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植保技术推广的主要方式与途径是什么
植保技术推广的形式应该说是多种多样的。当前主要的有技术宣传、培训、样板示范、统防统治、开办植物医院、兴办农民田间学校等。
(一)宣传与培训
广范的科普宣传:包括广播电视宣传、印发病虫情报以及其他材料宣传、农村科技赶集、送科技下乡等许多方式。
专门的技术培训:包括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专业技术培训。在植保技术推广方面,应高度重视农村基层的技术培训,包括农民培训。病虫害防治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技术工作,需要培训,培养大批掌握植保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的基层植保员、农技员以及农民技术骨干,并通过他们把植保技术和方法贯彻落实到广大农民的生产当中。
(二)农民田间学校
举办农民田间学校,在我国是近几年借鉴引进国外经验而发展起来的培训农民技术骨干的新形式,是推广植保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有效途径。多年来农村技术培训主要停留在县、乡级,传统的培训方式主要是冬闲室内封闭式、教导式培训。培训效果难以保证持久巩固。
新型的农民田间学校,是贯穿于整个作物生产季节的、以田间现场培训为主的技术培训形式。农民田间学校强调“以农民为主体”,突出“农民实际需要为第一”的思想观念。在病虫害发生防治的关键时期,植保推广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定期定人重点培训农民技术骨干,让农民学员在田间边学习边实践,强化田间实际操练,让农民亲自调查观察、讨论分析、试验示范,使农民每次都有较多的发现,有较深的体会和较大的收获。培训的重点内容为植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培养农民科学地防治病虫害的自觉性,提高他们的田间调查分析和防治决策能力。通过这些训练有素的农民技术骨干,又可以带动更多的农民科学种田、合理防治病虫害。
(三)办好示范样板,以点带面
搞示范试点,是我国多年来推广植保技术的成功经验之一。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农民是最务实的劳动者,亲眼所见的效果是最有说服力的。
通常是按作物、地区、生态条件特点,建立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基点。通过示范样板田,让领导和群众看到新技术实施的效果,提高他们对示范技术的直观认识与信心。
办示范点,同时也要积极宣传介绍,扩大影响,充分发挥示范点作为榜样辐射散布技术的作用,以点带面,推广成片。要积极引导,不断扩大推广范围。
(四)统防统治(或综防统治)
简单地说,统防统治就是指对病虫害进行大面积的统一预防,统一治理。
由于许多病虫害的发生为害具有区域化、突发性的特点,而在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分散经营体制下,1家1户地防治病虫害往往有一定困难,不但防治成本增加,农药污染加重,而防治效果并不理想。
统防统治是为了适应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形势,近年来在植保工作中形成的1种新做法,是1种新型的技术推广体制,是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指导下,在一定的生态或行政区域范围内,在当地植保技术部门协同政府部门统一组织及领导下,针对不同作物的主要病虫,统一进行监测预报,统一制定综合防治技术方案,统一安排落实各项配套技术(诸如耕作栽培制度、作物布局、品种搭配、种子处理、健身栽培以及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等等),经济有效地控制病虫为害。
统防统治适应了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民防治病虫害的需要,符合病虫害大范围的发生发展规律,是推广植保新技术、开展综合防治的重要途径,是增强植保服务功能、提高植保技术效益的有效手段。统防统治充分体现了植保工作的专业化和社会化,植保服务的一体化和产业化,综合防治的规模化和现代化要求。统防统治代表了我国植保工作今后的发展大趋势与总方向,有巨大的生命力。
(五)植物医院(或植物诊所)
植物医院是植物保护和保健的咨询服务机构,是植保技术推广的重要场所或环节。植物医院是技物结合的产物,它一般是由农技或植保推广部门开办并直接领导,技术上依托植保研究或开发机构,物资上常依附农药企业或天敌开发公司。
植物医院开展植物保护保健方面的一系列工作,主要包括:为农民或基层推广部门诊断作物病害,鉴别害虫,解答问题,推广科技成果,普及科学知识,提供植保技术咨询服务。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开办了一大批植物医院,在病虫害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也有一些植物医院技术力量薄弱,变成了商业机构,单纯以卖药创收为目的,失去了植物医院的原有性质。当前应对植物医院进行规范化管理,积极整顿引导,使植物医院本身得以健康发展,真正为农业和农民服务。
植物医院的建设和管理
(李国强,黄增灿)
B. 技术转移及成果转化主要有哪些方式
科技成果转化
按转化方式可分为公开发表、提交报告、合作生产、转让和自主研发五类。
(一)公开发表
对于一般性科学理论,如原理、公式、定律、假说、模型等,通常以公开发表为转化方式,表现为在各种期刊上以论文、专着等形式发表。
(二)提交报告
精神建设方案和管理方案一般以提交报告为转化方式。此类科技成果以报告的提交与验收作为评价其是否转化的标准。这种转化方式强调的是收益,因此采用成果的机构的规模,以及采用机构使用成果后产生的效益是评价其转化程度效果的标准。
(三)合作生产
合作生产的表现形式为产学研联合体、校企联合等,是目前主要的科技成果转化方式,模式内各主体的内在差异性、相互需要和相互作用,促进了知识、信息、技术、成果、人才、资金、管理在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等角色之间的流动。因此,是否产生现实的经济、社会效益是评价其转化与否的标准,而产业化程度、成果收益与成果投入的比值等是评价其转化效果的主要标准。
(四)转让
由于高校、科研院所等成果完成在在科技成果的开发和经营上存在人力、能力、机制等局限性,使得成果完成者将成果转让给应用者成为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方式。该种转化表现为在科技成果交易市场的成果交易,即成果完成者将成果的使用权和收益权转让给受让方,交易双方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取收益。因此,成果供需双方是否实现成果转让的交易成为评价转让与否的标准,而评价其转化程度与效果,则可以采用成果交易次数、成果收益/
成果投入等指标。
(五)自主研发
自主研发是高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等主体依靠自身研究能力形成某个领域的科研成果,并将所研发的科技成果应用于实践,通过其推广应用从而产生实际收益。因此,自主研发的表现形式为成果的研究、开发、产业化或社会化,转化程度的评价强调推广后的实际收益。
C. 农业科技推广方式有哪几种
1增加交易平台
新颖模式之中,农技成果吸引着更广的农户、区域农业公司、区域科研主体。三方协力建构了互动必备的这类平台,依托中介来增添利润。平台有着彼此衔接的推广价值,支撑了推广农技。依托交易平台,农技成果被变换为市场框架中的可接纳方式,直接面对农户。转化步骤中,企业协调了多样的流程,它熟化了初始的技术,整合多方力量。熟化农技成果,以备后续的长久转让。公司及区段内的科研院所彼此协力,规避了转化进展之中的弊病及漏洞。测试得到的多样成果应能顺畅通过这一步骤,把积淀下来的最佳成果变更为体系化这样的真实生产能力,显示成果价值。院所测试了某一成果以后,公司把转化得来的新农技运用于平日农业,然后予以转让。这就拓展了生产线,有利于发觉新颖的作物及动物类别、建构更广基地,收获综合成效。这类模式虽潜藏着更高危险,初始投入金额也偏多,但它带有高层级的借鉴价值,拓展市场空间,培育着强烈需求。
2园区供应支撑
示范推广之中的园区推广常常依托市场的向导,支撑自主创新。它依托了基本政策这样的支持,建构科技园区并把它们设定成载体。推广新颖农技,向农户宣传这一农技独有的特性及优势。这类推广着力于建构长效情形下的土地流转,让园区变得更为规模化,显示出独有的特性,增添亮点品牌。园区培训农户,拓展了农技覆盖到的总体范畴,传递了必备的农技信息、相关市场信息。
D. 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是什么
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包括直接转化和间接转化。E.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1.1 现状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是政府对农业进行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后, 党和政府在积极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 非常重视加强农业推广体系的建设, 历经半个世纪的不断发展和改革, 已建成种植业、林业、畜牧、水产、水利、农机化、经营管理七大专业技术推广网络, 形成自上而下的垂直的我国农业推广体系。
1.2 特点 从历史发展可以看出, 由于我国农业推广体系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建立起来的, 农业推广主要是以行政手段为主, 教育及其他方法为辅, 其特点主要有:
( 1) 由政府部门领导, 农业行政部门主管, 农业推广机构与农业行政管理部门一一对应。以政府建立的各级农业推广机构为主体, 组织、协调、实施各种农业推广工作。政府制定有关农业推广的政策, 直接负责农业推广项目计划并组织实施, 对农业推广机构的人、财、物进行管理, 推广经费依赖于国家财政。
( 2) 组织管理上具有双重性。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既受农业行政部门的直接领导, 同时又受上级推广机构的业务指导, 而且由于行政部门的直接领导权大于上级推广机构的业务指导权, 使得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组织领导功能较弱。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工作较多地是围绕农业行政部门的工作来开展, 向行政领导部门负责。
( 3)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 其组织结构、运行方式取决于计划经济的要求, 因此难以适应当前的市场化进程。
( 4) 我国的农业推广属于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 一般包括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 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过程。过于注重实用技术的推广, 而忽略了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