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信息技术 > 中国农业如何突破技术性壁垒

中国农业如何突破技术性壁垒

发布时间:2023-04-25 14:52:08

Ⅰ 中国应该如何应对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对策

实施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战略
从实践看,推广和使用国际标准,是减少国际贸易摩擦,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扩大商品出口的根本途径。截止到2001年,我国在19744项国家标准中,仅有8621项采用了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采用率仅为43.7%,而WTO大多数成员方这一比例数在70%左右;在这8621项双采标准中,绝大多数是等效或非等效采用,等同采用的比例仅在10%左右。对此应采取以下措施:①转化标准。既组织专门的人力、物力认真研究和积极推广使用国际标准或发达国家的先进标准,并转化为我国等同的标准,以此来确定企业生产和技术改造的方向和目的,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继而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②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目前,国际上采用的标准很多是发达国家的国家标准或企业标准转化而来的,充分反映了发达国家利益和经济技术水平,而由我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却寥寥无几,这对我国是不利的,而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协调工作,使其能反映我国的利益和要求,无疑有利于突破TBT限制。
实施企业及产品的认证战略
企业应积极开展并加强ISO9000和ISO14000的认证工作。企业取得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重视其衍生出来的行业或专业的质量保证,有利于促进我国质量管理水平向国际水平靠拢,并获得良好的国际市场信誉;企业同时应取得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目前该认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日益增强,很多跨国公司或政府采购,逐步对供应商提出有关环境认证的要求。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和环境产品认证,被称为“双绿色战略”的认证,是打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绿色通行证”。
此外,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还要非常重视SA8000的认证。SA8000即“社会责任标准”,是全球首个道德规范国际标准。据介绍,我国出口到欧美国家的服装、玩具、鞋类、家具、运动器材及日用五金等产品,都已经遇到SA8000的要求。2002年9月,广东省中山市一家鞋厂因没有达到当地法律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曾被客户停单两个月进行整顿。同年7月,因发生女工中毒事件,一家台资鞋厂曾一度陷入全部撤单的困境。而更多的企业则是因为达不到SA8000的要求,而痛失产品出口订单。总之,如果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及时获得认证,SA8000就会成为横在我国企业面前又一个新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推进环保产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政府应制定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环保产业的发展,把环保产业培育作为提升出口产业结构的重点和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给予环保产业优惠政策,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投资,促使其走技术进步、保护生态环境与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企业因把开发环保产品作为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的重要举措,从源头做起,保证加工原料的质量,实施清洁生产,坚持走“以质取胜”的道路,实现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政府应强化环保执法,推行“绿色环境标志”制度;应设立“绿色银行”和“绿色产业基金”,为环保产品的开发与出口提供专项贷款和信贷担保基金。
全面提高企业及产品的综合竞争能力战略
欧盟将于2005年1月1日实施电冰箱能效指令修订的指令(2003/66/EC),该指令增加的两个新指标为A+,A++级,达不到该指令的产品将会被逐步淘汰。而海尔产品早在1999年就率先通过了欧洲的A级能效标准,2002年又有6种型号率先通过了欧洲的A+节能标准,2003年又有4种型号产品通过了欧洲TNO检测机构的A+节能认证,并获得了节能补贴,成为中国节能电冰箱出口欧洲市场的第一个突破口。海尔电冰箱获得A+节能认证可以说是高标准、高质量、高技术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一个示范。所有企业都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技术引进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来全面提高综合竞争能力。首先,企业必须重视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结合本企业的自主开发,通过技术外溢和后发效应的协同作用,吸收、消化先进技术,将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提高到一个新的技术水平,并尽快地从比较劣势向比较优势转变:其次,单纯的技术引进往往难以得到较为系统先进的复杂技术,这是因为这些技术往往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所以需要引入外商直接投资,在与外国企业的合作和竞争中,国内企业通过“边干边学”等溢出效应,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
大力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目前,我国出口产品的市场仍主要集中在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而这些国家市场准入的技术性“门槛”比较高,而许多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产品市场准入的技术性“门槛”相对较低。因此,针对不同的国家对产品的技术性要求不同的特点,我国企业就应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努力提高在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市场占有率。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利用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到国外去投资设厂,从而可以有效利用当地的资源就地生产,就地销售。
贸易救济措施
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我们可以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的有关规定。该协议规定各成员国有关产品法规、标准、认证和检验制度方面实行非歧视性待遇和国民待遇,因此可以利用该协议要求主要进口国家消除歧视性、不合理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对于那些不合理的具有明显歧视性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还可以及时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寻求妥善解决;利用我国2002年10月1日实施的《对外贸易壁垒调查暂行规定》。如果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活动中遇到其他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或受到不公平待遇,企业可借助法律专家、技术专家、贸易专家等方面力量,进行调查取证,必要时可申请商务部对进口成员方实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进行立案调查,以消除这些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正常发展;利用国与国(地区)之间的协调作用克服技术性贸易壁垒。即通过进一步加大多边、双边对外协作力度,以争取能逐步彼此承认各有关机关的检验、检疫证书,以利简化手续,降低成本,便利出口;构建我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为了国家生态和经济安全,保护人类及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护环境,合理有效地保护国内幼稚产业,我国应参照国际规范建立自己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一方面可以使我国企业改进生产以适应各种先进标准,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发达国家利用加工贸易和投资向我国转移高污染产业。同时,也可使外国慑于报复的可能而减少歧视性的技术规定。建立并充分利用现有的TBT预警机制。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TBT的预警机制,加强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收集、整理、跟踪和研究,为企业提供正确的导向;企业则应充分利用已有的TBT预警机制,做好防范工作,采取积极措施,突破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Ⅱ 我国农业产品如何面对出口绿色壁垒

绿色贸易壁垒是指进口国政府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健康为由,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目的,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条例,建立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和产品包装要求,建立繁琐的检验认证和审批制度,以及征收环境进口税方式对进口产品设置的贸易障碍。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合法性、保护内容的广泛性、保护方式的隐蔽性和实施效果的歧视性等特征。

一、绿色贸易壁垒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分析

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达233.9亿美元,实现连续五年快速增长,创历史新高,中国也因此成为全球第四大农产品贸易国。但是国外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设立的壁垒也呈现增长态势。据国家检验检疫部门统计,2003年国外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设置的技术性壁垒平均每天增加一项。2004年以来,这一势头有增无减,壁垒还从发达国家扩散到发展中国家,而且检测标准愈发苛刻。
1、我国农产品出口"门槛"提高
目前,在一些国家实施的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已对我国农产品出口构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检验检测项目日益增多,检验标准越来越高。一些发达国家在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时,检测项目日益增多、标准越来越高,甚至达到了苛刻的程度。
(2)受影响的农产品范围越来越大,包括粮食、水果、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禽产品、茶叶等大部分农产品。
(3)容易造成扩散效应。一旦绿色壁垒的某项具体措施付诸实施,不仅直接严格限制甚至禁止一些产品的进口,还易引起其他国家效仿。
2、农产品出口市场受到挑战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已成为国外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对象国家之一。目前中国主要贸易伙伴有美国、日本、欧盟、韩国、东南亚等。面对其制定的技术标准,一方面,由于我国长期忽视环保产业的发展,技术手段有限,很难在短期内将其技术指标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凭借自身在环保方面的优势,继续制定对发展中国家过于苛刻的环境标准,并通过世界贸易组织将贸易与环保紧密挂钩,对我国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
3、优势淡化,劣势凸显
我国农产品出口主要依靠价格低廉及国内资源丰富的优势,但在绿色壁垒的阻挠下,竞争优势荡然无存。为达到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我国出口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不得不增加有关环境保护的检验、测试、认证和鉴定等手续及相关费用。产品的外观装潢、出口检验和广告等也要做大幅度的调整。这样,我国出口产品的各种中间费用和附加费用将大幅增加,出口成本大为增加,进而削弱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4、影响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引发贸易摩擦
近年来,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为名,经常采取单方面的贸易措施,限制外国商品的进口,由此引发的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日益增多。世界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像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这一类区域性经济组织的成员基本上都是发达国家,他们的环保水平和环境标准大致接近。因此,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区域自由化贸易的形式,以低于区域环境标准为由,将来自区域以外的产品排斥在巨大的区域市场之外。随着世界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中国将不可避免地与其他发达国家或区域性经济组织因为环境问题产生双边或多边的贸易摩擦,影响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不利于我国外贸的稳定发展。

二、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措施建议

1、建立完善的农产品标准体系
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实行农产品认证以来,对多种产品进行了绿色认证,并为农产品初步实现标准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也应看到,这些认证还远未达到国际标准化的要求。
(1)了解他国和国际贸易体制中的公共健康规范。我们需要熟悉并掌握WTO的相关规则和制度,进而充分学习其他国家在世界贸易体制之下制定的公共健康与国际贸易决策,应对出口贸易的各项挑战。
有关部门除了加强在技术层面的努力之外,还应当强调对SPS和TBT协定在法律层面上的认识。这些可以使我们充分了解WTO成员为合法地采取保护公共健康的贸易措施必须符合的条件,积极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或相关机制。
(2)建立强制性标准通报和咨询制度。现在,过去的生存性农业现在要转向市场、竞争性农业,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却缺乏与之相适应的农产品安全生产体系、检测检验手段、质量控制体系。在生产、流通和质量安全管理上与国际市场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我国应加强对国外技术法规的研究,多渠道收集国外技术法规、标准信息;加强标准化信息体系建设,建立相关的情报系统;借鉴国外的经验,培育和发展咨询服务市场,帮助农民、企业及时了解有关国际技术壁垒动向,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防患于未然。
(3)建立完善的农产品标准体系。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呼声越来越高,贸易战已由关税、配额之争演变到"标准"之争。修订现有的技术标准和相关技术措施,加快采用国际标准的步伐,才是突破绿色壁垒的切入口。标准修订的重点应放在农产品的质量等级、安全、环保卫生标准,生态农业和高新技术农业标准上;将产品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纳入标准管理轨道,建立种植、生产、加工、包装等诸多环节技术操作规范,以及环境安全过程控制等方面的标准,逐步形成与国际标准相匹配的标准体系,同时健全国家标准复审制度。
①要提高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卫生安全水平。目前中国出口的农产品疫病、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仍十分严重,因此必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逐步实施动植物病虫害区域化管理,加强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切实提高动植物卫生水平;进一步推广"定单式农业"的农产品出口经营模式,农产品出口企业要建立自有种植、养殖基地,开展农产品和食品认证,严格按照标准化生产,建立和完善农产品种植、养殖履历和质量可追溯体系,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②要加快动植物卫生检疫标准和食品安全标准制定步伐。目前,在出口方面由于我国产品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成为扩大出口的障碍;在进口方面,由于我国的技术标准低于国际标准或无国际标准的动植物检疫,其他国家不合格的产品因符合我国的标准而进入中国市场,将直接导致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经济威胁乃至生态危机。因此,必须加快我国动植物卫生检疫标准和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步伐,与国际接轨。
2、积极应对,破除壁垒
(1)坚持原则,据理力争。国内立法能否用于限制国际贸易,依据多边环境条约而采取的贸易措施是否违背WTO的自由贸易原则,都尚存争议。一些国家运用WTO争端解决程序,积极应对绿色壁垒,取得了良好效果。因此,我国应充分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有关条款,并根据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所确定的国民待遇原则和最惠国待遇原则提出抗辩,充分利用环境条约协议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照顾原则,为中国农业扩大出口创造条件。
(2)积极在国际组织中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要利用现有WTO机制,要求主要进口国取消不合理的技术性限制措施,努力寻求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与贸易中应有的优惠待遇。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WTO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开展有关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应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和相关国际组织及民间组织和活动,主动参与或承担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努力争取在国际标准上的话语主动权。同时,应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保持密切联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为农产品出口营造公平竞争的国际环境。
(3)加强环保宣传,倡导绿色意识。要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整个社会的环保意识。建立绿色贸易制度,把绿色贸易思想作为开展国际、国内贸易的一个基本思想和基本原则,顺应世界绿色潮流,促进可持续发展。
3、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进中国绿色食品的进程
发展生态农业对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生态环境、社会协调发展,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的出口产品集中在低附加值、密集型产品上,价格是产品竞争力的主要指标。我们不能一直遵循劳动力成本低这一静态的比较优势去参与国际竞争,而应通过国家力量,创造动态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环境与健康领域的经济产业,带动高科技农业和产业结构升级。生态农业是传统农业和现代化农业相结合的产物,是环境与发展的最佳结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生态农业建设必须纳入全国农业发展规划。中国生态农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生态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为主导的绿色壁垒在国际贸易中越来越重要。为加快我国生态农业的跨越式发展,"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项目已被列为"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专项。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将把我国生态农业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调动农民进行生态农业建设的积极性。
(2)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政府应制定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生态产业的发展,把生态产业培育作为提升出口农业结构的重点和提高农民收入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应设立"绿色银行"和"绿色产业基金",为绿色产品的开发与出口提供专项贷款和信贷担保基金。
我国具有开发有机食品的得天独厚的条件--生物品种繁多,且绝大多数未经基因重组;农村劳力资源丰富。然而由于体制和效益上的原因,涉农科研机构的先进生产技术很难迅速转化为先进生产力,造成长期以来科学技术对农业的贡献率偏低。因此,科技对农业的支持是我国农产品出口突破绿色壁垒的一个重要支撑点。
(3)利用市场机制培育我国生态农业产品市场。扶持农产品龙头企业和加强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整合我国农产品出口力量,克服企业规模小、分散的局限性,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生产标准化和农产品附加值。

Ⅲ 国贸问题,中国农产品国际分工想要发挥更大优势,应该从哪方面做努力

中国既是一个农业大国,又是人口大国,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一直以来是中国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农民不富,中国不富”,农产品的稳定对中国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国加入WTO之初,曾有不少人士担忧中国农产品将遭受来自国外农产品的强劲冲击,因而动摇中国的国本。加入WTO以来的五年多时间里,中国农产品在挑战中发展了自己,出口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农产品出口可以高枕无忧了。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随着中国开放度的进一步扩大,农产品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将更复杂,应对工作更艰巨。为此,我们需要全面的理解农产品的出口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研究我们目前存在的差距,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才能确保农产品稳步健康发展。

一、我国农产品出口现状

(一)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分析

中国农业基本上是一个以满足内需为主的产业。从贸易差额上看,在加入WTO以前,中国农产品贸易在大部分年份都保持顺差。加入WTO后,2002年中国农产品出口大幅度增加。据统计,2002年全年中国农产品出口达到180.2亿美元,比上年增加20.8亿美元,同比增长12.8%,当年农产品贸易顺差为57亿美元。进入中国入世第二年,中国农产品出口继续保持增长趋势。截止03年底,中国农产品出口总额达到212.4亿美元,进口总额达到189.3亿美元,仍实现贸易顺差25亿美元。2005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总值达到272亿美元,比建国初期的5亿美元,增长53.4倍。但是,随着中国农产品进口关税的降低,中国农产品在这个时期进口增长幅度也在加大,超过了农产品出口的增长幅度,甚至出现逆差现象。据统计,05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达514.2亿美元,其中农产品出口233.9亿美元,进口280.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4%,成为仅次于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全球第四大农产品贸易国。农产品出口虽实现连续五年快速增长,却出现了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自1984年来的首次逆差。

(二)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特点

1、农产品出口结构

我国农产品出口反映了中国农业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结构特征:一方面,中国出口农产品以劳动密集型高价值农产品为主。如2003年中国出口新鲜及冷冻水产品33.4亿美元,占全部农产品出口的15.7%;蔬菜出口21.8亿美元,占10.3%;园艺产品出口52.7亿美元,占24.8%;畜产品出口27.3亿美元,占12.9%;四类产品出口合计占农产品总出口的63.9 %。另一方面,农产品加工品出口增加。2003年中国农产品加工品出口85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40.2%。其中蔬菜水果加工品出口21.7亿美元,占农产品总出口的10.2%;水产品加工品出口19.3亿美元,占9.1%;肉类加工品出口7亿美元,占3%。总的看来,我国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出口优势正在显现。

2、农产品出口的地区分布

中国主要的农产品出口省份是山东、广东、浙江、辽宁、吉林和福建等,其中山东是农产品出口增长最快的省份之一,山东自2000年超过广东成为中国最大的农产品出口省。总体来说,中国农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中国农产品出口前十位省(市)中有8个属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农产品出口占全国的16.6%,其中只有吉林省出口超过10亿美元,在全国排名第五,黑龙江出口超过5亿美元,在全国排名第九;目前西部十省农产品出口较少,2003年西部十省出口农产品13.74亿美元,仅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6.5%。

二、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的问题

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现状表明,中国农产品出口自入世以来出现了转折性变化,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在中国农产品继续保持比较优势、出口潜力较大的同时,目前还存在一些影响农产品出口的突出问题。

(一)国际竞争力总体不强

在国际市场上,我国部分农产品具有良好的国际竞争力,如园艺、畜禽类产品、水产品等。但从出口额来看,除了蔬菜略有增加,其他农产品出口不进反退。表面上看,这是由于其他国家在家禽和动物进口方面设置的种种非关税壁垒,成为中国相关农产品出口的障碍。但究其深层原因,还是在于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未得到根本提高。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农产品面临着双重压力:在生产方式上,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和价格高。据统计,我国近年的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的生产成本中,人工费用占到35%~53%,使得原本具有价格优势的大宗农产品的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相当,出口竞争力下降。而发达国家农产品人工费用则不到10%。在产品质量上,我国农产品规格化标准化程度低,产品质量不高,农产品安全问题突出。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近年来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愈演愈烈,成为目前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的新特征,严重影响中国扩大农产品出口。从日本、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针对农产品实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来看,中国农产品出口面对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体现在检验检疫壁垒和身份认证壁垒。许多发达国家制定了完整的保障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既规范了国内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同时也将不符合标准的国外产品挡在了国门之外。例如日本对入境的农产品及食品实行近乎苛刻的检疫、防疫制度,在植物检疫方面,凡属日本国内没有的病虫害,对于来自或经过发生该病虫害国家的寄生植物均严禁进口。农产品还需要接受卫生防疫部门的食品卫生检查,对于强制性检查食品,要逐批进行百分之百的检验。对中国蔬菜等农产品来讲,今后进入日本市场将更趋困难。

(三)农产品出口遭遇着“绿色壁垒”

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制订较高的农产品检验检疫标准,而我国农产品质量大多达不到这样的水平。入世后,我国一些农产品就因为农药、化肥残留较高而被一些国家禁止进口,有的农产品则因为难以得到进口国的质量认证及其包装标签认可而不能出口。在这方面受阻最重的当属畜产品,其主要原因:一是检验检疫标准提高,检验指标范围扩大。如欧盟从2002年初,因在我国出口的兔肉、鸡肉和冻虾等产品中检测出含量为200mg/kg的氯霉素而停止从我国进口该产品,而上述氯霉素含量在国内则无法测出。“绿色壁垒”已成为中国农产品出口面临的最大障碍。

(四) 反倾销 与我国农产品出口

据统计,从1979年中国出口的糖精钠在欧盟被 反倾销 起,截止2005年已有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起诉500余起 反倾销 调查,涉及4000多种商品,影响中国出口产品贸易额超过150多亿,中国农产品出口也遭遇反倾销调查。例如,2003年12月31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启动对来自中国、巴西、印度、泰国、越南等国家的冻虾进行反倾销调查,要求对中国的虾产品征收119%—267%的反倾销税。显然,中国虾产品在美国市场将受到沉重的打击。需要高度重视的是,随着中国农产品竞争力的不断提高和出口的快速增长,中国农产品面对的反倾销争端将日趋频繁和激烈,有可能成为今后不能回避的出口障碍。

三、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对策

中国农产品面临国际市场上的严峻形势,只有结合农产品出口贸易状况,从源头上攻关,进一步完善促进农产品的政策措施,着力提高出口竞争力,积极应对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才能使中国农产品持续发展,并力争上一个新台阶。

(一)利用比较优势,优化农产品进出口结构

农产品进出口结构是以优势格局为基础的。我国是人口大国,土地资源和建设资金有限,应该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和技术密集型农产品,如猪肉、禽肉、水产品、蔬菜、花卉等,以比较优势为基础调整农产品进出口结构,以国际农业资源配置调整国内农业资源配置,增强出口产品竞争力。目前,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初级农产品出口占80%,深加工产品出口占20%,而世界农产品出口大国荷兰初级农产品与深加工产品出口的比例为1:3。另据有关方面分析测算,发达国家农产品的加工品占其总生产量的90%以上,加工转化后产值增加2-3倍;而我国农产品加工品只占总生产量的25%左右,加工产值只增加30%左右。因此,今后应把重点放在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上,这是促进农产品发挥比较优势,扩大出口的最有效途径。

(二)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提高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

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是破除国外技术壁垒的根本途径,也是提高出口农产品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今后,应逐步实施动植物病虫害区域化管理,加强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切实提高动植物卫生水平;进一步推广"公司+基地"的农产品出口经营模式,支持农产品出口企业建立自有种植、养殖基地,开展农产品和食品认证,进一步推进标准化生产,建立质量监控体系;进一步完善出口农产品的检验检测、安全监测体系,重点加强和完善出口优势农产品及相关农业投入品的检验检测工作,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和完善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

我国政府应加强通报咨询网站建设,建立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及时向企业提供WTO/TBT通报、主要贸易对象国的技术法规、国际上技术贸易措施的发展动态等信息。加强对发达国家和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家技术标准、技术政策、有关法规、标准结构和内容的研究,密切注视全球技术性贸易措施变化的新动向,使农产品适应国际标准,避免陷入技术壁垒的陷阱。

(四)加强与农产品进口国的磋商、交涉和谈判

技术壁垒的产生和作用既有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同时也包括科学评估、观念的认同等。一些国家实施技术壁垒而又缺乏科学依据,我们要加强同这些国家的磋商、交涉和谈判,争取减少我国农产品遭受国外技术壁垒的影响。同时,要加强对国外进口农产品的检验检疫,提高疫情截获率,充分运用WTO规则,科学合理地应对技术壁垒。

(五)实施绿色品牌战略

当前,缺乏品牌是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软肋。当今国际市场的竞争已进入了品牌竞争时代,中国要冲破农产品贸易中的绿色壁垒,必须走“被市场认可”的品牌之路。因此,专业户特别是基地和企业要树立和增强品牌意识,学会打造品牌,尤其要打造绿色品牌。当前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农产品市场,绿色食品的质量安全优势和品牌整体竞争优势日益显现。我国企业在发展上要抓住这个机遇,大力开发绿色品牌农畜产品。

(六)提高企业反倾销应诉能力,建立健全农产品安全预警机制

一方面,当我国农产品在国外被诉倾销时,企业要积极应诉,认真回答外方提出的问题,这是厉害关系人的义务,也是厉害关系人的权利,所以要积极配合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诉。另一方面,依托各行各业协会主管部门,尽快建立农产品的价格监测系统,发现有竞价销售和对某一市场出口大幅增加时,要发出“警报”。农产品预警机制不仅要关注我国农产品在国外遭到的反倾销和限制进口的动向,而且对其他国家的这类反倾销纠纷案件也极为关注,因为别国的遭遇很可能是我国的前车之鉴。

今后,国际环境将更复杂,而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也将面临更多的挑战。我们应正视困难,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并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合作,减少摩擦,积极推动我国农产品出口迈向新的台阶。

阅读全文

与中国农业如何突破技术性壁垒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买产品送股权有什么好处 浏览:367
从哪里可以学到股票交易 浏览:216
绘本代理商怎么做 浏览:539
医院纠纷法律程序走了怎么办 浏览:22
微信有未读信息怎么生成 浏览:144
神魔大陆手游怎么交易 浏览:792
产品不被客户认可怎么办 浏览:517
代理商如何销售活动 浏览:636
佛山光伏批发市场在哪里 浏览:698
产品质量不承认怎么办 浏览:302
哪些旅行软件不泄露个人信息 浏览:446
电商产品如何做规划 浏览:935
如何做好提问交易计划 浏览:879
4月份最后一个交易日是多少号 浏览:48
游资有哪些交易情绪 浏览:591
菜市场不让商户的货车进来怎么办 浏览:186
拼多多的产品如何投诉 浏览:153
外汇期货交易一手可以赚多少 浏览:470
茶叶应用于哪些产品 浏览:643
期货产品什么时间开始的 浏览: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