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现场急救常用哪六方面技术
常用的现场急救技术包括徒手心肺复苏(即cpr,包括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海姆力克手法(气道异物梗阻急救技术)以及创伤急救技术(包扎、固定、搬运三大技术)。当然你还得会正确地呼救急救中心说明情况。
‘贰’ 现场急救常用技术包括哪些
现场急救总的任务是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和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伤病员的疾苦,降低致残率,减少死亡率,为医院抢救打好基础。经过现场急救能存活的伤病员优先抢救。这是总的原则。为了更好的完成这一光荣艰巨的任务,还必须遵守以下6条原则。。
(一)先复后固的原则是指遇有心跳呼吸骤停又有骨折者,应首先用口对口呼吸和胸外按压等技术使心肺脑复苏,直到心跳呼吸恢复后,再进行固定骨折的原则。
(二)先止后包的原则是指遇到大出血又有创口者,首先立即用指压,止血带或药物等方法止血,接着再消毒创口进行包扎的原则。
(三)先重后轻的原则是指遇的垂危的和较轻的伤病员时,就优先抢救危重者,后抢救较轻的伤病员。
(四)先救后者的原则过去遇到伤病员,多数是先送后救,这样常担误了抢救时机,致使不应死亡者丧失了性命。现在应把它颠倒过来,先救后送。在送伤病员到医院途中,不要停顿抢救措施,继续观察病伤变化,少颠簸,注意保暖,平安到达目的地。
(五)急救与呼救并重的原则在遇到成批伤病员时,又有多人在现的情况下,以较快地争取到急救外援。
(六)搬运与医护的一致原则过去在搬运危重伤病员时,搬运与医护、监护工作从思想和行动上的分家现象。搬运是由交通部门负责,途中医护是卫生部门来协助,好似只有协助之责。
在许多情况下,协调配合不好,途中应该继续抢救却没有得到保障,加之车辆严重颠簸等情况,结果增加了伤病员不应有的痛苦和死亡。这种情况在国内外屡见不鲜。医护和抢救应在任务要求一致、协调步调一致、完成任务一致的情况下进行。在运送危重伤病员时,就能减少痛苦,减少死亡,安全到达目的地。
过去急救是”抬起来就跑”的办法,这一概念在国际范围内已基本上被”“暂等并稳定伤情”这样一种思想所代替。这一稳定方针已经表明可以的效地降低战争与和平时期急救中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在”“暂等并稳定伤情”时,并不是把伤病员搁置不管,而是急救人员在紧张地为马上转送伤病员做应做的打通气道、心肺脑复苏、控制大出血、制动骨折,少搬运中,未经训练者更应该注意。
目前,各先进国家大加强了院外急救和运送工作,如美国目前伤员的运送,从接到呼救信号到送往医院所需只有37分钟左右,大大减少了死亡率,充分说明时间就是生命。
三.急救时间的标准
根据大量急救实践,急救者越早接近伤病员,受伤后急救时间越会缩短,伤病员的存活率就越高。
最佳急救期:伤后12小时内。
较佳急救期:伤后24小时内。
延期急救期:伤后24小时以后。
‘叁’ 简述现代急救的基本技术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急救的基本技术主要包括了创伤急救和心肺复苏两大块内容。
创伤急救包括了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四项基本技术,徒手心肺复苏则是由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三步骤组成的,另外还有如气道异物梗阻的急救海姆力克手法,烫伤、烧伤、冻伤的急救等。
心肺复苏指心搏骤停一旦发生,如得不到即刻及时地抢救复苏,4四分钟到六分钟后会造成患者脑和其他人体重要器官组织的不可逆的损害,因此心搏骤停后的心肺复苏必须在现场立即进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
第十一条 红十字会履行下列职责:
(一)开展救援、救灾的相关工作,建立红十字应急救援体系。在战争、武装冲突和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中,对伤病人员和其他受害者提供紧急救援和人道救助;
(二)开展应急救护培训,普及应急救护、防灾避险和卫生健康知识,组织志愿者参与现场救护;
(三)参与、推动无偿献血、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参与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相关工作;
(四)组织开展红十字志愿服务、红十字青少年工作;
(五)参加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工作;
(六)宣传国际红十字和红新月运动的基本原则和日内瓦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
(七)依照国际红十字和红新月运动的基本原则,完成人民政府委托事宜;
(八)依照日内瓦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的有关规定开展工作;
(九)协助人民政府开展与其职责相关的其他人道主义服务活动。第十三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阻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履行救援、救助、救护职责。第二十七条 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冒用、滥用、篡改红十字标志和名称的;
(二)利用红十字标志和名称牟利的;
(三)制造、发布、传播虚假信息,损害红十字会名誉的;
(四)盗窃、损毁或者以其他方式侵害红十字会财产的;
(五)阻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履行救援、救助、救护职责的;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红十字会及其工作人员有前款第一项、第二项所列行为的,按照前款规定处罚。
‘肆’ 现场急救的内容包括哪些简答题
一般来说,现场急救包括了心肺复苏术、外伤现场急救基本技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以及常见内科急症、常见意外伤害、常见急性中毒、灾难及公共卫生事件等现场急救处置。
‘伍’ 现场急救七大基本技术是什么
现场急救七大基本技术,具体包括两大类基本操作技能,涉及到心肺复苏有3项,涉及到创伤急救有4项,分别是:
一、基础生命支持(BLS),有关现场心肺复苏的基本操作技能共有3项技术,
1、徒手心肺复苏CAB
2、电击除颤D(及心电图识别)
3、复苏药物(及气管插管)
二、基础创伤急救(BTLS),有关创伤的现场急救基本操作技能共有4项,称之为外伤的四大急救基本技,
1、止血
2、包扎
3、固定
4、搬运
(5)张一山现场急救技术有哪些环节扩展阅读:
内伤骨折后注意事项
1、使患者平卧,不要盲目搬动患者,颈椎受伤的患者更不能随意搬动及对受伤部位进行拉拽、按摩。
2、检查受伤部位,对受伤的上肢可以用手帕、布条等悬吊并固定在其胸前,下肢可以与未受伤的另一下肢捆绑固定在一起。
3、开放性骨折,要注意保持伤处清洁,防止感染。
4、做完应急处理后,立即送往医院救治,要注意运送途中不可碰撞受伤部位,避免人为加重伤情。
伤者搬运的注意事项:
1、移动患者前,先检查头、颈、胸、腹和四肢是否有损伤,如果有,应先作急救处理,如止血、固定后再搬运。
2、搬运脊柱骨折的患者,要保持患者身体的固定,颈椎骨折的患者除了身体固定外,还要有专人牵引固定头部,避免移动。
3、用担架搬运患者,一般头略高于脚,但休克患者则脚略高于头,行进时,患者的脚在前,头在后,以便于观察患者的情况;有脑脊液耳漏、鼻漏,头部抬高30度,昏迷患者头偏于一侧。
4、用汽车运送时,床位要固定,防止颠簸,避免刹车是使患者再度受伤、疼痛。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危急重症
‘陆’ 现场急救措施有哪些
遇到出血、骨折的伤病员,救护人员首先要保持镇静,做好自我保护,迅速检查伤情,快速处理伤病员,同时呼叫急救人员。伤员或救护人员按照如下急救措施进行抢救:
止血技术——出血,尤其是大出血,属于外伤的危重急症,若抢救不及时,伤病人会有生命危险。止血技术是外伤急救技术之首。
现场止血方法常用的有四种,使用时根据创伤情况,可以使用一种,也可以将几种止血方法结合一起应用,以达到快速、有效、安全的止血目的。
(一)指压止血法
1、直接压迫止血:用清洁的敷料盖在出血部位上,直接压迫止血。
2、间接压迫止血:用手指压迫伤口近心端的动脉,阻断动脉血运,能有效达到快速止血的目的。
(二)加压包扎止血法
用敷料或其他洁净的毛巾、手绢、三角巾等覆盖伤口,加压包扎达到止血目的。
(三)填塞止血法
用消毒纱布、敷料(如果没有,用干净的布料替代)填塞在伤口内,再用加压包扎法包扎。
重点提示:救护员和志愿者只能填塞四肢的伤口。
(四)止血带止血法
上止血带的部位在上臂上1/3处、大腿中上段,此法为止血的最后一种方法,操作时要注意使用的材料、止血带的松紧程度、标记时间等问题。
重要提示:如遇到有大出血的伤病人,一定要立即寻找防护用品,做好自我保护。迅速用较软的棉质衣物等直接用力压住出血部位,然后,拨打急救电话或场馆急救网点的电话,寻求医务人员的帮助。
包扎技术——快速、准确地将伤口用自粘贴、尼龙网套、纱布、绷带、三角巾或其他现场可以利用的布料等包扎,是外伤救护的重要环节。它可以起到快速止血、保护伤口、防止污染,减轻疼痛的作用,有利于转运和进一步治疗。
(一)绷带包扎
①手部“8”字包扎:它也同样适用于肩、肘、膝关节、踝关节的包扎。
②螺旋包扎:适用于四肢部位的包扎,对于前臂及小腿,由于肢体上下粗细不等,采用螺旋反折包扎,效果会更好。
(二)三角巾包扎
①头顶帽式包扎:适用于头部外伤的伤员。
②肩部包扎:适用于肩部有外伤的伤员。
③胸背部包扎:适用于前胸或后背有外伤的伤员。
④腹部包扎:适用于腹部或臀部有外伤的伤员。
⑤手(足)部包扎:适用于手或足有外伤的伤员,包扎时一定要将指(趾)分开。
⑥膝关节包扎:同样适用于肘关节的包扎,比绷带包扎更省时,包扎面积大且牢固。
重点提示:在事发现场,志愿者遇到有人受伤时,应尽快选择合适的材料对伤病员进行简单包扎,然后急救人员。
‘柒’ 现场急救常用哪六方面技术
现场急救最为常用的六项技术无过是四项基础创伤急救技—止血、包扎、固定、搬运;以及徒手心肺复苏术(包括胸外按压及口对口人工呼吸的联用)。而现在,AED(自动体外除颤仪)的使用也逐渐成为了现场急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捌’ 简述现场急救的五大技术是:什么
简述现场急救的五大技术,那就是必须要及时呼应,而且来说按照相关的规定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