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仿生机械的研究领域
分为上肢假肢和下肢假肢。上肢比下肢精巧灵活,结构也较复杂,一般要求假手的外形、构造与人手相近。随着电子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假手已由装饰假手、机械牵引假手发展到肌电假手。肌电假手是大脑通过脊髓和神经系统向有关肌肉发出一组生物电脉冲,利用装在手臂皮肤表面的电极接受指令而驱动假手运动。这种假手受人的意志控制,能实现多功能的、与人手相似的动作。中国清华大学已于1983年研制出肌电假手。
下肢的主要功能在于负重走路,既要有稳定性、又要有适应性和灵活性。下肢包括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和足部各小关节。它在结构上要比较坚实、稳定,以适合下肢生理功能的需要。身体的重量经髋关节和股骨头传到双脚。膝关节保证大腿和小腿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对运动,以保证人体的稳定。美国还进行了在人体外侧安装机械骨骼即所谓“蟹壳”的研究,人的手足动作信息由机械检出后,再来驱动机械骨骼。通过机械骨骼来承受外部力量可使人的力量增大许多倍,即借助机械可扩大人的机能和对外界的适应性。 其他仿生机械 模仿鸟类、昆虫和鱼类的形态构造特点,研制各种适宜在空中、水下活动的机械技术系统,也是仿生机械的内容。自然界能飞的动物种类接近全部动物的3/4,其中占主要地位的有600多种鸟类和35万多种昆虫。这些飞行动物为人类改进飞机性能和制造新型飞行器提供了天然的设计原型。鸟类和昆虫的某些特殊机能,如蚊蝇和蜜蜂等昆虫灵活机动的陡然起飞,翻转翅翼的高频振动,光面悬垂和空中定息等,都是现代飞机所做不到的。蜻蜓不仅飞得快,而且飞得高,飞得远,是因为它有柔软单薄的翅膀,飞行速度可达50公里/时。蜻蜓翅膀上的翅痣具有消除飞行中翅膀颤动的特点。根据这个特点,在飞机设计中将飞机类似部分加厚,以克服机翼的颤动现象。此外,沙漠蝗、金色鹬的节能飞行等,都是飞行器设计中可资借鉴的。
根据蝙蝠喉头发出的超声波可在空中导航和它对空中食物定位的原理,人类发明了雷达。根据苍蝇、蜻蜓的复眼原理,人类发明了复印机和印刷机的复眼透镜。根据响尾蛇的颊窝能感觉到 0.001℃的温度变化的原理,人类发明了跟踪追击的响尾蛇导弹。人类还利用蛙跳的原理设计了蛤蟆夯;模仿警犬的高灵敏嗅觉制成了用于侦缉的“电子警犬”。 鲸、海豚和各种鱼类经过亿万年的进化,形成了适应于水中的多姿体形。其中有适应于快速航行的仿锤形;适应于水底缓慢运动的平扁形;适应于穿入泥土或石洞间的圆筒形。脊鳍阔大的剑鱼速度可达110公里/时,并能在几秒之内就可达到全速,这是现代快艇所不及的。鱼类除了有适于航行的形体外,同时还有特殊的推进和沉浮机能。人类根据水生动物尾鳍摆动式推进系统的生物力学原理,设计出一种摆动板推进系统。它不仅可以使船只十分灵活地转弯和避开障碍,还可以顺利地通过浅水域或沙洲而不搁浅。僧帽水母用感觉细胞控制浮鳔内的气体使身体沉浮。金枪鱼靠控制体内一种生理化学反应而沉浮。人类根据这些原理研制成潜水艇的沉浮系统。乌贼的体型虽然和鱼不太相同,但运动器官十分完善,它靠收缩腹肌把外套膜中的水从喷嘴迅速射出,借此推进身体前进。人类根据这个原理设计出喷水船。人类还模仿海豚皮肤可减少水阻的特点,制成了“人工海豚皮”。
B. 假肢矫形工程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什么
主干课程
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路分析、电子技术基础、运动生物力学、机械原理、金属工艺学、C语言、正常人体形态学、矫形临床学、矫形外科学、矫形材料学、假肢学、矫形器学、康复工程、康复心理学等。
人才培养
针对国内迫切需要假肢矫形器制作、研发和临床康复服务高级专业人才的实际情况,按照教育部本科生教育的基本要求,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假肢矫形协会公布的职业假肢矫形师标准,专业培养目标明确定位于“培养具备康复医学、机电技术与材料科学、假肢矫形器设计与制作相关的基本理论以及康复医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基本技能,能在临床康复、假肢矫形工程领域从事设计与技术服务的高级应用人才”。
假肢矫形工程是应用现代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为补偿、矫正或增强残疾人已缺失的、畸形的或功能减弱的身体部分或器官,使残疾人在可能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或代偿功能和独立生活的应用性技术,是康复工程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一门边缘性学科,涉及医学和工程学两大学科的若干专业,涵盖了解剖学、人体生物力学、机械学、电子学、高分子材料科学等学科。
假肢矫形工程专业作为健康科学领域中一个新兴的复合型、交叉型专业,涉及康复医学、生物医学工程、机械学、电子学、高分子化学、材料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等多种学科。注重培养具备康复医学、机电技术与材料科学、假肢矫形器设计与制作的基本理论,以及康复医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基本能力,能在临床康复、假肢矫形工程领域从事研究、设计与技术服务的高级应用人才。
C. 假肢矫形工程专业就业方向有哪些
假肢矫形工程专业就业方向有哪些?
快车教育,某名企人力资源总监曾先生表示,假肢矫形工程专业培养具备康复医学、机电技术与材料科学、假肢矫形器设计与制作的基本理论,以及康复医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基本能力,能在临床康复、假肢矫形工程领域从事研究、设计与技术服务的高级应用人才。
高考在即,那么假肢矫形工程专业的就业方向有哪些?下面让快车教育我综合了快车教育的建议,为各位看官介绍一下假肢矫形工程专业就业方向分析吧,仅供参考!
假肢矫形工程专业就业方向分析:
假肢矫形工程专业毕业生适合在国内外康复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从事与假肢、矫形相关的科研、教学、医疗技术开发和技术管理等工作;到国内各大医疗机构中的康复中心,或各级康复医疗中心,协助各机构建立整合性假肢矫形工程系统.提升医院整体康复医疗水平与康复效能;进入假妓装配中心、假胶零部件生产厂,研制与开发社会需求的假肢矫形工程产品;利用本身丰富的专业知识背景,进入政府的医保单位从事假肢矫形器医疗保险技术管理,或到装配中心、假胶部件生产厂从事车间管理工作;继续就读国内外假肢矫形工程专业的相关研究所,进入学术领域,从事与研发假肢矫形工程学术研究工作。
以上是假肢矫形工程专业就业方向分析情况,更多高考专业假肢矫形工程专业就业方向分析资讯敬请关注快车教育职业规划频道。
D. 假肢矫形工程专业课程有哪些
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路分析、电子技术基础、运动生物力学、机械原理、金属工艺学、C语言、正常人体形态学、矫形临床学、矫形外科学、矫形材料学、假肢学、矫形器学、康复工程、康复心理学等。
近年来,中国加大了对假肢矫形专业人员的培养,先后培养出一批技工、中专、大专层次技术人员。但是,随着经济与技术的进步,残疾人福利及保障事业的发展,技工及大、中专层次的技术人员专业面窄,基础较差的缺点暴露出来,在实际工作中已不能满足社会的较高层次的需要。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残疾人大国。全国共有各类残疾人8290多万,其中肢体残疾占30%,约75万人需要装配假肢或矫形器,但其中 74.4%尚未安装。原因是多方面的。
假肢矫形工程专业作为健康科学领域中一个新兴的复合型、交叉型专业,涉及康复医学、生物医学工程、机械学、电子学、高分子化学、材料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等多种学科。注重培养具备康复医学、机电技术与材料科学、假肢矫形器设计与制作的基本理论,以及康复医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基本能力,能在临床康复、假肢矫形工程领域从事研究、设计与技术服务的高级应用人才。
E. 假肢矫形工程专业的介绍
假肢矫形工程是应用现代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为补偿、矫正或增强残疾人已缺失的、畸形的或功能减弱的身体部分或器官,使残疾人在可能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或代偿功能和独立生活的应用性技术,是康复工程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一门边缘性学科,涉及医学和工程学两大学科的若干专业,涵盖了解剖学、人体生物力学、机械学、电子学、高分子材料科学等学科。假肢矫形工程专业作为健康科学领域中一个新兴的复合型、交叉型专业,涉及康复医学、生物医学工程、机械学、电子学、高分子化学、材料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等多种学科。注重培养具备康复医学、机电技术与材料科学、假肢矫形器设计与制作的基本理论,以及康复医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基本能力,能在临床康复、假肢矫形工程领域从事研究、设计与技术服务的高级应用人才。2007年,中国首届25名假肢矫形工程专业本科大学生今天毕业,填补了中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领域的空白。这是首都医科大学2003年首次招生的全国第一届假肢矫形工程专业本科大学生。这批学子经过4年培养学习与专业训练,成为适应社会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的假肢矫形器制作师与企业管理人员。
F. 假肢矫形工程专业课程有哪些
假肢矫形工程是一门医工结合,研究运用工程技术手段提高残障人士生活质量的生物医学工程分支学科,是现代科学技术与人体康复需求相结合的产物,亦是工程技术与康复医学相互渗透形成的新兴交叉学科。
假肢矫形器概论、假肢矫形器技术(含小腿、大腿及上肢假肢学)、假肢矫形器装配与训练学、假肢矫形器专业管理、相关法律与法规等。
本专业主要为国家培养在医、工结合领域较为紧缺的复合型高级假肢矫形工程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假肢矫形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相应的训练,具有服务与研究涉及人体的外部功能的基本能力。
1.掌握假肢矫形工程的基本知识;
2.掌握假肢矫形工程的基本理论;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了解假肢矫形工程的相关信息;
5.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6.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G. 假肢矫形工程专业的发展前景
现代假肢矫形器已向生物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气压(或液压)膝关节、电脑控制假肢、大脑神经控制外动力肌电假手、智能仿生假腿、CAD/CAM 在假肢矫形工程的应用,都要求举办高等教育,培养出高层次应用型和复合型的人才。
确立假肢矫形工程学学科地位是改变中国假肢矫形器行业长期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生产效益低下、产品质量差的状况,推进假肢矫形工程行业高技术产业,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最重要措施。 近年来,中国加大了对假肢矫形专业人员的培养,先后培养出一批技工、中专、大专层次技术人员。但是,随着经济与技术的进步,残疾人福利及保障事业的发展,技工及大、中专层次的技术人员专业面窄,基础较差的缺点暴露出来,在实际工作中已不能满足社会的较高层次的需要。
因此,肢体残疾人研究开发和服务领域,高层次人才非常匮乏。全国共有各类残疾人8290多万,其中肢体残疾占30%,约75万人需要装配假肢或矫形器,然而,其中74.4%尚未安装。目前,中国从事为肢残人服务的假肢与矫形装配的专业人员不足,假肢矫形行业从业人数不足5000人,专业技术人员不到1000人,大多数一线技术人员是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养出来的。
据介绍,2003年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为满足社会较高层次需要,首次招生第一届假肢矫形工程专业本科大学生。上海理工大学2013年开始招收假肢矫形工程本科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