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大汶口文化陶器怎么修复
第一,历史背景分析。陶器文物正式修复前,应该对文物历史背景和所生产年代进行分析,因为不同年代的陶器文物,其历史特征各不相同,并且不同地区所生产的陶器文物,外形和材质更是千差万别。旨在保障文物修复工作更具科学性、有效性,事前一定要充分掌握文物历史背景,参照出土信息等,由此保障文物修复信息的全面性,这样一来,修复工作者才能进行更为精细化的修复,竭尽所能地还原文物本来面貌。
第二,修复检测工作。陶器文物修复工作者要应用最为先进的科学检测设备,对陶器文物进行综合性检测,由此去了解文物材质和整体结构以及所用工艺等。以彩绘类陶器文物为例,不仅要做好上述工作,还要对颜料成分实施检测,如此才能让修复工作者掌握文物的整体材料属性,便于其选用针对性的修复技术进行修复。
第三,掌握文物基本情况。陶器文物修复前期,工作人员应全面掌握文物的具体信息,包括文物材质、大小以及重量等,还有就是受损位置和受损程度都要掌握全面。若对已经完成部分修复的文物开展二次修复时,一定要备齐所有修复资料,如此方可让修复工作者全面了解文物情况,继而节省准备时间,亦可使修复工作者选用科学的修复方式去执行操作,从而保障文物修复的水平和效率。
(二)修复技术应用
第一,清洗。陶器文物修复期间,文物清洗工作至关重要,其属于文物修复工作的首道工序,目的即为清除文物表面杂质,让文物显露本来面貌。因为陶器文物整体结构偏脆,所以清洗期间旨在避免陶器被腐蚀,需使用蒸馏水进行清洗,如此才能更好地保护文物本身。清洗时要注意使用棉球等柔软类物体去擦拭,若蒸馏水不能更好地去除杂质,应考虑使用细毛刷去清洗,亦或是选用物理清洗的手段,但切忌损伤文物表层。
第二,粘结。此环节属于陶器文物修复技术中的“重头戏”,会对陶器文物修复的最终质量产生决定性影响。当前颇为常见的粘结材料便是树脂类合成材料,该类材料的粘合性极佳且可以将对文物造成的损伤降到最低。粘结工序开始前,应找到和所要修复文物类似的废弃陶器片去做试验,仔细观察粘结情况是否满足预期。刚开始进行粘结时,工作人员要二次清洗文物,用手术刀缓慢刮取适量环氧树脂并涂抹于陶器表层,之后清除所挤压出来的树脂材料。通常来说,粘结操作往往都是单独实施的,有的时候会与陶器文物作色同步进行,若使用502胶水进行粘结的话,那么工作人员要更加快速且精准地进行陶器粘结,反之则会影响整体修复效果。
第三,补配。陶器文物修复补配期间,应按照具体情况去筛选匹配的补配材料。传统补配材料以石膏为主,其修复能力极强,但若周边环境湿度过大的话,那么石膏极易出现开裂的情况,保存时间短且稳定性差。当前时期的陶器文物补配,环氧树脂材料被视为首选,环氧树脂材料有着极强的粘合力且整体结构稳定,并具备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一系列优势,抗老化能力也很优秀,整体粘合力极佳,肉眼难以看出存在粘结痕迹。环氧树脂可按照陶器不同颜色去配色,将颜料倒入到环氧树脂中便可,时下常用的环氧树脂有502胶水和3A胶水,补配完成后,等待胶水起效,陶器文物整体结构日趋稳定后,便可清理多余胶液,使用砂纸细微缓慢地打磨,直到无棱角为止。
第四,加固。陶器文物修复阶段,要应用好加固技术,通常情况下都会使用环氧树脂作为主要加固材料,若使用石膏的话,就要在石膏中添加一定量度的502胶水,如此方可解决石膏不稳固的问题。另外,陶器文物补配中添加合成树脂材料去加固的方法也得到了大范围普及,还有就是在补配完成后用毛笔沿着陶器缝隙去涂刷,而若文物风化程度小的话,可考虑使用喷涂的方法对其进行加固。
第五,作色。市面上常用的作色颜料一般都是矿物质颜料及有机颜料,稳定性相对较高。当前陶器文物作色修复中化学颜料的应用较多,以丙烯颜料为主,此类颜料可在文物表面形成高强度防护膜,稳定性极佳,不仅可以将水分隔离,还可以对油污和灰尘等进行隔离,防护膜的存在保护了粘结胶性能,这种作色方式既安全又实用。
新时期的陶器文物修复工作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修复技术,要对历史文化和陶器文化有着充分的了解,在日常文物保护、修复时,不断创新修复技术和方法,仔细分析文物病害成因,选用针对性的操作方案进行修复,全方位、多角度地保障文物完整性和历史价值,尽可能地展现文物原貌,供世人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