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医怎么学习
修德为先。
我认为,医德大于医术。德不修,徒论医术,不过是个普通的医生。如果医德败坏,则根本就是含灵巨贼,也谈不上医术如何了。
修德之本,在于诚意正心。这是居敬持志的功夫,也是最必要的功夫。儒家在这方面达到了极致。古人云: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这是为人与治学的至境,是学医的最终理想。学问的修得以至诚的德行为本,而德性的养成则以求知问学为途。学医先“尊德性”,在这个信念的基础上,然后始能
“道问学”而通医理。
我强烈建议读一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这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对于为人和为医教极有意义。我曾在当当网的书评中写过这样的话:“极品中的极品,中国人必读。这是国学入门的书,也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从初学者到饱学之士,皆需时时读几段这本书,可以提供无穷的儒家思想与智慧。
没有读的,抓紧读。作为中国人,不管是哪个行当的,都要一读此书。而且,此书不难,慢慢地就入手了。”
另外,学医还可以读读佛教方面的书,锤炼心性,修养佛性。配合静坐,可以体悟许多与佛与医相关的东西出来。再者,王凤仪老善人的嘉言录极有利于养心养性,不可不读。之后,你就知道怎样学医,怎样行医,怎样做人了
我曾经写过一篇《医德与医术》的文章,专门讲医德这个问题,可以找来参考一下。
强调一下,修德不是只管读书和背书,读书只是明了其中的道理,关键还得去做,去实践。王凤仪老善人讲过:“道是行的,不行就没有道。”认真体会一下这句话,把它永远地刻在心里去。
首重经典。
一般来说,学中医有两个途径,一则自后世之书入手,渐而读到经典;二则自经典入手,渐及后世诸家。前者易,后者难。前者容易上手,似可快速小成,但后者根基稳固,一旦掌握了医学经典,则如手执利刃,而难病大病心中了然。因此,我主张自经典入手,既省时间和精力,又可掌握最正宗的医术。
经典者何?一般认为是《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神农本草经》、《难经》和《伤寒杂病论》。这几本书都是古文,不太容易读懂。手边可以备一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随时翻阅,极有帮助。
我认为可以先看《黄帝内经》,就当成故事来看。你看黄帝坐在那里,与他的臣子岐伯一问一答,多么逍遥自在。且这本书是压韵的,其中大多数的句子都有韵脚,读来朗朗上口,极富诗意。如果实在畏难,可以看后世的翻译。市面上有不少这样的书,都差不多,可以找来读一读,关键是读懂书中的道理。这本书是中医的最核心的基础,是需要经常读的书。我建议可以放在床头,每天睡前读一读。如果能配合临床,则更有妙味。坚持每天学一点,渐而可通。读时可以不求甚解,但理解其意思即可。但遇到好的句子,不妨多多地背诵。
读《黄帝内经》的同时,可以参考清代黄元御的《四圣心源》。这是一本需要反复读,反复琢磨,一直到背诵的书。我认为黄元御是后世真正理解了《黄帝内经》的极少数医家之一,其妙悟岐黄,临证如神。黄元御勤于笔耕,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医学着作,实在是后世苍生之福。同时还可参考张景岳的《类经》、李中梓的《内经知要》以及汪机的《读素问钞》。
读完《黄帝内经》,紧接着就读《难经》,这本书是就《黄帝内经》的几个问题进行问难。问题比较简单,读起来也不难,很薄,一两个月就可以读完。可以配合读滑寿的《难经本义》。
中药是临床医生的手中利剑,必要精通。所以学了理论后,紧接着要学《神农本草经》。可以参考黄杰熙评释的《本草三家合注》,唐容川的《本草问答》以及周岩的《本草思辩录》,另外中医大学教育的本科教材《中药学》亦可一参,但当以《神农本草经》的观点为本,勿受后世过多影响。
继而精研《伤寒杂病论》。这是医圣张仲景的大作,也是后世最受推崇的一本书,历来其注释近千家。目前大学教材以宋本为主,我比较重视桂林古本伤寒论,因为其内容更为充实,且纠正了宋版的许多错误与矛盾之处。研读《伤寒杂病论》,可参考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伤寒论讲义》
(中医规划教材,梅国强主编)、曹颖甫的《经方实验录》 、舒驰远的《新增伤寒集注》,以及黄元御和郑钦安的书。
如果坚持不懈,就可在三年至五年的时间里完成上面的任务,如此就奠定了一个深厚宽广的中医基础,以后再起万丈高楼不过是时日问题了。
传统文化。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的根。其中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等概念既是文化,也是中医的基础。所以,学医要先学传统文化。
唐代药王孙思邈说过,“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一)这是把几乎所有的古代文化给包括进去了。
现代人要象药王这样博极群书,相信也很难做到,但《易经》要学,因为包含的学问极大极深,整个就是中医的根基。弄通了易理,建立起来象与数的概念,玩味文王易图以及十二消息卦,则《黄帝内经》的很多道理自然就贯通无碍了。可以参考李阳波的《运气学导论》、唐容川的《医易通说》、邹学熹的《医易滙通》以及南怀瑾的《易经杂说》。
另一本是《道德经》,是道家的精华。幸好这本书也不厚,仅五千字,来来回回疏理几遍,也就慢慢地通了。如此可以建立一气流行的概念,则庞杂的中医顿时有序简单起来。就参考南怀瑾的《老子他说》即可。
要精通中医,这两本书就必需读,而且要精读,反复读。可以与前面的中医经典一起读,坚持不懈,一两年也就读透了。配合着还要读一些历史以及文学诗词书,借以陶冶情操,扩大知识面。中医理论要想精,必需要有广博的传统文化基础,即要有广度,而后方可有厚度和高度。
而且,学中医要善于背诵。民国时秦伯未受业上海丁甘仁时,丁师要求背诵《古文观止》,当时他很不理解,但临证十数年后,才体会老师的用心之苦。现在的中学课本中有近百篇古人,这些都是两千年来的文化精华,建议全部背诵。背古文,不仅仅是学文化,同时也提高人生修养。
要建立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首先就是要多读书。需知有读医书而不为医者,没有不读书而为医者。但读书要思考,要自悟。读书破万卷,如果不思考,就等于白费。不知观天查地以比象于人,亦不是学医之道。为医者读书,就是要学以至用。如此读书,则可打下深厚的国学基础,临床时自然能贯通医理,左右逢源。
另外,任选一个版本的中医大学课本《医古文》,反复研读,这是读古书的基础。或者用王力的《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亦是不错的选择。
后世精华。
唐宋之后,名医辈出,医书汗牛充栋,一个人精力有限,不可能读得完,所以就要有所筛选。中医门派众多,观点各异,越到后世越是明显。可先从一家学起,先宗一家之言,次而及其他家。
我认为可以先从黄元御学起,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明清名医全书大成黄元御医学全书》不失为一个极好的版本。以黄元御的理论为基础搭个医学流派的骨架,将《四圣心源》融会贯通其中,如此见病知源,立方有据,可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可以读郑钦安三书:《医理真传》、《医法圆通》和《伤寒恒论》,建立一阳盈缩的观点,奠定扶阳的基石。
其它医书,可读可阅者亦很多。但如果为了临床技术,我只就自己所读过的,精选出一份书单,由读者自己体会。
卢崇汉《扶阳讲记》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之《陈修园医学全书》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之《徐灵胎医学全书》
范中林《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
余听鸿《余听鸿医案》
吴佩衡《吴佩衡医案》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周慎斋《医家秘奥》
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陈朝祖《中医治法与方剂》
李时珍《濒湖脉学》
黄煌《张仲景五十味药证》
左季云《伤寒论类方法案汇参》
喻嘉言《寓意草》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赵京生《针灸经典理论阐释》(第三版)
李可《李可老中医急危重证疑难病经验专辑》
喻嘉言《医门法律》
胡慎柔《慎柔五书》
周楣声《灸绳》
邹澍《本经疏证》
柯韵伯《伤寒来苏集》
㈡ 中医怎么学从哪学起
一、报考高等中医药院校学中医
在中医药院校学中医是最直接、最规范、最系统、最全面的途径。我国有25所高等中医药本科院校,比较知名的有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他们被称为“老五所”,是我国成立最早的高等中医药院校。
四、拜名老中医为师学习
为了传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我国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中医师承体制,在这个省市都设有中医师承基地,建设有专门的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工作室,专门招收想学中医、爱好中医的学生和社会人士拜师学习。如果想学中医,找到合适的名老中医学习也是不错的选择,可以更快提升学习水平。
㈢ 如何学习中医(中医入门)
中医学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被一些工作繁忙的白领和过着安逸退休生活的老年人所喜爱。也有许多人喜欢看一些关于中医的书籍,同时一些相关的中医养生节目也同时应运而生。对于有时间有精力来学习中医的人,这些书籍和节目会给他们带来多大的裨益呢?因为本人很少关注这些节目,阅读这些书籍,所以也没有多大的发言权。但对于即将步入之门的中医系学弟学妹还有试图系统了解中医的人们,我还是有一些个人意见和建议的。有人说读中医就要读经典,这是至理名言。但是未曾入门的人不可能读得懂经典的,就好像一个不会走路的婴儿,你不可能用训练刘翔的方式去训练他跑步。能够将中医经典中的一部融会贯通的人,必定是一位医术高超的医生。所以,初学的人读经典,一本书读二三十遍不知所云都是有可能的。那么初学中医的人应该怎么去学中医呢? 首先任何技术都必须要有理论的基础。中医基础理论对于一个学中医的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不知道阴阳五行、不了解六淫七情、不知道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不明白经络走向的人很难明白和理解中医。《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当然是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权威着作,但不得不说,一般作为教材的书籍,可读性都相对比较低。我向学弟学妹们推荐的是秦伯未先生的《中医入门》,这本书的可读性是比较高的,而且秦伯未先生绰号“秦内经”,对于中医经典着作倒背如流,这本书是带领大家步入中医之门不可多得的一部着作。此外,方药中先生的《中医基础理论通俗讲话》同样也十分具有可读性。 中医基础明白之后,就要学习一下中医的诊断学。中医诊断是最为复杂最为难学的一个科目。因为中医最吃功夫的就是辩证论治。学习这门学科,最为系统的就是《中医诊断学》的教材了,其中编撰最好的是被称为五版教材的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由邓铁涛先生组织编写的《中医诊断学》,但是同样可读性不高。焦树德先生的《从病例谈辨证论治》和方药中先生的《辨证论治研究七讲》可以弥补可读性的问题,但是这两部书,都需要读者拥有一定的中医学知识。 中药的学习是中医学习的一个重点,《本草备要》是一部不错的着作,薄薄的一个本子。可读性远远高于《中药学》的教材。此外《药性歌括四百味》《药性赋》都是歌诀形式的中药着作。如果是学习中医的学弟学妹们,这两本书背一背,对中药的应用有很大的裨益。至于闻名天下的《本草纲目》可读性很高,但是见过全本《本草纲目》的人基本上都望而却步,人名卫生出版社最近出版了金陵版的《纲目》绝度有防身的效果,足足有十多斤重,绝度不是两三年可以读完的东西更不要说背下来了。我觉得《本草纲目》可以作为字典一类的工具书来应用,不适合当做学习书目来阅读。 方剂的学习其实是一个渐入佳境的阶段。中药烂熟于心的话,对于中医的处方会有一定的理解。方剂学历代初学者推崇的是《汤头歌诀》,这部书的作者和前面提到的《本草备要》的作者是同一个人——清代的汪昂。汪昂本身不是医生,而是一个富人。他组织了当地一大批名医为他编写医书,最后以汪昂的名字署名出版。虽然如此,他组织编写的许多书都是中医入门的很好着作。《汤头歌诀》诗歌的形式编写使读者便于背诵,当代《方剂学》所附的方歌大多数是出自《汤头歌诀》,还有一部分是根据汤头歌诀改写的。晚清名医大多入门时都曾经背诵过汪昂的《汤头歌诀》。 读过上述书籍的话,基本上已经可以说一只脚步入中医之门了。对于并非学习中医的人来说,懂了这些,再找中医看病的时候,你至少可以分辨出医生的优劣和处方的合理性了。如果是学习中医的人呢?这些远远不够,还没完全入门呢。中医院校的学生,读过这些书就可以认真学习中医的内、外、妇、儿了。学习这些科目时,有一本书是值得阅读的,那就是《医宗金鉴》。《医宗金鉴》是干隆朝由皇帝御批,由当时太医院使(相当于院长)吴谦带领太医院编写的一部教科书,供清代学医的人学习。这本书基本代表了当时最高的医学成就,除了晚晴系统出现的温病学外,基本包括了中医学除祝由科(医学心理学)之外的所有学科,可以说是医学的集大成之作。建国之前,许多医生以《医宗金鉴》为本学习中医,并且成为名医。此外,清末民初时河北张锡纯着《医学衷中参西录》被誉为“中医第一可法之书”,就是最可以效法的书籍,同样值得一读。 对过这些书之后一个中医学徒就可以勉强出师了,即使不能药到病除也应该不会出现误人性命的问题。如果想药到病除怎么办?系统学习《黄帝内经》这是中医学的“祖经”,还要系统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这几部书在《医宗金鉴》《医学衷中参西录》中都有系统阐析),这些是中医的经典着作。此外便是涉猎历代医家的着作,特别是“金元四大家”即刘完素、李东垣、张从正和朱丹溪的着作。如此学习的话,就向着名医的道路迈进了。读过这些书,还有一部分书是要读的,那就是医案。中医不同于西医,医案是中医着作的重要组成,其中《临证指南医案》可以说是医案中的一朵奇葩。当今中医学界得泰斗邓铁涛先生曾经说过这部医案教育了数十代的中医。可见《临证指南医案》的价值。 学基础→学临床→学经典→学各家→做临床→学医案,这是一条中医应该走的路,而作为一个对于中医有爱好的人,同样需要学习基础,而并非人云亦云,需知有些中医保健书籍是对的,还有一些不过是骗骗稿费罢了。知道中医基础才可以去伪存真。
㈣ 如何自学中医零基础学中医
零基础自学中医可采取以下的学习方法:
中医的课外书籍推荐
1、中里巴人的《求人不如求己》和《万病皆可心药医》,里面许多都是大道至简的方法。
2、吴清忠的《人体使用手册》系列,第一本感觉作者应该是对中医的理解不太成熟,所以有些东西说的太绝对了,但后面的书有指出不完整之处。
3、徐文兵的《字里藏医》。不得不说的是徐老师和梁冬一起做的一个节目国学堂之《从新发现中医太美》里面讲的《黄帝内经》真的很棒,还有就是国学堂里也有许多其他的中医特色分享,也是很值得一听的。
㈤ 如何能学好中医专业
第一单元:中基50;中药50;西内40;法规10
第二单元:中诊50;方剂50;西诊40;伦理10
第三单元:中内90;针灸60
第四单元:中外40;中妇40;中儿40;传染病30
我是五色土聊 历史 ,我来回答:
要想学好中医,要具备以下条件:
其一,你要有很高的悟性,敦敏持重,是那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人。
其二,你是中医世家的后人,或者是有这种学习的环境,耳濡目染。
其三,要有德行,有仁者之心,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既常言说的医者父母心。
其四,你要有谦虚卑下之心,拜有缘的高人为师,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其五,你发自内心的喜爱中医,你觉得为患者解除病痛,会为你的内心带来极大的满足。
其六,你要有深厚的文化功底,文学功底扎实,博览群书。
你如果具备了以上条件,就有了学习中医的基础。
清代名医黄元御,不是医学世家,他通过自学和拜名师,终成一代宗师,他是干隆皇帝的御医,曾着有《黄元御着作13种》、《四圣心源》、《道德悬解》、《周易悬象》等,干隆爷曾亲书” 妙悟岐黄 ”来褒奖他的学识,用” 仁德药济 ”概括了他一生的人品,它的外文名字叫” 黄药师 ”,跟金庸笔下的黄药师,不知道是不是巧合,也许金庸老先生也很欣赏黄元御吧!!!
你好,我是中医二羊。作为一位中医专业出生的临床中医生,我来分享一点我的经历。
第一点:学好中医专业未必意味着学好中医一个中医药大学里面的中医专业,我们都知道课程有中医基础,西医基础,还有英语等等其他的课程。
中医专业学的好的同学往往各个科都学得很好,所以他们的考试成绩都非常的漂亮,甚至很多拿奖学金等等。
根据我的经历,我发现在学校的时候,中医专业学的好的大多都是女生,毕竟女生背书背知识的能力比男生要强,并且容易下苦功夫。
但是下了临床就不一样了,能很比较喜欢中医的女生真的很少,这我想也是,估计为什么 历史 上还是少有中医大家是女性的。
我并没有任何歧视女性女生的意思,但是总体来看我身边的人喜欢中医,并且用好中医的女性相对于男性要少。
学好中医专业各门课程考的很好,但并不意味着中医学的很好,中医学得很好,也并不意味着中医学的很好。
第二点,中医知识学得很好,并不意味着中医临床很好。我们都知道,学习中医需要记忆大量的知识,还有药物,方剂等等,这些基础知识也是必备的,但是这些知识学的好的同时也有一个弊端。
一旦下了临床就会发现中医临床是非常的灵活和需要变通的,书本上教的一些知识,这个时候有的反而成了死的东西。反而成了条条框框。
第三点,中医临床在课外,我想想要学好这门专业的话,不仅仅局限于课本,或者是背好书,考好试。
上学时候我不是一个乖乖的学生,看的课外书比较杂,或者是中医课外书比较多一点。下临床了,我反而觉得我以前看的课外书对我帮助比较大。
最后,学好中医真的是要花很多的功夫和时间,那我现在下临床也发现上学的时候背过的方歌,歌诀,熟读过的经典条文,对我非常的有用。
我们的后面的一些中医学子,或者是师弟师妹们在基础这方面多下功夫。当然中医一辈子都学不完,书看不完,后面的路还很长。确定自己是真的喜欢中医就下定决心学吧,
如果不喜欢没兴趣,可以趁早改学别的。
我是中医二,中医于我而言是一种爱好,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态度。
一、最重要的是需求和兴趣。自身或家人体弱生病久治不愈需要中医,见证过中医治疗效果产生兴趣。只有有需求和兴趣,才能自愿投入大量精力去学习。
二、医学院的中医专业,学习内容多,要侧重基础知识的记忆,经络穴位,方剂中药,经典条文。为以后临床打基础也为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做准备。
三、树立长远目标。学好中医困难很多,知识书籍汗牛充栋,自身认识、悟性局限性,外界干扰质疑诱惑。只有确立终身学中医,才能不被眼前的短期的问题干扰。
四、独立思考。现在是学好中医最容易的时代。旧时“江南诸师秘仲景方而不传”,现在网上各种中医大师的真知灼见都能查阅学习。只要你想,你坚持,没有什么能阻挡你。
五、尽快入门。中医是为治病救人的,临床效果差是没入门。早入门才能有机会登堂入室。
这个问题好难回答啊!
先问两个问题
1、要说学“好”,好的标准是啥,跟谁比?
与扁鹊、华佗比,还是跟 张仲景、 李时珍、皇普谧比,还是以施今墨、张锡纯为标准,还是以当今的中医博士毕业为标准?还是以研究出一个治疗某种病症的特效通用方为标准?比如治疗某种罕见病。我是能治疗普通型白发了,能让黑发人种的人终生不长普通型白发。
2、你是上中医专业本科学习,还是业余学习?
下面发表我的观点
1、先说最简单的:业余自学。在当今的医疗法律制度下,没有执业医师资格,就不能行医;在当今医患矛盾白热化的 社会 ,动不动就讹诈你几万,甚至上百万,你即使通过自学,已经对古医书的内容字斟句酌、倒背如流、融会贯通、学富五车,敢给谁看病,先扣一个非法行医的帽子,啥都完了。你学了,只能给自己用,给家里人用,而中医学是经验医学,没有大量的临床实践,想妙手回春,手到病除,只能是做梦!现在刚刚开始试行的中医“确有专长”操作,也只能局限于某一方面,那样的话,人群小,经验就会少,要想经验丰富是不可能的。
病症是从瞎治开始的,没有大量的病人作为实践的基础,有再深厚的理论基础也没有用,再说了,医学的理论多数是瞎编的,不通过临床实践,根本不容易理解。还有,名医没有寿命太短的,太短了就没有那么多的经验,就不会成为一代名医。多数人都不服我说的:医学理论是瞎编的。纵观所有的中医书籍,没有合着,都是独着,因为合着必然要吵起来。当代的中医教科书是学西医的人士编的。所以写到“消渴”章节时,里面既有“消渴”,又有“消渴症”,又有“消渴病”,还有“上中下三消、肾消”又有“糖尿病”,一塌糊涂。
医学复杂万千,医学博大精深,没有名人指点,很难深悟其理。就连那些字都很难搞清楚,再加上本来写的就不清楚。《黄帝内经》里的许多生僻字(所有的生僻字可以到我的qq空间的日志里去找),连字典里都很难查到。查到了又有许多解释错了。当今最权威的《汉语大字典》中的许多关于医学方面的“ 字 ”的解释出现错误。我已经给其纠正了20多处,故此编委会赠送我一套《汉语大字典》。到现在已经发现了100多处。全部寄到编委会了,待其再版时进行修改。
( 红色的版本是赠送给我的 )
2、再说比较难的:
通过学校学习,首先要高考成绩优秀,记忆力好,在校期间刻苦学习,成绩一直优异,不断进取,研究生,博士生,拿到毕业证,但是这时只能算学到了理论,而没有实践经验,如同马谡一样,只善于:纸上谈兵。治病的经验要来源于实践,而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才不是盲目的实践。但是问题是,中医理论大部分都错着呢,怎么能学完了就技艺超群呢?因为不论中医与西医的医学理论,都是从瞎编开始的,而且多数都错了,所以教科书在不断地被修改。因为中医没有长足的进步,就没有大刀阔斧的修改。我正在从事这方面的努力,而且经过这样的努力后,学完了就会诊治病症。医学的理论和临床大部分是脱节的。看看我以“风”字为首,把与风有关的中医和西医方面的知识串通起来的效果图。通过造出新名词,准确表达事物,在中西医间架起了一座立交桥,这样中医和西医的结合就融合在一起了。
将来的医生必须中西医都会,因为中医 与西医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只有取长补短,才能在治疗病症时得心应手。
3、最后说最难的。
以“神医”为标准。因为人体是整体,奥秘无穷,是与自然界和整个宇宙密不可分的,而(语言)文字是非常笨拙的,不能用现有的文字表述明白,而且永远也表述不明白,只能是个大概,而且必须在共同认知的基础上才能明白。比如经络,没有一定内功的人,或没有内视能力的超能力的人,永远不可能清楚其中的奥秘,只能知道一点皮毛而已!
西医通过解剖,永远也解剖不出经络、穴位、精神、意识,等。离开整体和活体,非常多的功能是不存在的。所以西医不可能击垮中医,中医也不可能挤垮西医,西医的优势人所共知。只有中医与西医,包括其它医学完美结合才是正道。
怎么又是一个相似问题。
我给你指条路。让您找到路。
读经典 跟名师 上临床
跟明师,读经典,勤临床
医者仁术,学医先立德
?:如何能构学好中医专业?:那就是能构二字,有信心!感恩于 社会 !高雅丹薄的思想品征,晨救人类的人才,才能学好。如孙思邈,扁鹊,华佗,素素,朱丹溪,轩辕传奇的人物,太上,太乙,九银真经,张三峰经典,从文字出坎到当今盛行,没有信承,根本无力专业之谈论。学好中医:一,从自已适变人体,看古书有多辩能力,二,书中有取径,三,学艺仿师,得忽精华,师言曰:假传万倦书,真传一询活的原则。四,勤奋之劳,就会有好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