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竞争力
信息技术给企业的经营过程、信息流程和组织机构带来了技术变革,对于企业来说,要想在未来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和国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利用好信息技术,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利用信息技术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就要将信息技术与企业战略、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进行有机的整合,同时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企业创新和提升企业市场营销水平,这对于新时期的企业来说是其发展的重中之重。
1 信息技术促进企业战略的转变
企业战略是一个企业根据其发展目标制定的长期发展规划以及为实现既定目标投入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的分配等。企业战略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企业的经济活动受到信息的影响,进而使得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呈现动态性的特点,也更加复杂,因此必将影响企业内部管理模式的转变,具体表现在,由于信息技术的存在使企业的组织结构、生产方式、营销方式以及客户服务等诸多方面均发生改变,即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改变,企业原本的战略与当前的环境已经不相适应,因此必须向着有利的方向转变。
2 信息技术促使企业业务流程重组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等技术已经在企业的各项业务中得到非常普遍的应用,对于传统型企业来说,其经营过程已经较为落后,只在小范围内的改变已经不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企业的业务流程面临着重组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际工作中,企业的决策者应当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对业务流程进行重组改造,由业务流程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灵活配置,例如,采用项目负责制的方式将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进行分布式管理,减少组织层次,使信息由下向上传递畅通无阻,将传统庞大的组织结构进行简化,实现组织集成化和业务流程简单化,有利于提高组织协调性。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使企业的各项资源能够实现内部共享,当外界环境出现变化时企业能够迅速反应,并完成信息的管理和传递,从而提高企业的业务处理效率。
3 信息技术加快企业结构调整
当前我国企业结构还受到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即以产品生产为主,而对新产品开发以及市场营销重视程度不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这种制造能力强,而设计和营销能力弱的企业结构容易导致产品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以及产品滞销现象,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单纯的技术改革已经不能解决实质问题,要想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就必须重视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形成现代型的企业结构,实际工作中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一方面利用企业自身的优势完成一些关键性部件的加工和生产,另一方面其他的加工制造能力由社会化分工协作解决,通过企业间形成互助的模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各企业共同发展。
4 信息技术有助于促进企业创新
创新是一个企业得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只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企业才能持续、良好地发展,而信息技术的利用对于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产品的创新,通过借助于CAD、CAM等技术使得产品的设计、开发水平大幅提高,表现在对传统产品的技术性改造以及全新产品的推出等,大大缩短了产品设计开发周期;第二,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有助于促进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使得企业的决策者能够及时了解当前的形势,形成创新的紧迫感,从而不断强化企业创新的意识。
5 利用信息技术有助于企业售后服务的完善
良好的售后服务是企业维护老客户,促进其再次购买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树立市场口碑、开发新客户的重要渠道,因此对于企业来说有必要对每一个客户提供周到的售后服务,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立企业的售后服务网络平台,一旦客户通过平台提交售后请求,企业的售后服务部就可在第一时间做出响应,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另外,企业还可将产品的技术说明等放到售后平台上以便客户随时调用,而对于潜在客户而言,企业通过采用虚拟现实技术使用户在远程即可体验到产品的模拟使用情况,而不必亲自到现场操作,因此更具人性化的特点。
6 利用信息技术降低产品成本
影响企业产品成本的因素有很多,在产品的生命周期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成本控制都是极为重要的,可以说,在利润空间越来越被压缩的今天,谁能最大限度降低产品的成本谁就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将信息技术融入到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中,对于降低产品成本是大有裨益的,例如,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使得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周期大幅缩短,而且与传统的手工设计和人工生产方式相比还能降低废品率、提高设计和制造精度,从而降低了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成本。另外,通过采用柔性制造技术,建立企业与材料供应商以及客户之间的信息互通机制,实现供应链式的发展模式,在不增加生产规模的前提下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收益。
7 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产品的差异化战略
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有助于企业在诸多竞争对手中始终保持竞争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廉”,这就需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企业获取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和新思路的效率,使竞争对手不易模仿。例如,利用信息技术对产品的外观等方面进行创新,以及对性能进行不断完善,再如,通过信息技术可广泛收集潜在客户的信息,使企业产品始终与客户的需求保持动态一致,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的同时,也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受欢迎程度。
8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利用信息技术对于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而言是极为重要且十分必要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深入的今天,保持企业始终具有竞争优势是企业得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的必经之路。
② 浅析企业如何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
(一)、选准技术与产品的跨越领域,构建国际化技术创新模式。一方面,抓住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规模日益增大的有利时机,通过合资经营、战略联盟等形式引进高新技术,推动产品的更新换代;另一方面,以增强造血机能为出发点,采用跨国经营等方式,建立海外技术研发机构,与国外强势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开发关系,从而在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上吸引高新技术资源,掌握更多的新技术、新成果,获得产品和市场的长期竞争优势。 (二)、围绕主业及主导产品,加大研发投入,建立高标准的企业技术中心,引进高精尖人才,配备强大的研发队伍,完善激励机制,加强产、学、研的联合,壮大自主创新能力,抢占技术制高点,使企业技术中心成为增强竞争实力最主要、最直接的技术源泉。 (三)、拓宽技术创新渠道,建立开放式技术引进与整合机制,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开发、信息共享、共建技术中心及人员交流等,有效地整合社会技术资源,提高技术转换水平与速度,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③ 如何采用技术壁垒策略打败竞争对手打下的基础
[经典回顾]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各种技术也在飞速的发展,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公司,就应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技术,及时跟上社会的脚步,才不会被这个社会所淘汰。
我们国家很多企业都遭遇过技术壁垒,大多数企业都是在把产品运向其他国家时候才发现,由于企业没有先进的技术,造成了产品的质量不过关,其他国家就拒绝接受这样的产品。
2002年就发生过这样的现象,我国的蜂蜜在出口欧盟的时候,欧盟要求从蜂蜜中所提出的氯霉素不得超过0.1PPM,也就是说10吨蜂蜜中只能含有1克的氯霉素。由于蜂蜜大大地超标,在货发到欧洲以后,对方就把货直接退了回来,单单是运费就花了很大的一笔钱。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没有那么高的技术水平,再者就是消息不灵通,才使其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
从这次教训,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技术的重要性。如果自己的技术非常的落后,就算没有竞争对手,最后也会自己败下阵来。相反,如果你有强硬的技术做铺垫,就算有再多的竞争对手,你最终都会脱颖而出。
在同行中竞争,关键就是技术,当你拥有非常先进的技术时,就能解决好他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这个时候,就算你不去参加竞争,客户也会亲自上门来找你。
打败竞争对手最好的方法不是使用什么样的计谋,而是自己的实力不断地变强,当你上升到一个特定的高度时,就算你拥有再多的对手,最后他们也会不击自败。
[案例分析]
晓民是一个某某软件的销售员,他最近在跟进一个大客户,盯着这个大客户的还有一个非常强劲的竞争对手,他所在的是一个跨国企业,这个大公司有着非常雄厚的实力,想要把这个对手拿下,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正在晓民为了此事发愁的时候,正好碰到对手的软件出了一点故障,导致他的客户公司不能正常地运行。虽然对手所在的公司是跨国际的大公司,但是公司核心力量都在国外,国内的技术人员根本就无法解决这样的技术故障。如果等着国外的技术人员来维修,最少会耽误十几天的进程,这对一个正在运行的公司,造成的损失是非常的巨大的。
晓民觉得这是一个机会,这时他就主动向公司申请出动公司的顶尖技术力量,帮助对手去解决这个问题。
公司觉得晓民的提议很好,就立即触动公司的核心力量,无偿的帮助对手解决这个技术故障,在这个技术故障得到解决的时候,对手的客户都对他刮目相看。
晓民和对手正在竞争的这个大客户,也看到的晓民公司的技术力量。虽然对手的公司也有这样的技术力量,但是毕竟远水救不了近火,如果再次发生这样的事情,对手依然还是除了等候以外,没有任何的办法。
经过各方面的斟酌,这个大客户最终还是选择和晓民合作,而他的对手,在没有谈判之前,就被淘汰出局了。
经过这件事情,这个大客户对晓民的看法又高了一层,在谈判中客户的态度非常好,合作进行的也非常的顺利。
这是一个技术决定成败的社会,没有先进的技术作为铺垫,早晚都会被这个社会所淘汰。
在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晓民面对那么强大的竞争对手,他被打败的几率是非常大的,但是因为一件突发事件,最终改变了结局。
从表面看起来,他好像是在帮助对手,但是实际上,他是在借助这个机会展示自己的实力。以这种方法做广告,所起到的作用很更好,眼前的事实比什么都更有说服力。
这次虽然是无偿帮忙,但是比有偿的获得的更多。除了对手的客户对他刮目相看之外,还有很多的客户看上了他的技术。
只要有了先进的技术,就不怕找不到客户,这个大客户能够顺利地与他合作,也是考虑到了这个问题,这个客户也是聪明人,当然不会把这么好的技术而让给其他人。
[巧手点金]
说了这么多,怎样才能利用技术壁垒打败竞争对手呢?
首先,暗下功夫,争取在技术上有所突破。没有强硬的实力,一切都是空谈,当务之急,就是提升自己公司的实力,当自己在技术上占有领导性的地位时,自然就会成为客户的合作对象,众多竞争对手就会不攻自破。
其次,要时刻掌握信息。掌握足够的信息资源,就能正确把握好的技术运用的时间,这样才能一举打败竞争对手。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晓民没有掌握市场上的信息,就无从得知竞争对手的软件出了故障。这时,也就失去了这次绝好的机会。就算你有这方面的先进技术 ,客户也无从得知,客户最终还是会选择竞争对手 ,因为对手的公司基本上有这样的核心技术,虽然在国外,但是不管怎么说,如果遇到这类事情,最起码还有被解决的可能性。
另外,永远不要小看竞争对手。千万不要以为只有自己的技术才是最先进的,这样会让你产生轻视对方的心态,在这种情况下,反而会让对方有机可趁。
放正你的心态,正面地来看待客户,在从容中多一点细心,这样才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④ 技术变革是如何影响市场和生产全球化的
历次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演进,是若干新技术群落(或族群)更替迭代和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引发技术范式和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的,往往是极少数居于主导地位的技术群落。
在第一次技术革命中,形成了蒸汽动力技术及相关机械制造技术主导的技术群落,第二次技术革命以电力技术、内燃机技术及电磁通讯技术为主导,第三次技术革命以计算机、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为主导。
本次技术革命的主导技术群落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数字技术。
主导技术群落的更替迭代引发了若干“关键生产要素”的变迁。关键生产要素是指社会生产中的一个特定投入或一组投入,它可能表现为某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或工业制成品,同时具备生产成本持续下降、供给能力无限和应用前景广泛三方面特征。
历次技术革命中,棉花、生铁、煤炭,钢铁、电力,以及石油、芯片等关键生产要素先后形成和更替。当前新一轮技术革命中,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催生了海量数据资源,与新材料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等技术融合应用,从而使数据资源成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
新的关键要素及其新的组合应用引发了生产方式的重大变化。研发、制造、投资、贸易,以及产业分工和产业组织形态等围绕新的技术体系和生产要素进行重构。
在新的技术体系和生产方式变革过程中,各国家和地区竞争优势随之改变,新的全球创新、生产、投资、贸易和竞争格局逐步形成。
简而言之,新技术革命对生产方式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影响大致循着“主导技术群落更替——新关键生产要素形成——生产方式变革——新国际经济格局形成”这一过程而渐次展开。
(4)描述技术如何改变竞争关系扩展阅读
技术变革对国际经济格局的影响
通常认为,科学革命是人类认知的飞跃,技术革命是人类实践手段或方式的飞跃,产业革命是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及经济结构的飞跃。人类认知的飞跃为技术革命提供了指导, 当技术革命成果在生产中大规模应用和推广时,便转化为产业革命。
根据主流研究结论,近代以来全球一共经历了3次科学革命、4次技术革命、3次产业革命。
第一次科学革命发生于16世纪至17 世纪后半叶,始于哥白尼创立太阳中心说,到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主导学科是力学。
第二次科学革命发生在18世纪末至19 世纪末,以化学原子论、生物进化论和电磁理论为主要内容,带头学科为化学、生物学和物理学等一组学科。
第三次科学革命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发生,以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出现为标志。
第一次技术革命发生于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动力技术为标志,并引发了第一次产业革命,实现了生产的机械化。
第二次技术革命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以电力技术为标志, 引发了第二次产业革命,实现了电气化。
第三次技术革命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以电子计算技术、空间通讯技术、核技术为标志。
第四次技术革命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微型计算机、互联网出现为标志,包括高温超导材料、基因技术、纳米技术、受控核聚变实验等高新技术的进步(也有研究认为是第三次技术革命的第二阶段)。
第三次和第四次技术革命共同引发了第三次产业革命,实现了自动化、信息化。
在历次科技、产业革命中,科技、产业革命主导国的科技经济实力会迅速崛起,进而引发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其他抓住机遇的国家的实力也大幅提升。
第一次产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促进了纺织、煤炭、冶金等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
英国由于引领了这次工业革命,快速地将其他国家抛到后面,高峰时期,金属制品、棉织品、铁产量、煤等工业产品约占世界一半,造船业、铁路修筑等居世界首位,对外贸易占全球40%。
第一产业革命从英国发生后逐渐扩散到美国、欧洲等其他国家和地区,到1870年,英国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产量的比重为31.8%,美国为23.3%,德国为13.2%,法国为10%。
以电力、铁路为代表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及其引发的第二次产业革命中,德、美取代英、法成为新的世界强国,日本抓住机遇实现了快速发展。
20世纪初,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钢铁产量、煤产量、铁路里程等都超过了英国,酸、碱等基本化学品产量居世界第一,燃料产量占世界4/5。
1913年,德国的电气产品占世界的34%,超过头号工业强国美国5个百分点。1870年至1913年,英国贸易额只增长了89%,而同期德国增加了1.8倍,美国增加了1.6倍,英国的贸易霸主地位逐步动摇。
在以电子、计算机和信息网络为标志的第三次产业革命中,美国成长为超级大国,日本、苏联等国步入发达国家行列。
1948年,美国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1/2,出口贸易占全球份额近1/4,黄金储备占全球份额2/3强。美国在战后的20年时间里,维持着以其为中心的新的单极国际贸易格局。
1970年以后则呈现出一强多极的贸易格局,美国进出口贸易增速放缓,德国、日本贸易份额迅速增长,以亚洲四小龙为标志的亚洲贸易份额迅速上升,欧盟推动形成了欧洲区域化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