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当前保护传统手工艺的意义在哪里
“手工艺”一词负载着许多特殊的价值信息,在当代设计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不论对它是欣赏还是反感,是接续还是抗拒,人们在正的、反的、褒的、贬的等含义上,频繁地使用着这一词语和相关词汇。十多年来,一方面许多学者、研究者一直关注并着手做着手工艺文化复兴的工作,包括召开全国性的研讨会、筹划拍摄专题片、田野考察调查、两岸研究交流等等;另一方面又有人指称在当代复兴手工艺是空想的和无法实现的。前者对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的消退感到痛心,认为必须得以恢复和弘扬。后者宣称手工艺在当代的消亡实属必然,只能以仿制来保存。实际上,手工艺在当代的复兴或消亡,并不取决于人们的意愿,而是取决于手工艺本身,取决于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还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在文化上传统设计由于手工艺的制作特点,作为经验的、有机的、个性的、感性化的设计基调由此定下。手工艺最初的现代形态,是聚焦于人、艺术家,以服务民众、崇尚自然为出发点,它一起始就以开放的姿态兼容各种思想,以自然、人、民主、艺术为特征强调“手工艺”,一改先前那种粗糙、单调的工业风格和繁琐、庸俗的维多利亚风格,体现出清新、自然的设计风格。在这一发展链条上产生的“新艺术运动”和“装饰艺术运动”中的手工艺,面对新的情况,都以开放为前提,特别是装饰艺术既表现为对不同观念的巨大包容性,也表现为接受时间挑战的巨大潜力:手工艺与工业化、东方与西方、古代与现代、多种观念都能汇同在一起,刷新了设计的时代精神。之后,设计的每一次变革,从波普到后现代都要回顾“手工艺”时期,手工艺为现代设计变革提供了范本与借鉴。这就是说,手工艺设计与现代设计之间并非是隔绝与封闭的,几乎在每个历史时期,人类的这一设计经验始终保持着开放性。手工艺与大工业的两种生产方式决定了设计的最终形式。100年来现代设计的发展以大工业文明为基础,形成了现代设计的风格特征,而手工艺因有其开放的系统,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在现代技术和现代思想观念的影响下,获得了现代的演化,以独特的发展形式在现代设计的夹缝中生存、壮大,并为现代设计提供参照。在某种意义上说,手工艺在现代的演化,也是因工业时代机器文明的作用,是以开放的姿态吸取了工业文明的成就。它过滤掉了传统手工艺中那些繁杂和琐碎的形式,摒弃了不适宜现代生活、现代审美的那些东西,使手工艺获得了新的、现代的理念、方法和形式。开放的手工艺的特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运用先进的技术和相应的工具,不失手工制作的特性;二、现代材料与自然材料相结合,优先考虑资源消耗问题与环境保护;三、注重需求者的感性特点,确立个性化、多样化、人性化原则;四、模糊工艺与艺术的界限,符合视觉欣赏特点,走向多元化的层面。可以说,现代手工艺设计与现代设计并行发展,且能够弥补现代设计的种种不足和缺陷。开放的手工艺系统是不断面对新的情况、在不断的抗争中前进的历史画卷,手工艺持续发展必以开放为前提。现代手工艺惟一排斥的,只是固步自封和封闭,过去那种小农经济时代手工艺的封闭性,导致某些手工艺传统的缺失。现代那种鼓吹手工艺只能保存,甚至把手工艺研究、收藏与商人的囤积居奇相比附的观念,与开放的手工艺观念毫无共同点,它披上回复手工艺的外衣,除了扰乱手工艺语境,加剧手工艺概念的混乱,还误导人们,以为手工艺只能进博物馆。诚然,一百年来,传统生活空间的改变,使传统技艺被迫退位,逐渐凋零。对传统手工艺而言,现代发达的工业技术是最骇人的,它几乎成为杀手锏。加上玩电脑、上互联网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缺少了解,对传统手工艺几无感情。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对传统的手工艺提出进一步继承、扬弃和再创,是基于提升国民的审美素养与境界,改变传统与现代对立的思维定势,希望手工艺中优秀的基因能够继承下去,也是对当代日益严重的文化危机有所补益。更重要的是,要使手工艺在当代的实践,对中国民众的小康生活有所贡献。在当代,当人们普遍陶醉于人类借助科技发展而取得的巨大成就之时,也有一些深具人文精神者已经在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环境污染而大声疾呼,当人们普遍欣赏互联网扩大了人们了解信息的范围,缩小了人与人交流的距离时,他们又提起注意大众传媒对人的心灵的消解作用。当全球一体化来临之时,他们更提出建立我们的“本土知识体系”。而复兴手工艺可能与此有概念上的含混,但就问题指向来看,它触摸到了人文精神的核心。重要的是手工艺虽然是物质的、生产的一种设计形式,但所体现的手艺思想和坚守的知识信仰维度具有一定的普遍的意义。我以为,正是这个原因,它对工业化初期的知识分子走出精神困惑有着很强的吸引力。虽然当代的社会、文化因素,生产的环境和方式使手工艺发展面临困境,但对于一个开放的传统来说,困境不是墓地,而是使之更新和发展的契机。设计在线.中国手工艺的价值正在更大范围内重新被人们所认识,这一事实本身就说明了它作为开放传统的前景。
2. 中国古代手工业传承的原则、特点及成因
中国古代手工业分为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而其中占手工业者最多的是家庭手工业,小农经济是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生产单位,从而决定了他们很少与市场发生联系,生产规模小(就是所谓的狭隘性和封闭性)因此技术传承上多半是父子相传
3. 手工业世代传习的特点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手工业成品往往因此保证了工艺水平,但行业之间相互隔绝,使新技术难以推广;同时因技术传承的封闭性,往往导致失传,最终妨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 工场手工业的局限性
(一)工场手工业对资本增殖价值的局限性
工场手工业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他的基础是手工劳动,对发展资本主义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充分实现它“所特有的倾向遇到了多方面的障碍。”这是因为:第一,工场手工业虽然把工人分为熟练工人和非熟练工人,但它的技术基础还是手工业劳动,还需要使用大批的熟练工人,非熟练工人使用的数量仍然十分有限。这就是说,资本家感到他所支付的劳动力价值仍然比较高。第二,工场手工业虽然使有些操作倾向于使用女工和童工,但总的说来,这种倾向由于习惯和男工的反抗而遭到破坏。这就是说,被剥削的工人的范围还受到限制。第三,虽然工场手工业降低了工人的教育费用,从而降低了劳动力价值,但“较难的局部劳动仍然需要较长的学习时间,甚至在这种学习时间已成为多余的地方,工人还竭力要把它保留下来。”这就是说,在剥削的程度上也受到某种客观上的限制。第四,由于手工熟练依然是工场手工业的基础,工人还未完全附属于机器,还未完全隶属于资本,所以资本家不得不经常同工人的不服从行为作斗争。这就是说,资本对劳动还未建立起绝对的统治地位。
(二)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生产发展的必然性
“工场手工业既不能掌握全部社会生产,也不能根本改造它”。因为它还是以手工劳动的狭隘的技术为基础的。这种狭隘的技术基础是代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当新的生产力还未出现并普遍发展时,生产关系要想得到充分发展是不可能的。因此,“工场手工业本身的狭隘的技术基础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和它自身创造出来的生产需要发生矛盾。”资本主义要从工场手工业阶段再向前发展,必须进行技术革命。只有在新的技术基础上,才能大大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出现了生产劳动工具的工场,生产出许多不同种的劳动工具。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把不同的工具连结起来,逐渐就产生了机器,这就使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阶段。机器克服了上述矛盾,但又引起新的矛盾,使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对抗发展到新的阶段。
5. 民族技艺失传的原因
1、传统手工技艺被淡化,文化内涵被误读以及工艺失传
近些年来,为迎合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传统手工艺资源逐渐被开发出来,为民间艺术品市场带来短暂的繁荣,由于急功近利心理的驱动,在发掘的过程中也弥漫着只重速度、轻视质量的风气。这种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行为,被从业者视为一种捷径。有些手工艺品改为机器流水生产,粗制滥造,大失水准,完全丧失原有的审美品味,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民族民间艺术品,充其量只是低劣的手工旅游商品,使传统手工艺品处于开发一样毁坏一样的窘境。反观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民族工艺大多由于缺少继承人而岌岌可危,面临绝境;或由于缺少地道的材料,创作人缺乏深层次的创作心理而造成品质下降。
有些民族手工艺人自己制作的产品没有量化标准。在经营上或互相压价或漫天要价,严重冲击市场,错失发展的良机。同时,存在冒充名家名店产品的行为,极大的打击了消费者对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的信心。由于其中的一些高难技术只有内行才能识别,这些购买者除少数人外,对传统
工艺品的内在质量不仅不懂行,大多仅关注外在的形式和价格。
被誉为民族文化“活的图书馆”的民间艺人多已去世或年逾古稀,当面对着需求的日益减少和轻便省力的新技艺时,许多年轻人对民族传统技艺了无兴趣,或放弃传统的技艺或改学新的技艺,使这类技艺的持有者逐渐减少。有的技艺由于传承面狭小,往往因技艺传人的死亡和后继乏人,而造成技艺失传,导致技艺消失;有些技艺则逐渐丧失持有群,成为仅有少数人才能掌握和持有的技艺类型。
2、品牌知名度不高, 宣传力度不足, 存在“一流产品、二流设计、三流包装”的现象
手工艺品基本上是作坊生产,多是单件加工,分散制作,生产能力弱,产品质量差异很大。这种家庭作坊的小生产方式,在运作中与现实中乡土社会社区村落的生产分工传统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正经受着现代化工业生产方式的冲击。在现代工业用品的冲击下和生产方式变化的
大背景下,使这种分散在广大农村以家庭或个人为单位进行的生产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总体上呈衰退之势。再加上生产者缺乏资金,无力承担宣传的费用,即使有新开发上市的名特产品,也因厂家的规模小,宣传力度不够,未能引起顾客的兴趣和重视,形不成营销气候。
由于工艺技术创新不够,适应市场的招数不多,营销方式简单,品牌知名度不高而面临难以做大做强,只能局限在一部分地区。手工艺品普遍存在“一流产品、二流设计、三流包装”的缺憾。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对商品的外包装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传统手工艺的设计观念和产品质量跟不上市场需求。既缺乏深入系统的调研,又因急功近利的心态指引,难以在各个环节把关,导致目前相关配套的手工艺术商品匮乏平庸。
3、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面临强烈的文化冲击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对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冲击在逐渐加大,传统工艺面临工业社会的逐渐渗透和挑战。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对传统手工文化的冲击呈加速之势。传统手工艺逐步被机器化生产、机械工艺、电脑工艺在内的现代设计工艺取代,其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受到极大动摇。传统手工艺因生产规模小、成本高、效率低,无法创造大量经济效益而退缩在广大农村, 这种冲击更加强烈、广泛。
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风情出现同化、汉化的现象,原有的民俗风情也正在逐渐淡化甚至消
失。反映在手工艺品的制作上也有刻意汉化、西化的现象。在民族村或其他形式的少数民族旅游地,虽然表现民族文化的艺术品随处可见,但这些东西很多已不是民族文化的自然显露,而是出于商业利益的刻意夸张甚至扭曲。与民族本色已有相当距离,而是将传统文化仅作为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商品经济的刺激是一把双刃剑,在改变民族艺术者的价值观念,积极融入商品经济的大潮,刺激民族手工艺者对艺术商品化的热衷,扩大中国民族民间手工文化与世界性文化交流的同时,也产生大量粗针大线、偷工减料的次品,民族传统手工文化的内涵与色彩丧失殆尽。属于商品化的民族艺术品成为旅游商品,对民族艺术本体的发展可能有某种保护作用,但也会因质量低下而毁坏民族手工艺品的声誉。
6. 概括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古代中国手工业作为古代中国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产生并发展于古代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的特定环境中。但仍然取得了辉煌成就,也相应地体现出了自己的特点。简要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起源较早,历史悠久,持续发展。
早在原始社会晚期,中国的手工业就已经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手工业也有了相应的发展,手工业的种类、规模、工艺水平和经营形态都在不断地丰富发展,从远古时期开始,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就从未停止过,甚至在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环境下,由于有官营手工业等多种经营形态的存在,古代中国手工业也是有所发展的。也正因为如此,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在持续发展中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大量输往国外,广受欢迎和赞誉。
二.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在古代手工业发展过程中,手工业逐渐被官府所重视,并开始为官府所垄断。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工商食官”制度,政府设有专门的机构和官员来管理和监督手工业生产。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新的生产方式产生,在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的前提下,开始出现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此后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三种经营形态。
三.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日益细密。
由于古代中国手工业存在着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所以手工业的发展既有国家强大的经济保障,又有民间活跃的竞争因素的促进,手工业发展的规模不断扩大。如西汉时期,在齐郡设置的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唐代掌管官营手工业生产的少府监有工匠近两万人,掌管土木工程营建的将作监有工匠一万五千多人;到明代前期时,官营手工业占用的工匠已多达三十余万人,加上为之服务的民夫,人数更是多达一百八十万人,可见其规模之大;而民营手工业虽然受到官府的压制,但其发展优势也较明显,比如工人生产积极性较高、能够按市场需求及时开发新产品、有活跃的竞争因素等,所以民营手工业规模也不断扩大,尤其在明朝中期以后,民营手工业逐渐开始取代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成为推动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受此影响,规模较小的家庭手工业也在不断发展,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
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分工也日益细密。如汉代一只漆耳杯往往就是由素工、髹工、上工、铜扣黄耳工、画工、雕工、清工、造工等多人分工协作制成的。《盐铁论·散不足》中所说的“一杯盏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也并非全属夸饰之辞;明代的陶瓷制作也有“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的说法”。可见分工细密的程度。
四.有着长期领先世界的先进技术和精湛的工艺。
也正是因为中国古代手工业有着巨大规模和分工协作的保证,所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先进技术和精湛工艺一直令世人叹为观止。古代中国手工也生产有着大量的发明创造,如造纸术、印刷术等;也有着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各项技术,如冶金技术中的灌刚法使中国一直到16世纪以前始终保持着炼钢技术的世界领先地位;而古代中国陶瓷、纺织、漆器等手工业中令人惊叹的精湛工艺水平更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五.地区分布广泛且与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作相应变化。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加之中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所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生产,地区分布广泛,如制陶和丝麻纺织几乎遍布全国各地,烧瓷分布于中原和江南许多地区。同时,随着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古代的手工业分布也相应的呈现出这一特点。如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手工业发达地区主要有北方的临淄、邯郸、宛等地;而到明清时期,手工业发达地区就主要在扬州、苏州、杭州一带了。
除此之外,古代中国手工业还有着其它的一些特点,如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上,长期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等.
7. 古代手工业&商业发展原因和影响
一、原因
1、政治方面: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2、经济方面:
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国家政策:
统治者相对宽松的政策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
4、交通:
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5、金融:
货币、金融机构的出现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二、影响
1、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由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商人。
2、秦汉以来商业艰难发展:
秦汉时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经商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有所发展,“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
3、隋唐商业的发展:
(1)邸店在各大商业城市不断兴办,都市商业不断发展;
(2)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出现了草市;
(3)出现了柜坊和飞钱。柜坊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飞钱类似后世的汇票;③城市繁荣:长安、洛阳、益州、扬州;
(4)市场发展:城市中“市”( 商业区:长安有东市、西市)“坊”(住宅区)分开,商业受空间限制;
(5)规定“日中为市”,商业受时间限制;
(6)对外贸易: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唐设市舶使。
4、宋元商业繁荣
(1)表现:
①城市繁荣,彻底打破“市”“坊”界限(这是隋唐城市和宋元城市的最大区别),“草市”比较普遍,商业活动不受空间限制;
②出现了“早市”、“夜市”,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③商业交换品种迅速增加,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投向市场;
④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出现并推广;
⑤出现娱乐场所:勾栏和瓦肆;
⑥贸易发达:边境贸易和海外贸易发达。
(2)宋元时期商业空前繁荣的原因:
①宋朝结束分裂、元完成统一,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
②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③ZF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
④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⑤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3)宋朝时期“商业革命”的表现:
①商品经济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②坊市界限被彻底打破;城市人口激增;
③商业中心崛起;
④海外贸易兴盛;
⑤纸币——交子的出现。
(4)宋朝的“商业革命”未能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的原因:
①传统的自然经济阻碍了新的生产关系的萌芽;
②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使地方缺失自主性;
③理学的保守性(存天理,灭人欲;重义轻利)使社会思想限于僵化;
④中国是大陆文明体系,缺少海洋文明的进取精神。
(7)手工业技术的封闭性体现在哪里扩展阅读:
一、重农抑商
1、政策简介
在我国漫漫两千年封建历史长河中,“重农抑商”政策总是与历史相随相伴的。
它产生于封建制度产生巩固的春秋战国,发展于封建制度兴盛的秦汉,之后便被后面的朝代继承,中古时代的中国是和波斯,缅甸,印度,埃及相似的东方专制封建农业帝国,与欧美迥异。
历代封建王朝都强调“以农为本”。
中国封建社会采取这种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
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提供给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历代统治者都把农业当作根本性的大事来抓,采取一系列督促、鼓励、组织农业生产的措施,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
2、产生原因
重农抑商政策与封建制度相始终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一个国家或政权实行什么样的经济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立国之本”,而把工商业当成“末业”来加以抑制。
其实,造成中国封建社会长期“重农抑商”的根本原因还是中国“封闭式大陆”的独特地理环境。“中华民族的主体从远古开始便生活在黄河、长江流域。
大约在6000年前左右已逐渐摆脱狩猎和采集经济,进入以种植经济为主的原始农业经济。先民劳动、生息、繁衍的这块大陆,东临大海,西北是戈壁,西南则是极其险峻的青藏高原。
在迈入文明门槛的前夕,在交通极不方便的条件下,这里是一片与世隔绝的天地,与印度次大陆类似。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人对于外部世界还知之甚少。
在这样的环境中主要从事原始农业经济,这是认识中国由氏族社会发展成国家的基点。”(摘自王立民主编《中国法制史》)显然,这与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地中海地区”的地理环境迥异。
二、中国古代民间手工业
在封建社会中,民间手工业为社会提供了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和基本的生产工具,它与农业一起,以众多的发明创造和精湛的手工技术,创造了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并且,它还推动着社会分工、商品货币关系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到封建社会后期,民间手工业行业中已经开始孕育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胚胎。
但它的发展同时又受到封建经济关系的严重束缚。在民间手工业内部,也还存在着手工业者墨守成规、封锁技术、后期行会的束缚以及大型作场内的封建剥削和压迫等问题,从而窒息着技术进步,阻碍了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8.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有哪些特征
第一,起源较早,历史悠久,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分工日益细密,技术与水平不断进步。
第二,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其中官营手工业长期占统治地位。
第三,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与农业经济密不可分,尽管手工业发达,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但始终处于农业经济的从属地位。
第四,手工业的区域分工和专业化水平受商品经济活跃程度的影响。明清时期,工场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第五,手工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相互影响。
第六,手工业中心分布地区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呈相应变化。
9. 手工业发展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官营手工业:
发展概况:夏商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管理,直到明代前期,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主要特征:主要生产军用品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生产规模大,分工细致,代表着古代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2.纺织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
①原始社会:纺织业开始萌芽,原料主要是以麻和葛为主,但也出现了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②汉:远销海外,被称为丝国(开辟丝绸之路). ③唐朝:中期以后,私营作坊兴起.④宋元:棉纺织业兴起, 元朝时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⑤明:纺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苏州和杭州是丝织业的中心.
3.冶金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
①新石器时代:已经出土了小件铜器,②夏商周:青铜铸造业进入繁荣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③春秋战国: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出现了铁器④汉:开始使用煤做燃料,供风形式发生革命性变化.⑤东汉时期: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借用水力作为动力鼓风.
4.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
①原始社会:彩陶出现.②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陶发展过渡到瓷.商朝烧制出原始瓷器.③唐朝:釉陶制品的精品唐三彩,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④宋元:宋代的景德镇到元朝发展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青花瓷器..⑤明清: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中后期五彩瓷,清代珐琅彩.
5.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①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并且劳动分工越来越细②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③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并且出现工场手工业 ④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⑤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⑥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海外.
10. 我国古代手工业的主要形态和基本特点分别有哪些它们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古代手工业的主要形态和基本特点:
1.冶铸业
(1)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是商朝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商朝青铜铸造规模大;西周青铜产品趋向生活化。
(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创造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是世界冶铁史上的一大成就;青铜铸造工艺有新的创造,出现了金银错新技术。
(3)魏晋时期:北魏相州以制造军刀着称;百炼钢技术相当成熟;发明了灌钢法。
(4)唐朝时期:冶铸业已普遍采用了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
(5)明朝中后期:广东佛山冶铁生产规模扩大。
跟踪思考
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在哪些方面领先世界?
2.纺织业
(1)商周时期:出现斜纹提花织物,还出现刺绣。
(2)曹魏时期:在纺织业中心襄邑、洛阳等地设有专门的织造机构;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蜀锦闻名遐迩。
(3)唐朝时期:丝麻织品遍布全国各地;丝织品品种繁多,有绫、锦等十几类,每类又分为许多品种;有的丝织品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4)明朝中后期:苏州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
跟踪思考
魏晋、隋唐时期,我国纺织业的发展有哪些突出的表现?明朝丝织业中出现的新经济现象是什么?2005年,美国、欧盟等对中国纺织品出口设限能否说明我国的纺织技术仍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3.陶瓷业
(1)商周时期:出现了原始瓷器,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2)魏晋时期:制瓷技术日臻成熟。南方盛产青瓷,器皿形制美观;北方创制出白瓷,为我国制瓷业开辟了广阔前景。
(3)唐朝时期:出现了唐三彩,为后代彩瓷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还出现了青瓷中着名的秘色瓷。
跟踪思考
想一想:明清时期,陶瓷业在生产方式上是否有所突破?
4.造船业
唐朝时,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有“海上霸王”之称;还能制造使用推进器的各型战舰,这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轮船雏形。
关键提示
宋朝指南针的发明对我国造船技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明朝郑和下西洋反映出我国造船技术的高超水平。
5.手工业着作
(1)战国时期出现了有关手工业工艺的专着《考工记》,记述了齐国官营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
(2)明朝后期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朝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国外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网络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