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所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1.挖掘文化内涵,开发特色化产品
(1)、树立鲜明的乡村意象,保持独特的乡土气息
乡村意向是乡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人们头脑里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图像”,其主要表现为乡村景观意象和乡村文化意象。远景设计院指出鲜明的乡村意象是乡村旅游得以发展的巨大财富,是一项对城市旅游者具有巨大吸引力的无形旅游资源。乡村意象强调的是一种整体氛围,而这种整体氛围的体现,必须靠对内营造和对外宣传两方面结合才能够完成。因此,在乡村旅游开发中,一方面必须有意识在乡村营造一种“可印象性”的整体氛围,另一方面又必须通过宣传把它推向市场,形成鲜明的乡村意象。如淮北平原的“绿洲仙境”----小张庄,江苏“江南农村”----周庄等都是靠这种方式树立起鲜明的乡村意象,并进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
(2)、挖掘乡村资源的文化内涵,开发特色化产品
我国地大物博,乡村资源的文化内涵丰富,有着反映人与自然的依存和延续、形态独特的乡村聚落;有着反映我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宗教理念、社会组织形式和家庭关系、古朴典雅的乡村建筑;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乡村节庆、农作方式、生活习惯、趣闻传说。将这种文化内涵挖掘出来,深层次、多方位开发设计适销对路、具有乡村特色的产品,才能增强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地应加强休闲娱乐、民俗风情及“绿色产品”等特色产品的开发,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乡村旅游才不流于浅层次的观光游览,不局限于旅游资源的表面现象,才能更富于观念和感情的沟通与体验,更钟情于表象下文化底蕴的体验,更具有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也才能解决文化含量不够的问题。
(3)、注重产品参与性和知识含量,提高产品的安全性
提高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和知识含量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手段,也是留住游客、延长其逗留时间的最好方法。乡村旅游经营者要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农家气氛及农事活动,使旅游项目贴近农家生活,营造出一种真正的“农家乐”。如可让旅游者与渔民一起随船撒网捕鱼,和农民一起防线织布,制作工艺品、绿色食品,一起参加民族节庆活动;可以根据季节的推移、经济作物成熟期的不同,推出具有知识性和乐趣性的、新的农家旅游项目,如举行采茶节、竹笋宴、桃花节、杨梅节、百合宴等。通过提炼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让旅游者体验返璞归真和乡野的乐趣,通过收获劳动成果使旅游者从中获取一定的知识,满足旅游者寓教于乐的需要。
旅游安全是旅游者决定出游要考虑的首要问题。除了一般旅游共有的安全问题外,乡村旅游安全还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农事方面的操作性安全问题。由于乡村旅游参与性强,而游客又不熟悉农村的农事操作,所以很容易由于操作不当而出现安全问题。二是农药、肥料、植物花粉造成的皮肤过敏问题。如游客可能因为农田中的肥料、残余农药等引起皮肤骚痒,在果园中活动也可能因某种植物花粉引起皮肤不适等等。所以对游客参与性项目要加强监导,以保证乡村旅游活动的安全。
2.政府主导、健全相应管理体制、实施规范化管理
要解决乡村旅游产生的没有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与方法,必须采用政府主导,行政、经济、法律等相配套的宏观调整、监督、指导和管理手段和方法。 乡村旅游地政府要把乡村旅游的管理纳入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明确责任,制定出乡村旅游相关管理办法或条例,对乡村旅游的规划审批、经营管理、安全管理、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规范与监督,引导其逐步走向行业协会自律管理。乡村旅游在内部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自负盈亏。但对游客市场和社会来讲,一个地方的乡村旅游地是一个整体,有着整体的形象和全局的利益。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和职能管理部门为广大游客的利益、当地经营户的利益、旅游地健康发展的长远利益积极引导,进行规范管理。如,成都龙泉驿区把乡村旅游纳入该区旅游局管理的工作范围,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坚持“政府主导、各方支持、发挥优势、大办旅游”的方针,把争创国家级花果山风景名胜区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未来目标,大大提升了乡村旅游地的地位。
制定相关法令法规,使乡村旅游的经营运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是乡村旅游地向法制化、规范化健康发展的关键。在政府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应可成立乡村旅游协会,制定有关的章程,对乡村旅游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为确实保护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乡村旅游资源,要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避免对生态环境和景观开发性的破坏。
3 完善相关设施设备条件,实行规模化经营
完善相关设施设备条件,全方位、综合性的开发各种乡村旅游项目,实施一体化、联合化经营是实行规模化经营的基础。
在设施设备条件的建设上,要加强乡村旅游地公共设施与食宿设施的建设。要解决好交通、通信、厕所等问题。应与交通部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为城市市民游客出游提供方便。在食宿设施建设上,要注意旅游环境和接待设施的卫生标准。由于乡村旅游地的旅游者大多来自都市,他们习惯于都市生活的清洁和环境卫生标准,这就要求乡村旅游经营者在食宿设施建设上要重视厨房、餐具、卧室、浴室、厕所、水池及公共娱乐场所的卫生标准,并定期进行杀菌消毒处理。
在全方位、综合性的开发各种乡村旅游项目方面,要大力发展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互相配合的项目,在“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的乡村旅游活动项目中把各种乡村民间娱乐艺术如舞狮、龙灯、高桥、吹打乐、花鼓、民歌对唱及各种民俗表演纳入乡村旅游产品中,形成系列和规模,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产生规模经济效益。
4 合理规划、精心设计、灵活营销、打造品牌
乡村旅游地要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打造自己的品牌。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对旅游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客源市场等进行认真和详实的调查与评价,并以区域旅游经济开发及系统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进行合理规划和科学开发。通过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开发具有区域特色、与乡村环境相协调、具有品牌效应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Ⅱ 田园综合体建设要深挖乡村 特色资源
田园综合体的建设,要深度挖掘乡村特色资源,倡导低碳、生态等科学理念,以乡村 旅游 资源与土地为基础,以乡村 旅游 休闲为脉络,以休闲商业为配套,以乡村休闲地产为核心,以高品质服务为保障,进行综合开发。
1
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思路
田园综合体的建设,要深度挖掘乡村特色资源,倡导低碳、生态等科学理念,以乡村 旅游 资源与土地为基础,以乡村 旅游 休闲为脉络,以休闲商业为配套,以乡村休闲地产为核心,以高品质服务为保障,进行综合开发。
1.“田园”是特色。尊重乡土,就地取材。开展特色资源普查,充分挖掘产业、山水、田园、民居等潜在优质资源,制定相应发展策略,打造地方特色,体现综合竞争力。
2.“综合”是关键。通过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带动田园综合体资源聚合、功能整合和要素融合,使城与乡、农与工、生产生活生态、传统与现代在田园综合体中相得益彰。
3.“产业”是基础。突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拓展农业功能,满足各产业功能要求, 探索 “ 旅游 +”“生态+”等模式,让各产业在规划布局中合理展开,推进三产融合发展,打造产村融合示范区。
4.“文化”是灵魂。从生态、地域文化、风俗民情、地方特色节庆中找寻文化的主题,创新文化形式、业态模式和载体方式,满足市场和时代需求。坚持生态为先,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实现文化、空间、生态有机融合。
2
泛农业产业链系统建设
农业生产区的意义不单单是为了提供安全、放心的生态绿色食物和获取相应的收入,农业与自然密切交织在一起,维持着区域的生态保护功能。更重要的是,农业支撑着区域乡村共同体的活动,可以结合当地农业特色、田园文化打造多具风格的休闲农业项目。
1.片区优化。根据开发能力打造不同标准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满足现代农业生产型产业园的功能要求基础上,应设立休闲农业、创意农业休闲片区,也可配备CSA(社区支持农业)的菜园(菜田)空间。
2.农业发展。培育农业特色品牌,打造1~2个经ISO9001、1S014001、ISO22000、HACCP、GAP、CAC、原产地保护等认证的市级以上农业特色品牌。园区定期开展宣传推广主题活动或节庆活动。
3.功能拓展。依托景观农业,开展田园乡村观光、农耕文明传承、农事活动体验等活动;依托经济林果,开发赏花、踏青、采摘等 旅游 产品;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拓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高新农业技术的观赏科普功能。
4.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体系。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强化园区与农户的服务和利益联结,逐步将小农户生产、生活引入现代农业农村发展轨道,带动区域内农民可支配收入稳定增长。
3
田园居住区及配套建设
打造具有整洁完善独具风貌特色的田园社区,完善的居住区及服务配套是迈向城镇化结构的重要支撑,构建了城镇化的核心基础。此外,在其环境打造上,必须克服高楼大厦的城市模本,小桥流水的乡村图景在这里应充分展现。
1.村庄功能互补。完善乡村的现代生活和生产功能,围绕满足村庄原住民和外来游客需求,加强金融、医疗、教育、商业等公共服务配套,形成产城一体化的公共配套服务网络。
2.基础设施共享。立足需求科学合理配置生态停车场、公厕、污水处理等公共基础设施,实现投资建设效益最优化。生态停车场应充分利用村内空地、废弃地、道路沟沿等合理规划建设。公厕应建成生态无害化 旅游 厕所,设施与卫生至少达到GB/T 18973-2003( 旅游 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一星级要求。村庄生活污水按照国家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技术标准,结合实际选用处理工艺,合理选择城镇污水处理厂延伸处理、就地建设小型设施相对集中处理以及分散处理等方式。
3.建筑风貌塑造。因地制宜设计农民住房户型方案,推荐采用具有本土特色的屋面、窗样、门洞、屋脊、瓦当、滴水等建筑构件进行外立面改造。其他建筑设施提倡采用原生材质作为建筑主材,让每栋建筑与自然完美融合。
4.推进垃圾分类。全面取消垃圾房(池),配设分类垃圾桶(箱),做到日产日清。
5.村庄绿化美化。提倡使用乡土树种,增加珍贵树种造林比重,鼓励有条件的村民庭院种植经济树种。
4
旅游 休闲项目建设开发
结合田园综合体的资源禀赋,提炼出适合田园综合体发展的项目主题,打造满足客源的各种休闲需求而创造的综合休闲产品体系。
1. 旅游 设施配套。统筹考虑淡季和旺季游客需求,游客服务中心位置合理,规模适度,设施、功能齐备。区内推荐配置低排放或清洁能源交通工具。注重人性化设施与服务,配备必要的无障碍设施、遮阳避雨、休息座椅等人性化设施,提供人性化爱心关怀服务。开发夜生活配套的乡村酒吧茶吧、休闲 养生 、康体服务、演艺演出、参与体验活动等场所,留住城市游客。
2.特色餐饮服务。区域内农家乐和乡村酒店宜纳入统一管理,提供的餐饮服务须依法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菜肴要突出民间、农家特色,推荐民间菜和农家菜。用餐环境必须干净整洁,有专门的餐厅,条件不具备的也可以利用自家庭院,但须做好灭蝇、灭蚊、防尘、防风沙等工作。
3.休闲度假住宿。住宿设施重点为特色民宿、乡村庄园、乡村主题度假酒店,且能够满足游客需求。配备暖软设备或换气装置,配套设施完好,用品配备能满足顾客需要。
4.乡村 旅游 购物。应在交通要道、重要景点等醒目、易达的区域合理设置购物场所,做到集中管理,环境整洁,秩序良好。销售商品应以特色农产品、花木盆景、传统生活老物件、民间工艺品等为主,体现乡土气息、打造特色品牌。
5
田园特色景观风貌建设
可以是自然景观,也可以是有特色的人造景观。规划、设计、建设过程中应以挖掘本地自然人文资源,以自然景观、 历史 文化为重点,塑造特色风光,提升品位形象。
1.生态修复。对区域内山体、森林、湿地、植被等自然资源进行生态保育,保持原生态自然环境。区域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明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对区域内坑塘河道进行综合治理,保持水体清澈、水质清洁、岸坡稳定和水流通畅。岸边宜种植适生植物,绿化配置合理,养护到位。
2.绿道建设。对区域内 旅游 线路及周边环境整治提升,主干道应为三级以上公路,道路交通标识设置合理、美观,路面宜黑色化处理,适宜路段可采用“海绵城市”透水道路系统,次要道路宜乡土生态铺装。区域内道路两侧应种植经济林果和绿化苗木,因地制宜栽种直径 10~12 厘米的乡土树种,力争5 10年后形成林荫大道。区域内林相、植被丰富,形成四季景观,林木覆盖率高于40%。
3.自然景观。对丘陵山地、水乡圩区、大地景观等区域内极富代表性的独特山水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打造一批观赏型农田、名优瓜果园,观赏苗木、花卉展示区,湿地风光区,山水风光区等自然景观区。
4.人文景观。立足本地 历史 文化资源,把古树名木、文物古迹、建筑遗存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纳入 历史 文化保护对象。以本地 历史 遗存、事件传说、地名人物、传统民俗活动等为载体,打造特色人文景观,传承农耕文化、弘扬现代文化。
Ⅲ 保护性耕作的关键技术有哪些
保护性耕作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秸秆覆盖技术、表土处理技术、免耕施肥播种技术、土壤耕作技术、杂草与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田间管理技术和裸露农田绿色覆盖技术。
Ⅳ 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哪些创新
1、农业科技创新。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成果转化应用,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要以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加快推动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要强化农业科技攻关,加快突破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生物种业、绿色投入品、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
2、制度技术创新。
没有产业的振兴,其他方面的振兴和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因此要通过制度与技术创新振兴农村产业。产业发展指的是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发展与融合。
农业的发展主要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非农产业的发展需要吸引多元化的发展主体,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需要创新制度,探索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流动的政策措施。
3、金融服务创新。
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应以农村金融创新撬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推动乡村振兴。首先要逐步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规模和覆盖面,加快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全面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加快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竞争适度、风险可控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
创新投入方式、打造合作平台、营造良好环境的具体措施。同时,研究制定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的意见,指导各地细化政策,强化对社会资本的服务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