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预防有毒化学品危害的措施有哪些
①技术控制
技术控制的目的是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消除或降低工作场所的危害,防止工人在正常作业时受到有害物质的侵害。采取的措施主要有替代、变更工艺、隔离、通风、个体防护和卫生等几个方面。
a、替代。控制、预防化学品危害最理想的方法就是不使用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的化学品,通常的做法是选用无毒或低毒的化学品,选用可燃化学品替代易燃化学品(如:甲苯替代喷漆、除漆中用的苯)。
b、变更工艺。
c、隔离。隔离就是通过封闭、设置屏障等措施,避免作业人员直接暴露于有害环境中。最常见的隔离方法是将生产升缺或使用的设备完全封闭起来,使工人在操作中不接触化学品。这类方法在上了一定规模的化工企业里早已采用,较为普遍。
d、通风。通风是控制薯册作业场所中有毒气体、蒸汽或粉尘最有效的措施。借助有效的通风,使作业场所空气中的有害气体、蒸汽或粉尘的浓度低于安全浓度,保证工人的身体健康,也能较好地防止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
e、个体防护。当作业场所中有害化学品的浓度超标时,工人就必须使用合适的个体防护用品,它是一道较为有效的阻止有害物进入人体的屏障。防护用品包括:头部防护器具、呼吸防护器具、眼防护器具、身体防护用品、手足防护用品等。至于采用哪类防护用品,主要是根据该化学品的特性及吵手辩危害性而定。
f、卫生。卫生包括保持作业场所清洁和作业人员的个人卫生两个方面。经常清洗作业场所,对废物溢出物加以适当处置,保护作业场所清洁,也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化学品危害。作业人员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止有害物附着在皮肤上,防止有害物质通过皮肤深入体内。
②管理控制
管理控制是指通过各种管理手段,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各类标准而建立起来的管理程序和措施,是预防危险化学品事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如建立隐患排查制度、对作业场所进行危险识别、化工行业安全生产禁令四十一条、张贴警示标志、操作规程、贴制安全标签、产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等。
❷ 硅烷磷化【金属硅烷技术——绿色的磷化替代技术】
摘 要:作为一种全新的前处理涂装底层替代技术,硅烷在金属表面处理方面的应用已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主要介绍了金属表面硅烷处理机理橡升,以及通过在现代汽车工业中对硅烷技术和磷化处理在参数控制、生产维护、工艺管理等方面的比较,硅烷表面处理技术在满足磷化技术要求的同时,它以常温处理、管理便捷、维护低成本、无毒无污染等诸多优势,在现代工业的涂装前处理工序中,完全可以作为磷化的绿色替代技术得到推广应用。
关键词:硅烷技术; 磷化技术; 前处理
1.引言
磷化处理不改变零件的机械性能、强度、磁性等,还有较高的电绝缘性,膜与基体金属结合强度高,是涂装前的良好底层能进一步提高零件的耐腐蚀能力。近年随着汽车工业的异军突起,磷化--这一已有百年历史的表面前处理技术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繁荣和发展。但是随着能源紧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的颁布,磷化工艺高耗能、含有重金属离子和致癌物、排放的废水和废渣多、三废处理困难等缺陷,已经无法满足节能环保、降本增效这一现代工业发展的方向。为此,在满足传统磷化处理工艺优点的同时,又能做到工艺简单、环保、综合成本低的金属表面硅烷化处理应运而生,其凭借诸多优势有望成为磷化的绿色替代工艺。
金属硅烷处理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缓大以来,美国和欧洲部分机构开始研究,目前德国Chemetall(凯密特尔集团)、美国Ecosil公司硅烷前处理部分产品已在欧洲及北美地区国家使用使用,并有完全取代传统磷化工艺的趋势。Chemetall公司已在我国上海、长春、重庆等地成立了凯密特尔集团分公司,进行相关产品的推广应用,并在钢铁、家电、汽车零件公司等行业得到了认可和应用。
2.金属表面硅烷处理机理
2.1硅烷的单分子结构
硅烷是一类含硅基的有机/无机杂化物,其基本分子式为:R"(CH2)nSi(OR)3(其中OR是可水解的基团,R"是有机官能团。),它是与硅油和硅酸盐完全不同种类的硅产品。其单 分子结构如图1所示:
2.2金属表面硅梁哪老烷处理机理
硅烷在水溶液中通常是以水解的形式存在,其水解平衡反应式如下:
主要的水解产物为SiOH基团,当溶液中形成足量的活性SiOH基团,该溶液就可进行金属硅烷处理。金属在浸泡中,水解后的硅烷分子RSi(OR)3通过SiOH基团与金属表面的MeOH(Me表示金属)形成氢键,而快速吸附于金属表面。在金属界面上形成Si-O-Me共价键,其反应式如下:
SiOH硅烷液+MeOH金属表面 Si-O-Me界面+ H2O
另外剩余的硅烷分子通过SiOH基团之间的凝聚反应在金属表面上形成具有Si-O-Si三维网状结构的硅烷膜,其缩合反应式如下:
硅烷网状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
一般来说,共价键Si-O-Me间的作用力可达700Kj/mol,从而使得网状的硅烷膜紧密的黏合在金属表面(其膜厚主要取决于硅烷溶液的浓度);自后该硅烷膜在烘干过程中或后道的电泳漆交联反应结合在一起,形成牢固的化学键。这样,基材、硅烷和油漆之间可以通过化学键形成稳固的膜层结构。
3.汽车工业前处理硅烷与磷化对比
3.1工艺流程对比
3.1.1磷化工艺流程:
3.1.2硅烷工艺流程:
3.1.3磷化和硅烷的生产维护对比
1)磷化工艺
a)日常检测控制项目:表调槽液的PH值,磷化槽液的TA(总酸度点数)、FA(游离酸度点数)、AC(促进剂点数)、PH(磷化轴封液),其中AC每隔2h进行检测一次随时调整。必要时还要对磷化液的锌、镍等离子进行控制。
b)槽液生产维护要点:每班生产前,提前90分钟以上开启加热系统和循环搅拌系统,并且在生产过程中搅拌不应停止。生产前,在未开启磷化循环泵前开启磷化除渣泵进行除渣工作至少30min,然后才能进行正常生产。
c)槽液倒槽清洗:表调至少半月、磷化一个季度进行掏槽清洗处理。
2)硅烷工艺
a)日常检测控制项目:活化点(2.0-4.8点),PH值(3.8-5.5),电导率(<5500μs/cm)。
b)槽液生产维护要点:PH值和电导率要每天多次测量,PH值测量要求用对氟离子稳定的PH计,槽液通过监测PH、电导率活化点来控制。
c)槽液倒槽清洗:因硅烷处理无残渣产生,槽液不必进行彻底清理,只需在在保证槽液有良好溢流的情况下,每周(或根据生产)溢流更换10% 的槽液,调整好活化点、PH值后即可进行正常生产。
4.金属硅烷处理的优势与不足
4.1金属硅烷处理的优势
4.1.1技术性能优越:耐蚀性和涂层的附着力硅烷处理膜都优于磷化膜,磷化膜的重量一般为2-3g/m2,而硅烷膜重0.1g/m2,试验表明硅烷膜具有优良的防锈能力,在工序间,不出现泛黄生锈现象,质量稳定,与涂层的结合强度高。
4.1.2适合环保生产
1)硅烷处理中不含锌、镍等有害重金属及其它对人体有害成分(尤其镍已经被证实对人体危害较大,世界卫生组织规定2016年后镍需要达到零排放。)。
2)在硅烷处理中,不会产生含磷物质,从而不会对水体造成富氧污染,有利于环保生产。
3)不需要亚硝酸盐促进剂,从而避免了亚硝酸盐及其分解产物对人体及水体的危害。
4.1.3成本控制优势较为明显
1)硅烷处理是无渣的,无需进行残渣处理,从而节约磷化的除渣设备和磷化残渣处理费用。
2)硅烷处理没有表调,节约费用、缩短工艺流程,可提高生产能力,对新投资线还可以节约初期投资费用和场地空间。
3)硅烷常温运行,10-35℃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无需温度控制就可生产,在我国北方冬天只要稍微加热就可达到工艺要求,有利于节约能源消耗。
4.1.4生产工艺管理便捷
1)在硅烷处理中,不存在如磷化流水线在每班生产前必须要对磷化液进行过滤除渣,定期必须倒槽清理。
❸ 为了降低尾气排放的危害,汽车采取了哪些新技术
1.机内治理技术
2.等离子体技术
3.替代燃料技术
4.催化技术
5.电晕净化技术
❹ AI换脸技术会带来哪些风险和危害
一、AI声音模仿技术的潜在危害
1. 个人隐私泄露AI声音模仿技术的发展使得个人隐私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不法分子可以通过互联网搜集到大量的声音样本,从而训练出高度逼真的语音模型。这可能导致个人隐私泄露,甚至被用于进行针对性的诈骗。
2. 信任危机随着AI声音模仿技术的普及,人们在电话或网络通信中可能面临信任危机。骗子利用AI技术伪装成熟人,增加了人们识别答肢真伪的难度。这不仅导致个人损失,还可能影响人际关系得稳定。
3. 法律责任难以追溯AI声音模仿技术使得诈骗行为变得更加隐蔽和复杂。很多情况下,受害者很难察觉到自己被骗,也难以追踪到诈骗行为的源头。这使得法律责任难以追究,为骗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应对措施
1. 提高公众安全意识政府和媒体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AI声音模仿技术的认识和安全意识。人们在接到陌生电话或网络信息时,应保持警惕,谨防上当受骗。同时,要学会运用多种途径进行信息核实,降低被骗风险。
2. 完善法律法规针对AI声音模仿技术所带来的潜在危害,政府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其合法与非法的适用范围。此外,应加大对网络诈骗的打击力度,提高犯罪成本,建立健全追责机制,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3. 加强技术防范科技公司在开发和应用AI声音模仿技术时,应当注重技术伦理和安全防范。通过技术手段识别和过滤虚假信息,建立起有效的安全防护体系。此外,可以研发专门的AI识别软件,帮助用户识别虚假语音,防止诈骗行为的发生。加大对网络诈骗的打击力度,提高犯罪成本,建立健全追责机制,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4. 加强技术防范科技公司在开发和应用AI声音模仿技术时,应当注重技术伦理和安全防范。通过技术手段识别和过滤虚假信息,建立起有效的安全防护体系。此外,可以研发专门的AI识别软件,帮助用户识别虚假语音,防止诈骗行为的发生。
5.保护个人信息个人信息的泄露往往是骗子利用AI声音模仿技术进行诈骗的前提。因此,我们要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谨慎分享个人信息。同时,企业和平台也应负起保护用户信息的责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信息泄野举空露。
6. 建立多层次的安全验证机制为防止AI声音模仿技术给诈骗行为提供便利,金融机构、电信运营商等应建立多层次的安全验证机制,确保用户身份的准确性。例如,采用生物识别技术(如指纹识别、面部识别等)作为第二层验证手段,降低诈骗风险。
综上所述,AI声音模仿技术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潜在危害。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从提高公众安全意识、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技术防范、保护个人信息和建立多层次的安全验证机制等多方面入手,以降低其对社会和个人带来的风险。只有在充分认识到这些潜在危害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的前提下,我们才能真正从颂瞎AI技术中受益,共同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数字生活环境。
❺ 避免或减少事故损失的安全技术有哪些
按照导致事故的原因,安全技术措施可分为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措施困老迟和减少事故损失的安全技术。
一、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
常用的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有隔离、消除危险源、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等。
1、隔离
隔离是一种常用的控制能量或危险物质的安全技术措施。采取隔离技术,既可以防止事故的发生,也可以防止事故的扩大,减少事故的损失。
2、消除危险源
消除系统中的危险源,可以从根本上防止事故的发生。但是,按照现代安全工程的观点,彻底消除所有危险源是不可能的。因此,人们往往首先选择危险性较大、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可以消除的危险源,作为优先考虑的对象。
可以通过选含薯择合适的工艺、技术、设备、设施,合理结构形式,选择无害、无毒或不能致人伤害的物料来彻底消除某种危险源。
3、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
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可以防止事故的发生,如:减少能量或危险物质的量,防止能量蓄积,安全地释放能量等。
二、减少事故损失的安全技术
常用的减少事故损失的安全技术有个体防护、设置薄弱环节、隔离、避难与救援等。
1、个体防护
个体防护是把人体与意外释放能量或危险物质隔离开,是一种不得已的隔离措施,但是却是保护人身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2、设置薄弱环节
利用事先设计好的薄弱环节,使事故能量按照人们的意图释放,防止能量作用于被保护的人或物。如锅炉上的安全门、电路中的熔断器等。
3、隔离
作为减少事故损失的隔离,是把被保护对象与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等隔开。隔离措施按照被保护对象与可能致害对象的关系可分为:隔开、封闭和缓冲等。
4.避难与救援
设置避难场所,当事故发生时人员暂时躲避,免遭伤害或赢得救援的汪李时间。事先选择撤退路线,当事故发生时,人员按照撤退路线迅速撤离。事故发生后,组织有效的应急救援力量,实施迅速的救护,是减少事故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有效措施。
❻ 危险化学品中毒,污染事故预防控制措施有哪些
危险化学品中毒、污染事故预防控制措施
目前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替代、变更工艺、隔离、通风、个体防护和保持卫生。
(1)替代。控制、预防化学品危害最理想的方法是不使用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的化学品,但这很难做到,通常的做法是选用无毒或低毒的化学品替代已有的有毒有害化学品。例如,用甲苯替代喷漆和涂漆中用的苯,用脂肪烃替代胶水或黏合剂中的芳烃等。
(2)变更工艺。虽然替代是控制化学品危害的首选方案,但是目前可供选择的替代品往往是很有限的,特别是因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原因,不可避免地要生枝手御产、使用有害化学品。这时可通过变更工艺消除或降低化学品危害,如以往用乙炔制乙醛,采用汞做催化剂,现在发展为用乙烯为原料,通过氧化或氧氯化制乙醛,不需用汞猛岩做催化剂。通过变更工艺,彻底消除了汞害。
(3)隔离与屏蔽。屏蔽就是通过封闭、设置屏障等措施,避免作业人员直接暴露于有害环境中。最常用的屏蔽方法是将生产或使用的设备完全封闭起来,使工人在操作中不接触化学品。隔离操作是另一种常用的方法,简单地说,就是把生产设备与操作室隔离开。最简单的形式就是把生产设备的管线阀门、电控开头放在与生产地点完全隔离的操作室内。
(4)通风。通风是控制作业场所中有害气体、蒸气或粉尘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借助于有效的通风,使作业场所空气中有害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浓度低于规定浓度,保证工人的身体健康,防止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通风分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两种。
(5)个体防护。当作业场所中有害化学品的浓度超标时,工人就必须使用合适的个体防护用品。个体防护用品不能降低作业场所在有害化学品的浓度,它仅仅是一道阻止有害物进入人体的屏障。防护用品本身的失效就意味着保护屏障的消薯颤失,因此个体就能被视为控制危害的主要手段,而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性措施。
防护用品主要有头部防护器具、呼吸防护器具、眼防护器具、躯干防护用品、手足防护用品等。
(6)保持卫生。保持卫生包括保持作业场所清洁和作业人员的个人卫生两个方面。经常清洗作业场所,对废弃物、溢出物加以适当处置,保持作业场清洁,也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化学品危害。作业人员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止有害物附着在皮肤上,通过皮肤渗入体内。
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据调查统计资料分析,大多数伤亡事故都是由于过量的或干扰人体与外界正常能量交换的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