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信息技术 > 植物病害诊断有哪些技术

植物病害诊断有哪些技术

发布时间:2023-01-13 07:57:01

1. 植物菌物病害和细菌性病害的诊断技术要点

叶部诊断:1 病斑上有(白色,灰色,褐色,黑色,黄红色等)霉点的是真菌性病害,如轮纹病有轮纹型黑霉点;锈病有黄红色霉点等。2 病斑上(湿度大时)有粘稠液(干燥后,发明亮),或穿孔状的,或病斑腐烂的等没有霉点的是细菌性病害,如细菌性角斑病,腐烂病等。其他部位的诊断:茎蔓和根部症状均有明显区别。

2. PCR技术在植物病害诊断中的作用及其优缺点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建立在此之上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用于体外扩增DNA,在生物学、医学及植物病理学等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PCR技术应用于植物病害的诊断检测,植物病原真菌、细菌、线虫的分类鉴定,克隆基因、鉴定抗病基因以及病原物的定量等方面,具有灵敏、特异、快速、简便等较好的效果,但PCR技术在植物病理学领域的应用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农业相关资讯可浏览 春藤网

3. 怎么对现代植物的病害进行诊断

现代植物病害的诊断应从症状入手,全面检查,仔细分析,下结论要留有余地。首先仔细观察病植物的所有症状,寻找对诊断有关键性作用的症状特点,如有无病征,是否大面积同时发生。其次是仔细分析,包括询问和查对资料在内,要掌握尽量多的病例特点,结合镜检、剖检等全面检查。自然界里变化万千,典型症状并不真是典型,例外的事是常有的。因此,诊断的程序一般包括:①症状的识别与描述;②调查询问病史与有关档案;③采样检查(镜检与剖检等);④专项检测;⑤逐步排除法得出适当结论。

柯赫氏法则(Koch’sRule)通常是用来确定侵染性病害病原物的操作程序。具体内容:①在病植物上常伴随有一种病原生物存在;②该微生物可在离体的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化而得到纯培养;③将纯培养接种到相同品种的健株上,表现出相同症状的病害;④从接种发病的植物上再分离到其纯培养,性状与原来微生物记录相同。如果进行了上述4步鉴定工作,得到确实的证据,就可以确认该微生物即为其病原物。但有些专性寄生物如病毒、植原体、霜霉菌、白粉菌和一些锈菌等,目前还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可以采用其他实验方法来加以证明。

柯赫氏法则同样也适用于对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只是以某种怀疑因素来代替病原物的作用。例如当判断是缺乏某种元素引起病害时,可以补施某种元素来缓解或消除其症状,即可确认是某元素的作用。

4. 植物病害怎么诊断

一, 知天、知地、知作物:做到三知方可入门。

二, 知根、知茎、知叶、知果:做到四知方能知大局。

三, 看尖、看叶、看花、看果、看茎、看根:做好六看方诊断

四, 扒根、抓叶、灼病而闻:可断定是病非病。

注:用防风打烧机烤“病害”部分,马上闻气味:

酸味者是真菌病害,臭味者为细菌性病害,又酸又臭者是真、细菌混合性病害,烧焦羽毛味者病毒性病害,有青叶味是日灼、除草剂、缺水、冻害、高温等引起的不是病害。

概述:植物受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扰后,内部的生理活动和外观和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状态即生病,寄主植物本身的不正常表现称为病状。 病原物在病部的特征性表现称为病症。
(一)病状:主要分为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五大类型。

1、变色
植物生病后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颜色称为变色。原因:由于叶绿素或叶绿体受到抑制或破坏,色素比例失调造成的。变色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
A,褪绿和黄化:整个植株、整个叶片或其一部分均匀地变色,褪绿是由于叶绿素的减少造成的,变色规律:嫩绿、浅绿色、浅黄、黄、白、灰、红、褐、紫、黑、干枯死亡。 成因如下:缺肥(N、P、K、Mg、Ca、S)、旱、涝、冻、日灼、缺多微素、氯危害、除草剂、药害、肥害、病害…..

B,非均匀变色:主要表现在叶片(反、正二面)、果面(阴、阳二面),由深绿、浅绿、黄绿、黄色、无色、白、红等色组成。表现为:

a)部位相间而形成不规则的杂色,不同颜色部位的轮廓是清楚的。

b)变色部位的轮廓不很清楚,就称作斑驳。成因如下:缺多微素、病毒病、根腐病、冻、日灼、

镁危害、除草剂、药害、肥害、病害…..

2、 坏死

指植物细胞和组织的死亡。原因:通常是由于病原物杀死或毒害植物,或是寄主植物的保护性局部自杀造成的。
表现: 坏死在叶片上常表现为坏死斑和叶枯。坏死斑的形状、大小和颜色因病害而不同,但轮廓都比较清楚。有的坏死斑周围有一团变色环,称为晕环。大部分病斑发生在叶片上,早期是褪绿或变色,后期逐渐变为坏死。
病斑的坏死组织有时可以脱落而形成穿孔症状,有的坏死斑上有轮状纹,这种病斑称作轮斑或环斑。环斑是由几层同心圆组成的,各层颜色不同。类似环斑的症状,有叶片上形成的单线或双线的环纹或线纹,形成的线纹,表皮组织坏死的则表现为蚀纹。
叶枯是指叶片上较大面积的枯死,枯死的轮廓有的不像叶斑那样明显。叶尖和叶缘的大块枯死,一般称作叶烧。
植物叶片、果实和枝条上还有一种

1/3页

称作疮痂的症状,病部较浅而且是很局限的,斑点的表面粗糙,有的还形成木栓化组织而稍为突起。
植物根茎可以发生各种形状的坏死斑。幼苗茎基部组织的坏死,引起所谓猝倒(幼苗在坏死处倒伏)和立枯(幼苗枯死但不倒伏)。木本植物茎的坏死还有一种梢枯症状,枝条从顶端向下枯死,一直扩展到主茎或主干。
果树和树木的枝干上有一种溃疡症状,坏死的主要是木质部。病部稍微凹陷,周围的寄主细胞有时增生和木栓化,限制病斑进一步的扩展。成因如下:N、P过量,缺多微素、病毒病、冻、日灼、砷危害、除草剂、病害…..
3、 腐烂

指植物组织较大面积的分解和破坏。原因:由于病原物产生的水解酶分解、破坏植物组织造成的。
表现:
腐烂与坏死的区别:腐烂是整个组织和细胞受到破坏和消解,而坏死则多少还保持原有组织和细胞的轮廓。
干腐:组织腐烂时,随着细胞的消解而流出水分和其他物质。如细胞的消解较慢,腐烂组织中的水分能及时蒸发而消失则形成干腐。
湿腐:指细胞的消解很快,腐烂组织不能及时失水则形成湿腐。
软腐:主要先是中胶层受到破坏,腐烂组织的细胞离析,以后再发生细胞的消解。
根据腐烂的部位,分别称为根腐、基腐、茎腐、果腐、花腐等名称。
溃疡、流胶的性质与腐烂相似,是从受害部位流出的细胞和组织分解的产物。 N、P过量,缺多微素

5. 植物病害诊断步骤

病害诊断的程序一般包括:

(1)仔细观察发病植物的所有症状,包括植物病状如变色、坏死、腐烂、萎蔫和畸形,以及病原物的病症如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颗粒体等,寻找对诊断有关键性作用的症状特点,是否大面积同时发生等,进行症状的识别与描述。

(2)仔细分析,包括询问和查对资料在内,要掌握尽量多的病害特点,调查询问病史与有关档案。

(3)采样检查结合必要的镜检、剖检等全面检查,专项检测。

(4)逐步排除法得到适当结论,判断出植物病害的类别:是侵染性病害还是非侵染性病害,如是侵染性病害的是由哪些病原物引起的,如是非侵染性病害的是由外界伤害还是由营养元素缺乏引起的,是缺什么营养元素引起的等。

6. 花卉病毒类似病害的诊断和鉴定方法有哪些

植原体、螺原体等无壁菌门的原核生物造成的植物病害与植物病毒产生的症状相似,无病症表现,因此,它们又叫病毒类似病害。花卉上比较常见的是植原体病害,因此我们介绍一下植原体病害的诊断和鉴定。

1 超薄切片,电镜下观察植原体

方法如植物病毒的超薄切片和电镜观察。

2 抗生素治疗诊断

用四环素、土霉素和金霉素等对受病植株进行叶面喷施和灌根,植原体对这几种抗生素敏感,病害症状可以得到缓解。而植物病毒对抗生素不敏感,如果施用,对病害无效。

3 植原体PCR检测

根据植原体的共同保守序列,用植原体16S rRNA基因通用引物R16mRl/R16mF2进行植原体直接PCR扩增,可扩增到植原体的特异扩增带。

还可以将直接PCR产物分别稀释40倍后,引物换为R16R2/R16F2进行巢式PCR扩增,可得到与引物设计相符的植原体的特异扩增带,说明为植原体病害。

这里以仙人掌植原体丛枝病的PCR检测为例,介绍植原体的PCR检测技术。

实验操作如下:

Ⅰ.总核酸提取

(1)取0.3g植株幼嫩组织,用液氮冷冻后充分研磨成粉状。

(2)移入含有0.6ml预热到60℃的CTAB DNA提取缓冲液中,在60℃水浴中温浴30min。

(3)加入等体积酚∶氯仿∶异戊醇(25∶24∶1),抽提30min。

(4)12000r/min离心8min,取上清液,重复(3)、(4)步直至蛋白质除尽。

(5)加入氯仿∶异戊醇(24∶1),抽提30min,12000r/min离心8min,取上清液。

(6)加入等体积预冷的异丙醇及1/10体积的醋酸钠(3mol/L,pH5.2),混匀,-20℃保持至少30min,14000r/min离心10min,使核酸沉淀。

(7)用70%乙醇洗涤2次后,.真空干燥。

(8)沉淀溶解于100μl TE缓冲液中。

(9)取10μl DNA经0.7%琼脂糖凝胶电泳后观察结果,计算DNA浓度。其余于-20℃冰箱中保存备用。

Ⅱ.PCR扩增

参照Lee所报道的植原体16S rRNA基因通用引物对R16mF2/R16mRl序列和R16F2/R16R2序列合成引物,引物序列如下:

R16mF2:5′-CATGCAAGTCGAACGGA-3′

R16mRl:5′-CTTAACCCCAATCATCGAC-3′

R16F2:5′-ACGACTGCTGCTAAGACTGG-3′

R16R2:5′-TGACGGGCGGTGTGTACAAACCCCG-3′

引物溶解于适量灭菌水中至终浓度为10μmol/L。

直接PCR(Direct-PCR):

(1)取一PCR薄壁管,依次加入下列试剂

10×PCR反应缓冲液 5μl

5mmol/L MgCl2 4μl

2.5mmol/L dNTP 4μl

R16mF2(或R16F2) 3μl

R16mRl(或R16R2) 3μl

4U/μl 1TaqDNA聚合酶 1μl

模板 2μl

加入双蒸水至终体积为50μl,混匀并加入30μl石蜡油。

(2)PCR扩增。反应循环为95℃预变性5min;95℃变性30s,55℃退火1min,72℃延伸90s,35个循环后于72℃保温10min,4℃冰箱中保存。

(3)取5μl PCR产物于1%琼脂糖凝胶检测PCR扩增结果。

巢式PCR(Nested-PCR):

将用引物对R16mF2/R16mRl扩增的直接PCR产物按1∶40比例稀释后,作为反应模板,引物对换为R16F2/R16R2,退火温度升高至60℃,其余反应条件同直接PCR。

Ⅲ.结果

用植原体16S rRNA基因通用引物R16mRl/R16mF2进行植原体直接PCR扩增,可扩增到一条约1.5kb的特异扩增带(图1)。通过实验,用泡桐丛枝作为植原体的阳性对照,检测出YNOl样品(仙人掌品种珊瑚枝丛枝)和YNO2(仙人掌品种堆罗汉丛枝)为植原体病害。其他YNO3(仙人掌品种猪耳掌丛枝)、YNO4(仙人掌品种金狮子丛枝病)、YNO5(仙人掌品种青海波丛枝)不是植原体病害,可能为品种的特性。

图1 直接PCR扩增结果

7. 林木病害诊断是什么

(diagnosis of tree diseases)

(李传道)

对一种林木病害的致病原因作出的判断。

林木病害诊断方法

①症状观察诊断法:各种林木病害常具有特征性症状,特别是比较常见和熟知的病害,一般根据症状就能作出正确的诊断。症状表现的部位有时并不一定是植物受侵的部位,例如梢枯可以是枝梢直接受病菌侵染所致,也可能是由于根病或维管束病的影响。有时,不同的病原可以引起相同的或相似的症状,如树干溃疡的病原可能有日灼、冻害、真菌或细菌。故单凭症状很难作出准确的诊断。②病原物检查诊断法:林木侵染性病害的病组织内,都有病原物存在,病原真菌还常常在病组织表面形成子实体。根据病原物的存在及其形态作出诊断,是较为可靠的方法。但有时在植物病部存在的菌类可能只是次生的或腐生的生物,或是寄生的但是不致病的生物,因此还要进一步证明它们的致病性。③病害诱发诊断法:人为地使某种可能的致病因素作用于健康植株,并给予适当的发病条件诱使发病,观察其症状同自然发病症状是否相同,从而对自然发病的病原作出判断。病害诱发试验一般按照柯赫基本原则采取如下步骤:将病原物自植物病组织中分离出来;将分离得的病原物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并进一步纯化得到纯种;将病原物的纯培养人工接种到健康的寄主植株上,并给以适当的发病条件使其发病,病害的症状应与自然发病植株的症状基本相同;从人工接种发病的病组织中再进行分离,应得到与接种物相同的病原物。这些步骤概括为分离—培养—接种—再分离。但人工诱发病害因种种原因有一定局限性,例如有些病原物难于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有时对某种病害的发病条件还不清楚,接种就不易成功等等。④病害治疗诊断法:用对某些病害有特效的化学物质给诊断对象进行治疗,如有明显疗效,即可对该病害的病原作出判断。例如类菌质体对四环素族的抗菌素很敏感,用四环素处理类菌质体病害的病株,能有效地抑制症状的发展。这种特性可以作为诊断类菌质体病害的根据之一。⑤血清诊断法:植物病原细菌对同种细菌的抗血清有凝集反应。在待鉴定的菌种的培养物中加入已知菌种的抗血清,如有凝集反应,即证明它们是同一种。血清法也用于病毒病害的诊断。⑥其他诊断法:许多植物病原细菌各有其专化的噬菌体,用已知的噬菌体处理待检细菌,如有噬菌作用,即可作出鉴定。随着生物化学和植物病态生理学的发展,发现不同的植物病害在生理生化上有特异的反应,如同功酶的差异等。这些特异性反应将来可能成为植物病害诊断的重要依据。

诊断方法的运用

在林木病害诊断中,对不同的病害,可以运用上述方法的一种或多种。

林木真菌病害除表现特征性症状外,大多数病害到后期会在寄主病部出现病原菌的子实体。用显微镜检查子实体的形态,即可作出诊断。对那些专性寄生的和强寄生的病原真菌,这种诊断是很可靠的。但有些真菌不容易产生子实体,或者当病植物上出现的是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弱寄生真菌的子实体时,就必需按柯赫基本原则进行诱发试验,以证明它们的致病性。林木细菌病害的症状特征是叶上病斑常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外围有半透明晕环。因病组织中有大量细菌存在,所以将一小块病组织放在载玻片上的水滴中,在显微镜下可见大量细菌自病组织中向水里扩散呈云雾状。病死的组织中也可能存在腐生细菌,要作出正确的诊断,进一步按柯赫基本原则进行诱发试验是必要的。

林木病毒病害、类菌质体病害和类立克茨细菌病害的症状特征是表现花叶或黄化,花器叶化、萎缩,枝条簇生、衰退等。用电子显微镜检查病组织超薄切片,可发现存在于韧皮薄壁细胞中的是病毒粒体,存在于筛管细胞中的是类菌质体细胞,存在于木质细胞或筛管细胞中的是杆状类立克茨细菌,但须用病害诱发试验证明传染性。这些病害的诱发通常用嫁接传染法,即将带病的枝条、芽或树皮嫁接到健康的植株上,观察健康植株是否发病并表现同样症状。也可用菟丝子传染法使菟丝子先在有病植株上寄生,然后伸展到健康植株上寄生,这些病原物即可通过菟丝子进入健康植株而发病。此外,类菌质体对四环素很敏感,对青霉素则否;类立克茨细菌对两者都敏感。病毒则对两者都不敏感。因此,用四环素及青霉素处理病株,观察对症状是否有抑制作用,可将三类病原物所致的病害区别开。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比较复杂。从症状上很难将它们同侵染性病害区别。但非侵染性病害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常有一定的规律性。许多非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常同气象的变化有直接联系,例如晚霜害多在春季寒潮过后晴朗无风的夜晚发生;工矿区的烟害常在低气压的气候发生;涝害多在雨季发生等等。有些非侵染性病害的分布范围与地形、地势及土质等有较密切关系,例如刺槐缺铁症多在盐碱性土地上发生;杉木黄化病多在排水不良或土壤瘠薄的土地上发生等等。有些病害同树木本身的部位也有关系,例如苗木的日灼病多发生在苗木基部的西南面;树干冻裂也以西南面和南面为多;因冻害或干旱引起的叶枯病多自叶尖、叶缘开始发生等等。有些非侵染性病害在其分布的范围内往往在一个短时期内同时发生,即使发生之后,也不再扩展蔓延。而大多数侵染性病害常有一个从轻到重、从少到多、从点到面的发展过程。非侵染性病害还可以用诱发试验或治疗试验来诊断。空气污染所致的病害可以用SO2、SiF4等有毒气体在容器中处理植株枝叶,看所引起的症状是否与自然发病的相同。缺素症可以用不同的微量元素喷射或注射,看哪一种元素有治疗效果,即说明该病为缺这一元素的结果。由于土壤不适条件所致的病害,可将有病植株移植于无病区土壤中,常常可以恢复健康。

8. 简述常用防控植物病害的主要技术有哪些

植物检疫、抗病育种、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

9. 谈谈植物病害的诊断及防治。

植物病害的诊断目前主要是根据病害的外部特征、表现去判断。比如作物病害主要分为真菌性、细菌性、病毒性、生理性病害,各病害表现的病症不同。
一、真菌性病害
会产生不同形状的病斑,病斑上产生不同颜色的霉状物或粉状物,无臭味。
二、细菌性病害
1、叶片上病斑无霉状物或粉状物,而且病斑处很薄易破裂或串孔。
2、根茎叶易腐烂,有臭味。
3、果实上有疮痂,果实表面有小突起。
4、根部尖端维管束易变褐色。
三、病毒性病害
主要表现在嫩叶上,种类虽少,但危害大,易得难治。
1、花叶病毒:叶片皱缩,黄绿相间,金黄易凹,深绿易凸。
2、厥叶型:叶片细长,叶脉上冲,呈线状。
3、卷叶型:叶片扭曲,向水弯曲。
4、条斑型:在西红柿要成熟果实上,出现青白色,渐变铁锈色,不易着色,果实皮里肉外有褐色条纹。辣椒果尖端向变黄色,在变黄部位出现短的褐色条纹。
四、生理性病害
不具传染性。易出空洞果、畸形果、落花落果、花打顶、自打顶,叶片黑厚而小浓绿、易老化、干枯。

10. 如何进行植物病害诊断和鉴定:

进行植物种植,传统的就是除草、浇水和防治病虫害,那么植物病虫害应该如何去防治呢?首先要知道如何辨别别植物病虫害,我们生产的植物病害检测仪可以迅速的将植物病虫害进行鉴别,不过这是建立在知道植物病虫害的发病机理上的,下面我们一起看下植物病虫害是如何被引发的。 一、非传染性病害:植物在不适宜的土壤上,或是遇到不适合的气候、水分、肥料过多过少等所引起的病害。如甜菜地里如果土壤中缺乏微量元素“硼”,就要引起甜菜根变黑腐烂,叫做缺硼病。这一类的病害不会传染蔓延,所以叫做非传染性病害。 二、传染性病害:是由病菌侵害发生的,能够传染,所以叫做传染性病害。这类病害种类最多。引起传染性病害的病菌大多数为真菌,其次就是病毒和细菌,以及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等。植物得病后,一般常见的症状有:变色、斑点、矮化、丛生、黄化、坏死、腐烂、萎蔫、缩叶、缩果、扭曲、瘤肿、畸形等。叶面上有时布满霉状物(黄色、红色、绿色等)、黑粉状物、白粉状物、锈状物以及小黑点等颗粒状物。 传染性病害中,由于病原菌不同,植物生病后,外部的形态改变也不一样,而且同一种寄生物在不同的植物上或者在同一植物的不同发育时期,以及受环境条件的影响,都可表现不同的症状。相反,不同的寄生物也可能引起相同的症状。因此,对植物病害除分析发病的原因外,还必须进一步鉴定病原生物,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对植物病害的诊断方法一般采用以下几个步骤: 1.症状诊断:在诊断植物病害时,首先进行症状观察,根据症状特点,区别病害还是伤害。伤害是没有病变过程,病害是有病变过程的。如果是病害,还要区别是非传染性的,还是传染性的病害。在观察症状时,一般用扩大镜或用肉眼观察病株的外部表现,当外部症状不明显时,再进行病理解剖,检查内部症状。由于各种病害在田间的发生和发展其表现有一定的规律,因此在观察植物病害的症状时,应特别注意:(1)病害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多;(2)病害发展和在田间的分布;(3)发生时期和植株生育期;(4)受害寄主和部位位;(5)栽培管理方法等。 病毒病害与非传染性病害容易混淆,因为病毒病害在外表看不出病症,区别病毒病与非传染性病害,除根据有无传染现象外,还可根据病害的发生特点。非传染性病害在田间大都是普遍、均匀、成片发生,发病地点与地形土质或环境条件有关。病毒病害在田间多是分散发生,在病株周围可找到健株,其症状除呈现花叶、黄化或矮缩畸形外,还常与传毒昆虫的活动有密切关系。 2.病原鉴定: 鉴定病原是对植物病害进行诊断最可靠的方法。对不同性质的炳原必须采取不同的鉴定方法。(1)非传染性病害的病原鉴定 在对养分、水分、温湿度和厌围环境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可进行化学诊断,就是将有病的植物榨出液或病土进行分析,测定矿物营养(如氮、磷、钾、硫、铁以及其他微量元素的含量),是否符合健康植物的标准,并查明所缺元素。其次还可以进行人工诱发试验,如水培法和砂培法,人为的提供可疑的类似条件,观察是否发病。(2)传染性病害的病原鉴定①病毒病害的病原鉴定 病毒病害的病原用普通显微镜观察不到组织病变。目前在电子显微镜还不普及的情况下,多采用人工接种试验来验证。人工接种试验是用病株汁液磨擦接种、嫁接、昆虫传染等方法。同时还可以根据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如传播方法、寄主范围、寄主反应、体外保毒期、稀释终点以及血清方法等来区别病毒的种类。有些植物病毒还可以采用指示物进行鉴定。②细菌病害的病原鉴定 对细菌病害的病原鉴定,多采用“细菌溢”的方法。具体是切取小块病组织制片,放载玻片于显微镜下检查,如觉现有“细菌溢”从病组织(维管束)涌出,即可勿步确定为细菌病害。如果鉴定细菌的种类,就可进行革兰氏染色,通过阳性和阴性反立来区别。此外还可以进行分离培养,获得较纯的培养菌种,然后通过伤口或白然孔(水孔、皮孔、气孔等)人工接种,来确定细菌的种类。 目前,对细菌病害病原的鉴定,较迅速准确的方法是采用血清反应。具体方法是取一定病原的细菌液少许放载玻片上,然后加入某种用生理盐水稀释过的“抗血清”,如果两者产生“凝集”即证明是某细菌病害的病原。例如鉴定马铃薯环腐病的病原菌时,可将已培养好的环腐病细菌液注射到兔子体内,然后抽取兔子血液,使沉淀后取上部的血清(即抗血清),用生理盐水稀释后放载玻片上,与被怀疑为马铃薯环腐病的病原细菌掖混合,如产生“凝集”,即证明为环腐病病原。否则为非环腐病病原。③真菌病害的病原鉴定 鉴定真菌病害,一般常用的方法是挑取病株组织上的菌丝或子实体制片,然后置显微镜下观察病菌的形态、特征、色泽、大小、结构等。其次是采用分离培养和接种试验。分离培养是切取小块病株组织经表面消毒和灭菌水洗后,移到一定的培养基平板上,在一定的恒温下培养,几天后观察菌落、菌丝体、无性抱子、有性抱子等形态、色泽。接种试验应根据真菌病害不同的侵染类型,将病菌抱子进行拌种、花器接种、土壤接种、涂抹接种或将抱子棍悬液进行喷雾接种。④线虫病害的病原鉴定 植物受线虫为害后,多在受害部位产生虫廖或膨胀的形态变化,剖切虫瘦或膨胀部分用针挑取内部含有物制片,然后放显微镜下观察有否线虫及形态特征。有些线虫病并不引起植物形态变化,可采用漏斗分离法和叶片染色法进行检查,作出诊断结果。
阅读全文

与植物病害诊断有哪些技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商怎么做人脉代理 浏览:357
怎么去龙洞华侨职业技术学校 浏览:299
你是如何获取租房信息的 浏览:931
代理费多少钱什么意思 浏览:189
安信证券交易界面怎么显示 浏览:183
东阳卖狗的宠物市场在哪里 浏览:98
不当交易检察官最后怎么样了 浏览:964
xbox怎么交易 浏览:296
交易猫如何100退款成功 浏览:993
高中生信息泄露有什么后果 浏览:330
如何构建企业信息利用 浏览:976
线上怎么销售产品图片 浏览:14
电脑股票交易明细按哪个键 浏览:365
注塑产品如何开机 浏览:990
建设银行普通信息卡是哪个 浏览:369
电商黑马技术有多少 浏览:963
三圣花乡花市场搬到哪里去了 浏览:294
口腔医学技术多少人学 浏览:314
权健产品什么时候重新上市 浏览:638
做电商怎么跑市场 浏览: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