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民法典制定的目的和任务是
一、民法的任务
明确了民法的地位和性质,对于民法的任务也就可以随之迎刃而解。
(一)彰显私权
民法是以权利为本位的部门法。如果说宪法是一部公民基本政治权利的宣言书,那么,民法的主要任务则是彰显私权;如果说宪法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明确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与国家公权力之间的关系,那么,民法则是一部明确公民具体私权利的宣言书。
民法为私权提供基本的保障。所谓私权,是指作为一个人应有的属于其个人的权利。其中主要是人身权、人格权和财产权。它们是民法上最重要的民事权利,并首先主要由民法予以规定和保护之。尤其人格权,是享有其他民事权利和政治权利的基础。民事权利中的人格权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等,人格权一般被认为是基本的人权,民法就是一部国民民事权利的宣言书。保障人权(私权)是民法的基本任务。
当前的民法典编纂是在官方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基础上开展的,这使其处于显着不同于制定《民法通则》乃至更久远的民事法律制定时的历史背景下。新中国成立以后,立法者认为,中国民法典编纂的最大障碍是当时经济社会,尤其是经济体制的不完备、未定型与探索性,难以稳定与持久地担当统一民法典的社会基础与规范来源,民事立法要防止“闭门造车或束缚群众的手足”。故而,长期以来,民事立法主要围绕各历史时期经济社会中心任务和人民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逐步总结地方与群众经验,在经验逐步定型的基础上,遵循“由简到繁”、“由通则到细则”、“由单性法规到成套法律”的“经验主义”的路径,分散形成民法制度体系。
Ⅱ 制定民法典的根本目的
法律分析:民法典制定的目的和任务是: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法典是以规范平等主体之间司法关系的法典。以条文的方式来规范各种法律行为、身份行为,被人们称为"社会生活网络全书",它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民法典重在保护民事权利,从合同签订、公司设立、缴纳物业费、离婚等民事活动,都涵盖在民事法典范围。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条 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Ⅲ 民法典制定的目的和任务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制定的目的和任务是: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以规范平等主体之间司法关系的法典。以条文的方式来规范各种法律行为、身份行为,被人们称为“社会生活网络全书”,它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民法典重在保护民事权利,从合同签订、公司设立、缴纳物业费、离婚等民事活动,都涵盖在民事法典范围。
民法的基本原则具体如下:
1、平等原则,平等原则是指主体的身份平等。身份平等是特权的对立物,是指不论其自然条件和社会处境如何,其法律资格亦即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2、自愿原则,自愿原则的实质,是在民事活动中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即当事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去从事民事活动,国家一般不干预当事人的自由意志,充分尊重当事人的选择;
3、公平原则,公平原则是指在民事活动中以利益均衡作为价值判断标准,在民事主体之间发生利益关系摩擦时,以权利和义务是否均衡来平衡双方的利益。公平原则是一条法律适用的原则,即当民法规范缺乏规定时,可以根据公平原则来变动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公平原则又是一条司法原则,即法官的司法判决要做到公平合理,当法律缺乏规定时,应根据公平原则作出合理的判决;
4、诚实守信原则,所谓诚实信用,其本意是要求按照市场制度的互惠性行事。在缔约时,诚实并不欺不诈;在缔约后,守信用并自觉履行;
5、公序良俗原则,公序良俗,即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公序包括政治的公序和经济的公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八十七条 为公益目的或者其他非营利目的成立,不向出资人、设立人或者会员分配所取得利润的法人,为非营利法人。
非营利法人包括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等。
Ⅳ 学习民法典的目的
1、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需要;2、编纂民法典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3、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
Ⅳ 宣传民法典的目的和意义
宣传民法典的目的和意义: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民法典》宣传,让全社会全面了解《民法典》制定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基本要求,知晓《民法典》的具体内容是全面贯彻实施好《民法典》的前提和基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权益实现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条 【立法目的】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Ⅵ 民法典的立法目的
《民法典》第一条对本法的立法目的做出了规定,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备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2020年5月28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编总则第一章基本规定第一条【立法目的】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Ⅶ 民法典立法的目的是什么
民法典立法的目的是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法律分析】
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网络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民法典的立法宗旨和目的就是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保障私权,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只有充分保护私权,才能全面保障和维护公民的切身利益,并有利于规范公权。民法典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汇编,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新时代精神的立法表达,反映出一个民族对生存发展民生关键问题的基本立场。纵观世界法制发展史,那些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法典,通常都是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处在蓬勃发展的时期形成的,凝聚起这一时期社会发展要求的广泛共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曾于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四次启动民法制定工作,为编纂民法典奠定了较好的制度基础、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和社会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立法工作坚持以保障人民权益、增进民生福祉为根遵循,结合民生实际,密切关注人民发展要求,体民情、聚民意、保民生,创造性地做好立法工作,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攻坚任务,更加深刻地回答了法治建设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重要立法目的。民法典在总则第一条中明确提出“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条 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