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作物杂交育种的发展简史
1719年T.费尔柴尔德以石竹科植物为材料在世界上首次获得人工杂交种。1761~1766年J.科尔罗伊特进行了烟草杂交试验,认为杂种一代的性状介于双亲中间,且有优势表现。19世纪初,T.A.奈特提出杂交是获得许多“性状新组合”的方法。J.高斯、G.F.加特纳和C.H.诺丹等注意到杂种一代的一致性和杂种二代的多样性。1860年F.F.哈利特将1856年德维尔莫兰所创立的维氏分离原则和后裔测定法运用于杂交育种,此法即现行系谱法的基础。1900年重新发现孟德尔在1866年发表的遗传定律后,杂交育种虽然开始有了初步遗传理论作指导并取得一定进唯颤展,但20世纪初仍凭个人经验为主进行。1904年加拿大的A.P.桑德斯和C.P.桑德斯用杂交方法育成了以优质丰产闻腊早名于世的春小麦品种马奎斯。此后,随着遗传学的发展、特性鉴定技术的改进和生物统计学的应用,杂交育种工作才逐渐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
中国在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运用杂交方法改良作物品种,主要由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中山大学、中央农业实验所、全国稻麦改进所、中央棉产改进所等机构进行。育成的优良品种有中山 1号水稻、莫字101、骊英3号小麦、抗卷叶螟的鸡脚德字棉等。但大量开展各类作物杂交育种工作,并在生产上收到显着效果则是在1949年以后。50年代初,东北春麦区育成并推广了抗秆锈病的合作号春小麦品种,轮山雀北方冬麦区相继推广了碧蚂1号冬小麦和随后育成的几批抗条锈病小麦品种,对控制锈病危害作出了很大贡献。60年代初,南方稻区育成第一批矮秆水稻品种珍珠矮、广陆矮4号等,推广后使水稻单产大幅度提高。至70年代末,用杂交法育成的水稻、小麦、甘薯等作物的推广品种数目已达相应作物推广品种数的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