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简述铜镜的发展历史
1. 关于铜镜发展历史的诗句
关于铜镜发展历史的诗句 1.关于铜镜的古诗
多类.李白《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月中帝子隐真香
枫林碧水浅淡妆
灯下天姿人不识
唯对铜镜自心伤
吾心似秋月,碧潭光皎洁.
无物堪比伦,叫我如何说?
身时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试
勿使惹沉埃.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2.想知道关于铜镜的历史
铜镜就是古代用铜做的镜子。在古代,铜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铜镜又是精美的工艺品。它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上古的镜,就是大盆的意思,它的名字叫监。《说文》中说:“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在三代之初,监都是用瓦制成的,所以古代的监字是没有金字旁的。到商代初年的时候,开始铸造铜鉴,后来鉴字也有了金字偏旁。商周时期,虽然有铜鉴,但是瓦鉴依然通行。到秦朝时期,才开始铸造铜镜,因为镜的适用优于鉴的方面很多,所以到秦以后,再不用水作鉴了。秦汉以后,镜的使用更加广泛,镜的制作也更加精良。它的质料包括金、银、铜、铁等,以铜最为多,也有镀金银的、背面包金银的、或镶嵌金银丝的。隋唐以来,还有带柄的、四方的,各种花纹应有尽有。直到明代末期,开始有以玻璃为镜子的。清代干隆以后,玻璃开始大兴于民间。直至民国初年,少数边远地区还有以铜为镜子的。
镜以秦为最古,然而秦镜流传到今天的,都是出土之物,传世的都不可得到。因为古代,死人用镜赠于殓者,即用镜殉葬,取其炤幽冥的意思,时代沿袭成为风气.因此古代的名镜大多入土。可是古镜铜质好的,入土多年,都不会失去其良美的质地。因此几千年后,仍可以看到古人的伟器。
镜虽然开始于秦朝。但是真正的秦镜实际上却难以得到。因为秦朝短促,产物也有限,而且,殉葬的风气也不比后朝,所以现在所得到的最古的镜大多是汉朝的产物。汉镜的制作极为精巧,且多有嵌镶珠宝的。铭文大多为十二辰,大概是取其自我勉励的意思。尚方的御镜尤其多,所以出土的古镜,泽漆光明、花纹明丽、匀净无疵、字划清晰、笔势纵横。汉代的铜镜都有铭文,其铭文都是吉祥语句,如家势富昌、宜子孙、大富贵、大吉祥等。镜的名称则有日月镜、十二生辰镜、尚方御镜、辟邪镜、仙人镜、神人镜、宜官镜等,不可尽数。大概都用铭文或者作者为其取的名字。只有唐代时制有透光镜,镜背的字迎着太阳或灯光时,都可以明显地映射于墙壁之上。
综观中国古代铜镜发展的历史,从四千年前我国出现铜镜以后,各个时期的铜镜反映了它的早期(齐家文化与商周铜镜),流行(春秋战国铜镜),鼎盛(汉代铜镜),中衰(三国、晋、魏、南北朝铜镜),繁荣(隋唐铜镜),衰落(五代、十国、宋、金、元铜镜)等几个阶段。从其流行程度、铸造技术、艺术风格和其成就等几个方面来看,战国、两汉、唐代是三个最重要的发展时期。
3.想知道关于铜镜的历史
铜镜就是古代用铜做的镜子。
在古代,铜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铜镜又是精美的工艺品。
它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上古的镜,就是大盆的意思,它的名字叫监。
《说文》中说:“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在三代之初,监都是用瓦制成的,所以古代的监字是没有金字旁的。
到商代初年的时候,开始铸造铜鉴,后来鉴字也有了金字偏旁。商周时期,虽然有铜鉴,但是瓦鉴依然通行。
到秦朝时期,才开始铸造铜镜,因为镜的适用优于鉴的方面很多,所以到秦以后,再不用水作鉴了。秦汉以后,镜的使用更加广泛,镜的制作也更加精良。
它的质料包括金、银、铜、铁等,以铜最为多,也有镀金银的、背面包金银的、或镶嵌金银丝的。隋唐以来,还有带柄的、四方的,各种花纹应有尽有。
直到明代末期,开始有以玻璃为镜子的。清代干隆以后,玻璃开始大兴于民间。
直至民国初年,少数边远地区还有以铜为镜子的。 镜以秦为最古,然而秦镜流传到今天的,都是出土之物,传世的都不可得到。
因为古代,死人用镜赠于殓者,即用镜殉葬,取其炤幽冥的意思,时代沿袭成为风气.因此古代的名镜大多入土。可是古镜铜质好的,入土多年,都不会失去其良美的质地。
因此几千年后,仍可以看到古人的伟器。 镜虽然开始于秦朝。
但是真正的秦镜实际上却难以得到。因为秦朝短促,产物也有限,而且,殉葬的风气也不比后朝,所以现在所得到的最古的镜大多是汉朝的产物。
汉镜的制作极为精巧,且多有嵌镶珠宝的。铭文大多为十二辰,大概是取其自我勉励的意思。
尚方的御镜尤其多,所以出土的古镜,泽漆光明、花纹明丽、匀净无疵、字划清晰、笔势纵横。汉代的铜镜都有铭文,其铭文都是吉祥语句,如家势富昌、宜子孙、大富贵、大吉祥等。
镜的名称则有日月镜、十二生辰镜、尚方御镜、辟邪镜、仙人镜、神人镜、宜官镜等,不可尽数。大概都用铭文或者作者为其取的名字。
只有唐代时制有透光镜,镜背的字迎着太阳或灯光时,都可以明显地映射于墙壁之上。 综观中国古代铜镜发展的历史,从四千年前我国出现铜镜以后,各个时期的铜镜反映了它的早期(齐家文化与商周铜镜),流行(春秋战国铜镜),鼎盛(汉代铜镜),中衰(三国、晋、魏、南北朝铜镜),繁荣(隋唐铜镜),衰落(五代、十国、宋、金、元铜镜)等几个阶段。
从其流行程度、铸造技术、艺术风格和其成就等几个方面来看,战国、两汉、唐代是三个最重要的发展时期。
4.铜镜的发展历程
综观中国古代铜镜发展的历史,从四千年前我国出现铜镜以后,各个时期的铜镜反映了它的早期(齐家文化与商周铜镜),流行(春秋战国铜镜),鼎盛(汉代铜镜),中衰(三国、晋、魏、南北朝铜镜),繁荣(隋唐铜镜),衰落(五代、十国、宋、金、元铜镜)等几个阶段。
从其流行程度、铸造技术、艺术风格和其成就等几个方面来看,战国、两汉、唐代是三个最重要的发展时期。 齐家文化至西周时期 齐家商周铜镜均为圆形。
镜面平或微凸,镜身较薄,多为弓形或称桥形钮。以素镜为主,西周中晚期出现重环镜和鸟兽纹镜。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这一时期出现和流行的镜类有:素镜(全素镜、单圈、双圈凸弦素镜)、纯地纹镜(方形的很少,图案都有地纹,但没有铭文)、花叶镜、四山镜、多钮镜等。
一般都是体薄而圆的,上有桥形小钮。 战国中期,铜镜的种类繁多。
铜镜的纹饰也有所变化,如花叶镜中的叶纹镜从简单的三叶、四叶到八叶,还出现了云雷纹地花瓣镜、花叶镜。四山镜的山字由粗短变得瘦削,在山字间配有花瓣纹、长叶纹、绳纹,相当繁缛。
还出现了五山镜、六山镜。这时出现的镜类有菱纹镜、禽兽纹镜、蟠螭纹镜,连弧纹镜、金银错纹镜、彩绘镜等。
战国晚期至秦未出现了四叶蟠螭镜、蟠螭菱镜,有三层花纹的云雷纹地蟠螭连弧纹镜。 汉代铜镜 汉代除了继续沿用战国镜外,最流行的铜镜 有:蟠螭纹镜、蟠虺纹镜、章草纹镜、星云镜、云雷连弧纹镜、鸟兽纹规矩镜、重列式神兽镜、连弧纹铭文镜、重圈铭文镜、四乳禽兽纹镜、多乳禽兽纹镜、变形四叶镜、神兽镜、画像镜、龙虎纹镜、日光连弧镜、四乳神镜、七乳四神禽兽纹镜等。
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铜镜 ,以汉镜出土的数量最多,使用普遍,汉镜不仅在数量上比战国时期多,而且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了很大发展。
从其发展趋势,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重要的变化出现在汉武帝时期,西汉末年王莽时期,东汉中期。 西汉前期是战国镜与汉镜的交替时期。
直到 西汉中期汉武帝前后,一些新的镜类流行起来了。这些新的镜类对后世铜镜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国两晋南北朝 根据考古发掘出土铜镜资料来看,这一时期的铜镜的类型有以下几种比较流行: 神兽镜类:重列式神兽镜、环绕式神兽镜、画文带佛兽镜。 变形四叶纹镜类:变形四叶驾凤镜,变形四叶佛像鸟凤镜、变形四叶兽首镜、双菱纹镜、瑞兽镜。
这时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与神兽组合成纹饰主题内容。这时的铭文由于文字难十辨认.虽发现一些铭文镜,但能辨认清楚的很少。
吴镜中发现纪年铭文最多,有:黄龙亦鸟、建兴、五凤、太平、水安、甘露、凤凰等孙吴年号,三国、两晋、南北朝出现新的镜型不多,主要沿袭汉镜的样式。这时铜镜的种类不多,类型集中,创新极少。
这时神兽镜流传最广。变形四叶纹镜中以变形四叶八凤镜居多。
从铜镜的发展历史来看,这个时期处于停滞衰落时期。 隋唐五代时期 唐代是我国铜镜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隋唐铜镜,较前代又有了新的发展。在铜质的合金中加大了锡的成份,在铜镜的质地上就显得银亮,既美观又适用。
在铜镜的造型上,除了继续沿用前代的圆形、方形之外,又创造了菱花式及较厚的鸟兽葡萄纹镜。并且把反映人民生活和人们对理想的追求、吉祥、快乐的画面应用到镜上,如月宫、仙人、山水等。
并出现了题材新颖,纹饰华美,精工细致的金银平脱镜、螺钿镜。这是盛唐高度艺术水平的产物,充分显示出唐代铜镜的特点。
隋唐铜镜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隋代和唐初年间,铜镜的主题纹饰以瑞兽为主,瑞兽镜比较盛行、瑞兽镜是隋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类型。
它除了继承中国古代铜镜的传统,又有了新的创新。瑞兽葡萄镜是唐镜引人注目的镜类,它揭开了唐代镜主题纹饰的序幕。
唐高宗至唐德宗时期,铜镜装饰上出现的新形式、新题材、新风格,使铜镜进入富丽绚烂的时代。 唐德宗至晚唐、五代时期,主要流行对鸟镜、瑞花镜、盘龙镜。
唐代镜最大特点之一是艺术样式或艺术手法的多样化。铜镜艺术也呈现出浓郁“盛唐气象”。
宋辽金铜镜 中国铜镜在唐代以前,以圆形为主,极少有方形的。到宋代后除继承过去的圆形、方形、葵花形、菱花形外,葵花形、菱花形镜以六葵花为最普遍。
它们的棱边与唐代有所不同,有的较直,形成六边形镜。此外还有带柄镜、长方形、鸡心形、盾形、钟形鼎形等多种样式。
并出现了很多花草、鸟兽、山水、小桥、楼台和人物故事装饰题材的铜镜,还有素面镜,窄边小钮无纹饰镜,这些题材都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此外,还有一些神仙、人物故事镜和八卦镜等。
金代铜镜从近几十年考古发掘出土的金代铜镜来看,其主体、纹饰也是十分丰富的。虽有不少是模仿汉、唐、宋各代的铜镜做工,但也有一些别开生面的图纹。
常见的有双前镜、历史人物故事镜、盘龙镜、瑞兽镜、瑞花镜等。金代铜镜纹饰,一是仿造汉、唐、宋三代铜镜的图案;二是吸收了前者的纹样,又创造出一些新式图样。
以双鱼镜、人物故事镜较为多见,特别是双鱼镜、童子攀枝镜最为流行。 元。
5.战国到唐代铜镜的发展史
汉代铜镜 汉代除了继续沿用战国镜外,最流行的铜镜 有:蟠螭纹镜、蟠虺纹镜、章草纹镜、星云镜、云雷连弧纹镜、鸟兽纹规矩镜、重列式神兽镜、连弧纹铭文镜、重圈铭文镜、四乳禽兽纹镜、多乳禽兽纹镜、变形四叶镜、神兽镜、画像镜、龙虎纹镜、日光连弧镜、四乳神镜、七乳四神禽兽纹镜等。 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铜镜 ,以汉镜出土的数量最多,使用普遍,汉镜不仅在数量上比战国时期多,而且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了很大发展。从其发展趋势,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重要的变化出现在汉武帝时期,西汉末年王莽时期,东汉中期。 西汉前期是战国镜与汉镜的交替时期。直到 西汉中期汉武帝前后,一些新的镜类流行起来了。这些新的镜类对后世铜镜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唐代是我国铜镜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隋唐铜镜,较前代又有了新的发展。在铜质的合金中加大了锡的成份,在铜镜的质地上就显得银亮,既美观又适用。在铜镜的造型上,除了继续沿用前代的圆形、方形之外,又创造了菱花式及较厚的鸟兽葡萄纹镜。并且把反映人民生活和人们对理想的追求、吉祥、快乐的画面应用到镜上,如月宫、仙人、山水等。并出现了题材新颖,纹饰华美,精工细致的金银平脱镜、螺钿镜。这是盛唐高度艺术水平的产物,充分显示出唐代铜镜的特点。 隋唐铜镜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隋代和唐初年间,铜镜的主题纹饰以瑞兽为主,瑞兽镜比较盛行、瑞兽镜是隋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类型。它除了继承中国古代铜镜的传统,又有了新的创新。瑞兽葡萄镜是唐镜引人注目的镜类,它揭开了唐代镜主题纹饰的序幕。 唐高宗至唐德宗时期,铜镜装饰上出现的新形式、新题材、新风格,使铜镜进入富丽绚烂的时代。 唐德宗至晚唐、五代时期,主要流行对鸟镜、瑞花镜、盘龙镜。 唐代镜最大特点之一是艺术样式或艺术手法的多样化。铜镜艺术也呈现出浓郁“盛唐气象”。
这是我在博宝宝珍商城上看到的,给你看看吧。
6.铜镜的发展史做繁华的时期是
古代的铜镜,是用来映照的.镜背面的纹样具有个性身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因此有人称之为“翻过来看”的文物. 昨日上午,为期两天的“中国绍兴·铜镜与东亚古代文明国际学术论坛”在柯桥开幕.来自中、日、韩三国铜镜研究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铜镜与东亚古代文明”主题,以学术报告会、专题研讨等形式,就这一地区铜镜类别、产品分布范围、冶炼技术、发展历程等有关历史文化信息开展研讨与交流,也为大家揭开了一面面镜子背后蕴藏的丰富而又神秘的人文历史…… 古铜镜的悠久历史 铜镜,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古代人们用以照面饰容的主要用具,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本地区的民族文化信仰,习俗息息相关.其功能及使命随着玻璃镜的出现与普及,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据了解,中国铜镜的历史,从现有的考古资料大约可以上溯至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时期.1977年,青海省贵南县马台齐家文化墓地曾出土一枚铜镜,直径9厘米,厚0.4厘米,表面光滑,背面饰不规则的七角星几何纹图案.此后,商周时期的青铜镜时有发现,但铜镜工艺尚处于初级阶段.至汉代,青铜镜制作有了较大的发展,除了在早期的一些装饰上发生了变化外,同时在纹饰中出现了铭文,甚至出现了以铭文作为主要纹饰的品种.与此同时,一些高浮雕工艺的装饰,如神兽镜、画像镜、龙虎镜等品种的青铜镜也开始出现.精美的高浮雕工艺将画面中的人物神仙、车马龙虎、禽兽等表现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达到了汉镜工艺的顶峰. 纹饰和形制工艺精湛 隋唐时期的铜镜在纹饰和形制上较前代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在纹饰上,以写实的风格,用浮雕工艺表现的瑞兽、龙凤、禽鸟、花卉和人物故事等内容,已成为铜镜装饰花纹的主要题材;在形制上,出现了菱花镜、葵花镜、方形镜、亚字镜等完全不同于以往的镜形.所以,唐代的铜镜在风格上展示了大唐国富强、开放、豪迈的精神风采.其中,隋唐之际典型的瑞兽铭带镜、海兽葡萄镜以及一些特种工艺镜,其纹饰造型之生动,工艺之精湛,整体风格之富丽堂皇,给人们以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宋、元时期的铜镜,镜形除沿袭前代外,新出现了长方形、桃形、钟形、瓶形以及镜上加柄等多种造型;装饰题材以商标字号和缠枝花鸟居多;胎质的合金成分与汉唐相比发生了明显变化,胎避趋向轻薄,更加注重实用.宋室南渡后,以湖州为主的两浙铸镜手工业十分发达.私家作坊则以湖州发现为最多,从镜铭中见到的主要有:石家、石小二哥、石二郎、石三、石十郎、石十三郎,直至石六十郎等石姓作坊,和李家、徐家、蒋家等所作铜镜.此外,也有“杭州真石大叔青铜照子”、“杭州钟家青铜照子今在越州清道桥下岸向西开张”、“越州徐家铜照子”、“越州戴宗青铜照子”等有铸造地铭文的铜镜出土. 会稽古铜镜辉煌的过去 绍兴的古代铜镜在中国铜镜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从现有资料考察,绍兴西施山遗址出土的战国时期铜镜,是目前浙江境内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实物例证.西汉中叶,以昭明镜、日光镜和蟠螭镜为主流的青铜镜不断涌现;东汉时期,又出现了更为广泛的尚方镜、规矩镜、禽兽镜等品类. 绍兴古为会稽.会稽铜镜在东汉早期逐渐兴起.汉时,北方大量民众南迁和东汉会稽太守马臻兴筑鉴湖,使绍兴的农业、手工业经济得到极大的发展,为会稽铜镜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此外,会稽一带丰富的铜、铅、锡等矿藏资源,也为会稽铜镜的兴起提供了必需的条件保障.《越绝书》中即有“赤堇之山破而出锡,若耶之溪涸而出铜”的记载.再加上越国素有以铸剑闻名于世的传统冶炼铸造技术,使会稽成为当时全国的铸镜中心之一,会稽铜镜在中国铜镜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绍兴是东汉和三国孙吴时期最重要的铸镜中心,以绍兴为中心的会稽镜是中国铜镜的重要品牌和创新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狱特征.铜镜文化是绍兴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为什么把此次论坛放在绍兴举行的原因.”许多铜镜研究专家都表达了这一看法. 铜镜为何让人如此着迷 一面面锈迹斑斑古铜镜,印刻着岁月的痕迹,它已无法映照出人们的面庞,却仍有这么多人对此着迷,这是为什么呢? 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所长林华东道出了缘由:如今古铜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浓缩文化,鉴证历史.尽管镜面昔日的光洁已失去,但其镜背个性的纹饰、铭文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有专家说,青铜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作为当时先进性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夏、商、周被称为“灿烂的青铜器时代”.春秋战国以后,青铜器逐渐衰落,被更先进的生产力代表铁器所取代,但青铜镜的制造和使用却并没有因青铜器的衰落而衰落,相反,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发展.因此,古铜镜也被看作是青铜文化的延续.古铜镜在青铜器时代初期就已经出现,直到清代水银玻璃镜的出现,使它退出了实用领域;然而,它本身所蕴涵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研究与收藏.历代铜镜的铸造工艺、铜质、纹饰、铭文等无不反映特定的时代背景,反映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学、艺术及风俗习惯等. 。
7.中国镜子的发展历史是什么
中国奴隶制社会初期正处青铜器时代,人们在长期的青铜冶铸实践中,认识了合金成分、性能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并能人工的控制铜、锡、铅配比。古书《考工记》中记载 “金有六齐”,即合金的六种配比。其中最后一齐: “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就是制作铜镜用的配比。 “鉴”即是镜,含锡较高,是因为铜镜磨出光亮的表面和银白色泽,还需要有铸造性能以保证花纹细致。我们的祖先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制出了精美的 “透光镜”,它能反射出铜镜背后的美丽图案,因此引起世人的极大兴越。为了解开 “透光镜”之谜,国内外学者花了几百年时间进行研究探索,直到近代才发现,这是由于镜面在制造加工以后,有相对于背面图案的轻微不等的曲率,通过反射映出背面的图案。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古代高超的制镜技术和对光反射特性深刻认识。
一九七六年春,在我国河南殷墟的妇好墓中,发现了青铜镜,距今三干二百多年。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里所说的以铜为镜便是指的青铜镜。在描写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木兰辞》里,有一句是:“当窗理云鬃,对镜贴花黄。”这镜也是指青铜镜。青铜镜是铜和锡的合金制成的。从青铜镜到玻璃镜,经历了一段漫长而又有趣的历史。 大约公元前后前后,玻璃镜首先发明于叙利亚的西顿。后经过罗马时代,慢慢发展起来,但是由于罗马玻璃工艺时运不济,迅速走向衰退, 镜业的发展也在5、6世纪彻底衰落了,再也没有大的发展; 欧洲文艺复兴以后,玻璃镜再度向东方出口,其时,正值威尼斯镜,法国镜大行其道; 100年前左右,日本,中国等亚洲国家才开始使用玻璃镜而非金属镜,至此改写亚洲镜像单调朦胧的历史,贡献出彻底完美的光线反射;同时也激活了化装镜的时尚脉动。
镜子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家居用品,即使实用品,又是装饰品。人类使用镜子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古代人类最初是从江河池水中看到自己的形象的,因此曾有过以水为镜的阶段。在江河池水中看像,受自然条件限制,刮风、下雨时水面不平,或水流浑浊就看不清像了。于是从生活经验中发展到用器皿盛水照像,这就是“水镜”。最早是用陶盆盛水来看自己的形象,我国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原始社会的文物中,就有用来盛水的陶器。后来有了铜盆,又用铜盆盛水。利用“水镜”只能俯首看像,不能抬头。到了青铜时代,由于铜面能反光,人们便直接用铜面照像,由此产生了铜镜。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大变革,各种工艺技术发展很快,铜镜制作技术不断提高。铜镜背面多用浅浮雕或镶嵌金银丝,做出各种图案,成为精美的工艺品。青铜镜在我国用了三千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玻璃镜代替。
‘贰’ 汉朝黑科技之青铜透光镜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被外国人称之为“魔镜”
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古人的智慧出乎我们的想象,特别是在汉朝更是闪闪发光,亮瞎你的眼睛。我们今天说的这件汉朝的黑科技,简直就是只能用“逆天”二字来形容,他更是被外国人称为“魔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魔镜”的那些秘密。
听来是不是很烧脑,总之一句话就是这个青铜透光镜很厉害,能发明它的汉朝人更厉害。汉朝的青铜镜透光镜是古代铸镜工艺上的一项杰出创造,表明汉朝在铜合金的冶炼、铸造和加工等方面已达到较高的技术水平。汉朝的青铜透光镜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在其馆藏的上万枚铜镜中,只有区区四枚这种透光镜,并且全都是汉朝的,异常珍贵。虽然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发现了汉朝青铜透光镜的秘密,然并卵用,我们现在依然无法掌握这种高超的制作技艺。
‘叁’ 西汉青铜“透光镜”为什么会透光专家最终复制成功了
西汉时期,在承袭了商周艺术遗风的基础上,青铜器工艺达到了顶峰。当时达官贵人的家中,出现了一种神奇的青铜透光镜,它凹凸有型,却能在阳光下反射出背面的花纹。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透光镜的原理又是什么?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不得不说,考古是揭开历史秘密的重要途径,我们要感谢考古专家,是他们为我们揭开了一个尘封多年的秘密,同时也让后世重新找到了失传的艺术精髓,令今人大开眼界,也为华夏的文化传承奠定了基础。
‘肆’ “透光铜镜”的出现证明了中国古代高超的工艺水平,为什么这些技术会失传
相信不少人逛博物馆看到铜镜时,都有这样的疑问。其实铜镜正面就是像今天一样的镜面,平滑光洁干净,是用来照见自己的。但博物馆中的铜镜都是千年之前的文物,已经生锈,所以就没展示出来。
官营手工业:(1)产生:西周时期(2)特点:①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职业世袭②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致③明代以前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3)优势:
资金雄厚,规模经营有利于精细分工与协作,工匠集中,管理严格,有利于古代手工业技艺的提高。(4)不足:不计成本,不入市场,供官府和贵族消费,缺乏竞争,采取强制劳动,超经济剥削手段,激化矛盾。
‘伍’ 阳光一照就能投影,考古出土的照妖镜有多么的诡异
在中国古代,“透光镜”成为了人们眼中的一种“神物”,因为人们发现通过这个镜子可以进行投影。但是遗憾的是,到了宋代的时候,透光镜基本已经失传了。如今上海博物馆中有着上万枚的铜镜,但是能够有透光现象的却只有四枚,并且全部出现在汉代。那么人们便开始好奇,为何西汉的镜子有如此的魔力呢?
曲率的差异和花纹之间有了一定的联系,那么当光线照射到了镜面上的时候,曲率比较大的地方光就会比较分散,而曲率小的地方,反射光就会比较集中,这样一来便有了明暗的对比,并最终形成了图案。因此,当人们看到光线照射到镜子上的时候,墙上便会显示出花纹,仿佛铜镜真的可以“透光”似的。
‘陆’ 透光镜:失传1000多年的“黑科技”,制造技术现代人也无法复制
文·段宏刚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文明的国家,在5000年 历史 里,中华先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发明了琳琅满目的东西,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四大发明”之外,还有许多其它的 科技 成果,有些发明, 科技 含量之高,工艺之先进,做工之优良,完全可以看作是 “黑 科技 ”。
国际考古界有一个公认的观点,认为人类诞生文明的三大标志是: 金属工具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国家的形成。
青铜是人类 社会 最早使用的金属工具,由80%左右的红铜加上20%左右的锡或铅制作而成。
青铜具有熔点低(800 C),强度高,韧性好等特点,被古人广泛用在制造兵器、炊具、酒具、乐器、容器、礼器、工具,以及其它生活用品领域。
古人在生活中离不开青铜器皿,铜镜便是古人每天都要用的一种生活用品。铜镜的制作材料恰恰就是青铜,跟制作炊具和兵器的青铜在成分上相差不大。
在铜镜没有被正式创造出来之前,古人通常把清水倒在铜盆里当作镜子来使用,称作“鉴”,像人们常说的“日月可鉴”、“光可鉴人”等成语,渊源都来自这里。
实际上,铜镜早在商朝时期就被制作出来,不过,人们在当时把铜镜仅仅当作祭祀的一种礼器。
大约在东周末年,铜镜才脱离祭祀用品的范畴,开始进入贵族的生活。直到西汉末年,铜镜大量走向民间,成为普通大众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
古人制作铜镜时非常讲究,在造型上,将其塑造成圆形、椭圆形或者方形,背面雕饰出许多精美的花纹和图案,正面以铅、锡等软金属慢慢磨砺,直到磨得光滑平整,能清晰地照出影子,才算制作完成。
铜镜毕竟是在西汉时期盛行起来的,因此,目前传世的铜镜绝大部分出自西汉。
西汉铜镜以圆形为主,非常重视装饰效果,镜子背面流行的图案装饰多达几十种,有些铜镜在背面还会铸上几个具有美好寓意的篆字,如,常富贵、长相思、乐未央,等等。
在众多出土的西汉铜镜里边,有一款西汉中期的铜镜十分引人注目,因其具有神奇效果,被现代人称作 “透光镜”, 是中国古代名副其实的“黑 科技 ”。
“透光镜”的工作原理和制作工艺都很复杂,现代人很难想象出2200多年前的西汉人有能力把它们发明创造出来,因此,民间许多人把透光镜称作“照妖镜”。
到目前为止,透光镜在国内已经出土了好多块,出土的普通铜镜更是不计其数,它们因为常年深埋在地下,其镜面和花纹都保存得相当完好,大部分到现在依然能当镜子用。
1991年从徐州东洞山“汉楚王陵墓群”3号墓出土的透光镜,是同类文物里最有代表性的一个,现珍藏在上海博物馆,是国家一级文物。
东洞山透光镜为圆形,直径为17.5厘米,重量为130克,镜面平整光滑,略微凸起,背面刻有铭文为: 见日之光,天下大明,乐未央,千秋万世勿相忘,时来何伤,宜王。
透光镜除了能当镜子用之外,还能产生神奇的效果。如果将阳光对准镜面,镜子背面对着墙壁,就能把铜镜背面的花纹与文字完整地映射到墙上,如同光线从镜子背面穿透了镜体,再映射到了墙面,看起来极具有神秘色彩,把光学原理和力学原理体现得淋漓尽致。
正因为如此,透光镜一直被古人奉为“神物”,外国考古学家看到透光镜的神奇效果后,惊得目瞪口呆,直接把它称作 “魔镜” 。
上海博物馆除了东洞山透光镜之外,还珍藏了一块上世纪60年代末出土的透光镜,直径为7.5厘米,重量为50克,其工作原理跟东洞山透光镜完全一样。
透光镜为何会产生这种现象?
在长达几十年里,都没有人能搞清楚。
1969年,周总理来到上海博物馆视察,看到这面透光镜时感到很惊奇,就向博物馆工作人员询问它的工作原理。
当时,我们的 科技 落后,研究透光镜的时间也比较短,并没有解开其中的原理。于是,周总理就下令让科学家们好好研究,一定要找到答案。
北宋着名科学家沈括,在他的着作的《梦溪笔谈·器用》一文里,关于透光镜的原理有这样一句描述: 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厚,后冷而铜缩多。
20世纪80年代,上海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和一些科学家,根据沈括的这句话,再加上大量实验,总算给世人解开了这个千古之谜,并给出如下解释:
透光镜在制作时,镜子背面的花纹和图案,由于厚薄分布不同,能工巧匠在研磨过程中,让其产生了力学形变,力学变形又促使曲率的发生,曲率最终导致镜子出现了这种神奇的透光效果。
遗憾的是,透光镜的制造技术不知因为什么缘故,从北宋后失传了。自《梦溪笔谈·器用》提过透光镜之后,再也没有见过透光镜在文本资料里出现过。
铜镜走出 历史 舞台,大约在明朝中叶,此时,玻璃制品不断传入中国,笨重的铜镜在轻巧的玻璃镜子面前没有任何优势,只能被替代。
现代专家虽然研究出了透光镜的工作原理,但透光镜究竟是怎样制造出来的,专家到现在也是一筹莫展,无奈地表示: 西汉透光镜的制造技术之难,即使在现在也无法复制。
可见,古人的智慧和动手能力不见得比现代人差,古人发明的有些东西,现代人也难以望其项背。
‘柒’ 谁有关于汉镜的料资,还有它的传奇之处帮忙找一下
西汉“透光镜”
源于西汉 (公元前206牟—~公元24年)的“透光镜”在阳光(直射光)的照射下能在反射光中将镜背的纹饰成像于任意尺寸的反射屏(或墙面)上。北宋科学家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指出,因为镜背面有花纹,致使镜面也呈现出相对应的微观曲率,肉眼虽难容易觉察,但当镜子反射光线时,由于长光程放大效应,就能在屏上反映出来。 这种令铜镜透光的工艺至宋代(公元1000年左右)即已失传。实际上,制造透光镜的方法很多,例如用简单的手工补充研磨抛光法直接在镜面上磨出花纹槽沟即可。因为槽沟很浅,又圆滑无棱,肉眼极难察见,反光时却能收到“透光”效果。当然,采用这种方法,要使反射光斑中的花纹与镜背图案完全一致,要下相当大的功夫才行。
七十年代,上海交大盛宗毅教授(现交大青铜公司总经理〕等首先提出西汉古镜“铸造成因、研磨透光”的透光机理并模拟原始工艺,成功的以“铸磨法”复制出与古镜媲美的透光铜镜。学生可亲自演示铜镜的“透光”效应并探讨其透光机理,从而领略这枚科技瑰宝中蕴含的物理。参见《金属学报》1976年第一期。
西汉透光镜的“透光”原理
--------------------------------------------------------------------------------
西汉“透光镜”的外形与一般的铜镜没有区别,镜面平滑光亮,毛发可鉴,而且镜背还铸有各种美丽的纹饰,逗人喜爱。但把镜面放在阳光下,反射光照在墙上,竟出现与镜背花纹字迹相对应的明暗相同的图像,好像光线能透过金属的镜面,又从镜背反射出来一样。这显然是一奇迹,成为九百多年来中外学者不解之谜。现经我们研究发现,这是透光镜的特殊结构由于残余应力的作用和影响,以及一定的磨研条件和方法所造成的结果。
“透光”的西汉铜镜从表面看来,似乎与一般铜镜没有什么区别,镜面明似一泓秋水。但将镜面对着阳光,反射光照到墙上,竟出现与镜背花纹字迹相应的明暗相同的图像,好像光线能透过金属的镜面,从镜背反射出来一样。这种奇妙的青铜镜充分显示,我国古代匠师的独特创造与精湛的技术水平。可惜制造这种透光铜镜的技术已失传。由于对这种离奇的“透光”现象迷惑不解,曾被看成神物,用来降妖伏怪。国外学者称透光镜为“魔镜”。对于西汉铜镜奇特的透光现象,虽经历代中外学者九百多年的研究仍为千年不解之谜。因此,古代流传下来的透光镜都作为稀世珍宝。日本制造有透光效果的魔镜,是在江户以后(吉田贞治:《关于日本魔镜》)相当于我国明朝的时候。由于魔镜作为神社或佛龛的神器,所以保存得较好。图一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面名为“西汉‘见日之光’青铜镜”。
中外学者的几种观点
金属不会透光,为什么这种叫做透光镜的铜镜,当太阳光对着镜面,反射光照到墙上,却会出现镜背的花纹呢?它又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呢?
国内外学者提出种种假设,归纳一下,不外是两种观点:
一. 镜面各点由于组织结构或成分不同,对光的反射率也不同,因而产生明暗不同的亮影;
二. 镜面各点由于凹凸曲率不等,对光的反射情况不一致,因而产生明暗不同的亮影。
如果观察镜面组织确实可发现与镜的厚薄有一定的关系。镜体薄处(无纹饰)晶粒细,没有明显的α初晶;厚处(镜背有纹饰)晶粒粗,有明显的α初晶。这种镜面组织上的差异是不是古镜透光的原因呢?西汉透光镜表面有一层白亮的薄膜,把整个镜面盖住,即镜面上原来这些组织结构的差异都被这层薄膜盖住了,在阳光下显不出来。由此可见西汉透光镜的透光与镜面组织无关。
为了进一步弄清楚镜面组织的差异与透光现象的关系,在自制的透光镜的镜面上,涂一层透明的硫化锌,再涂上一层金,结果仍有透光效应。若用真空镀膜的办法,在自制“透光镜”的镜面上涂一层铝或银,也显示透光效果。再说如果因厚薄不同造成组织晶粒的差异,而会发生透光现象,那么凡是有厚薄差别甚至差别越大,透光效果也就越好。但实际上,几乎所有的古铜镜,镜背都有凸起的纹饰,特别是唐镜,有的厚薄差别极大,然而这麼大量的铜镜都没有透光现象。所以这种解释不符合实际情况。
那么,西汉透光镜的透光是不是由于镜面的凹凸曲率差异而形成的呢?可以认为日本的魔镜是由于镜面的凹凸曲率差异而透光的,西汉透光镜的透光与日本魔镜的效果并不相同。日本魔镜在反射光时其图像只是在较短距离内的屏幕上才显示得比较清楚,超过某个距离,反映的图像就模糊;而西汉透光镜随着反射距离的增加,图像的亮度虽然逐渐减弱,明暗部分却逐渐增大。还有,有些魔镜反射图像是空心的,也就是图案的边缘是一条明亮的线,中心仍旧是暗的。而所有西汉透光镜所反射的图像都是明亮的实心。
从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几面透光镜来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一. 镜体周围有既阔且厚的边:
二. 镜体非常薄,仅有0.5~0.9毫米;
三. 镜面微凸,镜背与镜面曲率相应,除纹饰处外,整个铜镜厚度比较均匀;
四. 镜背有凸起的环向布置的纹饰,而没有垂直于圆周幅状凸起的线条。
残余应力是铜镜透光的基本因素
正由于西汉透光镜有前述的这些特征,又由于铜镜在铸造过程中镜体较薄,冷得快;镜环较厚,泠得慢,当镜环还在冷凝收缩时,镜体已经凝固并具有一定的刚性。这时镜环的收缩对镜体起了紧箍的作用。同时,已经凝固的镜体,也对镜环起了一个支撑的作用。铜镜冷定后,镜体与镜环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如图二所示。
镜体在受到径向压力P和弯矩M(M=RMt)的作用时,在镜体内产生残余应力。由于镜体是一凸面体,在残余应力作用下,镜体有拱起的趋势。不过镜体有一定的刚度,只有当镜体磨薄到一定的程度,抗弯的刚度已显着降低时,这种径向压力和弯矩的作用,才使镜体变形而明显地向镜面一边拱起。镜体各处的厚薄不相同(有纹饰处较厚,无纹饰处较薄,薄处的刚度比厚处小,镜体在拱起时,薄处变形就比厚处大,也就是薄处的凸起程度比厚处大。这就形成了透光镜镜面各处不同程度凸起的全凸镜面。铜镜在磨研时,镜体各处的刚度以不同的速率在不断降低,镜体各处变形的差别越来越大。镜面曲率的差异也愈来愈显着,变成越磨越不平的镜子。镜面的这种曲率差异与镜背的纹饰相对应,因此在阳光照射下反映出的明暗相间的图像正是镜背的图像。图三为镜面局部放大的示意图。
采用雷射光干涉法所摄的照片(the laser interfero-picture),可进一步证明以上的观点。透光镜的镜面是一个全凸面,对应镜背无纹饰处的镜面曲率半径较小,有纹饰处镜面曲率半径较大。实际上曲率所造成的势高差异实在太小,起伏仅有几个微米,肉眼根本无法察觉,只有通过光程放大之后,在反射图像中才能看到。从图三中可见,有铭文的厚处曲率较小,没有铭文的薄处曲率较大。当平行光照射到镜面时,曲率比较大的地方反射光较分散,在屏幕上的投影就比较暗,曲率比较小的地方反射光较集中,比较周围曲率大的镜面反射光,投影就比较亮,因此反射图像中有较亮的实心字迹花纹显现出来,这就是透光的奥秘。
日本魔镜的图像是空心的,原因是它采用了刮磨的方法。字迹的边缘正是厚薄交界的地方,刮磨时受力最大,在镜面上会产生相应的凹度,反射光特别集中。由此可见西汉透光镜与日本魔镜都有透光现象,但透光的原理并不完全相同。
在残余应力作用下造成曲率差异使铜镜透光,不仅通过力学理论计算所得的各处曲率与测量相符(计算从略),而且还可用另一试验得到验证。那就是将已磨成的透光镜将它打碎,或把镜环凿去,即将镜环与镜体分离,这样残余应力被释放,就会发现镜体再也不透光了。再有一个简单的试验也可证实上述的观点,就是把透光镜的个别字迹铣去,也就是将较厚处的厚度减少到与薄处一样的厚度。按前述理论分析,被铣薄的地方与原来就较薄的地方都会一样均匀地拱起,曲率变化也将一致,应不再有透光现象了,结果果然如此。
为了进一步证明引起残余应力的弯矩作用效果,可做一个简单的试验。当阳光照射透光镜时,用四指拿住镜环,同时用大姆指镜钮,结果可发现透光的效果更好。
为此又做了另一个试验,把铜镜搁在一个与镜环直径相同的圆环(见图四),在铜钮的中心加一载荷Q,在镜背的厚处和薄处相对的镜面上,分别测出径向和周向的应变值。可以看出这样的情况:随着载荷的增加,薄处的应变值其递增的速率要比厚处快得多。在一个受弯的构件中,应变是随曲率而变化,也就是说应变值的大小直接反映了曲率的大小,应变能测量,通过应变又能计算出应力,由此就能推导出应力和曲率的计算关系。尽管这种加载方式与实际镜体的受载情况不完全相同,但至少可以说是一个附加弯矩的模拟试验,反映了在镜体上受到模拟的残余应力的作用。加载Q以后,铜镜透光效果提高。这样的试验结果直观地反映了在弹性范围内,镜体在弯矩作用下,能使镜体厚处与薄处曲率差异增大,又一次证明了前述的理论分析符合事实。
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西汉透光镜距今已二千多年了,残余应力能这麼久地保持着而使透光镜仍有透光的效应?经研究,根据金属的物理性能,残余应力会随时间的延续而降低,但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残余应力的释放降低到某一数值以后,变化甚微。更重要的是,原在应力作用下的弹性变形,却转化为塑性变形而固定下来,也就是说,已造成的古铜镜的变形及各处的曲率差异都被保存下来。
磨研是铜镜透光的重要环节
既然具有西汉透光镜相同结构的镜坏,都存在铸造残余应力,那么是否所有这些镜坏只要磨薄到一定时候,都有透光效应呢?事实上,同样的镜坏磨法不同,就有透光与不透光之分。例如,磨研时用力不均匀,镜面各处受力就不均匀,各处磨削的程度也就不一样。有的地方已经磨薄到不能再磨时,而另外一些地方还没有磨薄到可以透光的程度,当然就达不到透光的效果。而采取正确的磨研方法,镜面在磨盘上磨研,当镜体的厚薄各处的刚度小到一定程度时,镜面就明显地拱了起来,造成镜面的曲率差异,从而具有了透光效应。
但又发现在透光镜被打碎后,如前所说有些透光镜再也没有透光现象了。但是也有些透光镜打破后,仍有微弱的透光效应。那么,这一事实可说明残余应力的重要作用外,还有别的影响因素。经我们的分析、试验、计算,认为还有一个磨研时造成的附加弹性应力,也能使镜面拱起。
现可简单地用作图法分析一下理想状态磨镜后的结果:铜镣镜坯开始在磨盘上磨研时,铜镜的球面曲率基本上与磨盘一致(见图五),本应磨出与磨盘完全一致、非常规则的球面,磨盘的曲率半径和镜面的曲率半径都该是R。但实际上,磨到一定程度,镜环就翘了起来,或者说镜面凸起来了,此时镜的平均曲率变为r(见图六)。镜弹起时,有纹饰部分较厚,刚性较大,接近原曲率半径R;无纹饰处弯曲起来,曲率半径接近r值,整个镜面曲率不一致,反射光发散度也有了差别,结果就出现了与镜背纹饰相对应的明暗图像,呈现出所谓透光效果。
为了证明磨镜时镜面变形情况,还作了专门的试验,计算出有纹饰处和无纹饰的势高差f(见图七),结果用雷射光干涉法实测的结果基本相符。
西汉透光镜的透光取决于:
一. 它的结构特征;
二. 在它的特定结构下,残余应力的作用;
三. 一定的磨研技术。
这三者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曲率有微小差异的全凸镜,镜面在阳光的照射下,不同的曲率所反射光集中和分散的程度也不一样,其明暗图像正是镜背纹饰的图案,因此造成了所谓透光现象。
毛增滇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
http://210.240.178.2/science30/disc2/content/1989/00080236/0016.htm
‘捌’ 中国铜镜的历史究竟有多久
中国古代青铜范铸技术从公元前二千年左右形成,在商的晚期后周的早期,青铜冶铸业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标帜而达到高峰。在亚洲大陆上,商周的青铜范铸技术所产生的青铜艺术,堪称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其实,没有先进的铸造技术,青铜艺术的辉煌是难以想象的。正是因为在中国伟大的青铜范铸技术基础上产生了精美的青铜器,才创造出了伟大的"青铜时代"。中国的青铜铸造工艺在商周青铜礼器时上达到辉煌的成就之后,然后在战,汉,唐铜镜继续演绎着其独特的魅力,纵观中国古代青铜范铸技术的发展,我们认为战,汉,唐时期的铜镜让中国魅力四射的青铜铸造艺术真正进入了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中的崇高地位,让中国伟大的青铜浇铸技术登上了光辉的顶点。战,汉,唐时期铜镜的纹饰设计,雕塑工艺,铸造水平,磨砺技术等诸多方面,所达到的技术之精湛,是其他西方古文明同时期铜镜所难以望其项背的。这个时期中国的铜镜大多采用“范铸法”制造。这种方法浇铸难度大,制作成本高,做好很难。由此可知,古代其它三代文明古国当时都在使用和发展铜镜铸造技术方面一直无法突破,所以当今西方国家的收藏爱好者才会佩服我们中国古代的铜镜范铸工艺。
在战,汉,唐之后,铜镜作为古代艺术精品类别之一,由于部分制作技术的失传,从晚唐时期开始在铸造工艺方面衰落。到了宋代,铜镜范铸工艺慢慢失传,然后大量改用翻砂方法铸造铜镜,在浇铸之后往往需要用刀刻等辅助工艺进行在加工,才能保证背面图案清晰。纵所周知,从晚唐时期开始,铜镜的质地与纹饰与战,汉,唐铜镜相比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铜镜质地慢慢从高锡青铜过渡到高铅青铜,大部分铜镜的铸造技术明显没有之前的铜镜纹饰细腻流畅。
所以,宋辽金元时期的铜镜。因为质地及工艺的原因,给人感觉没有战,汉,唐镜那么华美细腻,富丽堂皇。所以很多人都感慨说这个时期的铜镜工艺慢慢走向“没落”。包括学术界也称这个时期为中国铜镜发展史中的“衰落期”。
‘玖’ 西汉魔镜透光之谜,神奇的透光倒影是什么原理
对于西汉铜镜奇特的透光现象,虽经历代中外学者九百多年的研究仍为千年不解之谜。因此,古代流传下来的透光镜都作为稀世珍宝。日本制造有透光效果的魔镜,是在江户以后相当于我国明朝的时候。由于魔镜作为神社或佛龛的神器,所以保存得较好。
西汉千年“魔镜”,阳光一照就能投影见日之光是西汉铜镜,直径7.4厘米,毛重50克。铜镜是古人照面孔用的器物。这件铜镜乍看上去与通常铜镜并无区别,但若以一束阳光照到镜面,反射后投影到壁上,壁上的光斑中就会奇迹般地显现出镜不好的图画、铭文,好像光线透过铜镜,把不好图画、文字映在壁上似的,故称透光镜。又由于在铜镜不好斑纹的外侧有铭文:“见日之光,全国大明”,所以该镜被命名为“见日之光”透光镜。
‘拾’ 西汉魔镜是什么
西汉魔镜
这是一件神奇的“魔镜”,出土于西汉古墓之中,最大的神奇之处在于,当把铜镜对准阳光,反射出来的光斑中,竟会出现镜子背面的影像,周恩来总理在博物馆中看到这面透光魔镜,也百思不得其解,科学家们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更是用了十年时间。
发现过程
透光的说法是从唐代开始的,因为光线好像穿透了金属的镜体,从镜子背面反射出来一样,所以透光镜的称呼就传下来了。古人把这种具有幻术般效应的“透光镜”一直视为“神物”。然而遗憾的是透光镜的制作方法却未能代代相传,至宋代(公元1000年左右)即已失传,宋以后的铜镜就没有发现有透光的。
千百年来历代无数学者试图揭开铜镜透光的神奇奥秘,进行过大量探索和研究,唐代《古镜记》中载:“承日照之,则背上文画,墨入影内,纤毫无失。”宋代着名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世有透光鉴,以鉴承日光,则背纹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宋代周密的《云烟过眼录》中也讲到透光镜“映日则背花俱见,凡突起之花,其影皆空。”金代麻九畴,元代吾丘衍,明代方以智,何孟春,清代郑复光等人的着作中对透光镜都作过描述和探索。
国外对透光镜的研究是从十九世纪开始的。欧州与日本学者,对此也作了不少努力,发表了不少见解,但是无论从古至今,从中到外,谁都未对这个千古之谜给出正确答案,没有人去用实验的方法来证实自己的猜测,更确切地说,还没有人真正复制出与西汉透光古镜完全相同的镜子来。
直到20世纪80年代,上海博物馆和上海交通大学等一批科学工作者遵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通过实验,终于揭开这个千古谜案。
原理
镜体在受到径向压力P和弯矩M(M=RMt)的作用时,在镜体内产生残余应力。由于镜体是一凸面体,在残余应力作用下,镜体有拱起的趋势。不过镜体有一定的刚度,只有当镜体磨薄到一定的程度,抗弯的刚度已显着降低时,这种径向压力和弯矩的作用,才使镜体变形而明显地向镜面一边拱起。镜体各处的厚薄不相同(有纹饰处较厚,无纹饰处较薄,薄处的刚度比厚处小,镜体在拱起时,薄处变形就比厚处大,也就是薄处的凸起程度比厚处大。这就形成了透光镜镜面各处不同程度凸起的全凸镜面。铜镜在磨研时,镜体各处的刚度以不同的速率在不断降低,镜体各处变形的差别越来越大。镜面曲率的差异也愈来愈显着,变成越磨越不平的镜子。镜面的这种曲率差异与镜背的纹饰相对应,因此在阳光照射下反映出的明暗相间的图像正是镜背的图像。
总结
总之,西汉透光镜的透光机理可归结为:“铸造成因,研磨透光。”现流传的“日光镜”和“昭明镜”存世很多,可以认为,它们都具有“透光”的特性,但通过实验,绝大多数都不能透光了,原因是镜面锈蚀,真正能透光的存世甚微,所以现存世的透光镜件件都是稀世之宝。现存世的透光镜镜面形成了一种叫“玻璃廓”的保护层,使镜面平滑光亮,如冰似玉,照人映物,纤毫入内,折射出一种宝光,“玻璃廓”一旦形成,镜面将永不锈蚀。另外,是否有“玻璃廓”也是鉴别透光镜的首要条件之一。 透光镜镜面玻璃廓的成因有专家对此作了专门研究。据《文汇报》1999年12月6日报道:运用凹凸透光原理的古代铜镜制作工艺十分复杂,材料选用严格,研磨周期极长,自然形成表面保护层“玻璃廓”更需一个世纪的光景,因此透光镜一直是宫廷用品,难以流行民间……。这里揭示了“玻璃廓”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自然形成”的,那么,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为什么千千万万面铜镜之中,只有极少的几面形成了“玻璃廓”,而绝大多数形成不了呢?能形成“玻璃廓”的铜镜是否有特殊工艺或材料?
这些都需要我们大家共同进一步去探索,搞清楚这个问题,不仅对考古学而且对金属表面处理都具有极其重要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