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于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你怎么看
信息爆炸,是对近几年来信息量快速发展的一种描述,形容其发展的速度如爆炸一般席卷整个地球。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每天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出现了大量的信息,信息的增长速度绝对是一件近乎恐怖的事情--我们称之为"信息爆炸"。信息爆炸表现在五个方面:
新闻信息飞速增:以前只能了解国家大事或者身边的新闻,现在国内,国外,省,市,镇,县等等大街小巷的小事都能传得家喻户晓。
2. 什么是技术爆炸
一、发展速度:取决于文明种族本身的智慧和发展所处的阶段。如地球文明在经历二次工业革命后分别进入了蒸汽时代和电力时代,其发展速度是根据其认知水平的变化而变化的; 二、加速度:处于两个发展阶段间的文明,由于其智力上的突破,或遭遇来自外界的压力(如自然资源枯竭、毁灭性的天灾或来自外星文明的影响),发展速度会在短时间内出现出人意料的大逆转。 很明显,“三体”里所说的技术爆炸是指一个弱小的文明突然发现了另一个远超出自己且具有侵略性的文明的存在,生存的本能迫使它在短时间内爆发出其所有的潜能,原本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才能实现的科技成果被浓缩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完成,因此看起来就像一次很不可思议的技术大爆炸和文明大跨越。
3. 为何近 20 年科技发展的特别快完全是爆炸式的飞跃
首先必须确认的是,近几十年的确产生了科技爆炸。科技包括科学技术,科学的质(新理论的提出)和科技的量(对人类生活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是同样重要的。如果只是把原子能理论的提出作为科技爆炸,而不把普通民众人手一个便宜手机,人人都可以跨着大洋发帖对话视频,作为科技爆炸,是不公平和偏颇的。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类似于温水煮青蛙的情境。现代科技给我们的刺激太快太多,以至于我们难以感受。除非到了临界点,否则很难有震撼性的感觉。退一万步讲,即使是理论方面,超弦等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也是爆炸性的。这种囊括了宏观和微观的大统一理论,其实超出了我们这个时代。放在宇宙演化,生命进化,智能发展,和人类发展的角度上看,就更加明显了,人类的发展一直在加速!“中国科学家李四光在他的短文《人类的出现》里写到:“人类文化的发展,经过新人阶段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以后,先后进入新石器时代及金属时代。愈到后来发展愈为迅猛。从新石器时代的开始到现在至多不过一万年左右,金属时代的开始到现在不过数千年, 人们开始利用电能到现在不过一百多年,原子能的利用则仅是最近几十年的事; 而新石器时代以前的发展阶段,则动辄以数十万年到千百万年计。由此可见,人类的发展不是等速度运动,而是类似一种加速度运动,即愈到后来前进的速度愈是成倍地增加。”霍金认为使世界产生不可逆转的范式转移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速度越来越快。作为例子,霍金指出从现代数学的发现到计算机的发明所用的时间远小于从文字被发明到现代数学被发现所用的时间。瑞·库茨维尔对于科技历史所做出的分析让他得出了关于科技的增长以几何级数进行的结论,他把这个结论称作“加速度回报定律”。这个定律把摩尔定律扩展到了许多集成电路科技以外的科技领域中去。”“(引自维基网络)科技的发展是螺旋式地上升,量的积累为质的飞跃做准备,质的飞跃又为新层次上的量的积累打基础,单纯地想要质的升高是不现实不科学的。而且用我们每个人短短一生的主观感受来衡量人类发展的速度也不恰当。因为个体的主观时间太短,一个人类发展中的小小减速甚至倒退的涟漪就会引起他无限的惊恐,但其实这只是悠悠历史长河的弹指一挥间。回到主题。近几十年的科技爆炸主要因果链条是:量子论和信息理论的提出和发展--->理论技术化--->大规模工业生产应用---->其他学科部门应用已成熟的电子信息技术并取得新成果---->降低成本普及入人类社会的生活。根据这个链条,量子论和信息理论是爆炸的最终根源。举个例子,所谓的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etc,无不一电信技术(弱人工智能)的应用为基础,电信技术的出现使得人类从部分繁重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科研的效率大大地提高了。第一第二次工业科技革命是使人的体力得到了扩展。第三次工业科技革命则试图解放人的脑力,弱人工智能现在已经随处可见,如果强人工智能出现,那就不是简单的科技爆炸的问题,而是人类进化的自智能出现以来又一次飞跃。
4. 思想的爆炸和技术的爆炸有什么不同
思想爆炸是理论上的,技术爆炸是行动上的,是阶段的不同。
5. 人类进入了技术爆炸期以现在的科技水平,人类灭绝的概率很大
你知道吗?人类在地球上存在的时间,仅仅是时间海洋中的一滴水。与其说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统治着这个星球,还不如说完我们是地球上的寄生者,我们在不断地吮吸和咀嚼着古老生物留下的残渣,就像苍蝇和秃鹫一样。
为什么把我们人类比喻成苍蝇和秃鹫呢?这是因为我们的生物学和化学都处在“初级阶段”,目前为止,科学家们无法准确地了解两个有机分子是否会发生反应。
可是我们明明发明了很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技术啊,例如:原子弹,氢弹,电器,电子设备等等诸多方面的突破,我们学会了使用地球提供的能源,太阳提供的能源,甚至是原子提供的能源,但是这些都无法保证当有大的灾难来临时候能保全我们人类的火种能够延续下去。
从物质层面的建筑技术来看,地球上有成千上万的城市,它们的规模和大小暂且不说,先来说说用来建造他们的材料——无非是钢筋水泥混凝土,水泥的来源是石灰石,而石灰石则是古代生物的骨架演变而来的。没有古代生物的慷慨捐赠,就没有我们现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如果我们不把工业升级成为“太空开采,核聚变发电和工厂农业”的水平,无论我们怎么折腾,我们仍然只是“啃食”着古老生物的尸体。
PS:一个多世纪以来,我们一直将水泥作为建筑材料,却不去了解水泥的确切的组成成分,甚至现在的土建工程师们都不了解二氧化碳对混凝土的作用(二氧化碳对水泥有一定的腐蚀作用),这能说我们的技术非常的先进?只能说我们的建筑能力只是在速度和设计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关于建筑物的耐久度,这个可真是没怎么发展。至今为止,几乎没有建筑离得开钢筋混凝土。
从能源获取方面来看,直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文明也仅仅只是建立在化石能源之上的。
有人说,我们发明了电。电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方便,使得我们的 科技 获得了更大的进步。但是我们所有的行业却都还是依赖于地球上的生物圈,例如我们所用的电,除了有一部分是通过太阳能转化而来的,剩下的大部分电能都是由火力发电厂所提供,而火力电厂燃烧的是碳,碳又是由远古时代植物的尸体演变而来的。还有就是我们所使用的石油天然气都是古代动物尸体变化而来,就连燃烧所用的氧气,也几乎都是来自海洋中的蓝藻。用一句话来概括,我们人类 社会 之所以能支撑到现在,是我们一直在利用“海洋微生物废气”和古代植物的尸体的原因。
从喂饱我们肚子的食物来看,几乎没有直接从工厂中制造出来,工厂只是负责加工,而食物的源头却还是需要依靠地球。如果我们离开地球,远离这个有生命的世界,我们几乎不可能长期地存活下去,因为食物无法保证。我们平时填饱肚子的食物,来自于地球的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等等。所以我们的食物都是来自生物本身,没有其他的方法。
我们的农业依然是一种靠天吃饭的状态。
我们可能在农业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例如依靠遗传杂交提高产量,机械化生产效率得到了提高,我们发明了温室栽培,获得反季节产品。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人类直到现在还不能直接合成和制造有机物,来给自己提供营养,不能像工厂一样制造出我们想要的有机物。我们无法控制植物生长的速度,所有的农作物种植还是需要依靠自然光合作用,需要阳光、水和土壤。农民依然受限于大自然的力量。如此看来,我们今天的农业技术依然跟一万年前刚刚迈入农业 社会 时期没有本质区别。
设想一下,在将来如果有一场“大旱”或者“大洪水”使的世界一半以上的耕地遭到了破坏,导致粮食减产歉收,没有几个国家能够支撑很久。
又或者某天小行星撞击地球,撞击产生的尘埃会遮挡住阳光,没有了阳光植物会首先死亡,随后就会是食草动物,然后是食肉动物,最后将是人类灭亡。恐龙时代的终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就算是我们当今的农业技术,也不能拯救人类,很有可能重现恐龙灭绝的悲剧。因为地球的生态系统非常的脆弱,而我们人类对于这个生态系统特别的依赖。以现在的技术,我们似乎还离不开地球生活。
那么什么样的技术算是先进的呢?
人类能够摆脱靠天吃饭的命运的时候,当所有食物都能在工厂中合成的时候,当我们的食物几乎都免费的时候,人类不再依靠地球母亲的赠与的时候,当有一天我们能乘坐自己的殖民飞船离开太阳系可以在整个宇宙海洋中遨游的时候,或许我们才算的上技术先进了一点点,因为在宇宙这个黑暗森林中,危机四伏,掌握先进技术的肯定不仅仅是我们人类。当我们摆脱了小行星撞击和人类核武器的危险之后,如何在浩瀚宇宙中去躲避那些未知的凶险,也需要我们一步步地去 探索 ,当我们接近宇宙真相,就要成为宇宙之神的时候或许我们才真正的摘掉了技术原始的帽子。
去年人类共同面对了来自自然界的第一波攻击——新冠病毒。它是德特里克堡实验室的产物也好,还是自然界的产物也好,总之它来到了人类面前,人类由开始的不屑,变得紧张起来。那么先进的医疗技术,在微小的病毒面前那么的不堪一击,这也无法证明人类的技术先进。
也许,当有一天我们不在杞人忧天,不再担惊受怕的时候,才是真掌握了技术,当掌握了真正先进的技术,就可以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
6. 如何看待未来的智能爆炸
未来一定会有智能的出现,现在就有很多智能方面的出现,比如说智能手机智能机器人,但是在未来可能智能的东西就会更多,所以就会产生智能爆炸。
7. 三体——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之前是不屑于看科幻题材的书的,因为有的人写的只有幻,没有科。文章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读起来轻飘飘地,抓不住我的心。
的确,像美国的罗伯特·海因莱因、艾萨克·阿西莫夫和英国的阿瑟·克拉克被称为世界科幻“三巨头”,他们的文章是公认的优秀,但今天我们不做比较,只是谈一下三体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
我所认为的科幻的定义是:以“科”为主干,以“幻”枝叶,根据“科学世界”合理的发展根基,构筑恢宏壮丽,变幻莫测的“幻想世界”。科幻不是毫无根据的捏造,而应当基于现实,使人看完之后觉得这是会发生的事情。
从我自己给科幻类书籍的定义来看,三体可以说是我所读的第一本科幻书籍,大刘给我构筑了一个完整的世界,它有着完整的框架,有它运转的规则,呈现了一个细腻而又波澜壮阔的宇宙。
就故事的跌宕起伏,人物的塑造,以及种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情境而言,这是一本不错的书,而最让我感到惊奇的是:文学创作是可以脱离最初的文字编织,文化内涵,人物创造,而通过物理知识,哲学思想相结合,完成文学创作。
本书的骨架就是四个字:黑暗森林
在文中这被当做了一个公理:宇宙中的两个文明将永远不可能探知对方的存在,只能在永恒的死亡忧虑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暗夜行路”,如同黑暗森林里随时可能被猎杀的动物。
公理基于两个很简单的观察事实,一是技术爆炸,二是猜疑链。
技术爆炸:“三体”中所说的技术爆炸是指一个弱小的文明突然发现了另一个远超出自己且具有侵略性的文明的存在,生存的本能迫使它在短时间内爆发出其所有的潜能,原本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才能实现的科技成果被浓缩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完成,因此看起来就像一次很不可思议的技术大爆炸和文明大跨越。这个结果使得一个当前弱小的星球,在一段时间后也可能成为巨大的威胁。
猜疑链:在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别人”的心理现象。简单地说,在宇宙总体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文明之间只有你死我活的生存竞争。任意两个文明永远无法确知对方善意与否。即使一方是善意的,它也无法得知对方如何看待自己;即使知道对方将自己视为善意,它也无法确知对方将如何看待“自己是如何看待对方的”。这个如同镜子照镜子的猜疑链条可以无限循环下去,因此一旦有一个文明发现了其他文明的存在,双方必将别无选择地进入黑暗森林打击状态。
在黑暗森林的存在下,绝大部分文明要做的就是隐藏自己的坐标,不要被其他文明发现。黑暗森林的存在拉开了各个文明你死我活的斗争的序幕,但它也是一种迫不得已的保护方法,文中的主人公罗辑,就是通过暴露地球坐标的威胁,使得想得到地球的三体人投鼠忌器,暂缓了对地球的入侵。
在这两个事实的存在下,宇宙各方将难以避免的争个你死我活。
但并非没有对策,除了消灭对方外,另一种方法是“自我消灭”。
安全声明,一种有效的方法是低技术声明:三体中对挣脱“猜疑链”的设想,比如地球文明通过主动降低光速这一宇宙常数来向其他文明表示自己不具备星际打击能力。假设将光速降到第三宇宙速度,光将无法脱离太阳系,其他物质自然也将无法脱离。这是一种自我锁死,是通过自我封锁来达到安全声明的目的。
文中的这些想法给了我们一些日常所想象不到的奇特思路,我认为这是科幻题材的文章应该达到的标准与目的。文中虽然有一些不合理地方,但能达到这种效果,已经让我忍不住拍手称好了。
文中有一句话是: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这是一句极具内涵的话,我认为,在文中世界末日,人心惶惶的背景下,第一个文明是良知,是千年来积淀下来的道德的总和,甚至是文化、艺术;后者则是人类世界,人类文明。即在末日之际,人类可以生存的日子里,人类应当这样选择:在一个有爱,和谐,道德的世界走向毁灭,也不应该为了生命的延续,抛弃人类的良知。
当然,这句话本身就见仁见智,理解也同样。
其实这句话是有来源的,经过查阅,帕斯卡(Blaise Pascal 1623—1662)的那句“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To the time to life, rather than to life in time)的变形。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生命的价值不在乎长短,而在于价值,在于在这几十年的时光里创造了什么。
也许这句话你不知道是他说的,但是有一句话是他说的,你也一定听说过,在语文教材里: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人的伟大在于能够思考,人类的伟大在于有爱,有延续到今日的“文明”。
8. 技术爆炸的介绍
“技术爆炸”是科幻小说《三体》中的用语,指智慧生物所拥有的科学技术在极短的时间内像爆炸一样迅速发展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