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期,管理团队对北斗卫星系统进行了在轨软件升级,软件升级后有哪些优势
在过去的两年中,北斗三号系统运行稳定,已经在全球超120个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向亿级以上用户提供服务。近期,为进一步优化北斗导航系统全球服务性能,确保导航服务更加安全、稳定、可则历靠,管理团队对北斗卫星系统进行了在轨软件升级工作。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在轨运行服务卫星共45颗,包括15颗北斗二号卫星和30颗北斗三号卫星。当前北斗系统运行连续稳定,全球范围水平定位精度约1.52米,垂直定位精度约2.64米;测速精度优于0.1米/秒,授时精度优于20纳秒。此次软件升级,主要是为了让北斗系统进一步减少偶发故障、实现技术升级,提升卫星在轨罩锋稳定运行性能和物盯晌异常处置能力。
2. 有哪些技术升级,让ES6的续航有了明显提升
蔚来ES6的续航确实比蔚来ES8的续航有明显的提升。同样搭载70度电池包,ES8续航里程为355公里而ES6的续航里程就可以达到420公里。搭载84度电池包,ES8续航里程为425公里而ES6的续航里程最大可以达到510公里。那么蔚来ES6到底是通过什么样的技术升级实现续航里程的大幅提升的呢?
小局局结
蔚来ES6相对于蔚来ES8,从外观来看还是要小一号的,同时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等,都使得ES6的整车质量是要明显小于ES8的,同时迎风面积也要小于ES8,导致高速行驶风阻可以降低,这在某桐清让种程度上,也是可以提高续航里程。电动机的调整也有助于蔚来ES6提升其续航里程。
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新能源汽车相关的行业资讯,欢迎点击右上角的关注,谢谢。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3. 电脑技术以后的发展前景怎么样
从目前的发展水平来看,电脑技术的发展前景还是非常好的。
第一,电脑技术改变了大部分的传统行业,比如以前我们看新闻大部分都看报纸 或杂志等纸质媒介,现在各类网站、app的普及让人们有了更好更方便的选择。
第二,现在是个信息化时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网络,离不开电脑,所以自然而然往后会有越来越多的电脑岗位,除此之外,国家也在大力支持,国务院接连推出了关于加强人工智能发展的文件,扶持人工智能产业人才的发展。
第三,也是最现实的一点,电脑专业毕业后不紧就业机会多,薪资也是相当可观,在二线城市毕业生拿到一万月薪,在一线城市拿到二十万年薪并不是太难得事,越有学历待遇则越高。
第四、现在各企业越来越注重网络安全,安全方面的电脑技术人才更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一直需要旺盛。
4. 在汽车技术升级后,手动挡汽车市场占额会消失吗
我不知道您是否在驾驶执照时段,C1也是C2。当我记得这辆车时,我用教练聊了聊。他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自动齿轮C2而不是C1,想到之前,C2基本上只有登记的低头数量,现在比例已经到了三七。”事实上,考虑一下,想一想驾驶执照,如果它没有从事一整天的工作来处理汽车,我相信大多数人不会遇到手动齿轮。
不可否认的是,手动齿轮+性能汽车确实是一件事,但自动变速器换挡速度不会更糟,例如质量双离合器齿轮箱,虽然人们将具有它的稳定性。什么是加倍,但其传输效率超过90%,而与国内自主品牌双离合器齿轮箱相比,有必要使发动机的马力成为四个轮子。其升级版本的PDK变速箱版本用于保时捷产品,强大的换档移动可以让您沉浸。
总结一下
虽然手动齿轮市场的份额越来越低,但其存在不会完全消失,因为商用车需要其成本,而且柔性耐用的特点,乘用车需要它来降低价格。如果手动齿轮将迎来最终,那么我认为这是即将到来的新能源时代,但是当时,自动变速器也将退出历史阶段。
5. 新买的戴尔灵越 7420特别版,买的时候技术人员升级了bois,说是升级之后性能会下降,但是速度上来了
inspiron 7420作为家用主流机型,整体性能还是不错。不过普通机械硬盘慧逗的物理限制,由于加载服务和程序等不同1-3分钟都还算正常。如果希望提高下启动速度,可以尝试参考点击左下角开始菜单搜索栏,里面输入msconfig 回车之后在启动项里面dell、quickset和intel 微软、杀毒软件等保留,其他的勾取消掉,然后确定。
如果要隐皮体验20秒的极速启动和磁盘更好的性能,可以考虑更换为SSD固态硬盘。
注意,不要使用优化软件清理系灶碧差统,也不要使用360随机启动,后台不要同时 运行两个安全软件,容易导致冲突。
6. 荣耀10,GT技术升级以后耗电怎么样
GPU Turbo是一个软硬协同的图形加速技术,能够提升系统的图形处理效率。
如果手机耗电快,待机时间短,可以尝试以下办法:
1、庆亩灭屏关闭应用设置:设置方法,依次选择“设置”> “省电管理” > “受保护的后台应用”,不要勾选标示为“高耗电任务”的应用,其他不需要的后台任务也不要选。设置搏拍后灭屏会自动停止此耗电应用。
2、调整屏幕亮度:设置方法,依次选择设置– 显示 – 亮度 ,调整减小亮度进度条的值。
3、节制应用消耗流量:设置方法,依次是"手机管家">"流量管理">"应用联网" 将"全部"旁边的"移动数据"和"WLAN"关闭,使其处于灰色状态。
4、限制第三方应用程序誉银森的权限,减少不必要的操作和耗电:设置方法,首先是桌面〉手机管家〉权限管理〉取消第三方应用“读取位置信息”权限,其他如果不必要的也请一起禁止。
以上办法如果还无法解决的话,建议先将手机中重要的文件数据做好备份并携带保修凭证前往华为客户服务中心处理。
7. 电脑技术以后的发展前景怎么样
虽然现在移动平台比较火爆,但部分领域仍需要pc的身影,各行各业的发展及改革仍离不开电脑技术的参与。
1.软件开发方向 目前移动设备虽然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手机使用的系统,软件均是使用pc进行编程和开发,也就是说有pc才有现在的安卓和苹果系统和鸿蒙系统。pc是无法被取代的。
2.图像处理方向 PC强大的性能,在特效制作,3d建模,图像渲染,cg制作仍是非常重要的工具。电影,游戏,建筑等行业均需要pc的帮助,相信随着Pc的发展也将对这些行业带来重大的突破。
3.电脑是广义概念,并非特指pc设备,计算器、手机、平板、智能设备、AI设备也算电脑的一种。从这一角度分析,电脑技术以后的发展仍有无限前景。
8. 为什么手机通讯技术越发达,手机通话信号反而越差了
应邀回答本行业问题。
随着通信技术的演进,从2G到现在的5G,缺拿移动制式在不断的升级,但是在很多地方和当初的2G相比,现在的4G信号也好,5G信号也好,都有变差的趋势,这是一个相对存在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的产生,其实是多种原因共同导致的结果。
移动通信制式演进,使用的无线频率是在不断的升高的。任何无线技术,无线频率都是基础。无线频率,是无线技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根本。无线频率越高,绕射能力也就越差,覆盖能力也就越差。同样的组网,使用越高的无线频率需要支出的成本也就越高。
就运营商角度而言,如果有足够的带宽的话,是非常乐意使用更低的无线频率的。移动通信制式在不断的演进,就会出现不同的移动制式共存的现象。由于低频频率通常都会被更早的制式所占用,在老旧的只是没有完全退网的时候,新的制式也必须使用更高的无线频率。
移动通信制式,1G是存语音通信。2G数字化在满足语音通信的同时,还开始只是窄带的数据通信。3G是无线通信宽带化的开始,数据业务成为了主流,这也使得进入3G时代之后,移动通信制式对于无线频率带宽的要求越来越高,更高的带宽也迫使运营商不得不使用更高的制式去进行组网。
2G里两大移动制式,GSM率先使用的是900Mhz的无线频率,后期引入了1800Mhz,CDMA在大部分国家是使用的800Mhz的无线频率。无线频率低,覆盖效果就比较好,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觉得2G信号是最好的原因。
4G时代,运营商对2/3G使用的无线频率进行了重耕,不过由于低频部分的无线带宽不足,运营商主要的容量承载还是1800M/1900M/2100M/2300M/2600M等中高的无线频率,低频部分设置的优先级别比较低,所以一般来说如果可以站上更高的无线频率的话,手机一般不会待机在低频,这也导致了很多时候手机现在的4G信号不够那么强。
中国的5G,现在中国移动使用的是2600Mhz,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使用的是3500Mhz,就显得更弱了。不过现在由于运营商使用的NSA组网,5G用户很多时候5G其实反应的是1800Mhz的锚点站的信号强度,相对来说还要强于NR真实的信号强度。
一个好消息是广电的700Mhz将在未来被5G部署使用,700Mhz覆盖能力很强,这是5G信号破局的关键。
手机进入智能手机,通信能力其实也是在下降的。2G时代,手机只需要满足打电话和发短信的功能就可以了,当时的手机完全是以通信终端的形式存在的,也就是现在被称为功能机的手机。
智能手机由于功能众多,内部加载了大量的其他零配件,也使得终端的通信性能有部分的下降,实际上即使是同样的2G信号,智能手机的信号强度也会距离当初的2G手机要差很多,尤其是在一些基站信号不是那么强的地方则会更为明显。
城市高层楼宇,城市建设,也使得部分区域信号变差。现在的移动通信制式,大部分地区的覆盖,包括室内部分,主要还是依靠室外的宏基站来完成的。
宏基站的信号是通过基站天线发射的,这就涉及到一个天线挂高的问题。比较常见的铁塔的高度在25-55米之间,城市内部目前是以30米铁塔为主,现在不得不说的是城市的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很多建筑物高度都远高于基站天线的挂高,城市现在无线信号的阻挡也是越来越严重的。
原本的城市基站不少天线都在5层以下的国有单位的楼顶,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拆迁也使得不少基站不得不被迫搬迁。现在运营商选择新建站的难度要远远的高于2G时代,不少居民认为基站辐射有害 健康 ,也有物业在里边煽风点火,不少小区内的基站被迫搬迁、断电,还有大量的城市基站不得不上覆盖效果差一些的美化天线,也导致了基站覆盖效果变差。
总而言之,现在的4/5G信号覆盖的确是没有2G时代那么好了,尽管4G基站的数量是要超过2G基站的,但是在多方面的原因影响下,手机肆碧显示的信号强度是不如当初的2G的。5G使用了更高的无线频率,未来5G覆盖如果完成700Mhz的全国组网的话,效果会好很多。
通讯网络更新换代较快,我们经历过了1G、2G、3G以及4G网络时代,当前正处于5G网络的初始阶段。不过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很多人却发现手机通话信号一代不如一裂扮举代,这究竟是何原因呢?通讯并不在是单一的语音通话功能,甚至包括了图片、语音、视频等内容,我们的需求不再单一,而是多样化、综合化的结合体。这与家庭宽带带宽不断提升,大家却总觉得网速慢有着类似的效果。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影响手机通话信号的具体因素都有那些吧!
先从技术上来谈谈这个问题,1G通讯网络仅用于语音信号传输,大哥大是那个时代所代表的通讯工具;2G通讯网络可以同时传输数字、语音、短信等内容,还记得节假日祝福短信随处可见的场景吗;3G通讯网络已经开始可以传输互联网资源,甚至包括视频通话功能;4G通讯网络的出现,通话功能已经不再突出,反而数据传输业务变得较为突出;5G通讯网络则将数据传输发挥至极致,万物互联时代即将开启!
虽然数据传输的速度越来越快,但是依然无法逃脱无线技术的基础理论。频率越高,单位时间能够传输的内容也就越多,但是无线波长也就越短,穿透性能也就越弱。这意味着覆盖同样的距离,通讯技术越发达所需要的基站数量也就越多。所需基站数量的增多,对于运营商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压力。虽然现在已经进入5G网络通讯建设阶段,依然无法保证我国4G网络的全面覆盖。
一方面是5G基站建设并未铺开,一方面是2G、3G老旧基站的退服工作,导致运营商现网主力4G基站符合超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手机通话的质量。当4G基站还没有上VoLTE之前,语音通话与数据业务相互分离,彼此之间并不会相互影响,语音通话会使用2G、3G基站,数据通信才会使用到4G基站。现如今,无论是语音还是数据通讯均会使用4G基站。当然,技术的升级始终是一件好事,但是承载业务量若超过4G基站的负载,势必会导致问题(需要运营商针对各个网点不断地进行优化调整)。
最后一个较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用户需求量的增加。无论是语音通话也好,还是数据传输也罢,用户使用网络的频率、容量是在不断提升的。如果通讯网络基站的扩容速度无法满足用户需求,势必也会出现信号不佳或者通讯缓慢的问题。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从视频传输画面的清晰度来说吧!已经从原始的VCD、DVD等普清画质升级至1080P,甚至是蓝光画质。移动网络与我们已经密不可分,随时的扫码支付,公交、地铁乘车等,均会对通讯网络资源带来一定的压力。我国地府辽阔,真正实现网络全覆盖也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关于通讯技术越发达,手机通话信号反而越差的事情,您怎么看?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喜欢的点点关注。
不可否认,通讯技术越来越发达了,但手机信号越来越差了。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有多个方面的原因,在此全面分析一下。
从早期的2G网络,到眼下的5G网络,通讯技术经历了多次技术升级。升级到5G网络后,手机上网速度更快了,可手机通讯使用的频率更高了。
众所周知,手机频率越高,信号穿透力越差。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2G基站覆盖半径通常在10公里左右,一个5G基站覆盖半径只有500米左右。 由于无线频率的穿透力更差了,手机信号也变得更差了。
无论是哪一代网络技术,无线信号遇到一些障碍物都会受到影响。早期2G的基站铁塔比较高,信号覆盖范围更广。现在城区的手机基站,铁塔都比较矮。很多城市的居然小区,基本是28层的楼房,大约100米左右。
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50层高的写字楼随处可见。由于手机基站的铁塔高度有限,密度很大的楼区会严重影响手机信号覆盖。 所以,哪怕4G时代每隔1公里就会有一个基站,信号仍然很差,因为城市的建筑影响信号覆盖。
总的来说,通讯技术升级后,无线频率的穿透力更差了,城区更密集建筑物,对影响了无线信号的传输。另一方面,手机使用金属机身,这对信号接收也有一定影响。多个因素掺杂起来,让手机信号越来越差。
随着 社会 的飞速发展,我们早已进入互联网的时代,如今5G网络都快要与我们见面了,但是现在大家都在反应,感觉中国移动的4G信号越来越差,网络越来越慢,尤其是在厕所或者一些封闭的写字楼里,所以遭到了大家的强烈吐槽。那么这究竟什么原因呢?
首先是因为移动的用户量最大,移动一个基站对应385个用户,联通一个基站对应323.3个用户,而电信一个基站对应224.6个用户,所以说移动的基站是最拥堵的,那么移动的4G网络信号越来越差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用户量大,而基站少。
还有就是现在大部分都是无限量流量套餐,也就是说一天24小时,大家都是在使用网络,并且用户们也不是单纯的浏览网页,都是看视频、打 游戏 等,所以大家使用的流量越多,就越会造成网络信号的拥堵。
我是老嘉,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在2G时代开始手机的出现,就有取代电话机的趋势,如今已成为现实。
通信网络信号的不断完善,让更多偏远的地区有了手机
9. 架构师的技术升级之路
这篇文章更多的是从沟通角度分析架构师的升级之道。但我们知道,架构师更多是靠技术拿高薪。
在本文里,我将列些我见到的技术架构平时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技术的,也有沟通协调方面的,以这些实实在在的案例,来列举些技术架构需要具备的技能,以此来分析下高级开发如何更高效地升级到技术架构。好了,开场白结束,正文开始。
1 技术本身不产生价值,业务才会,论技术和业务的整合
一般会把架构分为技术架构和业务架构,这里我无意对比这两类的优劣,但我只想说,在公司里,是靠业务价值创造盈利点的,所以技术,比如消息队列,内存优化,以及分库分表数据库集群等,只有嵌入到业务里,才能通过提升业务的可扩展性或性能,从而产生价值。
上述似乎是废话,但恰恰是架构师工作的难点,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比如通过MyCat搭建个分库分表架构不难,甚至把分库分表组件通过负载均衡搭建成集群也不难,这些网上都有现成的案例。但如何要在当前的业务系统里实现分库分表,难度就不小了。具体来讲,因为业务系统里或许有冗余数据,而且有各类带join, group by等的查询语句,如何在分库分表系统里兼容这些 历史 问题,而且在上线新分库系统后迁移 历史 数据,又如,在产线切换到分库分表时,万一有问题如何回退,这些绝非是知道些Demo案例的高级开发能解决的问题。
所以在技术和业务方面,我自己的感受是(包括我见到的和听到的) :只有接触到业务了,才能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更了解这个技术用起来的各类坑,像刚才提到的分库分表是这样,其它的诸如日志组件,消息队列组件都这样。通过下面部分给出的架构师平时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的讲述,大家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这点。
2 资深架构师平时要解决的问题
如下的问题均是来源于实际,出于项目保密的原则,本人隐去了关键性的业务描述,但大家都能看懂,并能感受到架构师平时要解决问题的难度。
问题一,A公司有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10个左右的项目,它们在产线上,需要标准化管理,比如用同一个Maven仓库,不论功能业务如何,得用同一套配置管理服务,用同一套日志管理和分析组件,还得用同一套大数据组件来根据不同的业务维度来分析数据。
如果是重新搭建一套系统,这个难度也不小,更何况,对资深架构师的要求是,在 历史 项目的技术上做标准化管理,否则每个项目各管各的,维护成本大不算,不同项目间的库还很容易产生冲突。架构师要在保持业务稳定的前提下实现这点,大家可以考虑下难度。
问题二,随着B公司业务量的上升,数据库里的数据达到了T级,所以需要通过分库分表来实现优化。这本身不难,但如何在升级的过程中保持业务的稳定?不能说上个功能点,关键业务就挂了,而且,万一上线后出现问题,得提供应急的回退方案。
问题三,C公司是个创业型公司,刚开始的时候,通过SSM外加Oracle,能满足大多数的业务需求,但随着业务量的提升,需要资深架构在短时间里实现针对高并发和大数据的方案,比如并发量高了,系统至少不能垮,而且针对每笔订单,处理可以稍作延迟,但不能丢数据。
问题四,D公司需要在linux上搭建一套和产线一样的测试环境,在平时的开发过程中,各业务组可以通过工具,在测试环境上部署或回退本项目的组件,这里,不仅要搭建测试环境,更要通过jenkins等工具给各业务组搭建一套能便捷部署系统的工具。
除了上述的问题之外,资深架构更像一个救火队员,比如在公司的业务体系里,任何一个团队报出的和架构相关的问题,比如调消息队列有延迟,调分库分表时报内存OOM异常了,或者因Dubbo底层而导致的延迟或OOM,资深架构得能亲自或带领手下解决具体的问题。
3 和高级开发相比,资深架构一定得精通的技能(或素质)
其实高级开发和资深架构在需要掌握的技能方面,并没太大的差别,具体而言,能帮助实现性能优化的分布式组件和数据库组件(或者叫中间件)也就这么多,linux下的操作命令也就这么些,一些系统管理的工具,比如Maven,Jenkins,ant等的用法也不难。但和高级开发相比,资深架构的差别在于如下几点。
1 资深架构解决的问题种类和数量要比高级开发多很多,所谓神枪手得靠子弹喂出来,有些问题,比如针对Kafka消息中间件的问题,资深架构一看日志就知道该怎么改,或者一看log4j错误信息就知道和其它哪些类有冲突了,又如,在搭建线程池时遇到了OOM问题,资深架构估计也能通过简单地看日志,也能快速定位问题所在。
也就是说,资深架构已经积累了很多处理问题的经验,遇到一般问题时,无需再通过比较耗时的debug看问题根源,往往在脑子里已经存储了大量可能会导致问题的原因,再通过查看关键日志即可定位到具体的代码点,然后就能很快地给出解决方案。
2 在给出解决方案时,比如要上个分布式redis集群,或者上个消息中间件,对高级开发而言,往往会有很多试错的时间,比如上线后有某些功能点没调通,得通过Debug或查日志来逐一解决问题,或上线某个基于python的大数据分析系统后,虽然能满足基本的功能,但在某个场景(比如写日志线程并发量太多)里,可能会导致OOM异常。
而对资深架构来说,往往之前已经做过同类事情,所以能避免很多坑(少了很多试错成本和时间),而且由于对底层代码比较熟悉,所以哪怕出现比较疑难的问题(比如不能稳定重现),资深架构能通过看日志很快定位到具体的底层类,(而高级开发一般对此就束手无策了)。相比之下,资深架构的中流砥柱效应就能体现出来。
3 资深架构一般具有对各组件的差别非常了解,比如做分布式队列,该先用Kafka还是rabbitMQ,或者搭建数据库集群时,该用MySQL里的哪种引擎。
这样,在选型时,由于知道了各种方案的优缺点,所以能知道哪类方案更适合本业务系统,或者说,通过重写哪类组件的底层代码,能很快地搭建起满足本系统的中间件组件。这点,高级开发未必能做到。
总结一下,资深架构得对关键组件的底层非常了解,并且精通针对某些组件(比如消息组件,分库组件)的实施和排查问题的能力,此外,资深架构的基本功也得非常扎实。
1 debug能力就不用说了,得能熟练地通过linux命令,从各类日志中发现并解决问题。
2 无需了解所有组件的底层代码(这太难了,也做不到),但需要了解一些常用组件的关键底层实现(比如Spring IOC或常用中间件) 方式,更得具备到组件内部jar里debug排查问题的能力。
3 学习能力更不说了,和高级开发相比,资深架构更得了解哪类组件该学,而且,每个组件内部的知识太多,比如Kafka的知识就能写至少一本书,对于资深架构而言,首先需要用较短的时间了解该组件(比如kafka)的架构以及和其它分布式组件(比如Flume)的整合方式,而且还得具备过滤知识的能力,即知道哪些知识不用学。这样一旦有需求,就可以较快地搭建出系统原型骨架,随后再逐步完善功能效果。
4 对于程序员而言,如何高效地升级到架构或资深架构?
当我还处在一般开发和高级开发的中间水平时,我认为我能很快地升级到架构师的水平,所谓无知者无畏。当我迈出升级的步伐时,刚开始,我突然发现升级的难度很大,从而无处下手,因为平时我缺乏实践架构师技能的实战机会。现在,通过一些努力,我虽然没有自信说自己一定达到了架构师的水平,但大多数架构师能干的活,我勉强能做好。而且我平时也在不断揣摩身边技术架构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这方面我自认为给出的建议不会耽误大家。
首先是巩固自己基本功方面的建议。
1 学再多的视频和材料,也不及动手实践一个案例。
比如,大家在学习消息队列时,一定得动手搭建个环境,最好用虚拟机模式分布式的场景,这时可能就有同学说了,环境太难搭建,怎么办?自己查资料,这种动手能力对架构师而言就属于基本功,如果这也做不好,那么也没希望升级到架构师了。
类似这样,大家可列个学习列表,网上升级到架构师的系列视频很多,质量高的也不少,都是别人的经验之谈,但如果就看理论,或者看关键点,这连架构师的面试都通过不了,更何况做实际的架构师的活。
2 平时不能畏难,一定得多解决问题。
在平时工作中,一定会出很多问题,而且不少是出在核心代码和底层代码里,这时就一定得通过看日志等方式去排查问题。 我知道,对很多想升级的高级开发而言,刚开始的时候一定很难,比如linux命令都不熟,或者效率很慢,别人都找出问题点了,自己才刚打开日志。其实大家都这样过来的,多查多练,最多三个月,动手能力一定能提升。
3 得锻炼自己在linux里(或在分布式环境里)部署系统部署组件的能力,尤其是部署集群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工具能进行压力测试。
比如还是拿kafka来说,搭建好集群后,就可以用kafka自带的Performance来做压测。其实如果是自己练习,压测的结果没太大的意义,但这个流程走下来,一定能对搭建环境,使用工具和看日志等技巧就非常熟悉了。
4 尽量培养自己的调优意识。说这个话很虚,具体而言,自己得能通过各种数据库日志(比如各sql的运行时间)来找出长sql,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执行计划来优化,又如,可以通过mp文件和GC日志来看虚拟机的内存使用曲线,看内存主要耗在哪些方面,如果是自己代码没写好那还好办,如果是耗在(中间件的)底层jar包里的代码里,那也得知道解决方案。
以上只是架构师所需要的基础技能, 其实如果能真正做到上述4点的话,大家离开架构师的水准也不远了,在此基础上,大家还得继续锻炼整合的能力。
从纵向来讲,需要进一步深化搭建集群的技能,比如能从底层代码的角度,了解集群的组成方式,这样的话,就能很清晰地了解到集群的扩展方式和性能调优点。
从横向来讲,需要进一步了解多种组件的整合方式,比如系统如何同日志组件整合,大数据分析工具如何同日志组件整合等。
剩下的就是不断积累经验技能了。
5 在升级路上,如何避免一些坑
我在平时还有机会接触一些大神,这些其实都是大神们的经验之谈。下面分享下在升级过程中应当避免哪些坑。
1 就像大家以前准备政治考试时,先准备大点,在保证大点不拉下的基础上,再详细复习每个大点里的细节。比如,可以先了解Spring Cloud里有哪些组件,比如Ribbon可以用来负载均衡,Hystrix可以用来容错等,先把Spring Cloud里诸多组件先了解个大概,能用它们搭建成一个微服务体系后,再深入了解其中每个组件的细节,比如Spring Cloud Stream里Kafka配置细节。
但我经过和多位架构师沟通,他们在升级时,多少都在这方面走过弯路,我自己有时候也会不知不觉陷入技术细节之中,而忘记我学这个技术的初衷。这里给大家的建议是,在明确学习目标后(比如要学Spring Cloud),刚开始别先自己闭门造车地为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可以先借鉴现有的视频讲解等的学习路线。制定学习计划时,以两到三天为单位,给自己定好一个短期目标,等到Spring Cloud组件全都了解后,再通过运行通若干个案例来深入了解组件的细节,这样就能控制住自己的学习步骤。
2 千万别理论和实际脱节。这似乎是废话,但我见过很多高级开发,平时就看视频和书,也不运行代码,结果进步的速度很慢。
如果没机会实践架构技能怎么办?看自己组里有没有架构的活。如果也没有怎么办?(别嫌我啰嗦)回家自己准备环境,按视频里的搭建架构环境。必要时,你甚至可以通过跳槽来换得一个架构师的实践机会。
3 架构师可以是技术控,但绝不能是完美主义,毕竟解决方案得和实际业务切合,并得考虑解决问题的成本。而且,架构师不能过于拘泥于细节,不能什么都事必躬亲,很多时候,得给出方向,或者把问题拆分成开发能理解的子问题,然后让手下人去干。 这似乎和技术没有关系,这就要求架构师更具备和人打交道的能力了,这点将在本文的第6部分详细说明。
6 指导技术难于自己实现功能,再论资深架构的协调(或者说扯皮)能力的炼成
不少开发者,尤其是资深开发者,或许都有这样的体会,对于一些功能,我宁可自己做,而不是把它们拆分成若干个子功能再安排手下人去做。或者我宁可去攻克一些技术的难题,也不愿意去和人扯皮,从而去制定架构里组件的选型方案。
可以这样说,架构师30%的价值来自他拥有的专业技能,30%的价值来自他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40%的价值(甚至更高)来自于指导和协调能力。除去最后40%的价值,架构师其实和高级开发没什么差别。比如通过下面的例子,我们能看到架构师为什么还得具备指导和协调的能力。
案例1:当架构师被要求改善本公司系统(比如是个应用网站)的调用性能时,他就得和多个组打交道,往往是,有些组未必肯支持(毕竟现有系统用得不错谁都不愿改),或者具体的改善点需要一些组来落实,这就相当于增加该组的工作量了。
案例2:当架构师搭建好一套分布式缓存系统后,就得培训其它组的开发人员,让他们合理使用这套系统。
案例3:又如架构师帮一个组解决了一个典型的OOM问题后,得把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向其他组推广,以便节省解决同类问题的时间。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一定能感受到在沟通,协调方面架构师需要掌握的技能水准。这方面说难不难,多练就行,但对IT开发而言,动嘴要比动手写代码要难。下面也给出些提升“动嘴”能力的技巧。
1 首先得提升自己综合逻辑思维的能力,这点可以靠多写博客,甚至写书来提升。其实写的时候,就相当于把自己要讲的内容用文字整理了一遍,这样无形中也提升了自己综合表达能力。
2 在组内要多分享技术。其实刚开始分享时,一定不知道该说什么,甚至讲完后没人能懂(当然自己一定能懂),但多讲几次后,口头表达和与别人的交流能力也上去了。
3 在遇到和其它组交流时(比如联调或沟通接口),一定得抓住机会多开口,刚开始的时候,估计很难让别人能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者自己有理也未必能讲清楚,但经过多次协调后,就能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者大家能达成彼此能接受的妥协方案。
对本文感兴趣的Java工程师的朋友们可以私信我【Java架构】进我的粉丝群领取一些架构资料 电子书籍在群里也会有面试上的一些建议交流
最后一个小要求,可以帮我转发下!
10. 技术升级改造是利空吗
对于长瞎昌圆期是利好,至于利空不见得。
技术改造是企业采磨塌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迅培材料对现有设施、工艺条件及生产服务等进行改造提升,淘汰落后产能,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投资活动。它是实现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推进节能减排、促进安全生产的重要途径。
实践证明,用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仅具有投资少、工期短、见效快等特点,而且不需要再铺新摊子,能有效避免重复建设,同时还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改变增长方式、提高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