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蛙泳窄蹬腿伤膝盖吗 蛙泳窄蹬腿怎么练
可能很多人对于蛙泳分为宽蹬腿和窄蹬腿都只是听说过,其实这两种蹬腿技术不管是动作还是速度上面都会有一定的差距,下面就来给大家讲讲蛙泳窄蹬腿会不会很伤膝盖吧。
蛙泳窄蹬腿伤膝盖吗
会有一点伤膝盖,如果本身膝盖不好的话,建议还是少尝试。
窄蹬腿对膝盖有很大的挑战,越窄对膝盖压力越大,所以如果你的膝盖柔韧性不足,最好还是给自己一点余地去蹬较宽的蹬腿。但是,窄蹬腿绝对是想要加快速度的最好手段之一,绝对经济实用,效率爆表。如果你现在的膝盖已经很不好了,那至少在蛙泳这个姿势上,建议还是不要追求速度,就用原始的较慢的宽蹬腿就好。
蛙泳窄蹬腿怎么练
如果你想要追求蛙泳的速度而训练窄蹬腿的话,可以试试看这个练习,当然,一开始上手窄蹬腿的时候,尽量要做足热身,以防姿势还没到位,就对膝盖造成太大的压力。
1、两腿并拢,脚往屁股靠拢。
2、分开两脚掌,向外翻。
3、蹬+夹,脚掌内旋并拢。
蛙泳窄蹬腿练习技巧
1、初步练习,双手扶池边,做漂浮动作练习收腿。
2、收腿的动作是膝盖朝向身体两侧,屈膝收腿,将腿收到和髋关节平行(根据个人的柔韧性)并勾脚尖,冲向身体侧后方准备蹬夹动作。
3、当收腿勾脚尖动作完成时,大腿发力,向身体的侧后方用力蹬水和夹水(力量不要过猛),完成后两腿并拢。重复多次练习。
蛙泳怎么练换气
1.漂浮时微抬手掌
划水后,手臂前伸时,手掌微抬,使水对手掌的反向推动力向后上方,这样有利于身体上浮。可以以蹬壁漂浮为例测试一下效果,漂浮时手掌微抬,抬升的效果非常明显,向前游的速度越快,抬升的力量越大。
2.控制抬头高度和速度
换气要控制抬头高度,并不是抬的越高越容易换气,头抬得越高、重心越高,身体下沉越厉害,但由于手臂动作划水效果差导致身体突然下沉,初学者换气不需要用蛮力,缓慢将头抬出水面,迅速完成吸气动作即可。
3.头部要自然
头部动作是人体运动舵手,头的运动方向和位置直接决定身体的运动位置,头部要放松,漂浮时与头部位置与自然站立式的动作一致,不需要微抬。
4.提升腿部动作效率
完成换气后,腿部蹬夹动作要快,蹬夹动作是蛙泳前进的主要动力来源,蹬夹效果好,能加速前进,加上手掌微抬就解决了下沉的问题,使身体快速浮起来。
⑵ 蛙泳窄蹬腿是哪发力 蛙泳窄蹬腿比宽蹬腿快吗
蛙泳中蹬腿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技术,而蹬腿又分为宽蹬腿和窄蹬腿两种,相信大家都十分好奇,这两种不同的蹬腿技术有什么区别,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蛙泳窄蹬腿是哪发力
窄蹬腿蹬夹是完全一体的,也就是说,其实不是蹬夹,而是向内向后鞭水。
通常我们在初学蛙泳的时候,很多教练会让我们蹬开一点,那其实是因为一开始很多初学者体会不到蹬腿的发力,所以蹬开一点采用宽蹬腿,会比较好上手。但是如果你要快,窄蹬腿绝对是高于宽蹬腿一个台阶的东西,宽蹬腿的横截面过大,大大增加了阻力,而窄蹬腿基本上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所以现在世界上大部分顶尖选手的蹬腿都很窄。其实在美国的游泳圈内,上边这种宽蹬腿的方式,几乎已经被淘汰了,大家都在教你怎么练窄蹬腿,只剩下比较宽的窄蹬腿和足够窄的窄蹬腿,至于先蹬后夹还有脚掌比膝盖还窄什么的,不存在的。
蛙泳窄蹬腿比宽蹬腿快吗
对,窄蹬腿速度更快。
窄蹬腿翻脚后,俩脚踝距离远,发力蹬出去的动作是:向后并同时夹在一起,蹬夹同时,夹水产生动力大,游的速度快。宽蹬腿翻脚后,俩脚踝距离窄,发力蹬出去的动作是:先向两边,蹬直再并拢。夹水几乎不产生动力。
蛙泳窄蹬腿怎么练
我们知道窄蹬腿相对宽蹬腿对水面积小、阻力少,且夹水动力足,所以选择窄蹬腿更好。找个凳子,趴在上面,伸直两腿。
1、两腿并拢,脚往屁股靠拢。
2、分开两脚掌,向外翻。
3、蹬+夹,脚掌内旋并拢。
先分解练习,然后把1,2,动作连贯起来,收腿同时翻脚掌,然后蹬夹。不用再有明显的动作停顿即可。同时,建议练习夹板蛙泳腿,防止把腿蹬太宽。最好用8形板,吻合腿部形状方便夹,浮力也适中。
蛙泳怎么提速
1要游的快必须多游,提高水性,加快动作频率。动作要标准、节奏协调,频率、力量、本身的身体素质都是次要的。首先应该尽量保持身体和水面平行,这样对水的阻力最小。
2蛙泳最主要的推动力是来自手掌的划水和脚掌的蹬水。要在划水和蹬水时让掌心和水接触形成最大的接触面积。在臂部和腿部回收时,要尽量减小对水的阻碍,以免影响前进。
3换气时候要自然,不能硬生生地抬头,若硬生生地抬头,下身肯定会往下沉,这样阻力会更大。多练习蛙泳的节奏,不能匆忙着急使劲倒腾四肢。
⑶ 蛙泳中的宽蹬腿和窄蹬腿的优缺点及区别
区别:
宽蹬腿:收腿膝盖打开宽于脚踝,常见于启蒙平蛙,也是大部分爱好者常用的蛙泳蹬腿。窄蹬腿:收腿膝盖窄于脚踝,常见于波娃,收腿后小腿连贯蹬夹类似一个水滴形。
优缺点:
在宽蹬腿中,膝盖的压力是支撑开合压力,类似于我们陆地上的蹲起,长距离快速有力的宽蹬会导致膝盖正面不适、疼痛。
在窄蹬腿中,膝盖的压力是抗阻力夹合压力,更加的“反人类”外撇并拢,长距离快速有力的窄蹬腿会导致膝盖侧面不适、疼痛。
蛙泳蹬腿对于童子功的运动员来说,他们的柔韧性和肌肉保护能力都更强,不容易受伤,但是大家也都清楚。
蛙泳在正式比赛中最长比赛距离也只有200m,不存在像自由泳一样的800 1500长距离比赛,这也侧面反应了蛙泳并不适合快速长距离竞赛,如果来个1500m蛙泳比赛,钛合金膝盖怕是也要废了。
⑷ 蛙泳方式(类型)有几种
你知道蛙泳有哪些种类呢?下面和我一起了解一下吧,欢迎阅读。
传统型蛙泳
现代蛙泳技术流派之一。又称为正规蛙泳,泛指身体姿势平稳,划臂动作平而宽,臂与呼吸动作的配合和臂与腿动作的配合时机比较早,臂腿作用并重,配合协调紧凑,游速均匀的蛙泳姿势。它是海豚式蛙泳姿势问世以前在国际上流传时间最长的水面蛙泳姿势的总称,故名。 在我国,比较典型的传统蛙泳为“平航式蛙泳”。
美奥型蛙泳
现代蛙泳技术流派之一。出现于上世纪60年代初,以美国运动员亚斯特列姆斯基的技术动作为代表,并且在美,奥相继盛行,成为当时世界蛙泳技术新潮流,故名。它采用宽划臂和窄蹬腿,动作周期短,频率快,配合紧凑,打破了传统蛙泳以腿部动作为主要推进力来源的旧格局,而使世界纪录大幅度提高。
主要特点:
1、划水时采用屈臂高肘技术,使前臂和手掌尽早向下,向后划水,对水面增长,划水效果明显改善;
2、采用跪式鞭状收蹬腿技术,动作幅度小,频率快,运动员蹬腿时犹如在一根管子中游过,故又称“筒式蹬腿”;
3、采取“晚呼吸”,“晚配合”的技术结构,游进时身体姿势较平稳,有利于加大划臂动作的牵引力;
4、臂腿动作紧凑,每个动作循环具有周期短,频率快,配合连贯的特点。该技术的出现使现代蛙泳技术从强调腿的作用转向发挥臂的作用,可以说是现代蛙泳技术发展史的转折点。
田口型蛙泳
现代蛙泳技术流派之一。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初,以日本运动员田口信教的技术动作为代表。 其特点:采用高肘宽划臂结合窄蹬腿和鞭状动作,蹬夹结束时,腰部略有摆动;采用晚呼吸和晚配合,既发扬了美奥型蛙泳所具有的窄蹬腿,快频率的长处,又加强了臂的推进作用。 田口本人于1972年第20届奥运会以此技术在男子100米蛙泳中夺得金牌,并把世界纪录改写为1分4秒94。 但由于在蹬腿时腰部略有摆动,易造成犯规。 此种游法当时曾经引起国际泳坛的争议,故流传不广。
欧洲型蛙泳
现代蛙泳技术流派之一。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在欧洲各国盛行,尤以前苏联,原民主德国和英国选手取得的成绩最佳,故名。 典型代表:21届奥运会男子200米金牌得主,英国运动员威尔基。 此姿势既保持了传统蛙泳身体平稳和强调腿作用的特点,又有如下变化:1,腿部的蹬水效果优于传统蛙泳。由于它强调充分收小腿,使脚跟紧靠臀部,并以此带动屈髋收大腿,形成了髋角约为140~150度,两膝分开比脚稍宽,两脚外翻与身体呈直角的收腿姿势,使半弧形的蹬夹动作具有良好的对水面和弹簧式的作用,因而产生了强有力的推进效果; 2,采用高肘抱水和不超过肩平线的小划臂动作,使上体位置比传统蛙泳略高,便于在平稳游进中自然换气,使身体姿势更具流线型; 3,采取臂腿连续交替的配合方式,即伸臂动作未完成便开始划水,每个动作周期之间几乎没有滑行,故动作连续,游进均匀。
海豚式蛙泳
⑸ 蛙泳技术分析
蛙泳的特点:
1.蛙泳的内部技术结构是四种姿势中最为复杂的。
2.臂腿变化方向多。
3.与其他泳式的差别很大,所以较难掌握好。
4.从水下移臂和收腿会给身体带来很大的阻力,使前进速度骤然下降,身体前进速度极不均匀。
蛙泳技术类型:
1.平式蛙泳。
2.波浪式蛙泳。
平式蛙泳身体的姿势特点:
1.在每个动作周期中,平式蛙泳的身体姿势相对来讲比较接近水平位置。
2.呼吸通过向下低头和向上抬头来完成。
3.在一个动作周期(一次蹬腿一次划手)结束后,有一个短暂的相对稳定的滑行瞬间,此时臂腿并拢伸直,身体较平地俯卧与水面。头略微抬起,身体保持一定的紧张度,以维持良好的流线型。
4.当划水和抬头吸气时,头抬出水面,肩部上升,并开始收腿,但这时身体仍然较水平的俯卧于水面 。
平式与波浪式身体姿势的区别:
波浪式蛙泳的依据:
1.根据几何学原理,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因此人们传统上认为,以直线方式在水中游进是最快的。但是,规则是限制使蛙泳不能持续在水下前进,而人体又不能克服重力在水面上前进。而波浪式运动却可以解决这个矛盾。
2.光和声的传播都是以震动的方式进行的,其速度快且穿透力强。
3.猫科动物的奔跑以迅速而见长,它们奔跑的轨迹也呈波浪形。
4. 波浪的速度受对称性和波长波幅的影响。
5.在对称的条件下,波长越长,波幅越小,速度就越快。
波浪式蛙泳的精髓:
1.“追逐波浪”。
2.肩的动作轨迹从侧面看是对称的波浪形,波浪呈对称形起落,在吸气后没有突然的下落。
3.在运动员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波长越大越好。
蛙泳腿:
1.收腿
2.外翻和蹬夹
3.滑行
蛙泳收腿:
开始收腿时髋关节和大腿、膝关节略微下沉。收腿时同时屈膝屈髋,两膝边向前收边逐渐分开,踝关节伸展,小腿和脚跟在大腿和臀部的后面,在髋关节的投影截面内轻松地前收,以减小阻力。当足接近臀部时停止收腿。
平式和波浪式蛙泳蹬夹的区别:
1.平式蛙泳蹬夹的特点是蹬水路线长,能充分发挥髋关节和大腿肌肉的力量。
2.波浪式蛙泳大腿收腿的幅度不大,蹬水过程呈螺旋状,速度很快,主要利用脚掌产生的旋转产生推进力。腿的蹬夹动作使髋关节升高,协助形成躯干的波浪动作。
3.波浪式蛙泳的蹬夹力量没有平式蛙泳大,但它速度快,频率高,阻力小,前进速度均匀的特点可以弥补其不足之处。
区别对待:
1.踝关节灵活性好的人(脚外翻幅度大)可以采用窄蹬腿,这样阻力小,效果好。但踝关节灵活性差的人需要蹬腿宽一些,以利于小腿的对水面。
滑行:
1.蹬夹结束后,由于蹬夹的惯性作用两腿有一个短暂的滑行阶段。这时两腿应尽量伸直并拢,腿部肌肉和踝关节自然放松,为下一个动作周期做好准备。滑行和收腿时都应注意脚的形状尽量顺着水流,使水流不会突然改变方向。
2.蹬夹后滑行对手臂动作的好处在于,此时手臂正处于划水阶段,如果收腿将使形状阻力增大,破坏手臂的动作动量,而滑行可以避免这种情况。
3.蹬夹结束后腿脚尽快上抬,避免形成较大的形状阻力。
划水:
1.向外划水和抓水。
2.向内划水。
3.伸臂。
夹肘动作是否会削弱推进力?
1.如果两肘的内划早于两手的内划,由于肘关节的内划,手的运动方向就会被迫从向内和向后转变为向内和向前,导致内划阶段提早结束,进入伸臂阶段,从而减小的推进力。
2.如果两肘的内划在手内划之后完成,就可以将推进力保持较长的时间,而且能够减少伸臂过程中的阻力。
波浪式蛙泳的内划和伸臂:
1.借助躯干的协同用力来完成。
2.借助内划产生的向前上的反作用力使胸背部反弓,将上体肩背部拉出水面。
3.当手臂开始前伸时,胸背部从反弓转为向前上方拱起。
划水注意问题:
1.因为手的线速度最大,手的路线应尽量长而伸展。
2.内划时肘关节要收的近一些,路线短一些。
3.肩关节在外划开始时要伸展,内划结束时含胸提肩,为伸臂前冲做好势能准备。
吸气:
1.内划接近结束时吸气,吸气时间较短,伸臂后半段呼气。这样抬头时间短,身体重心和浮心失去平衡的时间短,因而阻力小。
2.波浪式蛙泳吸气不依靠向上抬头开实现,而是随着肩和躯干向上向前的波浪动作,头自然的前伸,露出水面吸气。由于没有突然向上抬头,不会破坏身体前进的动量和身体的流线型,在吸气结束时头还可以通过前摆插入水中减小阻力,引导伸臂和躯干的波浪动作。
平式蛙泳完整配合:
·手臂划水时,腿自然放松伸直,手内划时沉腿屈膝,手向前伸臂到2/3至1/2时快速蹬夹水。
波浪式蛙泳完整配合:
1.配合节奏是“划水~前冲~蹬水”,前冲和蹬水开始之前,此时手和前臂正好在水面上并与水面平行快速前伸。划水和伸臂开始部分时胸背部反弓,前冲时背部上拱。
2.当手臂前伸到3/4时腿开始蹬夹水。此时头和躯干正在前冲,快速蹬夹水能够协助完成前冲并使身体保持在水面上。
3.手腿配合中,手臂的动作速度决定了腿的速度。因为身体前进的起始速度使划水获得的,之后前冲和蹬水动作协同划水使身体前进。
4.划水、前冲和蹬水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形成稳定或加速的波浪动作。
5.如果某一个环节的速度稍慢,就会破坏整个波浪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