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工资结构包括哪些项目
工资结构一般包括五个主要项目:一是基础工资、二是绩效工资、三是工龄工资、四是长期浮动奖励、五是补贴和补助。
1、基础工资。
设立基础工资是为了保障员工的基本生活收入,基础工资的下限一般大于当地最低生活标准线,综合考虑年基本收入和职级,职级较低的员工基础工资占工资收入的比例较高。
2、工龄工资。
设立工龄工资是为了嘉奖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增强公司的凝聚力,工龄工资数额的确定与在本公司连续工龄的数量呈正相关。
工龄工资一般上限设定在10年。企业时刻都有成本控制的压力,人员价值有折旧,培训只能迟缓价值的衰减程度,因此需要鼓励员工适当流动,需要不同的思维方式来创新经营。工龄长短不代表员工实际能力的高低,与公司按照职位价值付酬的理念有冲突,工龄工资的比重一般小于15%,不宜过大。
3、绩效工资。
设立绩效工资相对于年度工资的延迟支付,属于较短周期的绩效激励员工的方式,主要与工作完成的及时性和质量挂钩,具体绩效考核指标可以分为否定性指标、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临时性重点任务指标。
绩效工资由于与考核结果相挂钩,属于不确定的收入,如果浮动比重过大,员工会因为不安全感而增加流动概率,主观上会抵制考核,从而增加考核的难度,并不能通过考核来改善工作绩效。绩效工资综合考虑年基本收入和职级,一般而言,职级较低的员工绩效工资占工资收入的比例较低。
4、长期浮动奖励。
长期浮动奖励可以体现内部收入的公平性,体现员工收入与公司的业绩呈正向关系:公司未完成既定目标时,可以通过降低长浮动奖励的数量来实现;公司超额完成既定目标时,可以通过提高长浮动奖励的数量来实现。
长期浮动奖励具体金额和权重没有限制,但总体上金额和权重不宜过大。长期浮动奖励属于锦上添花,工资收入具有刚性,需要以丰补欠的预留机制,考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金额不宜过大。
5、补贴或补助。
各类补贴或补助属于补偿性质,如果缺失将会影响员工的满意度。补贴或补助属于公司额外的人工成本开支,公司一般会严格控制,具体项目比如有:通讯补贴、交通补贴、午餐补贴、租房补贴等。
计算方法
基础工资=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各种津贴+加班工资。
考核工资=月度考核工资+季度考核工资+年度考核工资。
实行日薪制或者计件制员工按其它办法实行。
❷ 薪酬包含哪些部分
法律分析:1、基础薪酬:是薪酬中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的部分,是维持劳动者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
2、职务(岗位、技术)薪酬:是按照各个不同职务(岗位)的业务技术要求、劳动条件、责任等因素确定的。工作变动,职务(岗位、技术)薪酬也随着变动。
3、年功薪酬:以工龄为主,结合考勤和工作业绩来确定。
4、浮动薪酬:也称业绩薪酬,是根据企业经营效益的好坏、个人的业绩优劣来确定。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十条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❸ 工资结构由哪几部分构成
一般包括五个部分:一是基础工资、二是岗位工资(技能工资)、三是效益工资、四是浮动工资、五是年功工资。
1、基础工资
基础工资即保障职工基本生活需要的工资。设置这一工资单元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维持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基础工资主要采取按绝对额或系数两种办法确定和发放。
2、岗位(职务)工资或技能工资
岗位工资或技能工资是根据岗位(职务)的技术、业务要求、劳动繁重程度、劳动条件好差、所负责任大小等因素来确定的。它是结构工资制的主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激励职工努力提高技术、业务水平,尽力尽责完成本人所在岗位(职务)工作的作用。
3、效益工资
效益工资是根据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职工实际完成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支付给职工的工资。效益工资发挥着激励职工努力实干,多做贡献的作用。效益工资没有固定的工资标准,它一般采取奖金或计件工资的形式,全额浮动,对职工个人上不封顶、下不保底。
4、浮动工资
浮动工资是劳动者劳动报酬随着企业经营好坏及劳动者劳动贡献大小而上下浮动的一种工资形式。形式多样。有利于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促使职工群众关心集体事业。
5、年功工资
年功工资是根据职工参加工作的年限,按照一定标准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它是用来体现企业职工逐年积累的劳动贡献的一种工资形式。它有助于鼓励职工长期在所在企业工作并多做贡献,同时,又可以适当调节新老职工的工资关系。
一般来说,增加年功工资,主要决定于职工工龄的增长,同时还应决定于职工的实际劳动贡献大小和企业经济效益好差。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这一工资单元的作用。
❹ 国有企业的技术员的工资是按什么分配
固定工资和浮动工资
固定工资包括:基本工资,技能工资,住房补贴,医疗补贴。根据职员的职务,资格,学历,技能等因素确定
浮动工资包括:考勤工资,绩效工资,效益工资。项目开发人还有项目津贴
职员工资扣除项目:个人所得税,教育金,缺勤,罚款,代扣补充保险费,代扣住房公积金,代扣社保费
国企五险一金,某些国企五险二金,住房公积金和年终分红,住房公积金根据地区的不同扣除的比例不同,好像扣除比例为15%-20%就算多的了
❺ 技术等级工资制的技术等级工资组成要素
技术等级工资制度由工资等级表、工资标准表和技术等级标准等要素组成,通过对组成要素的分析和量化,给具有不同技术水平或从事不同工作的员工规定适当的工资等级。
1、工资等级表
工资等级表是指规定工资等级数目和各等级之间工资差别的总览表。它表示的是不同质量的劳动或工作之间工资标准的比例关系,反映不同等级劳动报酬的变化规律,是确定各等级工资标准数额的依据。
2、工资标准表
工资标准,亦称工资率,是按单位时间(时、日、周、月)规定的工资数额,表示了某一等级在单位时间内的货币工资水平。按时规定的为小时工资标准,按日规定的为日工资标准,按周规定的为周工资标准,按月规定的为月工资标准。见下表(工资标准表): 职称 职位等级 基本工资 职务补贴 技术补贴 特殊补贴 总经理 ~ ~ ~ ~ ~ ~ ~ ~ ~ ~ 副总经理 ~ ~ ~ ~ ~ ~ ~ ~ ~ ~ 经理、厂长、总工程师、总稽核 ~ ~ ~ ~ ~ ~ ~ ~ ~ ~ 副经理、总经理助理、副厂长 ~ ~ ~ ~ ~ ~ ~ ~ 高级工程师、专员、稽核员 ~ ~ ~ ~ ~ ~ ~ ~ 科长、工程师、主任、经理助理 ~ ~ ~ ~ ~ ~ ~ ~ 副科长、副主任、助理工程 ~ ~ ~ ~ ~ ~ ~ ~ 组长、技术员、管理员 ~ ~ ~ ~ ~ ~ ~ ~ 办事员、副组长、班长 ~ ~ ~ ~ ~ ~ ~ ~ 助理员、代理班长 ~ ~ ~ ~ ~ ~ ~ ~ 实习员 ~ ~ ~ ~ ~ ~ ~ ~ 而按照规定的工资标准支付的工资,是员工完成规定的实际工作时间或劳动定额后所支付的工资,称为标准工资。
3、技术等级标准
技术等级标准又称技术标准,是按生产和工作分类的所有技术工种工人的技术等规范,是用来确定工人的技术等级和工人工资等级的尺度。它包括“应知”、“应会”和“工作实例”三个组成部分。
1)“应知”是指完成某等级工作所应具有的理论知识,也可以规定工人应达到的文化水平。
2)“应会”是指员工完成某等级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技术能力和实际经验。
3)“工作实例”是根据基本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要求,列举不同技术等级员工应该会做的典型工作项目或操作实例,对员工进行培训和考核。
❻ 工资组成部分有哪些
工资组成部分有以下:
1、基础工资,是保障职工基本生活需要的工资。劳动者所得工资额的基本组成,由用人单位根据规定的工资标准支付,较之工资额的其它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稳定性,主要采取按绝对额或系数两种办法确定和发放;
2、岗位工资或技能工资,以岗位权利、责任、劳动条件、劳动强度、劳动技能、重要性等评价要素明确的岗位系数为支付工资报酬的内容,工资多少需要按岗位来转移;
3、效益工资,根据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职工实际完成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支付给职工的工资;
4、浮动工资,是劳动者劳动报酬随着企业经营好坏及劳动者劳动贡献大小而上下浮动的一种工资形式。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六条
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
工资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国家对工资总量实行宏观调控。
第四十八条
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最低工资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报国务院备案。
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❼ 薪资结构包括哪些内容
薪酬结构是由基本薪酬、福利薪酬、各种津贴、薪酬的柔性部分、激励薪酬构成的。
第一,基本薪酬:又叫基本工资,是由职位工资加技能工资两部分组成。职位工资是通过对不同职位的价值进行评价分析后,将其分成若干个等级,并与相应的薪酬对应。技能工资则需要根据任职者本人的学历、功能、能力等因素确定等级,并与相应的薪酬相对应。
第二,福利薪酬:福利薪酬是另一种形式的薪酬,强调对员工的未来提供保障,如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等。该部分薪酬以国家、地区及公司有关规定为准。
第三,各种津贴:各种津贴是薪酬的补充,一些特殊工作、担任企业特殊职务或为企业做出特殊贡献的员工,有权接受的特殊优惠待遇。
第四,薪酬的柔性部分:薪酬的柔性部分是指个人发展、心理收入、生活质量等精神激励这一部分对许多人来说非常重要,这是一种让员工终身收益的薪酬。
第五,激励薪酬:绩效工资全额浮动,按照公司绩效考核标准对每一个员工的工作表现及工作业绩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确定其绩效工资。绩效薪酬将员工的利益和员工个人业绩及公司业绩相结合,体现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充分调动员工潜能。
❽ 工资有哪些组成部分
工资的构成包括:1、基础工资;2、岗位工资或技能工资;3、效益工资;4、浮动工资;5、年功工资。
《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五十三条规定,劳动法中的“工资”是指,用人单位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一般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