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3d技术原理是什么
人以左右眼看同样的对象,两眼所见角度不同,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像并不完全相同,这两个像经过大脑综合以后就能区分物体的前后、远近,从而产生立体视觉。立体电影的原理即为以两台摄影机仿照人眼睛的视角同时拍摄,在放映时亦以两台放影机同步放映至同一面银幕上,以供左右眼观看,从而产生立体效果。
拍摄立体电影时需将两台摄影机架在一具可调角度的特制云台上,并以
立体电影原理
符合人眼观看的角度来拍摄。两台摄影机的同步性非常重要,因为哪怕是几十分之一秒的误差都会让左右眼觉得不协调;所以拍片时必须打板,这样在剪辑时才能找得到同步点。
放映立体电影时,两台放影机以一定方式放置,并将两个画面点对点完全一致地、同步地投射在同一个银幕内。在每台投影机的镜头前都必须加一片偏光镜,一台是横向偏振片,一台是纵向偏振片(或斜角交叉),这样银幕就将不同的偏振光反射到观众的眼睛里。观众观看电影时亦要戴上偏振光眼镜,左右镜片的偏振方向必须与投影机搭配,如此左右眼就可以各自过滤掉不合偏振方向的画面,只看到相应的偏振光图象,即左眼只能看到左机放映的画面,右眼只能看到右机放映的画面。这些画面经过大脑综合后,就产生了立体视觉。
Ⅱ 3D显示技术是什么
导语:随着数码科技的发展,数码已经融入了我们之中。3D显示技术可以分为眼镜式和裸眼式两大类。裸眼3D目前主要用于公用商务场合,将来还会应用到手机等便携式设备上。而在家用消费领域,无论是显示器、投影机或者电视,现在都是需要配合3D眼镜使用。目前主流的眼镜式3D技术有哪些?在眼镜式3D技术中,又可以细分出三种主要的类型:色差式、偏光式和主动快门式,也就是平常所说的色分法、光分法和时分法。
色差式3D技术,英文为Anaglyphic 3D,配合使用的是被动式红-蓝(或者红-绿、红-青)滤色3D眼镜。这种技术历史最为悠久,成像原理简单,实现成本相当低廉,眼镜成本仅为几块钱,但是3D画面效果也是最差的。色差式3D先由旋转的滤光轮分出光谱信息,使用不同颜色的滤光片进行画面滤光,使得一个图片能产生出两幅图像,人的每只眼睛都看见不同的图像。这样的`方法容易使画面边缘产生偏色。
偏光式3D技术也叫偏振式3D技术,英文为Polarization 3D,配合使用的是被动式偏光眼镜。偏光式3D技术的图像效果比色差式好,而且眼镜成本也不算太高,目前比较多电影院采用的也是该类技术,不过对显示设备的亮度要求较高。
目前在偏光式3D系统中,市场中较为主流的有RealD 3D、MasterImage 3D、杜比3D三种,RealD 3D技术市占率最高,且不受面板类型的影响,可以使任何支持3D功能的电视还原出3D影像。不过这种技术会使画面分辨率减半,很难实现真正的全高清3D影像,而且画面亮度也会被大大降低。在液晶电视上,应用偏光式3D技术要求电视具备240Hz以上刷新率。
主动快门式3D技术,英文为Active Shutter 3D,配合主动式快门3D眼镜使用。这种3D技术在电视和投影机上面应用得最为广泛,资源相对较多,而且图像效果出色,受到很多厂商推崇和采用,不过其匹配的3D眼镜价格较高。
主动快门式3D主要是通过提高画面的刷新率来实现3D效果的,通过把图像按帧一分为二,形成对应左眼和右眼的两组画面,连续交错显示出来,同时红外信号发射器将同步控制快门式3D眼镜的左右镜片开关,使左、右双眼能够在正确的时刻看到相应画面。这项技术能够保持画面的原始分辨率,很轻松地让用户享受到真正的全高清3D效果,而且不会造成画面亮度降低。
一般情况下,3D液晶电视屏幕刷新频率必须达到120Hz以上,也就是让左、右眼均接收到频率在60Hz以上的图像,才能保证用户看到连续而不闪烁的3D图像效果。目前,包括三星、松下、创维等品牌推出的3D电视,都是采用主动快门式3D技术。
Ⅲ 3D电影显示器是什么原理
你说的3D电影显示器实际上是时分3D,也就是“时间分离”,是显示器以很快的速度切换你左右眼应该看到的图像,当显示右眼应该看到的图像时,与显示器同步的时分眼镜会遮住你的左眼,当显示左眼应该看到的图像时眼镜会遮住你的右眼,此时你左右眼看到的图像就不一样,经过大脑合成后就变成了立体图像。
现在成熟的3D技术主要有时分式,光分式,色分式,时分式就如我之前所说的原理,目前时分眼镜主要用的是NVIDIA的,光分式也就是偏振光式,要用到偏振眼镜,两个眼镜片分别可以通过横向偏振的光波和纵向偏振的光波,屏幕上的两个影响分别对应两种不同的光波,这样你左右眼看到的图像也就不一样了,经大脑合成就成了立体图像。色分是是指将左右眼要看的两个图像分别用红色和蓝色渲染(也有用绿色红色,蓝色棕色渲染的),而你戴的眼镜是一个镜片为蓝色,另一个为红色,蓝色镜片会遮挡住红色的光,红色镜片遮挡住蓝色的光,这样你左右眼看到的图像也就不一样了
现在的裸眼3D电视主要是将眼镜的作用做到了电视机屏幕上,但是这种电视机对眼睛的伤害很大
总之3D的原理就是让你左右眼看到的图像不同,经大脑合成产生3D效果
这个答案是我自己一个字一个字打得,希望您满意
Ⅳ 电影里,4K、3D、IMAX这些概念到底什么区别
文章转自Hao4K影音
Hao4K影音:最新4K资源下载、4K播放下载教程、最新4K设备评测!
Hao4K专注4K家庭影音, 服务千万家庭影音发烧友!
周末去看个电影相信现在是多数人的娱乐方式,但随着影视技术的发达,电影院也越来越多“特色”,但你知道电影院里的3D/4D/IMAX/巨幕/杜比影院/全景声/DTS:X 临境音到底都有什么区别吗?不知道的还以往只是想骗你的钱……
先说结论在不考虑票价,只单纯关注视听享受的情况下,大概的建议如下:
第一梯队:IMAX影厅和杜比影院--IMAX专属片源的影片,首选激光IMAX,其次是普通数字IMAX;非IMAX专属片源的影片可以尽量选择杜比影院。
第二梯队:Real D 3D, 中国巨幕,LUXE巨幕。
第三梯队:4K普通厅,杜比全景声厅,DTS临境音。
第四梯队:普通厅,ScreenX,各种4D厅等。
不过,如果不是什么大片或者什么特别重要的电影,我还是觉得等4K出来后和家人一起看一样爽歪歪,特别是家里有家庭影院设备的在家看个4K UHD蓝光原盘效果也不会比普通电影院差多少!
如果感兴趣可以读下面的文章了解
比如,巨幕厅也很大,有的甚至比IMAX屏幕面积还要大,那需不需要多花那么多钱去看IMAX?杜比为什么还有“杜比影院” 和“杜比全景声”两种?DTS临境音和杜比全景声哪个更厉害?
毕竟现在电影都很推崇“沉浸感”,到底去看哪种才能获得更为“沉浸”的视听享受呢?
3D
首先大家最熟悉也最“头疼”的就是3D版。因为很多影院在排片时只排3D版本,让它成为了观众在购票时根本绕不开的选项。而且目前不管是搭配任何其他放映模式,都必须带上3D眼镜,很多人都觉得累赘。
普通3D的投影技术使用偏振光来制造出景深的幻觉,目的是为了让观赏更有沉浸感。但是亮度不足,画面偏暗,重影,拖影等技术问题让很多观众在观赏普通3D版本时会感觉很不适。
因为种种原因,3D电影并不像最初推出时那样,因为大家还有新鲜感而受欢迎,甚至成为了现在很多观众最排斥的一种观影体验,是不得已的选择。去年美国电影协会(MPAA)报道也称全球的3D票房同比下降了20%。
所以,如果大家希望观赏到高质量的画面,并且确实有其他选择,那么不用考虑,尽量不选普通3D版本就对了。
RealD 3D
RealD 3D是目前世界上最主流的3D电影放映技术,在全球数字3D市场拥有80%以上的份额。
RealD其实就是加在放映机镜头前的一个玻璃,以及配套的眼镜和金属银幕。但这样的技术带来的最大优势就是比其他的3D系统更亮。
RealD 3D 技术使用了圆偏振光来产生立体图像投影,可以让观众能够倾斜地观看,而不会看到重影或图像变暗,比普通3D的观影感受要轻松很多。
IMAX
虽然IMAX技术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发展了,但IMAX和3D电影在全球的风靡要归功于2009年的《阿凡达》,由于阿凡达是第一个全程运用IMAX+3D技术进行拍摄、制作和放映的,在当时确实让影迷感受到了耳目一新的观影体验。
IMAX的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拥有巨大的屏幕,除了画面更大,对于一些有专门IMAX版本的电影,甚至还可以欣赏到多出标准DCP格式26%的画幅。所以对于提供IMAX专属片源的电影来说,IMAX画幅就意味着能够在画面中看到更多图信息。
1995年的《阿波罗13》是第一部进行IMAX DMR转制的影片,而最先在制作阶段就开始使用IMAX摄影机进行拍摄的电影是克里斯托弗.诺兰的《蝙蝠侠:黑暗骑士》(2008)。并且随后在《黑暗骑士崛起》,《星际穿越》和《敦刻尔克》中都一直使用IMAX摄影机拍摄,可谓是这种拍摄格式的最大拥趸者。
除了诺兰的电影,《变形金刚》,《碟中谍》,《星际迷航》,《星球大战》和《漫威系列》等很多好莱坞电影也使用了IMAX拍摄。
而《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和《复仇者联盟4:终极之战》也是目前为止公映的仅有全程用IMAX摄影机拍摄的电影,也就是说全程的画幅都是打开的。
图片包含的亮度信息越丰富,明暗和色彩表现也更生动。所以和传统投影相比,杜比影院呈现的图像就看起来就不会那么模糊或者灰蒙蒙的一片。
激光IMAX vs. 杜比影院
总体来说,大部分的IMAX综合体验会比中国巨幕好,但是中国巨幕的高性价比让很多观众把它当做是看巨幕的首选。
不过我又发现,4DX功能介绍的这张图上有一个“扫腿”看起来非常厉害,感觉如果是看一部恐怖片,这应该是非常值得一试的体验。
Ⅳ 电影院3D电影原理是什么
3D电影就是立体电影,原理就是:
用两个镜头如人眼那样的拍摄装置,拍摄下景物的双视点图像。再通过两台放映机,把两个视点的图像同步放映,使这略有差别的两幅图像显示在银幕上,这时如果用眼睛直接观看,看到的画面是重叠的,有些模糊不清,要看到立体影像,就要采取措施,使左眼只看到左图像,右眼只看到右图像。
从放映机射出的光通过偏振片后,就成了偏振光,左右两架放映机前的偏振片的偏振方向互相垂直,因而产生的两束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也互相垂直,这两束偏振光投射到银幕上再反射到观众处,偏振光方向不改变。
观众使用对应上述的偏振光的偏振眼镜观看,即左眼只能看到左机映出的画面,右眼只能看到右机映出的画面,这样就会看到立体景像,这就是立体电影的原理。
(5)当前影院的立体显示技术是什么扩展阅读:
1、1839年,英国科学家查理·惠斯顿爵士根据“人类两只眼睛成像不同”的现象发明了一种立体眼镜,让人们的左眼和右眼在看同样图像时产生不同效果,这就是今天3D眼镜的原理。
2、而最早出现立体电影的是在1922年。这种电影放映时两幅画面重叠在银幕上,通过观众的特制眼镜或幕前辐射状半锥形透镜光栅,使观众左眼看到从左视角拍摄的画面,右眼看到从右视角拍摄的画面,通过双眼的会聚功能,合成为立体视觉影像。
3、立体电影照片可应用到艺术人像写真、个性婚纱摄影、时尚儿童摄影、宠物宝贝摄影、商业产品摄影、室内装潢摄影、建筑雕塑立体展示、旅游风景摄影等等。
Ⅵ 立体显示技术的原理是什么有哪些立体显示技术,并列举其中两项的应用
原理:由于人眼有4-6cm的距离,所以实际上我们看物体时两只眼睛中的图像是有差别的。两幅不同的图像输送到大脑后,我们看到的是有景深的图像。只要符合常规的观察角度,即产生合适的图像偏移,形成立体图像并不困难,这就是计算机和投影系统的立体成像原理。依据这个原理,结合不同的技术水平有不同的立体技术手段。从计算机和投影系统角度看,根本问题是图像的显示刷新率问题,即立体带宽指标问题。如果立体带宽足够,任何计算机、显示器和投影机显示立体图像都没有问题。
立体显示技术:主动显示系统、被动显示系统、光谱分割立体显示系统。
主动显示系统的应用:
用一台输出刷新频率范围为96-144Hz的投影机将左右眼画面交替显示,实际画面的刷新频率为48-72Hz普通银幕,配置外部同步装置和主动立体眼镜,靠同步切换主动立体眼镜来实现左、右眼的影像分离,立体效果很好。但是带来的问题之一就是立体眼镜的频繁开关闪烁带来眼睛的不适。
主动立体投影的光损很大,投影机输出光线的利用率一定低于16%,因为:投影机做立体图像显示时,输出的左右图像的实际亮度为标称立体亮度值(投影机说明书标称)的45%(理想值为50%),光线通过液晶立体眼镜片后亮度至少要减少65%,因此剩余的亮度为45%*35% < 16%)。如果亮度因素特别重要,用低亮度的投影机做主动立体显示时效果不能令人满意,例如亮度为4000流明的投影机,实际主动立体亮度只有为640流明。加之眼镜成本比较高,因此这种显示技术比较适合中等或中等以下的放映厅使用。
光谱分割立体显示系统的应用:
光谱分离立体成像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立体投影显示技术,完美的分离,独特的,舒适的,轻松的立体解决方案,特别是在被动式多通道立体投影显示系统或被动式背投影立体显示系统中,该技术的作用和价值尤为特出。
光谱分割立体显示系统利用光谱分割方法将左、右眼影像分离开,可以使用普通银幕,配置专用眼镜,成本不高,因此比较适合于银幕较大的放映厅使用。
光谱分离立体成像技术这些先进的技术特性解决了目前多通道立体投影显示领域两个非常棘手的技术难题:一是基于偏振立体成像技术的通道间图像之间存在的亮度和色彩差异;而且图像的显示质量、立体感和人的舒适性也得到空前的提高。光谱分离立体成像技术与传统的偏振立体成像技术最大的区别在于它采用光谱分离的方法实现左右眼立体像的高度分离,根据不同色光的波长不同将图像进行分离,没有任何的信号转换处理过程,因此也被称为被动立体成像。信号源本身未经过处理,也就不存在信号不同步问题。它不依赖于具有高增益指数的金属投影屏幕,在漫反射的普通幕布上即可实现立体成像,而经漫反射幕反射后的光线方向是杂乱无章的,整个屏幕的光线反射不具有固定的方向性,这样就和漫反射投影显示系统一样,无论观察者的视点为屏幕前的任何位置,均不会出现通道间图像的亮度和色彩差异。也因此可以避免主动立体成像技术中因屏幕太大或多通道系统存在的“太阳效应”问题。
光谱分离光学过滤器还可将传统的主动立体信号转换成同样刷新率的、感觉更舒适的光谱立体图像输出,观众通过使用光谱分离立体眼镜可舒适地享受高质量的立体图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