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显示器的主要技术指标之一是什么
显示器的主要技术指标之一有:分辨率、扫描频率、刷新频率、点距、响应时间、亮度和对比度、尺寸等。
显像管的尺寸一般所指的是显像管的对角线的尺寸,是指显像管的大小,不是它的显示面积,但对于用户来说,关心的还是他的可视面积,就是我们所能够看到的显像管的实际大小尺寸,单位都是指英寸。一般来说,15英寸显示器,其可视面积一般为13.8英寸,17英寸的显示器,其可视面积一般为16英寸,19英寸的显示器,其可视面积一般为18英寸。
(1)什么是显示技术高扩展阅读:
CRT显示器的调控方式从早期的模拟调节到数字调节,再到OSD调节走过了一条极其漫长的道路。
模拟调节是在显示器外部设置一排调节按钮,来手动调节亮度、对比度等一些技术参数。由于此调节所能达到的功效有限,不具备视频模式功能。另外,模拟器件较多,出现故障的机率较大,而且可调节的内容极少,所以已销声匿迹。
数字调节是在显示器内部加入专用微处理器,操作更精确,能够记忆显示模式,而且其使用的多是微触式按钮,寿命长故障率低,这种调节方式曾红极一时。
OSD调节严格来说,应算是数控方式的一种。它能以量化的方式将调节方式直观地反映到屏幕上,很容易上手。OSD的出现,使显示器得调节方式有了一个新台阶。市场上的主流产品大多采用此调节方式,同样是OSD调节,有的产品采用单键飞梭,如美格的全系列产品,也有采用静电感应按键来实现调节。
❷ 立体显示技术的原理是什么有哪些立体显示技术,并列举其中两项的应用
原理:由于人眼有4-6cm的距离,所以实际上我们看物体时两只眼睛中的图像是有差别的。两幅不同的图像输送到大脑后,我们看到的是有景深的图像。只要符合常规的观察角度,即产生合适的图像偏移,形成立体图像并不困难,这就是计算机和投影系统的立体成像原理。依据这个原理,结合不同的技术水平有不同的立体技术手段。从计算机和投影系统角度看,根本问题是图像的显示刷新率问题,即立体带宽指标问题。如果立体带宽足够,任何计算机、显示器和投影机显示立体图像都没有问题。
立体显示技术:主动显示系统、被动显示系统、光谱分割立体显示系统。
主动显示系统的应用:
用一台输出刷新频率范围为96-144Hz的投影机将左右眼画面交替显示,实际画面的刷新频率为48-72Hz普通银幕,配置外部同步装置和主动立体眼镜,靠同步切换主动立体眼镜来实现左、右眼的影像分离,立体效果很好。但是带来的问题之一就是立体眼镜的频繁开关闪烁带来眼睛的不适。
主动立体投影的光损很大,投影机输出光线的利用率一定低于16%,因为:投影机做立体图像显示时,输出的左右图像的实际亮度为标称立体亮度值(投影机说明书标称)的45%(理想值为50%),光线通过液晶立体眼镜片后亮度至少要减少65%,因此剩余的亮度为45%*35% < 16%)。如果亮度因素特别重要,用低亮度的投影机做主动立体显示时效果不能令人满意,例如亮度为4000流明的投影机,实际主动立体亮度只有为640流明。加之眼镜成本比较高,因此这种显示技术比较适合中等或中等以下的放映厅使用。
光谱分割立体显示系统的应用:
光谱分离立体成像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立体投影显示技术,完美的分离,独特的,舒适的,轻松的立体解决方案,特别是在被动式多通道立体投影显示系统或被动式背投影立体显示系统中,该技术的作用和价值尤为特出。
光谱分割立体显示系统利用光谱分割方法将左、右眼影像分离开,可以使用普通银幕,配置专用眼镜,成本不高,因此比较适合于银幕较大的放映厅使用。
光谱分离立体成像技术这些先进的技术特性解决了目前多通道立体投影显示领域两个非常棘手的技术难题:一是基于偏振立体成像技术的通道间图像之间存在的亮度和色彩差异;而且图像的显示质量、立体感和人的舒适性也得到空前的提高。光谱分离立体成像技术与传统的偏振立体成像技术最大的区别在于它采用光谱分离的方法实现左右眼立体像的高度分离,根据不同色光的波长不同将图像进行分离,没有任何的信号转换处理过程,因此也被称为被动立体成像。信号源本身未经过处理,也就不存在信号不同步问题。它不依赖于具有高增益指数的金属投影屏幕,在漫反射的普通幕布上即可实现立体成像,而经漫反射幕反射后的光线方向是杂乱无章的,整个屏幕的光线反射不具有固定的方向性,这样就和漫反射投影显示系统一样,无论观察者的视点为屏幕前的任何位置,均不会出现通道间图像的亮度和色彩差异。也因此可以避免主动立体成像技术中因屏幕太大或多通道系统存在的“太阳效应”问题。
光谱分离光学过滤器还可将传统的主动立体信号转换成同样刷新率的、感觉更舒适的光谱立体图像输出,观众通过使用光谱分离立体眼镜可舒适地享受高质量的立体图像效果。
❸ 全息显示技术,什么是全息显示技术
全息显示技术是一种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三维图像的技术。全息技术必须通过一定的介质,将影像投射到上面,才能显现出来。最理想的介质是空气,但这种技术目前只在实验室条件下存在(所以我们看到的主要都是伪全息,真全息还只是个概念)。之前美日科学家分别用蒸汽幕分和激光技术解决了介质问题,但由于技术不成熟,成本高,商业前景不太乐观。目前,所谓的全息技术商用主要是利用了半透明的全息膜。其衍生出来的产品主要有360幻影成像和全息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