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么是技术经济
技术经济学是研究技术和经济矛盾关系的科学,具体说它是专门研究技术方案经济效益和经济效率问题的科学(注:技术方案是指以技术为基础,由人力、物力、财力、运力、自然力和时力组成的,为达到某种目的和满足某种需要的一种有机组合)。技术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正确地认识和处理技术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寻找技术经济的客观规律,寻找技术和经济之间的合理关系,包括最佳关系和协调关系。具体研究任务有以下三个部分:(1)研究技术经济评价和综合评价理论和方法。一是研究共同的评价理论和方法;二是结合不同技术研究不同的评价理论和方法。这两种研究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有了理论和方法,规划设计、生产运行和经济管理等部门就能够根据各种具体情况 来解决各种具体的技术经济问题。(2)从总的技术经济分析论证出发,寻找国内外技术(包括硬技术和软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和发展规律。(3)研究解决实际技术经济问题,特别是因素复杂、综合性很强的重大技术经济问题,提出具体结论和建议,供实际应用。
技术经济问题,存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农业和工业、交通运输和邮电、市政生活和建筑业、商业和外贸、旅游和服务业、环境保护和卫生、教育和文化、科学研究和国防、行政管理和金融等;存在于生产建设的各个阶段:试验研究、勘测考察、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和生产运行等;存在于全国和各地区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综合领域。由此可见,技术经济的研究内容相当应泛,除了研究理论方法和客观规律以外,结合实际研究内容很多,大致有以下若干方面的技术经济问题:(1)地质资源的勘探开发。(2)各种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综合开发利用。(3)农业优良品种的培养和选择。(4)各种工业原料、材料的制造和利用。(5)能源的生产和供应。(6)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仪表的采用。(7)各种标准和系列的制定。(8)产品和设备的生产、造型和结构。(9)生产专业化、协作化和联合化。(10)生产规模、结构、布局和后备。(11)建设方式(新建、扩建和大修)和建设工期的确定。(12)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选择和配合。(13)各种通讯方式的发展、选择和配合。(14)各种国防军事安全措施的选择。(15)城市建设的规模和布局。(16)科研、教育和卫生机构的规模、结构和布局。(17)环境污染防治方式的选择。(18)生产运行中工艺条件和技术参数的合理选择。(19)物流的技术经济问题。(20)外贸的技术经济问题。(21)引进工程技术、合资经营和经济技术协作的技术经济问题。(22)技术进步的经济评价问题。(23)规划和设计(包括工程设计)的技术经济问题。(24)各种管理的技术经济问题。(25)各种人力、物力、财力、运力、自然力和时力的合理分配使用问题。以上列举的仅仅是国民经济建设中经常遇到的和比较重要的技术经济问题。应该说,技术经济总是无所不在。
技术经济这门科学,是在196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的我国第二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全国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诞生的。当时,技术经济与自然条件和资源调查研究、技术科学、基础科学、工业科学技术、农业科学技术以及医学科学技术六大科学技术并列一起,作为第七大科学技术被列入规划纲要,这在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这门科学在我国产生不是偶然的,有它的客观背景。60年代初是我国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当时有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比较注意技术和经济相结合的正面经验,也有了第二个五年计划把生产技术和经济规律完全分开的反面教训,对比之下,深感生产技术和发展必须考虑经济规律,技术和经济必须结合。为此,有必要建立一门专门研究技术和经济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技术经济问题的科学,这就是我国技术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从科学发展历史看,现代科学技术和发展有着两个明显的趋向,这就是科学发展专业化和综合化,两方面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技术经济学既是科学发展专业化的产物,也是科学发展综合化的产物。因为经济科学原来是一门科学,随着专业化发展的结果,产生了许多经济学的分支学科,技术经济学就是其中的一个分支。技术经济学不单纯从经济科学中产生出来的,而是从技术科学和经济科学互相交叉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科学发展综合化的必然结果,这是技术经济学产生的科学背景。也许有人认为,技术经济学是从苏联和西方搬来的,其实,苏联只有技术经济指标、技术经济论证等各种说法,并没有技术经济学这门科学,西方也没有这门科学,瑞典学者埃里克·达克在《中国的技术经济学》一文中指出:"无论是技术经济学这一名称或是这一学科系统的方法,在今天苏联的经济学中都不存在。""在苏联经济学中,与技术经济学最接近的学科实际上仅是一个部门经常学"。"技术经济学和西方的成本效益分析有些相近。""详尽地研究这一学科的各种概念是很有趣的。"(引自《美国亚洲概观》,1981年9月号)由此可见,技术经济学已早被国外承认。
技术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开创发展、全面破坏和全面发展三个时期。从1962年正式定名"技术经济"学,并制定了全国技术经济研究规划纲要开始,一直到十年内乱前,是第一个发展时期,也是这门新学科的创建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经济学理论方法体系开始形成,而且有着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是:以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经济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规律和价值规律为依据;以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要求为目标;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为手段;以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具体实际为基础;以认识和正确处理技术同经济之间的实际矛盾关系为目的。十分遗憾的是,在十年内乱中,技术经济研究机构被撤消,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工作全部停止,而且遭到彻底的批判,这个时期就是全面破坏时期。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技术经济学获得了新生,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1978年11月成立了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现在许多省市和部门也都成立了技术经济研究会;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技术经济研究所,很多部门相继成立了技术经济研究机构;许多理工科大学开设了技术经济课程,不少文科大学也开设了技术经济课。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专门培养了技术经济专业博士生、硕士生和大学生。这个时期,技术经济学理论方法体系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经济这门学问越来越重要,研究工作正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技术经济学在实际中应用愈来愈广,技术经济学分支学科越来越多。
⑵ 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
数弯码枝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更高级经济阶段。我们认为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政府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态。
第一,数字经济包括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大部分。
第二,数字经济超越了信息产业部门的范围。
20 世纪60、70 年代以来,数字技术飞速进步促使信息产业崛起为经济中创新活跃、成长迅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部门。但应充分认识到数字技术作为一种通用目的技术,可以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广泛应用到经济社会各行各业,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开辟经济增长新空间,这种数字技术的深入融合应用全面改造经济面貌,塑造整个经济新形态,因此不应将数字经济只看作是信息产业。
第三,数字经济是一种技术经济范式。
数字技术具有基础性、广泛性、外溢性、互补性特征,将带来经济社会新一轮阶跃式发展和变迁,推动经济效率大幅提升,引发基础设施、关键投入、主导产业、管理方式、国家调节体制等经济社会最佳惯行方式的变革。如伴随互联网与电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融合,互联网企业、电信运营商和手机终端设备产业出现跨界竞争现象,移动互联网使互联网不再被办公场所限制,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数字经济技术范式具有三大特征: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是最模御重要的经济要素,数字技术有非常强烈的网络化特征,数字技术重塑了经济与社会。
第四,数字经济是一种经济社会形态。
数字经济在基本特征、运行规律等维度出现根本性变革。对数字经济的认识,埋敏需要拓展范围、边界和视野,成为一种与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并列的经济社会形态。需要站在人类经济社会形态演化的历史长河中,全面审视数字经济对经济社会的革命性、系统性和全局性影响。
第五,数字经济是信息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
信息经济包括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驱动的经济,以及非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驱动的经济两大类,未来非实物生产要素的数字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数字经济既是信息经济的子集,又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信息化是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数字经济除了包括信息化外,还包括在信息化基础上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形态的变革,是信息化发展的结果。
⑶ 范式是什么意思能不能说的通俗点!
范式指的是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等的集合。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开展科学研究、建立科学体系、运用科学思想的坐标、参照系与基本方式,科学体系的基本模式、基本结构与基本功能。
(3)如何理解技术经济范式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范式概念是库恩范式理论的核心,而范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理论体系。库恩指出:“按既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
“我采用这个术语是想说明,在科学实际活动中某些被公认的范例——包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仪器设备统统在内的范例——为某种科学研究传统的出现提供了模型。”在库恩看来,范式是一种对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承诺,是科学家集团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这些东西在心理上形成科学家的共同信念。
瑞泽尔认为:范式是存在于某一科学论域内关于研究对象的基本意向。它可以用来界定什么应该被研究、什么问题应该被提出、如何对问题进行质疑以及在解释我们获得的答案时该遵循什么样的规则。范式是一科学领域内获得最广泛共识的单位,我们可以用其来区分不同的科学家共同体或亚共同体。它能够将存在于一科学中的不同范例、理论、方法和工具加以归纳、定义并相互联系起来。
周晓虹认为:可以将宏观—微观、自然主义—人文主义视为两对既有一定的区隔、同时又互为过渡的“连续统”。由它们可以进一步获得四种理论范式。
范式的特点是:
(1)范式在一定程度内具有公认性;
(2)范式是一个由基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相关的仪器设备等构成的一个整体,它的存在给科学家提供了一个研究纲领;
(3)范式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可歼带模仿的成功的先例。可以看出,在库恩的范式论里,范式归根到底是一种理论体系,范式的突破导致科学革命,从而使科学获得一个全新的面貌。库恩对范式的强调对促进心理学中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范式概念是库恩整个科学哲学观的中心,他试图以此来概括和描述多个领域的现实科学,而不仅仅是对科学史和哲学感兴趣,因而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对范式概念作了多重的界定和说明。
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给出这个词语的现代用法,他指出范式是在某一个指定时间内一系列限定某一个科学学科的活动。他自己则比较偏好 exemplar 和 normal science 两个更有哲学意义的概念。他在其书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定义科学范式为:
那些被观察和被检查的 那些会被提出的相关问题以及其希望被解答的 问题如何组织 科学结论如何被解释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库恩思想的这一特征,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引述库恩的某一解释来阐述自己的问题。因而不免出现某些偏差。英国学者玛格丽特·玛斯特曼(margaret Masterman)对库恩的范式观作了系统的考察,(1987)他从《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列举了库恩使用的21种不同含义的范式,并将其概括为三种类型或三个方面:
一是作为一种信念、一种形而上学思辨,它是哲学范式或元范式;
二是作为一种科学习惯、一种学术传统、一个具体的科学成就,它是社会学范式;
三是作为一种依靠本身成功示范的工具、一个解疑难的方法、一清改滑个用来类比的图像,它是人工范式或构造范式。答腊
⑷ 对技术经济学的理解
技术经济学是研究技术领域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并且是研究技术领域内资源的最佳配置,寻找技术与经济的结合以求可持续发展的科学。
技术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纯技术,也不是纯经济,而是握早两者之间的关系,即把技术与经济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以选择最佳技术方案。
从全局的范围来看,技术经济学研究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速度、比例、效果、结构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最佳关系问题;
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合理转移问题;投资方向、项目选择问题;能源的开源与节流、生产与供应、开发与运输的最优选择问题;
技术引进方案的论证滑敏问题;外资的利用与偿还,引进前的可行性研究与引进后的经济效果评价问题;
技术政策的论证、物资流通方式与渠道的选择问题等等。
从部门和企业范围看,技术经济学段让雀研究厂址选择的论证,企业规模的分析,产品方向的确定,技术设备的选择、使用与更新的分析,原材料路线的选择,新技术、新工艺的经济效果分析,新产品开发的论证与评价等等。
从生产与建设的各个阶段看,技术经济学研究试验研究、勘测考察、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生产运行等各个阶段的技术经济问题的研究,综合发展规划和工程建设项目的技术经济论证与评价等。
⑸ 关于世界经济的问题求救
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兼论IT革命的地位和作用
科技革命的概念及阶段划分
1.科技革命的概念.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合称.科学革命是指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认识上的质的飞跃;技术革命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手段和方法的重大发明和突破,即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上质的飞跃.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在时间上往往是交错展开的,社会发展中产生技术突破的需要,人们便会利用已有的科学知识进行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和实践活动有能极大的推进科学的发展.二者的互动关系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日益明显,为了研究上的便利,便将两个概念合起来称为科技革命.
按照欧洲中心论者的观点,真正意义上的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内生地发源,发生于西方世界.这容易让人产生疑问:什么是科学和技术 古代中国有没有科学和技术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算什么 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文明有没有贡献
科学是建立在事实检验基础上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技术则是改造自然的手段和方法.按照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的观点,中国灿烂的文明中有先进的科学和技术,当然不乏具有革命性的举毕科学和技术.中国在十六世纪以前已具有了较完备的科学技术知识体系.沈括在1086年完成的《梦溪笔谈》有五分之三的篇幅记述了当时的科学成就,自然科学有数学,天文学,地质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工程学,冶金学,建筑学,生物学,农艺学,医药学等学科,人文科学有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音乐等.可见科技知识之丰卜答兆富.
依附理论代表人物之一的贡得·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一书中用大量的史实说明十五至十八世纪,中国及印度的技术和科学思想传播到了西方,并构成了西方世界兴起的重要原因.这需要我们重新认识世界经济史和科技革命的问题.
2.科技革命的阶段划分.考虑到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在时间上的不同步,科技革命阶段的划分便以技术革命是否发生为标准,因为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科学革命的成果仍要通过技术革命来体现.以16~18世纪西方世界的兴起为界,科技革命大体上分为两个大的时期:古代农业文明的科技革命和近代以来工业文明的科技革命.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的扬弃,二者之间是继承和发扬的关系.根据李约瑟的研究,公元1世纪到18世纪,至少有26大项超前约十个世纪的技术发明由中国传到西方,而同时西方传到中国的技术发明只有4大项.这足以说明近代以来的科技革命是站在古代东方先进科技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
古代科技革命由于本身零散的特点和缺乏资料,很难细分出阶段来.我国朱宁等学者在《变乱的文明》一书中提出,古代文明中有三个技术性标志:炼铁,造纸和印刷术.值得肯定的一点是,古代科技有着丰富的内容,其中凝聚了古人的实践和智慧,并且构成了近代以来科技革命的重要基础.
近代以来科技革命按传统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第一次科技革命,又称为产业革命或型租工业革命,在18世纪60年代前后开始,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第二次科技革命,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以电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第三次科技革命,从20世纪40 年代开始,以电子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
科技革命影响世界经济的范式和规律
1.技术—经济范式(tech-economic paradigm).范式(paradigm)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着名科学学专家托马斯·库恩在其代表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来的,本意是指科学理论研究的内在规律及演进方式.1982年技术创新经济学家G·多西将这个概念引入技术创新研究之中,提出了技术范式的概念.1983年,C·佩雷兹(C. Perez)在发表于《未来》杂志的论文《社会经济系统中的结构变迁与新技术吸收》中提出了技术—经济范式这一概念.1988年,技术创新经济学家弗里曼与佩雷斯在合作发表的《结构调整危机:经济周期与投资行为》又发展了这一概念,认为其重要特征是"具有在整个经济中的渗透效应,即它不仅导致产品,服务,系统和产业依据自己的权利产生新的范围;它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经济的几乎每个其它领域,即它是一个'亚模式'".我国学者王春法(2001)将技术—经济范式定义为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主导技术结构以及由此决定的经济生产的范围,规模和水平.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以相互关联的各种技术所组成的一个或者几个主导技术群构成了不同时代经济增长的技术基础;其二,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的方式,轨道和规模也随着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一国乃至世界技术—经济增长范式的更迭.技术—经济范式变迁的过程就是打破常规和建立新范式的过程,而技术创新是技术—经济范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技术—经济范式的结构图标如下:
图中的关键要素概念是由克 弗里曼等率先提出,并且有三个重要特征:其一,成本较低并且相对成本迅速下降;其二,在长期内几乎无限的供应能力;其三,在整个经济系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关键因素即是所在技术—经济范式中科技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又决定着该技术—经济范式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因而在各种不同的技术—经济范式中居于核心地位.
2.技术—经济—社会范式
技术—经济范式有助于解释科学技术革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路径,但是局限之处在于只讨论了技术与经济两个范畴,而对社会变革没有涉及.这可能是因为在西方经济学家眼里,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是不会变化的.所以这一范式不能揭示技术,经济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不可能揭示技术变革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深远影响.笔者在技术—经济范式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范围更广,内容更丰富的技术—经济—社会范式.结构图标示如下页:
这种范式可以解释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如果承认农业文明中有科学技术进步, 就应该说明科技革命如何使农业文明迈向工业文明,说明这其中的变革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3.科技革命影响经济活动的深层规律
经济活动是指人们以较低成本获得较高收入的生产和交换活动.技术进步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是围绕人类自身的解放而展开的,这与人类生存的需要也是相一致的.首先是人类从自然界奴役的状态下解放出来,畜牧技术,农耕技术,医药知识,天文地理知识等使人类步入了农业文明,保证了人类的生存繁衍,并有了可以交换的剩余产品.其次是人的身体由低级到高级的逐步解放.这个过程在农业文明时期便已开始,如轮子的发明使滑动摩擦改为滚动摩擦,极大地节省了人力;各种金属工具,刀具,机械的发明都使人类从笨拙的体力劳动转向技巧性劳动.在近代工业文明来临的前夜,人类的
科学技术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人力也得到了很大的解放.近代以来的三次科技革命使这一进程加速.各种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使人类掌握了超过自身无数倍的动力,实现了历史上无法创造出的经济奇迹.电的发明和应用不仅是一场能源革命,而且是一场控制技术革命的开始,微电子技术使生产可以达到自动化控制.如果说能源动力革命是人的体力的解放,控制技术革命则是人的神经指挥系统的解放.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人的大脑的搜索和储存信息功能也会部分地得到解放,人们便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把精力集中与大脑的思考和创造发明,这将极大地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随着每一层次的人的解放,便会兴起一个新的产业,经济便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农业,工业社会莫不如此.世界经济的萌芽,形成和发展也是随着科技进步带来的人的解放而逐步展开的.
4.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
1925年,前苏联经济学家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在其着作《长波周期》中,研究了资本主义140年中36种价格,价值额和产品生产量指标的时间序列,提出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着半世纪左右的长期波动, 从1780年到1920年共分为两个半长周期, 20年代正处于长波的下降波.这一理论被后来的30年代大危机所验证.他认为,经济长波的产生是因为主要固定资本产品更新换代在经济生活中所引起的长期平衡周期.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在1939年出版的《商业循环》中第一次提出,技术革新是资本主义经济长期波动的主要起因.他用技术革新来解释经济长期波动的理论被后人称为长波技术论.
以熊彼特的长波技术论为基础,以西欧现代长波技术论为主体,由包括西欧大部分长波学者和美国一些长波学者形成了三大西方长波学派之首的现代长波技术论学派.这一流派高度强调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政府科技政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在这一流派中,英国克·弗里曼的劳工就业长波论,美国格·门施的长波变形模式论,荷兰冯·丹因的创新寿命周期长波论都是具有代表性的长波理论.他们都把基础技术创新看作制动长期波动的主要杠杆和最根本原因.
关于长波理论仍有很大争论,谁是谁非有待事实去验证.我的看法是,技术创新是经济长周期波动的首要原因.我的技术—经济—社会范式有助于说明这一点.
科技革命带来生产力的巨大进步
1.科技革命引起生产力诸要素变革
(1)劳动资料的变革.劳动资料(主要包括工具,机器和设备)是人类劳动经验,技能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结晶.劳动资料的水平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显示器.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资料的性质,结构,功能等都发生了巨大变革.以前的机器只包括工具机,传动机和动力机三个部分.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由于控制论,信息论和微电子学的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机器系统的结构发生了质变,增加了控制机部分,实现了自动化生产.利用电子计算机还可以实现对生产运行的全程监控.另外,工业机器人进一步扩展了人类劳动的职能和范围.劳动资料变革的趋势是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
(2)劳动对象的变革.由天然材料到各种金属材料,再到橡胶,树脂,塑料和化学纤维等新型材料.每一种材料的变革都能带来相关产业的兴起.例如钢铁工业和化学工业等.由于量子化学,结构化学和固体物理学的发展,人们对材料的研究已经深入到了微观层次.纳米技术将创造很多新兴的材料.劳动对象变革的趋势是日益人工化,合成化和微观化.
(3)劳动者素质的变革.随着人类自身从体力到脑力的解放,对劳动者素质则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只靠体力和熟练劳动已不适应生产力进步的需要."蓝领"人数相对下降,"白领"人数相对上升的趋势要求劳动者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术水平,以适应更加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劳动者素质变革的趋势是日益专业化和智力化.
(4)组织与管理的变革.组织与管理是一切具有一定规模的共同劳动的机构所具有的职能,它也是一种生产劳动,属于生产力系统的运筹性要素.现代化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发展到了很高水平,组织管理的科学化成为决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和管理中计算机及网络的使用,使管理可实现全球范围的高效运作.
2.科技革命引起生产力内在结构的变革
在生产力系统内部,科技,教育,信息,组织管理等非实体性要素的作用日益增大,而实体性要素的作用在相对减小.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也主要地依靠非实体性要素的改善和提高.科学技术已经成了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科技革命带来产业结构的变革
产业结构是生产力的组织形式,是一个经济体所拥有的资源在各产业间的分配以及由此而形成的
各产业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的变化关系.产业结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其变化的基本特征,就是产业结构重心的转移.这种转移一般在两个层次上进行,即产业内部结构重心的转移和产业部门之间结构重心的转移.
农业结构的进化
农业中分化出了手工业,后来发展成现代工业,而农业本身也在科技革命和工业化的推动下发生
着持续的结构性变革.特别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明显加快,出现了农业全盘机械化,化学化,良种化和工业化的趋势,使农产品产量,质量以及品种数量等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畜牧业由于更适于高科技的规模化生产,其发展明显快于种植业,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对肉蛋奶等畜牧业产品的需求.面向农业的服务业,农用加工制造业,石化工业,生化育种等行业蓬勃兴起,也大大促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随着农业结构的进化,农业就业结构也发生着变化,农牧业人口不断下降,并向服务业和工业部门转移.
工业结构的进化
随着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工业结构也发生了三次重大变化.第一次是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工业化,
生产的纺织品主要是满足广大农业世界对衣着的需求;第二次是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化,主要是由于机器生产在轻工业中的扩展,推动着机械工业及为其提供原材料和动力的钢铁,煤炭,石油等重化工业的新技术群和产业群的兴起,有效克服了重化工业对资源和能源的浪费,并推动了工业产业的高科技化.总的趋势是以轻纺工业到重化工业,再到高科技工业,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工业转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工业,科技投资和治理投入大幅度提高,整个工业结构向自动化,高科技化,智能化发展.
三大产业比例关系的变化
在原始社会末期形成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和可以说是近代三大产业的雏形.历史上产业重心发
生了两次大转移.第一次是由农业向工业的转移,也就是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从原始社会末期到产业革命前期,农业一直是主导产业,产业革命后,工业产值和就业人口比重上升,上升为主导产业部门.第二次是由工业向服务业的转移,也就是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移,从战前起开始,并由于战后科技革命而大大加速.其基本特点是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急剧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由停止转为逐渐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迅速上升.这一过程以科技革命带来人的逐步解放的进程是相一致的.
科技革命与生产关系的互动
按照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科技革命与生产关系或制度之间仍然存在这
样一种辩证关系.
三次科技革命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三次调整.
科技革命首先是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力的变革必然引起新兴产业部门的兴起,产业结构也随之发
生变化,陈旧的产业及其生产关系的地位必然衰落,而新兴部门及其生产关系会占据主导地位,因而也必然到来生产关系的革命性变革.第一次科技革命是机器大工业战胜了工场手工业,工业资本主义得到确立和发展;第二次科技革命是重化工业,飞机汽车制造业,电力通讯,军工等资本密集型产业群兴起,由于产业本身发展的需要,加速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使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渡;第三次科技革命则促使高技术产业的崛起,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大量跨国公司的出现,同时大量拥有高技术的中小企业涌现,风险投资业蓬勃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呈现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中小高技术密集型产业并存的局面,一方面通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传统产业推行全球化战略寻找市场,另一方面又保证了科技领先的产业的发展.
制度对科技革命的重要作用
⑹ 请问在经济法中,“范式”是什么呢
“范式”是美国着名科学哲学家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的一个词汇,此着一问世,这词汇立刻被学界接受,并且围绕之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库恩长期以来研究备蔽科学史,他发现一种累积性的科学史观统治着这个领域,但这种认识他认为是不能真正反映科学史本貌的。库恩自述一旦他找到了“范式”这个词汇,一切的困惑当即冰释。不过这个“芦升范式”,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字眼。如果非要简单的概括的话,它的内涵有两层意思:(1)科陪滚老学共同体的共同承诺集合;(2)科学共同体共有的范例。再进一步,(1)可以简化为一种约定,(2)就是范例
⑺ 阐述对技术经济学的理解
技术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技术领域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研究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研究技术领域内资源的最佳配置,寻找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以求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它主要是对下列各方面经济活动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效果进行分析:各种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农哗铅业优良品种的选择;各种工业原料、材料的选择;能源的生产和供应;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的采用;各种标准和系列的制定;产品的造型和结构;生产的专业化、协作化和联合化;企业规模、布局和结构;建设方式和建设周期的确定;各种交通、邮电、通讯方式的选择和配合;环境污染防治方轮改法腊芦判;工艺条件和工艺参数的合理选择;引进技术的合理选择等等。
⑻ 科学革命即范式变迁的过程
也许下面的文章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科恩的科学范式论与心理科学革命
摘要 科恩的范式论提出了他的着名科学发展模式。按照他的范式标准,心理学仍不是常规科学,心理学中的行为革命和认知革命都不是科恩的科学范式革命。科恩的范式论存在着许多理论局限,但也有一定历史贡献。
一、科恩的范式论与科学革命
科旁信恩是美国着名的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他在1962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他的科学哲学理论――科学范式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范式概念,在科恩看来,范式是一种对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承诺。具体地说,范式是科学家集团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这些东西在心理上形成科学家的共同信念。科恩认为,范式是使一门学科成为科学的必要条件或成熟标志,也就是把范式看作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任何一门学科只有具有共同的范式,才可以称为科学,否则就不能称为科学或称前科学。
科恩根据范式概念提出他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在科学发展观上,科恩既反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发展的“逐渐积累”观,也反对波普的批判理性主义关于科学发展是“不断推翻的增长”的观点。他相信科学发展的实际过程是一个进化与革命、积累与飞跃、连续和中断的不断交替的过程,而且科学发展的历史明显地体现了这个过程。科学发展一般经历四个时期:(1)前科学时期;(2)常规科学时期;(3 )反常和危机时期;(4)科学革命时期。在科学史上,科学革命的典型例子,如天文学中的哥白尼革命,化学中的拉瓦锡革命,物理学中先有牛顿革命而后有爱因斯坦革命。新范式最终战胜并取代了旧范式,这就标志着科学革命时期的结束,而进入了新的常规科学时期。在新的常规科学时期中,新的范式成了该学科的科学共同体的共同信念。科学研究在新范式的指引下继续积累地前进,但是到了后来,又出现了许多反常现象,陷入新的科学危机,而引起新的科学革命,并实现从新的范式到更新的范式的转变,而进入更新的常规科学时期。科学发展就是通过这几个环节的不断循环往复而不断前进的。科恩的科学发展动态模式可以简单表示为:前科学时期→常规科学时期→反常和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时期……。科恩认为,一切科学的发展都是按照这个科学革命的规律发展的。
科恩的范式论是关于科学发展的一般方法论,在它提出之后,不但引起哲学家和科学家的热烈讨论,也引起社会科学家的积极响应。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和心理学家等都纷纷运用范式论来分析和说明各自学科的历史发展过程。1988年苛勒曼和萨勒门发表了《心理学杂志文献中的科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文,综述了范式论在心理学中的应用情况。
二、范式革命与行为革命
科恩的范式论是否可以成功地重建心理耐搜科学发展史?范式革命是否可以有效地说明心理科学革命?西方心理学史家对此有不同的意见。帕勒牟、加德纳和库享等人持肯定态度,利黑和舒尔兹等人则持否定态度。持肯定态度的学者认为,按照科恩的科学发展模式,从冯特开始,心理学经历了心理主义、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三个范式科学时期。其间伴随着两次危机和革命:第一次是20世纪初的心理主义范式的危机,导致1913年的行为革命;第二次是五六十年代的行为主义范式的危机,导致1956―1965年的认知革命。心理心义范式是心理学的第一个范式,以冯特等人为代表。这一范式把心理学界定为心理生活或意识的科学,内省法是其主要研究方法。行为主义范式是以华生等人为代表,它把心理学界定为行为科学,客观的行为研究是其基本方法。认知主义范式则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又重新回到心理过程上来。巴斯认为,大多数心理学派从元理论上讲都具有认知倾向,它们的存在都有助于认知革命的产生。他甚至把精神分析、格式塔心理学、勒温的场论心理学、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都视为“原型”认知心理学。〔1〕当然, 真正的认知革命是指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对科恩的范式革命理论持反对态度的学者认为,对心运亩轮理学史作这种简单的划分和重建,并不能说明心理学历史发展的实际过程。而且,心理学史上的行为革命和认知革命也不是科恩意义上的真正的科学革命。科恩的科学革命是指抛弃旧范式建立新范式,那么行为革命也必然是抛弃旧的心理主义范式,建立新的行为主义范式。但是,在1913年以前,心理主义是否构成心理学的统一范式,使心理学成为常规科学时期?也就是说,心理学在研究对象、方法、理论上是否一致?诚然,从研究对象上讲,冯特时代的心理学家们都同意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生活或意识的科学,但在对意识的具体理解上却发生了分歧。冯特、铁钦纳以为心理学是研究意识内容,布伦塔诺、斯顿夫以为心理学是研究意识活动或意识机能。这就是心理学史上着名的内容心理学和意动心理学之争。而曲尔佩和麦塞尔则提出二重心理学,试图把意识内容和意识活动调和起来。他们认为心理学的对象有两项:一为心理内容,二为心理机能。在研究方法上,冯特和铁钦纳比较一致,都坚持实验内省法,即在严格的控制条件下对意识经验的直接报告或回忆。布伦塔诺则认为心理学的方法是对我们自己心理活动的内部知觉(英文为Innerperception,德文为Wahrnehmung), 而不是内省即内部观察(英文为Inner observation,德文为Beobachtung)。这里必须指出的是,由于德文Wahrnehmung(内部知觉)和Beobachtung(内部观察)都可译为英文的Introspection(内省),所以在心理学史着作中, 通常误以为布伦塔诺的心理学方法也为内省法。实际上布伦塔诺曾明确指出:内部知觉和内部观察“这两个概念必须区分开来,内部知觉的特征之一就是它从来不能变成内部观察”〔2〕布伦坦诺还进一步指出,内省即内部观察, 实际上是不可能的。由于在心理学对象和方法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心理主义不能构成科恩意上常规科学,这一时期的心理学仍处于前范式科学时期。所以,心理主义不能为行为为革命提供一个可以推翻的旧范式。
不过,意识心理学在1892―1912年间存在着困难却是事实。巴契勒在1907年指出:心理学“正在产生不满的潮流。”〔3〕他在1911 年又进一步指出,大多数心理学都不清楚他们的领域是研究什么的。在1910年年会之后,美国心理学会主要任务是反思心理学的定义。种种迹象都表明,心理学正由意识研究向行为研究转变。但是,心理学在此期间的不确性和困难并不是科学革命前的反常和危机。如果说意识心理学存在反常问题,那么符兹堡学派的无意象思维问题才是真正的反常问题。但行为革命并没有解决无意象思维这一反常问题,行为主义只是简单地宣称无意象思维不是心理学概念,将之排斥在心理学研究之外。实际上,在1892―1912年,心理学特别是美国心理学从意识研究向行为研究转变,发生在意识心理学之外,主要是由于当时的美国社会历史条件、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哲学、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动物心理学等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是真正解决意识心理学本身问题的科学革命,甚至连华生在他1913年发表的行为主义宣言中也没有使用“革命”一词。正如利黑所说:“心理学从意识研究向行为研究的“这种变化与其说是革命,而不如说是渐变。”〔4〕在他看来,华生生产了香烟但并没有点着火。”〔5〕
三、范式革命与认知革命
既然行为革命不是一种科学革命,但在1913年以后的行为主义是否构成心理学的统一范式,使心理学成为常规科学时期?利黑认为,1913年以后的心理学仍然处在前范式科学时期,因为心理学在元理论上仍然存在着范争议和分歧问题。在意识问题上,方法论行为义认为,心理学应该排除意识在其内,因为意识是私人的事件,而不是科学研究的对象;而拉施里的严格行为主义则认为,应该包括意识在其内,因为科学必须解释包括意识在内的一切事件。在中间变量问题上,托尔曼、赫尔、中介理论家都同意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假设一个中间变量,而华生、斯金纳则坚持直线行为主义,反对研究刺激与反应的中间过程。而且,在对中间变量的解释上也存在分歧。赫尔认为中间变量是生理过程的中间连结,托尔曼则认为是认知地图或认知符号,托尔曼具有典型的认知倾向。由于在元理论问题上存在分歧,行为主义显然不能为认知革命提供一个可以推翻的旧范式。
当然,在1948―1956年间,行为主义也的确遭到许多责难。1948年在霍克逊召开的行为的大脑机制讨论会上和1956年在马萨诸塞召开的信息理论讨论会上,都向行为主义发起了挑战。如乔姆斯基对斯金纳的语言行为的批评,格林斯朋对意识问题的实验以及柯妮对儿童辨别学习的实验,都动摇了行为主义刺激一反应的基本公式,否定了行为主义的意识和语言与行为没有联系的错误推论。这些迹象都表明行为主义遇到了一些不可克服的矛盾。 但是它们很难说是科恩意义上的危机。 1956―1965年心理学开始由行为研究逐渐转向认知研究,这就是帕勒牟年称的“正在发生的一场科学革命”。我们知道,这种转变是由心理学内外力量,如通讯科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在意识问题上的退让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利黑指出:“心理学的这种变化犹如1892―1912年间的变化,不是心理学研究内部技术上的失败,而是观念上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由心理学的外部力量所致。”〔6〕况且, 认知革命并不是完全推翻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从对象上是否定行为主义,从方法上则是深化行为主义。利黑甚至把认知心理学看成是行为主义在新技术、计算机基础上出现的一种新形式。认知革命果真是一场科学革命?巴斯指出:“在1955―1965年间,一场平静的革命发生在心理科学中。甚至在1955年之前就有很多这种发展迹象,而且在1965年以后乃在进行。但对这一领域的大多数领导人来说,这10年则是关键。认知革命不是一种轰轰烈烈的革命,即没有冬宫的风暴,甚至没有隐喻意义的风暴,没有公众的交锋。而且不像华生革命,认知转变是一种没有自我意识的转变,没有宣布其存在,直到这一事实出现很久。实验心理学家没有开创革命,但他们的大多数人都惊奇地发现他们打破了行为主义元理论的限制,并且是自愿这样做的。对认知革命的理解是在这一事件发生之后的事,它只是慢慢出现,甚至直到今天仍有一些人不同意有任何‘革命’发生。只是到了80年代才从历史反思这一问题。”〔7 〕可见,认知革命并不是科恩意义上的科学革命。正如莱格兰德所说:“心理中的认知革命是借用科恩的科学革命理论中的术语,这在今天已成为陈词滥调了。”〔8〕
四、范式论的局限与贡献
综上所述,科恩的科学革命理论在说明心理科学革命上是失败的。心理学中的行为革命和认知革命都不是科恩意义上的科学革命。按照科恩的范式论,心理学仍不是常规科学。正如舒尔兹所说:“心理学尚未达到范式科学的阶段。”〔9 〕利黑也说:“心理学似乎成为一门永远是危机的科学,它决不能挣得科恩所称呼的科学前范式阶段的完全的过去。”〔10〕科恩的范式革命不能有效地说明心理科学革命,他的范式论也就不能作为心理学史重建的方法论。这主要是由于科恩理论本身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和局限。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科恩的范式概念本身是含糊不清的。科恩从来没有说清楚范式究竟是什么。在仅100余页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他给范式所下的定义多达21 种,他时而这样解释,时而那样解释,把理论、观点、方法、范例以至仪器设备等等都包括在范式之中。这就显得过于庞杂了。(2 )范式论是一种不可知论。科恩就是用不可知论来论证他的范式论的。他认为范式不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更不是对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反映,而是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科学家集团的共同的心理上的信念。范式的变化不是认识的深化,而是心理信念的变化。范式改变了,科学家眼里的整个世界也就改变了。(3)范式论是一种实用主义的真理论。 在科恩看来,由于科学的范式不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而是不同科学家集团在不同心理条件下所产生的不同信念,因而它们没有真假之分,或者没有什么真理性可言。以至使他把真理比喻为科学家集团所共同使用的工具,即一种用以解释科学研究中的各种难题的工具。他认为工具只有好坏之分,而无真假之别。任何工具只要用来得心应手,能顺利解决问题,它就是好的,或是比较好的;否则就是不好的,或是坏的。这是一种典型的实用主义的真理论。(4)范式论一种非理性的科学观。 在科学家如何创立新理论或新范式的问题上,科恩坚持直觉主义或非理性主义的观点。他认为理论或范式不是科学家理性思维的结果,而是他们的神秘的灵感或想象的直觉的产物。它们是在科学家头脑里“一下子涌现出来的。”科恩的这种非理性的科学观受到拉卡托斯和劳丹的理性科学观的强烈批评。(5)范式论否定科学发展的客观进步性。在科恩看来,科学的范式不同并不是对同一世界的认识的方面或认识的深度不同,而仅仅是心理的信念或世界观的不同。因而他认为新旧范式之间是不可比较的和不可逾越的,它们并没有任何客观的真理性内容。科学革命过程中的范式更替即是心理信念的更替,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科学发展的继承性和进步性。科学的发展只能是一种随机的演化,而没有任何客观进步性可言。
科恩的范式论尽管存在着上述缺点,但我们也要承认其历史贡献。首先,科恩的“范式”理论是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整体观点和整体性方法在哲学上的反映。其次,在科恩以前的西方科学哲学都把科学看作是纯粹理性或纯粹逻辑范围内的事情,而与社会历史因素无关。科恩的范式理论则批判了这种观点,认为科学的演变和发展是与科学以外的社会和历史因素紧密联系。再次,科恩首创周期性科学发展模式,这一模式把科学发展的量变与质变、肯定与否定、进化与革命这两种对立的因素统一进来,这符合科学发展的某些历史事实,因而也更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总之,科恩的范式论在科学哲学史上具有上承普波、下启拉卡托斯的作用。他的着作和思想在国际学术界受到的注意和产生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自身的学科的范围。
⑼ 什么是技术什么是经济技术和经济的关系如何
技术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与社会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是人类的智慧的结晶。技术有狭义的概念和广义的概念。狭义的概念是科学原理在实践中的运用,或者说是人对于物的攫取方面的一切理念、方法、手段、程序的设计和应用。在这个意义上,技术仅仅是以人为主体以物及环境为客体的活动方式。广义的概念则是:技术是处置一切客观事物的合理的、有效的、经济的理念、手段、方法、程式的总括。也就是说,它不光是以物为客观对象,而是扩展到客观事物的一切方面。
而经济则是研究人们需求—生产—分配—交换一系列活动的学问。是解释和指导“在人们需求的资源是稀缺的这种环境下,人们如何做出选择,把资源调配到更加科学、合理、公平的状态,使得人尽其能、物尽其用、时尽其效”的一门科学。经济一词来源于“经世济民”这句成语,本意是:“经营管理社会或者国家,接济人民,使人民幸福安康”。由此可以定义:经济学就是“经世济民”的学问。
技术与经济的关系是:1,从狭义的方面说,技术是经济的推动力之一,技术是生产的基本要素之一,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在合理的人类社会中是正相关关系。2,从广义的方面说,技术也是研究经济学的重要工具。某些科学方法例如数学,在经济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得经济学在经济实践中具有了更加深入的指导意义,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⑽ 经济学范式的概念
范式:学说的坐标。经济学范式:开展经济学研究、建立经济学体系、运用经济学思想的坐标、参照系与基本方式,经济学体系的基本模式、基本结构与基本功能。经济学范式后面是哲学范式。哲学范式与经济学范式:前者制约后者,后者引领、展现前者。经济学范式有特殊的经济学范式与一般的经济学范式。政治经济学范式,资产阶级的经济漏孝学范式、无产阶级的经济学范式、小资产阶级的经济学范式,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范式,斯密、李嘉图、马克思、马歇尔、科斯、哈耶克的经济学范式,是特殊的经济学范式;对称经济学范式是一般经济学范式。对称关系是宇宙的最深层本质,对称规律是社会的最根本规律,对称原理是科学的最基本原理。对称关系也是经济领域的本质。人类经济活动的任何一个方面、任何一个过程都存在着对称关系。其中,主体和客体的对称关系是基本的对称关系,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社会的一切经济活动围绕着这个中心展开,经营和经济活动中的其它一切对称关系围绕着这个中心展开。所以一般经济学的范式就是对称的经济学范式。对称的经济学范式是形上与形下相对称的经济学范式。对称经济学范式后面是对称哲学范式。对称哲学是天人对称、人际和谐、与时俱进的哲学。对称哲学是包含自然、经济社会、意识领域在内的完整的哲学理论。以人类为参照系,经济是社会的核心,经济社会是自然、社会、意识三大领域的核心。建设对称的经济与和谐的社会,体现了对称经济学范式的实践功能。对称经济学范式的实践功能通过形上与形下相对称的双向运动展开:自上而下:用哲学提升经济学、用经济学提升管理学、用管理学提升工程学。自下而上:用工程学整合管理学、用管理学整合经济学、用经济学整合哲学。自上而下:用规范性提升实证性。自下而上:用实证性整合规范性。通过这双向运动,形成哲学、经济学、管理学、工程学以经济学为核心和框架的整体学科。通过这双向运动,形成规范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经济学范式。因此,对称经济学范式作为一般经济学的范式,与特殊经济学范式的本质区别,是规范与实证的统一。规范与实证的统一有三层含义:一是正确的认识,二是合理的解释,三是积极的引导。正确的认识:是什么;合理的解释:为什么;积极的引导:怎么样。所谓规范与实证的统一,就是在是什么的基础上为什么,在为什么的基础上怎么样,在怎么样的指导下,去进一步认识是什么、解释为什么,从而指导实践的发展,达到真善美的统一。规范与实证的统一:理想和现实的统一。规范与实证的统一:发展尺度与道德尺度的统一。规范与实证的统一:主体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所谓人类一般经济学,是用对称的方法、五度空间的方法、系统论的方法,对人类经济活动中的各个因素与结构及其相互关系作逻辑的、历史的、现实的分析,从中揭示人类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经济学。不同的参照系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层次;以不同的参照系为背景建立起来的经济学范式之间也不是并列的,而是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之间的关系。能否做到主体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体现了经济学范式的不同层次、发展的不同阶段。在牛顿力学层面的科学观看来,只有纯客观的才是实证的。在量子力学的科学观看来,主客体不可分,实证在于主客体的统一。实践标准是事实标准、价值标准、逻辑标准的统一。在牛顿力学层面的的思维方式看来,经济学的客观性与主体性是对立的;在量子力学层面的的思维方式看来,经济学的主体性与科学答棚性不仅不矛盾,而且是内在一致的。在经济社会化、社会经济化的今天,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已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宏观经济学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微观经济学全息体现了宏观经济学。企业经营模式就是社会发展模式, 对称经济学也就是对称管理学。只有在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知识经济学与物质经济学相统一的范式中,才能理解对称,才能扬弃新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对立、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学的对立。因此对称经济学范式的产生是经济学范式的革清搜则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