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纳粹的飞碟技术被美国获取了吗
胡扯。德国根本没有什么飞碟技术,都是YY,最多就是个图纸而已,美国当时的技术实力就已经远在德国之上,布劳恩如果不是得益于美国的强大实力,自己的梦想一辈子都没有实现的可能,这点他自己也不否认,德国有的美国都不缺,登月计划的三大神器都是100%的美国货,和德国人没有任何关系,简单说,没有美国人自己知道的发动机,布劳恩和其他德国人能有什么用?
‘贰’ 二战之后德国的军事技术被谁得到了呢
1950年法国率先提出针对德国的“普列文计划”,该计划明确要求“联邦德国不得建立国防军和总参谋部。1954年,北约在伦敦召开会议,签订了《巴黎协定》,同意德国可以在有条件的限制下建立适当的国防体系。这个条件就是德国要放弃核武器、生物武器等强杀伤性武器,限制军舰、战略导弹和轰炸机的数量。
另外,德国军备上也有所调整。德国除了在东部地区保留1个军的德国部队以外,其余的部队全部改组成多国联合军团。同时,德国也想办法出兵海外,1995年6月30日,德国联邦议会决定派遣军队和“旋风”战斗机去波黑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这是二战后,联邦德国在国外的首次军事行动。
可以说,德国在二战后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德国凭借各种条件使军备实力发展十分迅速,在20世纪90年代,德军已逐步发展成为北约防御组织的中坚力量之一。
‘叁’ 纳粹德国的科技实力到底如何
纳粹德国的科研实力全世界都是有目共睹的,厉害不厉害也不用我多说。但是,面对科学技术对纳粹德国二战中的贡献,就大打折扣了。可能由于德国人的严谨,和科技对战争的作用认识不足,许多科研项目要么给盟军做贡献,要么胎死腹中。据我了解,纳粹德国黑科技,例如脉冲喷射器研究了接近十年,也没有很大的成果,最后,给纳粹火箭专家“冯布劳恩”用作V1导弹助推器,还有着名的V2导弹,因为在当时,火箭的稳定性,研发经验不足,研发火箭和导弹的工程一下子就研究了十多年,结果还是贡献了给盟军,自己人也是一发导弹也没有用于战场。太多了,德国二战的科学技术基本上,由于天时地利人和不在德国一方,二战后,也尽数给美国,苏联做贡献去了。例如,今天美国的51区,也是模仿二战德国的做法。今天德国北部,靠沿海有一片科学研发基地的遗址,是当年德国研制导弹的绝密场地,着名的me262的喷器引擎,也是在这里研制出来的。所以说,当年,德国人对科学的认识是绝对是空前的,但由于天时地利人和,没有很好的配合,最后的结局也是令人惋惜。
‘肆’ 揭秘二战德国的十大黑科技:恐怖超前的技术
�古斯塔夫巨炮:希特勒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曾经作为一个步兵的他深知大炮的威力,于是在他成为纳粹元首后向德国工程师发布一道命令,要求他们设计出一种“超级大炮”,于是古斯塔夫巨炮诞生了。战争结束后,“希特勒大炮”成为了美军的战利品。
卡尔臼炮:二战爆发前,德军为了突破法军的马奇诺防线绞尽脑计,于是600毫米Karl“卡尔”重型臼炮孕育而生,它拥有600毫米的巨大口径,是人类战争 历史 上建造的最大口径的重型臼炮。
纳粹UFO:纳粹飞碟并非空穴来风,早在1940年末,纳粹德国成立“爆破手研究室-13”的秘密机构,这里汇聚了第三帝国最杰出、优秀的科学家与工程师,专门用来研究各种飞行器,其中就包括被称之为纳粹UFO的“别隆采圆盘”,据说在1943年盟军对德国的一次轰炸中就目击到了“奇怪的圆盘”。
V2导弹:众所周知,德国海军远弱于英国,但德国并没有放弃对英国施加压力。战争后期,为了迫使英国投降,德国纳粹的V2火箭呼啸飞越英伦海峡轰炸伦敦,虽然V2对英国的实质损害不大,可对伦敦民众留下了巨大阴影。战争结束后,德国的导弹 科技 被苏美两国瓜分,手疾眼快的美国人受益最大,占了火箭 科技 的上风,在1946年把V2导弹发射到了太空上。
鼠式坦克:不知道为什么,纳粹对大物件情有独钟,无论是武器还是文物,在他们眼中多是越大越好,其中就包括了着名的“鼠试坦克”,鼠式坦克12.14米,3.67米宽和3.66米高,重达188吨,武器包括两门火炮,遗憾的是它并未出现在战场上。
��死亡射线:图为一台X射线武器的原型机,在纳粹帝国灭亡后被美军缴获。早在上世纪30年代,纳粹科学家就开始研究发粒子加速器,通过它来发射X射线杀伤敌军。
�V-3巨炮:二战期间,德国研发的“古斯塔夫巨炮”已经让世人汗颜,但纳粹研究的V3超级火炮更为惊人,该炮的炮身长达150 米,口径为150 毫米。建设于法国的地下的隧道内,炮管固定,不能转向,瞄准伦敦。它是一种多级火炮,在主炮管的两旁有很多横真的短管。
Go-229战斗轰炸机:二战时期,纳粹德国创下了人类武器史上许多第一,其中就包括了第一架无尾飞翼喷气式战斗轰炸机德国Ho-229试验战斗/轰炸机。
纳粹太阳炮:如今最尖端的太空武器莫过于“上帝之杖”,这是一种威力堪比核武器的天基动能武器,可早在二战前,德国方面就计划建造一款特殊的太空武器用于焚毁敌方的城市。它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能。名字也极具科幻色彩——太阳炮!
图为在“太阳炮”上建造的太空港以及停靠在太空港内的运载火箭,还好不过,二战火箭 科技 处于萌芽阶段,纳粹德国耗费大量资源,仅研发出载弹量1吨的V-2弹道导弹,靠它来发射必须部署至高层轨道的太阳炮是痴人说梦。
‘伍’ 二战德国的导弹
第一枚导弹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和美国就分别研制和试验过无人驾驶的双翼
飞行鱼雷,但它们没有制导装置。一般认为世界上第一枚导弹是德国的V-1型飞弹。
德国从1932年开始为新的侵略战争研究导弹武器。V-1型飞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
间研制成功,1944年6月13日首次实战发射,攻击英国南部地区。V-1外形像是一
架小飞机,以喷气发动机为动力,装有700公斤普通炸药。射程370公里,其制导
系统很简陋,只有自主式磁性陀螺和一套机械装置对飞行高度、状态和弹道进行
控制。因而也有人不把它看做是真正的导弹,认为只是无人飞机型炸弹,他们认
为世界上第一种真正的导弹是德国的V-2型导弹。
V-2的主要设计师是着名的火箭专家冯·布劳恩。V-2于1942年10月3日试飞成
功,1944年9月6日首次实战使用,轰炸法国首都巴黎。V-2装有单级液体火箭发动
机,装有800公斤普通炸药,射程为320公里,采用无线电遥控制导方式。
《血与火———二战风云录》(之二十一) 风雪激战莫斯科
有这样一幅名画,画的是拿破仑骑着马,率领着他的一支帝国卫队,沿着俄
国的沙土路沉思着向东走去。这幅画的题目是:“他们牢骚满腹,但仍然忠实地
跟着他。”这是对1812年也是对1941年莫斯科之战的最好写照。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发动了对苏联的闪电袭击。经过3个月作战,德军取
得了惊人的战果。希特勒洋洋自得。他认为,现在是向莫斯科发起进攻、给苏军
最后一击的时机了。
1941年9月6日,希特勒发布了第35号训令,代号“台风”行动,确定10月2日
发起莫斯科会战。
德国陆军的钢铁洪流一步步逼近莫斯科,德国空军的容克飞机也开始轰炸莫
斯科。10月15日,苏联政府机构和外交使团撤往古比雪夫,但斯大林和大本营仍
留在莫斯科继续指挥作战。10月20日,莫斯科开始全城戒严。为拯救首都,朱可
夫组织起新的防线。莫斯科市民们也以极大的勇气和热情保卫首都,组织了3个工
人师,16个民兵师和几百个巷战小组,全市约有45万人参加修筑防御工事。
德军虽然消灭了大量的苏军有生力量,但天气的变坏使其攻势锐减。当10月
18日中路德军突进到莫扎伊斯克时,天已开始下雨了,道路变成了泥河。坦克走
不多远就陷入泥潭中,简直无法前进。第4集团军参谋长勃鲁门提特将军后来回忆
说:“步兵在泥泞中一步一滑,每门大炮得用许多马队来拖拉才能前进。所有车
辆都陷在泥坑里,一直陷到车轴部分,甚至连牵引机行动起来也十分困难。不过
几天,很大一部分重炮就动弹不得了……这一切使得已疲惫不堪的部队空前紧张。”
南路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团军则坑陷在奥廖尔到图拉之间的公路上达几天之久,
一切补给只好依赖空运。德军于是被迫全线停止前进,以待大地封冻。
11月3日至4日,第一次降霜了,虽然骤冷的气温使泥泞的道路变硬,为德军
的机动提供了便利,但同时又使身上仍着单衣的德军陷入了冻馁之中。由于没有
冬季服装,部队开始出现严重的冻伤,有些装备因缺乏防寒设施,技术性能难以
正常发挥。德军士气开始低落起来。
11月7日,虽然德军兵临城下,苏联政府仍然在莫斯科红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
式,全副武装的苏军从列宁墓前经过,然后直接开赴前线。这一空前壮举,大长
了苏联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志气,增强了苏联人民和世界人民战胜德国法西斯侵略
者的信心,大灭了德国法西斯的威风。英国《新闻纪事报》报道说:“通往莫斯
科的要冲鏖战正酣,而莫斯科却组织了一年一度的传统阅兵,这是英勇和无畏的
榜样。”
11月下旬,天气突变,鹅毛大雪飘然而下,严冬几乎在一夜之间就降临莫斯
科,气温突然下降到零下30多摄氏度。大部分德军身无御寒之衣,数以千计的人
员被冻伤,数以百计的人员被冻死。为了鼓舞士气,希特勒命令手下从法国和德
国向东线运去了一火车红葡萄酒。但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气温下,酒在运输过程
中已经结成冰,瓶子被冻裂,剩下的只是一堆红颜色的冰块。当士兵们收到这些
冰块而不是他们所急需的冬装时,他们的愤怒达到了极点。
严寒也使德军武器的使用受到很大影响。大炮上的润滑油冻结了,机枪的活
动部分也冻了,常常打不开炮闩,拉不开枪机。德军没有专用于严寒天气的润滑
油和燃料,夜间经常要在坦克下面烧一堆小火,以防引擎被冻裂。坦克经常在冰
冻的土地上打滑,或从斜坡上翻下去。而苏军的情况则好得多。首先,极端寒冷
的天气对于苏军官兵来说并不新奇,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天气。再则,莫斯科就
在他们的身后,苏军的供应线很短。苏军士兵都穿上了厚厚的皮上衣,厚厚的靴
子,以及带有很大护耳片的皮帽子,他们的毡靴、手套和暖和的内衣等也一应俱
全。苏军的卡车和坦克也是特制的,使用的是专用的润滑油和燃料,能适应严寒
气候。
12月4日,当气温降至零下52摄氏度时,德军再也不能作战了。古德里安怀着
一颗沉重的心,他决定先撤退了。这是他那支所向无敌的装甲劲旅自从踏平波兰
以来的第一次撤退。12月5日,德军在各个方向的进攻都被可怕的严寒和苏军顽强
的抵抗阻止了。虽然莫斯科近在眼前,也已处于他们的炮火射程之内,但他们已
经精疲力尽,锐气丧尽。而苏军已做好准备,将对疲惫不堪冻得半死的德军发起
强大的反攻。
12月5日,科涅夫指挥的加里宁方面军率先对莫斯科北面德军发起反攻。次日,
朱可夫的西方方面军也向莫斯科南北两面德军发起了强大的反击攻势。
到1941年12月底,苏军已收复了克林、卡卢加、加里宁等城市,解除了德军
对图拉的包围。至此,莫斯科会战结束。据苏军最高统帅部公布的数字,德军共
伤亡50多万人,坦克1300余辆,火炮2500门,汽车15000多辆。这是德军自开战以
来遭到的第一次大失败,德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哀叹道:“德国陆军常胜不败的神
话已经破灭了。”
关于德军在莫斯科城下失败的原因,多数西方军事史学家和军事理论家认为,
俄罗斯冬天的提前来临、严寒及德军对冬季战争毫无准备,是德军失败的主要原
因。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在其《战略论》中写道:“假使要追问,在1941
年战役中,德军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其最适当的判词就是‘为自然因素所击
败’。”
‘陆’ 什么时期纳粹德国开始研制地空导弹
1941年,纳粹德国已开始研制地空导弹,到大战末期已有了“莱茵女儿”、“蝴蝶”、“瀑布”等几种尚未使用的型号。打败德国之后,美国、英国和苏联对德国的导弹人才和技术展开了争夺,美国制造出了波马克A、奈基-1导弹。英国制造出了警犬-1、雷鸟-1导弹。苏联在“瀑布”基础上制造出了萨姆-Ⅰ、萨姆-Ⅱ型导弹。
‘柒’ 希特勒和他的6000多ufo科研人员去了哪里
据传言,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希特勒在苏联红军攻破柏林之时,并没有自杀,而是乔装打扮,带着大批亲信、科学家等6000多人,乘坐纳粹研究出来的V系列“碟形飞行器”和U型潜艇,逃至南极,并通过隧道进入南极地下。建立了一个秘密的军事基地,即“雅利安地下城”。(1945年德国战败后,盟军在受降德国海军时,吃惊地发现:有54艘德国U型潜水艇和6000多名技术人员以及科学家,竟然从纳粹的海军中莫名其妙地失踪。这些潜艇究竟去了哪里,它们是否在秘密运送某些绝密的研究成果?美国军方推测,纳粹德国很可能在南极建立了秘密的基地,纳粹德国的这些科学家和潜水艇极可能被秘密转移到了南极。 )迄今为止,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60多年了,纳粹德国的战争暴行尽人皆知。然而,在那场血腥战争的背后,却隐藏着一段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以希特勒为核心的纳粹头子们,曾经一度处心积虑地秘密研制过飞碟之类的奇幻武器,并幻想借助神秘的魔法力量,征服整个世界。在被盟军占领的德国地区,他们从科研机构中获取了大量宝贵情报及资料,其中包括完整的V系列导弹与图纸、远程火炮的设计资料等。然而,在搜集的情报和资料里还隐藏着一个惊人的秘密——特别小组竟然从中发现了一架形状奇特的飞机照片,这是一架机翼呈现圆形的飞机,它不同于德军以往的任何飞机。特别小组还在一座废弃的仓库里,发现了已经被德军破坏殆尽的这种飞机残骸。
从党卫队那里缴获的大量设计蓝图和草稿则让调查小组更为惊讶,这些蓝图和草稿显示:仅在1934-1940年间,纳粹德国就陆续制造了至少七款RFC系列的飞碟样机。
1934年,德国沃瑞尔协会生产了第一架碟形飞行器RFC-1。传言RFC-1飞碟使用了所谓的外星人技术,却在试飞时因经常出现故障而损失惨重。
为了缩短研制飞碟的进程,党卫队曾经抢劫了德国的商务部专利局以及全欧洲的每一个商务部专利局,借以寻找最快的解决途径。党卫队还秘密逮捕、扣押了航空研究方面的许多专家,将他们集中在奥地利和罗马尼亚以及不为人知的其他秘密基地,强迫他们为研制飞碟服务,同时还征集了大量的贫民、战俘充当苦力,搬运和组装各种机械装置,修建深埋于地下的秘密飞碟制造工厂。
虽然党卫队向德国的军备部长艾伯特·斯匹尔要求增加额外的劳工和苦力,却隐瞒了他们的真实用途和目的。党卫队俨然在德国建立了自己的国中之国,各种工厂、科学家、战争原材料、技师在党卫队的干预下秘密研制、测试着飞碟。
当时,在德国的黑森林地区,无人碟形拦截机成功生产并试飞。这种碟形机,被英国、美国、苏联的情报机关命名为V-7 。梅塞施米特公司的飞机工厂成功研制出用于V-7的静电场粒子武器,V-7无人碟形拦截机使用火箭动力飞行,盟军官兵与飞行员给这个飞碟机取了一个绰号叫做“白天和黑夜都能喷火的飞碟武器”。美军飞行员稳稳地瞄准了这架敌机。然而,就在他准备按下航炮发射钮的一刹那,突然瞥见一个奇怪物体猛然从机翼左侧滑过。那是一个没有机翼的圆碟形飞行物,形状像个巨大的草帽,它的速度极快。那是德军的新式战机,还是神秘的UFO?
令人吃惊的是,从1944年11月到1945年4月,V-7飞碟机升空次数竟然多达415次。后来,这些飞碟产品在柏林飞机工厂改良后,被命名为“球形闪电”。盟军对飞碟机时而单机作战,时而多机出击的战术感到十分困惑。德军于是将计就计,把“球形闪电”故意和其他两种型号的碟形机混淆使用,借以迷惑盟军的情报机构。其中一种碟形机经常拖曳巨大的球形金属带,造成飞碟机群数量众多的假象,以迷惑盟军的雷达。
而另一种则经常突然快速飞到盟军轰炸机附近,以恐吓盟军轰炸机上的飞行员和炮长,使他们心理恐慌、神经衰弱乃至精神发疯,进而对飞机失去控制,以此达到破坏盟国空军继续攻击的目的。1945年,二战即将结束,纳粹飞碟机的许多科研计划被迫终止。不过,仍然有部分V7 、V8甚至最终改进的V9碟形机在试飞。
1945年2月初,苏联空军对德国的攻势日益猛烈,盟军部队在各个战场向德国步步进逼两天后,耗资数百万马克的“柏罗湟女战神”飞碟终于进行了它的首次也是最后一次试飞。某些资料透露,在短短3分钟内,它就飞升到了1万5千米高空,平飞速度高达每小时2200公里。同时它还可以悬停在空中,无需转弯便能向前或向后任意飞行。这是纳粹德国研制的最后一种型号的飞碟,采用奥地利设计师弗·绍贝格尔发明的爆炸式“绍贝格尔”型发动机驱动,只需用水和空气做燃料。不久以后,研制飞碟的布列斯拉工厂落入苏军手中,飞碟发明者绍贝格尔等人也为了躲避苏军的追捕而逃往美国,其他工程技术人员下落不明。1958年,绍贝格尔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柏罗湟女战神”飞碟,是同几个一级爆炸工程师合作共同研制的,后来他们都被关进了集中营。根据各方面的情况判断,飞碟的主体样机是按照希特勒的命令毁掉的,因为一些主要负责专家,二战结束前夕在一所工厂里毁掉了这些属于核心机密的尖端飞行器。
1952年,另一位前德国空军上尉、航空专家斯彻里沃也宣称,他曾经为一个碟形飞行器绘制过蓝图,这些研究工作是在布拉格附近展开的。据说,这个神话般的飞行器时速高得不可思议,竟然达到了3200公里、作战半径6400多公里。他还说,1944年,用于实验的模型已经完成,本来可望于1945年试飞的,但是苏军的挺进使这一切成为了泡影。纳粹德国崩溃前夕,设计蓝图等资料散失。如果按照斯彻里沃的说法,纳粹研制的飞碟似乎由于德国的战败而胎死腹中,然而,一位叫乔治·克雷恩的目击者却又一次掀起了波澜。 他声称曾经亲眼目睹了一架奇异飞行器的试飞。他说有些研究工作被安排在佩内明德基地,那里正是纳粹研究绝密武器的顶尖航空科研机构。他还说纳粹飞碟的试飞是在哈尔茨山脉地区进行的,而那里也恰好是许多飞碟目击者报告的目击地点。
飞碟基地移师南极?虽然德国人的研究卓有成效,但此时纳粹德国已经濒临灭亡。不过,纳粹灭亡前曾将部分绝密的研究设备和资料转移出去,那么,关于碟形飞行器的技术资料是否也被秘密转移了呢?有消息称,这些碟形机根本就没有遭到破坏,而是由党卫队将有关技术资料,隐藏在一本圣经的某些章节中,并且在盟军轰炸和占领柏林之前,将它们秘密转移到了安全地区。 1945年4月30日,苏联红军攻占了纳粹德国的最后堡垒柏林,结束了盟军在欧洲战场的最后一战。希特勒也在这一天从历史上消失了。苏联红军在总理府花园被炸开的弹坑中发现了一具烧焦的尸体,有人认定死者是希特勒。研究者告诉我们:有一种传说,说希特勒在盟军攻进柏林的时候没有自杀,而是潜逃了,潜逃的地方有一种说法是在南美,知道南美有很多纳粹的余孽。还有一种更邪乎的说法是他逃到了南极,在南极的地下做了一些基地,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飞碟,实际上就是德国造的飞碟。他们霸据南极一角,企图继续与人类为敌。《共青团真理报》报道,关于希特勒拥有“盘状飞行器”的说法,各国研究二战的专家学者一直争论不休。近日媒体惊爆关于希特勒坐骑“飞碟”的传言出现了新的文件证据,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证据显示德军确实曾经从空中拦截下一艘疑似“外星飞行器”。然而一些专家的质疑声仍然没有停止。 报道称,这是该证据的首次曝光,证据的来源居然是出自前苏联元首斯大林亲自阅览并且亲笔标记过的文件。该机密文件的照片扫描件被作为证据公布于众,以下是其大致内容:机密文件,受到特别监控,国家安全人民委员会,1941年3月24日,编号:725M。当时德国空军部正预谋派出飞行部队轰炸苏联,而被苏联的特工人员获悉了攻击的整个计划以及发起攻击的确切时间,但是文件内容的最后一段则耐人寻味—该特工人员发现德国纳粹发明了某种超级炸弹以及新型的“飞行器”文件同时提到了德国纳粹将这种新型武器的能力提高到了难以相信的强大威力,能够在瞬间毁掉敌人的部队。该种武器的杀伤面积达到了惊人的数十公里,而这种新型武器在当时还处于组装以及实验阶段。
关于“新型飞行器”特工提到德国空军指挥部正对某一种飞行武器的改装投入大量精力,而据随后的调查,德军曾经在1940年4月叶塞河上空拦截了一艘貌似来自外星的飞行器,而这种飞行器用特工的话来说是“与当今现代的战斗机完全不同构造的飞行器,使用的马达完全依靠等离子发电机”。文件的最后由当时的国家安全任命委员会副会长波格丹-戈布罗夫签署姓名。而最重要的是文件中用蓝笔标出的部分,而亲自阅读过该文件并且用蓝笔在文件中作出注释的正是苏联元首斯大林。这一点已经过专家的考证,没有任何争议。
20世纪下半叶,奥地利人佐德尔在其撰写的《飞碟——纳粹的秘密武器》一书中,就爆出了类似的消息。书中宣称:在柏林陷落的最后时刻,希特勒并没有服毒自杀,而是与他的最后一支部队登上潜艇,逃到阿根廷,然后辗转来到南极一个通往地壳深处的洞穴建立了飞碟基地——“雅利安城。”
1945年德国战败后,盟军在受降德国海军时,吃惊地发现:有54艘德国U型潜水艇和6000多名技术人员以及科学家,竟然从纳粹的海军中莫名其妙地失踪。
这些潜艇究竟去了哪里,它们是否在秘密运送某些绝密的研究成果?美国军方推测,纳粹德国很可能在南极建立了秘密的基地,纳粹德国的这些科学家和潜水艇极可能被秘密转移到了南极。
这个猜测虽然令人难以置信,却也并非捕风捉影。
‘捌’ 1945年美苏分了德国的科技成果。美国得到了导弹之父,而苏联得到了什么
1944年10月,英国首相丘吉尔给斯大林发了一封私人信函。丘吉尔在信中说,纳粹德国从当年9月8日起向英国发射了4300枚神秘的V-2导弹,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经皇家空军侦察,这些导弹都是由德国佩内明德火箭中心设计开发的,该中心恰好位于苏联红军的进攻区域,丘吉尔请求苏方允许英国专家进入红军进攻区域,以便搜集纳粹导弹的情报。出于对英国的传统戒心,斯大林把丘吉尔的来信视为重要情报,立即指示有关部门抢在西方盟国前获取德国导弹。
随着纳粹德国失败的迹象日趋明朗,同盟国纷纷派秘密使团到前线,以求最先得到德国先进军事技术。1945年6月1日,苏联专家组赶到佩内明德,但一些德国专家携带V-2导弹的关键图纸向美军投降,这令苏方扼腕不已。原来美国也在进行绝密的“回形针”行动,目的是把所有德国导弹专家弄到手,并赶在红军到来前找到导弹技术设备并运回美国。图林根州有德国最大的导弹工厂,美军率先开进该州。后来根据同盟国分区占领的协定,美军才不情愿地撤离导弹工厂所在地,并拉走绝大多数有价值的设备。就在美国人撤离24小时后,苏军便进入图林根州。面对人去楼空的厂房,苏联专家组欲哭无泪。为弥补损失,朱可夫元帅决定实施“面包换人”的计划。朱可夫签署命令,允许苏占区单方面开放边界,开动所有宣传机器向德国全境呼吁,只要参与过导弹工作的德国人肯过来合作,苏占区能提供充足口粮和优越的工作岗位。在美苏占领区交界的小镇卡本霍夫,苏军把黄油和面包直接摆在检查站边上,还在一侧挂出标语:“来吧,这里有生存的希望。”这一招果然奏效,部分没有跟美国人走的德国专家陆续汇集到苏占区。赫尔穆特·格罗特鲁普是其中最有价值的“收获”,此人在佩内明德火箭中心专门负责制导控制系统的研究工作。
莫斯科非常重视这批德国专家,苏联兵器工业部部长乌斯季诺夫专程赶到图林根,经过调查,决定就地组建诺德豪森研究所,负责恢复V-2导弹发动机及其零部件的生产。由于苏联人对导弹还没有形象的概念,诺德豪森研究所的第一步工作就是让德国专家回忆整理出全套V-2导弹生产组装流程。在克格勃军官的监督下,格罗特鲁普每天叼着烟斗,对着挂在墙壁上的几张导弹结构图比比划划,时不时地用德语说出一些关键词汇,旁边的苏联专家则像学生一样进行记录,本子上密密麻麻的速记符号让外人根本看不懂。很快,格罗特鲁普等人就整理出了V-2导弹技术手册和生产规范纲要。鉴于美苏两强都在发挥德国导弹专家的余热,西方媒体曾编出一个流传很广的冷战笑话:当美苏导弹在空中相会时,它们都能够用同样的母语——德语互致问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