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浦东新区开发的有关资料
浦东新区
概况
浦东新区位于上海市东部,长江三角洲东缘。东濒长江口,南与南汇区、闵行区接壤,西和北分别与徐汇、卢湾、黄浦、虹口、杨浦、宝山6区隔江相望。总面积533.44平方千米/522.75平方千米。总人口177万人(2003年)。
区人民政府驻世纪大道2001号,邮编:200135。行政区划代码:310115。区号:021。拼音:Pudong Xinqu。
行政区划
浦东新区辖12个街道、11个镇:潍坊新村街道、陆家嘴街道、周家渡街道、塘桥街道、上钢新村街道、南码头路街道、沪东新村街道、金杨新村街道、洋泾街道、碰饥浦兴路街道、东明路街道、花木街道、川沙新镇、高桥镇、北蔡镇、合庆镇、唐镇、曹路镇、金桥镇、高行镇、高东镇、张江镇、三林镇。
历史沿革渊远流长
浦东新区(准确的说是川沙)最早的历史沿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的梁大同元年(535),那时设有昆山县,隶属于信义郡;古代的川沙是戌卒屯垦的海疆,唐天宝十年(751)属华亭县;到了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归属于上海县;清雍正三年(1725)后分隶南汇和上海两县;嘉庆十五年(1810)开始由上海、南汇两县划出,设川沙抚民厅;辛亥革命(1911)时改厅为县,直隶江苏省;1950年由南汇划入29个乡;1958年川沙从江苏省划出,改属上海市管辖;1961年成立才两年的浦东县的农村部分全部划入川沙,并将沿黄浦江边的高庙地区划归杨浦区;1984年再将沿黄浦江的塘桥、陆家嘴、洋泾一带派猛划归黄浦区,把周家渡至杨思等沿江地区划归南市区。到1985年县境的面积已是建国前的2倍。1990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策开发浦东,1993年浦东新区管委会成立,川沙县的建制撤销,同时将划归到南市、黄浦、杨浦的地区及闵行的三林乡收回,成立了浦东新区。
开发浦东国家战略
浦东新区位于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的东岸,面积57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80万。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上海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的战略尘吵桥部署,制定了“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开发方针。2005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浦东进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委、市政府明确了“一个作用、三个区”的功能定位(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施建设“四个中心”国家战略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努力成为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区、自主创新示范引领区、现代服务业核心集聚区),标志着浦东改革开放进入了新阶段。16年精心谋划,16年坚实步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在中央各部委、全国各省市大力支持下,浦东开发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初步建立了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新城区框架,浦东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
上海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60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2100亿元,比2000年翻一番,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过15%。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新型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工业总产值超过4200亿元,占全市近1/4,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49%左右。2005年,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突破40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900亿美元,其中外贸出口372亿美元。截至2005年底,浦东新区累计吸引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0多家外资企业,合同外资超过300亿美元,吸引9300多家国内企业入驻浦东,累计金额超过600亿元。目前,新区生产总值约占全市的1/4,外贸进出口总额约占全市的1/2,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约占全市的1/3,浦东新区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极作用进一步凸显。
城市综合功能迅速提升
开发开放10多年来,浦东新区城市综合功能迅速提升。以四个国家级开发区为主要载体,深入推进功能开发。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集聚了包括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在内的360家中外资金融机构,证券、期货、产权等要素市场的集聚辐射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进一步增强。其中,59家外资银行资产总额占境内60%以上,证券交易所成交额占境内的80%,上海产权交易所交易规模居国内第一。外高桥保税区与外高桥港区“港区联动”取得突破,出口加工、国际贸易、保税物流等功能不断拓展,海港与空港的口岸功能和枢纽功能逐步增强。经济总量、销售收入、税收总额占国内15家保税区的一半,集装箱吞吐量达1200万标箱,占全市2/3左右,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重要口岸和物流枢纽。金桥出口加工区先进制造业能级和研发服务功能继续增强,中外总投资超过110亿美元,其中超过1000万美元的大项目达90多个。200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290亿元,销售收入1500亿元。“聚焦张江”战略取得重大进展,以微电子、生物医药、信息技术和创意产业等为核心“一江三桥”高科技产业带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能力快速提升,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1.6%,集聚浦东的中外研发机构达到161家,8000多名归国留学人员在浦东创业,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高成长潜力的创新型中小企业脱颖而出。微电子产业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投资总额占国内的1/2左右,8英寸晶圆生产线达到9条,产能约占国内的60%。
❷ 2015年杨浦区哪些地区动迁
上海市杨浦区城区总体规划(摘要)
上海市杨浦区城区总体规划
(摘要)
第一部分
关于城区布局规划
一、
城区性质
杨浦区为
上海市人口集聚的中心城区,
“
安居乐业
”
应成为杨浦的基本城市功能;
高校和科研院所比较
集中,
大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科技教育和都市型产业应成为杨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
撑。
根据区域现状和发展趋势,
杨浦应依托高校和国有大中型企业,
以调整经济结构和优化
城区功能为主线,
以科技教育和都市型产业为基础,
以居住服务为主导,
积极推进以生产功
能为主向综合功能的战略性调整。
二、城区发展规模
用地规模。城区城市建设总用地为
6
0.61
平方公里(包括新江湾城地区
8.69
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为
5.08
平方公里,占
8.
38%
。
人口规模。现状城区常住人口
124
万人,其中户籍人口
108
万人。
2005
年,常住人
口为
128
万人左右,其中户籍人口为
112
万人左右;
2020
年,常住人口为
146
万人左右,
其中户籍人口为
124
万人左右。
三、城区发展目标
到
2020
年,把杨浦区建成城市功能完
善、
可持续发展的上海市中心城区之一;
形成有鲜明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区域经济规模和综合
实力;形成多层次、网络状、组团式的城区布局框架;形成城区布局合理、经济结构优化、
服务体系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科教事业发达的
“
安居乐业
”
新型城区。
四、城区布局结构
形成
“
一中心、一发展带、两轴线、五功能区
”
的多层次、网络状、组团式的空间布局结构。
一中心。江湾五角场市级副中心。上海市四个市级副中心之一,面积为
2.18
平方公里,分
解上海市中央商务区的公共活动功能,
主要服务于上海市东北地区,
既集金融、
信息、
购物、
文化、体育、休闲和商务办公等功者笑能为一体,又具有科技服务和娱乐休闲的独特功能。
一
发展带。滨江复兴岛发展带。西起大连路,东至复兴岛,北依杨树浦路,南临黄浦江。总用
地面积约
3.8
平方公里,
其中复兴岛为
1.44
平方公里;
岸线全长
8
公里,
其中复兴岛岸线长
3.42
公里。规划形成高标准、低密度的居住生活亲水区域、城市绿肺和休闲、旅游、娱乐空
间,为杨浦区构筑二十一世纪城市新形象的门户。
两轴线。城市发展的主轴,即大柏树
--
邯郸路
--
翔殷路
--
军工路的城区东西向发展主轴和滨江
--
宁国路
--
黄兴路
--
淞沪路
--
军工路的
城区南北向发展主轴。
这两个发展主轴以五角场市级副中心为轴心幅射整个城区范围,
是将
城区各功能区域和发展重点有机联为整体的轴线,
是展示城区形象和综合实力的轴线,
是城
区内外交通核亏联系的轴线。
五功能区。根据道路自然边界与城区形态布局,按照尊重历史、
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原则,规划为五片功能各异,又互为依存、紧密联系的综合功能区。
1
、江湾、中原生活居住综合功能区。政立路以北区域,占地面积
18.44
平方公里,由已建
成的中原居住区和新建的新江湾城居住区两部分组成。新江湾城占地
8.69
平方公里,规划
定位为以南部江湾五角场市级副中心为依托,
与高校园区教育事业、
科技产业衔接呼应,
以
住宅建设为主体的大型现代化新城区,
规划人口
8-10
万人左右。
中原居住区为建成居住区,
与西侧新江湾城连成一体,
规划通过调整布局、
提升档次,
使之与新江湾城共同形成配套齐
全、环境优美、管理高效、交通首氏含便捷的生活居住综合功能区。
2
、高校园区教育、产业、服
务综合功能区。根据区域内高校的分布状况,高校园区规划为西区、东区和北区三个区域,
近期重点抓好西区建设。西区规划以复旦大学、同济大学、财经大学等为核心,面积约
4.1
2
平方公里。着重强化和突出高校园区作为上海市高校最集中的地域特点,完善其教育、产
业和为之配套的生活服务功能,发挥人才高地优势,发挥政府公共政策和民间投资积极性,
培育和形成一个以高等院校为纽带,
辐射周边地区,文化氛围浓厚、科技产业发达、服务体
系完善、
优秀人才汇聚、
生态环境良好的局部优化区域,
成为上海乃至全国最适于创业发展
的基地。
3
、黄兴公园现代生活居住休闲综合功能区。位于杨浦区中部,以黄兴公园的大型
生态绿化、生活休闲功能为核心,面积约
7.07
平方公里。核心组团用地面积约为
4.18
平方
公里,规划建成具有规模效应的
“
四高
”
(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质量施工、高标准管
理)现代化示范居住区。
4
、周家嘴路以南居住、都市型工业综合功能区。该区域占地面积
约
14.64
平方公里,主要由旧城区组成,是本区调整经济结构、优化城区功能的重点区域。
规划目标是形成结构优化、产业创新、旧区改造的重点区域。
在有序进行旧区改造、疏解人
口、完善公共服务功能的同时,
规划调整该区域的工业用地,
部分调整为居住用地,改造过
程中注重公建配套的完善与市政设施的更新,
整街坊建设一批环境良好的居住小区。
部分用
作发展都市型工业,
培育与提升一批具有城区特色的都市型工业。
5
、
军工路现代工业综合
功能区。
该区域位于军工路以东、
黄浦江岸线以西、
海安路以北,
占地面积约
4.5
平方公里。
现状主要由工业用地构成,
规划重点在对现状工业合理调整空间布局,
形成由机电、
制造业
等若干工业组团组成的现代工业综合功能区。
五、
城区道路规划
轨道交通。
杨浦区规划轨
道交通线路初定为
8
条,主要有轨道交通杨浦线;地铁
3
号线;地铁
5
号线;地铁
8
号线;
地铁
10
号线;轨道交通明珠线二期;地铁
4
号线;轻轨
C-C
线。区域范围内规划轨道交通
线路的密度为
0.85
公里
/
平方公里。
道路交通。
逐步提高高等级道路在区域路网系统中的密
度,形成以主干道为主的
"
五横、四竖
"
的骨干道路网络格局。
“
五横
”
为殷行路及其向西延伸
至新江湾城;殷高路、民彝路、嫩江路;邯郸路、翔殷路;周家嘴路;杨树浦路。
“
四竖
”
为逸仙路、大连路;中原路、营口路、隆昌路;宁国路、黄兴路、淞沪路;军工路。
越江
工程。区域范围内共有
4
处越江工程:杨浦大桥(
6
车道)、大连路
--
东方路越江工程(
6
车道)、嫩江路
--
五洲大道越江工程(
8
车道)、军工路
--
金桥越江工程(
4
车道)。
六、
绿化建设规划
本区现状绿化覆盖总面积
966.93
公顷,
绿地总面积达到
800.22
公顷,
其中公
共绿地面积
310.01
公顷,专用绿地面积
479.94
公顷,生产绿地
10.27
公顷;人均公共绿地
面积
2.87
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
7.41
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
15.95%
,绿地率达
13.28%
。
到
2020
年,新增公共绿地
230
公顷,公共绿地总面积
540
公顷,人均公共绿地达到
4.35
平
方米,绿地率为
21%
,绿化覆盖率为
25%
。
七、住宅发展规划
城区现状居住用地
14.54
平
方公里,
住宅总面积
2135
万平方米。
至
2020
年,
住宅需求量按人均居住面积
15
平方米
(建
筑面积
30
平方米)标准测算,需居住用地
24
平方公里,新增
9.46
平方公里。
2020
年,预
测杨浦区城区常住人口约
46.5
万户。按
70.5
~
90
平方米/套计算,住宅总需求量为
3785
万平方米。规划改造旧住宅约
200
万平方米左右,需建新住宅约
1900
万平方米、
22
万套左
右。
通过旧区改造,约可重建住宅
500
万平方米左右;结合调整工业用地,约可建住宅
11
00
万平方米;新江湾城地区规划建住宅面积
300
万平方米。因此,合计需新增住宅用地
9.
46
平方公里。
第二部分
关于近期建设规划
一、城区建设目标
2005
年,全区常住人口
12
8
万人左右,其中户籍人口为
112
万人左右。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事业体系;
基本建成现代化的交通网络和立体交通的雏形;
城区环境
获得较大改善,
用地布局趋向合理,
旧区面貌显着改善;
基本形成以科技教育和都市型产业
为基础的现代化科教区;基本形成以居住服务为主导的
“
安居乐业
”
新型城区。
二、产业发
展规划
形成以高等院校、国有企业为依托,以高新技术产业、都市型工业、商业服务业和
房地产业为主体,具有鲜明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区域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
高技术产业。初
步完成大学城西区教育、
产业、
服务综合功能区的规划建设,
形成教学区、
商务区、
中试区、
产业区和科技人员居住区的布局;
重点发展信息技术、
生物医药、
高科技环保和新型建材产
业。
都市型工业。结合旧区改造与工业用地置换,调整传统工业用地布局,发展具有比较
优势的家用纺织品、日用化学品、印刷出版、食品加工、室内装饰装潢等都市型工业;启动
长阳路烟草工业组团等的规划建设;以室内纺织制品业为
“
一业特强
”
产业,制订扶持政策,
予以重点发展。
商业服务业。初步完成商业布局、商品结构、经营业态的规划调整工作。
完善商业服务设施建设,
新建
2-3
家大卖场。
加快五角场市级副中心的商业布局调整和功能
开发。完善地区级商业与公共活动中心,拓展中心的集聚和辐射功能。
房地产业。新建住
宅竣工完成
500
万平方米,
重点在新江湾城地区、
大武川地区、
黄兴公园周边地区开发建设。
完成
1.2
平方公里工业用地置换。完成
100
万平方米的老城区改造任务。房产市场商品房销
售
500
万平方米。
三、重点发展区域
五角场市级副中心。
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
拓
宽淞沪路至
60
米;
启动环岛立体交通项目;
初步建成淞沪路东外走马塘南
12
号地块公交枢
纽站;新建
35
千伏变电站一座;全面竣工营运沪东金融大厦、金岛大厦、可蒙大厦、蓝馨
商业城、
仁和苑小区五大项目;
启动太平洋百货、
华联公司购物中心大型商业设施项目建设,
形成以购物为主,集休闲、娱乐、餐饮服务、文化商务等多种活动的综合商业活动圈。
黄
兴公园现代生活居住休闲综合功能区。以
60
公顷黄兴公园为核心,基本建成周边生活居住
区约
30
公顷的绿核、绿链、绿环的综合绿地系统。结合区域内的工业、仓储用地调整,初
步建成占地
100
公顷的
“
四高
”
示范居住区,
基本完成占地
100
公顷的生活服务、
旅游休闲等
公共设施建设。
高校园区。重点规划建设高校园区西区,编制高校园区西区详细规划。进
一步整治大学周边环境,
完成邯郸路、四平路、国顺路改造及相关动迁。充分利用大学周边
工业用地调整与旧区改造的契机,完善充实西区教育、产业、生活服务三大功能区的建设。
周家嘴路以南都市型工业综合区。以现状烟草集团总部、卷烟厂、烟草博物馆、烟草研究
院为基础,
通过规划调整与提升,形成烟草决策控制中心、烟草精益生产中心、研发展示旅
游中心及相关配套产业与生活服务设施,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新的空间,基本建成占地为
8
5
公顷的长阳路烟草工业组团。以现状梅林正广和集团所在地为基础,规划建设通北路食品
加工都市型工业组团。
以此为实践模式,
探索在周家嘴路以南区域形成若干个功能各异、
特
色鲜明、综合配套的都市型工业组团。
滨江复兴岛发展带。以现状用地规划整治、道路辟
通扩建、
市政设施建设完善为主要内容,
为中远期土地置换提供良好的环境。
重点是完善市
政道路建设,拓宽共青路,铺设煤气管线,完善水、电、煤卫设施,为中远期开发建设复兴
岛,形成水域、绿化、建筑三位一体的综合空间奠定物质基础。
四、环境保护
初步建成与
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和建设、污染防治的框架体系。到
2005
年,全区工
业废水排放量将小于
8
千万吨
/
年;
大气环境质量达到二级标准;
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
80%
。
优化调整城区产业布局结构,环线内,
25%
企业调整为服务性产业,
30%
工业调整产品或
易地搬迁,
20%
更新发展都市型工业,
25%
大型企业通过污染治理达标排放;环线外,传统
工业结合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都市型工业。
五、绿化建设
至
2
005
年,新增公共绿地
66
公顷,总量达到
376
公顷,人均公共绿地达到
3.36
平方米,绿地
率达到
15.74%
,绿化覆盖率达到
18%
。
六、道路交通
轨道交通。建成杨浦轨道交通线和
轻轨明珠线二期段,
积极做好轨道交通线站点周边地区与两侧土地利用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
工作。
道路交通。基本形成
“
五横、四竖
”"
的骨干道路网络格局;完成五角场环岛地区的交
通梳理;
完成黄兴公园周边地区的交通网络和静态交通设施;
完成大武川地区的道路交通框
架建设。拓宽淞沪路并辟通至军工路,辟通拓宽政立路(逸仙路
-
淞沪路),拓宽周家嘴路
(黄兴路
-
军工路)
,
辟通通北路
(飞虹路
-
辽源西路)
、
包头路
(翔殷路
-
虬江)
、
国和路
(世
界路
-
民庆路),以完善道路网格,增强通行能力。
越江工程。完成大连路
--
东方路的越江
隧道工程,启动嫩江路
--
五洲大道越江隧道工程。
七、市政基础设施
排水系统。大武川地
区排水系统一期建成并投入运行,
对定海地区低标准排水系统进行改造,
提高城区排水能力;
“
两港
”
旱流污水工程建成并投入运行,
使工程范围直接向河道排放污水的截流量达
90%
;
积
极争取杨树浦港、虬江两座泵闸工程尽快立项、建设,增强城区内河蓄水排涝功能。
公用
设施。计划新建赤峰、新扬州、通北、靖宇、长白等
35
千伏变电站
5
座,移地建设新淞沪、
新控江
35
千伏变电站
2
座;新建怀德、昆明电话局,改建安图电话局,电话容量增至
63
万门。
八、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加大公办高中转制力度,提高民办高中质量,扩大普通高
中规模,建设一批标志性初中、小学和幼儿园。根据生源现状与预测,将
70
余所小学调整
为
60
所左右,将
52
所初中调整为
40
所左右。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各项指
标达到全市先进水平。
卫生事业。逐步形成以二、三级医院为医疗中心,一级医院为社区
服务中心,
适应杨浦区域特点,
能基本满足社会不同层次医疗保健需求、
布局合理的医疗服
务体系。全区病床数控制在现有数量以内;新建
3
所医疗机构;扩建、改建
3
所医疗机构。
加强预防保健和康复卫生机构建设,
建设具有一定水平的区精神卫生中心、
区老年护理医院、
区妇女儿童保健中心和一所区康复医疗中心。
❸ 上海市云计算创新基地的简介
基地有效聚集了“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和云计算产业金融资本的资源,计划打造成云计算创业孵化器、加速器、总部基地、人才实训基地“四位一体”的产业功能区,努力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的云计算产业核心聚集区。
云基地:上海市杨浦云计算创新基地公司由创智天地园区与宽带资本联手组建,作为“云海计划”闷肢的主要实施载体之一,将共同引领云计算产业链的塑造。
云创业:上海杨浦科技创业中心云计算专业孵化器建立了从创业苗圃到孵化器到加速器的创业服务链与“创业导师+创业投资+专业孵化”创新服务体系.
云人才:上海市杨浦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实施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杨浦创新创业的“3310计哗颤划”,为云计算创新基地积聚了一批创新创业人才。
杨浦区专门制定了针对云计算产业的扶持政策,主要包括:专项资金扶持、企业房租蚂芦世补贴、购买中介服务、人才配套服务、专业平台服务等五大方面。
❹ 上海体育学院学生宿舍的邮编是多少
上海市杨浦区恒仁路62-500号(双号)200438 021 上海市杨隐搭贺浦区恒仁路62-500弄(双号)200438 021 上海市杨浦区恒仁路63-501号(单灶派号)200438 021 上海市杨浦区枝尺恒仁路63-501弄(单号)200438 021 应该是200438
❺ 选址日报:再有484.1亿项目落户成都;美团总部基地落户上海
再有484.1亿新经济项目落户成都
项目共涵盖了绿色经济、流量经济、创意经济、数字经济、共享经济、智能经济六大新经济形态,包含了人工智能、区块链、先进制造、电竞、文创等30余个新经济产业。10亿元以上项目13个,计划投资额达到484.1亿元(via 封面新闻)
美团总部基地落户上海
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与美团就上海总部基地举行了签约仪式。美团作为在线新经济的领军企业,选择落户杨浦滨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via 人民网上海)
28亿5个项目落户常州经开区
横林酒店项目、顺丰智慧物流电商产业园项目、丰田4S店项目、嘉宏酒店项目、高端餐饮项目等5个项目落户常州经开区, 总投资达28亿元。(via 常州经开区党群工作部)
华为、滴滴重点项目落户成都高新区
华为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总投资约109亿元,包括“一中心三平台”。滴滴西部创新中心选址新川创新 科技 园AI创新中心,涵盖网轿告搭约车西部运营中心、社区电商示范中心、动态公交示范基地等项目。其中,滴滴将依托其平台在出行领域大数据优势,在成都高新西区、新川创新 科技 园等区域率先开展网约公交试点,打造动态公交示范基地。(via 每日经济新闻)
哔哩哔哩首家国创中心落户南京建邺
哔哩哔友敬哩江苏总部落户,建邺数字经济产业地标再拔新高。近年来,阿里巴巴江苏总部、小米 科技 华东总部、小米有品全国总部、蜂巢互联全国研发总部、腾讯云启(南京)创新基地等一批产业带动力强、行业影响力高、区域辐射力大的数字经济头部企业纷至沓来。物理集聚催发化学反应,头部企业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生态链、生态圈企业扎根建邺,崛起南京乃至江苏数字经济新高地。(via 新华日报)
航空产教园区项目落户成都新都区
航空产教园区项目将入驻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占地面积约800亩,主要建设航空产业群楼、产教融合基地、大学 科技 园、科创楼等建筑及配套设施,设有航空工程技术应用创新中心、航空技术技能培训中心、航空 科技 馆、大学 科技 园、航空图情中心等科研与服务区,打造中国航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via 每日经济新闻)
3亿元新能源项目落户仙桃高新区
仙桃高新区与湖北灵动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举行项目签约仪式,总投资3亿元的新能源动力电池项目正式落户高新区。(via 仙桃日报)
5亿元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项目落户武清区
共有清华人工智能研究院宾果智能幼儿园、上海中科院科创基金等12个项目落户武清开发区,项目涵盖人工智能、新材料、5G、物联网、智慧教育等诸多细分领域,投资总额达5亿元,预计年纳税不低于3亿元。(via 天津日报)
贝达药业拟10亿元投建创新药产业化基地项目
该项目名称为创新药产业化(嵊州)基地,是公司为了生产和储运多个即将投入生产的新产品以及后续提交上市品种,项目地址选在嵊州经济开发区城北区块,总面积约215亩,宗地性质为工业用地。(via 财联社)
1412亿元!西安116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
集中开工的项目共有116个,总投资1412亿元,年计划投资279亿元,涵盖先进制造业、服务业、文化 旅游 、城建及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和民生保障六大领域。其中,高新区荣民天闭拿众高性能航空材料项目投资金额为50亿元,项目位于西鄠快速干道以南,西余铁路支线(规划)以东,文黄路以西,西汉高速以北,新建厂房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项目将建设天众10万吨预拉伸中厚板生产基地。建成后,可生产满足军工品质的中厚板产品,同时可开发生产优于目前常规航空铝合金的铝锂合金板带材,提前在国内占领这一细分市场。(via 华商网)
绿城33.9亿摘得宁波一宗商住地
浙江宁波公开出让1宗商住地,经126轮报价,最终由绿城以上限价格33.92亿元+竞配人才安置房300平方米摘得,折合楼面价15783/平方米,溢价率33.7%。(via 观点地产网 )
融创12.89亿元底价竞得无锡江阴1宗商住用地
江阴首融置业有限公司(融创)以12.89亿元底价竞得无锡江阴1宗商住地,即澄地2020-C-29号,成交楼面价5700元/平方米。(via 房讯网)
武汉:总部企业落户江城最高奖2000万
对经认定的武汉总部企业,按一定标准给予落户奖励、投资奖励、经营贡献奖励、企业壮大奖励、企业办公用房补贴、人才奖励、土地政策等7个方面的支持政策。其中,落户奖励、投资奖励、经营贡献奖励最高2000万元,企业壮大奖励最高1000万元,企业办公用房补贴最高800万元,人才奖励最高200万元。(via 楚天都市报)
商务部:近期将发布《中国外商投资指引》
为落实外商投资法有关规定,商务部近期还将在商务部网站和中国投资指南网发布《中国外商投资指引》。这份指引将分为“走进中国”“投资中国”“外商在华投资的法律制度”“外籍人士在华生活”“办事流程”共五个章节,详细介绍我国的投资环境、法律法规以及外商投资企业设立流程等相关情况。(via 界面新闻)
为企业减负 广东清远推出“工业厂房按揭贷”
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以地方政府鼓励在工业园区推广使用标准厂房为契机,指导清远辖内金融机构创新推出“工业厂房按揭贷”模式支持中小微企业购置工业厂房,通过拉长贷款期限减轻企业购置生产场所的压力。(via 经济参考报)
❻ 上海浦东市区和郊区是怎么分的
上海浦东市区和郊区是以外环线为中心分成两个区域,外环线以内是城市中心,也就是上海浦东市区。而外环线以外为郊区范围。张江高科技园区地处上海市内环线与外环线之间,所以不属于市区。
到2017年底,市区包含如下八个区:黄浦区(黄浦区、原南市区、原卢湾区)、徐汇区、长宁区、杨浦区、虹口区、普陀区、静安区(静安区、原闸北区)以及浦东新区的外环内城区。
(6)杨浦区是什么技术服务产业链扩展阅读:
截至2017年底,上海市管辖的16个市辖区。根据上海城乡规划管理条例,上海市中心城范围由总体规划确定,中心城范围以外为郊区。而现行城市总体规划规定了中心城范围为外环线以内。
上海市中心空间远未饱和,世博板块的开发以及浦东东部地区的开发为中心城区开发提供了空间。上海“十二五”规划一个已初步确定的方向是,中心城区将形成“十字轴”发展态势。
其中一轴(也即横轴)是从浦西的虹桥机场到浦东的国际机场城市发展主轴,另外一轴(也即纵轴)是沿黄浦江一轴,包括黄浦区、虹口区、杨浦等区,以及最为重要的世博板块。
上海郊区地处长江三角洲前缘,位于北纬31度14分,东经121度29分,东面与南面濒临东海,西面连接江苏、浙江两省,北界至长江入海口,唤铅交通便利,地理位置较为优越。
上海郊区具体包括有闵行、宝山、嘉定、青浦、松江、金山、奉贤、浦东新区(外环线以外地区)、崇明区。其中闵行与宝山是“中心城区拓展区”;嘉定、青浦、松江、金山、奉贤属于“新型城市化地区”。
浦东新区属于“都市发展新区”,外环以内区域属于上海中心城区范围,但其余大部分地区诸如川沙等以及原南汇地区属于郊区;崇明属于“综合生态发展区”。
张江高科技园区,被誉为中国硅谷。成立于1992年7月,位于上海浦答败东新区中南部,是中国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与陆家嘴、金桥和外高桥开发区同为上海浦东新区四个重点开发区域。
经过近二十年的开发, 园区构筑了生物医药创新链,集成电路产业链和软件产业链的框架。
园区有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国家信息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国家863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东部)基地、国家软件产业基地。
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网游动漫产业发展基地等多个国家级基地。建有国家火炬创业园、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张江高科技园区正向着世界级高科技园区的愿景目标阔步前进。
❼ 上海杨浦大学城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区——杨浦区部分
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National Science Park of Fudan University) 成立于2000年4月。同年9月,其运营主体上海复旦科技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金1亿元。2001年,被科技部、教育部联合认定为首批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依托“校区”资源优势,构筑“园区”服务体系,融入“社区”经济建设,坚持孵化和催化两个中心,实施知识服务、资源整合、国际化三大战略,以社会化的运作模式开展源头创新服务,探索出一条具有复旦特色的大学科技园建设之路,成为学校、政府和企业三方联手,实践“三区联动”理念的重要基地,在释放知识带动力、提升区域发展能级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园区现有:邯郸路创业孵化基地、国泰路总部基地、国泰路国家数字媒体产业化基地、辉河路科技创新基地等若干个基地,总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重点引进具有知识产权和一定税收效益的科技企业入驻。入驻企业400余家,50%以上是电子信息企业,生物医药企业占10%,环保企业约占10%。
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依托复旦大学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层出不穷的科研成果,以创新的理念积极开展高新技术孵化和产业化工作,集聚和培育了一批如上海复旦复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复旦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复旦天臣新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复旦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复旦水务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业界瞩目的企业,造就一批企业精英,探索一条具有复旦特色的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之路,成为国家级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科技成果孵化和辐射示范基地、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Tongji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成立于2002年6月24日。
2003年,其运作主体上海同济科技园有限公司成立,同年10月16日,被国家科技部、教育部批准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
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依托百年名校——同济大学建立。同济大学是拥有理、工、医、文、法、经济和管理学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大学,拥有独特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丰硕的科研成果和强大的科技实力。科技园依托同济大学土木工程、机电与汽车等六大学科群的优势,先后建立了国康路创业基地、赤峰路孵化基地、邯郸路基地和苏州基地等,形成了产、学、研结合,有步骤、有重点发展的良好态势。
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作为国家大学优秀园区,建筑面积20多万平方米,园区入驻企业达1000余家,研发机构8家。园区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打造出同济科技、同济环保、同济同捷、科投同济、芯豪微电子、燃料电池、同济启明星等一大批高科技骨干企业。
杨浦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是以同济大学知识外溢形成的产业及由此衍生的产业集群化的经济活动圈,集合了百年同济品牌,重点发展创意和设计产业,国际工程咨询服务业,新能源、新材料和环保科技产业三大集群,预计到2015年,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总产出能达到300亿元。
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在今后的征途中,仍将发挥同济优势,依靠当地政府,构建创新体制,同舟共济,定能共创科技园的美好未来,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上海电力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National Science Park of Shanghai Universty of Electric Power) 成立于2006年,在杨浦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战略推动与电力行业的大力支持下,园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9年2月被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为上海电力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华东唯一一家电力概念的国家大学科技园 。 园区在新能源、智能电网等领域的企业聚集和项目孵化,塑造了园区的鲜明电力行业特色和电力科技创新的领先地位。
作为运营和管理园区的上海电力科技园股份有限公司由上海市电力公司、上海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杨浦科技创业中心有限公司、杨浦科技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上海电力学院联合发起成立,其中电力概念拥有80%的股份。借此背景,园区紧密跟踪电厂、电网的技术、设备、管理、电力人才及日常运行的各种需求,紧紧围绕电力领域的产、学、研合作,高效推动园区企业科技成果及各种能力向电力行业转化和供应。
自成立以来,园区积极构筑产学研特色研发平台支持企业的产品研究、开发,构筑电力行业供需对接平台支持企业的市场交流、开拓,构筑电力产业前沿专业培训平台支持企业的技术升级、提高,构筑新能源特色投资平台支持企业的新能源项目孵化、发展。
在电力行业大力发展智能电网与国家大力支持新能源产业建设的大背景下,上海电力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紧紧围绕电力和能源特色,以现代电力服务业和新能源产业的覆盖面支持“特色学科群对电力链”战略;以电力行业需求与发展拉动高校学科发展,直接推动产学研合作;以校企联动的产学研合作成果推进电力不断向绿色和环保方向发展。
上海电力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以电力特色产学研合作为抓手,通过准确把握电力行业、能源领域高新技术需求,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式,推动大学学科和科研发展,培育孵化高新技术企业,汇聚创新型企业,在电力高校与电力行业特殊的亲缘关系作用下,使园区成为行业科技资源与需求对接学校科研体系的平台,成为科技成果向电力行业转化应用的桥梁,成为交融企业、研究机构、人才等资源开展产学研合作的绿洲!
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USST National Science Park) 是由上海理工大学、杨浦区人民政府和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投资组建。强强联手的战略投资者的合作,使科技园积聚了社会优质资源,具备了专业、人才、区域、政策等多方面的综合优势。
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是按“一园多基地、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创办的。总部坐落于上海杨浦区翔殷路128号,位于黄浦江畔翔殷路隧道与中环线交界处,总占地面积50000平方米,科技产业用房建筑面积约45000平方米,是一个低容积率生态型的高科技园区。2009年4月,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先后成立了位于安徽省蚌端口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面积10万平方米的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蚌端口基地;位于上海市水丰路180号,总面积2500平方米的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延吉大学生创业家园。
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坚持依托上海理工大学强势学科,坚持“先进制造业的科技引擎”这一总体定位,运用上海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平台,深化产学研一体化战略,大力鼓励生产型服务业发展,致力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通过综合服务实现对企业、区域的增值体系,打造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品牌。
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自建园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发扬上海理工大学“信义勤爱,思学志远”的精神内涵,紧密依托大学学科优势,合作共赢谋发展。努力建设“先进制造业的行业技术转移平台”,致力于推动高校科技、人才、信息等资源与产业结合,不断加强科研品牌队伍建设,将先进实用技术向企业转移,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致力于推动产、学、研联合向纵深发展,建立包括苏州市等在内的技术转移工作站,辐射和服务于长三角。同时科技园在创业孵化、研发服务、项目拓展等方面创建特色,面向企业及产业链,构筑以科技为核心的综合服务提供商,拓展公共服务平台的综合服务效应。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将竭诚培育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扶持更多的创业者实现梦想,帮助更多的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和持续发展!
上海海洋科技园(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of Shanghai Fisheries) 成立于2003年6月18日,原名为上海水产科技园,由上海海洋大学(原上海水产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杨浦区政府、上海水
产(集团)总公司等共同投资组建。园区的成立,对上海巩固在水产学科方面领先地位、进一步加大辐射长三角、服务全国水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海洋科技园地处军工路中环及崇明越江隧道沿线,周边云集大量科研院所,不仅有一批水产学科门类齐全、科研力量雄厚的教学科研单位,而且有一批国有水产骨干企业。教学科研单位包括上海海洋大学(原上海水产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上海水产技术推广站等,而水产骨干企业则包括上海远洋渔业公司、上海东海制药厂等。
上海海洋科技园按照“政府推动、市场导向、多元投资、企业运作”的模式,紧紧依托杨浦区科委、上海海洋大学、东海所及上海水产(集团)总公司等科技力量,致力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发展方向:一是水产高新企业的创业和孵化基地;二是水产高科技企业的研发基地;三是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的人才培训基地;四是水产信息交流中心。这个定位既有利于促进产学研的结合,又可加快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步伐。此外,园区还配备优良的服务环境和优惠的财税政策,建立了包括大学生创业基地、大学生实习基地、青年见习基地在内的一系列公共服务平台,同时,积极招商,吸引不少具有水产科技特色的优质企业入驻园区。
在越来越强调水产业科技含量的背景下,上海海洋科技园凭借具有水产特色的人才、技术和信息密集型的优势,有能力对水产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上海财经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National University Science Park of SHUFE) 成立于2006年4月,由上海财经大学、杨浦区政府、上海市科委联合创设的一所兼有科技园,又突出以财经服务为特色的现代服务产业园,也是全国第一个以财经现代服务业为特色的国家大学科技园 。
建园以来,上海财经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立足上海财经大学优势学科, 整合最优的资源、配备最优人才梯队,已形成了从一般的财经现代服务业到投资咨询管理机构、高端金融服务机构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快速集聚,逐
步凸显出了其金融服务特色。园区集国内最具实力的财经智库,致力于财经、高科技企业孵化培育、金融服务业企业专业化发展及规模型、总部型企业集聚发展服务,打造上海乃至全国一流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平台,打造上海金融副中心。
上海财经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拥有五角场万达商业广场、武东路上海财大学术交流中心两个基地,基地紧邻上海城市副中心杨浦五角场商圈,学术商务氛围浓厚,五星级标准酒店、甲级写字楼可提供高规格和规模型学术和商务会务服务。以上海财大科技园为主发起人成立的上海杨浦科创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唯一一家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发起人的小贷公司,可直接对大学生、中小企业进行贷款,为中小企业服务,积极发挥园区的企业孵化功能,创造性地探索并实践“硅谷银行”的“投资联动”模式,积极开创扶持无固定资产担保类科技企业融资的新模式和新渠道。
对于做好准备的创业者来说,在这片创业沃土上随时可以放飞您的梦想,对于各领域内具有国际和国内知名度、具有行业领导力量的企业,这里是蓄势待发的港湾。上海财经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愿与您一路同行,共同拥有,与梦共翔!
上海体育学院科技园(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成立于2009年,坐落于杨浦区恒仁路350号,占地面积5661平方米,建筑面积5300平方米,位处上海杨浦知识创新区内,毗邻五角场商业中心,紧靠上海体育学院教学区。
上海体育学院科技园作为目前我国首家体育产业科技园区,凭借上海区位优势,依托学院社会影响和科研、人才等资源,尤其是国家级健康实验室平台,聚集同类优势品牌企业,高起点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在提供入驻企业所需办公商务空间、协助办理相关手续、争取优惠政策、物业管理服务的同时,逐步完善新产品(技术)研发和转化、创意策划、咨询评估与推广等方面的功能。
上海体育学院科技园依托上海体育学院强势学科,着力建设健康新技术研发中心、创意中心、服务中心、新产品发布及推广中心、培训中心和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为入驻企业提供共享服务空间、经营场地、政策指导、基金申请、技术鉴定、咨询策划、项目顾问、人才培训等多类创新创业服务,促进企业健康成长,持续推进园区又好又快发展。
❽ 2021年中外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综述
2021年的商业航天已经站在了行业发展的关键点,细分领域包括航天器制造业、地面站和终端设备制造、发射服务业、航天应用及服务、其他服务等。企查查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商业航天赛道的融资事件共35起,披露融资金额有64.5亿元。各地政府也是动作频频,竞争激烈。
一、2021年国内各地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概况
北京:
2021年1月13日北京市发布《支持卫星网络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发挥“南箭北星”辐射引领作用:在大兴区、经开区建设商业航天产业基地以及商业火箭创新中心,做强“南箭”;在海淀区建设商业卫星产业基地等,做强“北星”。
2021年4月,北京商业航天产业基地正式揭牌。基地将围绕商业火箭研发、关键零部件、系统集成以及卫星互联网示范应用等领域,汇聚卫星应用、信息技术、航天材料和先进能源、航天特种技术应好穗用等配套企业,形成全产业链布局发展。其中,16家商业航天企业集中签约。
2021年12月,瞄准北京经开区星箭网络产业,北京经开区发布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支持星箭网络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并宣布成立北京亦庄星箭网络产业联盟,已有41家成员单位加盟。
武汉:
2021年4月,《湖北省制造业产业链链长制实施方案(2021-2023年)》正式印发,航空航天产业被列入16条重点产业链。
2021年5月,武汉市新洲区政府与北京遥感设备研究所、航天科工防御技术研究试验中心、北京新风航天装备公司等22家企业签约,将引进航天产业链上下游研发、制造、应用等领域项目22个,签约总额80余亿元。
2021年11月25日,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以“一箭一星”方式,将试验十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1年11月第七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期间,武汉市新洲区对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进行专题推介,7家代表企业现场签约。目前中国首个商业航天基地——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核心区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其中,火箭产业园已具备年产20发固体火箭的能力,卫星产业园建成了中国首条具有“柔性智能化、数字孪生、云制造”特征的小卫星生产线,具备年产百颗1吨级以下通用卫星能力。
2021年12月,湖北省委军民融合办联合省发改委正式印发《湖北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到2025年,全省航空航天羡蔽行业产值达到千亿级规模。
湖北省在2021年印发了《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一主多辅”的北斗产业空间布局:“一主”是武汉,“多辅”则是指在襄阳、宜昌、黄石、荆州、荆门、十堰、随州、孝感等友派卜地打造北斗特色产业聚集区。
上海:
在上海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布局中,北斗西虹桥基地有近40多亿产值,每年近50%的增长率。此外还有以高精度位置服务为主的杨浦区湾谷北斗高精度产业园,以空间信息产业为主的闵行区闵行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园,以高精度北斗/GNSS板卡、北斗高精度应用模块研发为主的嘉定区司南北斗高新技术产业园。
2021年8月,“G60号”“松江号”两颗实验卫星成功发射。2021年11月,上海牵头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G60星链”计划发布,九城市将积极推动技术联合攻关,产业链上下游衔接,市场与应用开发创新协同,合力打造以“G60星链”为龙头的卫星互联网集群,下好“数字经济”领域先手棋,做优做强做大数字经济。
浙江:
2021年初,浙江省政府网站公示《浙江省重大建设项目“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规划提到了宁波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项目。据介绍,该项目位于宁波市象山县,包括航天发射场35平方公里、产业配套区32平方公里,建设年发射规模100发的商业航天发射基地和千亿元级的商业航天配套产业基地,计划总投资200亿元。其中,“十四五”期间投资120亿元。
2021年6月,位于嘉兴市港区航空航天产业园内的嘉兴蓝箭航天中心首期竣工并投入使用。嘉兴蓝箭航天中心,旨在打造集设计仿真、试验检测、智能制造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顶尖航天产业基地。
2021年11月,嘉兴市委书记张兵会见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院长张宏俊一行,双方就航天平湖产业基地项目签约。该项目总投资150亿元,集中布局商业火箭、商业卫星、卫星应用及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等,年产值超200亿元。
合肥:
2021年7月6日,安徽省政府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在合肥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意在谋划国家重大 科技 项目、搭建 科技 创新平台、推进 科技 成果转化、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开展深层次合作。2021年11月23日,中国空天院与合肥市政府签约落地“数字地球产业”。2021年12月27日下午,合肥高新区与银河航天签署投资合作协议,银河航天全球遥感卫星产业基地正式落户合肥。
中国电科38所与天仪研究院联合研制的国内首颗商业SAR卫星“海丝一号”卫星于北京时间2020年12月22日搭载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该卫星填补了我国商业SAR卫星空白,实现了商业SAR卫星数据的国产化,使天仪成为国内首家运营SAR遥感卫星的商业公司,也成为全球范围内继ICEYE和Capella之后的第三家商业SAR雷达遥感卫星运营公司。
“天仙 星座 ”计划由中国电子 科技 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简称“中国电科38所”)牵头发起,中电博微天地信息网络研究院负责工程建设,天仪研究院是天仙 星座 重要战略合伙伙伴。该 星座 由96颗轻小型、高性能SAR雷达卫星构成,部署在多个轨道面,能够实现高分辨率、宽覆盖、持续监测、快速遥感信息处理能力。
四川:
2021年6月,星河动力“牵手”四川简阳市,标志着成都迎来首个民营航天商业运载火箭创新研发项目。在项目布局上,星河动力一期项目建筑面积达2万平米,就在一期项目附近,星河动力二期项目占地面积约100亩,未来将打造商业火箭中心及智能制造基地。
“星河工程”是成都卫星企业国星宇航发起的卫星互联网计划,该工程包括“星河”AI卫星互联网 星座 、AI卫星总装工厂、AI卫星运控网络、太空大数据中心以及卫星互联网应用服务平台等。
广东:
2021年3月初,中科空天飞行 科技 产业化基地项目在广州南沙正式动工,该项目拟作为集研制、生产、实验、总装及测试于一体的固体火箭生产基地,计划实现年产30发火箭产品。
2021年6月,深圳发布《关于支持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的工作意见》,推出 16 条创新举措,计划将深圳打造成为全球卫星发射及应用产业创新高地。深圳多家机构还联合发起500亿规模的中安国通卫星产业基金,重点投资卫星通信、导航、遥感以及卫星技术应用领域相关产业。
海南:
2021年7月,海南公布《高新技术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逐步将文昌国际航天城打造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商业火箭研发基地,建设商业遥感卫星研制全链条。到2025年,海南航天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人民币。
2021年8月,星通九恒 科技 有限公司的“36天罡星群”项目在在文昌国际航天城挂牌,这是我国首个将36颗遥感低轨小卫星用于自然灾害和城市应急监测预警服务的项目。该项目预计2023年5月底前完成全部36颗卫星的发射组网。
2021年11月初,星际荣耀全资子公司正式落地海南,推进中大型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发射工位,以海上回收为目标,执行发射任务。同时组织和规划用于可回收火箭检测、处置、复用的复检中心的建设以及海上回收设施的论证和建设。
二、国外2021年商业航天发展情况
目前国外主要商业航天玩家是几家美国公司。
2021年,美国SpaceX公司快速推进“星舰”(Starship)系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包括星舰SN9/10/11/15等,主要用于开展高空飞行试验。于2021年5月5日实现10km跳跃飞行,并获得NASA商业载人月球着陆器研制合同。尽管在蓝源公司等竞争对手的抗议下,NASA暂停了商业月球着陆器合同,但最终SpaceX公司于11月最终赢下了合同,成为中标载人月球着陆器研制与验证合同的唯一研制商。
2021年7月,美国维珍银河公司和蓝源公司分别利用太空船二号、“新谢泼德”系统成功完成载人亚轨道飞行;9月,SpaceX公司利用“载人龙”飞船成功开展首次无专业航天员参与的轨道 旅游 任务;12月,美国太空探险公司时隔12年再次利用“联盟”飞船将两名太空游客送达“国际空间站”。
三、商业航天未来发展趋势与风险
王建宇院士认为,商业航天的发展将会使互联网的数据传输从目前依赖海底电缆转向卫星通讯。这一根本性的改变下,卫星通信自身也在同步产业融合需求拓展边界。
李德仁院士认为,未来中国至少有5个万亿元产业和航天经济有关,其中包括“实景三维中国建设”“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城市运营大脑建设”“机器人、自动驾驶相关应用”“空天信息实时智能服务系统”。“当前,通信、导航和遥感卫星各成体系,导致信息分离、服务滞后,应建立一个通导遥一体化的空天信息实时智能服务系统,使天上的通信、导航和遥感卫星应连成一张‘互联网’,让系统联通、时空融合、服务畅通,服务要做到实时定位、导航、遥感和通信。”
王建宇院士表示,目前商业航天的发展和融资很火,但也存在四方面的风险。“第一,商业航天的资金来源、最终用户和盈利模式现在并不清晰,资金的重复投资比较大,可能最后真正留下20%-30%在商业上运行的卫星公司或者航天公司;第二个风险是,和现有系统竞争的风险非常大;第三个风险是空间固有资源的竞争风险,包括轨道资源、频率资源、太空垃圾等问题;第四个风险是,低成本、短周期和高且可靠的质量要求是矛盾的。”
商业航天的基础设施包括发射场、火箭试车和航天器测试设施、主力 星座 ,以及未来的空间交通管制体系等。这些大型设施需要占用相当规模的土地,所需要的投资数额巨大、回报周期长,并且在飞行安全、交通管制、无线电频率使用方面,涉及到非常复杂的国内国际法律政策问题。
❾ 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发展重点
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继续坚持信息产业优先发展战略,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设施,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以提高信息产业自主发展能力为主线,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努力推进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发展。一是重点发展集成电路、通信和网络、新型显示、汽车电子、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争取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不断提升产业规模和能级。二是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突破核心电子器件、高端芯片、基础软件、装备、工艺、材料等制约瓶颈,努力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三是聚焦物联网、云计算、半导体照明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示范应用牵引,推进商业模式创新。四是加快实施12英寸芯片生产线、新型显示生产线等重大项目,推动电子信息产业企业整合重组,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
专栏1: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路线图
发展目标
到2015年,上海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经营收入力争达到6000亿元,成为国内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产业高地。
重点领域
1.软件产业
(1)基础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办公套件、语言处理软件、虚拟化技术、海量数据存储和挖掘、编程软件和开发工具等
(2)行业应用软件:面向工业、智能城管、科教、金融等的专业软件(3)嵌入式软件:嵌入式操作系统和中文环境、嵌入式数据库、标准应用接口及软件、面向各种电子设备和终端产品的嵌入式软件等
(4)管理软件:政务、财务、统计、企业管理和个人信息管理软件等
(5)工具软件:媒体制作软件、辅助类软件、协同设计与仿真软件、文件处理软件等
(6)互联网软件:新一代搜索引擎和浏览器、网络平台软件、定位和地图软件、在线支付和信用认证软件、网络通讯软件等
(7)信息安全与测评软件:安全协议、安全标准、安全认证、加密解密、病桥旁毒预防和查杀软件等
2.信息服务业
(1)信息技术服务
(2)信息外包服务
(3)信息安全服务
(4)电子商务
(5)金融信息服务
(6)数字内容服务
(7)新一代互联网服务
(8)电信增值服务
(9)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应用服务
重大平台建设
重点推进软件测试平台、网络安全测试与认证平台、云计算联合实验室、电子政务与公共服务云平台等的建设。
空间布局
重点依托浦东、长宁、徐汇、普陀、杨浦、嘉定、闵行、闸北、宝山、虹口等软件和信息服务乎丛业较发达的地区,推动产业做大做强。同时,积极培育有潜力的区域成为新的增长点。
专栏2: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造产业发展路线图
发展目标
到2015年,上海要保持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研发和制造基地地位,在技术和产业布局方面继续发挥引领作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造产值争取达到3000亿元。
重点领域
1.集成电路
(1)芯片设计:重点研制系统级芯片(SoC),在移动通信、汽车电子、数字音视频、电源管理、新型显示、信息安全、航空航天、绿色能源等应用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产品并实现产业化。(2)芯片制造:建成90~65~45~32纳米能级的集成电路生产线,开发出适合各种集成电路产品加工的成套特色工艺模块并实现产业化,基本跟上国际主流工艺水平。
(3)设备材料:加快光刻机、介质刻蚀机、膜厚测量设备、清洗设备、封装设备、抛光设备、硅基材料、超纯试剂等产品的研制和产业化;积极引进国内外领军团队,拓展本市在设备材料领域的布局。
(4)封装测试:大力发展圆片级封装、系统级封装、三维封装等先进封装技术及测试技术,特殊IGBT封装技术,并形成规模封装测试能力。
2.新型显示
(1)平板显示:重点研制中小尺寸液晶面板等产品并实现产业化,大力发展TFT、OLED、OTFT、LCOS等领域关键技术、工艺和材料,支持新型触控面板、激光显示、三维显示等应用技术开发及产业化,促进LCOS芯片、模组产业化进程。
(2)半导体照明:重点研制100lm/W以上功率型、高性能LED外延、芯片、器件,高效能LED背光源及照明系统等产品并实现产业化;大力支持MOCVD等关键设备研发及产业化。
3.通信和网络
(1)新一代移动通信:重点发展TD-SCDMA和TD-LTE技术,加快系统设备、终端关键芯片、多模融岁消樱合终端、综合测试仪表研发和产业化。
(2)下一代基础网络:重点推动支持IPv6规范的光线路终端、光网络单元、高端路由器、电信级以太网、互联网关、多媒体子系统设备等产品的研制和产业化。建设3Tnet示范网并推进T比特光传输、光交换、路由及机顶盒等关键设备产业化。
(3)智能信息终端:重点支持增强型第三代及以上移动通信终端设备、非接触式核心芯片、手机等产品的研制及产业化。
4.物联网
(1)先进传感器:重点支持各类物理、化学、生物信息传感器的设计、制造和封装并实现产业化。
(2)核心控制芯片:重点支持MCU、协议芯片、微电源管理芯片、DSP、ADC、接口控制芯片和一体化芯片等研制及产业化。
(3)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重点支持WLAN、UWB、Zigbee、NFC、高频RFID等核心技术,研制相关接口、接入网关设备,着力形成短距离无线通信模块化产品并产业化,并推动接口和设计的标准化工作。
(4)组网和协同处理:重点研究网络架构、网络与信息安全、节点间通信与组网、协同检测与数据处理等技术,研究物联网地址编码技术,推动相关协议、技术标准的建立,并形成我国自主专利。
(5)系统集成和开放性平台:重点研究网络集成、多功能集成、软硬件操作界面基础、系统软件、中间件软件等技术,并形成若干自主产品。
(6)海量数据管理和挖掘:重点研究海量数据存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智能技术,并形成若干自主产品。
5.汽车电子
重点支持柴油发动机控制系统等动力总成电子系统、自动变速电子控制模块及系统(AMT/DCT)、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车辆电子稳定控制系统等底盘电子模块及系统、基于总线技术的车载多媒体电子终端装置及系统、车身控制系统、智能灯光控制系统、数字式仪表等车身电子模块及系统、汽车电子关键芯片及传感器等产品的研制及产业化。
重大平台建设
重点支持国家级集成电路研发中心与制造企业、设计企业、设备材料企业等的合作,与中科院合作建设上海物联网中心,与工信部合作建设3G移动通信终端研发检测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光源工程、超级计算中心、TFT-LCD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建设。
空间布局
聚焦发展以“一带二区(浦东微电子产业带、徐汇漕河泾和松江微电子产业集聚区)”为重点的国家微电子产业基地,以浦东金桥、张江和徐汇漕河泾等为重点的通信制造业集聚区,以及以浦东张江、闵行、松江等为重点的新型显示产业基地。2.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着力提升先进重大装备自主设计、制造、总包能力,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加快发展清洁高效煤电装备、燃气轮机、轨道交通装备、关键基础件、检测设备等装备。面向海洋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依托国家大型客机重大专项,重点发展干支线飞机及发动机、航空电子等装备,促进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
专栏3: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路线图
发展目标
到2015年,上海要成为我国综合实力领先的高端装备研发和制造基地,产值争取达到3000亿元。
重点领域
1.民用航空
(1)飞机总体设计与制造
(2)动力系统研发与产业化
(3)航电系统研发与产业化
(4)飞控、环控、照明等其他机载系统研发与产业化
(5)机体部件研发与产业化
(6)航空装配设备研发与产业化
(7)航空试验验证、航空租赁、维修改装等航空服务业
2.卫星及应用
(1)卫星及运载火箭设计及制造
(2)卫星导航设备研发与产业化
(3)卫星通信设备研发与产业化
(4)卫星遥感设备设计与制造
3.轨道交通
(1)智能列车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2)城市轨道交通关键设备及零部件研发与产业化
(3)磁悬浮列车研发
(4)城市轨道交通试验检测服务
(5)轨道交通维修服务
4.海洋工程装备
(1)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装备研发及产业化
(2)高端船舶研发及产业化
(3)特种工程船舶研发及产业化
(4)关键系统和配套设备研发及产业化
(5)海水淡化设备研发及产业化
5.智能装备
(1)大型火电机组及关键配套设备、输配电设备研发与产业化
(2)智能化仪表及自动化控制系统研发与产业化
(3)高档数控机床及功能部件研发与产业化
(4)工业机器人、光电超精密加工等智能专用装备研发与产业化
(5)高端工程机械及施工设备、自动化港口机械、大型冶金成套装备等研发与产业化
重大平台建设
推进建设国家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系统、民航上海航空器适航审定中心、国家民用航空器整机和发动机检测技术基础平台、海洋科技研究中心。
空间布局
重点发展临港、闵行两大装备制造业基地,促进宝山、松江、奉贤、青浦、金山等高端装备的特色化发展;努力建设长兴岛、外高桥、临港、崇明为主的海洋工程装备及配套产业基地;加快形成以张江民机研发中心、闵行商用航空发动机和航空电子系统研发基地、浦东机场南端总装制造中心、临港民用航空产业配套基地的上海民用航空制造业空间布局。
3.生物产业
面向国民健康生活重大需求,紧跟国际生命科学发展前沿,围绕关键技术创新和产业化,重点聚焦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领域,实现跨越发展,加快扶持一批有潜力的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初步建成国内生物创新产品研发中心。一是充分发挥国家级科学设施和研发机构的支撑作用,积极对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加快突破抗体药物、微创器械、有源数字化大型诊疗设备、生物育种等关键技术。二是大力发展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新型制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加快生物医学工程产品产业化,积极推广绿色农用生物产品。
专栏4:生物产业发展路线图
发展目标
到2015年,上海要成为我国生物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确立生物医药产业的领先地位,生物产业产值争取达到1200亿元,服务外包收入达到300亿元。
重点领域
1.生物医药
(1)生物制药:促进抗体药物、新型疫苗、重组蛋白药物、血液制品、核酸药物、生物芯片、多肽药物等研发及产业化;发展基因治疗、干细胞及生物治疗等。
(2)创新药物及制剂:推进化学创新药物、中药药物、重大非专利药物、药物新制剂、药用新辅料等研发及产业化。
(3)医疗器械:推进医学影像诊断与治疗设备、电生理与智能康复设备、医用植入介入器械、新型生物医用材料、生物诊断试剂及仪器、医疗信息化及产品、新型急救监护与手术器械、组织工程产品等研发及产业化。
2.生物农业
(1)生物育种:推进农作物新品种培育与产业化、菌菇、畜禽、水产新品种培育与产业化、花卉新品种培育与产业化。
(2)农用生物制品:推进兽药、动物疫苗、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研发及产业化。
3.生物制造
重点发展微生态制剂、生物可降解材料、非粮食生物汽油、非粮食生物柴油、生物转化、酶制剂与酶工程等领域。
4.生物服务
推进化学、生物和临床研发(CRO)服务,中试加工与生产(CMO)服务产业发展。
重大平台建设
推进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国家肝癌科学中心、抗体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建设;建设上海生物样本库、上海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实验动物公共服务平台二期、生物医药创新产品中试孵化基地、现代农业技术创新服务基地等。
空间布局
重点发展六大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在浦东张江-周康、闵行和徐汇建设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和产业化基地,在奉贤、金山、青浦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化基地。同时大力建设崇明生态岛等现代农业园区。
4.新能源产业
坚持以新能源示范应用带动产业发展,重点聚焦风电、太阳能、核电、智能电网等领域,大力推进新能源高端装备的研制和产业化,建设国家级新能源检测和创新能力平台,着力提升新能源技术水平。一是加强核电安全技术研究,加快第三代核电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突破主泵、大型铸锻件、堆内构件和控制棒驱动机构等关键技术。二是提升风电技术装备水平,增强大型风机整机和齿轮箱、主轴轴承、变流器等关键零部件自主发展能力。三是积极发展薄膜太阳能高端装备和生产线建设,推进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技术发展和转化效率提高,加快太阳能光伏和光热技术推广应用。四是加快推进智能电网产业发展及示范应用。
专栏5:新能源产业发展路线图
发展目标
到2015年,上海要成为我国新能源技术领先、应用率先、产业高端的主要基地,产值达到1200亿元。
重点领域
1.核电产业
突破新一代核电技术,重点发展大型铸锻件、主泵、核电站数字化仪控系统,堆内构件和控制棒驱动机构、压力容器和蒸汽发生器等关键设备和系统。
2.风电产业
重点发展大型海上风机和关键零部件,发展3兆瓦及以上风机整机和主轴轴承、偏航轴承、变桨轴承、齿轮箱、电控系统、变流器、叶片、发电机等关键部件的研制及生产。
3.太阳能产业
重点发展等离子体气相化学沉积设备(PECVD)等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关键设备及生产线、其他类型薄膜太阳能电池核心设备及中试线、高效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核心设备及生产线、太阳能光热发电核心设备。
4.智能电网
推进智能电网示范应用,重点发展新能源接入系统、大容量储能装置、智能变电站、智能终端、高温超导技术及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等研发及产业化。
重大平台建设
推进智能电网用户端产品检测服务平台、国家能源智能电网研发中心,争取建立国家海上风电产品检测平台、光伏产品检测平台等。
空间布局
重点推进新能源产业在浦东、闵行、临港、奉贤、松江等区域集聚发展。
5.新材料产业
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的技术和规模优势,培育具有创新活力的新兴企业,面向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新材料,抓紧推进重点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努力提升附加值高、环境影响小、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新材料产品份额。一是加快推进高性能电子材料、膜材料、新型陶瓷材料等先进功能材料产业化,提升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能力;二是积极发展高品质特殊钢、高温合金、高性能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三是积极开发新型超大规格、特殊结构高性能复合材料一体化制备工艺,推进复合材料向高性能、低成本、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四是结合新兴需求,开展纳米、超导、智能等基础材料研制及其应用技术研究,并推进其产业化进程。
专栏6:新材料产业发展路线图
发展目标
到2015年,上海要成为国内领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化基地,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1800亿元以上,其中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600亿元。
重点领域
1.先进功能材料
(1)新型金属功能材料:高性能稀土材料、形状记忆合金、超导材料、新型电子材料等。
(2)高分子功能材料:功能性膜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新型光/电/磁材料等。
(3)无机非金属功能材料:高性能半导体材料、新型功能陶瓷、人工晶体、新型碳材料、特种玻璃等。
2.先进结构材料
(1)先进金属结构材料:高品质特殊钢、高强轻合金、高温合金等。
(2)高分子结构材料:特种工程塑料及合金、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等。
(3)无机非金属结构材料:高性能结构陶瓷等。
3.高性能复合材料
积极发展高性能树脂基、金属基、陶瓷基复合材料,积极开发新型高性能复合材料特别是超大规格、特殊结构复合材料结构件一体化制备工艺。
重大平台建设
推进纳米技术及应用、轻合金精密成型、超细粉末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先进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纤维材料改性、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快建设形成民用航空复合材料研制能力。
空间布局
依托宝山、金山、浦东、青浦、闵行、奉贤、嘉定等区县建设关键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能力,打造“O”字形关键新材料基地。 1.节能环保产业
立足国家节能减排战略,强化政策、标准驱动机制和引领作用,突破能源高效利用、环境污染防治、循环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大力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装备和产品,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一是发展高效节能电机及拖动系统、工业变频设备、余热余压利用设备等新技术和新产品,加强推广应用。二是加大技术创新和集成应用力度,发展水污染防治、碳捕捉、烟气除尘和脱硫脱硝、垃圾处理处置等技术和装备。三是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发展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等。四是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环境服务业,推进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到2015年,上海要成为节能环保重点产品研发优势明显、服务链条完善的地区,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推进节能环保产品和设备企业在闵行、宝山、松江、青浦、奉贤等区县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在浦东、闵行、徐汇、杨浦和虹口等区县发展,重点聚焦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
2.新能源汽车产业
落实国家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和“十城千辆”公共用车试点任务,建设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汽车电子、检测中心等国家级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重点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等乘用车,电池电容等纯电动客车,继续开展燃料电池轿车技术研发,着力突破“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上海市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助试点实施暂行办法》,鼓励私人购置新能源汽车,推进整车、电池租赁模式发展,加快新能源汽车在私人和公共领域的应用,带动整车产业加速扩大规模,培育零部件龙头企业。到2015年,上海要成为我国技术领先、产业集聚、应用初具规模的新能源汽车基地,新能源汽车实现产业化,产能达到20万辆左右,形成500亿元产值。重点推进嘉定新能源汽车生产及示范基地、浦东临港新能源汽车生产和示范应用基地建设。加快建设上海电动汽车国际示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