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高新技术 竞争优势 说明怎么写
可以从核心技术、创新点以及达到的目标或者形成的阶段性成果等方面来写
B. 项目总工如何发挥技术优势
摘要 要想当好房地产项目技术工作的带头人,做好以下几项工作尤为重要:
C. 试论述作为一名专业技术人员怎样通过发挥自身优势
不断地学习世界的先进技术,钻研技术难点,做好技术交流工作。还要建立创新的观念,增加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从根本上克服浮夸,做到扎扎实实的练好基本功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是自己成为能够解决自身专业难题的专家。
D. 如何发挥作物生物技术优势提高作物品种改良和作物生理研究水平 急~~~
1转染的基因技术
转染的基因技术是手动分离和修饰的基因导入的生物体的基因组中,由于引入的基因的表达,使生物体性状的遗传修饰,这种技术被称为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通常被称为“基因工程,基因工程,遗传转化是转基因的代名词。通过转基因技术在媒体上通常被称为”转基因生物“(转基因生物 - GMO)
2转基因技术的生物和传统的关系
因为人类由于农作物,我们的祖先从来没有停止过作物的遗传改良。改良的农作物,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主要是良好的自然突变基因和重组积累的随机的选择和使用自然的方式来很好的基因。遗传成立近一个世纪的动物和植物育种,用人工杂交方法优良基因的重组和外源基因的遗传改良。
转基因技术与传统技术是一脉相承的,其本质是以获得良好的基因遗传改良,但是,基因转染,转基因技术和传统的育种技术的范围和效率,有两个重要的差异。首先,一般只在一个物种的基因转移开关基因在基因转移的个人之间的传统技术技术被排除在生物体之间的亲缘关系的限制。二,常规的杂交和选择技术一般都是单个生物体的水平上,全基因组的操作,转移了大量的基因,不可能准确地操作,并选择一个基因,可预测性能的后代差。转基因技术操作和转移的一般基因的功能后,一个明确的定义,明确的,后代表现可准确预期。因此,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和补充传统技术紧密结合两者可以相得益彰。的植物和动物品种改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
意识不面对越来越多的转基因食品,以美国为首的主要饼由反对派领导的欧洲,形成全球范围内的两大阵营。不久前,调查结果显示,美国,加拿大两国的消费者接受转基因食品,仅有27%的消费者认为食用转基因食品可能在欧洲,大多数人都反对转基因食品,特别是明显的,为什么1998年一位英国教授的研究表明,大鼠食用转基因马铃薯,损坏内脏和免疫系统,转基因食品首次在英国的质疑和对健康的危害。在世界各地引发了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讨论。虽然英国皇家学会于1999年5月发表了一份声明:本研究??是“千疮百孔”,得出的结论是,转基因马铃薯害虫的健康完全依赖。然而,转基因生物安全食品已经引起消费者的怀疑,79%的英国人反对试??种转基因作物,抵制转基因食品进入市场。
所以,到底是怎么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无论是吃的吗?教授罗云波从本质上讲,转基因生物和常规育成的品种,这两个在??原有基础上对某些性状,,或添加新的特性,或消除原来的不利性状。只有传统育种品种的种内或之间密切相关种,从植物,动物,微生物和转基因植物中的外源基因。虽然在目前的科学水平不能完全准确地预测一个外源基因的遗传背景中会产生什么样的相互作用,但从理论上讲,转基因食品当问及是否长期食用转基因安全。
罗云波教授说,他吃了转基因食品,包括他的同事在这方面做的??研究和推广人员,也没有拒绝转基因食品。食物对人体的慢性副作用,罗教授不认为副作用,因为转基因食品的严格测试,经过大量试验和许多部门,二是由于转基因食品在体内不积累至于人们怀疑转基因食品可能会产生各种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因为他们不明白,基因工程,而这些“危险”没有科学依据的。
罗云波教授,前一个广泛的转基因食品进入我们的生活,它是唯一的农业作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措施的实施不够,这种做法是不相关的农产品的进口,国外转基因食品进入我国没有制定了严格的的限制,所以只要可能的立法,从而对进口转基因食品进行严格的安全测试,真正确保消费者的利益。相应的法律,法规,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是基因工程的严格控制之下有利于人类需要的方向发展,这将带来不可估量的贡献给人类。
4,转基因作物的潜在生态风险
转基因作物的潜在生态风险已经明确提出,早在“公约”生物多样性“,出版于1992年,发展的方法来控制自由裁量权的条款。 ,管理或控制由生物技术的生物体(LMO或GMO)在使用和释放的危险,都可能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影响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中可能出现的,同时也考虑到危害人类健康。对环境有负面影响,包括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影响了许多。
人工品种的转基因作物,因为,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品种的外来物种的自然不存在。一般情况下,外来种对环境或生物多样性的威胁或危险,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有时还需要10年或更长的时间。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时间最长的是5-6年,一些潜在的风险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可能无法显示。但是,一些风险已被证实在实验室水平。
米克尔森证实了抗除草剂,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基因通过基因流的混合,一次回交的过程中,已被转移到其野生近缘种(米克尔森等人,1996)。据报道,2001年8月,加拿大的主要转基因作物的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但它们正在变成杂草。农民打了一种新的有害植物在他们的农田。因为他们的农田种植转基因油菜,植物耐除草剂的日常使用,也更难以杀死他们。 GM油菜传播速度比我们想象的要快得多,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控制在马尼托巴大学的植物科学家说,马丁Entz。加拿大食品检验局建议农民杀了他们与其他代理。然而,其他药物可以杀死农民种庄稼,但这些药物在某些情况下,GM油菜抗。这些转基因油菜真正成为所谓的“超级杂草”。
5,10位院士谈转基因:大力推进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把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发展,在国内外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市民开灯的发展,一些有关安全问题的转基因作物,生物技术和食品安全方面的科学院研究所发表的观点。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被称为父亲在中国的杂交水稻,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虽然中国杂交水稻技术目前在国际上领先,但如果你不加强分子育种技术研究,短则5年,长的10年,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落后于国际标准。中国分子生物学技术被应用在研究超级稻的三个目标。施援远认为,未来使用生物技术作物育种的农业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转基因技术是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一类,它是要加强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没有技术,没有立足之地。不拒绝的态度对待转基因产品,科学和谨慎的态度。陈君石(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知名的食品安全专家和主席,国际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需要告诉公众有关转基因,转基因作物,转基因生物安全和其他方面的知识。他认为,天然食品不等于安全食品;没有零风险的食品,转基因食品不构成食品安全问题。他说,一方面,转基因食品不含有有毒有害物质,不构成食品安全问题,另一方面,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发展了一套严格的监督和管理方案生产方面,也确定,这和其他传统产品的生产规范和严格的管理要求。许智宏(前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科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大学教授,在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员与环境学院,现任主席,国际植物组织培养和生物技术协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委员会主席):生物显着的技术突破,是迅速繁殖和催生新的产业革命,中国生物产业发展大力推动的发展和产业化的转基因有机体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品种,提高核心竞争力在高,高科技领域,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李家洋(中国科学院院士,副总裁,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粮食安全问题,可利用转基因生物的种植,生物农药新品种,新的生物制剂的研发,为人类生活带来一场新的绿色革命。李院士认为,转基因作物提高作物的抗性,有效地防止病虫害,大大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伤害其他昆虫和人类和动物。也可以培育优良的作物品种,提高土地产出率。多年,数以百万计的人在国内和国外的食品没有经过基因,以产生对健康的损害,超过100万公顷土地种植转基因作物未证实生态环境的破坏。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旭日干(中国工程院院士,副院长,他担任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协科学与社会,中国的畜牧兽医副总裁):转基因生物安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非转基因生物系在安全性方面的差异比较。没有发现转基因食品和传统食品,目前国内和国际的科研,在人类的食品安全是有区别的。另一方面,严格控制的基因来源,操作方法和应用环境的转基因研究中的应用。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评价后,转基因生物获得主管部门批准,可以放心使用或消费。戴景瑞(中国工程院院士,玉米遗传育种专家,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我的前半生基本上是搞常规的,传统的育种,在过去的20年中,无论是从事传统的,常规育种也参与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我意识到的是,通过转基因技术,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你可以添加一个新的技术,可以提高水平的新品种选育,可以增加一些传统育种解决不了的性状。谢华(中国科学院院士,杂交水稻遗传育种专家,福建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前总统):目前,科学家全国各地的跨区域合作,携手做了很多的工作,研究和开发的转基因基因作物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基础。生物技术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与传统的技术优势,扩大养殖,提高养殖效益突破资源和环境的制约,成长的民族种业,巩固粮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供给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方式是必不可少的。杨焕明(中国科学院,中国基因组科学家,主任,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尽管有各种??各样的批评,我仍然没有毫不犹豫地支持转基因植物和动物。转基因本身是没有毒性的,他们与其他基因的相互作用,还研究了清晰的画面。李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关注生物安全的人,最不熟悉的生物安全知识。事实上,我们自己一个人吃了数以千计的基因。让人们接受女人比男人的肋骨上拉,与1800年的时间。面对诸多的问题,在农业生产中,转基因生物技术的有效方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而言,这些方法接受慢一点,然后将留下的。刘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的副总裁,作物育种专家):第三大技术,转基因技术已被列为影响未来全球经济的转基因育种新技术在国际上普遍使用。目前,中国已建立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主要农作物转基因技术体系自主知识产权的数百个新的基因和数量的潜在应用价值的新基因,水稻基因组及重要功能克隆研究世界先进水平,为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面对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转基因市场充分利用转基因新技术培育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和有利于健康,高产出的高品质的转基因作物品种,在科学评估,按照依法管理的基础上,促进新的转基因品种的产业化。
E. 如何发挥新媒体平台优势进行文化传播
当今世界随着数字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众多的新媒体不断涌现,各种新的传播载体如博客、播客、手机、DV、网络电视等,给原有的传播模式带来很大的变化和影响。其实“新媒体”并不是一个新名词,它只是相对现时的已存在相当长时期的媒体而言的,今的“新”是明天的“旧”。如广播诞生时,它对于纸媒来说是新媒体,电视对报刊和广播来说又是以新媒体的姿态横空出世。所以新媒体是以新的传播方式,以不同以往的易受性和覆盖面实现对传统媒体的超越,它是新技术带来的新的传播力量,也是推动媒介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对商家尤其是对创意文化产业来说它也是一个需要紧紧抓住的商机。新媒体的开放性、较强的互动性和个性化的特点使它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具有了一种消解力量,它消解了传统媒体之间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传者和受者之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给普通的平民大众提供了更多的公共话语平台,使他们在这些开放的平台上取得了平等对话的话语权。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绝不是替代关系,正如电视作为强势媒体诞生后和传统的报刊和广播依然共生共荣一样。所以,文化传播可以借助新媒体的开放性和较强的互动性和个性化的特点。
F. 如何发挥网络优势
如何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优势
科技信息的保障是科学研究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尤其是基础理论研究,由于它的国际性,获取国际科技前沿信息,就显得非常重要。但是由于我们经费缺乏,近几年图书资料锐减。有的科研单位和高校的资料费几乎接近于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进行国际交流是一般科研人员的奢望。因为我们的信息占有能力差,致使我们对国际前沿领域跟踪了解不够,导致科学研究的低水平重复。我国科技论文被国际科学论文索引(SCI)收录数量的排名常在世界第12位左右徘徊,论文被引证率约在0. 2-0.3之间,而世界论文被引证率在0.6以上。 如此状况也很难使我们的科技事业得到繁荣。科技信息的占有、加工处理能力差已成为制约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计算机网络会带来一种新的科技信息保障模式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有可能为科学研究提供一种新的信息保障体系。现代社会的信息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并且具有如下特点,这就是信息内容的知识化、信息形式的多媒体化、信息处理的智能化、信息交流的国际化、信息传输高速化等。
现代社会信息化特点的产生受到计算机技术的影响,同时又把计算机网络通信推向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近几年,计算机网络建设如火如荼,起源于科研教育界的Internet网自1978年在美国诞生以来,发展非常迅速,并且已延伸到全世界 170 个国家和地区,拥有上亿个网络用户。它的发展可以说是应科学研究和经济发展的需求而生,并一定会对科学研究工作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国内范围,以传播、处理和共享知识信息为主的计算机网络相继建成,如,中国科技网、国家科技信息网、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医学信息网等,并都已连接国际互联网,成为 Internet网的重要组成部分。Internet网好似是一个知识宝库,它的信息资源至少包括有数万种全文期刊、800种以上世界着名大报的电子报纸, 数千种文摘目录,集论文、项目进展报告等的动态信息和专业科研数据等。比如,在http://www. oclc.org的网址上就有50个数据库,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各个领域,含有3000多万条书目,近1.5万种全文期刊和全世界各类文献目录索引, 并不断有新的信息充实进来。可见计算机网络完全有可能提供一种新的、经济快捷的科技信息保障模式。
新的信息保障模式的特点
这种保障模式的特点是使科技信息保障向着社会化方向发展。我国传统的科研信息保证体系主要是国家、地方、部门分层的部门信息保证体系,像各级专业性科技信息机构和图书馆、资料室等。它的主要特点是,彼此封闭、独立。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信息的增长异常迅速,信息分布非常广,原有部门信息保证体系在对信息的获取和处理上显得非常迟钝。这就决定了它所提供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特别是专业信息保证部门所提供的信息更是单一。科学研究的综合化、国际化发展趋势,要求我们把科学研究融入国际大环境之中,在科学研究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科学研究信息保证的关键已经集中在对信息资源的占有与开发的竞争上,它要求打破信息的封锁,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信息获取、处理能力。原来的部门信息保证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用户越来越高的信息保证需求。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以及网上信息资源的开发,大大推动了社会信息化进程,将打破原来信息保证中部门的界限,实现了信息的共享,使得科研组织过程中的信息获取和处理更加迅速、全面、准确。
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但是,在我国这种科技信息保障模式的充分形成,与我们科技人员的急迫心情网络;硬件建设与网上科技信息资源建设反差太大,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的现象十分严重。目前全世界的知识正以每七年翻一番的速度递增,人类步入“信息爆炸” 的时代,科研人员个人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仍难以找到最有用的东西。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一个快捷完备的科研信息保障体系,以取得科学研究的主动权。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大力加强网上科技信息建设。进一步适应科技信息的需求。
我们认为需做好如下工作:
(1)统一规划大型专业数据库的建设。我国专业数据库规模小、门类少, 信息资源比较分散,在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上不能集约化生产,不能满足国内科学研究的需要,更不用说走向世界了。
(2)在对大型专业数据库建设进行规划的同时, 也要鼓励信息数据库的自由发展。由于科学研究的综合化趋势,单靠规划就可能忽视一些新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最新资源息。
(3)大力发展科技信息咨询行业,逐步形成科技咨询的产业化。 使数据库建设和科技咨询滚动发展,尽快纳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同时大量编制国内外重点科
G. 如何强化技术创新 提升企业核心实力
第一、要确立核心创新战略
要实现战略思想转变,以增强核心创新能力为目标,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产业技术水平,真正把提高核心创新能力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基点。实施核心创新战略,应当着眼于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原始创新、系统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结合起来,在关键领域掌握更多的核心知识产权,在科学前沿和战略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有自己的特色,在此基础上,科学提炼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战略发展布局和战略发展保障,真正使核心创新成为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发动机和激发器;加强科技规划和信息化建设,加强应用性科技研究,推进产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把经济增长方式完全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职工素质提高上来,以此推动产业战略的优化,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通过核心创新战略的建设,带动和促进企业目标战略、经营战略、品牌战略、人才战略等的建设和发展,形成科学的战略创新体系,使企业核心创新战略更加规范化、网络化和系统化。
第二、要搞好企业科技创新
企业核心创新的核心是科技创新。企业拥有相应的科技资源,具有一定的产品技术优势。这就要求企业进一步推进企业科技体制改革,调整优化企业科技结构,整合科技资源,推动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充分发挥企业技术优势,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抢占一批技术制高点,抓好一批科技含量高的信息工程,加大新科技和新项目、新产品的科研投入,利用先进的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项目,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打造以产品技术为竞争力基础的多领域、多层次的产业链;要加强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和转化工作。要根据市场的需求,依据科技成果的创新性和实用性,认真做好成果的评估和筛选工作,对优秀的成果要大力推广应用,并从人才、资金和物质上给予支持,从而形成引进一消化一吸收一创新的良性循环,促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第三,要建立健全核心创新机制
提高企业核心创新能力需要机制的支撑和保障。要建立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科研机制,积极与科研单位紧密合作,充分利用科研单位的知识优势和技术优势,搞好科学论证,集中攻克难关,力争取得新的科技成果;要建立健全核心创新的投入机制,特别要建立有利于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风险投资机制。企业要从单位长远发展出发增加核心创新和技术开发的投入,同时也要通过多元渠道,广泛吸收社会资金投入科技成果开发和成果转化;要建立健全核心创新的运行机制。要加强核心创新的目标建设、制度建设和程序建设,优化核心创新的运作环境和文化条件,通过机制建设来增强核心创新的活力,进一步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方式,促进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充分挖掘内在的经济资源、物质资源、科技资源和人力资源,促进企业资源优化配置;要建立健全核心创新的孵化机制。要充分发挥企业单位综合研究部门、设计部门、信息咨询中心、技改小组等技术孵化器的作用,加强对科技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加快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加大自己核心技术的占有和知识产权的保护,通过探索市场孵化壮大核心创新能力。
第四,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提高企业核心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之一。一方面,要深化企业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要坚持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的,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通过深化企业改革,建立产权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完善有益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运行机制,使企业能从长远来考虑和规划企业的发展,克服短期行为,真正把核心创新作为关系企业兴衰的大事来抓。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企业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投资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企业要集中相应的有效资产和有生力量,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做大做强品牌产业,要通过科技进步促进主导产品的新突破。同时,要改组、改造传统项目,做大做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市场竞争力强的支柱产业,培植壮大有潜力的项目,坚决关闭和淘汰那些投入多、消耗高、污染重、效益低的项目,大力发展环循经济,壮大规模经济,发挥规模效益,从而实现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
第五,要加大创新人才的培养
要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改善人才工作环境,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队伍素质,为提高企业核心创新能力提供组织和智力保证。一是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和支持核心创新的良好舆论氛围,为人才的核心创新打造宽松的人文环境。二是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通过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专业培训等途径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三是要健全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对那些具有核心创新能力的人才,要在政治上多关心,工作上多支持,待遇上适当倾斜。对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和优秀的科技成果,要大力给予奖励表彰加以激励。四是改进人才考核办法,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把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人才选拔到重要的岗位上来,加以重用,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和才智,以此推动整个企业核心创新能力的提高。
H. 如何发挥江苏科技创新优势加快经济转型
创新驱动是江苏转型发展的核心战略
国际上一种经济学观点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大致要经历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等阶段。一般来讲,在要素驱动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来自廉价的劳力、土地、矿产等资源。投资驱动阶段,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大规模投资带动。然而,随着投入量的增加,投资效益呈递减趋势。要破解这一难题,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唯一途径是推动经济发展进入更高层次的创新驱动阶段。一些创新型国家,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以上,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30%以下。这些国家的共同特点是,主要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增长,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在不同发展阶段,支撑经济增长的动力不同,要素配置的方式不同,具体发展的特点也不尽相同。当发展达到一个新水平,原有的优势会逐步削弱,发展路径受到明显制约,必须调整结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发展转型。惟有如此,才能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朝着更高的发展目标前进。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的经济发展曾经历了两次重要转型,现在正处在新一轮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第一次转型,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以发展乡镇企业为标志,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这一阶段主要是要素驱动,依靠低成本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加快经济发展。第二次转型,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民营经济,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经济国际化,这一阶段是投资驱动阶段,主要依靠扩大投资,增加出口,带动经济增长。新一轮经济转型,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转型,核心是实现经济发展由资源依赖、投资拉动、出口带动为主向创新驱动转变,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新一轮转型与前两次相比,难度更大。江苏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个比较大的规模,过去船小好掉头,现在块头大了,转身就不会那么轻松,进一步发展面临的矛盾和困难更加突出:一是资源和环境的制约日益加剧。在全国各省、自治区中,江苏人口密度最高,人均资源最少,单位面积承载的环境压力最大。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资源约束不断强化,环境压力日益增大,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换来高增长的传统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二是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层次偏低。制造业大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环节。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少,核心竞争力不强。三是国际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更为严峻。江苏是外贸大省,外贸出口额占全国的16.5%,外贸依存度达到70%左右,国际市场稍有“风吹草动”,就会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波及经济正常运行。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无论是高新技术产品市场,还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竞争都越来越激烈,依靠出口大幅增加带动经济增长受到了明显制约。另外,据有关部门分析,江苏对外技术依存度60%左右,许多关键设备、关键技术主要靠引进,对外技术依存度过高,影响经济竞争力的提升。
综观国际经验和江苏的省情,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刻不容缓。根本的途径是,把创新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使创新成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2006年,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科技创新大会,提出了建设创新型省份的目标,出台了三个重要文件:一是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二是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三是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政策意见。这些文件既提出了目标任务,又有明确的工作部署和政策措施,起到了有力的指导和推动作用。2007年召开的全省工业大会,进一步提出要以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2008年以来,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但全省上下坚持创新发展不动摇,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大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坚定不移走创新发展、科学发展的道路。“十一五”以来,是江苏科技进步最快的时期,也是经济发展质量和稳定性、协调性显着提高的时期,不仅保持了持续较快增长的好势头,而且为未来发展积蓄了强大后劲。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企业强,则市强、省强。“十五”时期以来,江苏着重从三个方面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第一,推动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
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调动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积极性。这些政策主要包括:加大财政科技投入,落实税收减免政策,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实行贴息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信贷支持,发展风险投资等。近十年尤其是“十一五”以来,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科技投资都有大幅增长。2012年全省财政科技经费和企业研发投入分别达到257.24亿元和1080.26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7.2倍和5.1倍。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达到80%以上。
坚持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积极推进自主创新,是创新型企业的主要经验。例如,昆山好孩子集团,曾经是一个濒临倒闭的校办工厂,经过20年的发展,已成为世界最大童车制造商。他们每年用于研发的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4%。现在拥有300人的研发团队、累计5000多项专利,平均每天有两个新产品问世。主导和参与了童车行业80%以上国家标准的制定,参与了30多个国际标准的制定。由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在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情况下,仍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五年来,年均增长12.9%。2012年,在国内市场占70%以上的份额,美国市场占有率超过50%,欧洲市场占有率24%,全世界有4亿左右家庭使用“好孩子”产品。
第二,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
过去,研发机构主要集中在大学和科研院所,企业研发机构数量少,规模小,创新能力弱。2005年,我们做过一次调查,全省只有25%的大中型企业设有研发机构。省委、省政府采取措施,实行创新政策向企业倾斜,引导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科研机构进入企业,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十一五”以来,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新增3082家,建有率达到75%。与此同时,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222家,引进外资研发机构410家。全省涌现了一批科技创新活跃的大企业。
第三,推动企业成为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集成环节。一项科技成果顺利“破茧化蝶”,产品“风行市场”,不仅有前期的发明、设计,而且包括了试制、批量生产、市场销售等过程,需要借助资本的力量、市场的培育和知识产权的保护。这些环节都需要企业来推进。如果企业不能成为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再好的技术成果也只能束之高阁。
为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成果应用主体,江苏加强了三个方面工作:一是科研选题突出企业需求。鼓励高等学校、院所的科研人员深入到企业一线从事技术创新工作。二是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力度。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向企业倾斜,吸引省内外的科技成果来江苏落户转化,形成科技成果应用先发优势。三是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成长性高、市场潜力大的项目,努力做到支持一个项目,突破一项关键技术,培育一家创新型企业。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引进和转化科技成果,形成了新的增长点。
大力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
产学研结合是高效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重要机制,是协同创新的重要方式,也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相融合的突破口。江苏科教人才资源丰富,是大学和在校大学生最多的省份,也是科研机构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科研与生产“两张皮”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不少科技成果“养在深闺人未识”。其主要原因是“三缺”:缺少有效的合作机制,缺少足够资金支持,缺少创新服务平台。推进产学研结合,关键是必须解决这“三缺”的问题,打破各种有形和无形的阻隔,促进科技与产业融合,通俗地说,就是要采取“科学家+企业家+金融家=大赢家”的模式。循着这样思路,江苏从三个方面探索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路子。
第一,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积极推进开放型创新,面向省内外配置科技资源,构建长期合作、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协同创新的战略同盟,在实践中形成了三种主要的合作形式。
一是各级政府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技术创新战略同盟。江苏分别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使江苏科技创新站到更高的起点。江苏与中国科学院的合作项目有1218个,中国科学院已有100多家院属单位、6000多名科研人员活跃在江苏创新创业第一线。中国工程院帮助江苏开展多个重大项目的科学论证,鼓励和支持院士参与江苏科研攻关项目。清华大学与江苏合作的项目有700多项、北京大学与江苏合作的项目有100多项。各市县政府也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例如,苏州市与省内外50多所高校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无锡市与中国科学院和省内外七所重点大学构筑“7+1”政产学研合作框架,在微电子、软件、电气工程、生物医药等方面开展一系列合作项目,有的项目纳入了国家863、973重大科技项目。南京与东南大学合作共建“无线谷”,打造通信与网络技术创新基地和产业高地,已经有1500多名科研人员进驻。连云港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共建能源动力研究中心。这些合作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二是开发区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共同建设创新基地。“十五”时期以来,各类开发区进入二次创业阶段,省委、省政府提出,开发区不仅要成为产业高地,而且要成为创新高地、人才高地。按照这一要求,开发区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创建了一大批产学研联合体。全省各类创新载体在孵企业2万多家,居全国第一。例如:苏州工业园区与中科院共建纳米技术研发和产业基地,已经集聚了5500名专业人才、160多家纳米企业,形成了微纳制造、纳米节能环保和纳米生物医药3个优势产业。无锡工业设计园,原来是传统工业小区,由加工制造向设计创造转型,已引进250多家工业方面设计机构,聚集设计研发人员3000多人,累计获得授权专利1000多件。昆山开发区与清华大学合作,共建清华科技园昆山分园和昆山工业研究院,既出科研成果,又带动了产业的发展。清华大学研发的OLED技术在昆山开展中试,并建成生产线成功投产,该项目获得2011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常州科教城园区坚持“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理念,实施“金凤凰计划”,创办和共建研发机构100多家,引进和孵化高科技企业500多家。泰州国家医药高新区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学和医药研发机构50多家,成为医药科研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
三是企业与大学和科研单位“无缝对接”。企业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对市场需求、新技术应用最敏感,在产学研合作中处于关键环节。推进产学研合作,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形成协同创新的合力。江苏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各类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实现科研与生产无缝对接。截至2012年,江苏企业与省内外970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企业院士工作站326家,博士后工作站500多家,结成各类“技术联盟”7000多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60多个,年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3万多个
第二,突破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制约
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产品,再走向市场,每个环节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科技成果转化出现“梗阻”,缺少资金是重要原因之一。为解决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制约的瓶颈,省委、省政府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是财政拨款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2004年起步就拨款3亿元,以后逐年增加,2008年增加到每年10亿元。为用好这笔资金,专门成立项目评审委员会,由科技、金融、工业等多方面的专家组成。凡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产业化前景好、江苏发展需要的项目,无论是来自省内还是省外、国企还是民企,都给予支持。这些专项资金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催化剂”,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应,带动全社会科技投资1088亿元。自2004年至2012年,共支持839个项目,这些项目共获得授权专利5407件,其中发明专利1702件,在物联网、新能源、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纳米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突破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形成了一批产业链配套的重大项目群,80%的项目居全国同行业领先水平,部分进入世界先进水平。二是促进金融信贷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省里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以信用担保的形式,引导银行支持中小科技型企业发展。目前,全省已有39个县(市、区)实行了科技转化风险补偿资金的办法。三是积极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全省拥有各类创业投资机构超过450多家、管理资金规模1200多亿元,成为全国风险投资机构和管理资金最多的地区。苏州沙湖股权投资中心,管理资金规模近400亿元,累计投资高科技企业300多家,已有16家企业成功上市。
第三,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
改革高校和科研院所人事管理体制,鼓励科技人员走出科研院所和高校创新创业、兴办企业。允许在校大学生休学创办企业。在政策激励下,一大批科技型企业应运而生。南瑞集团是南京自动化研究院科技人员创办的企业,现有员工18000余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30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学历的员工3400多人。公司创办以来,有62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级科技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获专利授权577项,大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继电保护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2012年销售收入达到270多亿元,已经成为继电保护设备生产全球五强之一。
发展新兴产业与自主创新互动并进
世界经济发展实践表明,每一次产业革命都与科学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密切相关。当前,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和兴起,突出表现在能源革命、生物技术进步、新材料开发和信息技术突破,必将引发一批高速度、长周期增长的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也将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前一轮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产业革命中,江苏主要靠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现快速发展,但总体上仍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环节,掌握的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少,竞争力不够强。新的一轮产业革命,我们与发达国家处在同一起跑线上,面临难得的机遇,只要抓住有利时机,就有可能赢得主动,实现跨越发展。
“十一五”以来,江苏选择具有一定基础的六大新兴产业,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不仅构筑产业先发优势,而且抢占技术制高点。
新能源产业,围绕光伏、风电、智能电网等关联产业,突破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打造新能源研发、制造和应用基地。光伏产业,重点在提高转换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核心装备制造方面进行技术攻关,全省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100多项,是全国光伏发明专利拥有量最多的省份。风电产业,着重突破较大功率机组制造技术,构建从关键配套件到兆瓦级整机的产业链,关键零部件占国内市场50%的份额,整机生产能力占全国的30%的市场份额。自主研发制造的6兆瓦机组是我国目前单机容量最大的风电机组,标志着风电装备制造业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智能电网领域,成功突破电网安全稳定在线分析预警、电网调度自动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继电保护等关键技术,高电压输变电工程控制与继电保护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新材料产业,拥有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8个国家和省属研究院所、20个国家级产业基地,每年新增授权发明专利近千件。近5年,全省新材料产业年均增速达到59.2%。在纳米材料、碳纤维、硅材料、精密合金、光纤等领域,取得一批重要技术创新成果,并形成一定产业优势。纳米技术研究和应用总体处于全国先进水平,累计申请专利1500多项,有些技术创新成果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碳纤维领域,攻克生产设备和碳化工艺两大难关,高性能碳复合纤维实现国产化,打破了发达国家的垄断和封锁。硅材料领域,着重围绕提高纯度、提高转换率、降低能耗,攻克核心技术。目前,在节能环保、低成本制造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半导体关键材料、新型建筑节能材料、电磁功能屏蔽材料等领域研发也取得多项成果。
I. 如何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
一、充分认识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当前,经济发展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竞争最激烈的领域越来越集中在科技创新上。谁能在科技创新上先人一步、快人一拍、高人一筹,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先机,掌握优势,赢得主动。要依靠科技支撑引领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高新技术产业化,依靠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全市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二、牢牢把握科技创新的工作重点
(一)培育科技创新主体,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一是要构建企业创新机制。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体制和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二是要加快科技型企业发展。通过政策引导、产学研服务和项目支持使之做大做强,成为带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龙头。三是要加快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省级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并在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安排中给予支持。四是要加快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有效提升民营科技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
(二)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打造产学研结合载体。一是要按照省综改试验区的要求,尽快推进科技创新园的建设,使园区成为促进产学研结合的重要载体、成为科技成果及时转化的重要基地。二是要加强与上级科技部门的沟通协调,强化争资立项,使科研资源更合理地对接市场。三是要有序推进各类创新平台建设。优先建设以重点实验室为主的知识创新研发平台,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主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以新型农村科技服务组织为主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平台,以知识产权交易和创业服务中心为主的科技中介服务平台。
(三)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一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二要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步伐。利用特色资源优势,促进优势资源产业转型升级。三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通过政策引导,产学研服务和项目支持使之做大做强。四要着力发展农业高新技术。认真贯彻落实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把农业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强化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建立多元化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三、努力营造加强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
一是要落实好政策。重点完善鼓励产学研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中小微型企业创新创业、科技人员股权激励等政策措施。二是要加大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加大科技研发经费的投入力度,并保证及时到位。要积极通过科技招商等方式引进科技战略投资,鼓励、支持企业及其他组织自发建立科技创业投资基金,对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行投资。企业要保证科技研发经费。金融部门要支持企业技术开发,实现科技与金融的有机结合。三是要提升科技管理的水平。要跳出科技抓科技,跳出部门抓科技,健全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决策、评价、监督机制,优化项目管理流程,把科技进步与创新工作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切实营造科技创新和进步的良好环境。
J. 发挥技术优势 创新服务内容
邱晓万
挥技术优势发新服务内容创邱万晓2010年至2012年,中国珠宝行业走过了不平凡的三年。三年来,国土资源部珠宝玉石首饰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管理中心”)在国土资源部的领导下,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工商总局的指导下,发挥在行业内科技领先的优势,注重珠宝科研创新,加强珠宝行业管理,积极提高检验技术,扩大珠宝培训和对外交流,为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提供优质的技术服务,推动了中国珠宝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2012年中国珠宝玉石首饰年鉴
3.2 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对外交流
(1)每年4月、7月、9月和11月,管理中心与中宝协共同主办上海、沈阳、深圳、北京国际珠宝展。管理中心作为展览会唯一指定的检测咨询机构,承担展会期间的免费检测咨询工作。
(2)管理中心下属的《中国宝石》杂志针对消费者的需求,由原来的季刊变更为双月刊,并对内容和形式进行了改进,增加了发行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利用《芭莎珠宝》和“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网”的平台,加大对珠宝行业的宣传力度和消费者科普教育。
(3)管理中心加强与媒体的合作。合作对象包括央视科教频道、央视财经频道、凤凰卫视、北京卫视、上海东方卫视等电视传媒,新浪网、搜狐网、新华网等网络传媒,《高尔夫时代》、《旅游地理》等杂志,制作的节目或文章以科研、标准、教育和鉴赏为内容,引导正确的珠宝文化消费观。
(4)2010年7月,管理中心派首席研究员陆太进博士出席DTC在英国举办的钻石会议,收集了国际最新钻石研究成果。
(5)2010年9月,管理中心派人参观了泰国珠宝展,并与泰国GIT研究所、泰宝协、泰国有关彩宝企业及在泰国的鉴定机构就彩宝分级标准及碧玺处理和市场等进行了调研。
(6)2010年10月,管理中心派研究部主任陈华参加了在广西南宁举办的2010东盟博览会-国际彩色宝石名人论坛,并应邀作了题为“中国彩色宝石市场及标准化现状”的演讲。
(7)2010年10月,管理中心派人参加了武汉学术交流会,提交了学术论文,其中陆太进作了题为“钻石鉴定和研究的新进展”的演讲。10月底派人参加了在北大召开的岩石学研讨会并提交了学术论文。
(8)2011年5月11日至19日,管理中心派技术人员赴哥伦比亚进行祖母绿矿山开采、切磨、检测、销售等方面的考察和调研,着重解决祖母绿的优化处理问题。
(9)2011年10月,管理中心派专家参加了在北大召开的岩石学研讨会并提交了学术论文。
(10)2011年11月,管理中心派专家参加了印度彩色宝石论坛,并作了题为“中国珠宝行业及品牌建设”的报告。
(11)2011年11月22日,管理中心举办2011中国珠宝首饰学术交流会,来自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比利时、韩国等国家和港台地区以及全国各省市的珠宝质检机构、珠宝院校、珠宝企业、珠宝评估机构和其他相关单位的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约330人参加了会议。编辑出版了《珠宝与科技——2011中国珠宝首饰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代表了近年来国内外珠宝学术领域的新技术和新成果。
(12)2012年9月24日,管理中心副主任、国检中心主任毕立君、柯捷接待了英国DTC公司总裁Varda Shine一行。双方对如何检验CVD合成钻石进行了技术探讨,交流了钻石检测的科研成果,并对如何应对市场上的CVD合成钻石达成了一致,未来双方将会加强合作。
展望2013年,管理中心将继续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始终为政府、为行业、为企业和社会提供优质的技术服务,进一步加强珠宝科研、制修订标准、培训以及宣传和交流,为中国珠宝产业更加辉煌的明天贡献应有的力量。
学术交流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