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代盗墓分哪几个门派其中哪个门派的盗墓技术最牛
盗墓,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考古学家的相关资料记载,其最早可能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旧时期人们大多采用天然洞穴安置尸体或者直接弃之荒野,到了新石器时期,生产力有了进步,人们逐步开始修建“墓穴”来掩埋尸。这个时期,人们普遍将一些非生活必需品作为“陪葬”,“陪葬品”的发展使得盗墓贼应运而生。
春秋战国时期,各方诸侯相互争斗,礼乐制度崩溃。盗墓在这个时期迅速发展,盗墓行为更加肆无忌惮。直到民国末年,盗墓现象还是屡见不鲜。在源远流长的盗墓史上,有着哪些着名的门派流传后世呢?
卸岭派:
据传,卸岭派的创始人是一个土匪,因此,他们有着绿林好汉的气概。他们主要的探墓方式独树一帜,他们利用铁钎打入地下抽出土壤,然后用鼻子闻土壤的气味来辨别是否地下有墓葬。但是,由于卸岭派的出身于土匪,所以给人们留下的印象都是图财。因此,历史上对于这个门派一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争议,有的说这个派别的人员不仅盗墓,还打家劫舍。但是不管什么派别,盗墓总归也不是一个光彩的事情。
B. 古代的盗墓贼是怎样盗墓的呢
盗墓贼在遇到普通规模的陵墓时,凭借着自己的经验与技术,一般在一夜或几夜之间就可以完成盗掘。但是,对于兄睁那些大规模的陵墓,就不是在短时御凯间内能够完成得了的,因羡拆岁此,盗墓贼们针对这种情况也想了很多办法。 那就是通过事先的勘察确定盗洞的位置,在大型的陵墓旁边以各种各样的借口盖一些比较隐秘的房子,高墙深院,再从院落里或者是房屋的内部找准地点挖盗洞,直接通到陵墓的内部盗取宝藏。
盗墓贼一旦开始打洞,工期短则一两个月,长则半年。这些时间里,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吃住在洞里。旁人就是在洞口经过,也不会发现他们。
古人“事死如事生”,认为人死后会到另一个世界中,继续生前的享受,因而十分重视自己的墓葬的规格和陪葬品的档次。有地位的达官贵族,死后的陪葬品一般都十分丰富。 历代对盗墓者看法都是否定的,认为伤天害理,立法中对盗墓者的惩罚也是极为严厉的。但是,在价值惊人的随葬品的诱惑面前,还是有一些人铤而走险,甚至世代经营,形成独特的盗墓技术。在许多西方电影中也不难发现对盗墓者技术的称颂,如《古墓丽影》《国家宝藏》等 从某种程度上讲,盗墓贼的盗墓技术是领先于官方的考古发掘技术的。许多文物品种,都是盗墓者最先发现的,如甲骨文;许多考古技术也是盗墓者最先发明的,如着名的“洛阳铲”。
C. 古人的防盗措施是一步一步推进的,盗墓者是怎么找到的
大家都知道,很多盗墓贼都死在挖古墓的路上,所以这里就有问题了。考古队对古墓进行抢救性发掘时,会不会出现危险?文物会不会被省略?答案自然是肯定的,毕竟中国古人的智慧也不简单。
墓葬几乎没有被发掘过,墓内器物保存完好。那么当时墓中的人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防盗呢?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其实要防备所谓的官贼,满清入关时就是这样。
D. 古代盗墓贼到底是如何盗墓的
盗墓这个职销碰业由来已久,古代的盗墓贼一直就是封建王朝权贵之人墓的克星,几千年的进步和发展也让盗墓贼越来越来越猖狂,偷盗的本领也越来越精准。
比如位于山西宝鸡市凤翔县城南的着名的秦公一号大墓就是这样,这座古墓周围,不管什么季节什么天气,种什么庄稼都没有什么收获。
焦四这样的盗墓组织存在于民间,属于技术流。
而近代被抓获的盗墓祖师姚忠玉,他也类似于焦四,主要负责确定古墓的位置,白天独自踩点,晚上带领团伙挖掘,不挖出东西誓不罢休,对自己寻墓功夫的很自信。
第四种是拾荒盗墓,大概学了点皮毛,拿把洛阳铲到处碰运气,只要是墓里有东西,基本都是三光政策,却也有贪财而送命的很多。
E. 为何盗墓贼的盗洞一打一个准,盗墓的诀窍是什么
说起盗墓大家应该都知道,最近几年影视剧也经常播放《盗墓笔记》,将盗墓者说的很厉渗液害,对于古墓的描绘更是神乎其神,其实盗墓在古代是经常发生的事情,他们经常以团伙作案,对于墓地的地形勘测的非常精确,打盗洞经常是直接通到主墓室,从而取走墓主人最珍贵的陪葬品。
久而久之,盗墓者的技逐渐精湛,就出现了打洞是一打一个准,连我们考古专家都非常惊讶。但是这些都是不提倡的行为,我们主张的是文明考古,将要所有历史文物进行抢救性挖掘,从而来印证更多的历史事实。
F. 从古至今从不缺少盗墓人,是如何发现古墓的
古代墓葬的发掘一方面取决于技术和人类经验,另一方面取决于工具的操作,古代社会流行的挖掘工具是剑,长钉,蜡烛等,在明朝以前,强盗没有特殊的侦查工具。
明朝开始使用铁锥,他的出现使盗贼只将地面上有明显标志的坟墓(如土墩和墓碑)作为对象。盗墓者使用特殊的铁锥探索地面,而地面上没有任何橘唯团痕迹,一旦发现了古墓,就根据锥的金属味选择位置并直接挖挖。
自古以来,尤其是今天,坟墓盗窃就一直存在,它的方法,技术和工具已经发展为更加现代,智能和分组化。军事罗盘,探测仪,雷管,炸药和电锯用于挖掘,汽车,摩托车和手机的运输和通讯,因此,打击古墓盗窃和买卖违禁品的斗争更加复杂和艰巨。
G. 盗墓防御的流派:古代有哪些防盗墓技术
古代,盗墓是一个危险的职业,他们不仅要熟练掌握风水理论知识用以定位墓穴,还要身手敏捷,机智应变随时对付在盗墓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突发情况。古代的墓穴往往机关重重,搞不好就会变成众多的陪葬品之一,那就不好玩了。
古代人对于身后事的重视程度那是相当的高,皇帝对于陵墓的要求更是精益求精,从登基之日起就会开始动工修建陵墓,陵墓的修建除了建造陵墓本身,最大的工程就是各种防盗的措施,墓主们为了死后不被盗墓贼挖个底朝天,可以说是费尽心机,无所不用其极。低格君今天就带你看看那些古代陵墓的防盗手段。
1.疑冢假墓 瞒天过海
盗墓贼想要盗墓,第一步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先找到墓,古代的君主们在第一步就为他们设置了一大难题——建立许多疑冢假墓。想挖我的坟头吗?首先你得有能耐找到我。疑冢虽然是防盗手段中最笨的方法,却也是最为有效的,往往能将贼人的盗墓计划扼杀在摇篮中。
(曹操)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
——《三国演义》
将疑冢方法运用得登峰造极的是一代奸雄曹操,生性多疑的曹操怕死后被人挖坟掘墓,便设立了七十二疑冢,让深恨曹操之人和盗世基墓贼无从下手。这虽然是出自演义的说法,但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个方法确实有效且被广泛使用。
2.巨型石门 阻天隔地
这个几乎是每个陵墓都会用到的防盗手段,在通往棺椁的七八个墓室通道上,都会装配一个巨大的石门,这些大家伙往往设计都十分精妙,工匠们利用门轴和石门的相互作用,使得石门一旦关闭就不可能再次打开,除非将石门完全毁灭,这在当时看来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这样石门就把整个墓室与外界隔离开来,盗墓者想要从正面攻入墓室势必登天还难。
巨型石门对于墓室的保护作用,我们从一点就能看出端倪——几乎所有的盗墓贼都会从墓室的上方进入墓室窃取宝物,没有谁会傻到和十几吨重的石门死磕。巨型石门就仿佛是墓主人对来访者的一个巨型的警示牌:此路不通,请绕行。
3.机关毒物 叫你有去无回
当盗墓贼们绕开石门另辟蹊径,正在为自己能够成功攻入墓穴而兴奋不已的时候,殊不知,墓室里面有数不清的死亡陷阱等待着他们。这些陷阱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先进的科技的代表,将当时的工程技术和化学技术最高成就全都用在了陵墓里。在这里低格君不禁要吐槽一句,有这么精妙的技术用在社会主义建设不好吗?
当盗墓者行走在墓室中,若是一个不小心误碰了机关,或落入满布刀剑的深坑,或落下千斤巨石拍成肉饼,一旦中招那必定不能活着出去。更恐怖的是这类陷阱往往能重复利用,保证来一个死一个,来两个死一双。
除了各类设计精巧的机关,化学陷阱也是墓主们钟爱的防盗手段。据史料记载,古代最常用的化学防盗设备就是水银,将水银放置墓中蒸发成汞蒸气,会给盗墓贼带来极大的麻烦。魏襄王的陵墓中更是会喷出不明黄色气体,让人靠近不得。
襄王冢,以铁灌其上,穿凿三日乃开。黄气如雾,触人鼻目皆辛苦,不可入。以兵守之,七日乃歇。
——《太平广记》
4.流沙乱石 埋人填坑
流沙墓是让盗墓者最为头疼的一类陵墓,这种墓在建造时非常困难,但是防盗效果不是一般的好,所悉耐谓一分钱一分货,流沙墓绝对是性价比超高的一种选择。墓穴四周通常会填满炒干的细沙,少则几吨,多则上百吨。盗墓者每挖一个洞就会迅速被沙子填满,运气不好的,整个人被活埋都是有可能的。
盗墓者想要成功盗墓,只有把所有的沙子全部掏出才行,这个工程就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完成的了,往往容易暴露目标。偷坟掘墓不论放在中国的哪个朝代,都是诛九族的罪过,偷不着东西事小,搞出太大动静被人发现抓住,这可玩完了。流沙墓在与盗墓者的博弈中完成了防盗和震慑心理的双杀,凝聚了中国几千年来陵墓防盗工程的精华。
5.画个圈圈诅咒你
千防万防都没防住怎么办?古人们还有最后一招,那就是画个圈圈诅咒你。诅咒这块玩得最着名的还不是中国人,是来自埃及的法老图坦卡蒙,在他的金字塔里面睁返春有这么一句话:谁要是干扰了法老的安宁死亡,灾难就会降临到他的头上。据说在发掘图坦卡蒙金字塔的时候还真的因为各种原因死了不少人,给这段咒语添加了不少传奇色彩。
而在中国也有类似的墓室诅咒,在山东就出土过这么一座汉代墓穴石刻,上面就刻着这样的诅咒,翻译成现代文,大概的意思是:“谁敢盗我的墓,我就叫他断子绝孙,即使无意破坏了我的墓,也会遭到报应,希望不要出卖我,不要把这告诉别人……”怎么看都像是小孩骂人的感觉……也不知道这样的诅咒到底生效了没有。
古代的土豪们处心积虑,生前就为死后事忙活,是因为他们相信死后会去到另外一个世界,要把财富都带过去才行,房(ling)子(mu)也必须要修的漂漂亮亮,高端大气。毫不夸张地说,古人的陵墓防盗技术代表着当时的科技水平,虽然不是特别高。
H. 古代盗墓贼为何能一找一个准呢他们究竟有何秘诀
在古代的时候,科技不够发达,但是古代的盗墓贼还是可以一找一个准儿。主要就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秘诀,总体来说,就是“望”“闻”“问”“切”。
我们都知道,盗墓行业自古就非常的猖獗,说起盗墓来,那技术和经验都是非常重要的,古代的时候,科技不发达,而盗墓的工具一般都是以铁锹,斧子,火把,蜡烛,镐为主的,他们没有专业的探测工具,从明朝时候开始,盗墓则主要就是利用辨别金属的气味来选择方位的,一开始是铁锥,到后来发展为洛阳铲,盗墓使用的工具也在一步步的进化,那么古代盗墓贼到底是通过什么秘诀一找一个准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第四,“切”如同诊脉一般。
知道了古墓的具体方位以后,从哪里可以下手,从哪里能够以最短的时间和距离进入到古墓里,这些都是需要经验的,而一些有经验的盗墓贼就可以通过地势的走向,就像给人把脉一样,精准培咐的找出棺材所在的位置,然后直接打洞,以最快的速度进入主墓室,盗取陪葬品。
I. 古代盗墓贼如何盗墓呢
说起盗墓,人们首先想起的就是在《盗墓笔记》和《鬼吹灯》中最为常见的洛阳铲。其实,洛阳铲在民国盗墓中使用并不普遍,由于当时没有公开推广,都是小圈子内熟人相传,主要局限于河南洛阳一带的盗墓圈。而在其它地方,特别是地质粘硬,砂、石较多丘陵山区,并不用洛阳铲。
洞口
有的盗墓小说写到“卸岭派”盗墓贼用钎的细节时,说得很神,称这一派主要用鼻子:从地下拔出钎来,用鼻子闻闻所带出泥土的气味,就知道地下是否有东西,有什么东西。为了保持鼻子的灵敏程度,干活前忌烟酒辛辣之物。
小说并非虚构,那些按照风水定位古墓,甚至可以闻出古墓年代的本领都是真实存在的,艺术源自现实,小说也是如此。只不过随着火葬的盛行,盗墓这个行业也会随之消失。
J. 古代人是如何盗墓的
根据畅销小说《盗墓笔记》改编的同名网络剧7月3日全集上线,引发众多粉丝追捧。据说在全集上线的当晚近五分钟内,爱奇艺上《盗墓笔记》的瞬时播放请求高达1.6亿次,开通VIP会员的订单请求也超过260万次,整体播放量据不完全统计已逼近10亿次,甚至造成了爱奇艺服务器“大瘫痪”的局面。如此疯狂的场面,再加上小说之前热门的状态,足见大家对“盗墓”这一既惊险刺激又充满未知神秘的行当兴趣之浓。
在史书中,被记载的盗墓者多是声名显赫的人物。无论是在古代还是近代,大凡盗墓者,都可以分为官盗和民盗。像项羽、董卓、曹操,还有那个臭名昭着的东陵大盗孙殿英,都是动用大批士兵明刀明枪地大肆挖掘古墓。他们除了取走里面的宝物,还要毁坏掉墓葬建筑,这种人通常被称为官盗,带有典型的军阀流氓特征。
除了这些明抢的,就是“暗偷”的民盗。民盗大多是来自民间的一些人,以各种方式偷偷挖开古墓,盗取财务,大发横财。这些人有时候会结伴而行,大多会在行动前从史书、地方文献或者民间传说中寻觅出古墓的踪迹。然后就会去查看地面的封土形状来判断墓葬的级别和年代,再之后就是靠经验和工具进行盗墓了。
古代中国人相信死亡并非是生命的终点,死去的人只是进入另一个世界。因此古人,不管贫穷还是赋予,总希望死后能带走一些随身物品或者是财宝器具,方便他们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享乐。越是地位崇高、家庭富裕的人,他们的墓葬随葬品就会越多。厚葬,已经成为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文化风俗。
恰恰是这些财富,吸引着那些企图发死人财的人。达官贵人在修建自己的墓葬时,也是处心积虑防止盗墓者。盗墓与防盗几乎如影随形,寸步不离。盗墓最早在什么朝代出现,至今已无法考证,从史书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周朝时期就已经非常普遍了。在《吕氏春秋·安死》中有一段描述战国时期的民众生活的文字:“君之不令民,父之不孝子,兄之不悌弟,皆乡里所釜?而逐之,惮耕稼采薪之劳,不肯官人事,而祈美衣侈食之乐。智巧穷屈,无以为之。于是聚群多之徒,以深山广泽林薮,扑击遏夺,又视名丘大墓葬之厚者,求舍便居,以相相之,日夜不休,必得其利,相与分之。”意思是说,君主的不良百姓,父亲的不孝儿子,哥哥的不听话弟弟,都是乡亲邻里排斥驱逐的人。这些人厌恶耕种的辛劳,不肯管理人事,而追求华衣美孙好食来享乐。当投机取巧的心思用尽之后,就会聚集众多人,依靠深山、湖泊、密林和沼泽,进行偷袭和拦路抢劫。他们还查看名山丘陵中的殡葬厚重的坟墓,找房子在附近住下,每天日夜不休的挖掘这些坟墓,一定得到了所想要的好处共同分赃。如此看来,当时盗墓的盛行已经成为一种风气。
一边是盗墓,一边是防盗。一边是为了利益和生命安全,盗墓技术不断精益求精;另一边是为了防粗孙盗,费尽心思把墓葬建造的真假难辨、机关重重。这样的博弈一直持续了几千年,仍然经久不衰。
中国古代的盗墓贼,从地区上分,有南派和北派两类,以长江为界限。北派中还分出了洛阳帮和关中帮等派别,南派中分出了长沙帮和广东帮等,各帮派都有自己的“活动范围”,帮外的人很难进来。一般情况下,各帮派之间互不侵犯,各自做各自的。
对于北派来说,是以其“功力”见长,比如盗洞打在何处,是棺前还是棺尾,挖掘时要挖成什么形状,是方洞还是园洞都十分讲究和诡异。方口形的盗洞是北派所创,在陕西关中地区的黄土地上比较多见,圈内多称为“关中式盗洞”。北派的盗墓贼在工具的使用上也依然很讲究,比如洛阳铲就是北派盗墓贼发明的。
据现代考古发现,安阳殷墟的殷商王陵区,西区大墓8座,东区大墓5座都不止一次被盗,残留遗物极少。参加发掘的考古人员记述道,早期盗墓者对墓室位置判断极正确,他们会在墓室的正中开一个圆形的大盗坑,坑口紧贴着墓室四壁。这个盗坑会直达墓室椁顶,此时墓葬内的椁室尚未腐朽坍塌,盗墓者可以直接进入其中,把室内的财物席卷而去。
北派的一些盗墓贼还会则凳铅在墓周边地区以不同理由盖房子来掩人耳目,然后从屋子里挖地道通向墓室。他们基本都是夜间行动,外人很难察觉。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卷九《如是我闻三》中,就记录了用类似手法盗墓的故事:“康熙中,有群盗觊觎玉鱼之藏,乃种瓜墓旁,阴于团焦中穿地道。”这里面所说的“团焦”也就是乡村瓜田中搭建的圆形瓜棚,这类都属于“墓冢盗”们使用最多的经典性方法。
不过不是所有的墓葬都能在旁边盖房屋或者瓜棚的,一旦发现墓葬中有重宝但是附近的环境又不适合搭建遮掩物时,盗墓者甚至会采用迂回的战术,在相对比较远但更为隐蔽的地方下手挖井,然后顺着井再斜着挖,直到通往墓室。这种方法费时费力,没有一定的耐心和体力毅力是坚持不下来的。有时为了避开人群,甚至要远出几公里地,工期可能达半年甚至更长。然而,一旦成功,收获也足够其后半辈子的享乐了。
与北派不同,南派以“巧技”见长,大多都是靠自己或是祖传的经验,结合所掌握的理论研究知识探穴盗宝。南派的人十分擅长于古代的风水知识,相对于北方人用的洛阳铲,他们更善于使用“望”、“闻”、“问”、“切”四法,这个方法是南派中长沙帮盗墓贼所总结,属于惯用手段,当然也算得上是南派的绝技。
“望”也就是望地形和风水。盗墓贼凭借自己的经验和风水知识,每到一处,先查看地势。古代墓葬由于年代久远以及墓葬风格等原因,在外型上很多已经和自然的平地、山丘、土坡混杂在一起了,行外人即便每天走在墓上也看不出来。但是道行深的盗墓者在几公里外就能看得出来,这主要是因为古墓在建造时多依据风水布局。只要是真正的风水宝地,一般都会有大墓葬的存在,而且墓葬的规格也肯定特别高,陪葬的宝物自然也是既多且精,甚至是无价之宝。用这样风水之术来预测地面有无标志墓葬,几乎是出手必中。
“闻”顾名思义就是嗅气味,借此来搜寻墓葬的具体位置。盗墓者一般会听风、听雨、听雷,观草色、泥痕。在踩点的时候,如果发现了墓葬所在位置便翻开墓葬表面的土层,取一撮墓土放在鼻子下猛嗅,这样可以从泥土的气味中来辨别墓葬是否有被盗过,也可以根据土的成色来判断墓葬的大致时代。据说功夫好的人是可以用鼻子辨别出汉代墓葬与唐代墓葬的。
“问”也就是踩点了。一般这些盗墓者会假扮成风水先生或者相士,游走在会出现风景优美之地或者出过将相高管之处。这些人能说会道,善于察言观色,能与长者谈上话,在日常交流中探寻古墓的信息与方位。
找到古墓的具体位置之后,就要用到“切”了。首先是要找好打洞的方位,争取以最短的距离进入棺椁。深谙此道的人盗墓经验丰富,观察事物敏锐,常常是根据地势地脉的走向来判断椁室的位置,就如同给人切脉一样准确。其次是到达椁室内,凿开棺盖后,要摸取死者身上的宝物,从头上开始一直摸到脚。此时并不是瞎摸的,是要有技巧,确保不会遗漏财物。古人死后会在尸体的一些器官内放入玉器防止腐烂,盗墓者的这些细节都不可以放过。第三步就是用手摸触出土的文物了,凡事行内的高手所过手的文物不计其数,面对这些盗出来的宝物,有时并不需要用眼睛看,只要抚摸一下就可知源自什么时代,价值几何。
面对盗墓者的嚣张,古代人生前修建自己的陵墓时无不是费尽心思。古人防止盗墓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在墓内积石,这种形式多出现于东周到秦汉时期北方的大墓葬中。如在洛阳西郊一号战国墓中,在棺撑上下堆积了卵石和木炭,棺撑上部的石炭积成二层台,呈斜坡状。
二是用砖石等将墓室门封固起来,比如江苏徐州北洞山西汉早期崖洞墓,在其通道近往墓室门的地方,就以三列九块打消塞石和双列八块塞石堵塞,塞石能有七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