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华为自动驾驶曝光,自动驾驶技术的核心技术是什么
现在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开始进入到传统的制造行业当中,希望能够在其中分一杯羹,主要是因为现在新能源汽车已经逐渐成为了一个能够得到大家认同的社会主流。而此前华为就宣布什望能够制造出属于自己的智能汽车。但是随后他们又回应表示他们并没有造汽车,只不过是被一些汽车提供一些核心技术,特别是在自动驾驶方面。那么今天就跟大家来探讨一下,自动驾驶的核心技术到底是什么。
第三,如何看待自动驾驶?
从一些科技电影来看的话,自动驾驶技术在未来肯定是能够实现的,只不过需要的时间还是比较长的。而华为这一次所推出的自动驾驶技术,已经是比较成熟的。不过目前还没有大量的投入到市场当中,所以还不能够下一个定论。
⑵ 汽车智能化技术有哪些
智能汽车与一般所说的自动驾驶有所不同,它指的是利用多种传感器和智能公路技术实现的汽车自动驾驶。智能汽车首先有一套导航信息资料库,存有全国高速公路、普通公路、城市道路以及各种服务设施(餐饮、旅馆、加油站、景点、停车场)的信息资料;其次是gps定位系统,利用这个系统精确定位车辆所在的位置,与道路资料库中的数据相比较,确定以后的行驶方向;道路状况信息系统,由交通管理中心提供实时的前方道路状况信息,如堵车、事故等,必要时及时改变行驶路线;车辆防碰系统,包括探测雷达、信息处理系统、驾驶控制系统 ,控制与其他车辆的距离,在探测到障碍物时及时减速或刹车,并把信息传给指挥中心和其他车辆;紧急报警系统,如果出了事故,自动报告指挥中心进行救援;无线通信系统,用于汽车与指挥中心的联络;自动驾驶系统,用于控制汽车的点火、改变速度和转向等。 智能车辆是一个集环境感知、规划决策、多等级辅助驾驶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它集中运用了计算机、现代传感、信息融合、通讯、人工智能及自动控制等技术,是典型的高新技术综合体。目前对智能车辆的研究主要致力于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以及提供优良的人车交互界面。近年来,智能车辆己经成为世界车辆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和汽车工业增长的新动力,很多发达国家都将其纳入到各自重点发展的智能交通系统当中。多输入 通常对车辆的操作实质上可视为对一个多输入、多输出、输入输出关系复杂多变、不确定多干扰源的复杂非线性系统的控制过程。驾驶员既要接受环境如道路、拥挤、方向、行人等的信息,还要感受汽车如车速、侧向偏移、横摆角速度等的信息,然后经过判断、分析和决策,并与自己的驾驶经验相比较,确定出应该做的操纵动作,最后由身体、手、脚等来完成操纵车辆的动作。因此在整个驾驶过程中,驾驶员的人为因素占了很大的比重。一旦出现驾驶员长时间驾车、疲劳驾车、判断失误的情况,很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通过对车辆智能化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可以提高车辆的控制与驾驶水平,保障车辆行驶的安全畅通、高效。对智能化的车辆控制系统的不断研究完善,相当于延伸扩展了驾驶员的控制、视觉和感官功能,能极大地促进道路交通的安全性。智能车辆的主要特点是以技术弥补人为因素的缺陷,使得即便在很复杂的道路情况下,也能自动地操纵和驾驶车辆绕开障碍物,沿着预定的道路轨迹行驶。编辑本段特点高科技 智能汽车是一种正在研制的新型高科技汽车,这种汽车不需要人去驾驶,人只舒服地坐在车上享受这高科技的成果就行了。因为这种汽车上装有相当于汽车的“眼睛”、“大脑”和“脚”的电视摄像机、电子计算机和自动操纵系统之类的装置,这些装置都装有非常复杂的电脑程序,所以这种汽车能和人一样会“思考”、“判断”、“行走”,可以自动启动、加速、刹车,可以自动绕过地面障碍物。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它的“大脑”能随机应变,自动选择最佳方案,指挥汽车正常、顺利地行驶。 智能汽车的“眼睛”是装在汽车右前方、上下相隔50厘米处的两台电视摄像机,摄像机内有一个发光装置,可同时发出一条光束,交汇于一定距离,物体的图像只有在这个距离才能被摄取而重叠。“眼睛”能识别车前5~20米之间的台形平面、高度为10厘米以上的障碍物。如果前方有障碍物,“眼睛” 就会向“大脑”发出信号,“大脑”根据信号和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判断是否通过、绕道、减速或紧急制动和停车,并选择最佳方案,然后以电信号的方式,指令汽车的“脚”进行停车、后退或减速。智能汽车的“脚”就是控制汽车行驶的转向器、制动器。重要标志 无人驾驶的智能汽车将是新世纪汽车技术飞跃发展的重要标志。可喜的是,智能汽车已从设想走向实践。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都可以领略到智能汽车的风采。 所以,智能汽车实际上是智能汽车和智能公路组成的系统,目前主要是智能公路的条件还不具备,而在技术上已经可以解决。在智能汽车的目标实现之前,实际上已经出现许多辅助驾驶系统,已经广泛应用在汽车上,如智能雨刷,可以自动感应雨水及雨量,自动开启和停止;自动前照灯,在黄昏光线不足时可以自动打开;智能空调,通过检测人皮肤的温度来控制空调风量和温度;智能悬架,也称主动悬架,自动根据路面情况来控制悬架行程,减少颠簸;防打瞌睡系统,用监测驾驶员的眨眼情况,来确定是否很疲劳,必要时停车报警……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汽车的智能化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汽车智能化技术主要包含计算机、现代传感、信息融合、通讯、人工智能及自动控制等技术。1、智能汽车首先有一套导航信息资料库,存有全国高速公路、普通公路、城市道路以及各种服务设施(餐饮、旅馆、加油站、景点、停车场)的信息资料;2、GPS定位系统,利用这个系统精确定位车辆所在的位置,与道路资料库中的数据相比较,确定以后的行驶方向;3、道路状况信息系统,由交通管理中心提供实时的前方道路状况信息,如堵车、事故等,必要时及时改变行驶路线;4、车辆防碰系统,包括探测雷达、信息处理系统、驾驶控制系统 ,控制与其他车辆的距离,在探测到障碍物时及时减速或刹车,并把信息传给指挥中心和其他车辆;5、紧急报警系统,如果出了事故,自动报告指挥中心进行救援;6、无线通信系统,用于汽车与指挥中心的联络;7、自动驾驶系统,用于控制汽车的点火、改变速度和转向等。智能车辆是一个集环境感知、规划决策、多等级辅助驾驶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它集中运用了计算机、现代传感、信息融合、通讯、人工智能及自动控制等技术,是典型的高新技术综合体。目前对智能车辆的研究主要致力于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以及提供优良的人车交互界面。近年来,智能车辆己经成为世界车辆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和汽车工业增长的新动力,很多发达国家都将其纳入到各自重点发展的智能交通系统当中。 @2019
⑶ 对话王军:详解华为智能车战略 | 汽车产经
无论华为正在做什么,大家似乎总是更关心华为有没有夺走车企的灵魂?或者,华为是不是又要造车了?
11月15日,阿维塔11首发亮相后的专访中,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COO王军说,“说白了我们只是提供一些部件。”
有意思的是,相比外界对车企灵魂的担忧,王军说,上汽不仅一直和华为有合作,而且双方都认为是媒体误读了“灵魂论”。
与此同时,也没有合作车企对华为的全栈商业模式,以及“HI”标识挂到车尾这件事表示异议和排斥。
事实上,自从2019年上海车展华为高调宣布进军汽车行业,两年多来,华为“没日没夜地“在与合作伙伴的切磋中经受”历练“,并清晰地形成了两个定位——“帮车企造好车”和“帮车企卖好车”。
几天前在阿维塔11上,华为展示了Huawei Inside全栈商业模式的最新成果。
王军对这个阶段性成果是满意的,并且评价它“肯定是国内领先的”。
Huawei Inside的能力
“跟长安合作的时候,当时我们正好希望做一个平台。这个平台能够面向未来的软件定义汽车不断的迭代。不但软件,而且硬件都能够是构建一个持续迭代的能力。”
王军说,在与长安阿维塔合作的Huawei Inside模式中,应用了华为智能车的全栈能力。其中的核心,是一个叫做iDVP的智能汽车数字平台。
从官宣信息看,iDVP拥有软件可迭代,硬件即插即用,缩短车型研发周期的能力。
王军说,iDVP相当于一个底层的“大软件操作系统”,除了可持续迭代演进,它更大的能力在于打通了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和智能车控这三个控制域。
“我们做了各个域(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自身的操作系统,在这个操作系统之上,我们又做了一个打通三个域之间的操作系统。”
王军说,目前国内还没有哪家能像华为一样做到这一点。所以,在智能车技术领域,华为目前肯定是领先的。
除了iDVP,Huawei Inside“全栈套餐”还包括自动驾驶计算平台、智能座舱平台、雷达、BMS电池热管理系统等等。
而且,对于“全栈”能力的定义,王军在采访中造了一连串反问句。
“算法大家都在做,但算力平台有几家可以做?”
“芯片有几家可以做?”“芯片上运行的操作系统有几家可以做?”
“有些还需要高精地图,有几家?”
“要做好自动驾驶,你要有传感器,有几家能做传感器?特别是做激光雷达。能把激光雷达的性能指标做下来的有几家?”
“真正做全栈的,你可以算算全世界有几家。”
合作中没有“灵魂躯干”的顾虑,
但“我肯定要提意见”
“后来我跟包括陈虹董事长在内的上汽很多人聊过。其实双方,包括跟我们领导也汇报过,大家的感觉就是媒体误读。”
关于今年6月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的“灵魂论”,王军说,并没有影响到华为与车企的合作。也没有合作车企对车上使用“HI”的标识提出异议,或产生排斥。
因为王军认为,华为就是一个部件供应商的角色。而车企要打造差异化的能力,来自于其他几个方面。
“差异性的东西核心就是品牌,第二它的造型,第三整车厂基础的造车能力,第四你供应链,然后你整体的一个销售的能力,这是个端到端的能力。我们说白了只是提供了一些部件。”
王军举例说:阿维塔11是一款SUV,而极狐阿尔法S是一款轿车,华为的激光雷达就要根据这两款车的造型,分别去改变结构件做不同的匹配。
据了解,阿维塔还因为做激光雷达的匹配改进,而比原定计划延迟了很长时间。
华为车BU正式成立是在2019年,至今两年多时间与车企的合作感受如何?采访中,王军用“历练”两个字做了总结。
“整个过程对华为来说是个历练,因为我们原先确实不懂车,但是通过跟这些车企的合作,对华为公司也是一个在车领域的经验的积累,真的是帮助非常大。”
另一方面,王军说,华为在ICT领域的一些理念跟未来汽车的发展理念很接近,也很能够促进合作车企的成长。
对于两年来合作的成果,王军认为是满意的。因为“无论是HI模式,还是华为智选模式,真的是摆脱了传统的供应商模式。”
如果说传统的汽车供应商提供的是标准件,那么在智能汽车时代,要结合每辆车的性能、配置、空间,做出各种各样的定制件。
王军说,“华为公司这么高成本的人力投入,要为每一个件去定制化,如果最后车卖不好,我的投入全是打水漂,所以我肯定要提意见。”
所以,Huwei Inside的重点不仅是全栈,还有双方深入的,类似定制化的合作。
而如此深度合作,也是Huwei Inside模式只选择国内三家合作伙伴的原因。因为“投入太大”,“做不过来”。
“板凳要能坐10年冷”
“国内的汽车产业链非常不完善,车载产业链更是非常难构建的。我们希望华为进入这个赛道之后,能够贡献我们在产业链里的贡献。”
王军说,相比手机产业链,汽车产业链不仅复杂得多,而且车规级产品的know how非常深,另外,国内汽车产业链也有待完善。这些现状也是华为的机会所在。
华为的汽车相关业务分两大板块:一个是供应商角色,也就是王军负责的智能车BU业务;另一个是借助华为的渠道,帮车企卖车。隶属于华为消费者BG。
其中,智能车BU的业务定位又可以理解为两块:一是Huawei Inside全栈商业模式,另一个是作为tier1或tier2的传统供应商商业模式。
目前,作为tier1、tier2,华为的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智能网联、智能车云、传感器、甚至热管理系统等等均有来自国内、国外的定点合作伙伴(10到70个不等)。
而采访中被频繁问及的,华为在自动驾驶领域全栈深入合作的车企最少,除了国内的长安、北汽、广汽三家,还有一家国外车企。为什么仅有4家?
王军说,“因为自动驾驶投入非常大,现在我(自动驾驶)有一千多研发人员,真的可以说没日没夜的干。”
除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投入,王军认为自动驾驶也“绝对是个长跑”,未来能真正存活下来的不多。
“不是板凳能做10年冷的公司,我不觉得能真正做出一个好的产品。就像我们老板说的,做这个行业不是蒸馒头,kua一锅就出来了。它需要长期的战略耐心。”
写在最后
谁是躯体?谁是灵魂?谁是竞争者?谁是伙伴?
智能汽车巨浪下,大家争先恐后奔向潮头的同时,在努力界定自己的角色,同时,辨别其他玩家的角色。
但角色最有争议的,可能就是华为了。
其实相比造车,或许在空白较多的供应链上深耕才是更难的事。
有人说,华为给人的感觉一直是高调的,雄心勃勃的。采访中,王军不否认“雄心勃勃”。
但为了探索出一条适合智能汽车的合作模式,华为两年多来在与车企谦虚谨慎的合作中遭受的磨练也并不少。
最终华为能不能将自己打磨成一把所向披靡的利剑,成长为中国的”博世“,只能等时间揭晓答案。
或者,你还是觉得华为会造车吗?
⑷ 涉及五大新品 华为发布多款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在热管理系统方面,华为采用了一体化设计,精准化控制车内温度分布,有效提升热量综合利用率,高度集成是指将压缩机、PTC等多个部件以及控制单元集为一体,使得管路数量降低40%,可靠性提升50%,并实现能效提升、体验提升以及标定效率提升等三大提升,实现更高的系统能效。
⑸ 正式发布星闪技术 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已发展300家合作伙伴
易车讯 日前,从官方渠道获悉,在12月21日举办的2021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生态论坛上,华为公布了“星闪技术”,重新定义车载无线短距通信。
王军同时称,在智能汽车时代数字化技术成为核心竞争力。面临四大趋势:算力驱动马力,比特管理瓦特,软件定义功能,体验持续优化。未来,华为会进一步加大对生态的投入,促进产业持续发展。
⑹ 首款华为鸿蒙汽车月销量破3000,这款汽车有哪些卖点
M5这款车从它的发布会,大嘴和吴佩的采访对话,以及前前后后华为总部内部人士的站队表现和车机参数配置来看这就是诺亚方舟换木板。不过不同的是,这个方舟的初代也是换木板的参与操刀的,初代也未具诺亚方舟的雏形。说到余大嘴这个人呢?大嘴是真大嘴,办事也是真办事,挨打就立正,总体还行,能处。至于这款车,只要是性价比党单参数看对比市售同价段车型来说确实比较香,去试驾要是也香那就相当于买了车界的华为P6或Mate9,有舍必有得,自在诸位选择。
⑺ 华为汽车新品集中曝光!新MDC支持L4级自动驾驶,鸿蒙车机版来了
华为车联网云服务介绍
值得注意的是,华为在三电云服务方面的布局,华为已经在电池故障预警、热失控预警、电池健康状态评估、电池剩余寿命预测、电池控制策略优化,可以实现热失控提前预警,SOH评估和RUL精准评估,优化BMS策略延长电池寿命。
结语:华为正在深度融入汽车产业
目前华为在汽车业务上主要有两大关键打法。一是利用ICT技术打造性能更好价格更低的零部件(包括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二是大规模开发汽车底层软件。
具体上来看,华为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控制和云服务方面已经做了基本的布局,打造了完整的开放平台。
但华为在汽车领域毕竟还是新人,还需要扩大自己的朋友圈,此次生态大会,华为传达的一个关键的信息就是希望和更多的厂商建立合作,深化自己在汽车行业的布局。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⑻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全球首个通过DEKRA德凯相关认证
文/福布斯中国
9月30日,华为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BU正式获得 汽车 网络安全ISO/SAE 21434:2021符合性证书,成为全球首个通过DEKRA德凯ISO/SAE 21434认证的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供应商。
华为从2014年就在2012实验室成立了车联网实验室,经过5年的深度积累,今年5月份正式成立了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BU。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BU的业务覆盖 汽车 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网联、智能电动、智能车云等5大领域,
从近期公开资料来看,华为正在与全产业链多方合作,围绕智能座舱计算平台、智能驾驶计算平台、智能车控计算平台三大计算平台,打造智能座舱操作系统(HOS)、智能驾驶操作系统(AOS)、智能车控操作系统(VOS)三大域操作系统,积极构建多域协同框架体系的下软硬件生态系统。另外,华为在电动车高压快充、高阶智能驾驶(ADS)、座舱OS、光通讯和智能车云服务等方面也正在研发相关技术能力。
⑼ 2021慕尼黑车展: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正式亮相
AR-HUD不仅可以显示仪表等必要信息,同时结合感知数据与周围环境可增强交互感,如显示AR导航、行人预警、障碍物预警等关键信息,进一步增强驾驶员的态势感知,提升行车安全。AR-HUD所呈现的超级显示区域,可实现高达100PPD的全高清视觉显示,用户可享受高清影音与游戏等沉浸式的视觉体验。华为AR-HUD采用了独特的光学设计,不仅实现了无重影效果从而消除人体眩晕感,还实现了10L的超小体积,使AR-HUD产品可适配于多种车型,让更多的消费者能享受超级视界体验,并保障安全随行。
“当前汽车产业正处于向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演进的关键时期,信息与通信技术(ICT)将在这个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价值,可以说,汽车产业拥抱了ICT产业”,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欧洲片区副总裁汤明指出,“华为凭借30多年在信息与通信技术领域积累的能力与经验,面向智能汽车的使用场景,推出创新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和零部件,帮助欧洲的车企造好面向未来的智能汽车,给消费者带来极智、愉悦、信赖的出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