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茯苓产地哪里的最好
茯苓产地云南、安徽、湖北的最好。
茯苓分布在我国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山西等地,主产于安徽、云南、湖北等地区。
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不规则厚片,厚薄不一。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
‘贰’ 茯苓种植技术_茯苓如何种植
茯苓种植在温暖、阳光充足、通风干燥的环境,怕严寒。茯苓如何种植?我整理了茯苓种植技术,一起来看看吧。
茯苓如何种植【概述】
别名:松薯、松苓、云苓、茯苓片、赤苓、茯灵、白茯苓、茯菟等。
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05(Schw.)Wolf]的干燥菌核供药后,按切取部位又分茯苓皮、赤茯苓及茯苓片等等。有渗湿、健脾、宁心等功效。主治痰饮、水肿、小便不利、泄泻、心悸眩晕等症。
主要生长栽培区域:主产于云南、广西、福建、安徽、湖北等省区。人工栽培我国已有400多年历史,现有较多省能大量栽培并投入生产,山东省烟台等地区已引种成功,并投人生产。
【植物形态】
茯苓植株是由菌丝体、菌核、子实体三部分组成的真菌。菌丝体是茯苓的营养器官,幼嫩时呈白色绒毛状,老弱时为棕褐色,并在菌丝体上产生菌核和子实体。菌核是贮藏器官,也是休眠器官,寄生在松树等树木的根部或埋在地下的松树枝茎等材料上,由菌丝集结而成。形态近圆而多变,大小不一,可由几十克至几十千克。新鲜的菌核外皮略皱,黄褐色或淡褐色,皮薄而粗糙,有明显的瘤状皱缩。皮里(同一块菌核内部)部分呈白色,部分呈暗红色,也有的在同一块菌核内部均呈白色,而另一块均呈淡红色粉粒状。切开断面不平,具颗粒状棱角,有裂隙。切面有粉性,薄片呈淡灰色水纹。子实体是繁殖器官,无柄,平伏生在菌核表面,厚3~8ram,白色,成熟呈黄白色或淡褐色,管口深2~3mm,不规则形,孔壁薄,边缘渐变成齿状。孢子长方形至近圆形,极小,6~8btmX3~4肚m,壁表面平滑,透明无色。
【生物学特性】
茯苓喜温暖、阳光充足、通风干燥的环境,怕严寒。野生于松树根上,在砍伐下的腐木段上也能生长。茯苓是兼性腐生真菌,其菌丝既依靠侵害活的树根,又能吸取死树的营养而生存。喜欢寄生于松树的根部,依靠其菌丝在树根和树干中蔓延生长,分解、吸收松木的养分、水分作为营养来源。为好气性真菌,只有在通气条件良好的情况下,才能很好生长。故喜生长在通风向阳、排水良好的坡地,结苓(菌丝聚结成大型菌核)常在土面下20~30cm的树根处。
人工种植的茯苓,生长发育可分两个阶段:
(1)菌丝生长阶段:菌丝从树根或人工段木中吸取营养,同时分泌酶,用来分解和转化树根或段木中的有机质,蔓延生长。
(2)菌核阶段:菌丝生长到后期,聚结成团,形成菌核,亦称结苓。结苓的大小与菌种的优劣、营养条件(即宿主情况)、温度、湿度及其他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
茯苓菌丝的生长温度为18~35℃,以25~30℃生长最快且健壮,35℃以上菌丝容易老化,10℃以下其生长十分缓慢,0。C以下处于休眠状态。子实体则在24.o~26.5℃时发育最迅速,并能产生大量孢子,当空气相对湿度为70%~80%时,孢子大量散发,可明显见到“孢子云”现象。在20℃以下,子实体生长受限制,所产生的孢子也不能散发。
对水分的要求,以宿主(树根、段木)含水量在50%~60%时为最适宜,土壤含水量则以25%~30%为最好。由上可见,茯苓喜温暖、稍干燥的环境条件。在年平均温度17℃左右,无霜期280天左右的山地,栽培茯苓较为有利,寒冷潮湿的气候则不利于茯苓生长发育。另外,土壤酸碱度以pH 5~6为适宜。
茯苓菌核是茯苓的储藏器官,子实体是繁殖器官,菌丝体是营养器官,它的主要养料来源是松木及木屑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
茯苓接种后,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菌丝便迅速向木料上蔓延,一般20~30天,乳白菌丝便可布满木料,100~120天便可开始结苓。栽培茯苓,在湿度为25%左右的土壤上生长较好。如湿度低于15%,菌丝生长就受到抑制。水分过多就会被溺死。茯苓结苓后,对水分要求更迫切,如此时遇干旱,菌核便会龟裂。除加强培土外,应进行喷洒水抗旱。茯苓菌丝生长过程需有足够空气,才能结出较大菌核(茯苓)。茯苓在栽培过程中不需要阳光,但是阳光能通过土壤调节温度和湿度,问接影响茯苓的生长。茯苓的营养由菌丝分泌酶将松木中纤维素等物质分解吸收。
茯苓种植技术1.选地整地
(1)选地:茯苓为好气性真菌,最怕涝,喜通风向阳环境。以新开垦的坡度为20。~30。的山坡,排水良好、土质疏松、土层深厚、含砂多、含泥少的砂土、黄砂土为好。土壤以酸性或弱酸性为宜(即pH一5~6),切忌碱性土壤。砂砾土、黏土,盐碱地、积水潮湿地不宜栽培。培植过茯苓的地5年以内不能再种。最好选用多年来未耕种的半砂半土或砂地。选好地后3~4月问,晴天进行整地,深翻30~40cm,除净杂草和石块,苓场周围要挖好排水沟,以利雨季及时排出水。
(2)备木料:秋末冬初,在松树休眠阶段,选弯曲不成材的松树伐倒,此时干得快且不易脱树皮。伐下的木料进行剥皮留筋,即把圆柱形的松木料,顺木将树皮相间纵剥。剥一条宽皮,不剥的一条皮叫“筋”,俗称“剥皮留筋”,以利菌丝传引上料,作引种的传引路线,“筋”的宽度2.5~3cm。剥皮部位剥到木质部,最好将木质部少刮去一点,便于出油干燥。将剥皮留筋木料按“井”字形堆起干燥,第二年春天呈六七成干时,在松木断口停止排松树脂,敲着有清脆声音时锯料。锯成长50~80cm的料段,细木料最长不超过90cm,锯好后按“井”字形堆垛。放于向阳、通风、便于干燥处。木料必须干透,才可作为茯苓的寄主材料,供栽培用。不干透,菌丝不能吸收其养分,影响生长。
2.繁殖方法
(1)选种准备:作繁殖用的菌种,也叫引子。有菌丝引、肉引和木引三种。
1)菌丝引:是以液体培养基人工分离培养的斜面菌种,接人栽培种瓶内培养,当菌丝长满全瓶时,即可栽培。
2)肉引:是用鲜茯苓,选鲜嫩、皮薄、里面粉白、浆水足的苓块切片,直接贴在松木段上。每个鲜茯苓重0.2~lkg左右为好,个小坚硬的及个大松泡的都不可做引子。
3)木引:指肉引接种的木料。即带有茯苓菌丝的木段,也可以繁殖大量的菌种,并可节约鲜茯苓用种量。5月份,用松木剥皮留筋的干料,截成30~40cm的短段,每窖3~5根,平放窖底。用土封住一端,选鲜嫩、浆足的茯苓做引子,紧贴木料的另一端,每块木料上都有茯苓引子30~509。贴后用土挤紧,使紧贴一起,木料上覆土7~lOcm,两端覆土13~16cm,贴后60~80天,当木料呈米黄色,表示已充分传菌,如木料呈黄白色,还不成熟,暗黄色已老。选断面呈米黄色的木料,截成13~16cm长的小段,即成木引。
(2)茯苓接种栽培技术:
6月间,宜早不宜迟,迟种生长期短,产量低。选晴天接种,土质稍湿润挖窖,窖底顺坡向挖,深25cm左右,长、宽根据木段大小、多少而定。
1)菌丝引接种:接种前将段木放入窖中,每窖1~2或3~5根,粗细搭配。先将窖中细段木的一端削尖,以便能插入栽培瓶中,尖端向上,瓶倒套在段木尖端,两旁或一侧紧靠粗段木。这样菌丝由细段木蔓延至粗段木上,接种后及时覆土lOcm左右,窖面呈龟背形。
2)肉引法:根据松木料的粗细大小,每窖3~5根料,上一下二或上二下三,将木料平放窖中。贴引子的一头要摆齐,靠紧,便于传引。贴引子时,先将引子用刀割一浅口,划破苓皮,再用手掰开,随掰随用。将不贴引子的一头,埋住固定位置,脚踏在木料上,将引子带皮的一面向外向上,肉面贴在木料头上,贴后一手按住引子,一手扒土塞紧,上面盖一片大的树叶以防水浸引子腐烂。上面再覆土lOcm左右。种好一窖再种下一窖,窖距30cm左右。
3)木引:用已种下六成熟,断面呈米黄色的松树段,截成10~15cm的小段,每窖下木引一小段,放在新木料底部中间一根的上方,中间一根木料要短些,使木引头和木料头接拢对齐。接引后,用大的树叶将木引盖好,以防浸水烂引子,然后覆土10cm左右。
(1)浇水排涝:引子下窖后,下点小雨最好,传引快,但怕大雨水。如连续5~6天无雨,可在窖上喷水润湿。排水沟要经常清理,避免下雨时地面径流冲刷,而影响“传引”结苓。故雨后注意及时排水,保证地面无积水。
(2)培土除草:下种后2~3个月便开始结苓,翌年3~6月是茯苓迅速膨大期,结苓期地面出现裂缝,茯苓容易外露,要经常培土,填缝覆盖,以免影响正常结苓。培土同时,顺便清除田间杂草。入冬前要全面盖土防寒,开春后扒去覆土。种茯苓的场地,严禁人畜践踏,影响结苓。
(3)茯苓种植防治病虫害
白蚁:属膜翅目蚁科。白蚁蛀食木料和茯苓时,使之不能长茯苓,造成严重减产。防治方法:5~6月间繁殖出巢时,在蚁路上撒农药,使触杀死亡,最好沿蚁路找蚁室,挖出烧毁,或者用敌百虫毒土,撒在窖上,进行毒杀www.cyone.com.cn/;也可以引进白蚁新天敌——蚀蚁菌,此菌只要蚁群中有一只感染上,能使巢内全部白蚁感染而死亡,而蚀蚁菌对人、畜均无感染力。
4.选育良种
茯苓菌种选择特别重要。要菌种生长快,对环境适应能力强的茯苓。茯苓肉引选择更为重要,肉引的鲜茯苓,选皮薄、鲜嫩,里面以粉白为优,浆水足的茯苓块切片做肉引最好。
【茯苓种植收获加工】
8~9月份,茯苓外皮呈黄褐色时即可采收。采收时选晴天,将窖上土除去,把茯苓取出,保持茯苓个体完整。刷去泥砂,堆在不通风的屋子里,使其发汗,隔2~3天摊开风干表土水分,再堆放发汗,反复2~3次。堆放过程中有的茯苓产生鸡皮状的斑点,变黄白色时,应随即剥去,以免引起腐烂。至外皮现皱纹时,用刀剥下皮即“茯苓皮”。然后将茯苓切成均匀的薄片,晒干即可作药用。近表皮处呈淡棕红色,加工切成块状或片状,称“赤茯苓”。剩余的边角称“茯苓碎”,然后分别晒干人药。有时茯苓菌核中有穿心树枝或树根,可带枝或根切片晒干后,即是传统中药中的“茯神”。通常lO0kg鲜茯苓,可加工50~ 55kg茯苓片或块。
茯苓片以片薄、色白、细腻、有光泽、无碎末者为佳。
茯苓块以整齐、均匀,无碎末者为佳。
茯苓个,以体重坚实、外皮棕褐色,略带光泽,皮纹细,无裂隙,断面色白细腻,黏牙力强,不带砂者为佳。体轻,质松,有裂隙,外皮带砂粒者次之。
猜你喜欢:1. 如何种植茯苓
2. 茯苓怎么种植
3. 茯苓种植技术
4. 茯苓的种植技术及功效作用
5. 土茯苓种植的方法
6. 土茯苓如何种植
7. 土茯苓怎么种植
‘叁’ 茯苓种植技术
1、培育菌种:种植茯苓时,需要将块茎放在25-30℃的温室中,使其长满菌丝。2、种植方法:把茯苓菌丝接种至松木段上,并用沙土填紧。3、清沟排渍:雨季时及时为茯苓排出积水。4、防治病虫害:向茯苓四周喷洒生石灰,防治白蚁。
1、培育菌种
种植茯苓时,需要先培育菌种,可以将其块茎表皮削干净后使用乙醇进行消毒,再将茯苓块茎用无菌刀切成小刀,然后将其放置在培养基中,并且将环境温度控制在25-30℃之间,促进茯苓快速长出菌丝。
2、种植方法
茯苓适宜生长在木段上,种植茯苓时,需要选择在背风向阳且地势开阔的地方建立园区,并在园区里排列放置松木段,可以砍取入冬前且没有进入到休眠期的松树段木,再将茯苓菌丝接种至松木上。
3、清沟排渍
茯苓喜潮湿,但是不耐积水,养殖茯苓时,如果降雨量过大,就会导致植株渍水腐烂,需要在雨季前挖掘排水沟,并且在雨季时要检查沟渠是否被堵塞,使积水快速排出,以免茯苓生长不良。
4、防治病虫害
茯苓在生长过程中容易遭受白蚁的危害,养殖茯苓时,需要定期观察植株的生长状态,及时将染病发黑的茯苓拔除,并且要在园区四周喷洒生石灰,避免白蚁进入,而且要向茯苓喷洒除菌药剂,使其健康生长。
‘肆’ 茯苓主要在哪生产
茯苓主产于安徽、云南 、湖北。
茯苓,中药名。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
分布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山西等地。
(4)伏岑技术在哪里扩展阅读:
1、利水消肿
茯苓对身体的水肿和小便困难,稀少的人来说,有很好的治疗功效。而且茯苓药性温和,使我们的尿量增加的同时,又不会损伤我们的脾胃。
2、健脾止泻
茯苓能够健脾渗湿而止泻,尤其是擅长于治疗脾虚湿盛所导致泄泻症状,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的功效,常与党参、白术、山药等配伍。有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
3、养心安神
茯苓还含有一些安神的营养成分,对于因工作压力大或者其他原因出现的精神问题,如经常失眠,梦多,生活中感到抑郁,不爱笑,神经过于紧绷等,都可以通过用茯苓和人参酸枣仁等炖至高汤,来达到缓解和治愈的目的。
‘伍’ 种植茯苓的技术
茯苓为兼性寄生菌,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种植茯苓的技术,希望对您有用。
选地整地
茯苓种植场地宜选择排水良好的东、南、西向的10~25°的山坡为宜。土壤以黄砂土为好,粘土、砂砾土不宜种植,且不宜连作。选好地后,深翻时要除净杂物,有白蚁危害的地区需用杀白蚁药进行土壤消毒。在茯苓接种前10天再翻地1次,打碎土块,彻底除净杂物。
备料
茯苓菌生长要依赖松木提供养分,因此,栽培茯苓要以松树为材料。在生产上主要分为干段木栽培和树蔸栽培两种。
1.干段木备料法
选择直径12cm以上不成材的松树砍倒(或取材后留下的头尾),砍去其部分枝条,留下树尾的树叶,然后用铲刀按树的大小铲去4~5面树皮(以铲至木质部为宜),铲面间要留下两指宽的树皮4~5条,从上至下不宜有断痕,留下的树皮称为引线(俗称“留筋”)。经10~15天,待树干晒干至出现有裂口后将其锯成长70~80cm的小段,并按“井”字形堆垛于干燥向阳处。段木垛上盖草料,垛的四周开好排水沟,地面上撒杀白蚁药。
2.树蔸备料法
在秋、冬季砍伐松木时,选择直径12cm以上的树桩,将其周围1?5m范围内的杂草、表土铲除干净,灌木砍掉,深挖0.8m左右,让树桩和根部暴露在土外。然后在树桩上铲去4面树皮,留下4条两指宽的引线。露出地面的树根最多留4~6条,将其余的根截断。对树根也要铲皮3面,左右侧各留1条手指粗的引线,留根长度1~1.5m。上述各项工作,宜在上年冬季进行。
接种
1.接种季节
茯苓接种分春、秋两季。春植是在清明至立夏进行。桂南、桂东南、桂西地区气温回升较早,在清明前后接种较适宜;桂北、桂西北地区宜到立夏前后接种。秋季各地气温相差不大,茯苓可在立秋前后接种。
2?接种方法
茯苓栽培是以菌种或鲜茯苓个(菌核)作为“种子”进行繁殖。菌种是用小松木段片装瓶(塑料)消毒,加适量培养基质,接上茯苓原种培养后,在瓶内长出白色旺盛的菌丝体。鲜茯苓个繁殖则是选用皮薄、嫩红褐色的鲜茯苓个,用竹刀切成带皮、重为0.1~0.15kg的片块作为接种用的繁殖材料。
接种前,在整好的种植地内顺着坡向开窖,窖深20cm,宽40~50cm,长度依段长而定。稍平整窖底,撒上杀白蚁药并与土拌匀,将段木顺坡向摆入窖内。先放入两段。用菌种接种时,先在两段木上半部分用利刀削成长×宽=150cm×10
cm的新口,用镊子将瓶内长有菌丝的松木段片取出,平摆在段木间新口处,加盖松木片或松叶,上面再放一条段木(两段木重20kg以上则不放第三段木),覆土10~15cm。用鲜茯苓块接种则在段木的上端锯几处,将鲜茯苓块贴上,轻轻摩擦后用手压紧,用土覆盖。树蔸接种则是在树蔸上削2~3个新口,然后将菌种和鲜茯苓块分别接种在树蔸的新口处,盖上松木片和松叶,盖土15~17cm,窖面要堆成龟背形。
田间管理
1.查窖补缺接种后7~10天,便可长出白色的茯苓菌丝,这时应检查各窖内的菌情,以便及时补缺。1清晨露水未干时在种植地内察看,若窖内段木已长有茯苓菌丝,则窖上土干燥无露水;若窖上有露水,则说明段木未长有茯苓菌丝。2从窖旁把土挖开,发现段木下段已有白色菌丝生长,闻之有茯苓气味,可确定为茯苓菌丝。如发现死菌和不上菌的茯苓窖,应隔7~10天再检查1次。如第2次检查仍不见茯苓菌丝,才可开窖从其它已上菌的段木中取出1段调到未上菌的窖内。或将未上菌的段木全部挖出,晒干水分,将剥口重新削过,另接上菌种。3要注意的是,茯苓菌种上菌1个月左右,在木面是见不到菌丝的。此时,大部分菌丝已入木生长。茯苓接种后1个月,不见基面菌丝,就误认为不上菌而把段木撬开,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2.接种7~10天后,如果发现白蚁,应立即用杀白蚁药喷洒在白蚁身上或蚁路上,进行防治。
3.茯苓形成菌核(结苓)后,如发现茯苓露出地面应及时培土,雨季要注意排水。
采收加工
茯苓一般在接种后8~10个月成熟。将采收的茯苓堆放在室内避风处,用稻草盖严“发汗”5~6天,然后摊开晾1~2天。待水分蒸发后,重新堆起,再用稻草盖严放5~6天后,去皮(或先剥净鲜茯苓外皮),放入蒸笼内隔水蒸熟至透心,或用水煮熟至透心(煮时要换水3~4次,其标志是当水转黑时便换水)。取出用利刀将其切成长×宽×厚=4cm×4cm×0.5cm的方块。然后将白块、赤块分别摆放在竹席或竹筛里,上覆1张白纸,置阳光下晒至全干,要注意常翻动。如遇阴雨天可用炭火烘干,但不可用明火烘烤,避免烟熏使茯苓片变黄,影响产品质量。
1 茯苓的气候生长发育条件和生存环境
1.1 生存环境
茯苓性喜温暖、干燥,向阳山坡(坡度一般在10~35度),海拔高度700~1000米左右适宜;排水良好、土壤疏松、含砂量30~70% 、土壤质瘦、通气量大、土层厚度在1米左右,上松下实的白砂壤、红砂壤为好,同时稍带酸性,PH值6~7之间最好,忌使用杂木地、火烧地、溪涧边阴湿地、肥土地、黑土地、有地下水和低洼地。含砂量高和通风透气能刺激菌丝生长形成菌核,有利于提高茯苓产量。
1.2 水份
茯苓要求干燥的土地及松木,菌丝体适宜的相对湿度为55~65%,湿度过大容易造成菌丝死亡,故种植场所应选在有一定坡度向阳的山坡,并且排水良好的地方,避免潮湿、易造成洪涝的场所。
1.3 温度
茯苓菌丝在地中20~30℃范围皆能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5~28~C,0~C低温不会冻死,35℃高温也不会很快死亡;冬季低温会造成苓块生长缓慢,超过35℃以上高温将造成菌丝死亡;变温及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刺激菌丝结苓。
1.4 光照
茯苓喜在向阳的山坡生长,菌丝及菌核可以在完全黑暗的土中发育生长,对漫射光反应不灵敏,但强光直接照射会杀死菌丝和菌核或抑制其生长。
2 接种期及其生产期选择
2.1 接种期的选择
根据菌丝对温度的要求和寿宁县气象站(海拔820米)21年土壤5、10、15、20厘米温度的统计并按我县各月温度递减率推算出海拔500~l100米各月20em平均土壤温度。我县海拔500~70om区域最适宜接种期为6、9、10月,次适宜接种期为4、5、11月;海拔800~1100m区域最适宜期为6~9月,次适宜接种期为5、l0、l1月。选择接种适宜期的晴天接种最好。由于在菌丝生长的旺盛期,可使土壤温度升高3~5℃,因此我县海拔500—700mlg域应避开7、8月份的高温期,海拔8ID0m以上区域要避开7、8月份中的极值出现时间,以免高温造成“烧菌”现象。从我县20厘米土壤温度统计分析看,全年都不可能出现低于0℃的冻害,对菌核生产造成危害。另外,从我县各月日较差统计看, 日较差大,全年都有利于刺激菌丝生长为菌核,有利于菌核的产生。
2.2 人工苓场的疆土深度
接种后覆土太深,土壤温度低,对菌丝和菌核生长不利;覆土太浅将造成苓场土壤温度升高过快,可能出现高于35~C的高温造成“烧窖”现象。若遇强降水天气,又可能把泥土冲刷掉,而使松木暴露,使菌丝体和菌核受阳光直射而受伤害,同时,又可能造成雨水人窖而出现“浸窖”现象,危害菌丝存活,所以一般覆土深度在15-20厘米左右为宜。
2.3 适宜种植高度
海拔高、温度低应有全日阳光照射,海拔低、温度高应有半日阳光照射,这主要是控制适宜茯苓生长的温度条件。海拔过高或过低使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造成茯苓菌丝和菌核死亡或抑制其正常生长。茯苓接种后需4—12个月才能生长成熟。从表3分析看,我县海拔500-600米地区,7-8,q 20cm土壤平均温度均达26~C以上且最高温度很容易突破35~C,不利于茯苓生长;海拔1100米以上l、2、3、12,5]份土壤20era平均温度较低不利于茯苓生长,所以我县种植的海拔高度以700-1000米为宜。
3 苓场管理中的气象措施
3.1 茯苓怕淹不怕旱,每次雨后要检查一次苓场,发现有积水或覆土流失时,应立即清沟盖窖。若窖场内有杂草应小心拔除。
3.2 茯苓接种后四个月左右就开始结苓,在当年9、10月和次年3、4月是茯苓生长旺盛期,会使地面开裂,这时应经常检查,如有裂缝,应及时用土盖好,以免茯苓受雨淋、风吹、日晒而影响产量。
‘陆’ 中国茯苓之乡在哪里有几个
茯苓之乡位于大别山主峰南麓的湖北省罗田县九资河是盛产茯苓的主产区。这里的茯苓质量居全国之首,产量为全省第一,被人们誉为“茯苓之乡”。相传成吉思汗率兵征战黑海,由于全军兵马受湿,征程维艰,处于濒临覆没的状态。经医生诊断后,服用了罗田茯苓,官兵精神大振。明清时,罗田茯苓被列为我国中草药宝库中“八珍”之一。历代医学家称它“通神而致灵,和魄而炼魂,利窍而益肌,厚肠而开心,调营而理胃,乃上品仙药也。”相传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曾多次到罗田县九资河一带采集茯苓。据清史记载,慈禧太后为了保养身体,在太医推荐下,令御膳房制作“茯苓饼”供膳,并以此赏赐王公大臣。因此,该食品被誉为宫廷上等贡品。现代医学研究又有了新发现,茯苓含有效抗癌成分,对肿瘤、癌细胞以及高血压症引起的肝硬化、糖尿病等中老年人常见病均有明显的预防抑制作用。罗田县茯苓生产历史悠久,技术精湛。早在元、明时,罗田就改茯苓野生为人工种植,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
据近代方志学家王葆心考证:湖北省罗田县九资河镇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鸠鹚国,九资就是鸠鹚的变音和异写。 网络里面可以查到的!
‘柒’ 茯苓种植技术
3、如果发现有白蚁为害,可以使用柴油加水,或者是使用灭蚁灵沿着苓场四周喷洒,形成隔离带。
4、接种后10天左右,检查一次菌丝萌发情况。如果出现菌种干枯、杂菌污染、菌丝不吃料等情况,及时进行补接。
‘捌’ 哪里产的茯苓药效最好
茯苓的药用价值是很高的,同时它的功效与作用也比较的广泛,对人体有众多的好处。若是大家想知道哪里产的茯苓比较优质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先了解它的具体产地。茯苓分布在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山西等地。主产于安徽、云南、湖北。而要数品质正宗的还是以云南出产的茯苓质量最好,其属于道地药材,称为云苓。那么云南的大部分地区,茯苓都很好,这是毋庸置疑的。另外,安徽岳西县、湖北罗田县的茯苓品质不逊于云南茯苓,甚至还略好一些。但就自然环境上来说云南最适合茯苓生长,而岳西和罗田地区人工种植和加工茯苓的技术要领先很多,以后的发展趋势应该在云南,因为云南自然资源更丰富一些。
1、利水消肿
茯苓具有显着的利水消肿作用,对身体有水肿和小便不利现象的人来说是很适用的。而且茯苓药性温和,使我们的尿量增加的同时,又不会损伤我们的脾胃。对小便不利和水肿的人来说,不管是属于寒湿类,还是属于湿热类等其他类型,都可以食用茯苓加以治疗,不用担心茯苓会增加病症的严重程度。
2、健脾止泻
茯苓的健脾止泻功效也是非常好的,对我们的身体有着许多益处。尤其是擅长于治疗脾虚湿盛所导致的泄泻症状。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的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的功效,常与党参、白术、山药等配伍。
3、养心安神
茯苓还有养心安神的作用,情绪烦躁不安的时候食用是很好的。因为茯苓含有一些安神的营养成分,对于因工作压力大或者其他原因出现的精神问题,如经常失眠、梦多,生活中感到抑郁、不爱笑、神经过于紧绷等,都可以通过用茯苓和人参、酸枣仁等炖至高汤,来达到缓解和治愈的目的。
4、治疗感冒咳嗽
茯苓对感冒咳嗽也有一定的治愈效果,可见其药用价值之高。那么茯苓对由于湿热等原因引起的感冒,具体性状为老咳嗽、痰多,严重的时候还会手脚酸软、体乏背痛。一般出现这种情况,就可以通过食用茯苓熬粥或者炖汤来达到一定辅助治疗效果。
5、降血糖
茯苓还具有降血糖的作用,这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个良药。那么茯苓可使平滑肌收缩振幅减少,张力下降。茯苓可影响体内代谢,对电解质的平衡有调解作用,并能降低血糖,抑制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6、增强免疫
茯苓能够有效增强免疫,这得归功于它其中含有的营养物质。因为茯苓富含茯苓多糖,其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能够有效改善老年人的细胞免疫功能。
7、抗癌抗肿瘤
茯苓除了具有以上的功效外,还有抗癌抗肿瘤的作用。因为茯苓中含有丰富的抗癌成分,其中包括抗癌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氨基酸等。食用茯苓,可以抑制癌细胞的产生,破坏癌细胞的DNA,移除我们体内致癌的自由基等,不管是用来预防癌症还是用来治疗癌症,茯苓都有着非常明显的功效。
‘玖’ 茯苓生产地是哪里
茯苓生产地是湖北省罗田县九资河。
茯苓之乡,位于大别山主峰南麓的湖北省罗田县九资河,是盛产茯苓的主产区。这里的茯苓质量居全国之首,产量为全省第一,被人们誉为“茯苓之乡”。
茯苓介绍
从清代中叶开始,九资河的茯苓就向南洋、东亚等地出口。因其质量好,药用价值高,东南亚许多国家把它当作高级饮料,所以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茯苓年种植规模250万吨以上,茯苓年产量250万吨左右,居全省领先地位。
中国主产区在湖北,湖北主产区在九资河,九资河位于大别山南坡,松林茂密,阳光充足,雨水调和,空气净化,种植茯苓非常适宜。罗田县茯苓生产历史悠久,技术精湛。早在元、明时,罗田就改茯苓野生为人工种植,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
据近代方志学家王葆心考证:湖北省罗田县九资河镇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鸠鹚国,九资就是鸠鹚的变音和异写。从清代中叶开始,九资河的茯苓就向南洋、东亚等地出口。因其质量好,药用价值高,东南亚许多国家把它当作高级饮料,所以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茯苓年种植规模250万吨以上,茯苓年产量250万吨左右,居全省领先地位。中国主产区在湖北,湖北主产区在九资河,九资河位于大别山南坡,松林茂密,阳光充足,雨水调和,空气净化,种植茯苓非常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