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信息技术 > 隐身技术是怎么做出来的

隐身技术是怎么做出来的

发布时间:2023-01-08 13:08:04

Ⅰ 什么叫隐身技术目前隐身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隐形技术(stealth technology)俗称隐身技术,准确的术语应该是“低可探测技术”(low observable technology)。即通过研究利用各种不同的技术手段来改变己方目标的可探测性信息特征。

主要技术

采用独特的外形设计和吸波、透波材料,以降低飞机对雷达波的反射;降低飞机发动机喷气的温度或采取隔热、散热措施,减弱红外辐射。

美国的F-117A隐形战斗轰炸机(现已退役)、B-2隐形轰炸机已经装备部队,正在研制的F-22隐形战斗已于2005年服役。

(1)隐身技术是怎么做出来的扩展阅读;

隐形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战略和战术防御系统提出了严峻挑战,迫使人们考虑如何摧隐形身兵器并研究反隐形技术。

隐身技术与反隐形技术的发展,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无论哪一方有新的突破,都将引起另一方的重大变革。反隐形技术的发展方向是:综合运用,系统综合(集成),开发新的反隐形技术理论。

由于隐身技术的研究主要是针对雷达探测系统的,所以,反隐形技术的发展重点也是针对雷达的。雷达实现反隐形的技术途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提高雷达本身的探测能力;2利用隐形技术的局限性,削弱隐形兵器的隐形效果;3开发能摧毁隐形兵器的武器。

Ⅱ 什么是隐身技术 隐身技术的介绍

1、隐身技术是低可探测技术,俗称隐形技术。

2、即通过研究利用各种不同的技术手段来改变己方目标的可探测性信息特征。隐形技术涉及到电子学、材料学、声学、光学等许多技术领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重大军事技术突破之一。其技术包括:雷达隐形、红外隐形、磁隐形、声隐形和可见光隐形等。

Ⅲ 什么是隐身技术

隐身技术几乎可以说是与1935年英国雷达技术用于防空同时出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设计飞翼式喷气试验机和在潜艇上使用吸波材料,是今天雷达隐身技术中隐身外形和隐身材料技术的首次应用。70年代中期,美国提出的各种隐身飞行器方案设想、结构外形已应用了红外抑制技术的研究成果,并开始设计研制F-117A隐身战斗机。70年代末,美国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隐身技术综合应用研究,缩短了将先进技术转化为先进武器的周期。自80年代以来,隐身技术逐渐成熟并达到了实用化水平,并且其发展势头相当迅猛。

Ⅳ 雷达隐身的原理是什么

由于现代军事上雷达的广泛使用,使之成为一种重要的探测工具。雷达隐身自然就成为一种重要的隐身技术。雷达发射电磁波,遇到金属目标会发生反射,一部分反射波被雷达接收,目标就被发现了。

根据反射波还可以探测出目标的大小和距离。雷达探测目标和目标本身的形状、大小、材料有关系,和雷达探测角度也有关系。为避免雷达波的探测,可以从目标的设计上想一些办法,使它尽量减少雷达波的反射。回波减小,也就减少了雷达接收机所能够截获的电磁波的能量,使得雷达对目标的探测距离缩短,起到一定的隐身作用。比如,在武器外形上应避免出现棱角、尖端、缺口等垂直相交的面,以减少雷达回波。另外,还可以在材料上想办法,英国在二战初期,用胶合板、云衫木等材料制成轰炸机,速度快、飞得低,对方雷达几乎看不到它。

这种飞机在战争中损失最小,这是用木质材料作为隐身材料的最早应用。现代则使用磁性吸波材料和涂料,吸收电磁波。

Ⅳ 什么是隐形技术

隐形技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出现的重大技术项目。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英等西方大国及前苏联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研究隐形技术,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由基础理论阶段进入实际应用阶段。目前,隐形技术已被应用于研制隐形飞机、隐形导弹等各种隐形武器装备,有的已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例如,美国的洛克希德公司研制的F-117A隐形战斗机,1981年首次试飞成功,已在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中大显身手。可以预见,未来战场上,将出现大量的各种隐形武器装备,在战争中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隐形技术的物理原理

隐形技术,是改变己方作战目标的可探测信息特征,从而降低目标被对方发现概率的技术统称。

利用各种侦察技术获取的战场目标信息,其物理实质都可看成“波”。根据工作波段,侦察技术可以分为雷达波侦察、红外侦察、激光侦察等。其中雷达波侦察及激光侦察,是从侦察飞机或侦察卫星等侦察平台上,向目标发射雷达波和激光,通过分析由目标反射回来的雷达波或激光的特性来判断目标的类型、距离、方位、速度等。因此雷达波侦察及激光侦察称为“有源”侦察。而红外侦察技术不需从侦察平台发射红外光波,而是侦察平台直接接收由目标辐射出的红外波进行侦察,因此这种侦察技术称为“无源”侦察。相应的隐形技术根据工作波段也可分为雷达波隐形、红外隐形、激光隐形等。根据隐形的工作方式,隐形技术又可分为有源隐形和无源隐形。

1.雷达波隐形技术

雷达是迄今为止最为有效的远程电子探测设备,它根据雷达目标对雷达波的散射能量来判定目标的存在并确定目标的位置。要实现雷达波隐形,其核心问题就是使目标的雷达回波无法被侦察雷达探测到。对这一核心问题,军事上有个专门术语,即降低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所谓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就是表现目标散射雷达强弱的物理量,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越小,雷达接收能量越小,因而就越难对目标作出正确的判断。减少雷达散射截面通常有两种途径:一是材料隐形技术,二是外形隐形技术。这两种技术常常被综合运用。

(1)材料隐形技术

材料隐形技术就是在目标表面涂上吸波材料或透波材料,使目标不反射或少反射雷达波,降低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雷达吸波材料是抑制目标反射雷达波的最有效方法,也是最先获得实际应用的隐形技术手段,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潜艇的潜望镜上就涂敷了吸波材料,这是雷达隐身的初次尝试。

吸波材料技术按其工作原理,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雷达波作用于材料时,材料产生电导损耗等物理反应,使雷达波的电磁能转换为热能而散发。另一类是雷达波能量分散到目标表面的各部分,从而分散反射到雷达天线方向上的电磁能。第三类是使雷达波在材料上、下两面的反射波叠加发生干涉,相互抵消。吸波材料一般采用铅铁金属粉、不锈钢纤维、石墨粉、铁氧体等具有特殊电磁性能的吸波剂物质来制作。

吸波材料按其使用方法可分为涂料型和结构型。

涂料型吸波材料。目前广泛使用的涂料型“铁氧体”吸波材料,就是在“氧化铁”类陶瓷材料中加入少量的锂、镍等过渡金属,可使反射回波降低20到30dB(dB即分贝,是表示声波强度的计量单位),但它存在影响飞行器的气动性能、容易脱落、吸收频带窄等缺点。

结构型吸波材料。将吸波材料与非金属复合材料结合起来,使之既具有良好的吸波性能,又具有复合材料重量轻、强度高的优点,可用来制造隐形飞机的机身机翼等结构部件。

还有一种材料隐形技术是透波材料技术,就是是对雷达波“透明”的材料,它对雷达波的反射性能与空气接近,入射的雷达波几乎完全透射,从而减少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

(2)外形隐形技术。

外形隐形技术的历史没有材料隐形技术那么长,但它的发展却十分迅速,应用十分广泛,目前已成为隐形技术中最重要、最有效的技术。

所谓外形隐形技术,就是合理地设计武器装备的外形。来达到两个目的:一是降低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二是使目标的回波偏离侦察雷达的侦察方向。例如:F-117A隐形飞机就是采用以外形技术为主、吸波材料为辅的隐形技术方案。其形状是一个前后边缘不平行的复杂多面体,飞机大部分表面都后倾,与垂直方向呈大于30°角,并采用大后掠角机翼和V形双垂尾。这种奇特外形使F-117A在飞行过程中,对敌人的雷达探测波产生时隐时现的微弱回波,敌人雷达很难探测到这些信号,这就大大降低了F-l17A的雷达散射截面,提高了其隐形效果。在海湾战争中,F-117A隐形攻击型战斗机,大约执行了1270架次空袭任务,摧毁了巴格达许多目标,而自己无一伤亡。

2.红外隐形技术

与雷达探测不同,红外探测是一种无源探测,是直接接收目标辐射的红外波,或者说是探测目标与背景的红外辐射差异。物理学研究表明,任何温度离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能发射红外线,不同温度的物体发射的红外线波长和强度不同。物体温度越高,其红外辐射能力越强。军队武器装备都是很强的红外辐射源,红外探测系统利用军事目标自身的红外辐射或目标与背景之间的温度差异能够发现目标。

红外隐形技术就是要求用多种技术手段,抑制武器装备目标本身的红外辐射来达到隐身目的,当然也可以制造假的红外辐射源来进行红外干扰,从而保护真正的武器装备。所以红外隐形技术同样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红外无源隐形技术;二是红外有源干扰技术。红外无源隐形技术,主要是通过降低和改变目标的红外辐射特征,即采用屏蔽和冷却方法降低目标辐射的红外能量,使敌方探测器难以跟踪。如目标敷以高温隔热材料,飞机遮挡高温尾喷口,降低排气温度等就是基于降低温度,达到隐形的目的。红外有源干扰,是有意识地利用红外装置发射红外辐射,人为地施放干扰。在美国,红外干扰技术发展很快,一般是在战斗机上安装红外干扰装置,依赖从飞机上发射诱饵弹进行红外干扰。一些慢速飞行的低空飞机则装有红外干扰器,使其能逼真地模拟飞机发动机喷管和尾焰的红外辐射特征,从而吸引红外制导导弹。前苏联的红外干扰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已研制出红外诱惑系统,能读出敌方红外传感器信号,对敌方进行欺骗和干扰。

由于物质对电磁波的吸收、反射、散射等特征都随电磁波的频率不同而不同,又由于雷达、红外探测方式不同,因而不同隐形波段对目标的电磁特性要求是不同的,甚至是矛盾的。从目前的技术水平来看,采用各种隐形技术,只能降低目标的被探测概率,还不能达到完全隐形。新的更好的隐形技术还有待于物理学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和军事科学家的进一步努力。

3.激光隐形技术

20世纪70年代起,激光雷达的应用促进了激光隐形的研究。激光雷达与普通雷达工作原理相似,只是激光波长比雷达波短(通常在1.06mm和10.6mm这两个波长),因此有更高的分辨率和测距精度。而且由于没有大型的天线,因而易于自身隐蔽,又不怕电子干扰。激光隐形技术和雷达隐形技术相似,其中激光隐形涂料是激光隐形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指标就是尽量降低其反射率,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刚刚起步。

4.等离子体隐形技术

等离子体是继固体、液体、气体之后的第四种物质形态,因而也被称为物质的第四态。以水为例:正常条件下,当温度低于0℃时水呈固态,也就是所谓的冰;当温度超过0℃时,水呈液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水;当温度超过100℃时水呈气态,也就是水蒸气;再将水蒸气继续加热至摄氏几千度,水就进入了第四种形态,也就是等离子态。

等离子体根据温度的高低可分为热等离子体和冷等离子体。热等离子体温度可达几千、几万甚至上亿摄氏度;冷等离子体的温度则接近于常温。从成因上看等离子体又可分为天然人造两种形式。地球环境中的等离子体主要是闪电、陨星侵入所致。而在地球之外等离子体则大量存在,距地表几百公里的电离层就是一个等离子体层,太阳之类的恒星也是一个大等离子体,据称宇宙中97%的物质都是以等离子体的形式存在。人类制造的等离子体也是多种多样,核弹爆炸会产生大量高温等离子体。而日常生活中的霓虹灯、灯棒、等离子电视等也会产生等离子体。只是这些等离子体都是低温等离子体,主要是通过电离某些惰性气体而产生。所以,切莫以为等离子体距离我们很遥远,其实它是无处不在,甚至每天都存在于我们的身边。

等离子体为什么具有隐形功能呢?这主要是因为等离子体对无线电波具有折射与吸收作用。关于等离子体对于无线电波的吸收作用可以从卫星或飞船回收过程中所经历的“黑障区”得到直观的认识:当卫星或飞船以极高的速度返回大气层时,其表面的温度会因剧烈的空气摩擦急速上升到几千、上万摄氏度,此时卫星与飞船的表面空气会因为温度升高而变成等离子体并将卫星或飞船严密包裹起来,由于等离子体对无线电有强烈的吸收作用,因此地面跟踪雷达将会因为没有回波信号而丢失目标,无线通信也因等离子气团的包裹而无法进行。此时卫星或飞船与地面之间的一切联系将中断。即形成所谓的“黑障区”。只有等卫星或飞船速度下降、表面空气温度降低、等离子体消失之后雷达才能重新跟踪,通信也才能恢复正常。正是基于等离子体这种奇妙的电波吸收与屏蔽作用,军事强国都对等离子体隐形技术抱有极大的兴趣,试想:如果在己方的飞机、军舰、导弹等主战装备上也都包裹一层等离子体,那敌方的雷达岂不都成了睁眼瞎?

关于等离子体隐形技术的应用,目前以俄罗斯为首。俄罗斯发展等离子体隐形的主要思路是在飞机等主战装备表面形成等离子体气团,从而达到吸收、折射对方雷达波之目的。其具体思路是,利用等离子体发生器、发生片、放射性同位素在主战装备表面形成一层等离子云,并设计等离子的特征参数(能量、电离度、振荡频率和碰撞频率等)满足特定要求,使敌方难以探测。

俄罗斯及别的国家理论研究表明,等离子体隐形有几个突出的优点:

(1)隐形效率高

首先,等离子体可以达到99%的吸收或折射效果,这样的效率远远超过现有吸波材料,接近完全吸收;其次,等离子体具有很宽的吸收波段,基本可以对所有波段的雷达波进行吸收和干扰。而目前美国的隐形技术只对短波雷达有效,对于长波雷达效果却不甚理想。

(2)不改变装备的外形结构

传统吸波材料效率不是很高,所以要实现隐形主要是寄希望于外形设计,因此美国的隐形飞机与导弹都特别强调隐身外形,这对飞行器的飞行性能必然会产生不良影响;等离子体由于具有极高的吸波效率,根本就不需要对装备有什么特别的外形要求,只要能在装备表面形成一层等离子体就完全可以达到目的。所以等离子体隐形可以保留装备的原有外形及战术、技术性能。

(3)相对简单廉价

等离子体隐形技术如果能投入实际应用,其技术相对简单,成本也相对较低,比起传统的隐形技术,更便于大规模使用。

二、未来的无形战场

随着隐形技术的发展和隐形武器装备的问世,不久的将来将会出现大量性能各异的隐形武器装备,未来的战场将是无形战场,未来的战争将实现隐身化。

通过采用各种先进的隐形技术,各种隐形武器装备竞相登场,目前使用的各种侦察探测仪器根本无法发现它们活动的踪迹,甚至坦克的轰鸣声,也在隐形技术的帮扶下,变得“杳无音讯”。通过精巧的结构设计和采用先进的隐形材料,还能使武器装备和重要设施产生奇妙的视觉效果,和环境融为一体,就像变色龙一样。未来的战场到处都是迷宫,处处埋伏着隐形杀手。

目前,除了研制隐形兵器外,不少国家正在研究具有隐形功能的机场、机库、通信系统和侦察系统等。

未来的镭射弯曲光线折射技术可使人体隐身,士兵穿上由这种技术制成的作战服后,能够变成“隐形人”。隐身服能够随着环境特征相应地改变色彩,穿上隐身服,进入树林的士兵会立刻变成“绿人”,进入雪地的士兵会立刻变成“雪人”,真正实现与大自然浑然一体。如果隐身士兵涂上隐身油,抑制人体热量散发,使红外特征与周围环境保持一致,那么,隐身士兵不但用肉眼看不见,就使用红外探测器也无法看见。一旦服装和武器的隐形涂液研制成功,“来无影,去无踪”将不再是神话。

Ⅵ 隐身技术原理

在所要进行隐身的设备上安装了密密麻麻的微型摄像头,以及一些辅件,这样倒映在摄像头内部的像就通过那些辅件直接进入人的视线。
就拿隐身衣来讲,也是这个原理,人穿上它之后就被“隐身”了,其实你看到的是从另一个角度的微型滠像头所拍摄的像,并不是人真的“没了”。
这些是几年前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的。

Ⅶ 隐形技术最早出现是在什么时候

70年代以前。

飞机一出现,人们就企图降低它的可见光特征信号,后来,重点转变为反雷达探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美国和英国都曾尝试降低飞机的雷达特征信号。德国潜艇通气管采用过能够吸收雷达波的涂料。

60年代中期以后,一体化防空系统效能得到很大提高,提高飞机生存能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变得异常突出,西方国家研究出了一些战术和技术对抗措施,并研制出U-2、A-12、YF-12、SR-71、D-21等具有一定隐形能力的飞机。但由于缺少提高生存能力的系统方法,更缺少支撑隐形的先进技术,所以还没有出现真正的隐形武器系统。

(7)隐身技术是怎么做出来的扩展阅读

在日本,有科学家发明出光学隐形衣。这项研究的核心理论是将物体前后移动的影像集成在一起,制造出“透明”的效果。实际上这是一种幻想是觉得“隐形”手段,有点类似自然界变色龙的做法。

在英国伦敦帝国学院,约翰·彭得利爵士和美国的同事们研究的方向是如何在衣服上设置一个装置,让光波可以像河水从一块光滑的岩石周围流过一样在衣服上流动,从而达到隐形目的。约翰爵士认为通过改变光线,让光线经过一堆特殊材料制成的衣物而不发生反射,也不留下阴影是完全有可能的。

不过制作隐形衣的过程非常困难。毕竟遮挡光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约翰爵士的合作伙伴大卫·史密斯说:“由于我们现在还没有完美的隐身衣,被覆盖的物体仍能够反射一些光,也有一些影子,这意味着它的背景仍然能够看见,只不过是变暗了。我们现在需要改进隐形材料结构的性能。

Ⅷ 隐形战斗机隐形的原理是什么

隐形飞机的隐身原理

隐身——我们似乎并不陌生,在很多神话和传说中,人类都流露了自己隐身的梦想。很早以前人们一直在想这个办法,所谓明眼人打瞎子,一直都在想把自己隐藏起来,让敌人暴露在自己的目光下。

最早的隐身——迷彩是一种光学隐身。在视觉上我们很难分清原来的形状,如飞机背上涂迷彩的草绿色,很容易跟草地的颜色混淆;而机腹涂成天蓝色,跟天空的颜色一致,这样无论它在地上还是天上,都很难看清楚。

迷彩的确可以迷惑敌人的眼睛,但是雷达一出现,它就失去了作用。雷达发射的电磁波像水纹一样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反射回来的电磁波会在接收仪器上显示为一个光点,称为雷达反射截面,战场上可以根据雷达反射截面的大小来发现并推测目标大小。B2隐形轰炸机就是通过缩小自己的雷达反射截面来实现隐身的。它的雷达反射截面是目前世界上各种飞机里最小的,大概只有0.01,相当于一只水鸟的雷达反射截面,这是很惊人的。就是说,当B2从头顶飞过,监视雷达的人,在雷达的接收仪器上看到了光点,会认为是一只鸟。而且远距离时可能什么都没看见。要缩小雷达反射截面,就要设计多棱折面的外形。如第一代隐形飞机F117就是最好的例子。它有一个奇怪的外形——多棱折面。当雷达波到达折面后,会向其他方向反射。

利用折面的设计,实现对雷达波的反射,达到隐形的目的,这种技术反映了较早的隐形思想。但是对于飞机来说,平面的设计会使飞机的阻力增大,升力减少,机动性变差。

第二代隐形飞机,比如B2,它就不采用这种方式,整个机体是由曲面组成的,为了减少雷达波的反射,B2上面涂了一种能够产生等离子体的涂料,在飞行中,该涂料把周围的空气电离,形成一层带电薄膜(物理上把这层膜叫等离子体鞘)蒙在飞机的周围。使射来的雷达波或者被散射或者被吸收。但由于此涂料是靠它的辐射来产生电离,因而对人体有害,一般用在无人机上。这是一种利用或者是人为地制造等离子体的隐身技术。有人驾驶的B2上的人造等离子体是用高压、高温产生的。它的机翼前缘加有高电压,尾喷流里面加有负离子,因而它的机翼前缘到机翼后缘之间能产生几十万伏甚至是上千万伏的电位差,使它机翼的表面气流电离,产生等离子体 。

此时飞机已经不在空气里飞行,而是在等离子体里飞行,等离子体的密度和空气的密度是不一样的,它的升力、阻力都会发生很大变化,如果设计得好,它的机动性能可以有较大幅度的改善。

雷达技术的应用,使人类视觉大大延伸,为了与之抗衡,隐形技术也逐步发展,隐形的手段五花八门,但是原理基本上是相同的,就是尽量用各种方法避开敌人的视线。

Ⅸ 隐身技术是怎么回事

人们或许在科幻小说里阅读过“隐身人”,“隐身人”喝下了一种神奇的药水以后,其他人利用肉眼小能看见他。那是人们的幻想,是不可实现的。

可是在现在,科学家们发明了几种隐身兵器,比如美国的B-1、B-2战略轰炸机以及F-117战斗轰炸机。

具有隐身性能的兵器,并非是指在人的肉眼视线里不可以被看到,“隐身”仅仅是针对雷达等探测系统来讲的。雷达能够探测到扫描范围以内的任何目标,比如飞机、舰艇等。雷达是个“千里眼”,采用隐身技术的隐身兵器能使雷达变为“瞎子”。

隐身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兴起的新技术。隐身技术采用各种主动和被动的方法,让飞机、军舰等武器装备不反射或者降低反射雷达的电波,减少红外特征的辐射,达到减少被探测的几率。

隐身技术应用于兵器上,大大提高了兵器的生存能力以及兵器的突然袭击能力。隐身技术主要包括改进武器装备的外形设计来减少雷达波的反射,使用吸波或者透波材料,来吸收或者让电磁波通过等许多方法。

美国研制成功的几种隐形飞机就是利用了隐身外形的技术。为了降低对雷达的反射面,隐形飞机一般有着古怪的外形,从机翼至机身都很平滑,就像一支飞镖一样。大多采用V形尾翼,这样能有效地减少雷达波的反射,而且它的进气口与尾喷管处在机身的背部,降低了雷达波的反射面,同时降低了红外辐射面。

使用了这种外形设计以后,隐形飞机对雷达的散射面积已经很少了。例如,F-117轰炸机在雷达屏幕上显示的信号与一只小鸟在雷达屏幕上所显示的信号差不多,雷达操纵员是难以发现的。因为隐形飞机可以像幽灵一般出没于敌国上空,所以,人们将它们称做“空中幽灵”。

继隐形飞机以后,许多国家开始研制隐形军舰、隐形坦克等等;隐身武器已经成了兵器家族里颇受青睐的成员了。

可是,隐身兵器也有其弱点,现在的隐身技术还不可以做到让兵器对雷达完全隐身。并且科学家们还发明了许多反隐身技术,来对付隐形武器巨大的威胁。

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隐身与反隐身斗争会愈来愈激烈。

阅读全文

与隐身技术是怎么做出来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如何删去手机中的系统数据 浏览:753
程序编码凭证怎么做 浏览:483
宋朝怎么对外交易 浏览:499
项目代理合同是什么 浏览:834
东莞贷款代理公司怎么这么多 浏览:353
硅烷产品的主要优点都有哪些 浏览:336
纽威机床如何调程序 浏览:173
小公司财务代理记账哪里找 浏览:36
现在加价购买的电子产品有哪些 浏览:302
什么产品亲测能变白 浏览:195
如何开一家白酒代理商 浏览:896
微信推广怎么代理 浏览:24
专业技术岗位如何转正 浏览:314
农产品加工怎么抢零食 浏览:921
智能小程序包怎么修改 浏览:372
品牌县级代理商是什么级别 浏览:122
新车没信息怎么办 浏览:100
体制内技术行业有哪些 浏览:828
qq小程序的游戏如何反馈 浏览:760
泡壳包装产品如何包装 浏览: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