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业界首创!小米澎湃出新品了:电池技术新突破
随着手机功能的丰富,伴随而来的是人们对于续航越来越不满足,毕竟看一场电影或者玩一局 游戏 ,手机的电量就肉眼可见的减少了,而手机厂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不外乎在电池和快充上进行下手,因此大电池和超级快充逐渐的成为产品的卖点。
但仅靠硬件的无脑堆叠,是肯定不行的,手机厂商的优化也占了很大的因素,这也使得产品逐渐出现了三六九等,毕竟同样的菜,为啥大厨做的就是比我们普通人做的好吃,就是这个道理。近日,小米对于手机的续航提出了新的见解。
小米官方表示,小米首次实现了动力电池级高硅补锂技术,可以在相等体积下将电池容量提升10%,续航能力更是有了质的飞跃。而使用了动力电池级高硅补锂技术的新型电池将在明年下半年落地量产。
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小米官方在介绍新型高硅补锂技术新电池的同时,一款名为小米澎湃电量计的芯片也进入了我们视线中来。
据官方介绍,这颗芯片是小米新型电池得以实现技术突破的重要组成部分,小米澎湃电量计芯片,作为智能电池系统核心,通过数据作为支撑,以算法为依据,在提升续航的同时,实现了电池安全和电池寿命延长,这也意味着困扰我们许久的续航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如果说这还不够劲爆,前不久,小米被爆出已经在上海成立了一家名为玄戒技术的新公司,注册资本高达15亿,其主要经营范围主要包括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及服务;集成电路芯片及产品销售;半导体分立器件销售等。
我们在联想到今年三月份,小米推出了新一代自研芯片澎湃C1,虽然只是一款ISP影像芯片,但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如果小米坚持下去的话,未来一定也会在AI NPU芯片甚至在5G SoC同样可期。
最后,你期待小米在芯片领域的进步吗?
❷ “掺硅补锂电芯”5年内亮相!智己汽车联手宁德时代打造黑科技
由上汽集团、阿里巴巴和浦东新区联手打造的高端智能纯电车项目——智已汽车,在官宣不到一个月后,如今又有了新动作。根据邦老师了解的消息来看,智己汽车正在联合宁德时代共同开发“掺硅补锂电芯”技术,双方将共享技术专利。
除此之外,在电池安全层面,该款电池将通过电芯材料配方的优化、专利成组技术隔热阻燃,以及全铸铝电池包壳体封装技术,结合BMS端云协同管理,保证电池安全。
根据相关消息显示,智己汽车的第一款产品将会定位于轿车,预计在2021年正式上路,作为品牌首款车型,它还将搭载无线充电技术,最大功率11千瓦。此外,智己汽车规划在2022年内逐步推出SUV和概念车等。
■?邦点评
智己汽车前身是上汽集团代号为“L”的“一号项目”,官方表示项目自2018年便已启动筹备。有意思的是,随着上汽荣威R标的品牌独立,上汽集团的新能源战略也就此形成了(L)+(R)的格局,未来旗下两个品牌会不会成为上汽新能源之路上的左右臂膀,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❸ 上汽、阿里造的智己汽车来了:我要走的路,是特斯拉和蔚来的套路
作者 丨王贺
编辑 丨大湿兄
1月13日,是普通的一天,和往常没什么不同。但对于 汽车 行业来说,却并不平凡。
这个普通一天里的不平凡是从早上开始的。
李书福与郭台铭联手了, 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富士康 科技 集团将成立合资公司 ,为全球 汽车 及出行企业提供代工生产及定制顾问服务。
距离去年11月27日成立还不到两个月的智己 汽车 ,于中国上海、美国拉斯维加斯CES和英国伦敦 三地同步发布高端智能纯电动 汽车 品牌-IM智己,并全球首发两款量产定型车。
智己 汽车 定义新能源 汽车 中高端市场,两款新车分别是轿车和 SUV。轿车车型将于4月亮相上海车展,并接受预订,SUV车型将于2022年上市。
无论这一天是不是1月13日,这两件事情都将必然发生。然而,他们选择了同一天。或许,这就是命中注定。
剑指特斯拉
无独有偶,就在四天前,1月9日,在成都举行2020蔚来日上,蔚来 汽车 旗下首款自动驾驶车型、智能电动旗舰轿车ET7正式发布。
对比发现,发布时间相近的智己轿车与蔚来ET7,在动力电池、自动驾驶等配置方面,均有异曲同工之妙。
2021年,续航里程1000公里似乎成了电动 汽车 的标配,而IM智己 汽车 与蔚来ET7也都毫无悬念的搭载了“大电池”。
IM智己 汽车 将全系标配93kWh和高配115kWh掺硅补锂电池,该电池拥有300wh/kg的单体能量密度及永不自燃最高安全等级。依托这块电池,智己 汽车 可在全架构带宽内最高支持近1000km的续航,以及实现超长20万公里零衰减表现。
ET7搭载最新发布的150kWh电池包,NEDC续航里程同样可以达到1000公里。该电池包采用先进的量产固态电池技术,包含三大技术创新:原位固化固液电解质、无机预锂化硅碳负极以及纳米级包覆超高镍正极。实现了360Wh/kg的超高能量密度,所有蔚来车型均可升级。
事实上, 智已 汽车 推出的掺硅补锂技术与蔚来固态电池所用的无机预锂化碳硅负极并无本质上的差异,蔚来的固态电池技术同样包含“硅”和“锂”的电芯工艺。 其两种技术均为提高负极中硅的含量,同时增加锂的含量,来弥补因硅含量提升而导致的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锂损耗的提高。
未来,掺硅补锂技术有望成为锂电池技术的标配。安信证券分析师齐丁在研报中指出,蔚来“半固态电解质”的应用,将强化硅碳负极预锂化甚至金属锂负极的应用趋势,以及高镍化趋势。光大证券分析师李伟峰也认为,超高镍化三元材料+硅碳负极将成为锂电池未来发展主流方向。
联想到此前众多机构和业内人士均推测特斯拉将推出“预锂化”技术以及“碳硅负极”,智己和蔚来在电池技术方面已与特斯拉展开全面对标。
自动驾驶配置方面,IM智己 汽车 基于支持多Orin芯片(500-1000Tops)的可拓展式IPD智能驾驶域控中心、视觉为主兼容激光雷达的感知系统和整车全冗余架构方案,正在加速实现Door to Door Pilot, 算力是特斯拉FSD的3到7倍。
ET7新车上,搭载了蔚来最新的自动驾驶技术NAD(NIO Autonomous Driving)。基于NIO Aquila蔚来超感系统、NIO Adam蔚来超算平台等黑 科技 。其中,蔚来超感系统Aquila配备了33个高性能感知硬件,其中包括11个800万像素高清摄像头、1个超远距离高精度激光雷达。
蔚来超算平台Adam配备四颗英伟达NVIDIA Drive Orin芯片,算力高达1016TOPS,是迄今为止最强大的量产移动计算平台。蔚来方面称, 这个数据7倍于特斯拉的FSD。
巧合的是,此前拜腾K-Byte概念车也融合了激光雷达这样的自动驾驶新元素。车顶配备了BYTON LiBow弓形激光雷达系统,集成了前视和后视激光雷达,可对车辆周围环境进行无死角全景扫描。
自动驾驶芯片算力超越特斯拉,电池技术又占得先机,可以预见,在20201年伊始的电动 汽车 争霸战中,智己和蔚来的剑锋已直指特斯拉。
走特斯拉的路
想要打败一个人,首先要成为那个人。蔚来的造车模式,与特斯拉如出一辙,而智己正在追随。
与传统造车企业依靠4S店等经销商卖车不同。特斯拉敢于颠覆传统 汽车 的营销模式,用互联网思维启发了全世界。
马斯克曾表示:“特斯拉做网络直营是要确保所有的客户从开始到最后都有全链条的最佳体验。投资人希望在中国卖高一点,很多 汽车 厂商都这么干,但我认为不能欺骗消费者。”
以Model S 85为例,在内地上市前,业内都预测它的售价至少在150万元以上。然而,73.4万元的官方售价公布后却让大家大吃一惊,美国售价、运输装卸费、关税及增值税各项费用公正透明,正是因为直营模式才省去了国内经销商的高额利润。
李斌曾分享过自己购买ModelS的体验,有两点让他十分心动:第一,价格统一透明,不需要讨价还价,简单直接;第二,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颜色和配置,全部环节都可以在网上实现,和淘宝没什么本质区别。在传统模式下,要实现这两点是根本不可能的。
因此,深谙直营与分销模式的李斌,自然将直营作为蔚来商业模式的基础。其销售模式与特斯拉较为相近,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都是自营自建。销售功能基本依赖于线上渠道,线下更多是品牌展示和用户体验功能。
而“脱胎”于传统车企上汽的智己 汽车 ,其渠道网络建设并未向传统车企靠拢,而是采用造车新势力的直营模式 ,将在各城市建立城市展厅,堪称诞生于自主品牌的造车新势力。
此外,对于造车新势力来说,来自政府的扶持也尤为重要。
早在2019年年初,特斯拉开始投建上海工厂时,就已多次获得当地政府的贷款协议。特斯拉落户上海也导致蔚来和上海变得渐行渐远,最终和合肥“牵手”。
此前,蔚来曾一度岌岌可危,烧钱速度超过融资速度。2020年4月,蔚来与合肥就蔚来中国总部入驻达成协议,并收获70亿元的投资,让蔚来成为一家拥有地方国资背景的企业,也为蔚来“续了命”。
2020年,新能源 汽车 板块持续受到资本市场追捧,特斯拉市值突破5000亿美元,创 历史 新高。蔚来的市值也突破350亿美元,一扫曾面临退市的阴霾。
不得不说, 蔚来的跟随路线是成功的,而智己则正在跟随蔚来和特斯拉的路上。
作为智己 汽车 的投资方之一,浦东新区提供了打造高端电动 汽车 必备的产业链资源。
从2018年特斯拉建厂并量产开始,浦东新区一直致力于打造三电核心零部件配套产业。杉杉 科技 、中兴派能等涵盖正负极材料、隔离膜、超级电容、燃料电池等领域的企业纷纷涌现。联合 汽车 电子和华域 汽车 电动系统,将为智己 汽车 提供稳定的电机供应。而联创电子则覆盖了电动助力转向控制、新能源 汽车 电子控制等重要的电控技术。
直营模式、政府扶持,加之上汽和阿里赋能,智己 汽车 未来或将在造车新势力淘汰赛中立于不败之地。
写在最后
智能时代, 汽车 该是什么样子?
“我自 由我”是IM智己 汽车 的品牌主张。 解决自动驾驶痛点,解除用户的续航里程焦虑 ,才能定义智能时代 汽车 该有的样子,成为智能时代出行变革的实现者。
❹ 新能源车1000公里续航,8分钟充满80%,到底是不是骗人
这几日,电动 汽车 行业扔下了一颗电池炸弹,新名词接连出场,续航1000公里成为新车发布的标配,让人心里长草,脑子明显不够用了。
作者:柴达木图片:来自网络
先是蔚来在NIO DAY 上 的固态电池(其实是半固态),上汽联合阿里打造的智己 汽车 采用掺硅补锂技术,广汽石墨烯基电池技术,三家最大的共同点是续航里程都在1000公里以上,尤其是最近几天引爆舆论的5分钟充满80%电,到底是什么情况!
01 “石墨烯基电池”真相
比起蔚来官宣的固态电池电动车和智己“掺硅补锂”电动车,广汽埃安的“石墨烯基”技术和5分钟充满80%电,引起的争议最大。
广汽埃安官微发布海报称,搭载石墨烯基超级快充电池的车型8分钟可充满80%,NEDC续航里程1000公里,硅负极电池将进入“月充时代”,这一全新动力电池 科技 “即将量产搭载,不用等到明年”。
该技术原理基于以石墨烯作为导电添加剂的“硅基复合负极材料技术”。其中,石墨烯作为负极材料中导电添加剂的掺入(最多不超过8%),可以提升电池的高倍率充电性能,即辅助实现所谓的“充电8分钟续航1000公里”。
同时,基于“一核双壳”结构工艺的“硅基锂离子负极”,则可以提升电池循环稳定性、结构密度与放电倍率性,即实现所谓的“续航1000公里”。
此外,该电池同时涉及一项快充技术:在以石墨烯为三元锂电池正极材料导电剂基础上,通过一套降温冷却系统,而实现6C快充能力,即一种“充电8分钟续航1000公里”技术。
因此, “石墨烯基电池”的真相有三个结论:
1、“石墨烯基电池”工艺上有较大突破,“核—壳”结构工艺实现石墨烯与硅的结合,作为新的硅基负极材料,部分替代原来完全以石墨为核心的碳基负极材料,以提升锂电池的整体容量和充电速度。该电池所标榜的性能参数,虽然有水分,但也有较大的实现可能性。
2、广汽“石墨烯基技术”并非新技术,更不是独家发明,仍属于过渡技术。早在2014年,西班牙名叫Graphenano的公司就号称已与该国科尔瓦多大学,联合研发出了全球首件石墨烯聚合材料电池。
3、总体上,持谨慎乐观态度。
02 快充是最大软肋
一般而言,电动 汽车 快速充电时间为10min(6C)。
广州 汽车 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庆洪1月16日在中国电动 汽车 百人会论坛(2021)上进一步表示:石墨烯快充电池具备6C快充能力,结合高功率超充设备,最快8分钟就能充电至80%,电芯能量密度280/kg左右,寿命大于1600循环,整体电芯成本与目前市面上常规动力电池成本相比较略高5%-8%。
广汽埃安总经理古惠南更是强调,“今年1000km(的电动 汽车 )肯定要出来,快充肯定要出,不要把技术突破和商业推广混为一谈。”
显然,这句话可以解读为1000km可以实现,但实现快充,不仅是电池本身的问题,更取决于高功率充电桩技术的推广,是商业推广的问题。
要实现最快8分钟充电至80%,广汽埃安充电桩的峰值功率,务必要在今年内达到900千瓦,那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以特斯拉和蔚来为例,特斯拉V3超级充电桩的峰值功率,只有250千瓦。蔚来超充桩,最大功率是180千瓦。
因此,快充关系到整个新能源产业链进展,现阶段我国电网无法大范围满足该电池的快充条件。
据广汽官方信息,广汽石墨烯基超级快充电池目前已经进入实车测试阶段,首款搭载的车型将会是AION V,目前正在黑河进行冬季试验,初定今年9月份批量生产。
到底9月份批量生产的AION V能不能实现1000公里续航,8分钟能不能快充80%,很快就会知道答案,毕竟马上就要2月份了。
不过,在技术背后,同样不能忽略其他因素。
03 广汽的小心思
广汽此时抛出“1000公里、8分钟可充满80%”,是在蔚来和智己之后,来自竞品的压力如同大山一样压在所有想要有所为的企业头上。因此,不排除该技术发布的时机有炒作嫌疑,为了抢占技术竞争窗口期。
此外,对于在资本市场期许,表现尤其显着。
上周五(1月15日)尾盘,广汽集团(SH:601238/HK:02238)“石墨烯电池”9月量产的消息引爆市场。当天,A/H两地市场的广汽,A股涨停收盘,港股则收涨19.5%,成交额分别达到10亿和37亿元。1月18日,广汽集团周五涨停后,股价再度高开7.83%。
整个2020年,以特斯拉为首的新能源车企引爆了整个资本市场,仅特斯拉一家市值接近万亿美元,作为登陆美股的造车新势力,蔚来、理想和小鹏三家车企市值逼近近万亿人民币,而传统车企在资本市场基本上是比较暗淡的一年。
广汽对于新能源的发力和野心有目共睹,独立埃安品牌,在纽约时代广场打广告,传闻中的IPO传言,让人不得不联想到广汽扔下这颗技术炸弹,背后有资本的考量。
总结
2021年中国新能源市场预计在180万销量,到2025年市场占有率达将到20%,这将是一个可以遇见的庞大市场,各家车企跃跃欲试发布技术,此后还将更多。警惕过度包装和炒作,是底线也是品牌根基。
首先,作为技术发布,显然车企的发布并不严谨,容易引起普通用户的误解和资本市场动荡。其次,从积极的角度看,新能源车企的技术自研能力和核心技术有了很大提升,尽管有些目前还来自实验室理想数据,包括今年接二连三发布的热效率技术,都是一个逻辑。
因此,技术有进步但须挤掉水分,车企有进步但发言需谨慎。
❺ 说好的1000km续航呢上汽高端品牌智己发布首款车型
最近,上汽集团旗下的高端子品牌智己发布了首款车型L7,作为一款面向未来的纯电动车型,它的设计理念中充满了吸引人的噱头。
这款车型将在最近开始量产并计划在2021年上海车展上开启预售。从智己品牌发布到新车上市,上汽仅仅用了半年左右的时间,大大短于其它车企平均3到5年的节奏。
根据目前已经公开的信息显示,智己L7将会配备不少噱头满满的配置,其售价也将达到前所未有的40万元区间。这个由上汽集团、浦东新区和阿里巴巴三方投资联合打造的全新 汽车 品牌,在没有任何市场积累的情况下直接用高定价震惊了消费者们。智己L7,它值40万元人民币的票价吗?
智己L7的定位为中大型轿车,整车的三围为5098/1960/1482mm,轴距达到3100mm。智己L7的外观设计带有很强的新势力感,车身基本延续了此前概念车的设计元素,封闭式的前脸,尖锐的前大灯造型,看起来都更加犀利,字母”E“形前大灯,细长的风格甚至带有一点雷克萨斯日行灯的既视感。
从车身侧面看去,智己L7的风格很低趴运动,溜背设计和隐藏式门把手都没有缺席,车尾的横贯式尾灯也符合了如今的流行趋势。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尾灯可以自定义显示内容,甚至连文字都能显示,算是一个小亮点。
智己L7的内饰设计基本可以用“全都是屏幕”来概括。它配备了三块相互连接贯穿中控台的超长屏幕,中控区域和副驾驶前方的两块屏幕可以分别进行升降,有多种显示模式。中控台下方是12.8英寸的OLED中控屏幕,空调控制,以及车辆相关设置都是在这块屏幕内进行操作。有一说一,智己L7的外观和内饰设计绝对比新势力还新势力。
然而,不论是外观设计还是内饰用料,都不是成本最高的地方。智己L7在之前的发布会上曾宣传该车将会搭载93kWh电池,续航里程达到615km,而高配车型则会选用118kWh电池,并采用掺硅补锂技术,可实现单体300Wh/kg能量密度,NEDC近1000km的续航。在当时,智己L7的电池噱头非常唬人,不少网友甚至高呼,“终于告别里程焦虑了”这样的话。
可事情的发展总要遵循客观规律,纯电动头部车企诸如特斯拉等品牌,在技术研发领域已经积攒了大量的经验和方案,传统车企中也有丰田、大众、本田这样的技术高材生,为什么大家用了这么多年在技术开发上,都没有搞出来可以大规模量产的新电池技术?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智己L7没用多久就露了怯。
就在宣传高配车型续航里程突破1000公里大关后没多久,智己L7悄悄换了说法,其高续航版本上的新电池在实车上并没有出现。毫无意外,它跳票了。实际上智己L7的掺硅补锂技术电池,在不少车企的技术储备和发展方向上都是重中之重。掺硅补锂技术实际上是掺硅和补锂是两个技术,负极掺硅是为了提升能量密度,补锂则是为了提升循环寿命。他们都有助于提升动力电池性能,在较高能量密度的产品上,已经广泛应用。
我们先说掺硅技术,其目的在于让电芯负极用上能量理论克密度是石墨负极10倍有余的硅基负极材料。而石墨负极是目前动力电池的常用负极材料。但是硅基负极材料会导致电芯寿命下降、生产成本更高,并且它的实际产量非常低,并且硅基负极制备工艺复杂,无标准化工艺,技术壁垒高,难度主要在于硅材料纳米化及与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属于各企业的核心技术。
而补锂技术,又叫做预锂化技术,是为了弥补硅基负极材料的缺点而诞生的技术——锂离子电池首次充电时,会造成大量锂损耗,且是不可逆的。为了保障电池的容量,就需要把损失的锂补回来一些,这种技术就是预锂,目的是补偿锂损耗,延长循环寿命,从而达到减缓衰减的作用。
有数据显示,现有的石墨材料有5% 10%的首次不可逆锂损耗,而对于高容量负极材料,首次锂损耗甚至更高,比如硅的不可逆容量损失达15% 35%。因此,想要硅基负极材料电池拥有更好的性能,就要具备更强大和更高效的补锂技术。
至于智己L7的其他配置,我们还是应该全面概览一下。智己L7配备有一套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硬件层面它配备了12颗摄像头,5颗毫米波雷达,12个超声波雷达,车内还有两颗镜头。主控芯片使用了英伟达开发的Xavier的芯片,辅以高精度IMU和高精度地图,和特斯拉车型相比几乎平分秋色。但智己L7的自动驾驶辅助系统软件部分设计如何?我们还尚未可知,它也许拉跨也许很出色,但这一切只有等它正式上市后我们才能一探究竟。
底盘方面,智己L7配备前双叉臂+后五连杆独立悬架,并搭载双向12度后轮转向系统,对车辆灵活性的提升也将更加显着。底盘方面,新车还配备了10毫秒响应的CDC动态电控悬架系统,融合高精度传感器,能迅速根据路况主动对悬架进行调节。这一套系统其实目前已经有不少车型开始应用,算不上新奇,只能说达到了同级别应有的水平。
动力方面,智己L7有四驱和两驱版本供人们选择。其中四驱版车型最大输出达到400kW,峰值扭矩为700N·m,官方表示其0-100km/h加速时间3.9秒。并且智己L7还会搭载11KW大功率无线充电功能,官方说法是其“充电效率几乎与传统充电无差异”,一小时可以充10.5度电左右。
这些配置虽然看起来还算不错,部分配置甚至很Fancy很抢眼,有较强的噱头。但是这一切都让智己L7的定价突破了国产燃油车20万元的售价天花板,达到了惊人的40万元。这一定价足矣让人们去购买产品力更强、品牌效应更优秀的其它车型。智己L7的上车票价实在过高,有些让人无法接受。
写在最后
单从外观和内饰上来看,智己L7的设计很吸睛也很有未来感,这样的设计先不说是否实用,起码足够在气场上压住不少竞品。然而智己L7在电池技术上的跳票和在定价方面的高不可及,实在是不像一个成熟的品牌应该有的样子。虽然智己背靠上汽集团和阿里巴巴,但它仍然摆脱不掉新品牌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因此,智己L7未来的表现究竟如何,还真是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