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华为手机如何摆脱困境
“鸿蒙:HarmonyOS 2.0,9月10日正式发布!这是华为核心技术自主突破的高光时刻。更是,我国科技产业摆脱外部枷锁束缚的关键里程碑之一。对于深陷“制裁”风波的华为,这也将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
华为脖子上的“绞索”
根据美国商务部8月17日对华为作出的额外制裁决定,使用美国企业的设备、软件和设计生产的半导体9月15日起未经美国政府批准不得向华为供货。最新消息称,根据这一美国制裁措施,韩国三星和海力士,将不能再向华为提供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以及NAND闪存产品。
这是美国对抗“华为科技进步”和我国企业科技进步“有史以来”最强烈的制裁封锁措施,也是美国对于扼杀华为这件事情的“第二步”:
早期,对于华为的打击,美国集中在“市场需求端”。例如,要求美国国内不能用华为设备,现在用的也要换掉;要求盟友禁用华为设备。但是,这一策略出了两个问题:1.华为设备在4G时代是最好的、也是最便宜的之一;在5G时代这两个优势进一步加强;2.三到五年内,全球5G建设的主战场在中国,只要中国市场继续大量采购华为设备,华为通信产品在全球就会保持必要的份额和竞争力。
市场需求端制裁不成,2020年中之后美国‘想起了’供给端制裁”——为何最后用供给端制裁呢?因为这个手段太霸道,太破坏美国的“灯塔”形象。更如华为所说,“从芯片问题上看,中国所有行业都应该清醒了吧?”
对于半导体产业而言,完全能排除美国设备的产品几乎没有:而且是计算芯片、DRAM、NAND、调制芯片、功率芯片等这些产品,只要一个能完全卡住,就能掐死一个企业。所以“美国芯片禁用”是一个“大杀招”,也基本上是美国制裁华为的“最后武器”。
2020年第三季度,全球半导体产业大丰收:基本可以看到,产业链上,无论是华为自己、还是供应商们都在用最大力度支持产业链完整,在美国的制裁生效之前,为华为多储备库存。甚至市场传闻,作为华为核心代工商,台积电将其他公司订单尽可能压后,为华为全力提供备货:当然,这背后有华为“真金白银”的付出,但是也体现出这个科技产业链对美国制裁措施的不满与无可奈何。
面对如此局面,9月15日之后,华为必然迎来至暗时刻。此时此刻,华为将以怎样的策略和面貌摆脱困境呢?
万物互联,鸿蒙2.0正当其时
智能产品的核心往往包括三部分:通信标准和技术——华为5G全球第一;半导体芯片等部件——国内的短板;OS生态平台——华为有鸿蒙备胎。
2020年12月将发布手机版本,明年华为智能手机将全面升级支持“鸿蒙”2.0。这是华为TV产品采用鸿蒙系统之后,华为OS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业内人士评价,如果华为要把鸿蒙做大做强,无论是否开源,都必须在手机上去用——手机是华为最大的消费终端产品,这个产品上华为不敢上鸿蒙,鸿蒙牺牲的不仅仅是“流量规模”,而且会带来“信任信心”下降。
所以,反过来讲,鸿蒙2.0上华为手机,乃至于在美国制裁后,预期2021年华为手机出货量大减的背景下,依然上马鸿蒙手机,这体现了华为内部对鸿蒙的信心,也体现了“技术迭代下”,OS这个门槛正在被“踢破”。
事实上,全球范围内OS不是垄断行业。大大小小能说出来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OS产品几十个。但是,为何手机的安卓、IOS和PC的windows成为王者呢?答案并不在于OS的技术水平,而在于“应用生态”的构建:也就是,一个OS到底有多少软件支持。这件事情就如同“聚沙成塔”——急不得。更会导致后来者“壁垒重重”。——不是技术垄断,而是市场垄断,这是OS产业的基本竞争规律。
智慧社会,软的方面是OS、硬的方面是5G,中间连接纽带是芯片。”行业专家指出,这样的一个三元格局的判断,让本土OS面临“历史难得的崛起机会”。因为,5G+智能社会是一个新场景,必然需要全新构建应用生态。无论是WINDOWS还是安卓,在5G+智能社会,都没有“太多存量优势”——手机智能设备,安卓超越windows的秘密,也就在于“抓住了一个新的场景升级”“天时”机遇。
更何况,全球的5G建设目前多一半在中国,外来三到五年全球5G基站,中国市场占半数是大概率事件;物联网产业、车联网产业,以及工业互联网产业,中国市场都将是全球NO.1。即5G+智能社会的全球很长时间的创新中心就在中国。这样的“地利”条件,是鸿蒙OS千古难得的机遇。
尤其是在华为、TikTok等遭遇“美式”霸权的背景下,国内产业界从未像现在这样认为“自主”是生命线、没有像现在这样团结一致的致力于提升产业链安全度。“国内科技企业有两个选择,或者像华为一样强大起来,或者甘心做美国佬的奴才”,行业专家指出,这样的唯二选择是美国人制裁制造出来的国内科技产业危机,却也是“压力下团结一致的‘人和’。”
天时地利人和都有了!9月10日,鸿蒙2.0的发布,绝不仅仅是例行的版本升级了而已,它更可能是一次国内科技产业基础平台的颠覆性里程碑。”
迎接所有的挑战,华为加速变身
天下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华为的困境用这句话说最为妥帖。遥想80年代末华为刚刚开始创新,那时候面临的技术困境、海外企业的敌意(准确的说是蔑视)岂不比现在更强大;2000年前后,国家提出发展自己的3G标准,大唐、华为、中兴三剑客,谁都没有“能成”的把握,海外对手森林般的环绕,甚至等着看笑话——最后TD标准虽然成功,却也仅仅是国内市场能开花……
相比之下,无论是芯片、半导体制程,还是华为鸿蒙+ HMS Core,或者是5G通信,今天的华为至少能在技术上说“只是时间问题”!更可以在市场应用的前景端说,物联网、智慧社会、工业互联网,中国不行还有谁可能行呢?
美国制裁,三年来步步加码,已经到了基本的脸面都不要的赖皮程度!”行业人士对此基本认识是:只有你足够强大,你的对手才会“歇斯底里”。所以,美国的制裁是华为实力的“最好的、最高的打分”!
替代进口、自主标准、再到全球引领:敌人对华为从蔑视变成了疯狂打击!”35年,几重压力下,华为也已经质变成参天大树。“1+8+N”体系,华为提出5G的主要应用是“产业端场景创新”,这意味着华为正在从平台技术和设备提供商,变成“场景整合者和未来数字社会的粘结剂”。——“美国人还在思考打败旧的华为,华为已经用新的进化重塑自己。”
国内大循环为主!一定要看到,在未来信息技术创新和应用上本土产业的规模优势和超前性优势。”这就是华为“脱困”的路径所在。当国内信息产业在经历5-10年质变,确定全产业链循环走上国际前沿的时候,也就不存在被别人“制裁的瓶颈”。一个智慧社会生态和技术服务商的华为,要比一个通信设备和终端供给者的华为更为强大,也更为伟大。抓住智慧社会的质变历史机遇,华为之“变”就是战胜敌人的最好武器。
这一仗的利弊,要放在5年、10年乃至更长的时间来评估。这几年毫无疑问是华为痛苦的几年。但未来的华为一定会更加强大。”——浙江传媒学院互联网与社会研究院院长方兴东如此表示。作为本土OS产业链的领头羊,鸿蒙2.0的新时代,不仅是华为软件补短板,更是华为勾勒未来产业版图的核心节点之一,也是华为战胜外部敌对势力的“又一有力武器”。
Ⅱ 华为破局:任何技术封锁都是在为技术突破创造条件
几天前,发过一篇《华为从“不起眼”一直走到了苹果的“对立面”》,评论区很活跃。
抽时间把我对华为目前处境的理解做了说明,我认为,美国目前给华为了两条路:要么,舍弃最前沿的芯片研发优势,放弃“强芯”研发,向美国购买;要么彻底退出“强芯”信息通信技术相关领域。
这话听起来解恨,但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让人有点哭笑不得!美国怕的是在自由竞争市场上华为所具有的竞争力和研发能力。但如果把最前沿的美系产业链资源都限制住,还有啥可怕?一只老虎,放你旁边,你肯定害怕,关进笼子里,就不一样了。
归根结底,大家对华为不够了解,对华为目前的处境不够了解,对美国一系列的限制措施对华为的影响也不够了解。下面我们将沿着这样一条线来看看华为将如何破局。
美国制裁华为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第一个层面是国家层面,第二个层面是技术层面。
国家层面,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近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卓有成效。以GDP指标衡量,中国GDP一路高歌猛进,于2010年超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根据权威预测,将于2028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此后,差距将会越拉越大。在 科技 高速发展的时代,大家都忙着做大蛋糕求增量来发展,但当 科技 发展走下快车道的时候,大家就开始从存量蛋糕里夺份额,你少一点我就能多一点。从这种角度看,中美竞争将会长期存在,而华为代表了中国ICT领域的高度。
技术层面,华为掌握了两样核心技术:5G和“强芯”(高端芯片),在这两个领域对美国都有赶超之势。5G是未来工业发展的核心,包括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都建立在5G之上,而华为是全球拥有5G技术专利最多的手机生产厂商。
而华为还仅仅是中国这艘巨型”航母“的一个领域的优秀代表。于是,华为就成了美国在 科技 领域遏制中国的一个重要目标。
华为是目前全球唯一一个能够独立提供端到端5G商用完整解决方案的通信企业。
一个完整的5G网络包括:无线接入网(也叫基站),5G承载网(是连接基站和核心网的设备,包括传输设备、路由器等),5G核心网(无线网络的管理中心,负责5G网络之中的数据处理、转发等功能),边缘计算平台,网管平台和终端。而华为在通信业的产品线丰富到从接入到交换,再到数据和传输的各个环节都能自己做,不论无线还是有线,不管你想要服务器还是芯片,华为都能提供。简单说:华为用自己的产品就可以组网,放眼全球,目前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华为,美国企业做不到!
华为海思设计的麒麟芯片已经走到世界前沿,在某些细项技术上甚至已经把苹果甩在了后面。这一点在《华为从“不起眼”走到了苹果的“对立面”》一文中已有相关描述。
在华为之前,涉及网络核心技术和底层架构核心技术都掌握在美国手里,华为的5G和强芯动了美国的“奶酪”!
美国对华为的制裁分两大类:
第一大类市场端管制,先是针对5G的市场端管制,主要措施是限售,将华为排除在美国的5G建设市场之外,并且号召盟友禁止华为参与本国5G建设,美国的禁令一出,欧洲国家纷纷响应,但也有例外,选择不跟风,比如,意大利就选择允许华为参与本国5G建设,就连美国的铁杆盟友英国也允许华为参与部分非核心5G建设,何况,放眼全球美国盟友毕竟有限。这次制裁,华为顶住了。
然后是针对强芯产品的市场端管制,限制华为手机限售到美国市场。这次制裁,华为也顶住了。
第二大类是严格限制半导体产业链中涉及美系技术的企业与华为合作,美国商务部要求“使用美国芯片制造设备的外国公司在向华为或海思等附属公司供应某些芯片之前,将被要求获得美国许可证。”目前看,这个制裁措施真正卡住了华为的“强芯”业务。到目前为止,华为短时间内确实没什么好办法突破这个制裁。
这个禁令对华为在“强芯”制造领域造成了极大打击。比如,华为麒麟芯片的ARM架构需要美国ARM公司授权,禁令一出,ARM立即终止了与华为的合作。后经协商,2019年9月,ARM以新的"ARMv8-A"和"ARMv9"指令集和架构是由英国的 科技 为由绕过禁令,才重新授权华为。
华为设计芯片所用软件的供应商也大都是美系技术公司,好在这些软件在禁令前就已经永久授权,无法撤销,所以,华为可以继续使用这些美系芯片设计软件。但更新就不用想了。短期受影响有限,长期会比较麻烦。
现在最麻烦的是台积电的断供,目前中芯国际能量产的最好的制程只有14nm,远远低于目前华为使用的台积电7nm工艺。而且,中芯国际也用美系生产设备,所以,已经提前发布公告,称“可能无法为华为代工”。
面对制裁,华为从未退缩。接下来要看的不是华为是否会迎难而上,而是如何迎难而上,突破技术壁垒!
华为的强大体现在“既大又全而且强”,华为整个业务结构的布局决定了,动任何其中一部分都不足以动摇华为的根本。有了这个基础判断,接下来对华为业务构成做简要分析:从目前受影响最突出的芯片技术上分类,华为的业务可分成“有芯”和“无芯”两大类,这其中“无芯”业务就是华为维持生存的基础,只要这些业务都正常,华为就足以立足五百强。
“有芯”业务又可分为“强芯”(高端芯片)和“弱芯”(中低端芯片),其中,“弱芯”业务基本不会受到影响,比如,主打年轻 时尚 的互联品牌荣耀就受影响有限。目前受影响最严重的是技术走在世界最前端的“强芯”业务,这个坎是绕不过去了,只能硬着头皮搞研发。好在,美国制裁华为本质上是在针对中国,而中国将会是华为的坚强后盾,无论是资金,还是技术,国家都会不遗余力地提供支持。 历史 证明,在美国对中国进行的所有技术封锁中,中国都以以顽强的毅力和惊人的速度,自力更生完成了技术攻坚,实现了国产化。
“无芯”保生存,“弱芯”图发展,“强芯”求突破,是华为未来破局的必由之路。而这背后将是一代代中国人的自强不息和中国的一步步崛起!
Ⅲ 77岁任正非哽咽谈华为现状:一定要活下去,华为该如何突破困境
个人认为华为要突破困境,华为应该做好两件事:对以美国为首的”五眼联盟”等国给予强烈回击;对硬件方面关键部件一定要国产化,继续提升自己的5G技术。
给予“五眼联盟”国强烈回击。
美国以华为5G技术存在安全问题为由,将华为排除在美国之外,而且还带领“五眼联盟”国对华为进行围堵,甚至要求日本、德国、法国等一起抵制华为5G技术。因此华为对美国及相关追随国必须进行强烈回击。
提升5G技术产品国产化。
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必然会遭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压制,前面的中兴通讯已经成为一个很好的例证,因其芯片需要美国进口,被美国卡住脖子,导致损失近30亿美元(相当三年的公司净利润),而现在华为在5G技术方面领先世界其他公司,但在硬件方面(特别是芯片)一定提高国产化的程度,防止被一些国家抓住薄弱点。只要自己的技术硬气,到时一些国家回过头来还会找华为。
Ⅳ 基于华为当前面临的复杂环境,你认为华为应该进行哪些创新,为什么
华为目前面临着复杂的环境,最需要的就是进行技术的创新。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够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具体如下:
1、面向市场另一个方面则是指“以客户为中心”。“以客户为中心”似乎是一句任何企业都会讲的老生常谈,但真正做到却并不容易。了解、挖掘客户需求并协助客户实现需求。华为并不挖空心思去实现每个合同的利润最大化,而是看得更长远,首先让客户赚钱。
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就一定不是封闭、以自己为导向的,也一定不是孤立、与外界隔绝的。它应该生长于一个开放、多元的生态之中。如果没有多样、复杂的需求,没有一个恰当合适的氛围,创新也就无从谈起,更谈不上取得突破。
2、模式创新、应用创新层次多,门槛低,参与的范围广,更容易形成创新氛围和创新文化。中国正是因为这种氛围而比肩美国、以色列,成为创业最为活跃的国家之一。持续、有活力的创新不可能来自政府规划和举国体制,它应该来自一种有机的生态。
这种生态应该是多元的,各种创新主体以满足市场需求、市场竞争为目的,在政策引导、法治保护、教育文化支撑、资本助推下,各自生长、变异、升华,像自然界生物演化一样,形成森林、食物链。
(4)华为所面临的技术壁垒应该怎么做扩展阅读:
华为创新须有足够的耐力和耐心
1、长期有耐心,体现在踏踏实实地在创新路上前进。
科技创新不像一些行业那样砸钱往往就能成功,不仅探索的周期长,还要冒失败的风险,需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正是得益于这种“集中力量在一个比较窄的方向上突破”,华为才拥有了包括核心专利在内的几万项专利,具备了保持全球竞争力和局部领先的持续信心。
2、长期有耐心,还反映在清醒认识创新的真正价值所在,并付诸实际行动。
以数字经济发展为例,具备IT能力的互联网服务商,并非是去颠覆某个线下行业,而是通过新技术、新模式,和产业的上下游一起,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进体验,共同把“蛋糕”做大——这才是真正有价值、可持续的创新。
Ⅳ 华为芯片被断供,未来该如何破局
华为被断供已过去一个月,按照美帝逻辑和最近动作,非得把华为打垮才肯罢休(参照法国阿尔斯通及日本东芝事件)。核心配件的断供暂时还没对华为伤筋动骨,在未来还不好说。
至于如何破局,(本人非专业人士,只谈浅见)目前来看还没有能够替代者出现,三星、台积电已经明确表态不会给华为供应芯片,唯一有可能给华为争取时间的替代者中芯国际目前还不具备华为所需的高制程芯片生产能力,连低端芯片的供应也会受到美帝的技术授权约束。
看到这你可能已经没有信心了,认为华为可能被卡死。但纵观西方对我们的态度,只要比我们技术强的,能够压制我们的,何曾对我们手软过?
目前来看,我们同胞唯有齐心协力,共同帮助我们的国产以及优质企业共渡难关,我们强大了,西方国家所谓的制裁就是一纸笑话。
最后,让我们祈祷 科技 界早日找到攻克技术的方法,也祈祷华为的明天会更好。加油华为,加油国货
华为芯片被断供,未来如何破局?其实华为已经告诉我们答案了,那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在美国针对华为最严禁令生效前夕,华为举行了开发者大会,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承认,因为美国的制裁,华为的麒麟芯片将不能继续生产,麒麟9000将成绝唱,Mate40系列将有可能是最后一批搭载麒麟芯片的高端旗舰手机。但余承东也同时表示,华为将继续搭建自己的网络生态系统,操作系统,继续释放5G红利,让更多的人体会到5G的好处。另外,华为还要联合国内外友商——主要是以国内为主,打造去美国化生产线,补齐中国半导体产业链的一系列短板,“向上捅破天,向下扎深根”,解决卡脖子问题。
如今,美国针对华为的最严制裁令已经生效一个多月了,但华为并没有惊慌失措,各项业务有条不紊的推进运行着。华为能有如此定力,主要还是因为自己有实力。去年任正非在接受BBC采访时说:“美国不可能摧毁我们,世界也离不开我们,因为我们更先进。”他还说:“东边不亮西边亮,南边不亮北边亮。美国不能代表全世界,美国只是世界的一部分。”美国针对华为的绞杀已经历时一年多了,他能出的招也出完了,只要华为挺过去,他就没招了。
当然,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华为业绩业务肯定会受损。这没办法,毛主席说的,“要革命,就得有牺牲”,华为以一家企业PK一个超级大国,有牺牲在所难免,但只要活下去,就有办法,就是胜利。
我认为,在未来几年,华为在消费者业务方面要实行战略转移或者说是战略收缩。因为生产高端手机、平板所需要的5纳米、7纳米制程芯片一时半会国内是解决不了的,外购的路又被堵死了。所以,以后我们可能要和华为、荣耀的Mate系列、P系列、Nova系列、V系列等中高端手机、平板电脑说再见了。但畅享系列、畅玩系列低端机应该还在。因为上海微电子的光刻机可以生产14纳米、28纳米制程的芯片,这些芯片用在低端机和电脑、智慧屏上没有问题。
中高端手机、平板电脑方面的损失,我认为华为可以通过收专利费来弥补。美国尽可以绞杀华为,也可以威逼利诱自己的盟友不用华为的设备,甚至还可以逼到华为什么产品都不能生产(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但华为的技术他不能不用。在国际电信联盟规定的5G必要标准专利中,有3000件专利技术是属于华为的。这3000件技术你用也得用,不用也得用,跑不了的,除非你不搞5G了。除了5G专利技术外,华为对4G专利技术贡献也很多,还有在蓝牙技术、内存技术、闪存技术、视频技术等等方面贡献也非常多,据统计,华为一共有8万多件专利技术。比方说咱们能在网上追剧、看视频、做直播,用的就是华为提供的视频编码和解码技术。咱们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的“飞行模式”技术也是华为的。在以前,华为对收取专利费用是不上心的,用任正非的话说是因为“忙,没时间收”,但真实情况是华为一直秉持着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技术共享,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在专利技术使用上,国内友商基本上不收钱;而对国际友商,则大多数采用交叉授权的方式。比方说华为和高通,你用了我多少件专利技术,我用了你多少件专利技术,最后双方一商量,就交叉授权,这专利费就可以少交或者不交了。如果美国真的逼得华为什么都不能生产的话,这交叉授权的基础就不存在了,变成国际友商在单方面使用华为的技术了,那你就掏钱吧!去年任正非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就说了,“等将来有空的时候还是要去收点钱的。”主持人问他打算收多少,他说“反正比高通便宜。”我认为,任正非说的“有空的时候”就是指美国将华为逼向绝境的时候。
除了收取专利费外,华为还可以转型。比方说前段时间有消息称华为要和比亚迪合作,搞智能 汽车 。另外,说出来很多人可能不相信,华为除了生产手机、平板、通信基站、智能家居用品、电子数码产品、大型的数据存储器、数据交换机外,还是全球最大的光伏逆变电器生产商,还承包了全球1/4的海底光缆制造、铺设业务。所以,任正非在接受BBC采访时才会说“美国不可能摧毁我们,世界也离不开我们,因为我们是最先进的。”“东边不亮西边亮,南边不亮北边亮。美国不能代表世界,他只是世界的一部分。”
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有了,破局的布局已清晰、格局已形成。
破局的确是在未来 。华为余承东也说了类似的话——“扎扎实实,赢取下一个时代”,一定的!华为在中国继成为第一家创造世界领先技术的高 科技 企业之后,还将成为打破世界第一强国最狠制裁的第一家。
未来破的是个什么局? 即:华为设计的领先世界麒麟系列芯片有法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无法制造,实现重回海内外市场,绝唱后又高歌且更为高亢,让华为手机的份额重回并且稳坐全球第一名的位置,而且更为遥遥领先。芯片制造是瓶颈,使得华为陷入了困局,是未来必须突破的关键。
未来怎样才能破局? 就是余承东向国内产业和行业所呼吁的创新和突破基础技术能力,包括半导体制造能力的创新和突破,如EDA设计技术、生产制造、材料、工艺、封装封测。这就是说,破局并不单单是依靠华为自己,而且还应该可以说不是主要依靠华为,整个国内芯片产业要构筑起核心能力,“向下扎到根,向上捅破天”,大家一起干,让根的技术衍生出丰富的生态。已知,在国内,这个大家一起破局的局势已经明朗化了,热火朝天、争先恐后,也必将持续下去,最终必定会实现更加繁荣的未来,远不止华为1家繁荣;只是,要经历1个仍然比较落后、终于赶上、最后全球领先的过程,这个过程说短不短、说长不长,我们既要有信心,也要有耐心。
破了局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国内整个产业和行业突破、战胜了当前已有、未来必有的美国封锁与打压,主要标志之一是具有了高端芯片生产能力,关键是实现了芯片全产业链的自成体系、自主可控,全面不再受制于人。于是,不会再出现美国一封锁、一制裁,就有国内 科技 和高 科技 企业包括世界领先的便陷入像华为那样困局的情况,说华为被制裁又是1个重大机遇的道理就在这里,美国失去理智和理性的制裁是对国内力度和广度都空前之大的 科技 倒逼,我国整个芯片产业将加速实现升级,迎来大发展的新局面,接下来,必定以崭新的开放姿态特别是比现在强得多的 科技 实力参与全球化竞争。现在直至将来,之所以会有那么多的国内企业和国人坚定不移地支持陷入前所未有困局的华为,道理就在这里,看清了当前形势和未来趋势。中国、中国企业、中国人,从来就不怕逼,有史为证,未来也将证实!
芯片问题 有些 被过于放大 ,不是说高端芯片不重要, 其实类似的问题,华为一直在面对 ,国产企业也都一直在面对,只是这次的芯片问题让很多人关注到了。
30年前,任正非白手起家,那时候国内没有自己的交换机,装一部固话就要几千甚至上万元, 核心技术都在国外企业手中 。但华为仍旧从一无所有中走出来了,如今华为是全球知名的通讯设备供应商。
20年前,华为也遭遇瓶颈,移动通讯技术推出后,华为在2G、3G中都没有取得优势。 直到华为研发出singelran技术以后,才逐步奠定了在无线通讯技术领域的地位。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和发展,才有了今天5G技术的突破。
如此看来,华为在高端芯片的困难,并不是第一次遇到,而是一直都在困难中前行。 华为要做的,就是坚持自研,坚持科研投入,坚持人才培养,同时在缺芯的期间,做好中低端手机市场的进一步开发。
现在华为并不是所有芯片都缺,而是集中在高端芯片上,既然不让进口,就要想办法实现国产。 要加强与中芯国际、中兴、比亚迪等关联企业的合作,把高端芯片自研作为重要目标。
除此之外,电子芯片终究会到尽头, 华为应该更具有技术创新性,在量子技术、光学芯片上不断尝试 ,为下一代芯片做好基础。
其实,这些华为已经在做,并有了自己的计划。 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要过度的解读和传播,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华为。
文/小伊评 科技
根据美国在五月份下达的禁令,从九月16号开始,华为的手机芯片就要被断供了,而且根据消息人士的话说,台积电目前确实已经全面停止给华为代工芯片,也就是说,以后的华为确实没有手机芯片可用了。
我看看到很多答主的回答的都很热血,认为这只是华为前进路上的一个小挫折,华为的主营业务不是手机,所以华为一定能够重新站起来。甚至还有的自媒体平台更是夸张,就连华为在攻克芯片代工的技术未来很快就能自主生产光刻机,生产芯片设备这种文章都写的出来。
但是笔者要在这里给大家泼一盆凉水了,华为虽然是以通信行业行业起家的,但是目前华为的消费者业务的营收已经占到了华为总应收的55%左右,其中大部分都来自于手机业务。也就是说,华为已经根本离不开手机业务了,手机业务出现问题对于华为的打击是巨大的,仔细想想,如果封锁华为手机业务没有意义的话,老美犯得着拉下脸这么针对一家企业么?
所以,封锁华为的芯片供应对于华为的手机业务是致命的,哪怕是未来高通准许供货华为,对于华为来说距离其手机业务的全面衰退也只是时间问题。因为华为手机的很多卖点以及特色都是拜麒麟芯片所赐,如果没有了麒麟芯片,华为手机也就没有了灵魂。
至于所谓攻克芯片的生产,那更是无稽之谈,芯片的加工是全世界顶级 科技 力量汇集的成果,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不依赖其他国家技术的情况下独立的生产出芯片。美国不能,中国不能,华为作为一家企业更不可能。正如巴甫洛夫所说的那样:“ 科学是无国界的,但是科学家有”
所以,对于华为来说,如果未来依旧无法获得芯片的话,手机业务必将会遭到重创。
那么华为应该怎么办呢?或者说会怎么办呢?其我们来聊一聊(其实很多方面华为已经在做了。)
第一:转战笔记本,智能车载设备以及其他智能家居产业。
和手机芯片被美国全面封锁不同的是,包括英特尔,AMD等公司已经对外公布可以向华为供应PC芯片,同时还包括英伟达。在这种情况下,华为未来在消费者业务就会倾向于PC领域以补足手机业务下滑所带来的亏空,华为目前也确实是这么做的,荣耀之前发布了旗下第一款 游戏 本;华为也一口气发布了四款Mate BOOK产品,这都说明了华为的战略重点的转变,未来的华为会不会成为联想的有力竞争者,我们拭目以待。
另外在车载智能设备方面也是华为发展的重点,此前华为就已经和比亚迪达成战略协议,共同打造智能车载设备,麒麟710A也已经交付给了比亚迪这也是华为首次将麒麟芯片往外卖。
因为根据台积电的表示来看,未来是可以给华为代工非顶级的芯片,也就是说一些中低端的芯片是可以为华为生产的,那么这正好可以支持华为的车机,智能家居等设备。这就是华为目前着重在讨论的“1+N+8战略”。
第二:利用鸿蒙系统,成就中国的谷歌。
其实大家对于鸿蒙系统系统的理解是有问题的话,鸿蒙系统并不是安卓的替代品,而是一个具备全新理念的操作系统,鸿蒙的主要价值是为了即将到来的物联网时代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类似于安卓和安卓手机的关系。
因为鸿蒙系统是微内核架构而安卓是宏内核,微内核对于性能的要求非常非常低,这也就意味着鸿蒙可以移植到任何家电设备上,而且用户不需要付出过高的成本,这才是鸿蒙最强大的地方,至于兼容安卓只是其中一个功能罢了。
所以鸿蒙系统对于华为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如果发展顺利,华为非常有可能成为中国的谷歌,再一次引领时代。
第三:等待政策回转
美国的政策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对于华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稳住军心不要自乱阵脚,等待政策的回转,目前对于华为来说还没有到最难的时刻,尚且有800多万片麒麟9000系列芯片可以出售,再加上其他一些芯片的库存坚持到明年上半年并不是太难得事情,到那个时候政策是什么样的还未可知。
华为芯片断供已经过去一个多月的时间,但是我们目前可以看到华为的产品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反而现在市场的预期跟销量出现了一定的下滑,至于未来该如何破局,华为从近期的几个大动作也表现出来了未来的方向。
云手机其实云手机这个概念并不新奇,因为前两年有些手机厂商也做过这个同样的产品。但是由于当时的云服务以及网络速率都不完善,所以也就不了了之了。不过2020年是5G元年,5G网络的高速率其实还并没有真正被应用使用到,同时云服务也逐渐被各大手机厂商和国家重视,目前云生态的建立也越来越丰富。因此云手机再次被华为启动,无论时间节点上还是被逼无奈也都是必须进行的。
由于麒麟芯片被断供云手机的构成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简单来说就是将所有的内容和应用都搬上云,服务通过云计算跟高速网络来实现正常的使用。因此对于手机的性能和芯片的要求就没有那么高了,哪怕是麒麟810或者710的芯片也同样可以满足。这样也不会被卡住脖子或者限制手机业务的发展。
所以云手机是目前华为一大主要方向,在短时间内无法解决芯片的问题只好通过云服务来实现智能终端设备的延续。
不断求和解或彻底放弃手机业务其实前段时间华为向高通支付巨额的专利费用也表明了华为在向沟通示好,毕竟手机芯片目前为止还是手机当中最重要的零部件,即使自己的麒麟芯片无法使用但如果能继续使用高通骁龙的产品也是能保证正常运行的,毕竟高通骁龙的芯片目前为止还是很厉害的。所以华为也会继续像联发科高通这样的芯片厂商寻求更多的合作。
除此之外要么就是彻底放弃手机业务,完全专注于通讯业务或者继续做手机业务之外的生态产品,例如智能电视、手环、平板等这一系列的产品。在这些领域目前我国是可以自主生产的,不会受到某些重要的核心元器件限制而导致流产。所以华为后续很可能将自己的手机业务打包出去专心做智能生态链或者物联网的发展,毕竟下一代的计算平台VR、AR设备也有可能会提前到来。
总的来说,如果高通跟联发科能继续提供芯片那么华为手机业务一定还会有不错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如果友商无法帮助,那么彻底断绝手机业务专心做下一代计算平台反而也是可以的。
综上所述,目前华为芯片断供的时期要想破局,更多的是在手机形态或者模式方面的改变。要么就寻求合作或者彻底放弃专注于下一代计算平台的研发。
纯粹以芯片行业从业人员的观点说一下个人的看法:
1. 对于手机业务来说,做好华为旗舰级手机业务2021年下半年开始大规模衰退的准备,华为的P/Mate系列手机性能或体验得以超越OPPO/vivo/小米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硬件(芯片)软件的协同一体化设计,少了这个最大的杀手锏,华为的旗舰级手机与其他竞争对手的差异化就很难体现了。
2.对于网络通信业务来说,做好两年后(2022)主要国外市场减少一半以上的准备,之前华为高性价比产品加国开行优惠贷款的市场开拓武器,接下来竞争对手会照猫画虎,在美国优惠贷款的扶持下,南美洲,欧洲,亚洲的市场会被竞争对手慢慢蚕食。
3.对于华为来说,接下来需要稳固的市场是中国在国外比较具有影响力的那些国家(例如非洲,东欧等等),靠着这些,外加国内市场,华为至少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4.对于华为自己搞芯片制造来说,因为芯片制造尤其是先进工艺芯片制造的门槛远远大于芯片设计,需要做好10年内不赚钱的准备。
最后,现在不是全球合作开发的时代了,华为接下来的发展和中国的国际关系极其相关,问题是以目前情况来看,接下来2到3年内情况都不乐观除非国际形势突变。
芯片断供这局破不了,至少短期靠华为自己是解决不了,即便是国内整个半导体产业也不一定能解决。
芯片困境短期内无解: 这么说不是我比较悲观,而是现实困境摆在这里,按照我国整个半导体产业当前的境况解决不了。
首先是代工厂仅有中芯一家具备相对较好的工艺,但中芯完全不可能在未获得许可的情况下冒险为华为代工生产,更何况中芯本身也被美国盯上了,不排除未来被进一步制裁打压。
其次,是芯片产业链上游我们不具备核心技术,最基本的芯片设计软件(也就是常说的EDA软件)我们没有,现在国内对应的EDA软件厂商只具备较为低端的能力,用来给华为设计芯片不行。
最后,现在整个半导体产业中或多或少都包含有美国技术,这些厂商涉及广泛,遍布整个上下游产业链,在当前的美国长臂管辖之下几乎都不可能主动给华为贡献。这也意味着,我国整个半导体产业只有完成国产化,至少在核心领域要国产化,而这在短期内几乎不可能实现。
不过,目前美国不少大厂为了利润,纷纷向美国申请生产许可,在一些非核心领域华为应该不会出现彻底断芯的状态。
产业链国产化是破局唯一的路: 这是华为破局的唯一出路,也为需要走很长时间的一条路,至少以每10年一个计算单位。在整个半导体产业链还未完全掌握核心技术前,华为能做的就只有两件事,一是努力使自己活下去,二是做好技术储备。
努力活下去: 这是重中之重,一旦倒了后续全就是瞎扯淡了。这点我想华为自己也清楚,从目前华为曝光的一些项目看,它们正在做调整,类似鸿蒙系统就是发力目标之一。此外,华为在通信领域的根基很深,而且芯片断供对其产生的影响也有限(囤积的芯片可以用很长一段时间)。因此,个人认为华为活下去应该不成问题。何狂作为国内第一 科技 企业,一旦被打垮负面效应太大,对整个产业会带来很大冲击,我国也不允许它倒下。
技术储备: 这点其实华为也已经公开提到了,在部分核心领域上自研或者参与整个产业链的自研,帮助自己在技术领域继续保持主流水平,至少不会掉队。同时,由于华为在芯片设计上有一定的技术累积,这方面可以和同行及产业链上下游共享,相互扶持有助于国产厂商更快的提升技术。类似操作其实圈内也早有传闻,比如华为技术人员入驻中芯,共同解决一些问题。
Lscssh 科技 官观点: 综上所述,这就是华为的破局之路,短期内就是保证自己生存下去,对部分项目进行调整以满足当前形势上的需求,从长远角度出发就是持续投入技术研发,进行技术储备并协同产业链共同做好国产化。未来,我们终将拥有掌握核心技术的半导体产业,虽然实现的时间可能会10年以后,但这一天必定会到来。
我认为不用担心,华为不会被压垮!因为他的后盾是14亿中国人民。纵观天下,有哪一个企业敢说有14亿人做后盾的,没有!只有凝聚力极强的中国,也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当代中国!就目前而言,华为代表的已不再是一个企业,他代表的是中华民族的坚强意志和永不言败的决心!
破局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力更生,自然美国不允许别人给华为提供芯片,那么我们只能自己解决,这就是“吃别人饭,迟早都会饿;吃自己饭,永远不会饿”的道理。
先是华为准备打开美国市场的大门,到被美国以安全威胁为由赶了出来,但不止于此,美国政府还下令美国内的企业不得与华为存在利益关系,高通不再卖芯片给华为。除了美国国内解除与华为合作之后,美国又通过各种途径游说、胁迫美国外的国家和企业与华为合作,后来很多国家都在华为问题上站边美国,拒绝华为参与5G建设,又不给华为提供芯片支持。
在美国卑劣的手段下,就连国内的个别企业都因使用美国技术而远离华为,9月15号之后,华为麒麟芯片不得已只能停产。为了打破美国的封锁,华为也在寻找新的合作商,但是又在美国新一轮的制裁下,几乎所有渠道都被封锁了,华为已经无路可退,能救自己的只有自己。
国产芯片的发展过程
原本我们国家想通过荷兰购买一台先进的光刻机,不过最后也没买成。后来发现国产芯片已经面临抉择的时候了,不能再依赖别人,也不可能等到美国对中国芯片解禁的时候,国家下定了决心和目标,在2025年之前,国产芯片自给自足率要达到七层以上。
除了国家大力支持芯片发展以外,国内很多的半导体企业闻风而起,很多新生的 科技 企业在国家的支持下起足了劲儿。华为虽然因为美国的影响损失巨大,但也没有放弃芯片的研发,反而投入了更多的资金和精力。
中国举国上下欣起了自产芯片的浪潮,中国首家芯片大学落户南京,许多的芯片企业取得了新的突破,一则则好消息传遍世界,美国各界人士闻到中国发展的速度,都纷纷担心起了,说到,是美国在帮助中国发展半导体产业,帮助中国生产芯片。
原本不愿意对中国出口光刻机的荷兰ASML态度突然大变,该企业的代表人达森表示,他们可以对华出口DUV光刻机,无需得到美国的批准。
这也意味着,美国对华的技术封锁逐渐失去它的作用,不单单是荷兰ASML公司,很多公司都害怕中国实现技术自主化而失去中国市场,因此在向我们示好,不过这的确是一个好消息,美国对华的芯片断供也即将被打破。
Ⅵ 华为目前所面临的困难是什么,任正非是怎么说的
华为目前处于非常艰难的时期,华为方正在经历美国政府的第三轮禁令,这一禁令十分不公平,导致处境艰难,大家都知道华为手机最重要的就是它的芯片,但是华为本身是生产不了芯片的,这个芯片是由台积电来供应的,但是台积电除了给华为代工,还需要给美国其他厂商代工,而且美国的市场占到了九成。
任正非表示,华为目前对最大的困难并不是芯片短缺的问题,而是设计出来的芯片,国内的基础工业是无法造出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目前我国并没有这么先进的半导体芯片制造技术,如果投入大量的人才和精力去科研,也是需要时间的,并非一日就能成功,高端芯片是一个需要长期烧钱,专利壁垒都很高的产业,这方面的产业链发展的并不健全,而华为5G芯片的代工制造商主要是台积电,这导致华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要更快地适应环境,谋求生存。
Ⅶ 基于华为当前面临的复杂环境,你认为华为应该进行哪些创新
最近华为借助新技术加持成为了市场上的最大黑马,不仅在国内坐稳了第一的位子。而且在全球市场上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不过,由于受到美国制裁的影响,对海外产品的依赖,直接导致产品研发的缓慢,很多应用在海外版本中都无法使用。
文章应从可行性经验入手,对于华为面临的困境提供创新。文章举例如下:
挑战一,美国商务部的封锁和制裁。
首先要认清一个事实,美国商务部已经对华为进行了技术封锁和封杀,目前华为依然能够进行相关产品购买,是因为在国家谈判团队的斡旋下,商务部给华为的一个临时许可,每次给90天的许可时间,可以说,华为是顶住了压力在为了自己的生存奋斗。
挑战二:美国认为华为破坏实体清单,将限制使用美国技术涉及和生产的产品。
这点其实才是大家讨论的焦点,因为美国技术无处不在,华为在于他的自研芯片和5G技术,那么从芯片上讲,华为主要主要的是设计这块,但是,芯片的制造和封装上,还是西方国家的天下,如果这一禁令实行,那么台积电等就不能给华为代工。
为了应对危机,华为紧急向台积电下了7亿美元的芯片订单,来补充自己的库存,而且台积电有一手玩的也很溜,那就是台积电草拟将在美国设立一座5nm级别的圆镜厂,
挑战三 :华为商业计划没有完成预定目标,营收、增速不及预期。
去年开始,美国将华为纳入实体清单,华为的商业计划就被打乱,按照华为方面的说法,受此影响,华为的去年的业务目标少了120亿美元,去年每个季度的增长其实也在不断的下滑,而且,每下一个订单,获取一个合同,难度和之前都是不能相比的。
所以说,华为目前是在求存 ,这个存是生存的存,其实企业想要的很简单,就是消除地域歧视,科技歧视,一起让所有人过上更有品质的生活,但是国外的人不会那么觉得,特别是某国领袖,他们的立场不同,他们更理所当然的将华为先进的技术视为一种威胁。
(7)华为所面临的技术壁垒应该怎么做扩展阅读:
华为的生态布局之路
华为在手机、PC业务上寻求替代方案存在的挑战,生态问题也将是华为在传统业务和新业务上面临的难题。在第四届华为全联接大会上,华为副董事长胡厚昆宣布,新的"沃土计划"将投入15亿美元,使开发者的规模扩大到500万人。这将是华为在构建生态方面的又一大手笔。
在这次华为全联接大会上,作为华为生态合作伙伴,北京四维图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示了双方合作的自动驾驶地图产品项目。不过,自动驾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华为的能力和技术可以带动合作伙伴快速成长。
在生态布局的过程中还有诸多问题:如基于平台开发的产品如何与华为兼容,孵化中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在打造全球生态的过程中,如何破除已有的生态壁垒等。而华为想要让产品拥有足够的吸引力,还有一段很艰难的路要走。
Ⅷ 基于华为当前面临的复杂环境,你认为华为应该进行哪些创新,为什么
1、推动视频成为运营商的基础业务
运营商的基础业务经历了话音、数据的发展阶段,下一个大的机会在哪儿?华为认为是视频,帮助推动视频成为运营商的基础业务。
2、引领IT系统从传统技术架构向云架构转变
华为在这方面选择的路径和亚马逊、阿里巴巴、腾讯不太一样,华为是非上市公司,因此要走一条“私有云+公有云”的混合云的轻资产模式。华为需要找到一个更适合行业大中型企业的商业盈利模式,这也是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和运营商商业成功的重要基础。
(8)华为所面临的技术壁垒应该怎么做扩展阅读:
华为已经进行创新
1、技术创新
华为到2012年年底,拥有7万多人的研发队伍,占员工人数的48%,是全球各类组织中研发人数最多的公司;从1992年开始,华为就坚持将每年销售额的至少10%投入研发,什么事情都可以打折扣,但“研发的10%投不下去是要被砍头的”。
2、“工者有其股”的制度创新
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工者有其股”,这无疑是人类有商业史以来未上市公司中员工持股人数最多的企业,也无疑是一种创举,既体现着创始领袖的奉献精神,也考验着管理者的把控能力。
实现企业的长期使命和中长期战略,满足不同股东阶层、劳动者阶层、管理阶层的不同利益,从而达成多种不同诉求的内外部平衡,其实是极富挑战的——前无经验可循,后面的挑战依然很多。从这一意义上看,这种颠覆性创新具有独特的标本性质。
Ⅸ 华为在互联网的困局
1、 在互联网行业,并非主营业务相同才叫竞争关系。 这跟我们说阿里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腾讯是一个道理。没人觉得阿里能做出微信一样的产品(之前做了类似产品也彻头彻尾的失败了,也没人觉得腾讯能打造一个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之前试图打造也失败了,改为投资京东)。但基本公认,阿里国内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腾讯,其次是网络。之所以他们是竞争关系,那就是在产业链维度,双方激烈的抢占下一个产业链风口,比如:移动支付、打车服务、共享服务等。同时在产业链覆盖的维度看,双方的产业链重合度越来越大,只是在各自的产业链环节,各有优劣,也就使得双方的产业链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海外国际市场也是类似,谷歌主业是搜索,但对他威胁最大的竞争对手却是做电商的亚马逊,做SNS的facebook,做手机的苹果。他们也是在进行产业链竞争。谷歌主导的安卓生态在与苹果的竞争,亚马逊通过的智能语音音箱,切入AI终端领域与谷歌竞争。 所以华为优势主营的网络管道业务虽然与互联网公司的当前主营业务不同,并不意味双方不是竞争关系。也正是我们拥有我们优势的管道业务,才有资格跟这些互联网巨头竞争,否则连资格都没有。 我们去和互联网公司竞争,也不是说要做和互联网公司一模一样的产品,我们能做个vmall自娱自乐,但很难再做个电商平台。我们也可以玩玩espace,但连公司自己人都懒得用于社交,指望把espace做成微信规模,基本上也是痴人说梦,我们甚至连这个梦都没做过。 华为和互联网公司竞争与互联网公司之间的竞争类似,是全产业链的竞争,产业链控制权的争夺战。另外,除了产业链的竞争,还有人才维度、融资维度、企业效率维度、经营成本维度、资源维度等方面的竞争。
2、 在为何非要与互联网公司竞争而不是合作的问题上,我的观点是面向未来,与互联网公司,只有通过竞争获取产业链控制点,才有合作的基础,否则连合作的基础都没有。合作的本质是利益的交换或为了共同利益而投入。想跟人家平起平坐,那就拿出你自己的实力来,没有那个资格的话,那就只有听人指示,任人摆布的命了。互联网公司愿意指使或摆布的往往都是些SME小伙伴,对于不太听话的大块头,要么就是把这些大块头切成小块,要么就是把大块头的油水榨干。这种大块头的未来标杆就是富士康。如果华为有能力且有意愿通过跟富士康激烈竞争,在未来能够跟富士康平起平坐,能分得上游产业链扔给下游的一杯羹。那我不得不承认,自己所说的华为与互联网公司是竞争对手的观点,是彻头彻尾错误的。
3、 华为靠无线与网络技术壁垒能否守住江山?难。 华为不去主动攻击(业务扩张)或学习改变,而是依靠运营商牌照壁垒以及自己的无线与网络技术这些管道壁垒是否能守住江山呢?。 快速浏览了能搜到我司内部公开的运营商经营与未来发展的MI洞察材料(如:2017 CSPA关键发现等材料),结合自己的理解,有几个结论或观点:
3.1、如果电信运营商仅提供网络管道服务的话,即使未来的超宽带时代,运营商的整体收入并不会有太大的增长。 因为带宽增长的同时,价格也在下降(虽然有图表显示带宽会增长跑赢降价,在竞争市场环境下,本人不表赞同能跑赢)。即使有增长,也会非常缓慢。运营商纯网络收入增长缓慢,那么华为在网络领域的收入也会增长缓慢,甚至在经历完运营商建设周期后,会陷入停滞或负增长。
3.2 “极简网络”的发展让我司无处藏身。 极简网络由SDN衍生,理念和商业运作模式是来自互联网和软件公司。其技术目标是软硬件解耦,硬件成本透明,软件成本可无限摊薄,并且通过开源,让其成本接近于0。成本等于0很多人不认可。但从推动者的商业目的考虑,他们至少希望把网络的市场空间由微软公司的体量做成红帽公司的体量。现在微软市值大约6000亿美金,红帽市值约200亿美金,差了多少倍呢?1/30(这个观点可能很多人不认同,会拿出第三方分析师的种种数据说市场会很大)。而且从产业链的重新整合角度看,在极简网络时代,硬件希望由富士康这样的公司生产,而软件直接由网络运营商开发和维护。中间并不太需要过去的网络设备提供商。我们公司自己是肯定不希望极简网络时代早日实现的,但互联网公司甚至电信运营商都可不是这么想。极简网络时代的实现速度很可能就是华为纯管道业务的塌陷速度。这个速度由不得我们说了算的,我们只能和思科联手成为这个极简网络时代发展的阻力,尽量减缓其实现。我司在SDN上曾经很消极,在极简网络上也会很消极,反对者会找出一万个理由说极简网络时代不会快速到来,我们有多么多么高的技术壁垒,我不反对这些技术壁垒,但通过技术壁垒逆潮流而动也是事实。逆潮流而动,我司最大的顾虑无非是除了管道业务,我司还没有其他的业务收入能支撑这么大的盘子。无论我们是否同意,我们都已经走在被颠覆的路上了,哪怕是自己颠覆自己。
4、 电信运营商的互联网式的转型,对我司的影响。
4.1 部分电信运营商正在转型为垂直整合型的互联网厂商,这会逼迫我们转型。 以AT&T为代表的电信运营商,都在尝试像互联网公司那样进行垂直的产业链整合,当然反对者也可以说AT&T学习的不是互联网模式,总之在进行垂直产业链整合是事实,目前与时代华纳的合并交易还在进行中。目前电信运营商的垂直整合主要是向上的整合居多。这种整合的结果,那就是电信运营商面向最终用户的收费模式将发生变化,由按带宽(流量)收费,改为按内容(应用服务)收费或像互联网那种羊毛出在狗身上让猪买单的收费模式。比如阿里声称IaaS未来是免费的。这些新收费模式,给华为这种底层设备供应商带来的一大转折就是,网络建设和供应由直接的价值创造中心变成了成本中心。从内容和应用收到的钱,被底层网络和设备所抵消。既然变成成本中心,那么降低网络建设成本的诉求就会变得越发强烈,这个压力势必传导到华为这样的管道供应商头上。
4.2 部分运营商选择与互联网公司合作,也会逼迫我们转型 运营商在与互联网厂商抗争失败后往往与转而选择与互联网厂商合作。这貌似与华为无关,但在笔者看来,这比电信运营商垂直整合对华为的威胁更大。因为运营商与互联网厂商的合作从早期的内容合作,一旦成功,势必走向深入,所谓的走向深入,无外乎从上向下走,自然就会触及到华为这些管道供应商在电信运营商的利益。前文所说的极简网络时代,可能因为电信运营商自身的技术能力,很难推进华为、思科、爱立信这种传统管道供应商做出快速改变(他们可能只是磨洋工,口头高声讲,实际能拖尽量拖)。但电信运营商与互联网厂商合作后,就会形势大变。互联网厂商可是拥有技术实力的,特别是软件能力,而且具备强大的向下垂直整合能力(这是本文忌讳使用OTT的原因,用OTT这个名词本身就是对互联网公司的蔑视)。IBM、Oracle、EMC这些公司几十年积累的技术门槛,被互联网公司不到5年就彻底突破和颠覆了,难道咱们电信行业的技术门槛比IOE这三巨头还高么?通过与电信运营商合作,有了电信运营商的牌照、网络运营和市场的巨大利益诱惑,以互联网厂商的实力突破电信技术门槛(甚至直接收购电信设备供应商)应该是难度不大的。有目共睹,现在爱立信、诺基亚等电信设备供应商的股价一路下跌,越来越便宜了。BAT与联通战略合作后,还没注入技术,只是玩玩互联网思维,玩玩大小王卡,用就让联通4G用户在半年时间激增了2000多万户,估计再这么下去中移动都快哭了,华为估计也不会因此太高兴。阿里及互联网公司与中国联通在新业务领域几乎在开展全栈合作。联通也似乎完全放弃了央企那种高高在上的架子,全线拥抱互联网,互联网兄弟说怎么玩,他就怎么玩。
4.3 华为如果至今还回避互联网转型,那么在电信运营商转型中的新业务合作中的定位和角色就非常尴尬了。 在与运营商在新业务领域的合作中,华为似乎有三种角色可以选择:选择一、视而不见;选择二、做新业务的软硬件提供商;选择三、与电信运营商做新业务的联合运营。 “视而不见”肯定不是华为的风格。 华为首选选择了第二个,做新业务的软硬件提供商,这一定位本身就是把自己直接被定位成了成本中心,然后其劣势凸显。互联网类的新业务的本质是运营,而且向用户提供接近免费的服务,所有软件和底层设备都要为免费服务,竭尽所能压低成本,但还要保持高效的运营。无论华为产品与人力的成本,还是敏捷度跟提供互联网业务的友商比起来估计都不敢恭维,最直接的表现似乎就是业软产品线的一败涂地。 第三个选择,即华为与运营商联合运营,类似CLOUD BU在公有云领域与运营商的联合运营,与互联网厂商直接竞争,那就是要把自己打造成互联网公司,这基本上无需分析了。只是说,对于电信运营商而言,云计算只是其众多新业务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大量其他的互联网业务需要拓展,华为还在犹豫不决。
4.4 关于我们看好的大视频业务 笔者的观点是,无论未来视频有多大,电信运营商都需要从视频内容入手进行运营。视频业务目前是半传统与半互联网化的。半传统的意思是,在有线网络视频方面,电信运营商首先抢夺的传统广电运营商的饭碗(欺负不了互联网,那就先欺负传统行业的小弟),获得新增长。在移动视频部分则是主要与互联网公司展开争夺或合作。与互联网公司在视频领域的争斗用带宽流量做补贴,自然有其优势,但和前文分析的一样,这让带宽流量成为成本中心(这跟电信运营商补贴卖手机似乎有点异曲同工之处)。当前,互联网厂商在积极的介入视频内容的制作,视频终端(含VR/AR)的普及。互联网厂商的介入让视频内容产业互联网化会不断加速,电信运营商在视频内容争夺上与互联网公司激烈竞争或深度合作是已经发生并不断深化的。华为目前积极布局的是视频底层相关处理技术,对视频内容制作和互联网化的运营,是不是还是主要体现在给客户讲的主打胶片里?在电信运营商大视频内容业务运营与发展上,华为是不是还是想一直站在幕后,默默的看着电信运营商暴露在互联网厂商的炮火里或者被窝里?
4.5 我们再看一下物联网。这个让电信运营商每次一提,眼睛就放光的未来业务,而且所能看到运营商相关的文章,每每写到物联网,就像整个物联网产业链早已被电信运营商收在囊中的感觉。但至今电信运营商只是物联网产业链中负责网络联通的一个小环节(5-15%的价值空间),也似乎是不争的事实。肉没有吃到嘴里的时候,永远不要相信那肉是属于你的。几乎所有互联网公司以及传统企业都在布局物联网业务。互联网公司应该心知肚明,要想控制物联网的产业链,就要摆脱电信运营商的掣肘。在物联网领域,互联网公司和电信运营商的激烈竞合(不仅仅是竞争还有合作)在所难免。华为又希望把电信运营商推到前台当炮灰么?因为自己不是互联网公司?
4.6 笔者观点:实际上在大视频和物联网这两大电信运营商未来的黄金板块上,华为的角色选择并不多,要么作为成本中心的技术和产品供应商,被逐步排挤出局,或挤压成富士康;要么转型为互联网企业跟电信运营,在IPD变革的时候,我们提出了削足适履,向当时会跳舞的大象学习,穿美国鞋走中国路,如今我们再一次削足适履,向代表先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互联网公司学习,又何尝不可呢?
4.6 笔者观点,实际上在大视频和物联网这两大电信运营商未来的黄金板块上,华为的角色选择并不多,要么作为成本中心的技术和产品供应商,被逐步排挤出局,或挤压成富士康;要么转型为互联网企业跟电信运营商联合运营,抢得这两大板块更大的蛋糕。当然,也可以选择自己直接成为视频和物联网运营商与互联网企业相抗衡。 5、 从互联网公司的维度看与华为的竞争。 5.1 互联网公司一直在试图进入通信领域应该是个不争的事实。 从facebook和谷歌建设各种稀奇古怪的通信网,到亚马逊直接铺设通信光缆,自研芯片。微软的SKYPE和微信蚕食的则是语音、短信以及视频通信的业务。阿里实际上也很激进,我看MI的调研数据,2014年就成立阿里通信,之后与亚信战略合作,收购中兴软创,入股中国联通,布局物联网软硬件和生态平台等等。在整合完运营商之后,以阿里等互联网公司的资金实力,入股或控股中兴乃至收购之,都不是没有可能。 互联网公司为何非要进入通信领域?因为电信运营商的宽带接入包括对互联网公司的收费,以及对个人用户的收费,以及未来对物联网终端的收费,都是互联网公司业务增长的拦路虎,恨不得早点除之而后快(把成本压到最低,最好免费)。面向5G超宽带时代,互联网公司在通信领域的投入只会不断增强,不会减弱。我们天天喊大视频和物联网,难道互联网公司不是天天盯着这两块蛋糕么,难道他们不知道在大视频和物联网时代,网络成本将成为其互联网运营的最大成本么。
5.2 华为看不上互联网公司与自己能够形成威胁的地方也正是因为看到互联网公司进军通信业务所遭遇的挫折,比如谷歌光纤业务的终止。至今也没看到互联网公司染指5G的标准和专利。但这不等于互联网厂商放弃了通信市场,放弃了与华为以及电信运营商这些电信企业的竞争。
5.3实际上互联网公司才不会傻到现在就跟华为这样的通信设备供应商硬碰硬了(只有我们自己总觉得,只要人家没跟我们硬碰硬,那就不叫竞争关系),真到硬碰硬的时候,那肯定是人家以绝对优势兵力碾压我司的时候。
5.4互联网公司的一般做法有两种,一种是蚕食策略,一种是绕道策略。 所谓的蚕食策略是建立在内部自产自消基础上,这和华为当初的自研服务器发展策略类似。互联网公司对消费者提供的服务几乎都是免费的,他们必须想方设法压低服务的成本,当有了互联网厂商自身的规模优势,他们对互联网服务下层的任何产品的自研,都会大幅削减运营成本。这也是他们自研的内在动力,首先自研的就是软件,之后是所有数据中心硬件和终端。在网络设备方面,互联网公司首先关注的自身数据中心内网络设备的自研,在2014年前后,网络就研发成功了数据中心交换机,使其数据中心网络成本下降了80%。如今互联网公司的数据中心内部自研化改造基本完成,开始随着全球业务的扩张,开始改造其自己数据中心之间的互联网络,为此他们跨过运营商自己铺设光纤网络甚至海底光缆(Amazon)。全球跨数据中心网络铺设完成后,互联网公司下一步要做的,自然就是消除数据中心到终端之间的网络成本了。实际谷歌的光纤(+Wifi)计划就是为这条路走的。只是最终遇到了障碍,我没有看到终止的原因,但可以想象在西方国家土地私有化,铺设光纤是很困难的。在中国只要有牌照反而很容易,国内的互联网厂商BAT现在都不需要自己铺设光纤了,因为已经入股联通,他们所需做的,就是大幅降低联通的运营成本,来降低他们给联通的转移支付成本,电信运营商基础网络的最后一公里基本上就可以打通了。至于发展用户,那正是互联网厂商的拿手好戏,然后用用户数量增长反哺联通。 在海外,facebook甚至不惜代价要发射通信卫星,美其名曰社会责任,让边远地区人口接入互联网,笔者不懂技术,在笔者看来这实际应该是探索新型无线网络覆盖技术,这实际上是互联网厂商的第二个策略,绕道策略,一旦成功,则可以在全球规模覆盖。除了facebook这种可能绕道策略,互联网公司的在其他绕道方式的创新能力和失败容错能力是绝对不能低估的。而华为往往认为,互联网公司某次尝试失败就会彻底失败了,按我司习惯思维,失败后,项目负责人连同那个业务部门就都被干掉了。实际上我们要看到互联网公司要进入通信领域的决心。只要他们认准这个方向,一个项目的失败又算什么呢,他们还会继续想其他办法。笔者在这里开个脑洞,举个例子(实际不一定如此)。比如,我们在5G时代,传统电信设备供应商所设计的无线网络应该是(骨干网+5G网络基站)的星状结构覆盖模式。而互联网厂商很可能会利用物联网终端高密布局的特点,利用类似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和安全性思想,利用P2P的模式,由智能移动终端和物联网终端直接通过无线或有线相互联接起来,构成一个去中心无状态全网状网络,而且此网络通过类区块链技术保障通信安全。这种布局在人口高密的城市最容易被实施,从而把运营商从城市宽带业务里挤出去,把需要昂贵部署成本的边远地区的网络覆盖留给电信运营商建设和运营(或直接通过卫星来覆盖边远地区)。这个P2P网络哪怕只是互联网公司用于对超宽带时代网络接入的补充,都够电信运营商受的。我司如果有此类的想法,估计首选要做的是赶紧进行专利布局然后束之高阁了(因为不会通过设备销售给自己带来销售收入)。实际此类网络的价值关键是在网络所承载互联网或物联网业务的运营环节,通过运营实现收入,以及软硬件系统的设计完善与不断优化,光技术布局形成不了啥太大的壁垒和价值。 还有个大家已知的绕道方式。当互联网公司无法解决针对当前芯片厂商(如Intel)和网络通信厂商的短期技术垄断时,互联网公司还在积极准备下个更远布局的绕道措施,我们能看到的就是投资布局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技术,这个在我司看来(赚钱)还遥不可及的技术。互联网公司并不缺融资渠道,而且其融资主要依靠的就是愿景融资,一个公司的市值往往反应的是投资者对该公司的远期愿景的投票,所以对这种愿景性投资,并没有太大的资金困难。所以从这个角度看,阿里、谷歌等厂商投资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就不是个市场宣传的嘘头了,而是通过更远的一跳来解决现在无法实现的产业链整合问题。反正失败了也不会损失他们自己个人的钱。
6、 与互联网公司正面竞争对华为的价值和风险
6.1 价值部分:通过积极参与产业链价值再分配,给自己争取更大的一块蛋糕,更多的是未来自己的长期生存;通过垂直的产业链整合(或反整合),获取相对稳定、长期的收入来源,通过向互联网公司学习,进行内部优化,让组织继续保持活力,让公司持续保持竞争力;
6.2 风险部分:商业模式复杂化,让经营风险更加不可测;与互联网公司竞争之路并不平坦,互联网公司对高风险的追利特性及与风险资本的结合,会让华为暴露在更多风险与不确定之中。需要华为配合与互联网的竞争模式,在局部乃至全部进行一场类似当初IPD变革一样进行大的内部组织、流程、企业文化、业务领域乃至分配制度等变革。既然是变革,变革自然就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垂直的产业链整合,势必引起反垄断机构的关注,也会涉及一些灰色地带,垂直的产业链整合,让华为与客户(运营商及企业客户)、消费者、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更加的复杂和微妙,关系处理难度增加。
7、 结语:总之,不管我们自己是否愿意,互联网公司与华为公司的全面竞争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已经在进行当中,这是由不得我们的。我们积极的去应对这个竞争,总比我们被动的响应效果会更好.
现在正是公司的业务的稳健期和上升期,是转型的好机会。如果在业务收入下滑的时候进行转型,那阻力会更大,顾忌会更多。 · 在IPD变革的时候,我们提出了削足适履,向当时会跳舞的大象学习,穿美国鞋走中国路,如今我们再一次削足适履,向代表先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互联网公司学习,又何尝不可呢?
我们看到的好消息是CLOUD BU和消费者BG的部分业务与组织已经在向互联网经营模式转型,这说明公司至少在变革转型方面是开放的。不知道最需要向互联网转型的软件产品线为啥不转向为互联网运营商或与电信运营商联合运营。虽然这种产品线\BU级的转型跟笔者期望的集团转型相差甚远。但至少是个开始吧,希望CLOUD BU和消费者BG的互联网业务部门能早日成功,以便于在全集团复制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