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两次太空授课相隔8年你认为有什么变化吗
我认为一方面这次太空授课首次使用了我国的中继卫星传输信号,直播不再卡顿。另一方面则带来了全新的物理实验。
2013年继天宫第1课之后,我国再次在空间站上进行了太空授课。这次授课不仅首次使用了我国新的中继卫星来传输直播信号,网络直播不再卡顿。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许多全新的物理实验。可以让许多人更直观的感受航天员在实验舱里面的操作和生活环境。让我们更近距离地了解航天员们的生活。
一:这一次太空授课首次使用了我国中继卫星传播信号。
这一次的太空授课相比之前来说,网络信号更加的好,传输已经不会卡顿。可以更方便航天员与人群进行互动。我认为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让广大人群近距离的了解航天员们的生活,不仅有助于宣传航天技术的发展,更有助于让很多人知道外太空的生活。
❷ 神舟十号王亚平太空授课演示的五个小实验的原理
物理学原理告诉我们,高速旋转的陀螺具有很好的定轴特性。在太空失重环境下,这一特性更加直观地呈现出来。
航天员王亚平取出一个红黄相间的陀螺,把它静止悬放在空中。用手轻推陀螺顶部,陀螺翻滚着飞向远处。紧接着,王亚平取出一个一模一样的陀螺,让它旋转起来,悬浮在半空中,再用手轻轻一推,旋转的陀螺不再翻滚,而是保持着固定的轴向,向前飞去。
王亚平介绍说,高速旋转陀螺的定轴特性在航天领域用途广泛。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上,就装有各式各样的陀螺定向仪,正是有了它们,才能精准地测量航天器的飞行姿态。
❸ 美国人说:太空授课标志着中国迄今最大胆的一步,太空授课有什么风险
这既包括技术上的风险,也包括政治上的风险。
技术上的风险,比如说太空授课过程中,航天员在天宫一号的舱室内进行各种实验演示,参加演示的人员、设备一旦出现问题(演示失败),又或者给航天员造成身体上的伤害,实验物品处理不当(比如实验用的物体撞击到天宫一号的重要设备上,造成设备损坏;液体泄露或接触到天宫一号的精密仪器部件上,造成短路或更严重的后果),太空授课过程中通信中断或受到干扰,影响实时天地互动的效果等等。
政治上的风险:毕竟太空授课对中国来说还是第一次,成功了自然是锦上添花。但如果一旦出现以上提到的情况(技术故障,从而导致授课失败),不仅会让国人失望,在国际上,更将使中国的国家威望受到影响。因此,美联社才说:中国航天员的太空授课就是“一场战斗”,这一任务堪比他们冒着巨大风险(进行)空间对接。
❹ 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有哪些技术难点,展现了怎样的中国航天实力
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室,是很难的,因为空间是在太空上,有些东西不是在陆地上放,在哪里就可以了?因为它里面的空间放东西都是不稳的,有时候技术难点很大,虽然难度很大,但是,太空里的工作人员还是把中国航天的实力技术展现给我们,我们太幸福了
❺ 太空授课的基本简介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表示:“航天员将首次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太空授课和天地互动交流等科普教育活动,这将成为神舟十号飞行任务的一大亮点。” 神十航天员北京时间2013年6月20日上午10点在太空给地面的学生讲课,此次太空授课主要面向中小学生,使其了解失重条件下物体运动的特点、液体的表面张力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航天员将进行在线讲解和实验演示,并与地面师生进行双向互动交流。 天宫一号运行在预定的交会对接轨道上,状态稳定,设备工作正常,推进剂等消耗性资源充足,满足交会对接任务要求和航天员进驻条件。武平表示,本次科普教育活动将在组合体运行期间择机进行,具体时间将综合考虑飞行任务安排、航天员作息情况和测控通信等保障条件最终确定。届时,将通过媒体全程直播这次活动。
武平介绍说,本次科普教育活动是中国利用载人航天活动普及航天知识的一次尝试,希望通过开展此类科普教育活动进一步激发广大中小学生对宇宙空间的向往、对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
女航天员王亚平将成为中国境内的第一位“太空老师”。对于她的授课内容,武平介绍,主要是使中小学生了解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特点,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航天员将进行在线讲解和试验演示,并与地面师生开展双向互动交流。
“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让中小学生走近航天、了解航天、热爱航天,“王亚平说。 王亚平:授课主讲;
聂海胜:授课助讲兼指令官;
张晓光:摄像。 北京时间2013年6月20日上午十点零四分零秒到十点五十五分零秒 共五十一分钟。
❻ 王亚平天宫授课都讲了哪些内容
太空授课主要面向中小学生,使其了解失重条件下物体运动的特点、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王亚平在天宫讲解和实验演示。
1、实验(质量测量)
在神州十号,有一样专门的“质量测量仪”。“太空授课”的助教聂海胜将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亚平将连接运动机构的弹簧拉到指定位置。松手后,拉力使弹簧回到初始位置。这样,就测出了聂海胜的重量——74千克。
揭秘内容:牛顿第二定律
对这个问题,王亚平就有解释,“其实,就是牛顿第二定律F=ma。”也就是,物体受到的力=质量×加速度。如果知道力和加速度,就可算出质量,“弹簧凸轮机构,产生恒定的力。也就是,刚才将助教拉回至初始位置的力。此外,还设计一个光栅测速系统,可测出身体运动的加速度。”
2、实验(单摆运动)
T形支架上,细绳拴着一颗小球。这是物理课上常见的实验装置——单摆。王亚平将小球拉升至一定高度后放掉,小球像着了魔似的,用很慢的速度摆动。随后,王亚平用手指轻推小球,小球开始绕着支架的轴心不停地做圆周运动。
揭秘内容:太空失重
浙大航空航天学院专家:在地面,单摆的运动周期与摆的长度、重力和加速有关。但在失重的状态,没有了回复力,钢球就静止在原始位置。这时,细绳并没有给球拉力。
手推小球,相当于给了小球一个初始速度,同时细绳又给小球提供了拉力,细绳拉力平衡离心力,小球便绕着支架的轴心做圆周运动。如果没有细绳的拉力,小球就做匀速直线运动。而在地面,空气的阻力使物体的速度越来越慢,重力则使物体向下掉。
3、实验(陀螺运动)
王亚平取出一个陀螺,用手轻推,陀螺竟然翻滚着向前,行进路线变幻莫测。随后,她又取出一个陀螺,抽动它后,再用手轻推,陀螺沿着固定的轴向向前飞去。
揭秘内容:角动量守恒
特级教师骆兴高:转动的陀螺具有定轴性。转子的转动惯量愈大,稳定性愈好;转子角速度愈大,稳定性愈好。定轴性遵守角动量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矩作用的情况下,物体的角动量会保持恒定。
航天员瞬时施加的干扰力不能产生持续的力矩,由于角动量守恒,高速旋转陀螺的旋转轴就不会发生很大改变。而这一点在地面上之所以很难实现,因为陀螺与地面摩擦产生的干扰力矩等因素改变了陀螺的角动量,使其旋转速度逐渐降低,不能很好地保持旋转方向。
4、实验(制作水膜与水球)
一个金属圈插入饮用水袋并抽出后,形成了一个水膜。这在地面,难以实现,因为重力会将水膜四分五裂。那么,这个水膜结实吗?轻晃金属圈,水膜并未破裂,而是甩出了一个小水滴。再往水膜表面贴上一片画有中国结图案的塑料片,水膜依然完好。
更奇迹的时刻:在第二个水膜上,用饮水袋不断注水,水膜很快长成一个晶莹剔透的大水球。水球内有连串的气泡,用针筒取出,水球却不受任何破坏。最后,王亚平注入红色液体,红色慢慢扩散,水球变成了一枚美丽的“红宝石”。
揭秘内容:液体表面张力
液体表面层内分子间存在着的相互吸引力就是表面张力,它能使液面自动收缩。表面张力是由液体分子间很大的内聚力引起的,在太空与地面液滴产生表面张力的原理都是一样的。失重时,水珠之间没有了重力的挤压,液滴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都形成了最完美的球形。
(6)航天太空授课用什么技术扩展阅读:
讲课背景
2013年6月中旬,中国女航天员王亚平在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上为中小学生授课,成为中国首位“太空教师”。为了做好本次科普教育活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教育部、中国科协和中央电视台等部门对活动进行了系统、周密的策划。
并完成了课件、教具制作和地面课堂的准备工作,航天员也进行相关训练,本次活动将在组合体运行期间择机进行,具体时间将综合考虑飞行任务安排、航天员作息情况和测控通信等保障条件来最终确定。
讲课意义
作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完成太空授课的国家,此次太空授课不仅将提升全民对航天的兴趣,还会从应用上推动天地大容量信息处理产业的发展,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将成为天地大容量信息处理产业发展的契机。
同时这也意味着中国已经可以对地外航天器进行至少40分钟的实时监控,这意味中国已经拥有对洲际导弹进行全程的调整和监控能力。
❼ 太空授课是通过什么传到地球的
标准答案,网络上有!!!!!
-----------------------------------------
专家指出,太空授课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它在中小学生眼里是温情的科普,对别国来说则是冰冷的威慑。太空授课是依靠三颗天链中继卫星来实现的。天宫的授课视频先要传到距地球3.6万公里之遥的天链同步中继卫星,再由中继卫星传至地面。中国在2012年7刚刚发射了天链三号,组成了覆盖全球的中继卫星系统。授课画面稳定,语音清晰,验证了这一系统的可靠性。
不知是否故意,王亚平在讲课中提到,飞船每90分钟绕地球一圈,而太空授课持续了40多分钟,在此期间,它已经飞过半个地球;此外,授课有学生提问环节,表明天宫与地面是双向的数据交流。中国通过太空授课的方式告诉潜在的对手,如果它想发射一颗洲际导弹,它有能力对导弹做出实精准的监测和控制。
神舟系列飞船执行过大量军事任务。神舟四号的轨道舱携带了电子侦察设备,神舟五号上载有分辨率为1米的高清晰度传输型相机。神舟项目本身既是秀肌肉。与天宫的交会对接、返回舱的回收,都展现出强大的制导水平。
近年来,中国军事技术呈现飞猛进之势,如2011年歼20首飞,2012年航母入役、大型运输机首飞。航天方面也是一年上一个台阶。中国军力的成长提升了国家影响力,已经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
❽ 航天技术由什么三大部分组成
航天技术由运载器技术、航天器技术和航天测控技术三大部分组成。
运载器技术是指克服地球引力,将航天器送到外层空间的运载工具技术。航天运载器仅有火箭,所以,航天运载器技术亦称火箭技术。
航天器又称空间飞行器,是在太空按照天体力学的规律运行并完成一定使命的各种飞行器的总称或空间系统。
航天测控技术是为保证航天器在轨道上正常运行,地面与航天器进行遥测、遥控、跟踪和通信的技术。航天测控由航天器所载测控分系统和地面测控系统共同组成。
神舟十号飞船是中国“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它是中国第五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飞船由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和附加段组成。升空后再和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对接,并对其进行短暂的有人照管试验。
对接完成之后的任务将是打造太空实验室。神舟十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921工位”,于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02.666秒,由长征二号F改进型运载火箭(遥十)“神箭”成功发射。
在轨飞行15天,并首次开展中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2013年6月26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