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古代的科学成就有哪些
一、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一)造纸术1.西汉先后出现絮纸和麻纤维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 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2.东汉宦官蔡伦于105年改进造纸术,制作植物纤维纸。(二)印刷术1.隋唐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现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我国印制的《金刚经》卷子。2.宋代雕版印刷业很发达,刻印的书,字体工整。11世纪中叶,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三)指南针1.战国时期发现磁石指南特性,发明“司南”。2.北宋已会使用磁针指南,后来把磁针装在罗盘上,制成指南针用于航海。3.南宋时指南针传到印度、阿拉伯、波斯等国,促进了各国航海事业的发展,并为新航路的开辟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四)火药1.唐朝时《真元秒道要略》一书最早提到了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2.北宋时火药已经广泛在军事上使用,东京设立“广备攻城作”,制造火药和火器;宋仁宗时成书的《武经总要》记载了许多火器的制作方法。3.宋代时发明了“突火枪”,管形火器的出现,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二、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成就1.春秋:《春秋》中“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留下世界公认的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比欧洲早670多元。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欧洲早160年。2.西汉:武帝时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前28年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时世界上最早的太阳黑子的记录。3.东汉: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4.元朝: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郭守敬改进了简仪和圭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授时历》年周期与现行公历同,但早于现行公历300年问世。三、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1.西周:勾股定理载于《周髀算经》。2.春秋:九九乘法表。3.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比欧洲早 一千年。他还为《九章算术》作注。4.清代:蒙古族数学家明安图推出“割圆九术”,将其研究成果整理成《割圆密率捷法》。今天主要给大家总结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天文成就、数学成就这三部分内容,后续我们再学习其他的。⑵ 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有哪些
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主要有有“四大发明”以及水稻栽培、粟作、琢玉等技术“四大发明”是中华文明的一种标志,但我国古代的重要发明创造远不止于此。经过三年调研梳理研究,由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持的《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系列成果日前发布。
《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
的遴选标准为突出原创性、反映古代科技发展的先进水平以及对世界文明的重要影响三个方面。最新推选出的88项“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分为三大类。在科学发现与创造这一类别中,包括了阴阳合历、小孔成像、二十四节气、中国珠算等。
“四大发明”是中华文明的一种标志,但我国古代的重要发明创造远不止于此。经过三年调研梳理研究,由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持的《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系列成果日前发布,推选出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88项。
⑶ 中国的古代科学技术有哪些
1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指中国古代各项科技成果,包括造纸、印刷、纺织、陶瓷、冶铸等。
2 中国古代科技源于生活,而生活需要各种实用技术。造纸、印刷、纺织、陶瓷、冶铸、建筑等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发明创造无不带有鲜明的实用烙印。然而,时代在前行,曾经应用广泛的古代实用技术,今天早已失传或正在消失,需要以现代技术手段复原和再现,以今天的科学道理去揭示和阐述。
⑷ 中国古代重要科技成就有哪些
1,指南针(原来叫指南车)的发明,为世界航海确定方向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青铜的冶炼技术,使得人类从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3,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4,张衡发明浑天仪和地动仪,提高了人类观察天文和观察地震的能力。
5,火药的发明,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6,中国在很早以前就有了陶器和瓷器的制作,推动了饮食文化的发展。
…………
⑸ 中国古代有哪些科技成就
一、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A、科技战略的发展
1、建国初
①建立科研机构:1949年设立中国科学院,郭沫若任院长。
②制定中国科学发展远景规划,以发展原子能、火箭、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为重点。
2、文革期间:中国科技事业遭到严重破坏。
3、文革后
①1978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 ,邓小平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科学技术和知识分子重新得到肯定和重视。
②1985年,科技体制改革开始,推进了科技和经济的结合。
制定863计划、星火计划和火炬计划,提高了我国科技综合竞争实力。
③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标志我国科技发展进入新阶段。
B、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主要成就
1、“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的开发研制。
科学家:邓稼先、钱学森
目的:打破美苏等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①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意义:加强了中国国防能力;为和平利用核能打下基础。
后来先后建成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
②1964年自行设计制造中近程导弹实验成功。
③1960年,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火箭在酒泉发射成功。
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2、航天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①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是中国在世纪之际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②2003年10月15日“神舟”5号飞船载人(杨利伟)航天飞行成功。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袁隆平研究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南优2号)
第二次绿色革命,第五大发明
他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杂交水稻之父)。
意义: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为世界农业科技作出重大贡献。
4、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1983年研制成功“银河1号”
5、生物技术的发展: 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人工合成蛋白时代
⑹ 我国古代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科学技术成就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之略说(包括四大发明)
1、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遥望苍穹(上) 神秘的天体,遥远的星空,千百年来一直是我们的祖先关注的对象.月亮的圆缺代表了什么?太阳的运动轨迹有规律可寻吗?天上恒星有多少,它们的位置又在哪里?一代代的古天文学家们为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留下了无数的发现.陨石,北极光这些天文现象很早就出现在古代的神话里,战国时期的石申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汉代的史官司马迁写了《天官书》,这是对前代天象观测记录的一次总结.
2、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遥望苍穹(下) 汉代以后,中国古代天象观测继续发展.两晋时期的陈卓,建立了全新的星官体系,并用《玄象诗》将其记录下来;到了宋代,流传下来了一副石刻星图,在公元1054年的时候,观测到了一次罕见的超新星爆发,这对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发展意义重大.天象观测记录丰富,古代天文学人才辈出,使得中国古代天象观测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3、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历法的变迁 原始社会,人们发现天象的变化与四季交替存在可循的规律.这个规律成为了古人天象观测的最实际的应用,历法便在百姓生存与贵族统治的双重需求下诞生了.
4、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天象观测工具 古人在观测天象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制造工具的天赋,圭表、漏壶、浑仪、浑象,每一件都显示着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辉煌,尤其是到了宋元时期,中国天象观测仪器制造水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非常遗憾的是,元朝以后,这些仪器的制造水平也停滞不前,随着西方入侵者的隆隆炮声,这些精美的仪器成为中国屈辱历史的见证.
5、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地震档案 中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同时也是地震记录最丰富的国家.打开古代地震档案会发现:有智者超前地发明仪器观测地震,也有勇者身处险境去记录分析地震,更有许多无名史官记录下两千多年的地震资料,让我们有可能分析研究脚下的大地何时会发脾气.
6、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神农沧桑(上) 远古时期,人类靠打渔、捕猎采集着野果为生.农业的产生让人类的脚步踏上了文明之路.从此人类开始了定居、耕种、养殖的生活……
7、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神农沧桑(中) 古老的育种技术……甚至皇帝都亲手做过.富有创意的祖先……是怎样给农作物起名字?悠远的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就近在一日三餐的变化.
8、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神农沧桑(下) 这些我们祖先使用过的工具……是农具?或是武器?无数巧夺天工的农具……可能是一个很普通的老百姓发明的.牛犁的出现……使人类的生产力有了第一次解放.
9、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改变世界的发明:火药(上) 古代医药学家把硝石、硫磺入药治病,而炼丹家却用它来炼制长生不死的仙丹.阴差阳错,仙丹没炼成,倒炼出了火药.刚问世的火药因为各种原因被严格保密,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有人开始用它作法行骗,也有人带者它投身军事,一个伟大的发明终于公诸于世.
10、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改变世界的发明:火药(下) 火药让古老的“石包”发展为今天的“炮”,刀枪剑戟的冷兵器逐渐被各式各样的火药兵器所替代.走上正轨的火药开始广泛介入军事和民用,与此同时,战争和和平贸易却带着它原离故土,向西行进.
11、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东方之光:造纸术 一堆乱麻,一块破布,一张树皮,这些废料却能够造出洁白的纸,纸的发明是中国人最伟大的创造,它使文明可以传承,使知识可以传播.千年来,纸的发展从没有停止过,一张普通的纸,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12、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青铜时代 一个纷争的年代,一段青铜兵器的历史,一把王者之剑背后的故事,本期科学历程将向你娓娓道来.
13、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传播文明:印刷术(上) 印刷术不折不扣的是一种改变历史进程的工艺技术.最先发明的是雕版印刷.但对于它的起源众说纷纭,“肇自隋时,行于唐世,阔于五代,精于宋人”是迄今为止最为人们所接受的种精典说法.隋代佛教的兴盛为雕版印刷的起源与初步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在唐代,印刷术不仅仅用于佛经的印刷,一般书籍,日历印量大增;战乱不休的五代,印刷术却没有停止,而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14、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传播文明:印刷术(下) 宋代对印刷术的发展来讲是一个精彩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伟大的活字印刷术,出现了永载史册的布衣毕升;元代是一过渡性阶段,但王桢发明的转轮排字法离机器印刷只有一步之遥;明朝的豆版印刷流传至今,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印刷术的成熟使清代出现了许多精典的印刷巨着.
15、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指南针史话(上) 指南针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这已是尽人皆知的事实,但是指南针究竟是由谁发明的呢?本片将为你讲述一个关于指南针的神奇故事.
16、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指南针史话(下) 指南针传到西方后,大大促进了西方航海的发展,直接推动了达伽玛、哥伦布的远洋航行,而作为最早发明指南针的中国为什么却讲指南针用于看风水的迷信活动上呢?
17、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辉煌的古船(上) 清朝末期,西方人的铁甲战舰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但是,又有谁知道这些西方的铁甲战舰曾经得益于我们古代船只的发明创造!
18、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辉煌的古船(下) 战船是我国古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大雄伟的战舰让人生畏,为保卫国家立下汗马功劳.但如此辉煌的造船史,为什么到了近现代就没落了呢?
19、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漫话古代桥梁 古桥的历史本来就妙趣横生,更何况中国古人又被加上“古代桥梁工程师”的桂冠.本期节目以拱桥的技术发展为线索,为您描述了中国古代各领风骚的五座桥梁.
⑺ 中国古代的科学成就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有许多领先世界。如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东汉张衡发明的浑天仪和地动仪;南北朝时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的准确数值为小数点后七位数,领先世界;元朝郭守敬发明授时历;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沈括的《农政全书》等等,不胜枚举。
⑻ 古代我国的重要科技成就有哪些
中国经历了灿烂的五千年文明,古代科技源于我们的先辈在世的生活繁衍中的各种实用技术。如造纸、印刷、纺织、陶瓷、冶铸、建筑、桥梁等这些令我们现在都引以自豪的发明创造。它们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为现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许多的思考和延续。下来我们走进历史长河感受我们灿烂辉煌的古代科技成果吧。
我们知道“四大发明”是中华文明的科技标志,但它不足以全面反应我们先辈的科技成就,就突出原创性;反映古代科技发展的先进水平;对世界文明有重要影响这三个方面来看我国古代重要科技创造成就远不止于此。
从大禹治水开始
大禹分九州,利用石器、木器、骨器工具,利用毛草编制绳索等测量工具测量和观察主要山脉、河流。这些可能是我们科技成就的开端。这时已经通过开渠、分洪、修堤,逐步掌握了计算、测量和绘制简单的地图。
夏朝时期
历法。中国传统的天干地支纪年纪日法在夏朝就开始了。是中国最早的历法。当时已能依据北斗星旋转斗柄所指的方位来确定月份,夏历就是以斗柄指在正东偏北所谓“建寅”之月为岁首。保存在《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它按夏历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述每个月中的星象、气象、物象以及所应从事的农事和政事。是已知的有关“夏历”的重要文献。
酿酒(酿造技术)。传说禹的大臣仪狄开始酿造酒,夏后少康又发明了秫酒的酿造方法。夏朝酿好酒、饮好酒变成了一种权力和财力的象征。
制造工具技术。琢磨石器,制作骨器、蚌器,制作木器等各种手工业,并在这些工具上钻孔。以钻孔石铲与石刀为主。各种石器磨制精致,几乎没有钻孔损毁或重钻的现象,表明制作石器的技术已相当成熟。
烧制陶器技术。当时广泛使用了快轮制造技术,而且在烧造方法上,又多采用陶器出窑前的施水法,使陶器多呈灰黑色、灰色或黑色,且又质地坚硬。陶器表面除多施用篮纹、方格纹与绳纹等装饰外,还有精美而细致的指甲纹、羽毛纹、划纹、圆圈纹和镂刻等装饰。品种如炊器、饮器、食器和盛储器等达三十多种。特别是有些造型美观,制作精湛,胎质细腻制陶业大概已成为手工业生产部门。
冶铸技术。夏代就有冶铸青铜器记载。如“禹铸九鼎”和夏启命人在昆吾铸鼎,出土的铸造铜器的遗存可以为证。在二里头文化遗存中有青铜铸造的刀、锥、锛、凿、镞、戈、爵等工具、武器和容器,同时还发现有铸铜遗址,出土有陶范、铜渣和坩埚残片。
⑼ 我国古代科技成就有哪些
1、天文历法方面成就:中国古历采用阴阳合历,即以太阳的运动周期作为年,以月亮圆缺周期作为月,以闰月来协调年和月的关系。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又分成24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
夏代的历法是中国最早的历法,当时已经依据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位来确定月份。保存在《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就是现存的有关“夏历”的重要文献,是中国最早的天文历法着作。
⑽ 我国古代取得的重要科技成就有哪些
我国有哪些古代重要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就不说了,中国人都知道。简单介绍一下除四大发明外,各领域的科技成就。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化繁荣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大量的思想家、哲学家各持主张,到处游说,互相争辩,造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也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农业
这一时期农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铁农具广泛使用。在耕种上开始出现复种轮作。出现农家学派和农业专书。战国时期的农家着作有《神农》和《野老》两书。现存最古老的农书就是《吕氏春秋》(公元前239年)一书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四篇论着。第一篇论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重农思想,后三篇论述了从耕地、整地、播种、定苗中耕除草、收获以及不违农时等一整套农业生产技术和原则。形成了精耕细作的传统。这四篇着作也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思想,注意到了耕耘、施肥等人为因素与土壤、气候等自然因素的辩证关系。
精耕细作的农业培养方式的雏形形成。具体表现为:深耕(利用铁具、牛耕深度耕作)、畎亩(排水防渍方法形成)、慎种(等距全苗的观念)、易耨(中耕除草做得迅速而细致)、审时(适应气候时节以耕种)
手工业
在技术方面,青铜冶铸技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发展到最高阶段。从春秋中期到战国时期,青铜冶铸已经从西周时期比较单一的陶范铸造发展到综合地使用多种金属工艺,创造新的器形、纹饰,达到了新的技术高度。战国中期以后,冶铁技术很发达,出现了三项重大突破:一是生铁冶铸技术的出现。在战国时期,用生铁铸成的农具和手工工具已被广泛应用。但是早期的生铁都是白口铁,碳以碳化铁的形式存在,性脆易折。二是炼钢技术的出现。三是铸铁柔化术的出现。 将成型铸铁器件在高温下进行弱化处理,可得到强度、韧性大为改善的黑心韧性铸铁和白心韧性铸铁,铁器件得以在战国时期广泛应用。
春秋末期大型渠系工程开始兴建,战国时期更加盛行。着名的渠系工程有漳水十二渠、都江堰、郑国渠、邗沟和鸿沟等。这一时期,手工业生产技术也取得了很大进步,内部分工细密和手工业技术的规范化是这一时期手工业发展的突出特点。《考工记》是我国第一部手工业技术规范汇集,它对车辆的制作工艺和规范、弓箭的材料要求和技术要求、乐器的制作和乐音知识等都有了完整的说明。
医学
这一时期中国独特的医学理论初步建立。医学方面出现专门的医学着作。之前的《扁鹊内经》、《扁鹊外经》已经佚失。保留的最早的医学文献就是《黄帝内经》,它是以论述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病因、诊断等作为重点,并包括针灸、经络、卫生保健等。这部着作用问答形式写成,据考证成书大概在战国时期。该着作主要介绍了医学中的整体概念,把人体器官看成一个整体,符合辩证法。并用当时流行的阴阳、五行学说阐述生理、病理、疾病的发生发展。认为人体阴阳相对平衡是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条件,如果失掉这种平衡就会产生疾病。把肝归属于木,心归属于火,脾归属于土,肺归属于金肾归属于水,用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来阐明人体各部分的关系。
一、职业医生和医学专着的出现
在春秋时期,中国已经出现了专职的医生队伍。扁鹊及其弟子子阳、子豹等都是当时着名的职业医生,公元前6~5世纪的秦国还有了专门的宫廷医疗机构。
同时,专门医学着作也陆续问世,如长桑君 的《禁方书》,《五十二病方》、《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也多成于春秋战国之际。战国时,医书的数量已十分可观,《黄帝内经》是其中最着名的。
二、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奠定
随着巫、医的分流和医学研究的开展,春秋战国时期医学理论逐渐形成。如春秋时医和的阴、阳、风、雨、晦、明“六气”致病说,扁鹊言论涉及的“五脏”、“肠胃”、“血脉”、“血气”、阴阳等生理概念,《内经》确立了以脏腑经络气血为核心的医学理论体系,为后世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天文观测技术
从原始的定性描述向定量化研究的转变,世界上最早的星表之一出现——《石氏星表》。
关于五大行星的知识 。测定了几个行星的会和周期。(会和周期就是某一个行星前后两次和太阳在同一方向上或和太阳在相反方 向上所间隔的时间) 发现了火星、金星的逆行现象。甘德还用肉眼发现了木星的卫星。石申则发现日食、月食是天体相互掩盖的现象。
天象观测。关于日食的记录,在这一时期大约有50次,经分析有33次是可靠的。《左传》记载了关于天琴座流星雨的最早记录。《春秋》中记载了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四分历的使用。能够更好地确定节气,确立了阴阳合历的历法形式,产生了24节气的独立创造。
大约在公元前360—前350年间,楚国人甘德写了《天文星占》、魏国人石申写了《星占》,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在技术方面,用天文观测仪器漏壶来测定时间,用圭表观测日影来确定季节。
数学
商代人已使用10进位法,有了画圆和直角的工具。春秋末期的《孙子兵法》里有关于分数的记载,战国时期《荀子.大略》等书中记载了乘法九九表。《墨经》中提到了几何学中的点、线、面、方、园乃至极限和变数的概念。
筹算制度的出现。
组合数学虽是现代数学的分支,它的思想却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春秋时期成书的《易经》便含有组合数学的萌芽。
自然哲学
世界本源问题
自然哲学作为古代科学的一种形态,在春秋战国时期取得了光辉的成果。以墨家、道家以及荀子和韩非为代表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对科学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殷周时期的八卦说和五行说。《管子.水池》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老子提出“道”是“万物之宗”的思想。尹文学派提出了唯物主义的精气说,认为“精”、“气”是世界的本原。荀子进一步发展精气学说认为万物都是由统一的物质性的气所构成。中国的自然哲学家们也曾涉及到物质有没有最小单位或物质能不能无限分割等问题。惠施提出“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即物质的最小单位无内可言。也有人主张物质可以无限分割,提出了“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命题。
关于宇宙的结构
先秦时期的天圆地方说;西周时代的盖天说,盖天说不符合天体的真相,不能解释天体运转的现象。比盖天说进步些的是地圆说;战国时赵人慎到主张“天体如弹丸”;《庄子》对地不动的观念提出疑问;战国末期李斯提出“日行一度”的观念。
实验方法
墨子和他的学生进行了光的直线传播的小孔成像的实验,以及平面镜、凹镜、凸镜的实验,说明了焦距与物体成像的关系。
《墨经》中还用实验方法讨论了衡器一类的杠杆平衡情况,比阿基米德更早注意到距离和平衡的关系。
墨家也很注重概念研究和逻辑推理。对于一事物现提出名词,再下定义,然后解释。但是,当时的实验方法还是定性研究,没有形成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
秦汉到南北朝
从秦汉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这一阶段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中又一个重要的时期。秦汉时期,秦统一了全国,文字度量衡的统一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汉承秦制,使封建制度进一步巩固。全国的统一,不仅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交流而且还能集中人力、物力,从而更好的进行科学技术的研究。
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时期,各对峙政权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大都采取发展生产的措施,促进了生产技术和实用科学的发展。民族大融合促进了科技的交流和发展。
农业
农业上,出现了一系列的农书。着名的有西汉时期的《氾胜之书》该着作把农作物的栽培过程当作一个有机整体来研究,总结了我国北方的耕作制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该书对古代农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他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农业实用科学体系的形成。
手工业
在技术方面,冶铁技术和制瓷技术比较成熟,漆器工艺得到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钢技术的发明,主要有铸铁脱碳钢、炒钢、百炼钢、灌钢等技术。从商周时期的原始瓷器经过1000多年到了东汉出现真正的瓷器。瓷器是从靑秞器演变而来的,早期都是青瓷南北朝时期出现白瓷。秦汉时期的漆器工艺发展很快,工序有很多步,而且技术设施和组织管理都十分完善和严整。
秦统一中国后,开凿了着名的通航运河灵渠。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在汉武帝时期盛极一时。大型的有龙首渠、六辅渠、白渠等。龙首渠穿过大山使用了穿凿隧道的方案,并发明了井渠施工法。六辅渠主要是灌溉郑国渠灌溉不到的地方。
医学
中国独特的医学体系在这一时期形成并迅速发展。从战国到三国是中医医学体系的形成时期。《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理论开始形成的标志。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代表的医学着作,还出现了以《神农本草经》为代表的药学着作。《伤寒杂病论》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的辩证施治原则,使医学理论与医疗实践相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医药学着作,特别对脉学、针灸学、本草学、方剂学方面,如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葛洪的《肘后方》等。使我国医药学体系臻于完善。
汉代也出现了很多名医,如:张仲景、淳于意、华佗等。淳于意辩证审脉,治病多有效验。华佗擅长内、外、妇、儿、各科尤其是外科手术的成就十分有名。
天文观测技术
天文学的发展是这一时期的又一重要成果,东汉着名天文学家张衡对浑天说进行了说明并创制了浑天仪和地动仪,正确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历法方面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历法体系,西汉编制的太初历,对于后世的历法建立了楷模;南北朝时期编制的大明历,首次把岁差的概念引入历法。对于推算太阳所在宿度和节气的精度,有重要作用;东晋虞喜最早发现了岁差,岁差是月亮和太阳对地球赤道隆起部分的振动作用所造成的地轴进动的反应。
在技术方面,在天文仪器的制作上对圭表和漏壶进行了改进,是它们的更加精准。
数学
数学在这一时期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算经十书在这一时期出现,其中最重要的是《九章算术》,该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还流传到朝鲜和日本,对朝鲜和日本古代数学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周髀算经》包括了应用勾股定理进行测量方面的计算,还使用了相当繁复的分数算法和开平方法。
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刘徽、祖冲之等数学家。刘徽对《九章算术》的全部问题作了理论说明,并且发明了“割圆术”开创古代计算圆周率的途径。祖冲之在数学方面取得的最大成果之一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
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的数学,主要是以计算为主,而逻辑论证的思想是不够的。
化学和地学
化学的发展,是以炼丹术的形式开始的。炼丹家了解到物质变化是自然界里的普遍规律。同时在长期的炼丹活动中积累了一些关于无机物可以化合、分解变成其他物质的经验和知识,写下了早期人类化学活动的一页。
地学方面,西汉初年 绘制的地图,使我们可以窥知当时地图绘制的精度、技术、形制等问题,为研究古代地图提供了珍贵资料。
地理着作的编纂,东汉时期,出现了第一部用“地理”命名的地学着作,就是《汉书.地理志》,该书是在封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政治要求下的产物,它既包括有自然地理知识,又包括有人文地理的内容,开创了我国古代特有的地理学模式。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了专门记述水道的地理着作。《水经》和《水经注》,它们以记录水道的来龙去脉作为主要内容,能反映一定的自然地理状况,具有比较高的地理价值,成为我国古代地理学着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隋唐到元代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在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体系之后,到唐宋时期达到了高峰,成为科技史上更加光辉灿烂的一章。唐朝在经济文化上达到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宋代科学技术取得了很大发展。总之不管是在技术上还是科学上中国在世界上均处于领先地位。隋代到元代的社会虽然动荡,但总体上是比较稳定的,农业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国内各民族间和中国和外国间的科技交流有所加强。
农业
农具的改进:隋唐时期,已经使用牛牵引的铁犁,唐代已经普遍的使用灌溉工具,马均的龙骨水车得到推广。
农书的出现:
隋唐时期陆羽的《茶经》是我国最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叶专着。
宋代的《陈旉农书》是我国最早专门总结江南水田耕作的一部小型的综合性农书。
元代的《王祯农书》是对农业机械的发展作了生动的描述。
宋代的《陈旉农书》是一部关于南方水稻栽种技术的专着,宋元时期各种植物谱录纷纷出现,如《桔录》、《荔枝谱》、《菊谱》等,出现了有关甲克类、鸟类和鱼类的专题论文。
在技术方面,农业技术和水利工程得到空前发展,农业技术的改进主要体现在农具的改进上,隋唐时期,南方耕地广泛使用直辕犁改进而来的曲辕犁,水田耕作技术也有所提高。
水利工程方面,南北航通大运河的开凿。封建社会以农业为主,农田水利的兴修在这时期是最发达的,例如浙江的海塘成为抵御海潮侵袭的有效设施。
这一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逐渐传入国外。
医学
这一时期,医疗行政机构已经比较完善。唐代的医药教育制度也应经相当健全。北宋时期,设立了专门的医学教育机构 “太医局” 。还建立了一些带有慈善性质的医疗设施。隋唐时期,有巢元方修撰的《诸病源候论》问世。宋代政府也组织编修本草和方术,最后修成《开宝本草》金元时期中医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形成四大家的医学学说。巢元芳的《诸病源侯论》、药王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将他自己的两部着作均冠以“千金”二字,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中医分科:由唐代的四科发展到宋代的九科,到元代更增加到11科。
隋唐时期的医疗行政机构和医学教育
隋唐政府设有“太医署”和“尚药局”。北宋设立了“太医局“分九科,元代分13科。宋元时期设立医学校,三年考试一次,及格的可以进行会试,录取后可以任医官。
隋唐时期:《诸病源候论》,《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药典。《开元广济方》,《贞元集要广利方》。
宋代:《开宝本草》,《嘉佑本草》,《图经本草》,《证类本草》,《太平圣惠书》,《圣慧选方》。
天文学
天文学上,历法发展的高峰,皇极历、大衍历都在这一时期形成,宋代历法主要体现在一系列天文常数精确度的提高。元代的授时历把我国古代历法推向新高潮。
数学
数学方面,到宋元时期达到高峰,特别是在13世纪下半叶出现了秦九韶、李冶、杨辉、朱世杰等四位数学家。秦九韶的《数学九章》在高次方程的数值解法和一次同余式的解法两个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李冶开创了用代数方法解几何问题的先例。杨辉密切联系当时的社会需要发展实用数学,对各种问题提出简洁算法。朱世杰的《算学启蒙》从初级知识入手,是一部由浅入深的启蒙教科书。
地学
唐宋时期地学知识的发展,体现在地图发展越来越详细,统治者组织人员编修地图。同时从唐代到宋元时期中外交通发达,交往频繁,出现很多域外地理着作。同时对海陆变迁、潮汐涨落、地址矿物也有新的认识。
宋代以后对各门实用科学进行综合研究,沈括的《梦溪笔谈》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明清时期科技
这一时期是中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终结,封建社会进入末期,各种矛盾激化,资本主义萌芽得到发展,西方的科学技术进入我国,封建阶级的保守性并没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同时土地兼并严重,阶级斗争尖锐,科技发展缓慢,但与此同时手工业生产有所发展。
农业
传统农业面临危机,海外新作物的引进和“一岁数收”技术的进步是这一阶段农业的主要特点。农学着作大量增加。有地区性农书,重要的有《沈氏农书》和《知本提纲》。作物栽培学的农书如《稻品》和《芋经》农场经营管理的专书如《补农书》和《农书着实》。救荒的农书如《救荒本草》。除蝗的专书如《捕蝗考》。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一部集我国古代农业科学之大成的学术着作,搜集了农业政策和农业技术各方面的知识。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关于手工业和农业的最宝贵的网络全书之一。对农业和手工业具有重要作用,也传入国外。
医学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一部具有世界学术地位的专着,该书对药物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并传入日本。李时珍共完成了52卷的《本草纲目》,在这部巨着中共叙述药物1892种,书中还附有处方11096条。书中生动描述了药用生物的形态、产地、采集和栽培方法,还精确地论述了蒸馏法及其历史以及水银、碘、高岭土等在医疗中的用途,纠正了前人的某些错误,对世界医药学和生物学都作出了重大贡献。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是继《本草纲目》之后一部比较好的本草书籍。《植物名实图考》是一部科学价值比较高、开近代植物志先声的专着。此外,中医学也有了新的发展,在内科医学方面,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是明清两代的重要成就。外科医学方面,出现了陈实功的《外科正宗》。
在医疗技术上,明清两代的医学家在临床实践中,深入研究了传染病等热性病的病因、特点和防治措施,总结出胃、气、管、血及三焦辨证的论治的医学理论,形成温病学说。另一个成果就是人痘接种法的发明。
地学
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记录了通过观察山水得到的地理知识,他用几乎毕生的精力,历尽艰辛,到祖国各地进行实地考察。他以游记的形式记述了他考山观水所得到的地理知识,特别是关于溶岩、河道的考察结果。他对因高度、纬度不同而产生的气候及其对动植物生态与分布的影响等,都做了很好的论述。
建筑冶金造船
建筑技术普遍提高,到了清明时期中国传统的建筑技术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南北二京宫殿的建筑、园林建筑以及万里长城的修建,都更好的体现了我国的建筑技术
冶金技术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采矿方面,明代已经采取“火爆”法。在明代发明了炼焦法,并改进了鼓风备,增加了冶炼炉的温度,并可以使炉子变大,从而使冶金生产的质量和产量都有比较大的提高。我国也是用火炼锌最早的国家。
明代被称为中国航海家的时代,明代初期我国在航海技术继续保持世界先进水平。郑和下西洋所用的大船一般被称为“宝船”最大的船长有44丈4尺,宽18丈,帆有12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