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烹饪是怎么发展和演变的各时期的主要特点
中华饮食文化演变史,应该从工具,食材,制作工艺等几个维度去考虑。
先秦:炙啖基本吃法
这一时期由于材料和工具的限制,基本以烤,炖煮为主。比如,先秦至秦汉时期,诗经《尔雅·释草》“蒿菣” 晋郭璞 注:“今人呼青蒿香中炙啖者为菣。”这里的炙啖指的是烤着吃。
汉唐:饼和饭是主旋律
汉唐时期国力强盛,张骞等人除了从西域引进了胡瓜、胡桃、胡荽、胡麻、胡萝卜、石榴等物产外,也把中原的桃、李、杏、梨、姜、茶叶等物产以及饮食文化传到了西域。为各民族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便利。胡族和汉族传统的饮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食肉饮酪”开始成为汉唐时期整个北方和西北地区胡汉各族的共同饮食特色。
汉唐时的主食结构,主要是饼和饭。这二者中,饼又占据主要地位。唐代赵璘在《因话录》中说,当时“世重饼啖”,这是多数唐朝人食饼的真实反映。唐代所说的饼,内容比今天宽泛得多。除面糊以外的各种成型面食,都可以称为饼。而唐人食之最多、最具代表性的饼,有胡饼、蒸饼和汤饼等。
宋:全民热爱下馆子
在中国饮食史上,两宋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期,中国人的食物开始从匮乏向丰盛过渡。今天任何一名厨师必须熟悉的烹、烧、烤、炒、爆、溜、煮、炖、卤、蒸、腊、蜜、葱拔等烹饪技术,正是在宋朝成熟起来的;现在我们能够品尝到的火腿、东坡肉、涮火锅、刺身(宋人称为“脍”)、油条、汤圆、爆米花、各式糕点等美食与小吃,也是发明或流行于宋代。
宋朝的一般城市白领跟今日的小白领一样,都不习惯在家做饭,而是下馆子或叫外卖。
元:除了涮羊肉还是涮羊肉
到了元朝,帝国的疆域发展到前所未有的广大,也带来了饮食文化的广阔发展。这一时期,涮羊肉在忽必烈的推捧下诞生;当然,元朝在整体文化上是倒退的。蒙古人西征以及元朝时期以各种身份从波斯、中亚细亚和阿拉伯等地大批签发或自愿东来的各族穆斯林,与当地民族融合成为了元朝的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并与其他穆斯林民族创造和发展了中国的清真饮食文化。
明:外来食材占主导
明朝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市民经济和市民文化的繁荣,这种文化注重享乐,表现在美食上就是宫廷菜(官宦菜)和江湖菜的双峰并峙。
明代饮食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很多外来食材的出现,大大丰富了原本的菜系、菜式。番茄、辣椒、南瓜、地瓜(甘薯)、玉米、大蒜都是在明代传入中国的,特别是辣椒的传入,对于中国饮食来说是革命性的。没有辣椒,今天的川菜、湘菜都无法形成。
清:满汉全席的奢华
以“满汉全席”闻名的大清堪称舌尖上最腐败的时期。吃货大清极尽奢华,享尽天下美味佳肴,但他们没有想到,每一次饕餮盛宴的背后都是逐渐加重的危机,最终变成了吃不了兜着走的晚清。
B. 先秦时期的烹饪技术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这一时期烹饪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注意原料的选择与加工:《礼记·曲礼》中记载:凡是祭祀宗庙的典礼,牛要用一头大蹄子的壮牛,猪要用硬鬓的肥猪,羊要用羊毛细密柔软的,鸡要用叫声洪亮而长声的,狗要用吃人家剩菜剩羹长大的,鲜鱼要用鱼体挺直的,酒要用清酒而不是浊酒等。
在加工原料方面也有记载,如《礼记·内则》中说,肉要剥皮脱骨,鱼要去鳞及去内脏,枣要先去掉表面的灰尘,挑子要将绒毛拭刷掉。这种去粗存精、去废留宝的经验产生于2000多年前,应该说是非常宝贵的。其中若干做法至今仍在采用。
2、重视刀工切配与火候:我国烹饪中的刀工技艺由来已久,在殷墟出土的文物中,就发现有很薄的铜刀。在当时已有技艺超群的刀工大师。如《庄子》“启丁解牛”中的应丁“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迹,若然响然,奏刀黯然,莫不中音”,刀过之处,“游刃有余”,真不愧是一代名师。
在火候方面,当时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如《本味篇》中强调“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之为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躁除腥”,说明当时已懂得文火、武火的运用。把火候说成灭腥去牒除膛的“纲纪”,这无疑是正确的。
3、讲究食物配伍与调味:在我国先秦时期,食物的配伍已有一整套的经验,《周礼·食医》记载:“凡会膳食之宜,牛宜礁,羊宜泰,~宜程,犬宜粱,雁直麦,鱼宜茂。”
在调味品配合方面,如“脸,春用葱,秋用芥。豚,春用韭,秋用寥。脂用葱,膏用菇,三牲用毅(莱英),和用酶,兽用梅"《国语》中指出:“以和五味以调口”“味一元果”。即是说先有五味和,然后才可以果腹,只有一种滋味,是不完美的。《荀子.礼论》中有“鱼差蒙专稻粱,五味调香。
4、宴会的盛行:先秦时代,在宫廷中宴会已开始盛行。春秋战国时,宴会的规模已发展较大,式样也相当多。从《诗经》中可见一斑。“大雅”是多用于国家大典的宴会歌词;“小雅”则是多用于一般贵族和宫廷的一种宴会歌词。
国家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燕、飨,都是宴会的重要内容,对烹饪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
5、精湛的烹饪器具:从原始社会的陶器生产,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铜、铁的生产,烹饪器具有很大的改进。商代出现了“玉鼎”“象着”等高级食具,周代的要求更高了。
1978年在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基出土了由两件容器套叠而成的冷藏“冰鉴”,外容器名曰“鉴”,内容器名曰“钳”。它是我国战国时期很精致的“冰箱”。
它是用冬天埋藏在地下的冰块,夏季挖出来,放在“鉴”中“坊”外,用冰块包围“鉴”中之“钩”,以达到制冷的目的。这样,“钳”中所置的食物和饮料,也就可以达到降温保鲜的效果。
C. 我国的烹调技术是怎样发展的
我国的烹调技术素来闻名于世,烹饪讲究色香味,讲火功,讲制作,讲调味。但是整个人类的烹饪有一个发展过程,最开始是生食,除了植物以外,还是“茹毛饮血”;进而发展到熟食,熟食由直接火烤再发展到煮,最后再到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