关键人员往往是企业各部门的骨干。调查表明,这些人员相对普通员工而言,在受到信赖、拥有足够的工作独立性、得到感兴趣的工作、得到理解与正当的评价等方面的需求往往更加强烈(姜彦福等,1999)。不同的企业应当根据自身技术创新的战略和实施情况,在认真调查了解本企业技术创新关键人员的需要状况的基础上,要确定对其激励的具体目标、手段和机制。这里有个激励相容的问题,激励时必须努力实现两点:一是为创新人员提供对其而言是最大的效用满足感;二是以较小的成本取得尽可能大的激励效果。 3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内部激励机制分析 对创新员工的激励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企业外部因素和企业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不在本论题的讨论范围。内部因素中最为重要的是产权制度、组织制度、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共同影响着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也反作用于此四个因素;产权制度制约着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企业文化与组织制度、管理制度是相互影响的。下面分别就这四个因素展开讨论。 3.1 构建明晰的产权 企业的产权制度决定创新成果所有权归属和谁是风险承担者,是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的基石。产权清晰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我国中小企业大多属于民营家族企业,企业往往属于家族共有,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容易出现“兄弟分家”现象,严重削弱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技术创新充满风险,由于成本高,短期内对企业的利润影响很大,其带来的效益往往要较长时间才能体现。只有产权清晰了,所有者关注的是资产的长期报酬,才能有效避免短期行为,才能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不绝的动力。 产权的确定使资产所有者与资产之间建立最直接的经济关系,资产所有者也就成为资产能否增值的最直接当事人。企业所有者应当明白技术创新的六种关键人员在企业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这六种人流失,将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甚至使其破产,因而必须想方设法吸引并留住这些创新人才。中小企业的资金一般相对匮乏,没有能力以重金吸引人才。股权激励是一个可供选择的办法。中小企业可以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在企业内部实施股份制度,吸引这六种关键人员人股。技术创新人员往往资本较少,可以考虑让其掌握的知识、技能人股,以充分调动创新主体的积极性。 3.2 构建有效的组织制度 技术创新最终要通过一定的组织制度来实现。企业是由一系列职能部门构成的经济组织,企业组织结构必然影响着技术创新的效率与成败。一方面,不同的组织结构以不同的方式影响技术创新活动;另一方面,不同的技术创新活动要求不同的组织结构。技术创新活动涉及多个职能部门,要求信息沟通渠道畅通,要求各部门协调一致。不同的组织结构对技术创新活动各有利弊,在进行组织结构设计时应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机组织机构, 尽可能缩减组织层次,并适度分权。扁平化的组织,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信息沟通;根据技术创新和创新人才的特点,进行适度的分权与授权,可以有效地调动技术创新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从而缩短技术创新从提出到实施的周期,使企业更好地把握商机。 技术创新活动是团队活动,需要发挥集体的力量,要求企业形成有效的创新团队。企业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调集创新人才组成团队。采取项目小组(或技术创新任务小组)的组织形式是组织技术创新的有效形式。由于中小企业研发能力和资金、人力资源的限制,在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时,必须从企业实际出发,集中精力攻克少数关键项目,不能把摊子铺得太大,以致超出企业的承受能力。为了使几个项目并行不悖,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人员的作用,可以考虑设置矩阵组织结构。为了有效运行矩阵组织结构,企业应当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和权限,以防止出现“政出多门”现象。当然,还有其他类型的组织结构可以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企业应当设计适合本企业的组织结构,为技术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持。 3.3 实施有效的管理制度 技术创新活动必须有良好的管理制度予以保障。企业应该推行以绩效为评判依据的多种分配制度,这样做可以激励包括技术创新人员在内的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必须注意,技术创新的效益实现需要较长的时间,对技术创新人员进行绩效评价时,就必须根据项目进展情况进行评价。创新活动是团队活动,对创新人员进行个人绩效考核时,必须考虑团队绩效的因素。同时必须对创新关键人员个人能力予以充分的承认,并对他们的个人成就实行有差别的奖励。可以考虑在保障其基本收入的前提下,在项目筹备时就确定项目成功后创新关键人员将获得一定比例的项目分红。如果技术创新获得成功,并产生一个新的部门,可以让创新关键人员在新的部门担当重任,甚至占有一定股份,这样,技术创新活动便与他们的个人事业联系更加紧密。对创新关键人员进行精神激励时,应当运用好专业性奖励,以使他们在相应的专业团队中获得足够的地位和尊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创新关键人员也需要不断地吸取新思想和新知识。企业可以考虑对创新关键人员进行培训,这种培训,既有利于提高其创新能力,又能取得事业激励的效果。企业可以结合实际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如企业和员工共同承担培养费用、制定相关合同以保证员工为企业服务等。 技术创新活动往往和企业现在的经营活动不完全一致,因此必须给予创新关键人员足够的自主权,使他们能够相对独立地开展创新工作。创新活动充满风险,其价值被发现往往需要跨越时期,因此。不应该急于求成,应允许创新活动的失败,努力给予创新者足够的支持。企业所有者和(或)管理者对创新人员的信任和大胆使用是一项重要的激励因素,可以使他们理解到自身的价值和所处的重要地位,从而调动创新的积极性。 中小企业大多是民营家族企业,民营家族企业具有很多优势,如机制灵活、委托代理成本较低、团队力量比较强等,但家族控制的企业,往往排斥人才。人才引不进,引进了也留不住,技术创新就难于实现。既要保持家族企业优势,又要避开其劣势,必须淡化家族制,建立现代家族制管理制度。企业主应当多让创新关键人员参与到企业的管理决策中来,尤其是在项目评估和技改规划方面,充分发挥他们作为专业人士的智囊作用,通过各种形式的“参与”激励,培养创新关键人员的主人翁意识和对企业的归属感。 激励包含激发与约束两种相互对立统一的含义。在构建管理制度时,合理有效的约束机制也是非常必要的。但约束决不是管死,而是对激发的行为加以规范,使其符合企业要求的方向。对技术创新人员的约束,主要是确立秩序、制定规划,以使他们的创新活动能够规范、有序地进行。 3.4 营造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是企业的灵魂,对技术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具有自我凝聚、自我改造、自我调控、自我完善的功能。 富有创新力的组织,通常具有某种共同的文化,如鼓励试验,赞赏失败,不论成功与否都给予奖励等。充满创新精神的组织文化具有如下特征:接受模棱两可、容忍不切实际、外部控制少、接受风险、容忍冲突、注重结果甚于手段、强调开发系统(罗宾斯,2005)。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具有浓厚的“老板文化”色彩,反映了关键领导者特定的价值观念和领导风格。关键领导者必须当好企业文化建设推动者这一角色,从实践中提炼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以身作则,并敢于摈弃旧文化,发展新文化,不断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人创造文化,文化塑造人,中小企业要想在技术上不断创新,就应当着力营造鼓励创新的组织文化。

阅读全文

与什么是好技术机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茵茵怎么做代理 浏览:424
粤康码场所申报码数据如何查看 浏览:744
如何加强数据开放 浏览:248
全球税务信息透明后会怎么样 浏览:157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多少分进 浏览:219
今年双十一交易额在多少 浏览:422
市场营销中介包括哪些 浏览:838
为什么英德农产品卖得那么火 浏览:851
在哪些平台如何才能进行外汇交易 浏览:616
历史价格数据怎么存储比较好 浏览:380
如何决定一个交易者的行为 浏览:316
在交易猫卖号怎么改 浏览:641
代理商超市欠货款怎么办 浏览:494
刮刮卡代理点怎么做 浏览:328
如何查询养老金的信息 浏览:605
小香港黄金交易哪个平台好 浏览:733
形态学实验技术是什么 浏览:520
学习电工维修技术哪里学 浏览:495
华为手机防触摸程序哪里关掉 浏览:697
怎么加盟代理项目 浏览: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