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哪些国家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
全球有美国、俄罗斯、中国、印度、日本等国以及欧洲航天局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
2009年1月,使用H-2A火箭实现了“一箭八星”发射。
欧洲航天局:将一颗气象卫星和一个实验通信卫星同时送入太空。
一箭多星,即用一枚运载火箭同时或先后将数颗卫星送入地球轨道的技术。一箭多星是一种优越的发射方式。一箭多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运载火箭能力的提高,标志着分导核弹头、发射技术和火箭与卫星分离技术上的新突破。
2. 世界上都哪几个国家能发射火箭
能从本土发射运载火箭的国家有中国、俄罗斯、美国、以色列、朝鲜、日本、印度、巴西、伊朗。
第一次是在1957年10月4日,苏联在现今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发射“人造地球卫星1号”。
2019年6月5日中午12时06分,我国在黄海海域使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CZ-11 WEY成功完成“一箭七星”的海上发射技术实验。这是我国首次在海上航空航天发射的成功,填补了我国在海上发射航天设备领域的空白,为我国运载火箭进入太空提供了新的发射方式,这也意味着我国是继美国、俄罗斯后第三个能独立从海上发射运载火箭的国家,对于这项成绩来说算是一大进步。
3. 全球具有航天能力的国家有哪些
1、 前苏联/俄罗斯:1957年10月4日苏联首次发射了83.6公斤的“斯普特尼克1号”。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其发射能力。
2、 美国:1958年2月1日首次发射8.2公斤的“探险者1号”。目前主要使用德尔塔(Delta)系列运载火箭、金牛座(Antares)系列运载火箭。
3、 法国:1965年11月26日首次发射42公斤的“试验卫星A-1号”。1975年欧洲空间局成立后,主要和其他国家合作在法属圭亚那使用阿丽亚娜(Ariane)系列运载火箭发射卫星。
(欧洲空间局正式成员国有比利时、丹麦、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瑞典、瑞士和爱尔兰,非正式成员国有奥地利和挪威。加拿大为观察员。)
4、 日本:1970年2月11日首次发射9.3公斤的“大隅号”。
5、 中国:1970年4月24日首次发射173公斤的“东方红1号”。主要使用长征系列火箭发射。
6、 英国:1971年10月28日首次发射66公斤的“普罗斯帕罗号”卫星。目前本国不再承担发射任务,而是归入欧洲航天局。
7、 印度:1980年7月18日首次发射360公斤的“罗希尼号”卫星。
8、 以色列:2002年5月28日首次发射“地平线5号”卫星,使用沙维特运载火箭发射。
9、 伊朗:2009年2月3日首次发射“希望”(Omid)号卫星,使用“使者”号火箭。
10、朝鲜:2012年12月12日成功发射“光明星3号”卫星。
11、韩国:2013年1月30日成功发射“Naro-1 STSAT-2C”卫星。韩国曾在2009年08月25日首次发射“科学技术卫星2号”卫星,但在高空发生爆炸。
12、新西兰:2018年11月12日成功发射“电子立方星”卫星。
(该清单包括具有将卫星送入轨道的独立能力的国家,包括生产必要的运载工具。)
4. 世界着名运载火箭都是谁
世界上能够自制火箭且自己发射的国家(或国际组织)目前有美国、俄罗斯、欧洲空间局(以法国为主)、中国和日本等。这些国家或组织的运载火箭有不同的结构、不同的推力和不同的推进剂。
总的来说,由于俄罗斯地处高纬度地区,故发射同样载荷重量的航天器所需的火箭推力较大,所以俄罗斯具有重型火箭如“能源”号、“质子”号等,用以发射太空站和货运、客运飞船。而美国为了将“阿波罗”号系列飞船送上月球,将“卡西尼”号土星探测飞船送上飞往土星的轨道,则使用了推力巨大的“土星5”号和“大力神4B”号重型运载火箭。
俄罗斯着名的运载火箭有:“能源”号、“质子”号、“卫星”号、“东方”号、“闪电”号、“联盟”号等。
美国着名的运载火箭有:“雷神”号、“宇宙神”号(系列)、“德尔塔”号(系列)、“大力神”号(系列)、“土星”号(巨型)等。
欧洲空间局(以法国为主)所具有的着名运载火箭是“阿里亚娜”系列火箭,它是后来崛起的一种运载火箭。目前占有国际卫星发射商业市场近60%的业务。
而中国是世界五大航天大国之一,有些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的运载火箭系列是“长征”系列。该系列火箭在完成我国的卫星发射任务的同时,还承担部分世界商业卫星发射业务。“长征”系列火箭与阿里亚娜系列火箭一样在世界上具有较高的声誉。中国是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第三个国家,是掌握火箭再点火技术的第二个国家。
日本是航天大国中的后起之秀,近几十年来研制了自己的系列运载火箭,有M系列、H系列。其中“H—2”曾发射过一箭双星。日本是第四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目前,“H—2”是日本最大的运载火箭。
下面我们就对各国的着名运载火箭进行选萃介绍。
前苏联着名的运载火箭
前苏联地处高纬度的北半球,发射场远离赤道,利用地球自转速度发射航天器的条件不如赤道地区优越,所以只好靠生产大功率的运载火箭来弥补这一缺陷。因此,前苏联的运载火箭的功率都很大。直到现在,俄罗斯还在使用一些着名的老型号运载火箭,如“质子”号、“闪电”号、“联盟”号、“宇宙”号和“旋风”号等。前苏联的火箭技术成熟,发射载荷大,发射成功率高,成本低,多用于发射飞船和卫星。
“卫星”号运载火箭
“卫星”号运载火箭是前苏联早期的运载火箭,它奠定了前苏联航天运载工具发展的基础。它是前苏联用“P—7”洲际导弹改装的,火箭由1枚芯级火箭和4台侧挂助推火箭并联捆绑而成。
“东方”号运载火箭
“东方”号运载火箭是继“卫星”号之后发展较早的一种运载火箭。“东方”号火箭因发射“东方”号宇宙飞船而得名。它1959年1月2日试飞,成功发射“月球1”号探测器。后来又4次用于发射动物卫星舱的试验。1961年4月12日它把世界上第一位宇航员加加林送上地球轨道飞行。截至1980年,“东方”号火箭总共发射了85个航天器,其中包括5艘载人飞船。
“东方”号运载火箭是一种三级液体火箭,它在“卫星”号两级火箭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级火箭,因此它的运载能力比“卫星”号增大了2.5倍。
“闪电”号运载火箭
前苏联的运载火箭基本上按标准化、系列化发展。在“东方”号火箭的基础上,1961年又研制成功“闪电”号和“联盟”号两种系列火箭。“闪电”号以改装后的“东方”号三级火箭,再加上第四级构成,火箭全长42.8米,起飞重量300吨,其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最高达到7吨。1961年2月4日首次发射成功,随后相继用来发射了7个“金星”号、10个“月球”号、1个“火星”号探测器和数十颗“闪电”号通信卫星。
“联盟”号运载火箭
前苏联着名运载火箭——“联盟”号
“联盟”号运载火箭于1961年研制成功,因用它发射“联盟”号系列载人飞船而得名。它是由“东方”号三级火箭改进第三级后的新型三级运载火箭,总长49.3米,起飞重量310吨,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为7.5吨。
1963年11月16日首次发射“宇宙22”号卫星成功;1964年和1965年又先后用来试验发射2艘“上升”号载人飞船。
1967年开始用来发射“联盟”号、“联盟T”号系列载人飞船和“进步”号自动货运飞船。
“能源”号运载火箭
“能源”号运载火箭是前苏联的超级巨型运载火箭。1987年5月15日在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发射成功。
在随后的1988年11月15日,“能源”号火箭将不载人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载入太空轨道飞行,成为前苏联运载火箭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能源”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是古巴诺夫。该种巨型火箭的情况是:箭长约60米,总重2400吨,起飞推力3500吨,能把100吨有效载荷送上近地轨道。
“能源”号运载火箭由两级组成。第一级捆绑4台液体助推火箭,高39米;第二级为直径8米的芯级,由4台液氢液氧发动机组成。发射时,第一级、第二级同时点火,第一级4台助推火箭工作完成后,由地面控制使其脱离芯级火箭后予以回收,经修理后可重复使用50次;第二级即芯级火箭可将有效载荷送入地球轨道运行。
“质子”号运载火箭
“质子”号是重型运载火箭之一,在前苏联的航天活动中,“质子”号运载火箭发射最为频繁。“质子”号火箭系列先后研制有二、三、四级三种型号。最大一种是四级火箭,全长44.3米,底部最大直径7.4米,起飞重量800吨。第一级由6台助推火箭组成。它的中心是一个直径较大的氧化剂箱,四周捆绑6个燃料箱,起飞推力达1000吨。第二级高约13.7米,装有4台发动机,总推力为240吨。第三级高6.4米,装1台发动机,另有4台校正航向的可控微调发动机。第四级高5.5米,装有1台封闭式循环发动机,可二次点火。
这种火箭可将21吨重的有效载荷送上近地轨道。
1965年7月16日,“质子”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将1颗重达12.2吨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1971年4月19日又成功发射重17.5吨的“礼炮1”号轨道站;从1971~1973年相继发射了6颗“火星”号探测器;1974年发射第一颗静止轨道卫星“宇宙637”号;1975年到1983年陆续发射了“金星”号系列探测器;1984年发射2个“维加”号哈雷彗星探测器;1986年又把第三代轨道站“和平”号送入太空。
这一系列发射纪录,表明“质子”号火箭对于前苏联航天活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美国着名的运载火箭
美国在航天领域是与前苏联进行竞争和合作的主要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美国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和落后的境地,原因之一就是运载火箭不过关。1969年7月21日“阿波罗2”号登月成功与随后进行的一系列“阿波罗”号登月飞行,使美国在航天领域的竞争中逐渐赶上并处于领先地位。美国航天的成就,除了各项综合高科技的发展外,运载火箭技术的进步是重要原因之一。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着名火箭专家冯·布劳恩在发展美国火箭技术上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主持研制的“丘比特C”号运载火箭将美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探险1”号送入太空,时间是1958年2月1日。布劳恩还用“丘比特”号改进型火箭为美国征服太空开创了新纪元。
此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又先后用几种中程和洲际导弹经改造而研制成“雷神”号、“大力神”号、“德尔塔”号、“宇宙神”号等多种系列的运载火箭,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雷神”号运载火箭
“雷神”号是美国早期发射小型卫星的运载火箭,从1959年以来发射400多次,现已不常用。
“宇宙神”号系列运载火箭
“宇宙神”号系列火箭,由美国通用动力公司制造,已连续生产30多年。火箭长25.1米,直径3米,起飞重量120吨。
目前,经常使用的是“宇宙神阿金纳D”号和“宇宙神半人马座”号2种型号。前者重129吨,能把2吨重的有效载荷送入500千米高的地球轨道;后者重139吨,近地轨道的最大运载能力为4吨。它们除作为“月球”号和“火星”号星际探测器的运载工具外,还曾用来发射通信卫星和“水星”号载人飞船。自1959年以来,它已发射500多次,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运载工具,在世界上较为驰名。
“德尔塔”号系列运载火箭
“德尔塔”号系列火箭由美国麦道公司研制生产,并于1960年5月首次发射,至今已发射180多次。它先后发射过“先驱者”号探测器、泰罗斯气象卫星、“云雨”号卫星、“辛康”号卫星、国际通信卫星2、3号等。
“德尔塔”号系列火箭是三级火箭,有2种型号,总长38.4米,起飞重量分别为220吨和230吨。其中一种的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1.4吨;另一种的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1.8吨。“德尔塔”号系列火箭主要用于各类卫星的发射。
“大力神”号系列运载火箭
“大力神”号系列火箭由马丁·玛丽埃特公司研制生产,有多种型号。
“大力神”号系列火箭有着辉煌的发射记录。它主要发射各种军用卫星,也发射过“太阳神”号、“海盗”号、“旅行者”号等行星和行星际探测器。
“大力神”号系列开发的几种型号分别为:“大力神3”、“大力神3A”、“大力神3B”、“大力神3C”、“大力神3D”、“大力神3E”和“大力神34D”。各型“大力神”火箭的有效载荷分别是:3A为3.6吨,3B为4.5吨,3C、3D和3E均为15吨;最大的“大力神34D”长达62米,最大直径5米,发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的运载能力达4.5吨。后来又研制出“大力神4B”号火箭,用来发射“卡西尼”号土星探测器。
“土星”号巨型运载火箭
“土星”号运载火箭是在美国火箭专家冯·布劳恩主持下研制设计的,主要为登月计划服务。从1964年开始实施土星巨型登月火箭研制计划,至1967年的3年间相继研制成功“土星1”号、“土星1B”号、“土星5”号等几种型号的巨型运载火箭。各型号情况如下:
①“土星1”号——两级火箭,1964年首先研制成功。火箭长38.1米,直径5.58米,发射重量502吨,近地轨道的有效载荷为10.2吨。它曾用来试验发射“阿波罗”号飞船模型。
②“土星1B”号——“土星1”号的改进型,为两级火箭,1966年研制成功。火箭长68.3米,直径6.6米,发射重量590吨,最大有效载荷18.1吨。从1966年到1975年共发射9次,除做运载“阿波罗”号飞船实验外,还3次将宇航员送上太空实验室空间站和1次发射“阿波罗”号载人飞船与前苏联的“联盟”号飞船对接。
③“土星5”号——世界上最大的巨型运载火箭,是三级火箭,1967年研制成功。火箭全长110米,直径10.1米,起飞重量2950吨,近地轨道的有效载荷达139吨,飞往月球轨道的有效载荷为47吨。从1967年到1973年共发射13次,其中6次将“阿波罗”号载人飞船送上月球。“土星5”号在人类航天史上写下了最为光辉的一页。
欧洲空间局着名的运载火箭系列
在法国的倡议下,西欧法、英、德、意等11个国家于1973年7月成立了欧洲空间局,着手研制“阿里亚娜”系列火箭(阿里亚娜是古希腊神话中一位美丽公主的名字)。
“阿里亚娜”系列运载火箭至今已研制5种型号:“阿里亚娜1”号、“阿里亚娜2”号、“阿里亚娜3”号、“阿里亚娜4”号和“阿里亚娜5”号。下面详细介绍“阿里亚娜”系列火箭的研制和发射概况。
“阿里亚娜1”号火箭
1979年12月24日第一枚“阿里亚娜1”号火箭发射成功。它是三级火箭,长47.39米,直径3.8米,发射重量200吨,能将1.7吨的有效载荷发射到地球同步转移轨道。“阿里亚娜1”号火箭发射11次,其中1次失败。
“阿里亚娜2”号火箭
“阿里亚娜2”号火箭研制和发射不甚理想,没有大量投入使用。“阿里亚娜2”号比“阿里亚娜3”号晚2年发射,即1986年才发射,运载能力只有2.2吨。1986年5月31日首次发射失败,以后连续发射5次均成功。
“阿里亚娜3”号火箭
1984年8月4日发射成功第一枚“阿里亚娜3”号火箭。它的低轨道运载能力为2.7吨,共发射11次,其中1次失败。
“阿里亚娜4”号火箭
1988年6月15日,第一枚“阿里亚娜4”号火箭发射成功。它的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1.9吨到4.2吨,现已发射25次,有1次失败。“阿里亚娜4”号火箭又分5种型号。第一种是AR40,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为1.9吨;第二种是AR42P,带有2个固体捆绑式助推火箭,有效载荷增加到2.6吨;第三种是AR44P,带有4个固体捆绑式助推火箭,有效载荷为3吨;第四种是AR42L,采用2个液体助推火箭,有效载荷3.2吨;第五种是AR44L,采用4个液体助推火箭,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4.2吨,它是“阿里亚娜”系列火箭中较大的一种型号。
“阿里亚娜5”号火箭
欧洲空间局从1985年开始研制“阿里亚娜5”号火箭,计划1996年投入使用,用于发射6.8吨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1997年发射时失败。直到1998年发射成功。
“阿里亚娜”系列火箭的成功,是欧洲联合自强的象征,它在国际航天市场的角逐中占有重要地位,世界商业卫星的发射业务大约有60%由“阿里亚娜”系列火箭承担,在国际上有较高声誉。
中国着名的运载火箭系列
中国的运载火箭可与“阿里亚娜”系列火箭等齐名的是“长征”系列火箭。以其发展时间不同、载荷量不同以及助推方式的不同(有多级和捆绑式),中国“长征”系列火箭分“长征1”号,“长征2”号(2A、2B、2C、2D、2E、2F),“长征3”号(3A、3B),“长征4”号,“长征5”号,“长征6”号,“长征7”号。
中国的火箭事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在前苏联人的帮助下,首先研制成功地—地导弹。导弹就是火箭的前部装上弹头(又称作战部)和控制导航系统而成。如果将弹头换成卫星或其他航天器或箭体上背上航天器(或航天飞机),改进一下控制部,导弹就变成了运载火箭。我国后来发展的“长征”系列火箭就是在此基础上,再加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而诞生的。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介绍
“长征1”号是用来发射“东方红1”号卫星的,1970年4月24日发射成功,这大大鼓舞了中国人民的信心。此后又用它发射多枚卫星。
“长征1”号又记做CZ—1或LM—1。“长征1”号是三级火箭,全长29.45米,最大直径2.25米,起飞重量81.6吨,起飞推力112吨,能把0.3吨重的卫星送入400多千米高的近地。
“长征2”号的前身是中远程导弹,“长征2”号第一级发动机推力达70吨,比“长征1”号的同级发动机(推力为28吨)提高许多。但“长征2”号第一次发射失败(1974年11月5日发射,因一条导线断裂而导致全局失败),以后(1975年11月26日,1976年12月7日,1978年1月26日)用它发射返回式卫星皆成功,1979年停产。
“长征2”号是两级火箭,全长31.65米,最大直径3.35米,起飞重量191吨,总推力280吨,能把1.8吨的卫星送入数百千米的椭圆轨道。
“长征3”号主要是用来发射地球同步卫星的。由于地球同步轨道较高(高达36000千米),故需要大推力火箭。所以“长征3”号火箭的第三级火箭发动机改为用液氢和液氧作低温高能推进剂,它燃烧效率高,在飞行中可两次点火(在飞行中关机后可再次点火)。
1984年4月8日我国用“长征3”号运载火箭首次成功地将“东方红2”号实验通信卫星成功发射到地球同步轨道,从而使我国成为第三个使用低温高能推进剂——液氢液氧的国家;成为第二个掌握高空、微重力条件下发动机两次点火的国家。
火箭全长43.25米,一、二级直径3.35米,三级直径2.25米,起飞重量204吨,起飞推力296吨,其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为1.4吨。至1993年底,它成功发射6颗应用通信卫星(包括为亚洲卫星公司发射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长征3”号火箭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长征4”号是作为“长征3”号的备份用的。采用技术较成熟的常规推进剂——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后改进成“长征4”号甲,用来发射太阳同步气象卫星,也用来发射极地卫星。我国1988年9月7日在太原发射中心用它发射“风云1”号气象卫星成功;1990年9月3日在发射2颗“风云1”号气象卫星时还搭乘了2颗“大气1”号气象卫星,从而使“长征4”号名声显赫。
“长征4”号火箭与“长征3”号尺寸差不多,运载能力也相近,但发射重型卫星仍不能胜任。火箭全长41.9米,一、二级直径3.35米,三级直径2.9米,起飞重量249吨,起飞推力296吨,其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为1.25吨,太阳同步轨道的运载能力为1.65吨。
“长征3”号甲的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比“长征3”号提高1吨多,达2.6吨。用它除可发射同步卫星外,还可发射太阳同步卫星及低轨道卫星和极地轨道卫星。1994年2月8日用它将“实践4”号空间探测卫星和“夸父1”号模拟星成功送入轨道。这枚火箭长52.52米,最大直径3.35米,起飞重量240吨,起飞推力300吨,其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达到2.6吨,是中国2000年前后发射大型卫星的主要运载工具。
“长征2”号捆又称CZ—2E(即“长征2”号戊),由于它是在“长征2”号基础上增加4个捆绑液体式助推小火箭,故称“长征2”号捆。这种结构也十分新颖。研制“长征2”号捆是由于中国长城工业公司与美国休斯公司签订了澳星(即澳大利亚通信卫星)发射合同,要求“长征2”号捆在1990年7月16日研制首发成功,以便于在1992年用于正式发射2颗澳星。从1988年12月上马,18个月拿出新型号,这在国外是不可想象的。但经过中国长征系列航天铁人们的努力,终于按期完成。
“长征2”号捆长51米,采用4个液体火箭助推器,看上去很粗实。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发射成功,将一颗模拟星和巴基斯坦的一颗科学实验卫星送入轨道。1992年3月22日正式发射澳星,但遗憾的是,这次发射失败,火箭未能起飞。但是,这次失败可以说是一次成功的失败,因火箭安全系统起了作用,保住了火箭和澳星。几个月后的1992年8月14日,“长征2”号捆第三次发射,澳星被准确送入轨道。1992年12月21日用该型火箭第四次发射运送澳星,火箭飞行正常,卫星在空中爆炸,结果中美双方共同承担责任。1994年8月28日第五次发射,将第三颗澳星成功送入轨道。1995年1月26日又发射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亚太2”号通信卫星失败。1995年11月8日,用“长征2”号捆第七次发射,将“亚洲2”号卫星送入同步定点轨道。CZ—2捆三成三败,后来人们又对它进行改型。CZ—2捆是两级捆绑技术火箭,第一级在芯级周围捆绑4个液体助推火箭,第二级为一个芯级火箭。火箭总长51米,直径3.35米。每个液体助推火箭长15.4米,直径2.25米,芯级最大直径4.2米。总起飞重量464吨,起飞推力592吨,能把8.8吨至9.2吨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
在“长征3”号甲上再捆绑4个助推火箭,形成“长征3”号乙。它可将5吨载荷送入同步转移轨道。1996年2月15日,“长征3”号乙首飞,发射国际通信卫星108,结果失败。以后4次发射皆成功(1997年8月发射马部海卫星,1997年10月发射“亚太2”号R卫星,1998年5月发射“中卫1”号卫星,1998年7月发射“鑫诺1”号卫星)。
除“长征”系列火箭外,中国还研制了“风暴”系列火箭,实现一箭多星发射,这是火箭领域中的最新技术,但由于以后一系列失败,目前“风暴”系列火箭已停产。
21世纪,中国载人航天迅速发展,因此,“长征”系列火箭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增光添彩。
“长征5”号运载火箭系列是以120吨和50吨2种发动机为基础,构成5米直径、3.35米直径和2.25米直径三种模块,形成“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的新一代运载火箭系列。
“长征5”号运载火箭突破3.35米直径的限制,一个关键条件便是呼唤多年的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基地的上马。此前我国酒泉、西昌、太原三个发射基地受到铁路运输条件的限制,火箭直径不能超过3.35米。发射基地建在沿海,火箭则使用不受体积限制的海运。地处低纬度的海南则可增强火箭有效发射能力;广袤的南海可成为火箭残骸安全便捷的坠落区。
在“长征5”号重型运载火箭和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基地问世后,中国航天将具备25吨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和12吨的地球同步轨道运载能力,可发射20吨级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大型空间望远镜、返回式月球探测器、深空探测器、超重型应用卫星,推动我国空间应用产业、载人航天技术和天文科学的发展,也必将大大提高我国在国际航天发射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知识点
火箭级数
运载火箭如按级数来分,可分为单级火箭、多级火箭。其中多级火箭按级与级之间的连接形式来分,又可分为串联型、并联型(俗称捆绑式)、串并联混合型三种类型。串联型多级火箭级与级之间的连接分离机构简单,但串联后火箭总长较长、火箭的长细比(长度与直径之比)大,给设计带来一定的困难;发射时,这种火箭竖起来后太高,给发射操作带来不便;同时,其上面级的火箭发动机要在高空点火,点火的可靠性差。并联型多级火箭采用横向捆绑连接,连接分离机构稍复杂,但其中间芯级第一级火箭采用横向捆绑的火箭可在地面同时点火,避免了高空点火,点火的可靠性高。我国的“长征2”号运载火箭则是一枚串并联混合型的两级半火箭,其中第一级火箭周围捆绑了4枚助推器只能算半级。
5. 世界上推力最大的火箭不是美国,是哪个国家的
前苏联的“能源号”重型运载火箭 最大推力达到了3500吨,是目前全球推力最大的运载火箭,具有超过100吨的地球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不过在苏联解体之后,“能源号”运载火箭便停止生产。
6. 全球有那几个国家航天技术最发达
全球航天技术最发达的国家:
一、美国
美国是世界上较早开展航天活动的国家,活动规模和技术水平居世界前列。特别是美苏两国展开军事备战期间,不可否认的是美苏争霸促进了科技技术的加速发展,特别是航天航空技术随之提高了几十年水平。
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
从1961年开始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见“阿波罗”工程),1969年7月首次把两名航天员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地球。从1972年起美国航天活动的重点转向开发和利用近地空间并开始研制航天飞机。1982年11月航天飞机进行首次商业飞行,到1984年底已飞行14次。1984年1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还开始研制永久性载人航天站。
美国先驱者号探测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德国向美国投降的航天专家,韦纳?冯?布劳恩对美国航天事业的影响:美国第一颗卫星的发射成功,以及第一艘载人飞船“阿波罗11号”登上月球作出突出贡献,而美国航天飞机的研制也是自他手中发端。
国深空探测的目标是考察太阳系内的天体和行星际空间环境,重点是月球和火星,其次是金星、水星、木星和土星。
1958-1968年间先后用“先驱者”号探测器、“徘徊者”号探测器、“勘测者”号探测器和“月球轨道环行器”等考察了月球,包括拍摄月面照片和分析月球土壤,为实现载人登月提供了科学资料。迄今为止美国依然是航天工业最发达的国家。
二、俄罗斯
俄罗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当年苏联甚至拥有自己的航天飞机(虽然这架航天飞机命运坎坷被毁)。曾经的国际空间站象征着俄罗斯的航天实力。拥有世界第二军事实力的俄罗斯航天技术绝对不可能弱。
20世纪50年代以后,苏联宇航工业取得了一系列令世人嘱目的成就,为人类开辟了通往宇宙开发的道路,在人类太空探索史上留下了许多“第一”的骄傲。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辟了人类征服太空的新纪元,也确定了苏联在世界宇航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苏联科学家成为自动太空飞行和载人太空飞行的先驱。在制造多座位宇宙飞船、发射轨道站、太空焊接方面,苏联也是世界上的第一个国家。苏联和俄罗斯宇航员保持着滞留太空的世界纪录。
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模型 虽然直径只有55厘米 却有历史意义的成就
苏联宇航业在短时间内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成因在于国家对科学技术的重视,斯大林执政时期确定了“要把落后的农业国家变为工业国家”的思路,提出“掌握了技术的干部决定一切”的口号。
苏联红军上校飞行员加加林 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地球人
二战期间,苏联全民动员保卫国家,但大学生、科学家不是动员对象,从而为国家保留了科学力量。在实施太空计划期间,苏联有138个研究所、几百个工厂服务于这项计划,总人数达到数万人。
到2005年,俄已具有技术成熟、载重能力大的“能源”型超重载火箭,如果俄宇航工业所需资金和材料得到保证的话,它可凭借自己的实力与竞争力,将在世界航天市场上争取到占世界太空货物50-60%的订货,即1000-3000吨/年,每年将为俄带来80-240亿美元的利润。此外,通过出租世界水平的轨道站和航天通信设施,提供地球矿物勘探,绘制地图等方面的服务,出售在太空合成和采取的物质,将为俄挣来更多的钱。
此时期的特点将是:俄宇航工业将在世界航天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并将重新出现繁荣景象,为俄挣得巨额外汇,从而推动本国其它工业部门的发展。
三、中国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才达到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
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着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由以钱学森为首任院长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中国航天火箭 中国航天取得举世瞩目成就
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试验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中国非常重视研制各种应用卫星和开发卫星应用技术,在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定位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研制和发射的卫星中,遥感卫星和通信卫星约占71%,这些卫星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科技、文化和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取得了显着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国家有关部门还积极利用国外各种应用卫星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尤其是近几年中国航天发展迅猛。
四、欧洲
欧洲国家太多,没有哪个国家有实力单独进军航天领域,但欧洲整体实力依旧很强,特别是它们有机会经常与美国合作。
欧洲航天局(欧空局)是在1975年由一个政府间会议设立的,目标是专门为和平目的提供和促进欧洲各国在空间研究、空间技术和应用方面的合作。它的前身是欧洲航天研究组织和欧洲航天器发射装置研制组织。
欧洲航天中心发射两颗卫星
除捷克外,欧航局现有17个成员国,它们分别是德国、奥地利、比利时、丹麦、西班牙、芬兰、法国、希腊、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挪威、荷兰、葡萄牙、英国、瑞典和瑞士。另外,加拿大和匈牙利等国也参与了该机构的一些合作项目。
欧洲航天局局长让·雅克·多尔丹
法国是其主要贡献者。欧洲航天局与欧盟没有关系。欧洲航天局包括了非欧盟国家如瑞士和挪威。卢森堡和希腊将于2005年12月加入。
从表象上看,欧洲航天局太空探索的重点不是载人航天,而是深空探测。2004年发射的“罗塞塔”号彗星探测器正在飞往“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星的路上,2005年发射的“金星快车”传回了金星极地的清晰图片。
为推动现有运载火箭系统的中期发展和2010年前后新一代欧洲航天运输器的发展,欧洲航天局又提出了“未来运输器准备计划”、确定下一代技术需求的“欧洲航天技术主体计划”。而在载人航天方面,欧洲航天局更确立了雄心勃勃的“极光”计划,打算在2020年至2025年间将航天员送上月球,2030年至2035年间登陆火星。
五、日本
日本的航天技术在亚洲依然算是很强的。随着日本空间科学和应用技术的发展,日本已拥有两个航天发射中心——鹿儿岛航天中心与种子岛航天中心。它们都位于日本南部。日本鹿儿岛航天中心隶属于日本宇宙科学研究所,是日本探空火箭和科学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种子岛航天中心隶属于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是日本应用卫星发射中心。
日本种子岛航天中心
1970年2月11日,用兰姆达4S-5火箭把日本的第一颗技术卫星(24公斤重的大隅号卫星)送入337/5141公里的轨道。 此后,科学卫星的发射率大约为每年一颗。自1964年以后,发射场进行了扩建,以发射推力更大的缪运载火箭。
日本女宇航员完成太空之旅顺利返航
日本鹿儿岛航天中心,是日本探空火箭和科学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1962年2月,该研究所在鹿儿岛县的内之浦附近选中一个多山丘而人口稀少的地区作场址,并开始兴建,1963年12月投入使用。1965年,鹿儿岛航天中心已拥有发射卡帕和兰姆达固体燃料探空火箭的全套设施。而日本宇航开发局使用的H2A是世界上技术最稳定的发射器。
7. 世界上推力最大的火箭是哪一款是哪个国家的推力有多强
火箭的推力和运载能力是两个参数,如果看整体能力的话,美国的土星五号是人类目前使用过的最强运载火箭!
历史上超重型运载火箭当中,有这么三个很有名:土星五号、能源号、N-1运载火箭。
后来美国研制航天飞机来完成太空任务,没想到航天飞机不但没有有效降低成本,其造价超过预算十倍,还有两架航天飞机失事(挑战号和哥伦比亚号),最终美国放弃了航天飞机的计划。
8. 能发射火箭的国家有哪些
目前能独立自主发射火箭的国家
美国、俄罗斯、中国、法国、英国、日本、德国。印度、以色列。
成功率最高的:中国。
失败率最高的:美国。
发射次数最多的:俄罗斯。
火箭技术发展最早的:美国、俄罗斯。
9. 现如今世界运载火箭发射技术的排行是怎样的
大力神(Titan)系列运载火箭 美国大力神运载火箭系列由大力神-2洲际导弹发展而来,1964年首次发射。该系列由大力神-2、大力神-3、大力神-34、大力神-4和商用大力神-3等型号和子系列组成。它的最大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21.9 t,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5.3 t。 宇宙神(Atlas)系列运载火箭 美国宇宙神系列运载火箭于1958年12月18日首次发射,曾经发射过世界上第一颗通信卫星、美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等。目前正在使用的主要有宇宙神-2A、宇宙神-2AS和宇宙神-3。研制中的宇宙神-5运载火箭的第一级采用了通用模块化设计,其中的重型火箭使用了3个通用模块,其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到13 t。 德尔它(Delta)系列运载火箭 美国德尔它系列运载火箭系列于1960年5月13日首次发射,迄今为止已发展了19种型号,目前正在使用的是德尔它-2和德尔它-3两种型号。美国空军的全部GPS卫星都是由德尔它-2发射的。德尔它-3是在德尔它-2的基础上研制的大型运载火箭,可以把3.8t的有效载荷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德尔它-3于2000年8月发射成功。美国还正在研制具有多种配置的德尔它-4子系列,其中的重型德尔它-4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在13t以上。 土星-V(Saturn)系列运载火箭 土星-V运载火箭是美国专为阿波罗登月计划而研制的、迄今为止最大的巨型运载火箭。其起飞重量为3000t,直径10m,高110m,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97t,它能把重达47t的阿波罗飞船送入登月轨道。土星-V曾先后将12名宇航员送上月球。 东方号(Vostok)系列运载火箭 俄罗斯东方号系列运载火箭是世界上第一种载人航天运载工具,它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月球探测器,第一颗金星探测器,第一颗火星探测器,第一艘载人飞船,第一艘无人载货飞船进步号等。它也是世界上发射次数最多的运载火箭系列。其中联盟号是东方号的一个子系列,主要发射联盟号载人飞船、进步号载货飞船。 质子号(Proton)系列运载火箭 俄罗斯质子号系列运载火箭分为二级型、三级型和四级型3种型号。目前正在使用的有质子号三级型和四级型两种。三级型质子号于1968年11月16日首次发射,其低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2t,它是世界上第一种用于发射空间站的运载火箭,曾发射过礼炮l~7号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各舱段和其他大型低地轨道有效载荷。1998年11月20日,质子号发射了国际空间站的第一个舱段。 天顶号(Zenit)系列运载火箭 天顶号系列运载火箭是前苏联(后为乌克兰)研制的运载火箭,分为两级的天顶-2、三级的天顶-3和用于海上发射的天顶-3SL。天顶-2的低地轨道运载能力约为18t,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约为11t。可在海上发射的 运载火箭
天顶-3SL是美国、乌克兰、俄罗斯、挪威联合研制的运载火箭,其地球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为2t,1999年3月首次发射成功。 能源号(Energia)运载火箭 能源号运载火箭是前苏联/俄罗斯研制的目前世界上起飞质量和推力最大的火箭。其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105 t,既可发射大型无人载荷,也可用于发射载人航天飞机。能源号于1987年首次发射成功,曾将苏联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成功地送上天。目前由于俄罗斯经济状态不佳就再也没有发射过。 阿里安(Ariane)系列运载火箭 阿里安火箭是由欧洲11个国家组成的欧空局研制的系列运载火箭,该系列已有阿里安l~5共5个子系列,目前正在使用的是阿里安-4和阿里安-5。阿里安-4于1988年6月15日进行了首次发射,其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9.4t,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4.2t。阿里安-5于1997年进行了首次发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25t,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7.5t。目前阿里安-5正在进行改进,在2005年底之前将逐步把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从目前的7.5 t提高到13~15t。 H系列运载火箭 日本H系列运载火箭由H-1、H-2、H-2A等火箭组成,目前正在使用的H系列火箭只有H-2A和H2B,2001年8月首次发射成功。 极轨卫星火箭(PSLV) 印度自行研制的极轨道4级运载火箭的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为1t,低地轨道运载能力为3t。1993年9月首次发射,但由于火箭出现故障,卫星未能入轨。此后,该火箭连续三次发射成功。1999年5月,一箭三星技术又取得成功。
10. 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运载火箭是哪个国家的是什么型号
世界上比较有名的运载火箭有:俄罗斯的联盟号、质子号;欧洲航天局的阿丽亚娜5系列;美国的宇宙神、德尔塔;中国的长征号;日本的H--2A\B。
我国的运载火箭比印度的运载火箭先进得多。我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近地轨道有效载荷可以达到9.2到9.5吨,同步轨道有效载荷可以达到5.5吨。而印度的运载火箭近地轨道有效载荷大约只有3.5到4吨,同步轨道有效载荷2.6到3.1吨。与我国有很大差距。
我国长征号运载火箭,大多使用常温燃料,除了长征1号丁(CZ—1D)使用硝酸---偏二甲基阱燃料外,其余火箭的常温级均采用四氧化二氮---偏二甲基阱燃料。长征3号系列的第三级发动机则采用高性能的液氢---液氧发动机。将来开发的长征5号大运载火箭采用的是液氧---煤油发动机和液氢---液氧发动机。
印度的运载火箭大多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和液体燃料助推器。