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隐身技术
隐身技术的专业定义是:在飞机研制过程中设法降低其可探测性,使之不易被敌方发现、跟踪和攻击的专门技术,当前的研究重点是雷达隐身技术和红外隐身技术。简言之,隐身就是使敌方的各种探测系统( 如雷达等)发现不了我方的飞机,无法实施拦截和攻击。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便开始使用隐身技术来减少飞机被敌方雷达发现的可能。下面主要来看一看雷达隐身技术是怎样实现的。
雷达是利用无线电波发现目标,并测定其位置的设备。由于无线电波具有恒速、定向传播的规律,因此,当雷达波碰到飞行目标(飞机、导弹等时,一部分雷达波便会反射回来,根据反射雷达波的时间和方位便可以计算出飞行目标的位置。由此可见,飞机要想不被雷达发现,除了超低空飞行避开雷达波的探测范围外,就得想办法降低对雷达波的反射,使反射雷达波弱到敌人无法辨别的地步。这里有一个衡量飞行器雷达回波强弱的物理量:雷达散射截面积( 英文名称Radar Cross-Section,缩写为RCS) ,是指飞机对雷达波的有效反射面积,雷达隐身的方法便是采用各种手段来减小飞机的RCS 。例如美国的B-52轰炸机的RCS 大于100平方米,很容易被雷达发现,而与其同类的采用了隐身技术的轰炸机B-2的RCS 约为0.01平方米,一般雷达很难探测到它。
目前用来减小飞机RCS的主要途径有两种:一是改变飞机的外形和结构,二是采用吸收雷达波的涂敷材料和结构材料。
由于一般飞机的外形比较复杂,总有许多部分能够强烈反射雷达波,象发动机的进气道和尾喷口、飞机上的凸出物和外挂物、飞机各部件的边缘和尖端以及所有能产生镜面反射的表面,因此必须对飞机的外形和结构做较大的改进。我们可以看到隐身飞机的外形十分独特,如F-117基本上是由平面组成的角锥形体,尾翼为V形;而B-2则是前缘后掠、后缘为大锯齿形,没有机身和尾翼,整个飞机向一个大的飞翼,其发动机进气道布置在机体上方,没有外挂物突出在机体外面。此外,为了进一步减小飞机的RCS,还在机翼的前后缘、进气道唇口部分采用了能够吸收雷达波的材料,整个飞机表面涂以黑色的吸收雷达波的涂料。
虽然隐形飞机能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隐身,但只是针对一般的探测设备而言,还有许多方法都可以发现隐身飞机。在1999年3到5月美国对南联盟实施轰炸的时候,南联盟防空军就曾经击落了美国的一架F-117A战斗轰炸机。此外,有得必有失,隐形飞机的隐身能力是以牺牲机动性作为代价的,而且造价也十分昂贵。
2. 什么是隐身技术与反隐身技术
提起发生在1991年1月的海湾战争,给人们印象最深的新技术兵器莫过F-117A隐身飞机啦。它参战的数量不多,只有40多架,出动架次只占全部出动架次的2%,但完成了对伊拉克40%战略目标的攻击任务,而且自身没有损失1架。它于1月17日凌晨飞抵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上空,扔下炸弹后才被伊拉克发现。它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本事呢?这就是它运用了隐身技术的结果。
现代隐身技术,是指采用各种主动、被动方法,使飞机、舰船等武器装备不反射或少反射雷达电波,降低红外特征辐射及电、光、声信号,从而减少被探测的概率、提高生存能力和实防能力的一种综合性技术。主要包括改进飞行器的外形设计,以减少雷达波的反射;采用吸波材料、涂料或透波材料,以吸收或使电磁波透过;改进发动机结构设计等,以降低红外辐射,等等。隐身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兴起的新技术,刚刚在军事领域里运用,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效能,是一门有着惊人发展前途的军事技术之一。继研制出隐身飞机之后,一些国家又研制了隐身军舰、隐身坦克等。
有矛就有盾,一种新武器的出现,必定有另一种对付它的武器产生。隐身技术被运用之后,马上出现了反隐身技术。反隐身技术的本质是寻找隐身技术的薄弱环节,并继而攻之。首先是隐身技术装备都不可能做到完全隐身,仍有一定的雷达回波。针对这一特点,当前采用的反隐身技术主要有:1.建立机载、天基(卫星等)雷达系统,从多角度探测隐身飞机;2.采用具有新的工作波长的雷达以扩展工作波段范围。如隐身飞行器的设计一般是针对厘米波(1~20千兆赫)雷达的。因此,将雷达工作波长向两端扩展到米波和毫米波,就能使雷达具有一定的反隐身能力;3.通过加大雷达发射功率,如大功率有源相控阵雷达,可提高对隐身飞机等目标的探测率;4.运用雷达联网和数据处理技术,即使用多个雷达站同时接收同一目标的雷达回波,利用先进的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从中提取隐身目标的雷达信息;5.综合运用各种反隐身技术,即各种能探测隐身目标的电、光探测器。如先用超视距雷达发现远方目标,再派出预警机监视、跟踪,目标再靠近些时,启用不同频段的地面雷达组成雷达网,从不同角度测定目标,使其失去隐身能力。
当前,世界上已将上述反隐身技术运用到防空警戒网的国家不断增加,使得隐身与反隐身技术的斗争越来越激烈。
3. 什么叫隐身技术目前隐身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隐形技术(stealth technology)俗称隐身技术,准确的术语应该是“低可探测技术”(low observable technology)。即通过研究利用各种不同的技术手段来改变己方目标的可探测性信息特征。
主要技术
采用独特的外形设计和吸波、透波材料,以降低飞机对雷达波的反射;降低飞机发动机喷气的温度或采取隔热、散热措施,减弱红外辐射。
美国的F-117A隐形战斗轰炸机(现已退役)、B-2隐形轰炸机已经装备部队,正在研制的F-22隐形战斗已于2005年服役。
(3)防伪隐身技术的概念是什么扩展阅读;
隐形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战略和战术防御系统提出了严峻挑战,迫使人们考虑如何摧隐形身兵器并研究反隐形技术。
隐身技术与反隐形技术的发展,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无论哪一方有新的突破,都将引起另一方的重大变革。反隐形技术的发展方向是:综合运用,系统综合(集成),开发新的反隐形技术理论。
由于隐身技术的研究主要是针对雷达探测系统的,所以,反隐形技术的发展重点也是针对雷达的。雷达实现反隐形的技术途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提高雷达本身的探测能力;2利用隐形技术的局限性,削弱隐形兵器的隐形效果;3开发能摧毁隐形兵器的武器。
4. 什么是隐身技术
隐身技术几乎可以说是与1935年英国雷达技术用于防空同时出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设计飞翼式喷气试验机和在潜艇上使用吸波材料,是今天雷达隐身技术中隐身外形和隐身材料技术的首次应用。70年代中期,美国提出的各种隐身飞行器方案设想、结构外形已应用了红外抑制技术的研究成果,并开始设计研制F-117A隐身战斗机。70年代末,美国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隐身技术综合应用研究,缩短了将先进技术转化为先进武器的周期。自80年代以来,隐身技术逐渐成熟并达到了实用化水平,并且其发展势头相当迅猛。
5. 什么是隐形技术
隐形技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出现的重大技术项目。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英等西方大国及前苏联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研究隐形技术,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由基础理论阶段进入实际应用阶段。目前,隐形技术已被应用于研制隐形飞机、隐形导弹等各种隐形武器装备,有的已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例如,美国的洛克希德公司研制的F-117A隐形战斗机,1981年首次试飞成功,已在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中大显身手。可以预见,未来战场上,将出现大量的各种隐形武器装备,在战争中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隐形技术的物理原理
隐形技术,是改变己方作战目标的可探测信息特征,从而降低目标被对方发现概率的技术统称。
利用各种侦察技术获取的战场目标信息,其物理实质都可看成“波”。根据工作波段,侦察技术可以分为雷达波侦察、红外侦察、激光侦察等。其中雷达波侦察及激光侦察,是从侦察飞机或侦察卫星等侦察平台上,向目标发射雷达波和激光,通过分析由目标反射回来的雷达波或激光的特性来判断目标的类型、距离、方位、速度等。因此雷达波侦察及激光侦察称为“有源”侦察。而红外侦察技术不需从侦察平台发射红外光波,而是侦察平台直接接收由目标辐射出的红外波进行侦察,因此这种侦察技术称为“无源”侦察。相应的隐形技术根据工作波段也可分为雷达波隐形、红外隐形、激光隐形等。根据隐形的工作方式,隐形技术又可分为有源隐形和无源隐形。
1.雷达波隐形技术
雷达是迄今为止最为有效的远程电子探测设备,它根据雷达目标对雷达波的散射能量来判定目标的存在并确定目标的位置。要实现雷达波隐形,其核心问题就是使目标的雷达回波无法被侦察雷达探测到。对这一核心问题,军事上有个专门术语,即降低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所谓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就是表现目标散射雷达强弱的物理量,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越小,雷达接收能量越小,因而就越难对目标作出正确的判断。减少雷达散射截面通常有两种途径:一是材料隐形技术,二是外形隐形技术。这两种技术常常被综合运用。
(1)材料隐形技术
材料隐形技术就是在目标表面涂上吸波材料或透波材料,使目标不反射或少反射雷达波,降低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雷达吸波材料是抑制目标反射雷达波的最有效方法,也是最先获得实际应用的隐形技术手段,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潜艇的潜望镜上就涂敷了吸波材料,这是雷达隐身的初次尝试。
吸波材料技术按其工作原理,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雷达波作用于材料时,材料产生电导损耗等物理反应,使雷达波的电磁能转换为热能而散发。另一类是雷达波能量分散到目标表面的各部分,从而分散反射到雷达天线方向上的电磁能。第三类是使雷达波在材料上、下两面的反射波叠加发生干涉,相互抵消。吸波材料一般采用铅铁金属粉、不锈钢纤维、石墨粉、铁氧体等具有特殊电磁性能的吸波剂物质来制作。
吸波材料按其使用方法可分为涂料型和结构型。
涂料型吸波材料。目前广泛使用的涂料型“铁氧体”吸波材料,就是在“氧化铁”类陶瓷材料中加入少量的锂、镍等过渡金属,可使反射回波降低20到30dB(dB即分贝,是表示声波强度的计量单位),但它存在影响飞行器的气动性能、容易脱落、吸收频带窄等缺点。
结构型吸波材料。将吸波材料与非金属复合材料结合起来,使之既具有良好的吸波性能,又具有复合材料重量轻、强度高的优点,可用来制造隐形飞机的机身机翼等结构部件。
还有一种材料隐形技术是透波材料技术,就是是对雷达波“透明”的材料,它对雷达波的反射性能与空气接近,入射的雷达波几乎完全透射,从而减少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
(2)外形隐形技术。
外形隐形技术的历史没有材料隐形技术那么长,但它的发展却十分迅速,应用十分广泛,目前已成为隐形技术中最重要、最有效的技术。
所谓外形隐形技术,就是合理地设计武器装备的外形。来达到两个目的:一是降低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二是使目标的回波偏离侦察雷达的侦察方向。例如:F-117A隐形飞机就是采用以外形技术为主、吸波材料为辅的隐形技术方案。其形状是一个前后边缘不平行的复杂多面体,飞机大部分表面都后倾,与垂直方向呈大于30°角,并采用大后掠角机翼和V形双垂尾。这种奇特外形使F-117A在飞行过程中,对敌人的雷达探测波产生时隐时现的微弱回波,敌人雷达很难探测到这些信号,这就大大降低了F-l17A的雷达散射截面,提高了其隐形效果。在海湾战争中,F-117A隐形攻击型战斗机,大约执行了1270架次空袭任务,摧毁了巴格达许多目标,而自己无一伤亡。
2.红外隐形技术
与雷达探测不同,红外探测是一种无源探测,是直接接收目标辐射的红外波,或者说是探测目标与背景的红外辐射差异。物理学研究表明,任何温度离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能发射红外线,不同温度的物体发射的红外线波长和强度不同。物体温度越高,其红外辐射能力越强。军队武器装备都是很强的红外辐射源,红外探测系统利用军事目标自身的红外辐射或目标与背景之间的温度差异能够发现目标。
红外隐形技术就是要求用多种技术手段,抑制武器装备目标本身的红外辐射来达到隐身目的,当然也可以制造假的红外辐射源来进行红外干扰,从而保护真正的武器装备。所以红外隐形技术同样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红外无源隐形技术;二是红外有源干扰技术。红外无源隐形技术,主要是通过降低和改变目标的红外辐射特征,即采用屏蔽和冷却方法降低目标辐射的红外能量,使敌方探测器难以跟踪。如目标敷以高温隔热材料,飞机遮挡高温尾喷口,降低排气温度等就是基于降低温度,达到隐形的目的。红外有源干扰,是有意识地利用红外装置发射红外辐射,人为地施放干扰。在美国,红外干扰技术发展很快,一般是在战斗机上安装红外干扰装置,依赖从飞机上发射诱饵弹进行红外干扰。一些慢速飞行的低空飞机则装有红外干扰器,使其能逼真地模拟飞机发动机喷管和尾焰的红外辐射特征,从而吸引红外制导导弹。前苏联的红外干扰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已研制出红外诱惑系统,能读出敌方红外传感器信号,对敌方进行欺骗和干扰。
由于物质对电磁波的吸收、反射、散射等特征都随电磁波的频率不同而不同,又由于雷达、红外探测方式不同,因而不同隐形波段对目标的电磁特性要求是不同的,甚至是矛盾的。从目前的技术水平来看,采用各种隐形技术,只能降低目标的被探测概率,还不能达到完全隐形。新的更好的隐形技术还有待于物理学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和军事科学家的进一步努力。
3.激光隐形技术
20世纪70年代起,激光雷达的应用促进了激光隐形的研究。激光雷达与普通雷达工作原理相似,只是激光波长比雷达波短(通常在1.06mm和10.6mm这两个波长),因此有更高的分辨率和测距精度。而且由于没有大型的天线,因而易于自身隐蔽,又不怕电子干扰。激光隐形技术和雷达隐形技术相似,其中激光隐形涂料是激光隐形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指标就是尽量降低其反射率,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刚刚起步。
4.等离子体隐形技术
等离子体是继固体、液体、气体之后的第四种物质形态,因而也被称为物质的第四态。以水为例:正常条件下,当温度低于0℃时水呈固态,也就是所谓的冰;当温度超过0℃时,水呈液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水;当温度超过100℃时水呈气态,也就是水蒸气;再将水蒸气继续加热至摄氏几千度,水就进入了第四种形态,也就是等离子态。
等离子体根据温度的高低可分为热等离子体和冷等离子体。热等离子体温度可达几千、几万甚至上亿摄氏度;冷等离子体的温度则接近于常温。从成因上看等离子体又可分为天然人造两种形式。地球环境中的等离子体主要是闪电、陨星侵入所致。而在地球之外等离子体则大量存在,距地表几百公里的电离层就是一个等离子体层,太阳之类的恒星也是一个大等离子体,据称宇宙中97%的物质都是以等离子体的形式存在。人类制造的等离子体也是多种多样,核弹爆炸会产生大量高温等离子体。而日常生活中的霓虹灯、灯棒、等离子电视等也会产生等离子体。只是这些等离子体都是低温等离子体,主要是通过电离某些惰性气体而产生。所以,切莫以为等离子体距离我们很遥远,其实它是无处不在,甚至每天都存在于我们的身边。
等离子体为什么具有隐形功能呢?这主要是因为等离子体对无线电波具有折射与吸收作用。关于等离子体对于无线电波的吸收作用可以从卫星或飞船回收过程中所经历的“黑障区”得到直观的认识:当卫星或飞船以极高的速度返回大气层时,其表面的温度会因剧烈的空气摩擦急速上升到几千、上万摄氏度,此时卫星与飞船的表面空气会因为温度升高而变成等离子体并将卫星或飞船严密包裹起来,由于等离子体对无线电有强烈的吸收作用,因此地面跟踪雷达将会因为没有回波信号而丢失目标,无线通信也因等离子气团的包裹而无法进行。此时卫星或飞船与地面之间的一切联系将中断。即形成所谓的“黑障区”。只有等卫星或飞船速度下降、表面空气温度降低、等离子体消失之后雷达才能重新跟踪,通信也才能恢复正常。正是基于等离子体这种奇妙的电波吸收与屏蔽作用,军事强国都对等离子体隐形技术抱有极大的兴趣,试想:如果在己方的飞机、军舰、导弹等主战装备上也都包裹一层等离子体,那敌方的雷达岂不都成了睁眼瞎?
关于等离子体隐形技术的应用,目前以俄罗斯为首。俄罗斯发展等离子体隐形的主要思路是在飞机等主战装备表面形成等离子体气团,从而达到吸收、折射对方雷达波之目的。其具体思路是,利用等离子体发生器、发生片、放射性同位素在主战装备表面形成一层等离子云,并设计等离子的特征参数(能量、电离度、振荡频率和碰撞频率等)满足特定要求,使敌方难以探测。
俄罗斯及别的国家理论研究表明,等离子体隐形有几个突出的优点:
(1)隐形效率高
首先,等离子体可以达到99%的吸收或折射效果,这样的效率远远超过现有吸波材料,接近完全吸收;其次,等离子体具有很宽的吸收波段,基本可以对所有波段的雷达波进行吸收和干扰。而目前美国的隐形技术只对短波雷达有效,对于长波雷达效果却不甚理想。
(2)不改变装备的外形结构
传统吸波材料效率不是很高,所以要实现隐形主要是寄希望于外形设计,因此美国的隐形飞机与导弹都特别强调隐身外形,这对飞行器的飞行性能必然会产生不良影响;等离子体由于具有极高的吸波效率,根本就不需要对装备有什么特别的外形要求,只要能在装备表面形成一层等离子体就完全可以达到目的。所以等离子体隐形可以保留装备的原有外形及战术、技术性能。
(3)相对简单廉价
等离子体隐形技术如果能投入实际应用,其技术相对简单,成本也相对较低,比起传统的隐形技术,更便于大规模使用。
二、未来的无形战场
随着隐形技术的发展和隐形武器装备的问世,不久的将来将会出现大量性能各异的隐形武器装备,未来的战场将是无形战场,未来的战争将实现隐身化。
通过采用各种先进的隐形技术,各种隐形武器装备竞相登场,目前使用的各种侦察探测仪器根本无法发现它们活动的踪迹,甚至坦克的轰鸣声,也在隐形技术的帮扶下,变得“杳无音讯”。通过精巧的结构设计和采用先进的隐形材料,还能使武器装备和重要设施产生奇妙的视觉效果,和环境融为一体,就像变色龙一样。未来的战场到处都是迷宫,处处埋伏着隐形杀手。
目前,除了研制隐形兵器外,不少国家正在研究具有隐形功能的机场、机库、通信系统和侦察系统等。
未来的镭射弯曲光线折射技术可使人体隐身,士兵穿上由这种技术制成的作战服后,能够变成“隐形人”。隐身服能够随着环境特征相应地改变色彩,穿上隐身服,进入树林的士兵会立刻变成“绿人”,进入雪地的士兵会立刻变成“雪人”,真正实现与大自然浑然一体。如果隐身士兵涂上隐身油,抑制人体热量散发,使红外特征与周围环境保持一致,那么,隐身士兵不但用肉眼看不见,就使用红外探测器也无法看见。一旦服装和武器的隐形涂液研制成功,“来无影,去无踪”将不再是神话。
6. 什么是隐形荧光防伪
荧光防伪标签又称紫外线光防伪,使用特殊荧光油墨结合到标签上,肉眼和手感触摸无法找到流水码、文字或图案所在处,必须使用荧光灯也就是紫外线灯照射才能看到,隐形荧光流水码一般使用在企业防窜货。应用:伪标签:借鉴邮票对隐形防伪技术的使用,尺寸相似的防伪标签也开始使用该技术了,早年的隐形技术还不够完善,印制出来的文字、图案、数字都是以断笔形式,在经过多次试验后,修复了断笔的缺陷,使得标签在荧光照射下所看到的信息更加温和清晰。防窜货:目前市面上使用较多的防窜货方式是采用条形码,通过扫描条形码保存数据,在追溯窜货问题时,也是依靠条形码来寻找窜货根源,久而久之不少造假者干脆将产品吊牌上的条形码部分剪掉,没有了条形码窜货追溯就无法进行,因此窜货问题成了不少需要控制成本的企业头痛的事情。隐形荧光流水码在几乎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达到广大客户的需求,将条形码与隐形荧光流水码相对应,就算条形码被破坏,但是仍有隐形荧光流水码可追溯,而且该技术是隐形的,在不被公开的情况下几乎不会被人发现它的存在,这也是保证这个技术安全的重点之一。防伪证书:证书在各行业都适用,有授权证书、代理证书、荣誉证书、毕业证书、珠宝鉴定证书、技能证书等等,这是认可一个人或者一样事物的证明文件,也是证明权力拥有的证明文件,如一些企业需要经销商来开展业务,那就会用到授权证书、代理证书,通常我们都降证书看得较为庄重,所以在设计美观和防伪上要求也较高,说到设计美观那就是说表面不能有影响到证书外观的东西,目前为了能让证书看上去美观,又能有好的防伪效果,大多采用的是人民币金线,凹版技术,用的人多了也就缺少了新鲜感,技术也比较单一,似乎拿出去的证书都大同小异,但是隐形荧光防伪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不影响表面美观度,增加一层高难度防伪,增添了新鲜感,也可以设置隐形防伪密码,每一份证书都能在相应的验证渠道进行查询,避免掉不少造假者自行制作各项代理书,销售假冒产品,给企业带来声誉损失和经济损失。
7. 什么是隐形技术
伪装是战争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贯穿战争始终。随着高技术的发展,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了隐形技术,它是通过降低兵器装备等目标的信号特征,使其难以被发现的技术,它是传统伪装技术走向高技术化的发展,被军事界称为“王牌技术”。但不管怎么说,任何一种隐身兵器都不是用肉眼完全看不到的兵器。也就是说,军事上用的隐身技术实际上就是减少目标的观测特征,当对方利用一些探测设备探测时,把大的目标误认为小目标,造成判断错误,所以有时把隐身技术又叫做“低可探测技术”。
由于现代军事上雷达的广泛使用,使之成为一种重要的探测工具。雷达隐身自然就成为一种重要的隐身技术。雷达发射电磁波,遇到金属目标会发生反射,一部分反射波被雷达接收,目标就被发现了。根据反射波还可以探测出目标的大小和距离。雷达探测目标和目标本身的形状、大小、材料有关系,和雷达探测角度也有关系。为避免雷达波的探测,可以从目标的设计上想一些办法,使它尽量减少雷达波的反射。回波减小,也就减少了雷达接收机所能够截获的电磁波的能量,使得雷达对目标的探测距离缩短,起到一定的隐身作用。比如,在武器外形上应避免出现棱角、尖端、缺口等垂直相交的面,以减少雷达回波。另外,还可以在材料上想办法,英国在二战初期,用胶合板、云衫木等材料制成轰炸机,速度快、飞得低,对方雷达几乎看不到它。这种飞机在战争中损失最小,这是用木质材料作为隐身材料的最早应用。现代则使用磁性吸波材料和涂料,吸收电磁波。
红外隐身技术是通过改进结构设计,使红外探测设备难以发现。也可以用吸收红外材料设计武器,武器所以发出红外线主要还是它的发动机部分,不管是坦克、车辆、舰艇都是一样的。发动机工作会发出很多热量,辐射红外线较多,因此很容易被红外线侦察发现。可以采取在燃料中加入添加剂,这样在排气中红外线辐射就大大减弱。另外还可以用改进发动机喷管的办法减少红外线的辐射,也可以用一些吸收热辐射的材料覆盖在飞机或坦克的表面上,使得红外线辐射减少,以上种种都可起到不被红外侦察发现的作用。现代飞机、军舰、导弹等等大型兵器上都装备很多雷达、无线电台、电磁干扰设备、导航设备等等,电子设备所发射出来的电磁波很容易被敌人截获、识别,因此易暴露目标,减少目标的有源电磁波辐射也是隐身技术很重要的方面。
有了隐形兵器,就要研究对付隐形兵器的方法。现在各国也研究出一些新型雷达,使得发现目标的距离增加。还可以采取灵活运用现有探测手段,合理部署兵力,形成稀疏的战场布局,实施严密的伪装,研究新型打击兵器等措施。比如,隐形器大量使用吸收电磁波的材料和涂料,那么可以发明一种电磁脉冲武器,发射大量电磁波,使隐形兵器表面吸收层产生高温,造成损伤甚至自毁。武器发展中隐形和反隐形的斗争必将长久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